① 預防腸道傳染病,需要注意哪些問題
預防腸道傳染病,需要注意這些問題:
第一,養成勤洗手、忌喝生水、多吃熟食的好習慣。喝水盡量喝溫水或者涼白開。不吃生食,有些生食在未煮熟之前其內含有寄生蟲,未經高溫蒸煮殺菌的話會導致寄生蟲從口而入引起疾病。第二,盡量不要在街邊小攤點吃飯。因為街邊的小攤點露天經營,衛生條件比較差,尤其是夏季食物很難全部都達到食用標准。第三,自己在家裡做飯的時候也要注意衛生,食物最少要加熱3分鍾以上。盡量不吃剩菜剩飯,冰箱也不是萬能的,聞著氣味不對就不要吃了,不能因小失大。曾經就在門診碰到過這樣的患者,因為吃了冰箱里隔夜的菠蘿而導致急性胃腸炎發生,從而錯過了公司組織的旅遊。第四,切菜時要把熟食的案板和道具單獨使用,不可與切生肉的刀具混用。做涼拌菜的生菜可用開水過一下,放在專門盛放的碗里。
② 傳染病培訓內容有哪些
一、醫院保潔工作的意義及重要性
醫院保潔,顧名思義,就是確保醫院環境衛生。隨著社會的發展,文明程度不斷提高,人們對環境質量、衛生的要求越來越高,因此維護好醫院(室)的清潔衛生,就象一個人每天要洗臉,保持衣著整潔一樣重要。
做好醫院內外環境的衛生工作:是醫院生存、發展的需要,是醫院保障系統的重要任務,是醫院管理者的重要職能之一。
保潔人員在日常操作過程中,不僅要清掃垃圾,擦掉塵埃,必須做好消毒隔離,預防交叉感染。這是提高醫、護質量的要求,這是醫院安全管理的需要,也是提高醫院整體水平的重要環節。
改革開放以來,醫院的各項設施不同程度得到改善,各診區、病房、日趨家庭化、現代化、這就要求保潔管理也必須跟上、並符合專業要求。
它將——展現醫院的整體形象,反映醫院精神風貌,體現醫院管理及素質水平等……。
二、醫院保潔工作與醫院感染管理的關系
醫院是一個特殊的環境:
1、是預防疾病、治療疾病及保健的重要場所。清潔衛生是控制醫院感染的基礎,醫院感
染率能反映醫院的醫療水平,管理水平及社會形象. 醫院感染率極大地影響著醫院衛生資源的流向,影響著病人身心康復和醫院的綜合效益。
2、是病人醫療、護理、康復、 生活的重要場地。
良好的室內環境,如適宜的:微小氣候,充足光線、清新空氣、安靜環境、整潔病房等對病人均是良性刺激,可使中樞系統處在正常狀態,有利於提高機體各系統的生理功能。增強患者抵抗力,防止醫院感染的發生和流行,從而有利於醫、護質量的提高和病人早日痊癒、康復。
3、是病原微生物聚集的地方。
微生物:是很小的、用肉眼看不見的,只能在顯微鏡下才可以看見的微生物,包括:細菌、病毒、寄生蟲、真菌等。病人的日常生活活動直接/間接造成空氣/物表污染傳播。
醫院感染源:通過咳嗽、打噴嚏、講話等,可排出數以萬計的飛沫,其中較大粒徑者可很快降落,造成物體表面污染。較小粒徑在空氣中可很快蒸發,形成較小粒子在空氣中長時間漂浮,而造成人與人或室與室之間空氣傳播。如結核桿菌、流感、麻疹、腮腺炎、水痘、帶狀皰疹等病原微生物經飛沫直接引起的傳播。
病人的污染物: 如血液、體液、分泌物、排泄物等,可直接造成醫院環境和物體表面的污染。也可由乾燥的污染物隨塵土飛揚散布造成間接污染。
門診病人、陪護者、探視者等將社會感染源帶入醫院造成醫院空氣環境污染。病人、探視人員和醫務人員的各種活動,如說話、呼吸、咳嗽、打噴嚏、脫鞋換衣、換洗被褥等,都可以散布大量微生物,造成對環境物品的污染。
在環境臟、亂、差的情況下進行診療、治療、護理,就無法確保各項消毒、滅菌的效果,就談不上預防、控制醫院感染具體措施的落實。如果把降低醫院感染率看做一個整體工程,醫院環境衛生就是基礎工程之一。
三、我們醫院保潔工作存在的問題
保潔人員不了解清潔區、半污染區、污染區的劃分及意義。拖布沒有分區,為了完成工作任務,保潔工具混放混用 。
抹桌毛巾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消毒,而是一桌多用。醫療廢棄物混裝,混運。手套的錯誤使用,自我保護意識差不了解消毒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不知道消毒液的使用方法
四、醫院保潔工作的要求:
保潔人員是控制醫院感染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切斷病源傳播途徑的具體實施者。
1、保潔人員必須清楚相關區域的劃分,人員應相對固定、明白各區域清潔、消毒的用具
的使用辦法。
醫院保潔應做到:(1)各項清潔工作:要有程序、由潔到污、分區、分室進行。(2)特別是乾式清掃很容易造成灰塵播散,造成微生物污染——禁用。(3)濕式清掃可由污染嚴重的抹布和拖把造成污染擴散——嚴格區分、必要消毒。(4)正確處理各種特殊細菌污染。
了解醫院的分區:
辦公區(低危險區)--辦公、教學區……。
醫療區(中等危險區)—普通門診、普通病房(內、外病區) ……。
住院區(高危險區)--傳染科(門診、病房)……。
重點科室(極高危區)--手術室、ICU、器官移植病房……。
清潔有條不紊,有秩序、不遺漏、一次擦完,不宜反復擦拭無序進行。清潔用具分區使用標記明確:一桌一椅一抹布、一房間一拖布,每個拖布清潔面積最好不超過20m2。
堅持每日定時清掃制度,清掃必須在早晨上班前進行,經常保持醫院內、外環境整潔,防「臟、亂、差」。及時清掃地面,清除痰跡、污物、廢棄物、積水,制止隨地吐和亂扔、亂倒廢棄物。防止空氣污染,堅持濕式清掃,嚴禁在醫院內焚燒樹葉、紙屑等。達到窗明、物潔、地凈。
掌握病區的分區:
清潔區(限制區)--值班室……;半污染區(半限制區)--治療(換葯)室……;污染區(非限制區)--普通病房……。每日清潔消毒應按順序進行:從治療室即清潔區開始,依次為辦公室、值班室、病房、走廊、廁所……。不同區域的拖把如病房、走廊、廁所不得混用並應定點放置,拖把分池清洗,禁止在洗漱池沖洗,拖把及水桶用後要洗干凈進行消毒並涼干,拖把不涼干不準隔天再用。要嚴格區分,固定放置,不得交叉使用。
拖把標識(拖把上粘一段相應色不粘膠紙):
治療室使用——綠色拖把;病房使用——黃色拖把;樓道(公共區域)使用—黑色拖把;衛生間使用——紅色拖把。 保潔人員不固定,不了解醫院、病區區域劃分及意義,為盡快完成工作任務,工作內容交叉,保潔工具混放混用。如掃地、擦拭床邊框、門把手、走廊扶手等同時進行,抹桌毛巾未做到一桌一用一消毒,而是一桌多用。
醫院衛生潔具細菌學調查,拖把、抹布比物體表面中含菌種類既多,量又大,作為每日必用的清潔工具不僅達不到清潔的目的,反而成為細菌散布工具;拖把、抹布可用「細菌培養基「來形容,含有大量的細菌,尤其是銅綠假單孢桿菌污染嚴重,有時可高達30 %.醫院的衛生清掃和消毒必須按科學方法和規范方法操作,如定期清掃病房應採用清潔濕式方法,抹布應作必要的消毒,應該一床一更換;拖把應保持乾燥,分區固定使用,否則它們就成了染菌載體,而造成污染擴散。
2、正確掌握消毒、隔離基本方法
工作人員自身:不了解各項工作的目的,要求,方法及工作中應注意的事項,不了解消毒的目的,意義和要求,不知道消毒液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項等,而是隨意配置,濃度過高或太低,即造成了消毒液的浪費,又達不到消毒的目的,還造成環境污染、耐葯菌的產生。應在科室護士指導下進行:
(1)地面消毒:
醫院地面經常受到病人排泄物、嘔吐物、分泌物的污染,由於人員的流動量大,如果不能時清除地面污染,極易造成病原菌的擴散。
①當地面無明顯污染的情況下,通常採用濕式清掃,用清水或清潔劑拖地每日1—2次,清除地面的污穢和部分病原微生物。
②當地面受到病原菌污染時,通常採用含氯消毒劑(250-500mg/L)拖地或噴灑消毒地面。
③對結核病人污染的表面,可用0.2%過氧乙酸或含氯消毒劑(84消毒液)擦洗。
(2)牆面消毒:
醫院牆面在一般情況下污染狀況輕於地面,通常不需要進行常規消毒,經常進行清潔就可以了。當受到病原菌污染時,可採用化學消毒劑噴霧或擦洗,牆面消毒一般為2.0米--2.5米高即可。應保持無塵和清潔,不允許出現霉斑。
對細菌繁殖體、肝炎病毒、芽孢污染者,分別用含有效氯250mg/L-500mg/L擦洗或與2000mg/L--3000mg/L的消毒劑溶液噴霧處理,有較好的殺滅效果。噴霧量根據牆面結構不同,以濕潤不向下流為度,一般50ml/㎡-200 ml/㎡。
(3)病房各類物體表面的消毒:
病房內用品有桌子、凳子、床頭櫃等,一般情況下室內用品只進行日常清潔衛生工作,用清潔的濕抹布或季胺鹽類消毒液每日2次擦拭各種用品的表面,可去除大部分微生物。當室內各種用品的表面受到病原菌的污染時必須採取嚴格的消毒處理。注意抹布必須做到一床一巾。
①用含有效氯200mg/L-500mg/L的消毒劑溶液、含有效250mg/L-500mg/L的碘伏,可擦拭或噴灑室內各種物品表面。
②紫外線燈照射:
1)懸吊式或移動式等消毒時,離污染表面不宜超過1米,消毒有效區為燈管周圍1.5米-2米。
2)紫外線燈管必須保持清潔,每周 1次用酒精擦拭一次,照射時間不得少於30分鍾,根據物品及要殺的病原微生物適當延長照射時間。
3)照射時注意不要直接照射到人,以免引起傷害。
③其它表面的消毒:包括門把手、水龍頭、門窗、洗手池、衛生間、便池等物表,這些地方容易受到污染。通常情況下,每天用消毒水擦抹、刷洗處理,保持清潔。不懂的地方多問護士長和護士,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操作。
(4)病室日常消毒:
①患者安置原則:感染病人與非感染病人分開,同類感染病人相對集中,特殊感染病人單獨安置。 ②病室內定時通風換氣,必要時進行空氣消毒,每周紫外線消毒30分鍾。地面濕式清掃,用清水濕拖,一日一次。有明顯污染或被病人血
③ 怎樣預防夏季腸道傳染病培訓總結
服務、宣傳、檢查與管理的重要。
沒有範文。
以下供參考,
主要寫一下主要的工作內容,如何努力工作,取得的成績,最後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或者新的努力方向。。。。。。。
工作總結就是讓上級知道你有什麼貢獻,體現你的工作價值所在。
所以應該寫好幾點:
1、你對崗位和工作上的認識2、具體你做了什麼事
3、你如何用心工作,哪些事情是你動腦子去解決的。就算沒什麼,也要寫一些有難度的問題,你如何通過努力解決了
4、以後工作中你還需提高哪些能力或充實哪些知識
5、上級喜歡主動工作的人。你分內的事情都要有所准備,即事前准備工作以下供你參考:
總結,就是把一個時間段的情況進行一次全面系統的總評價、總分析,分析成績、不足、經驗等。總結是應用寫作的一種,是對已經做過的工作進行理性的思考。
總結的基本要求
1.總結必須有情況的概述和敘述,有的比較簡單,有的比較詳細。
2.成績和缺點。這是總結的主要內容。總結的目的就是要肯定成績,找出缺點。成績有哪些,有多大,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取得的;缺點有多少,表現在哪些方面,是怎樣產生的,都應寫清楚。
3.經驗和教訓。為了便於今後工作,必須對以前的工作經驗和教訓進行分析、研究、概括,並形成理論知識。
總結的注意事項:
1.一定要實事求是,成績基本不誇大,缺點基本不縮小。這是分析、得出教訓的基礎。
2.條理要清楚。語句通順,容易理解。
3.要詳略適宜。有重要的,有次要的,寫作時要突出重點。總結中的問題要有主次、詳略之分。
總結的基本格式:
1、標題
2、正文
開頭:概述情況,總體評價;提綱挈領,總括全文。
主體:分析成績缺憾,總結經驗教訓。
結尾:分析問題,明確方向。
3、落款
署名與日期。
④ 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內容是什麼
醫院感染管理知識培訓內容:
一、傳染病的概念
傳染病,也就是傳染性疾病,是由各種病原體引起的能在人與人、動物與動物或人與動物之間相互傳染的疾病。傳染病都有潛伏期。所謂潛伏期,是指人們體內進入了各種引起傳染病的病原體到出現症狀的這段時間。
二、傳染病的特點
1、有病原性(每種傳染病都有其特異的病原體例如手足口病就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
2、有傳染性(乙肝、肺結核等疾病都傳染)。
3、有流行性、季節性、地方性。
1)流行性:按傳染病流行病過程的強度和廣度分為:散發、流行、大流行和暴發。
2)季節性:指傳染病的發病率,在年度內有季節性升高。此與溫度、濕度的改變有關。
3)地方性:是指某些傳染病或寄生蟲病,其中間宿主,受地理條件,氣溫條件變化的影響,常局限於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發生。如蟲媒傳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
4、有免疫性。(傳染病痊癒後,人體對同一種傳染病病原體產生不感受性,稱為免疫。不同的傳染病,病後免疫狀態有所不同,有的傳染病患病一次後可終身免疫,有的還可感染)。
三、傳染病的分類(甲乙丙類39種)
(一)甲類傳染病也稱為強制管理傳染病,2種:鼠疫、霍亂。
(二)乙類傳染病也稱為嚴格管理傳染病,26種:傳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細菌性和阿米巴痢疾、傷寒和副傷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質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兒破傷風。
流行性腦脊髓膜炎、猩紅熱、流行性出血熱、狂犬病、鉤端螺旋體病、布魯菌病、炭疽、流行性乙型腦炎、肺結核、血吸蟲病、瘧疾、登革熱、甲型H1N1流感。
(三)丙類傳染病也稱為監測管理傳染病,11種: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傷寒、黑熱病、絲蟲病、包蟲病、麻風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急性出血性結膜炎,以及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手足口病。
四、傳染病的報告時限
責任疫情報告人(首診醫生)發現甲類傳染病和乙類傳染病中的肺炭疽、傳染性非典型肺炎、脊髓灰質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病人或疑似病人時,或發現其他傳染病和不明原因疾病暴發時,立即填寫傳染病報告卡上報醫院感染監控科,專職疫情管理員2小時內將傳染病報告卡通過網路報告上級。
對其他乙、丙類傳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規定報告的傳染病病原攜帶者在診斷後,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報告。
其他符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報告標準的傳染病暴發疫情,按《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管理規范》要求報告。
五、傳染病的常見症狀和體征
1、發熱。
2、發疹:(皮疹和粘膜疹)。
3、毒血症狀。
4、單核-巨噬細胞增生反應。
六、傳染病的預防
(一)管理傳染源
1、對病原攜帶者進行管理與必要的治療。特別是對食品製作供銷人員,炊事員,保育員作定期帶菌檢查,及時發現,及時治療和調換工作。
2、對傳染病接觸者,須進行醫學觀察、留觀、集體檢疫,必要時進行免疫法或葯物預防。
3、對感染動物的管理與處理對動物傳染源,有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及家畜,應隔離治療,必要時宰殺,並加以消毒,無經濟價值的野生動物發動群眾予以捕殺。
(二)切斷傳播途徑
根據傳染病的不同傳播途徑,採取不同防疫措施。
1、腸道傳染病作好床邊隔離,吐瀉物消毒,加強飲食衛生及個人衛生,作好水源及糞便管理。
2、呼吸道傳染病,應使室內開窗通風,空氣流、空氣消毒,個人戴口罩。
3、蟲媒傳染病,應有防蟲設備,並採用葯物殺蟲、防蟲、驅蟲。
(三)保護易感人群
提高人群抵抗力,有重點有計劃的預防接種,提高人群特異性免疫力。
人工自動免疫是有計劃的對易感者進行疫苗、菌苗、類毒素的接種,接種後免疫力在1--4周內出現,持續數月至數年。
人工被動免疫是緊急需要時,注射抗毒血清、丙種球蛋白、胎盤球蛋白、高效免疫球蛋白。注射後免疫力迅速出現,維持1~2月即失去作用。
常規預防措施。
1、定時打開門窗自然通風。可有效降低室內空氣中微生物的數量,改善室內空氣質量,調節居室微小氣候,是最簡單、行之有效的室內空氣消毒方法。學校也會有計劃的實施紫外線燈照射及葯物噴灑等空氣消毒措施。
2、接種疫苗。常見的傳染病現在一般都有疫苗,進行計劃性人工自動免疫是預防各類傳染病發生的主要環節,預防性疫苗是阻擊傳染病發生的最佳積極手段。
3、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是預防春季傳染病的關鍵。要保持學習、生活場所的衛生,不要堆放垃圾。飯前便後、以及外出歸來一定要按規定程序洗手,打噴嚏、咳嗽和清潔鼻子應用衛生紙掩蓋,用過的衛生紙不要隨地亂仍,勤換、勤洗、勤曬衣服、被褥,不隨地吐痰,個人衛生用品切勿混用。
⑤ 腸道傳染病如何防治
腸道傳染病是一組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腸道傳染病包括細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霍亂、副霍亂以及食物中毒等;阿米巴原蟲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相關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等。
大多數腸道傳染病發病會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胃腸道症狀,有些伴有發熱、頭痛、肢體疼痛、全身中毒症狀,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一、細菌性痢疾
細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桿菌引起的急性腸道傳染病,以腹痛、腹瀉、膿血便、里急後重,及發熱等全身中毒症狀為主要臨床表現。感染痢疾桿菌後數小時至7天,一般在1~3天內即可發病。痢疾桿菌從病人或帶菌者的糞便排出,通過生活接觸、被污染食物、水源或蒼蠅等方式傳播。人群普遍易感,除了感染因素外,任何降低抵抗力的因素如受涼、過度疲勞、營養不良等原因均有利於菌痢的發生。一旦水源和食物受到痢疾桿菌的污染,容易發生暴發和流行。值得注意的是中毒型菌痢多見於兒童,起病急,痢疾桿菌隨污染食物進入體內幾個小時就可發病,病情在幾分鍾內便可急轉直下。病勢凶險,大多以突發高燒或超高熱(42℃)起病,繼而出現感染性休克症狀和中毒症狀,如搶救不及時,常導致死亡。不少患兒腹瀉症狀比中毒症狀出現晚,且症狀不明顯,易被忽視。
細菌性痢疾的治療:
1.急性菌痢的治療
卧床休息、消化道隔離。給予易消化、高熱量、高維生素飲食。對於高熱、腹痛、失水者,給予退熱、止痙、口服含鹽米湯或給予口服補液鹽。嘔吐者需靜脈補液,由於耐葯菌株增多,應選用2種以上的抗菌葯物。
2.中毒性菌痢的治療
選擇敏感抗菌葯物,聯合用葯,靜脈給葯,注意補充電解質和水分,擴充血容量,糾正酸中毒,必要時用糖皮質激素。注意控制高熱與驚厥。待病情好點後改口服葯治療。
3.慢性菌痢的治療
尋找誘因,對症處置。避免過度勞累,勿使腹部受涼,勿食生冷飲食。體質虛弱者應及時使用免疫增強劑。當出現腸道菌群失衡時,切忌濫用抗菌葯物,改用乳酶生或乳酸桿菌,以利腸道厭氧菌生長。對於腸道黏膜病變經久不愈者,同時採用保留灌腸療法。
二、肝炎
肝炎是由肝炎病毒引進的。臨床上分甲、乙、丙、丁、戊型肝炎。我們這里主要介紹由胃腸道感染引起的甲型肝炎。染病初起時,病人覺得渾身無力、厭食,特別不願吃油膩的東西,常感惡心、腹瀉、右上腹痛,有的患者還出現發燒、眼球發黃,小便也黃得似濃茶,若眼球皮膚發黃的叫「黃膽型肝炎」,如皮膚、眼球不發黃,為「無黃膽型肝炎」。一旦出現上述症狀,就應及時去醫院檢查肝功能。
患了甲肝,主要靠休息和自身的恢復,切不可亂用葯物,要在醫生指導下治療。如用葯不當,反可加重肝臟的損害,嚴重的甚至危及生命。病人應及早卧床休息,防止病情加重。
甲肝病人一般需要住院隔離,防止傳染給他人。病人過多時應集中隔離,專人管理。對沒有條件住院的病人,須實行家庭隔離。病人的生活用品如毛巾、臉盆、腳盆、餐具、便器等要專用,嘔吐物和糞便要用漂白粉消毒處理,病人和家屬都要做到飯前便後用肥皂流水洗手。
預防甲肝的關鍵就是把住「病從口入」關。要搞好飲食衛生,加強糞便管理、保護水源、養成不喝生水、不吃不熟不潔食物及毛蚶等小水產品、飯前便後要用肥皂和流水洗手等好習慣。如條件許可,在流行期間或與病人密切接觸者,尤其是兒童和體弱者,可注射甲肝疫苗,注射2次,終身受益,必要時還可注射丙種球蛋白進行預防。
三、做腸道傳染病的預防工作夏季,由於氣溫高、濕度大,特別利於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體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對較弱,因此,夏季是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腸道傳染病發病突然,症狀嚴重,傳染性很強,給人們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把好病從口入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努力做好預防工作是關鍵。
1.注意環境衛生,加強對糞便、垃圾和污水的衛生管理,發動群眾開展除四害運動。
2.注意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常剪指甲、勤換衣服。
3.嚴把食品采購關,切不可為貪便宜而購買變質的禽、蛋、肉和水產品。
4.養成好的生活習慣,不喝生水,菜要燒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過夜,食用時應重新回鍋加熱。貯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時,都應該生熟分開。
5.發現食物有異樣或異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燒透後再食用。對碗筷等餐具應經常煮沸消毒。
6.一旦發生腸道傳染病症狀應及時就醫;家庭成員同時出現食物中毒現象,應在去醫院的同時及時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概括起來,預防腸道傳染病有一個九字真經:吃熟食、喝開水、勤洗手。
健康小知識:腸道傳染病的主要傳播途徑
(1)經水傳播:病人或病原攜帶者的糞便、嘔吐物排入水源,洗滌被病原體污染的衣褲、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後可引起腸道傳染病的爆發流行。霍亂、傷寒、菌痢被稱為三大水媒病。
(2)經食物傳播: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貯存和銷售的過程中都存在被病原體污染的危險。食品中的病原體可來自存放容器、進餐用具、手的接觸、施用糞肥及被昆蟲污染等。
(3)接觸傳播:通過握手,使用或接觸衣物、文具、門把手、錢幣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體的傳播和擴散。
(4)昆蟲傳播:蒼蠅、蟑螂等都能起機械搬運病原體的作用,有些病原體還能在昆蟲的腸管里存活一段時間,甚至繁殖。到處活動的蒼蠅、蟑螂等昆蟲也是造成腸道傳染病擴散的重要原因。
⑥ 健康教育夏季常見的腸道傳染病有哪些
腸道傳染病主要包括甲類傳染病中的霍亂,乙類傳染病中的傷寒和副傷寒、細菌性痢疾和阿米巴痢疾、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甲、戊型病毒性肝炎,丙類傳染病中的除霍亂、痢疾、傷寒和副傷寒以外的感染性腹瀉病,以及其他通過腸道傳播的(病毒性腦炎)一類傳染病。
⑦ 如何預防腸道傳染病
你好:腸道傳染病是指病原體經口侵入機體,在腸道定位的一類傳染病,如細菌內性痢疾、病毒性肝炎容等。。。預防:首先要搞好個人衛生;飯前飯後都要洗手,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不喝生水、不生吃蝦蟹、生吃的水果一定要洗凈;對食物,懷疑被污染,請不要飲用,減少在外就餐次數,等等。。。發現被感染及時就醫。好了!祝你健康!
⑧ 六年級安全教育教案 怎樣預防腸道傳染病
一、介紹什麼事腸道傳染病
腸道是指大腸和小腸,是人體消化道的一部分。我們日常的飲用水及食物,如果被病原體所污染,那麼這些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經過口腔進入腸道,這些病原體在腸道內繁殖且散發毒素,破壞腸粘膜組織,引起腸道功能紊亂和損害,嚴重影響身體健康,人體一旦被傳染,患者由糞便中排出病原體,病原體將再次污染他人,這樣的傳染病就是腸道傳染病。 腸道傳染病包括細菌引起的細菌性痢疾、傷寒、副傷寒、霍亂、副霍亂以及食物中毒等;阿米巴原蟲引起的阿米巴痢疾;相關病毒引起的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質炎(小兒麻痹)等。
二、介紹引起的病症
大多數腸道傳染病發病會有惡心、嘔吐、腹痛、腹瀉、食慾不振等胃腸道症狀腸道傳染病,有些伴有發熱、頭痛、肢體疼痛、全身中毒症狀,若治療不及時,可引起嚴重的並發症,甚至導致死亡。
三、傳播途徑
1、經水傳播
病人或病原攜帶者的糞便、嘔吐物排入水源,洗滌被病原體污染的衣褲、器具、手等都可使水受到污染。水源受到污染後可引起腸道傳染病的爆發流行。霍亂、傷寒、菌痢被稱為三大水媒病。
2、食物傳播
在食品的生產、加工、運輸、貯存和銷售的過程中都存在被病原體污染的危險。食品中的病原體可來自存放容器、進餐用具、手的接觸、施用糞肥及被昆蟲污染等。
3、接觸傳播
通過握手,使用或接觸衣物、文具、門把手、錢幣等都有可能造成病原體的傳播和擴散。
4、昆蟲傳播
蒼蠅、蟑螂等都能起機械搬運病原體的作用,有些病原體還能在昆蟲的腸管里存活一段時間,甚至繁殖。到處活動的蒼蠅、蟑螂等昆蟲也是造成腸道傳染病擴散的重要原因。
四、預防措施
夏季,由於氣溫高、濕度大,特別利於病菌的繁殖,食物易受污染,再加上夏季人體消耗大,免疫力也相對較弱,因此,夏季是細菌性腸道傳染病的高發季節。腸道傳染病發病突然,症狀嚴重,傳染性很強,給人們的健康和生活造成很大的威脅。因此,把好病從口入關,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努力做好預防工作是關鍵。
1、 積極開展愛國衛生運動,加強對糞便、垃圾和污水的衛生管理,發動群眾開展除四害運動。
2、 講究個人衛生,養成飯前便後洗手的習慣。常剪指甲、勤換衣服。
3、食堂和家庭采購食品要嚴格把好質量關,切不可為貪便宜而購買變質的禽、蛋、肉和水產品。
4、不喝生水,菜要燒熟煮透,吃剩的菜放在冰箱里過夜,食用時應重新回鍋加熱。
5、購買易生蟲的蔬菜應注意鮮嫩無蟲眼,留意是否使用了農葯,摘去黃葉後應用水浸泡半小時以上,中間換水2~3次,然後再烹調。
6、貯存食品或加工食品時,都應該生熟分開。
7、最好不要去大排擋就餐和購買無證經營的盒飯,不要自辦大型聚餐活動。
8、發現食物有異樣或異味不可食用,也不可煮沸燒透後再食用。
9、對碗筷等餐具應經常煮沸消毒。
10、一旦發生腸道傳染病症狀應及時就醫;家庭成員同時出現食物中毒現象,應在去醫院的同時及時向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報告。
概括起來,預防腸道傳染病有一個九字真經:吃熟食、喝開水、勤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