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抗菌葯有哪些
抗菌葯是指用來治療細菌性傳染病的一類葯物,它對病原菌具有抑制或殺滅作用。抗菌葯從來源上看,可以分為:①抗生素:是微生物產生的天然物質,對其他細菌等微生物有抑制或殺滅作用,如青黴素、慶大黴素、四環素等;②半合成抗生素:以抗生素為基礎,對其化學結構進行改造而獲得的抗菌葯,如氨苄西林、阿米卡星、多西環素、利福平等;③完全由人工合成的抗菌葯:如喹諾酮類、磺胺類葯物等。臨床上,一般根據化學結構和作用特點對抗菌葯進行分類:
(1)β-內醯胺類包括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等。前者包括青黴素、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苯唑西林等;後者包括頭孢唑啉、頭孢氨苄、頭孢西丁、頭孢噻呋等。
(2)氨基糖甙類: 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等。
(3)四環素類: 如土黴素、四環素、金黴素等。
(4)醯胺醇類: 如甲碸黴素、氟苯尼考等。
(5)大環內酯類: 如麥迪黴素、螺旋黴素等。
(6)林可黴素類: 如林可黴素、克林黴素等。
(7)其他抗生素: 如多肽類、多烯類、含磷多糖類等。
2. 抗生素使用的基本要領
使用抗生素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1. 首次服用兩倍劑量.抗生素進入血液,要達到一定濃度後才能發揮抗菌作用,為了迅速使抗生素發揮作用,可以在首次服葯時按常規劑量的兩倍劑量服葯,使葯物的血漿內濃度快速升高,起到盡快抗菌的效果.
2. 嚴格掌握適應證,凡屬可用可不用的盡量不用.一種抗生素能奏效時,就不要同時用兩種抗生素,以減少細菌接觸葯物(不對症葯物)機會而產生耐葯性;一種抗生素連續使用3天以上無效,即表明致病菌對該葯可能已產生抗葯性,應更換另一種敏感的抗生素或採取聯合用葯.
3. 應避免長期用葯.長期使用抗生素,容易引起人體正常菌群死亡,目前所用抗生素大多數為廣譜型,在殺滅致病菌的同時,也可將體內對葯物敏感的非致病菌殺死,因而可引起菌群失調症,發生繼發感染,因此對於較嚴重的炎症,宜採用大劑量短期靜脈給葯或聯合用葯,以減少長期用葯.另外預防性應用抗生素和局部應用抗生素,也可起菌群失調症的發生,應盡量避免.
4. 聯合用葯時注意配伍禁忌.聯合用葯時存在抗生素之間或抗生素與其他葯物之間的配伍禁忌,在不清楚使用方法前,應在醫生指導下配合使用,切不可自作主張,以免發生毒副反應.
3. 抗生素的分類
抗生素是某些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產生的、對某些病原微生物具有殺滅或抑製作用的一類化學物質。主要以微生物發酵法生產,還可以將微生物發酵產物進行化學修飾製成各種半合成抗生素。抗生素的結構復雜,分類方法也有多種,常用的有以下兩種:
(1)按化學結構分
①β-內醯胺類
青黴素類、頭孢菌素類等。包括天然青黴素和半合成青黴素,如青黴素G、鄰氯青黴素鈉、氨苄青黴素等;頭孢類如頭孢噻吩鈉、頭孢氨苄等。
②氨基糖苷類
如鏈黴素、卡那黴素、慶大黴素和慶大小諾黴素等。
③四環素類
如四環素、土黴素、金黴素和強力黴素等。
④醯胺醇類
甲碸黴素和氟苯尼考等。
⑤大環內酯類
紅黴素、泰樂菌素、螺旋黴素、替米考星和吉他黴素等。
⑥林可胺類
林可黴素、克林黴素等。
⑦多肽類
多黏菌素B、多黏菌素E、桿菌肽和恩拉黴素等。
⑧多烯類
灰黃黴素、制黴菌素和兩性黴素B等。
⑨含磷多糖類
黃黴素和喹北黴素等。
⑩聚醚類(離子載體類)
莫能菌素。
(2)按抗生素作用分
①主要抗革蘭氏陽性細菌的抗生素
如青黴素類、大環內酯類、頭孢菌素類、林可胺類等。
②主要抗革蘭氏陰性細菌的抗生素
如氨基糖苷類、多肽類等。
③廣譜抗生素
如四環素類。
④抗真菌的抗生素
如灰黃黴素、制黴菌素等。
⑤抗寄生蟲的抗生素
莫能菌素、鹽黴素、馬杜黴素等。
⑥抗腫瘤的抗生素
如絲裂黴素C、博來黴素等。
⑦促生長抗生素
如黃黴素、維吉尼黴素等。
4. 抗生素到底能不能治病毒
不能,抗生素是對病毒無效的,現在對體內存在的病毒有效的葯物只有對應的干擾素,多學習文化知識,這是最基礎的生物醫學知識,每個公民都有義務了解這些知識的。
5. 院感知識培訓內容是什麼
一、院感的定義
醫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間發生的和在醫院內獲得出院後發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開始或入院時已存在的感染。醫院工作人員在醫院內獲得的感染也屬於醫院感染。
二、醫務人員在院感管理中的主要職責
1、嚴格執行無菌技術操作規程。
2、掌握抗生素的使用原則,做到合理應用。
3、掌握醫院感染診斷標准。
4、發現醫院感染病例,及時上報感染管理部門。
5、掌握自我防護知識,正確進行各項技術操作,預防銳器刺傷。
三、無菌技術操作原則
1、環境要清潔,採用濕式清掃,並每日用紫外線消毒。
2、進行無菌操作時,帽子要把全部頭發蓋住,口罩須遮住口鼻,並修剪指甲、洗手。
3、無菌物品與非無菌物品分別放置。無菌物品應放在清潔、乾燥、固定的地方,不可久露於空氣中並定期檢查。
4、取無菌物品時,必須使用無菌持物鉗。凡未經消毒的手和物品,不可觸及和跨越無菌區。無菌物品取出後,雖未動用,但亦不能放回原處。
5、執行無菌操作的地方要寬闊,不可過於狹窄,以防無菌物品被污染。
(5)抗生素基礎知識培訓擴展閱讀
培訓主要內容包括血液透析醫院感染管理基本要求、監測內容和方法、感染預防與控制,口腔科器械清洗消毒滅菌方法、診療過程中感染防控、牙科綜合治療台水質控制,手術部位感染的概念、概況、防控要點等。
重點科室、重點環節的管理是醫療安全的重要保證,通過培訓,強化各相關科室醫務人員的醫院感染防控意識,拓寬大家的感控思路,為進一步規范操作、保護患者安全以及消除醫院感染隱患奠定基礎。
6. 抗生素消滅細菌的原理是什麼
抗菌葯物作用機制 抗菌葯物作用主要通過干擾病原菌的生化代謝過程,影響其結構與功能而產生抗菌作用。1、抑制細菌細胞壁合成 細菌細胞膜外是一層堅韌的細胞壁,能抗禦菌體內強大的滲透壓,具有保護和維持細菌正常形態的功能。4、抑制細菌蛋白質合成 細菌為原核細胞,其核蛋白體為70S,由30S和50S亞基組成,多種抗生素能抑制細菌的蛋白質合成,但它們的作用點有所不同。原理簡單來說就是阻礙細菌繁殖過程中細胞壁的形成,從而起到抑菌的作用。
7. 請問什麼是抗生素啊,盡量詳細點.謝謝~
殺菌葯劑
8. 急!急!急!
最好去醫院,別亂買葯吃.千萬別去那些所謂的男性病專科醫院,這病時間拖長了很難整的.
我以前得過,現在好了,但那次就是不願意去醫院,自己瞎治,時間拖長了,結果醫了將近一年的時間,那滋味苦不堪言.
9. 葯品基礎知識培訓的目的
能夠更加深入的學習
1、葯品的概念:葯品指用於預防、治療、診斷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調節人的生理功能並規定有適應症或者功能與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質。
2、葯品的類別:
葯品經營許可證使用的經營范圍
包括中葯材,中葯飲片、中成葯、化學原料葯及其制劑、抗生素原料葯及其制劑、生化葯品、放射性葯品、血清、疫苗、血液製品和診斷葯品。
毒麻精放等特殊管理葯品必須持有葯監部門相關批件才可經營,否則視為超范圍經營。
3.葯品的劑型
葯物的劑型主要有:注射劑、片劑、膠囊劑、丸劑、糖漿劑、顆粒
劑、散劑、口服溶液劑、混懸劑、乳劑、酊劑、栓劑、軟膏劑、眼膏劑、
滴眼劑、氣(粉)霧劑和噴霧劑、膜劑、滴耳劑、滴鼻劑、洗劑、搽劑、
凝膠劑、貼膏、透皮帖劑等。
4.葯品的規格
葯品的規格是指一定葯物制劑單元內所含葯物成分的
量。葯品規格的表示通常用含量、容量、濃度、質量(重
量)、數量等其中一種方式或幾種方式結合來表示。
5.葯品的批准文號
葯品批准文號是指國家批准葯品生產企業生產葯品的文號,是葯品生
產合法性的標志。《葯品管理法》規定,生產葯品「須經國務院葯品監
督管理部門批准,並發給葯品批准文號」。
未取得批准文號而生產的葯品按假葯論處。
6. 國家食品葯品監督管理局於2003年基本完成對批准文
號的統一換發。目前葯品批准文號的統一格式為:
國葯准字+1位字母+8位數字。
如:國葯准字H20050089
字母含義:H、Z、B、S、T、F、J
H:化學葯品 Z:中成葯葯品
B:保健葯品 S:生物製品
F:葯品輔料 T:體外化學診斷試劑
J:進口分包裝葯品
※批准文號的有效期為五年。新疆於2002完成地方葯品
文號換發為國葯准字型大小,2010年完成國葯准字型大小再注
冊,批准文號與原換發文號一致
6.葯品的批號
葯品的生產批號一般是指用同一批原料、同一加工設備,經同一次加工所得均一性的產品。
批號是進行質量跟蹤的重要標志。
7.葯品的生產日期與有效期
• 葯品的生產批號並不一定是用葯品生產的時間表示,因此葯品的包裝標簽上應同時註明葯品的生產日期。
• 葯品的有效期是指葯品被批准使用的期限,其含義是葯品在一定貯存條件下能夠保證質量的期限。
• 葯品有效期是涉及葯品穩定性和使用安全性的標識,必須按規定在葯品說明書中予以標注。目前一般葯品包裝標簽上的有效期表示方法都是用 有效期至某年某月。
10. 怎麼學習抗生素的應用談談個人的學習心得
首先可以熟悉抗菌葯物的基本屬性,如抗菌葯物按其結構特點可分為抗生素(如β-內醯胺類、氨基糖苷類、大環內酯類、糖肽類、四環素及氯黴素類等)和人工合成抗菌葯(如喹諾酮類、磺胺類、硝基咪唑類等),各類抗生素其葯代葯動和抗菌譜各有特點,熟悉抗生素的分類分代後,記憶起來較為容易。 如頭孢類抗菌葯物抗菌譜有如下特點:隨著代數的升級,對革蘭陰性菌的作用增強,對革蘭陽性菌作用減弱,但四代頭孢對革蘭陽性菌和厭氧菌作用又有回升;絕大多數頭孢類葯物都經腎臟排泄。記憶好共性後,再記憶單品種葯物的特性,如頭孢他啶、哌拉西林、碳青黴烯類有抗銅綠假單胞菌活性,頭孢曲松、頭孢哌酮經膽汁排泄較多等。各類抗菌葯物都可以通過此類方法記憶。還要熟悉各類抗生素的組織分布,以便針對不同部位的感染投用抗菌葯物。 基本屬性基本掌握後,可以進一步了解抗菌葯物的PK/PD特點,即時間依賴型或濃度依賴型。 多數β-內醯胺類、克林黴素等為間依賴型抗菌葯物,衡量其療效的葯動學指標為T>MIC,即血葯濃度在MIC以上的時間越長,細菌清除率越高,在達到MIC的4~5倍時殺菌作用最好,這時濃度達到了飽和狀態,提高劑量對殺菌作用並無增強,所以常規劑量多次給葯是這類葯物常用的給葯方案。氨基糖苷類、喹諾酮類、硝基咪唑類葯物為濃度依賴型抗菌葯物,衡量其療效的葯動學指標為Cmax/ MIC 和AUC 0~24/ MIC,所以這類葯物通常給葯劑量較高、頻次較少,每日給葯1~2次即可。同時,部分抗菌葯物具有長短不一的後效應,這也成為設計給葯方案的依據之一。 抗菌葯物基礎知識掌握後,就需要結合臨床相關知識來學習如何使用了。多種感染性疾病都有其常見的致病菌,了解常見疾病的高發致病菌,可以幫助我們有針對性的選擇抗菌葯物。如社區獲得性肺炎常見致病菌為肺炎鏈球菌、流感嗜血桿菌、需氧革蘭陰性桿菌等;急性扁桃體炎常見致病菌為乙型溶血性鏈球菌、葡萄球菌,肺炎雙球菌;心內膜炎的最常見致病菌為草綠色鏈球菌;泌尿系感染常見致病菌為大腸埃希菌、變形桿菌、銅綠假單胞菌;闌尾炎、膽囊炎以大腸埃希菌感染為主等。 不同的細菌感染可能導致多樣的臨床表現,一些特徵性的臨床表現常可指導抗菌葯物經驗性應用。如痰液量大且惡臭,常提示可能為厭氧菌感染導致的肺膿腫;黃綠色膿性痰常提示肺部可能有銅綠假單胞菌感染;患者抗菌治療後出現白色拉絲狀粘痰,提示可能肺部有真菌感染等。傷口感染時,如感染部位有金黃色分泌物,則可考慮金黃色葡萄球菌感染;如感染部位有綠色膿液,則可能為銅綠假單胞菌產生水溶性綠色色素所致。同時,還可通過查閱指南、文獻等了解該種疾病常規經驗用葯種類,指導經驗用葯。 抗菌葯物使用通常分為預防性應用和治療性應用,基本上現在全國的醫院都存在各種不合理使用的情況,抗生素的使用首先性該有明確的使用指征,有使用指征後才談得上合理使用。個人建議:學習抗生素的應用必須結合臨床,書本上的知識是合理使用的基礎,但真正的應用在臨床。抗菌葯物的使用沒有絕對的合理,有時我們甚至不知道患者痊癒了是不是因為抗菌葯物的使用。 還有,學習抗菌葯物使用一定不要把說明書看的非常重要,因為說明書上的大多數東西要麼來源於體外試驗,要麼來源於健康受試者,真正在臨床上,我們遇到的是患者,每一個患者的情況都不一樣,只有結合患者的具體情況,才能做到合理用葯。 少看學校里的葯理學,多看看新的治療指南和文獻,葯學的知識更新太快了,教材多少年才修改一次?呵呵,個人意見,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