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鼠疫的預防
1.嚴格控制傳染源
(1)管理患者發現疑似或確診患者,應立即按緊急電話和網路報告疫情,城市不得超過2小時,農村不得超過6小時。同時將患者嚴密隔離,禁止探視及患者互相往來。患者排泄物應徹底消毒,患者死亡應火葬或深埋。對於肺鼠疫患者要進行嚴格的隔離以防空氣傳播。各型鼠疫患者應分別隔離,肺鼠疫患者應單獨一室。不能與其他鼠疫患者同住一室。腺鼠疫隔離至淋巴結腫完全消散後再觀察7天,肺鼠疫要隔離至痰培養6次陰性。鼠疫接觸者應檢疫9天,對曾接受預防接種者,檢疫期應延至12天。
(2)消滅動物傳染源對自然疫源地鼠間鼠疫進行疫情監測,控制鼠間鼠疫,廣泛開展滅鼠愛國衛生運動。
2.切斷傳播途徑
(1)消滅跳蚤患者的身上及衣物都要噴撒安全有效的殺蟲劑殺滅跳蚤,滅蚤必須徹底,對貓、狗,家畜等也要噴葯。
(2)加強交通及國鏡檢疫對來自疫源地的外國船隻、車輛、飛機等均應進行嚴格的國境衛生檢疫,實施滅鼠、滅蚤消毒,對乘客進行隔離留檢。
3.保護易感者
(1)保護接觸者在流行時應避免接觸蚤,腺鼠疫患者的接觸者應用適當的殺蟲劑進行滅蚤,所有的接觸者是否需要用抗生素進行預防服葯都要進行評估,與疑似或確診的肺鼠疫患者的接觸者後要用四環素或氯黴素,分4次服用,從最後接觸的時間起連服一周。也可口服磺胺嘧啶;另外,環丙沙星對鼠疫桿菌也是敏感的。
(2)預防接種自鼠間開始流行時,對疫區及其周圍的居民、進入疫區的工作人員,均應進行預防接種。常用為EV無毒株乾燥活菌苗,皮膚劃痕法接種,即2滴菌液,相距3~4cm。2周後可獲免疫。目前的疫苗仍不能對腺鼠疫和肺鼠疫產生長久的免疫保護,因此,一般每年接種一次,必要時6個月後再接種一次。我國新研製的06173菌苗免疫動物後產生F1抗體較EV株效果高1倍。
(3)醫務人員保護個人防護進入疫區的醫務人員,必須接種菌苗,兩周後方能進入疫區。工作時必須著防護服,戴口罩、帽子、手套、眼鏡、穿膠鞋及隔離衣。
⑵ 預防鼠疫的小知識
鼠疫(plague)
是由嚙齒動物和蚤把鼠疫桿菌傳給人和動物的一種特殊的人獸共患病,其開始的症狀與體征是無特徵性的發熱、畏寒、不適、頭及四肢疼痛、惡心、喉痛,常見的是最早被蚤叮咬的地方其相關的淋巴結出現淋巴腺炎,這就是腺鼠疫,其90%發生在腹股溝淋巴結,少數發生在腋下或頸部,受害的淋巴結腫脹、紅腫、變軟、化膿,發熱是最常見的。
鼠疫的發病有明顯的季節性,南方的鼠疫(主要是腺鼠疫)
多發生在春夏季節,青藏高原等地區的鼠疫(主要是肺鼠疫)
多發生於夏秋季節。
鼠疫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三種:1.經鼠蚤傳播
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
嚙齒動物→蚤→人的傳播是腺鼠疫的主
要傳播方式。
主要的媒介是印鼠客蚤(xenopsylla
cheopis)
等10
余種蚤類。2.經皮膚傳播
剝食患病嚙齒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病人的膿血或痰,經皮膚傷口而感染。3.經呼吸道飛沫傳播
肺鼠疫病人是通過呼吸、談話、咳嗽等,借飛沫形成「人-人」的方式傳播,並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一般情況下,腺鼠疫並不造成對周圍的威脅。
日常的預防措施主要是減少人被感染的蚤叮咬、直接接觸被感染的組織或者暴露於肺鼠疫病人的可能性。通過使用殺蟲劑和驅避劑
避免蚤的叮咬。在農村避免處理老鼠。實行「三報三不」制度,
鼠疫「三報」是指:報告病死鼠、報告疑似鼠疫病人、報告不明原因的高熱病人和急死病人。鼠疫「三不」是指:不私自捕獵疫源動物、不剝食疫源動物、不私自攜帶疫源動物及其產品出疫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