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手足口病防治培訓計劃

手足口病防治培訓計劃

發布時間:2022-06-06 05:18:32

㈠ 手足口病的預防方法

衛生部辦公廳關於印發《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的通知
衛發明電〔2010〕3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指導醫療機構做好手足口病診療工作,我部手足口病臨床專家組結合我國手足口病診療實際經驗,借鑒世界衛生組織和其他國家、地區相關資料,研究制定了《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現印發給你們,以指導醫療機構科學、有效地開展手足口病醫療救治工作。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衛辦醫政發〔2008〕197號)同時廢止。
衛生部辦公廳
二〇一〇年四月二十日

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以柯薩奇A組16型(CoxA16)、腸道病毒71型(EV71)多見)引起的急性傳染病,多發生於學齡前兒童,尤以3歲以下年齡組發病率最高。病人和隱性感染者均為傳染源,主要通過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觸等途徑傳播。主要症狀表現為手、足、口腔等部位的斑丘疹、皰疹。少數病例可出現腦膜炎、腦炎、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多由EV71感染引起,致死原因主要為腦干腦炎及神經源性肺水腫。
一、臨床表現
潛伏期:多為2-10天,平均3-5天。
(一)普通病例表現。
急性起病,發熱,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等症狀。部分病例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性咽峽炎。多在一周內痊癒,預後良好。部分病例皮疹表現不典型,如:單一部位或僅表現為斑丘疹。
(二)重症病例表現。
少數病例(尤其是小於3歲者)病情進展迅速,在發病1-5天左右出現腦膜炎、腦炎(以腦干腦炎最為凶險)、腦脊髓炎、肺水腫、循環障礙等,極少數病例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後遺症。
1.神經系統表現:精神差、嗜睡、易驚、頭痛、嘔吐、譫妄甚至昏迷;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查體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陽性。
2.呼吸系統表現:呼吸淺促、呼吸困難或節律改變,口唇紫紺,咳嗽,咳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樣痰液;肺部可聞及濕啰音或痰鳴音。
3.循環系統表現:面色蒼灰、皮膚花紋、四肢發涼,指(趾)發紺;出冷汗;毛細血管再充盈時間延長。心率增快或減慢,脈搏淺速或減弱甚至消失;血壓升高或下降。
二、實驗室檢查
(一)血常規。
白細胞計數正常或降低,病情危重者白細胞計數可明顯升高。
(二)血生化檢查。
部分病例可有輕度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升高,病情危重者可有肌鈣蛋白(cTnI)、血糖升高。C反應蛋白(CRP)一般不升高。乳酸水平升高。
(三)血氣分析。
呼吸系統受累時可有動脈血氧分壓降低、血氧飽和度下降,二氧化碳分壓升高,酸中毒。
(四)腦脊液檢查。
神經系統受累時可表現為:外觀清亮,壓力增高,白細胞計數增多,多以單核細胞為主,蛋白正常或輕度增多,糖和氯化物正常。
(五)病原學檢查。
CoxA16 、EV71等腸道病毒特異性核酸陽性或分離到腸道病毒。咽、氣道分泌物、皰疹液、糞便陽性率較高。
(六)血清學檢查。
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CoxA16、EV71等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物理學檢查
(一)胸X線檢查。
可表現為雙肺紋理增多,網格狀、斑片狀陰影,部分病例以單側為著。
(二)磁共振。
神經系統受累者可有異常改變,以腦干、脊髓灰質損害為主。
(三)腦電圖。
可表現為彌漫性慢波,少數可出現棘(尖)慢波。
(四)心電圖。
無特異性改變。少數病例可見竇性心動過速或過緩,Q-T間期延長,ST-T改變。
四、診斷標准
(一)臨床診斷病例。
1.在流行季節發病,常見於學齡前兒童,嬰幼兒多見。
2.發熱伴手、足、口、臀部皮疹,部分病例可無發熱。
極少數重症病例皮疹不典型,臨床診斷困難,需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做出診斷。
無皮疹病例,臨床不宜診斷為手足口病。
(二)確診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具有下列之一者即可確診。
1.腸道病毒(CoxA16 、EV71等)特異性核酸檢測陽性。
2.分離出腸道病毒,並鑒定為CoxA16、EV71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
3.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CoxA16、EV716或其他可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中和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三) 臨床分類。
1.普通病例:手、足、口、臀部皮疹,伴或不伴發熱。
2.重症病例:
(1)重型:出現神經系統受累表現。如:精神差、嗜睡、易驚、譫妄;頭痛、嘔吐;肢體抖動,肌陣攣、眼球震顫、共濟失調、眼球運動障礙;無力或急性弛緩性麻痹;驚厥。體征可見腦膜刺激征,腱反射減弱或消失。
(2)危重型:出現下列情況之一者
①頻繁抽搐、昏迷、腦疝。
②呼吸困難、紫紺、血性泡沫痰、肺部羅音等。
③休克等循環功能不全表現。
五、鑒別診斷
(一)其他兒童發疹性疾病。
手足口病普通病例需要與丘疹性蕁麻疹、水痘、不典型麻疹、幼兒急疹、帶狀皰疹以及風疹等鑒別。可根據流行病學特點、皮疹形態、部位、出疹時間、有無淋巴結腫大以及伴隨症狀等進行鑒別,以皮疹形態及部位最為重要。最終可依據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進行鑒別。
(二)其他病毒所致腦炎或腦膜炎。
由其他病毒引起的腦炎或腦膜炎如單純皰疹病毒、巨細胞病毒(CMV)、EB病毒、呼吸道病毒等,臨床表現與手足口病合並中樞神經系統損害的重症病例表現相似,對皮疹不典型者,應根據流行病學史盡快留取標本進行腸道病毒,尤其是EV71的病毒學檢查,結合病原學或血清學檢查做出診斷。
(三)脊髓灰質炎。
重症手足口病合並急性弛緩性癱瘓(AFP)時需與脊髓灰質炎鑒別。後者主要表現為雙峰熱,病程第2周退熱前或退熱過程中出現弛緩性癱瘓,病情多在熱退後到達頂點,無皮疹。
(四)肺炎。
重症手足口病可發生神經源性肺水腫,應與肺炎鑒別。肺炎主要表現為發熱、咳嗽、呼吸急促等呼吸道症狀,一般無皮疹,無粉紅色或血性泡沫痰;胸片加重或減輕均呈逐漸演變,可見肺實變病灶、肺不張及胸腔積液等。
(五)暴發性心肌炎。
以循環障礙為主要表現的重症手足口病病例需與暴發性心肌炎鑒別。暴發性心肌炎無皮疹,有嚴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阿斯綜合征發作表現;心肌酶譜多有明顯升高;胸片或心臟彩超提示心臟擴大,心功能異常恢復較慢。最終可依據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測進行鑒別。
六、重症病例早期識別
具有以下特徵,尤其3歲以下的患者,有可能在短期內發展為危重病例,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進行必要的輔助檢查,有針對性地做好救治工作。
(一)持續高熱不退。
(二)精神差、嘔吐、易驚、肢體抖動、無力。
(三)呼吸、心率增快。
(四)出冷汗、末梢循環不良。
(五)高血壓。
(六)外周血白細胞計數明顯增高。
(七)高血糖。
七、處置流程
門診醫師在接診中要仔細詢問病史,著重詢問周邊有無類似病例以及接觸史、治療經過;體檢時注意皮疹、生命體征、神經系統及肺部體征。
(一)臨床診斷病例和確診病例按照《傳染病防治法》中丙類傳染病要求進行報告。
(二)普通病例可門診治療,並告知患者及家屬在病情變化時隨診。
3歲以下患兒,持續發熱、精神差、嘔吐,病程在5天以內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尤其是心、肺、腦等重要臟器功能,根據病情給予針對性的治療。
(三)重症病例應住院治療。危重病例及時收入重症醫學科(ICU)救治。
八、治療
(一)普通病例。
1.一般治療:注意隔離,避免交叉感染。適當休息,清淡飲食,做好口腔和皮膚護理。
2.對症治療:發熱等症狀採用中西醫結合治療。
(二)重症病例。
1.神經系統受累治療。
(1)控制顱內高壓:限制入量,積極給予甘露醇降顱壓治療,每次0.5-1.0g/kg,每4-8小時一次,20-30分鍾快速靜脈注射。根據病情調整給葯間隔時間及劑量。必要時加用呋噻米。
(2)酌情應用糖皮質激素治療,參考劑量:甲基潑尼松龍1mg-2mg/kg·d;氫化可的松3mg-5mg/kg·d;地塞米松0.2mg-0.5mg/kg·d,病情穩定後,盡早減量或停用。個別病例進展快、病情凶險可考慮加大劑量,如在2-3天內給予甲基潑尼松龍10mg-20mg/kg·d(單次最大劑量不超過1g)或地塞米松0.5mg-1.0mg/kg·d。
(3)酌情應用靜脈注射免疫球蛋白,總量2g/kg,分2-5天給予。
(4)其他對症治療:降溫、鎮靜、止驚。
(5)嚴密觀察病情變化,密切監護。
2.呼吸、循環衰竭治療。
(1)保持呼吸道通暢,吸氧。
(2)確保兩條靜脈通道通暢,監測呼吸、心率、血壓和血氧飽和度。
(3)呼吸功能障礙時,及時氣管插管使用正壓機械通氣,建議呼吸機初調參數:吸入氧濃度80%-100%,PIP 20 -30cmH2O,PEEP 4-8cmH2O,f 20-40次/分,潮氣量6-8ml/kg左右。根據血氣、X線胸片結果隨時調整呼吸機參數。適當給予鎮靜、鎮痛。如有肺水腫、肺出血表現,應增加PEEP,不宜進行頻繁吸痰等降低呼吸道壓力的護理操作。
(4)在維持血壓穩定的情況下,限制液體入量(有條件者根據中心靜脈壓、心功能、有創動脈壓監測調整液量)。
(5)頭肩抬高15-30度,保持中立位;留置胃管、導尿管。
(6)葯物應用:根據血壓、循環的變化可選用米力農、多巴胺、多巴酚丁胺等葯物;酌情應用利尿葯物治療。
(7)保護重要臟器功能,維持內環境的穩定。
(8)監測血糖變化,嚴重高血糖時可應用胰島素。
(9)抑制胃酸分泌:可應用胃粘膜保護劑及抑酸劑等。
(10)繼發感染時給予抗生素治療。
3.恢復期治療。
(1)促進各臟器功能恢復。
(2)功能康復治療
(3)中西醫結合治療。
(三)中醫治療。
1.普通病例:肺脾濕熱證
主症:發熱,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咽紅、流涎,神情倦怠,舌淡紅或紅,苔膩,脈數,指紋紅紫。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基本方葯:甘露消毒丹加減
連翹、金銀花、黃芩、青蒿、牛蒡子、藿香、佩蘭、通草、生薏米、滑石(包煎)、生甘草、白茅根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
加減:
(1)便秘加大黃;
(2)咽喉腫痛加元參、板藍根;
中成葯:藍芩口服液、小兒豉翹清熱顆粒、金蓮清熱泡騰片、抗病毒口服液等。
2.普通病例:濕熱鬱蒸證
主症:高熱,疹色不澤,口腔潰瘍,精神萎頓,舌紅或絳、少津,苔黃膩,脈細數,指紋紫暗。
治法:清氣涼營、解毒化濕
基本方葯: 清瘟敗毒飲加減
連翹、梔子、黃芩、黃連、生石膏、知母、丹皮、赤芍、生薏米、川萆薢、水牛角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日一劑,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結腸滴注。
中成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熱毒寧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丹參注射液等。
3.重型病例:毒熱動風證
主症:高熱不退,易驚,嘔吐,肌肉瞤動,或見肢體痿軟,甚則昏蒙,舌暗紅或紅絳,苔黃膩或黃燥,脈弦細數,指紋紫滯。
治法:解毒清熱、熄風定驚
基本方葯:羚羊鉤藤湯加減
羚羊角粉(沖服)、鉤藤、天麻、生石膏、黃連、生梔子、大黃、菊花、生薏米、全蠍、白僵蠶、生牡蠣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日一劑,水煎100-150毫升,分3-4次口服,或結腸滴注。
中成葯:安宮牛黃丸、紫雪丹或新雪丹等;熱毒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喜炎平注射液等。
4.危重型病例:心陽式微 肺氣欲脫證
主症:壯熱不退,神昏喘促,手足厥冷,面色蒼白晦暗,口唇紫紺,可見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質紫暗,脈細數或沉遲,或脈微欲絕,指紋紫暗。
治法:回陽救逆
基本方葯:參附湯加味
人參、炮附子、山萸肉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日一劑,濃煎鼻飼或結腸滴注。
中成葯:參麥注射液、參附註射液等
5.恢復期:氣陰不足 余邪未盡
主症:低熱,乏力,或伴肢體痿軟,納差,舌淡紅,苔薄膩,脈細。
治法:益氣養陰,化濕通絡
基本方葯:生脈散加味
人參、五味子、麥冬、玉竹、青蒿、木瓜、威靈仙、當歸、絲瓜絡、炙甘草
用法用量:根據患兒的年齡、體重等酌定葯物用量。日一劑,水煎分3-4次口服。
針灸按摩:手足口病合並弛緩型癱瘓者,進入恢復期應盡早開展針灸、按摩等康復治療。
6.外治法
口咽部皰疹:可選用青黛散、雙料喉風散、冰硼散等,1日2-3次。

-----------------------------
曾在2008、2009年兩度兇猛來襲的手足口病,正再度攻擊中國。

衛生部新聞發言人鄧海華4月13日稱,截至到4月11日,2010年全國累計報告手足口病例192344例,比去年同期上升了38.26%,其中重症2119例,死亡94例。他援引專家評估說:「目前我國手足口病已經進入了流行期,今後一段時間疫情將進一步上升,防控形勢十分嚴峻。」

河南省手足口病的發病人數現居全國第二。據河南省衛生廳統計,截至4月15日,該省累計報告病例24001例,重症1478例,死亡12人。

而2009年,該省亦為疫情高發區,全省報告病例31774人,死亡32人,其下轄的民權縣,更因疫情致縣衛生局長、縣人民醫院院長免職。

河南省衛生廳一位負責人告訴《瞭望》新聞周刊:「其實,河南是全國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開展最好的省份。針對去年河南手足口病疫情高發,我們在2010年衛生工作中早安排、早部署、早落實,將手足口病防控工作作為一項重要工作來抓,分片包干,加強督導,進行疫點和疫區的消殺處理,並確定了5個省級監測點。」

手足口病,本是一種由多種人腸道病毒引起的兒童常見傳染病。基於近年來手足口病在中國的發生明顯增加,2008年,衛生部決定將該病「升格」,納入法定傳染病丙類管理。

在更為嚴格的管理下,河南的手足口病疫情為何繼2009年暴發後,再次大面積蔓延?

「連鄭州來的專家也說不清楚」

平頂山市是今年河南省手足口病集中暴發的地區。截至4月15日,該市共報告病例4171例,佔全省報告病例總數的17.4%。

2009年,平頂山市共有手足口病重症患者283人。今年,截至4月22日,僅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就已經接收重症患者569人。該市下轄的汝州市,已報告病例1247例,占平頂山市的29.9%,是河南手足口病疫情最嚴重的縣區。

平頂山市疾控中心主任侯激流,分包負責汝州市的疫情防控。他對本刊記者說,今年,按照平頂山市衛生局的安排,市疾控中心已多次開會部署疫情防控,要求各縣、市、區衛生系統和黨政機關逐級傳達,高度重視。「疫情有自身的傳播規律,汝州疫情高發,連鄭州來的專家也說不清楚。」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告訴本刊記者,2008、2009兩年,手足口病在安徽、河南等地暴發,中央抓得緊,各地對手足口病的防控也非常重視。今年,他到河南各地巡查,發現一些地方對手足口病的防治不像前兩年那麼重視,一些地方領導覺得這病不像想像中那麼可怕。今年,特別是3月份以來,河南省手足口病疫情上升較快,豫中、豫東地區更為突出,整體表現為高度散發,個別縣區呈現聚集性發病。

平頂山市某一線醫務工作者表示,疫情應以預防為主,而不是救治。平頂山市疾控中心的消極怠慢,導致手足口病疫情高發,把醫院這道最後關卡推向最前沿。

被推向最前沿的醫院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是指定收治手足口病重症患兒的醫院。

本刊記者獲悉,3月17日,寶豐縣李店鄉龍池村1歲零2個月幼兒朱康嘉到該院就診,雖然患兒有發燒、皮疹等手足口病典型症狀,但副主任醫師楊星雲的診斷結論是「上呼吸道感染」,次日,患兒病情轉重,再送往這家醫院,當天搶救無效死亡。

該院副院長高克毅告訴本刊,該院由於接收能力有限,一些輕症患兒在門診就醫後,雖然家長要求住院,仍被醫生安排回家進一步觀察。但部分患兒回家後病情迅速加重,再重返醫院時延誤了最佳治療時間,或留下終生殘疾,或死亡,導致家屬極為不滿,還有一些患者被誤診。

衛生部官網提供了一份名為「手足口病醫療救治工作視頻會議課件」。其中,北京地壇醫院感染性疾病診治中心李興旺在《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10年版)修訂說明》里寫道:「手足口病——仍有臨床醫師對其缺乏必要的認識!」

據了解,該病急性起病,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等症狀。部分患者無發熱,僅表現為皮疹或皰疹。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症狀。少數患者可出現無菌性腦膜炎、腦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可導致死亡。倘若接診醫生查體不細致,或缺乏相關知識經驗,比較容易誤診導致死亡等後果,同時也可能造成疫情擴散。

2009年,河南民權縣在疫情初期,也曾暴露過基層醫護人員誤診的問題。而早在2008年,鑒於安徽省暴發的手足口病疫情,衛生部等機構就下發過《手足口病預防控制指南(2008年版)》等文件。

該院副院長李智偉向本刊表示,他們早已根據省衛生廳的安排,進行了手足口病全員培訓,楊星雲則是該院經驗豐富的兒科專家。此次醫療事故,醫院向朱康嘉患者家屬賠付6萬元人民幣。

3月22日,記者看到,原來用於收治腫瘤患者的三層小樓,現已經全部開辟成手足口病病區,擠滿了患兒和陪護的家長。由於是傳染病區,走廊大門和病房窗戶紛紛緊閉,空氣中充斥異味。

高克毅說,該病區自去年開辟以來,陸續接收患兒。約從今年2月起,患兒開始增多,3月7日以後激增,11日達到高峰,當日發病超過120例。目前,發病人數雖有所下降,但仍高位運行,並不斷有新的重症病例從基層醫院轉來。

高克毅說,該病區共有96張床位,當日通過加床等方式已接收118名患兒。病區現有9台呼吸機,但最多時有13名患兒需要使用。醫護力量也顯不足,他們不得不從兄弟醫院抽調專業人員增援。

平頂山市第一人民醫院的醫護人員告訴本刊,由於無力承擔醫葯費,一些患兒提前出院。他們出院後,無人跟蹤隨訪,存在繼續傳播的可能。

「一場最嚴格的督導責任制」

汝州市陵頭鄉西街村耿松芬有2個雙胞胎兒子。說起手足口病,她表示「聽說過」,但被問到該病有何症狀,是大人易得,還是小孩易得等問題時,她則回答「不知道」。

4月19日,記者在鄭州市金水區某小學采訪時亦發現,這所鄭州市重點小學仍沒有落實消殺制度,而該校的平均班額超過70人。

自2003年非典型性肺炎暴發後,社會對疫情防控的一個重要經驗是,提高疫情知曉率、落實疾病防護措施。

據了解,手足口病患者一旦住院治療,費用在萬元以上,而醫保對該病的報銷比例較低,不超過10%。同時,該病的主要用葯「丙種球蛋白」價格昂貴,每支627元(規格25克),且不在醫保范圍內,更加重了患者的負擔。

汝州市陵口鄉葉寨村村民邢團結告訴記者,他4歲的女兒邢妙珂2010年3月3日因手足口病入院,現在已經花去3.76萬元醫療費,女兒的病也沒有治好,左半身沒有知覺,不會說話。醫生建議他帶女兒到鄭州進行康復治療,還要花多少錢,他不得而知。

針對近幾年我國手足口病疫情快速發展,且致病源中EV17病菌表現明顯偏重的特殊疫情,河南省的一些醫療專家和患者家屬呼籲,國家能像重視甲流疫情那樣,重視手足口病疫情,快速研發能應用於臨床的手足口病疫苗,減少群眾患病尤其是致死、致殘幾率。同時,他們希望各級政府加大對重症患兒的救治力度,提高對傳染性疾病的報銷比例。

李學旺在前述診療指南中表示,手足口病仍為近年需要重點對待的傳染病。

許汴利說,3月底,他參加了衛生部召開的手足口病會議,此次會議將疫苗研發提上日程。蘭州、上海等地的一些科研機構和企業也正在嘗試研製疫苗。但疫苗從研製到應用於臨床,至少需要6至7年。

3月25日,在河南省手足口病防治工作電視電話會上,副省長宋璇濤提出,要不斷探索創新切實有效的防控救治辦法,在提高重症發現率、治癒率和降低死亡率上下功夫。「凡因領導不重視、經費不到位、措施不得力等主觀因素,造成疫情暴發流行的,要嚴肅追究有關人員的責任。」

本刊記者獲悉,「一場最嚴格的督導責任制」將在此次河南手足口病防治工作中實行。該制度能否從病魔張開的大口中,挽救更多年幼的生命?

來源:瞭望新聞周刊 編輯:段若蘭
-----------------------------------------
手足口病的控制應該從控制傳染源、阻斷傳播途徑、消除易感人群3個方面入手。
1 照顧好患兒,其產生的生活和醫療垃圾妥善處理;
2 加強衛生工作,勤洗手,是典型的經消化道傳播的疾病,水煮熟,水果洗凈,凡經口的東西,小心;
3 加強疫苗研製,已經提到日程了。疫苗是防控傳染病的最優途徑。
關於疫苗研製,重點解決:
1.敏感動物模型,人源化小鼠,轉基因小鼠,猴子;只有模型,才能解決致病和免疫的基礎問題,為疫苗評價提供基礎;
2、滅活疫苗、VLP疫苗為解決問題的初始步驟,加大投入;重組活載體疫苗(痢疾載體)等是解決貧困地區疫情防控難題的金鑰匙,易於國家投資,收效大。滅活的成本高,活載體便宜,國家不投資,群眾也容易接受。
3、必須馬上行動,拿出防控h1n1的魄力來。

---------------------------------------

㈡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

怎樣預防手足口病
1、 飯前便後洗手 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洗手液或肥皂等給孩子洗手。家長替孩子更換尿布、處理孩子糞便後均要洗手。家長也可能是攜帶病毒的載體(只不過成人沒發病而已),所以,在抱孩子之前應該洗手。
2、 嬰兒用品消毒 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玩具應定期清洗、消毒,並避免幼兒將其放入口中咬弄。
3、 飲食干凈 不要讓孩子喝生水、吃生冷食物。為孩子准備食物時,請將食物徹底清洗干凈,並加熱煮熟。盡量不給孩子食用剩飯剩菜,不要將蛋糕、餅乾等食品長時間暴露於空氣中。寶寶的飲食宜清淡,少吃油膩、燥熱、難消化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以免腸胃「疲勞」。
4、 少去人多密集的地方 在手足口病的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 幼兒園寶寶防治 教室保持通風。玩具、門把手等要消毒,門把手、桌、椅等各種物體表面每天用清水擦拭,每周末用含有效氯500毫克/升消毒液擦拭消毒一次。
每天晨檢,一旦發現手足口病可疑患兒時,立即通知患兒家長,並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手口足病症狀:
手足口病初期症狀一:咳嗽流涕和流口水等類似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有的孩子可能有惡心、嘔吐等症狀。
手足口病初期症狀二:手、足的指及趾背部出現橢圓形或棱形的水泡,皰的,周圍有紅暈,水泡的液體清亮。水皰的長軸與皮紋是一致的。然後水泡的中心凹陷,乾燥變黃,脫落(脫屑)。另外,指、趾端會有散落的比較堅硬的淡紅色的丘疹或者水皰。
手足口病初期症狀三:口腔里,如嘴唇、舌口腔粘膜、齒齦上也有散在的水皰,由於口腔潰瘍疼痛,患兒流涎拒食。 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起初為粟米樣斑丘疹或水皰,周圍有紅暈,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但是口腔里的水泡很快就會破潰而形成灰白色的小點或灰色的一層膜其周圍有紅暈,在灰色的膜下面可看見點狀或片狀糜爛面。 手足口病初期症狀四:出現在手、足部位的皮疹有時在患兒臀部及肛周也可見到。

㈢ 手足口病要怎樣防治

衛生部辦公廳 國家中醫葯管理局辦公室關於印發《中醫葯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09年版)》的通知

國中醫葯辦發〔2009〕8號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中醫葯管理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衛生局:
為指導各地應用中醫葯開展手足口病的防治工作,國家中醫葯管理局組織相關專家在總結各地手足口病中醫葯治療經驗的基礎上,制定了《中醫葯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2009年版)》。現印發給你們,提供醫療機構在臨床工作中參考。

二○○九年四月一日
中醫葯防治手足口病臨床技術指南
(2009年版)
手足口病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多見於嬰幼兒,歷年均有發生,中醫葯在臨床實踐中積累了一定的經驗。參照衛生部頒布的《手足口病診療指南(2008年版)》,在總結中醫葯治療手足口病臨床經驗的基礎上,結合今年部分地區患者的臨床特點及中醫葯的使用情況,特製定本指南。
一、證治方案
手足口病屬於中醫「溫病」范疇,濕熱疫毒經口鼻而入,發於手足,上熏口咽,外透肌膚,發為皰疹,並見發熱、倦怠、惡心、便秘等症狀;或邪毒內陷,出現高熱、抖動、肢體痿軟,甚則發生喘、脫,危及生命。
嬰幼兒系稚陰稚陽之體,感受疫毒後,病情變化迅速,宜早發現,早治療,防變證。
(一)普通型
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口腔黏膜出現散在皰疹,手、足和臀部出現斑丘疹、皰疹,皰疹周圍可有紅暈,伴咽痛、流涎,倦怠,納差,大便多秘結,舌淡紅或紅,苔膩,脈數,指紋紅紫。
治法:清熱解毒,化濕透邪。
參考處方:金銀花、野菊花、黃連、生石膏(先下)、知母、紫草、白茅根、青蒿、藿香、生甘草,葯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灌腸、直腸點滴。
加減:
1.高熱、抖動、易驚加羚羊角粉沖服;
2.便秘加生大黃;
3.咽喉痛加元參、板藍根;
4.咳嗽加杏仁、炙杷葉。
中成葯:藍芩口服液、小兒豉翹顆粒、清開靈口服液、黃梔花口服液、金蓮泡騰片,也可選用炎琥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等。
(二)重型
1.臨床主要表現為:高熱不退,汗少,疹出不暢,嗜睡易驚,嘔吐,肌肉瞤動,或見肢體痿軟、無力,甚則昏睡等,舌紅,苔厚膩,脈細數,指紋紫暗。
治法:清熱祛風。
參考處方:生石膏、生大黃、梔子、滑石(包煎)、寒水石、桂枝、生龍骨、生牡蠣、赤石脂、廣地龍、全蠍、羚羊角粉(沖服),葯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水煎分3—4次口服,或可灌腸、直腸滴注。
中成葯:紫雪丹或新雪丹等,也可選用炎琥寧注射液、痰熱清注射液等。
2.臨床主要表現為:發熱,喘促,面色蒼白晦暗,口唇紫紺,四肢厥逆、冷汗出,或口吐白色、粉紅色或血性泡沫液(痰),舌質紫暗,脈細數或遲緩,或脈微欲絕。
治法:回陽救逆
參考處方:人參、炮附子、山萸肉、煅龍骨、煅牡蠣,葯物用量根據患兒年齡、體重、病情等酌定。
用法:濃煎鼻飼或直腸滴注。
重症患兒發病急,傳變快,應密切觀察病情變化,有針對性地加強中西醫結合救治工作。
(三)中醫葯外治法
口咽部皰疹:可選用西瓜霜、雙料喉風散、冰硼散等,蜜調外塗敷用,1日2—3次。
二、預防及生活調護
(一)預防
本病流行期間,嬰幼兒應注意勤洗手,避免到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居處宜多通風,勤曬衣被;家長也應注意個人衛生。
可使用以下方葯:
1.白菊花6克 生甘草3克 生山楂10克
以沸水200毫升浸泡後加冰糖適量頻飲。適用於素有內熱的小兒。
2.生薏米10克 扁豆10克
加冰糖適量,煮粥調服。適用於素有脾胃虛弱的小兒。
上述兩方劑量適用於3—5歲小兒,應當在醫生指導下使用。
(二)生活調護
患兒飲食宜清淡,宜服用梨汁、蘋果汁、西瓜汁、荸薺汁等,不宜食用辛辣食物,不宜食用發物。

㈣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有哪些

你好,家長一定要做好預防手足口病的措施,而且在照顧患病兒童的時候,家長專自己也要有一定的屬預防意識。雖然手足口病是兒童疾病,但大人也會感染上手足口病。春夏是腸道病毒感染高發季節,預防手足口病,一定要做到勤洗手,吃的食物要煮熟,多喝開水,衣物被子要勤曬,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而對於嬰幼兒來說,盡量不要帶嬰幼兒到人群密集的地方,哺乳的母親要勤洗澡、勤換衣物,奶頭也需要保持清潔。而且因為手足口病具有高傳染性,如果發現孩子有手足口病,一定要進行7天左右的隔離治療,以免傳染給別人。

㈤ 手足口病的預防知識

手足口病(EV71)臨床表現
多為5歲以下嬰幼兒,手、足、口及皮膚、黏膜出現典型斑丘疹及皰疹樣損害,並伴有卡他性症狀。
1)典型病例:潛伏期一般2~7天,沒有明顯的前驅症狀,多數病人突然起病。約半數病人於發病前1~2天或發病的同時有發熱,多數在38•C左右,持續2~3天,少數病人3~4天以上。有中樞神經系統合並症幾乎都有發熱,且持續時間長。部分患者初期有輕度上感症狀,如咳嗽、流涕、惡心、嘔吐等。由於口腔黏膜潰瘍疼痛,患兒有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現比較早,主要位於舌及兩頰部,唇齒側也常發生。手足等遠端部位出現斑丘疹或皰疹。斑丘疹在5
天左右由紅變暗,然後消退;皰疹呈圓形或橢圓形扁平凸起,內有混濁液體,長徑與皮紋走向一致,如黃豆大小不等。手足遠端部位的斑丘疹和皰疹一般無疼痛和癢感,愈後不留痕跡。在同一患者手、足、口病損不一定全部出現。
2)不典型、散發型病例:出疹只表現在患者身體某一個部位上,斑丘疹或皰疹稀疏且不典型,往往很難與出疹發熱性疾病鑒別,須進行病原學和血清檢查。
3)合並症:有的可合並心肌炎、腦膜炎、馳張性麻痹、肺水腫等,但以無菌性腦炎、心肌炎等最為
常見。
發病季節:全年都可發生,以4~9月多見。
那些人容易感染:5歲以下兒童多見,尤其是嬰幼兒。它是一種兒童傳染病,傳染性強。一般通過患兒接觸的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以及床上用品、內衣等引起傳播;患兒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飛沫傳播;被病毒污染的水源、食物等亦可造成傳播。
怎樣預防:1)飯前便後要用潔凈水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2)室內應經常通風,做好家庭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小孩的衣物等要經常日光晾曬:
3)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還應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防止過度疲勞;
4)托幼機構、小學等兒童聚集單位應每日晨檢,發現疑似病人時應敦促家長帶小孩就診。

㈥ 幼兒園手足口病教案

手足口病(Hand-foot-mouth disease, HFMD)是由多種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大多數患者症狀輕微,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皰疹為主要特徵。少數患者可並發無菌性腦膜炎、腦炎、急性弛緩性麻痹、呼吸道感染和心肌炎等,個別重症患兒病情進展快,易發生死亡。少年兒童和成人感染後多不發病,但能夠傳播病毒。引起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包括腸道病毒71型(EV71)和A組柯薩奇病毒(CoxA)、埃可病毒(Echo)的某些血清型。EV71感染引起重症病例的比例較大。腸道病毒傳染性強,易引起暴發或流行。為指導各地做好手足口病的預防控制,制定本指南。 一、目的 (一)指導醫療機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腸道病毒病的疫情報告和監測; (二)指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開展流行病學調查和實驗室檢測; (三)指導疾病預防控制機構、醫療機構開展公眾預防和疫情應急處置。 二、病原學 引起手足口病的主要為小RNA病毒科、腸道病毒屬的柯薩奇病毒(Coxasckie virus) A組16、4、5、7、9、10 型, B組2、5、13 型;埃可病毒(ECHO viruses)和腸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EV71及Cox Al6型最為常見。 腸道病毒適合在濕、熱的環境下生存與傳播,對乙醚、去氯膽酸鹽等不敏感,75%酒精和5%來蘇亦不能將其滅活,但對紫外線及乾燥敏感。各種氧化劑(高錳酸鉀、漂白粉等)、甲醛、碘酒都能滅活病毒。病毒在50℃可被迅速滅活,但1mol濃度二價陽離子環境可提高病毒對熱滅活的抵抗力,病毒在4℃可存活1年,在-20℃可長期保存,在外環境中病毒可長期存活。 三、流行病學 (一) 流行概況 手足口病是全球性傳染病,世界大部分地區均有此病流行的報道。1957年紐西蘭首次報道該病。1958年分離出柯薩奇病毒,1959年提出手足口病命名。早期發現的手足口病的病原體主要為Cox A16型,1969年EV71在美國被首次確認。此後EV71感染與Cox A16感染交替出現,成為手足口病的主要病原體。 20世紀70年代中期,保加利亞、匈牙利相繼暴發以中樞神經系統為主要臨床特徵的EV71流行,1975年保加利亞報告病例750例,其中149人致癱,44人死亡。1994年英國發生一起由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患者大多為1-4歲嬰幼兒,大部分病人症狀較輕。英國1963年以來的流行病學數據顯示,手足口病流行的間隔期為2-3年。20世紀90年代後期,EV71開始東亞地區流行。1997年馬來西亞發生了主要由EV71引起的手足口病流行,4-8月共有2628人發病,4-6月有29例病人死亡。 我國於1981年上海 首次報道本病,此後,北京 、河北、天津 、福建、吉林、山東、湖北、青海和廣東等10幾個省份均有本病報道。1983年天津發生Cox A16引起的手足口病暴發,5-10月間發生了7 000餘病例。經過2年低水平散發後,1986年再次暴發。1995年武漢 病毒研究所從手足口病人中分離出EV71,1998年深圳 市衛生防疫站也從手足口病患者標本中分離出EV71。 1998年,我國台灣地區發生EV71感染引起的手足口病和皰疹性咽峽炎流行,監測哨點共報告129106例病例。當年共發生重症病人405例,死亡78例,大多為5歲以下的幼兒。重症病例的並發症包括腦炎、無菌性腦膜炎、肺水腫或肺出血、急性軟癱和心肌炎。 手足口病流行無明顯的地區性。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多見,冬季的發病較為少見。該病流行期間,可發生幼兒園和托兒所集體感染和家庭聚集發病現象。腸道病毒傳染性強、隱性感染比例大、傳播途徑復雜、傳播速度快,在短時間內可造成較大范圍的流行,疫情控制難度大。 (二) 傳染源和傳播途徑 人是腸道病毒唯一宿主,患者和隱性感染者均為本病的傳染源。腸道病毒主要經糞-口和/或呼吸道飛沫傳播,亦可經接觸病人皮膚、粘膜泡疹液而感染。是否可經水或食物傳播尚不明確。發病前數天,感染者咽部與糞便就可檢出病毒,通常以發病後一周內傳染性最強。 病人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及其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床上用品、內衣以及醫療器具等均可造成本病傳播。 易感性 人對腸道病毒普遍易感,顯性感染和隱性感染後均可獲得特異性免疫力,持續時間尚不明確。病毒的各型間無交叉免疫。各年齡組均可感染發病,但以≤3歲年齡組發病率最高。 四、病例定義 (一) 臨床診斷病例 急性起病,發熱,手掌或腳掌部出現斑丘疹和皰疹,臀部或膝蓋也可出現皮疹。皮疹周圍有炎性紅暈,皰內液體較少;口腔粘膜出現散在的皰疹,疼痛明顯。部分患兒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 重症病例: 1.有手足口病的臨床表現的患者,同時伴有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2. 手足口病流行地區的嬰幼兒雖無手足口病典型表現,但有發熱伴肌陣攣,或腦炎、急性遲緩性麻痹、心肺衰竭、肺水腫等 (二)實驗室診斷病例 臨床診斷病例符合下列條件之一,即為實驗室診斷病例 1.病毒分離 自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中分離到腸道病毒。 2.血清學檢驗 病人血清中特異性IgM抗體陽性,或急性期與恢復期血清IgG抗體有4倍以上的升高。 3.核酸檢驗 自病人血清、腦脊液、咽拭子或咽喉洗液、糞便或肛拭子、腦脊液或皰疹液以及腦、肺、脾、淋巴結等組織標本等標本中檢測到病原核酸 五、疫情報告 (一)自2008年5月2日起,手足口病納入丙類傳染病管理。各級各類醫療機構要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防治法》和《傳染病信息報告管理規范》的有關規定,對符合上述病例定義的手足口病病例進行報告。 (二)報告內容與方法 發現手足口病患者時,要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傳染病報告卡》中「其他法定管理及重點監測傳染病」一欄中填報該病。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內進行網路直報。未實行網路直報的醫療機構應於24小時之內寄送出傳染病報告卡。報告病例分「臨床診斷病例」和「實驗室診斷病例」兩類。如為實驗室診斷病例,則應在報告卡片「備注」欄內註明腸道病毒的具體型別,如為重症病例亦應在「備注」中註明「重症」。 (三)局部地區或集體單位發生流行或暴發時,按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條例》、《全國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預案》、《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與傳染病疫情監測信息報告管理辦法》及有關規定,及時進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信息報告。 (四)報告信息分析和反饋 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要對疫情報告信息進行逐級審核。縣區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每日瀏覽並分析監測數據,發現異常升高或病例呈聚集性分布或出現死亡病例,應及時核實並向同級衛生行政部門及上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報告。各級疾病預防控制機構應及時向下級疾控機構及醫療機構反饋疫情分析信息。 六、流行病學調查 發現手足口病報告病例數明顯增多、病例呈聚集性分布、重症病例比例較大或出現死亡病例時,應組織開展流行病學調查。調查的主要目的:一是採集相關標本,開展實驗室檢測,明確病原並進行分型鑒定;二是收集臨床資料,以了解不同型別腸道病毒的致病性、毒力、所致疾病臨床類型及救治等;三是闡明本次流行/暴發的傳播方式及感染的危險因素等,以便制定針對性的預防控制措施;四是評價不同防控策略和措施的有效性。流行病學調查方案和調查表應根據調查目的不同而進行專門設計。 七、實驗室檢測 (一)在手足口病高發季節,各省疾控中心要組織開展對手足口病病例的實驗室監測。發生本病流行的省份每周至少採集5-10例患者的標本進行檢測。標本採集和保存技術要求和標本送檢單見附件1和附件2。標本檢測方法見附件3。如有重症病例,應盡量對所有重症病例進行標本採集及實驗室檢測。如有暴發疫情應採集部

㈦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防治知識十問
1.什麼是手足口病?得病後有什麼表現?
手足口病是一種常見多發傳染病,以嬰幼兒發病為主,多種腸道病毒都能引起,EV71病毒是其中的一種。一般全年均有發生,5—7月為高發期。
手足口病一般症狀較輕,大多數患者發病時,往往先出現發燒症狀,手掌心、腳掌心出現斑丘疹和皰疹(疹子周圍可發紅),口腔粘膜出現皰疹和/或潰瘍,疼痛明顯。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慾不振、惡心、嘔吐和頭疼等症狀。少數患者病情較重,可並發腦炎、腦膜炎、心肌炎、肺炎等,如不及時治療可危及生命。
2.手足口病是怎麼傳播的?有疫苗嗎?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主要通過密切接觸病人的糞便、皰疹液和呼吸道分泌物(如打噴嚏噴的飛沫等)及被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餐具、奶瓶、床上用品等而感染。手足口病目前沒有疫苗,但只要早發現、早治療,是完全可防可治的。
3.哪些人容易患手足口病?
嬰幼兒和兒童普遍多發,3歲及3歲以下嬰幼兒更容易得病。由於成人的免疫系統較完善,成人一旦感染一般不發病,也無任何症狀。但感染後會傳播病毒,因此成人也需要做好防護,避免傳染給孩子。
4.手足口病是不是新的傳染病?
手足口病不是新傳染病,它是一種全球性傳染病,1957年首次認識並命名,世界各國每年均有病例發生。我國1981年發現手足口病,每年都有人患病。
5.手足口病能治好嗎?
如果得了手足口病,絕大多數情況下7—10天可以自行痊癒,不會留下後遺症,皮膚上也不會留下疤痕。根據以往的發病與治癒情況看,只有個別重症患者可能出現腦膜炎、肺炎等,只要積極配合醫生治療,多數可以痊癒。
6.孩子出現可疑症狀怎麼辦?
如果孩子出現發熱、皮疹等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同時要密切觀察。不要去幼兒園和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避免與其他孩子接觸玩耍。一旦出現突然發高燒或神志不清、昏睡、肌肉或身體抽動、呼吸困難等,應立即送孩子到醫院就診。
7.一般家庭怎麼預防?
預防手足口病的關鍵是注意家庭及周圍環境衛生,講究個人衛生。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不喝生水,不吃生冷的食物;居室要經常通風;要勤曬衣被。流行期間不帶孩子到人群密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要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流行期可每天晨起檢查孩子皮膚(主要是手心、腳心)和口腔有沒有異常,注意孩子體溫的變化。
8.如果家裡有孩子感染要特別注意什麼?
要注意不讓生病的孩子接觸其他兒童;孩子的唾液、痰液等分泌物要用衛生紙包好丟到垃圾箱,孩子的糞便要收集好、消毒後丟入廁所,不要隨意丟棄,同時要消毒便盆;看護人接觸孩子前、替換尿布後或處理孩子糞便後都要洗手;生病孩子的衣服、玩具、餐具、枕頭被褥等要保持衛生,孩子的日常用具要消毒;要勤開窗通風。如果上幼兒園的小朋友得病,還應及早告訴老師,並不要著急讓孩子去幼兒園,要在全部症狀消失一周後再去,防止傳染其他孩子。一般症狀輕不用住院治療,居家治療、注意休息即可,以減少交叉感染。
9.怎樣對日常用品進行消毒?
如果家裡沒有孩子得手足口病,採用一般家庭的預防方法即可,不需要使用消毒劑。
如果家裡有孩子得了手足口病,可採用以下方法消毒:奶嘴、奶瓶、餐具、毛巾等物品用50度以上的熱水浸泡30分鍾或者煮沸3分鍾;污染的玩具、桌椅和衣物等使用含氯的消毒劑(84消毒液或漂白粉)按使用說明每天清洗;孩子的痰、唾液和糞便、擦拭用紙等都最好倒入適量消毒劑,攪拌消毒後再丟入廁所。
10.為什麼近期報告感染手足口病的人這么多?
根據衛生部門的監測,專家將目前報告的手足口病發病數與往年的發病數對比,認為今年疫情來得比較早,但仍屬散發。今年5月2日起,衛生部將手足口病納入丙類法定傳染病管理,要求各級醫療衛生機構發現病例及時通過網路直報系統上報。由於以往不要求報告,另外有病人因症狀輕微沒有就醫,因此以往部分病例沒被發現或未作報告。在要求依法報告後,報告數量有一定增加是合理的現象。
由於手足口病是常見多發傳染病,存在廣泛發病的可能。衛生部門提醒全國各地,尤其是目前病例較少或往年發病較少的地區要加強預防與監測,做好疫情的防控。

手足口病的根本預防措施

洗手-手足口病根本的預防措施
飯前便後洗手這是從幼兒園就教起的衛生知識,可是很多小孩,包括成人都不以為然。其實飯前便後洗手,是預防手足口病最好的方法。
千萬不可小看洗手,正確的洗手知識很重要。正常情況下,沒有接觸傳染源,可以用肥皂或清水洗手,把手洗干凈就可以。如果有直接接觸到患者的分泌物、含病毒的液體可以用消毒液洗手。專家提醒,消毒紙巾不能代替洗手。至於洗手的時間沒有規定,專家建議最好在20秒以上。

15字方針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目前無疫苗,關鍵是從日常的生活預防。只要做好預防措施,發病率就會下降。
常洗手、勤開窗(通風)、喝開水、食熟食、曬衣被,以及健康的生活方式;帶手套處理患者的分泌物、污染的器具;少去擁擠的場所,
不要過於勞累,增強免疫力。這些都可以預防手足口病。有人說打丙種球蛋白增強小兒免疫力來預防手足口病,專家對此做法表示不贊同。另外,廣東有些市民會煲一些中葯服用,專家表示這並非手足口病治療指南的內容,而手足口病治療指南是根據國內外的發病情況制定的。

家庭如何消毒預防手足口病?
患兒的家庭應使用肥皂、消毒液對日常用品、玩具、尿布進行消毒,對奶具、餐具煮沸消毒。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用消毒劑或漂白粉消毒;將衣被陽光曝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高溫(大於50攝氏度)、紫外線、含氯的消毒液都可以消毒,含氯的消毒液可以按照說明書稀釋使用。3歲以下的小孩喜歡吮吸手指,手是很重要的傳播「工具」,因此專家提醒,兒童玩具最好用3%的漂白粉浸泡消毒。幫小孩常洗手,盡量不要吮吸手指。

專家提醒:發現孩子發燒、有皮疹等症狀,盡快到正規醫院就診。孩子患病後應暫停去幼兒園和學校,避免傳染給他人,防止再感染其他疾病。根據醫生建議,決定是否留院觀察或住院治療。

幼托機構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衛生局、醫療機構的專家已對幼兒園的老師進行預防手足口病的培訓,通過媒體、醫院等多種渠道宣傳,讓廣大市民正確認識此病。
托幼機構及小學要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並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及時採取控制措施。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可在家中治療、休息,避免交叉感染。學校老師發現有發熱、皮疹的學生後,要立即對玩具、被褥、桌椅、體育器材等進行消毒;同時做好教室、寢室、食堂、廁所等消毒處理。保持教室和寢室等活動場所通風換氣。

㈧ 手足口病應急預案

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破潰成潰瘍為主要特徵的兒童傳染病。夏季是手足口病的高發期,針對今年實際情況,我鎮啟動實施應急預案,制定措施,預防手足口病的發生。

一、加強宣傳,落實檢查

向園長講解手足口病的一些常規知識。鎮教育辦與鎮衛生院聯合進行培訓,並對所有園所檢查一遍。使各園長了解到手足口病是一種由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臨床上以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現皮疹、潰瘍等表現為主。手足口病是由腸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黏膜皰疹或破潰成潰瘍為主要特徵的兒童傳染病。 手足口病知識:

1.潛伏期2-6天,一般在3-4天。
2.主要臨床表現 發病突然,約半數病人可出現發病,體溫38 oc或 略高,可持續1-3天,伴有口腔痛、咽痛、上呼吸道感染症狀。發病次日出現疹子,先為玫瑰紅疹或斑丘疹,皮疹呈離心性分布。主要見於指趾背面、指甲周圍及足跟邊緣,部分病人還可見於手掌、足底、臂部、大腿內側等部位,1-2天出齊。1天後部分形成皰疹,呈橢園形,大小2-5mm,最大 10mm,內含混漿液,2-4天後可吸收。口腔兩頰黏膜與唇內、舌邊、軟齶出現紅疹或皰疹,呈灰黃色或灰白色。口腔皰疹易破並形成潰瘍,因灼痛明顯,流涎,患兒拒食。預後良好,病程一般5-7天,長者可達10天。偶爾有並發心肌炎、腦膜炎等並發症。

二、預防及應急措施:

1、由於目前是該傳染病的好發季節,故建議孩子家長不要帶孩子去人多擁擠的公共場所。

要求各幼兒園通過宣傳欄向家長講解手足口病的發病症狀、預防措施、傳播途徑、病兒的護理等方面的知識,讓家長全面了解病理知識,家園配合做好預防工作。

2、做好晨間檢查工作。幼兒早晨入園期間,帶班教師一起,做好孩子的晨間檢查,通過一摸、二看、三問、四查的方式,細致地觀察每一個孩子的情緒與身體狀況,有發燒症狀的幼兒,勸其在家休息。

3、做好衛生消毒工作。幼兒園每天由保育老師清理好衛生後,做好玩具、餐具或其他用品徹底消毒工作。一般常用84消毒液浸泡及蒸煮消毒。對空氣進行紫外線消毒。不宜蒸煮或浸泡的物品置於日光下暴曬。

4、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定期開窗通風,保證活動室內空氣新鮮,溫度適宜。

5、適當鍛煉身體,平衡膳食營養,增強抵抗能力。教育幼兒注意休息的同時,鼓勵幼兒多飲溫開水、多吃蔬菜和瓜果。膳食注意粗細搭配,保證幼兒攝入足量的、均衡的營養,增強孩子的免疫力。

6、教育孩子注意個人衛生。教育孩子飯前便後一定要洗手,注意個人衛生,經常用肥皂和流動水洗手。並掌握正確的洗手方法。

7、控制集體活動,不到公共場所玩耍,避免與患兒接觸,以減少感染機會。

8.發生病人後措施。如發現患兒,迅速隔離,立即到醫院就診。對被病人接觸污染過的毛巾、水杯、玩具、食具、便器、等物品要予以消毒。對病人的鼻咽分泌物、糞便也應消毒。加強晨檢,對密切接觸者加強醫學觀察,注意觀察密切接觸者有無發熱、皮疹等情況。同時逐級向教育主管部門報告。

㈨ 如何預防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腸道病毒引起的常見傳染病之一,多發於5歲以下的嬰幼兒,可引起發熱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潰瘍,個別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腫、無菌性腦膜炎等致病性並發症。可引發手足口病的腸道病毒有20多種,克薩奇病毒是最常見的一種。主要通過人群間的密切接觸進行傳播。患者咽喉分泌物及唾液中的病毒,可通過空氣飛沫傳播。唾液、皰疹液、糞便污染的手、毛巾、手絹、牙杯、玩具、食具、奶具以及床上用品 內衣等,通過日常接觸傳播,亦可經口傳播。與患者同一室最易感染。接觸被病毒傳染的水源,也可經口傳播,並常造成流行。門診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也可造成傳播。本病常呈暴發流行後散在發生,該病流行期間,幼兒園和托兒所易發生集體感染。家庭也有此類發病集聚現象。醫院門診的交叉感染和口腔器械消毒不嚴格,也可造成傳播。此病傳染性強,傳播途徑復雜,流行強度大。傳播快,在短時間內即可造成大流行。 本病至今尚無特殊預防方法,堅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本病流行的關鍵。 一是要做好疫情報告,及時發現病人,積極採取預防措施,防治疾病蔓延擴散。 二是發現疑似病人,及時送正規醫院隔離治療。 三是對被污染的日常用品、食具等應消毒處理,患兒糞便及其他排泄物可和用3%漂白粉澄清液浸泡,衣物置陽光下暴曬,室內保持通風換氣。 四是在手足口病流行時,應做好環境衛生、食品衛生和個人衛生。飯前便後要洗手,預防病從口入。 五是家長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公共場所,減少被污染機會。還要注意嬰幼兒的營養、休息,避免日光暴曬,防止過度疲勞,降低機體抵抗力。 六是中草葯具有清熱解毒作用,如板藍根、大青葉、金銀花、貫眾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在治療期間,本病如無合並症,預後一般良好,多在一周痊癒。治療原則主要對症處理,可服用維生素B、C及清熱解毒中萆葯或抗病毒葯物,有合並症病人可肌注丙種蛋白。 在患病期間,應加強患兒護理,做好口腔衛生,進食前後可用生理鹽水或溫開水漱口_,食物應以流質及半流質等無刺激性食品為宜。 因手足口病易合並心肌炎.腦炎,腦膜炎、弛緩性麻痹等,故患兒家長應及時帶孩子到當地醫療機構就診、復查。

㈩ 應如何做好手足口病預防工作

手足口病傳播途徑多,嬰幼兒和兒童普遍易感。做好兒童個人、家庭和托幼機構的衛生是預防本病染的關鍵。
個人預防
1.飯前便後、外出後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給兒童洗手,不要讓兒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避免接觸患病兒童;
2.看護人接觸兒童前、替幼童更換尿布、處理糞便後均要洗手,並妥善處理污物;
3.嬰幼兒使用的奶瓶、奶嘴使用前後應充分清洗;
4.本病流行期間不宜帶兒童到人群聚集、空氣流通差的公共場所,注意保持家庭環境衛生,居室要經常通風,勤曬衣被;
5.兒童出現相關症狀要及時到醫療機構就診。居家治療的兒童,不要接觸其他兒童,父母要及時對患兒的衣物進行晾曬或消毒,對患兒糞便及時進行消毒處理;輕症患兒不必住院,宜居家治療、休息,以減少交叉感染。
家庭預防
家庭預防手足口病重在勤洗手、加強居室內空氣流通;經常徹底清洗兒童的玩具或其他用品,勤曬衣被;盡量少讓孩子到人群擁擠的公共場所;如有不適,及早到正規醫院就診。由於腸道病毒種類較多,若小孩曾患過手足口病也不能掉以輕心,有可能在一段時間內再次感染另一種腸道病毒,再次發病。
集體單位預防
1.本病流行季節,教室和宿舍等場所要保持良好通風;
2.每日對玩具、個人衛生用具、餐具等物品進行清洗消毒;
3.進行清掃或消毒工作(尤其清掃廁所)時,工作人員應穿戴手套。清洗工作結束後應立即洗手;
4.每日對門把手、樓梯扶手、桌面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
5.教育指導兒童養成正確洗手的習慣;
6.每日進行晨檢,發現可疑患兒時,要對患兒採取及時送診、居家休息的措施;對患兒所用的物品要立即進行消毒處理;
7.患兒增多時,要及時向衛生和教育部門報告。根據疫情控制需要,教育和衛生部門可決定採取托幼機構或小學放假措施。
預防原則該病至今尚無特異性預防方法。加強監測,提高監測敏感性是控制該病流行的關鍵。各地要做好疫情報告,托幼單位應作好晨間檢查,及時發現病人,採集標本,明確病原學診斷,並作好患者糞便及其用具的消毒處理,預防疾病的蔓延擴散。流行期間,家長應盡量少讓孩子到擁擠的公共場所,減少感染的機會。醫院應加強預防,設立專門的診室,嚴防交叉感染。在伴有嚴重合並症的手足口病流行地區,密切接觸患者的體弱嬰幼兒可肌注丙球蛋白。
中葯具有清涼解毒作用,如:板蘭根、大青葉、金銀花、貫眾等具有一定效果,可用水煎服。可將金銀花,茵陳,生薏仁,大青葉(即板藍根的葉子),甘草等放入水中,煮開後20分鍾倒出,當茶飲用,三五天即可,但體虛,容易拉肚子的孩子不要喝。對於口裡長皰疹,有潰瘍,口氣臭的孩子,除了上述方子之外,還可用燈心花,藿香,生石膏,防風,淡竹葉煎水飲用,可清心火,對於食慾不振的孩子還可在燈心花方子里增加麥芽,以開胃。如果孩子手足出現皰疹,則可採用外洗法,用野菊花,紫草,地膚子,苦參等煮沸,冷卻至適中溫度時浸泡手足,以起到清熱,化濕,涼血的作用。

閱讀全文

與手足口病防治培訓計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華為市場營銷廣告戰略 瀏覽:997
2p大市場營銷 瀏覽:965
農業科技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8
市場營銷培訓哪家好 瀏覽:213
企業文化對市場營銷的影響 瀏覽:270
重陽節活動策劃方案飯店 瀏覽:165
農村黨員就業培訓實施方案 瀏覽:279
教師全員培訓研修方案 瀏覽:873
旅遊電子商務實驗報告 瀏覽:212
2018暑假教師培訓方案6 瀏覽:261
開展網路營銷的必要性 瀏覽:263
市場營銷學北大課件 瀏覽:55
人口因素酒店市場營銷 瀏覽:800
培訓學校秋季招生方案模版 瀏覽:760
區域大崗點多如何做好培訓工作方案 瀏覽:356
生鮮電商策劃方案項目概述 瀏覽:851
天之愛電子商務有限公司 瀏覽:201
電子商務營銷流程 瀏覽:157
公司文明創建宣傳策劃方案 瀏覽:25
關於香飄飄的市場營銷 瀏覽:4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