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培訓的目的和意義分別是什麼
培訓的目的:
1、發展培養對象的職業能力,使其更好地勝任現在的日常工作及未來的工作任務。在能力培訓方面,傳統上的培訓重點一般放在基本技能與高級技能兩個層次上,但是未來的工作需要員工更廣博的知識。
2、培訓員工學會知識共享,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來提高企業競爭力或服務能力。同時,培訓使員工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為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提供幫助,因為員工提供更多晉升和提高收入的機會。
培訓的意義:
1、有利於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企業需要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為進軍更大市場打好人才基礎;另一方面,員工培訓可提高企業新產品研究開發能力,員工培訓就是要不斷培訓與開發高素質的人才,以獲得競爭優勢。
2、培訓有利於改善企業的工作質量。工作質量包括生產過程質量、產品質量與客戶服務質量等。毫無疑問,培訓使員工素質。職業能力提高並增強,將直接提高和改善企業工作質量。
3、培訓有利於構建高效的工作績效體系。在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員工技能和角色不斷變化,企業需要對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比如建設團隊。今天的員工已不是簡單接受工作任務,提供輔助性工作,而是需要參與企業管理。
4、培訓可以滿足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傳播企業價值觀、宗旨、精神等。在現代企業中,員工的工作目更重要的是為了「高級」需求——自我價值實現。
㈡ 水文學涉及哪些方面知識
水文學
學科
水文學(hydrology)shuǐ wén xué 水文學是地球物理學和自然地理學的分支學科。研究存在於大氣層中、地球表面和地殼內部各種形態水在水量和水質上的運動、變化、分布,以及與環境及人類活動之間相互的聯系和作用。是關於地球上水的起源、存在、分布、循環、運動等變化規律,以及運用這些規律為人類服務的知識體系。
水的出現
地球表層的水由地球內部逸出,經過約35億年的積聚和演變,逐漸形成今天的水圈。水圈的形成不僅改變了岩石圈的面貌,使大氣圈中的現象變得復雜多樣,而且導致生物圈的出現。因此,水的出現和水圈的形成,是地球自然歷史中最重大的事件。
研究領域
水文學的研究領域十分寬廣。從大氣中的水到海洋中的水,從陸地表面的水到地下水,都是水文科學的研究對象;水圈同大氣圈、岩石圈和生物圈等地球自然圈層的相互關系,也是水文學的研究領域;水文科學不僅研究水量,而且研究水質,不僅研究現時水情的瞬息動態,而且探求全球水的生命史,預測它未來的變化趨勢。
陸地上的水量雖然只約佔全球總水量的3.5%,但淡水幾乎都分布在陸地。整個人類生活在陸地,最復雜的水文過程也發生在陸地,因此對陸地上的水的研究尤其受到人們的重視。陸地水文學是水文科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有關海洋和大氣中的水文知識,現已分別歸入海洋學和大氣科學的范疇里了。
編輯本段
研究對象
動態系統
地球上現有約13.9億立方公里的水,它以液態、固態和氣態分布於地面、 地球表層大部分被海洋覆蓋地下和大氣中,形成河流、湖泊、沼澤、海洋、冰川、積雪、地下水和大氣水等水體,構成一個浩瀚的水圈。水圈處於永不停息的運動狀態,水圈中各種水體通過蒸發、水汽輸送、降水、地面徑流和地下徑流等水文過程緊密聯系,相互轉化,不斷更新,形成一個龐大的動態系統。
在這個系統中,海水在太陽輻射下蒸發成水汽升入大氣,被氣流帶至陸地上空,在一定的天氣條件下,形成降水落到地面。降落的水一部分重新蒸發返回大氣,另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或沿地面形成地面徑流,或滲入地下,形成地下徑流,通過河流匯入湖泊,或注入海洋。從海洋或陸地蒸發的水汽上升凝結,在重力作用下直接降落在海洋或陸地上。
水文循環
水的這種周而復始不斷轉化、遷移和交替的現象稱水文循環。不過,上述只是全球水文循環輪廓的幾筆速寫,而水文循環的實際情況要復雜得多。在地面以上平均約11公里的大氣對流層頂至地面以下1~2公里深處的廣大空間,無處不存在水文循環的行蹤。
不同緯度帶的大氣環流使一些地區成為蒸發大於降水的水汽源地,而使另一些地區成為降水大於蒸發的水汽富集區;不同規模的跨流域調水工程能夠改變地面徑流的路徑,全球任何一個地區或水體都存在著各具特色的區域水文循環系統,各種時間尺度和空間尺度的水文循環系統彼此聯系著、制約著,構成了全球水文循環系統。
水文循環內因
全球每年約有577000立方公里的水參加水文循環。水文循環的內因,是水在自然條件下能進行液態、氣態和固態三相轉換的物理特性,而推動如此巨大水文循環系統的能量,是太陽的輻射能和水在地球引力場所具有的勢能。
水文循環是自然界最重要的物質循環,它成雲致雨,影響著一個地區的氣候和生態,塑造地貌和實現地球化學物質的遷移,像鏈條一樣連結著全球的生命,為人類提供不斷再生的淡水資源和水能資源。水文循環使我們生活的星球變得生機勃勃。倘若沒有水和水文循環,我們的星球會像月球一樣,是一幅沒有生命,寂靜荒漠的圖景。
各種形態
水在循環過程中的存在和運動的各種形態,如蒸發、降水、河流和湖泊中的水位漲落、冰情變化、冰川進退、地下水的運動和水質變化等,統稱水文現象。水文現象在各種自然因素和人類活動影響下,在空間分布或時間變化上都顯得十分復雜。
水文現象的時間變化過程存在著有周期而又不重復的性質,一般稱為「准周期」性質。例如,潮汐河口的水位存在以半個或一個太陰日為周期的日變化;河流每年出現水量豐沛的汛期和水量較少的枯季;通過長期觀測可以看到,河流、湖泊的水量存在著連續豐水年與連續枯水年的交替,表現出多年變化。
形成這種周期變化的基本原因,是地球的公轉和自轉、地球和月球的相對運動,還包括太陽活動,如太陽黑子的周期性運動的影響。它們導致太陽輻射的變化和季節的交替,使水文現象也出現相應的周期變化。當然,水文現象還受眾多其他因素的影響,這些因素自身在時間上也不斷地變化,並且相互作用和相互影響著。
編輯本段
水文學簡史
追溯
人類探索除水害、興水利的歷史,猶如人類的文明史那樣悠久。在生產實踐中,特別在與水旱災害的斗爭中,人類不斷觀測各種水文現象,思考和研究它們的規律,積累起關於水的豐富知識,逐漸形成、並不斷發展了水文科學。
水文學源遠流長,經歷了漫長的醞釀時期,而它的飛躍發展則是最近一個世紀的事。同自然科學的許多學科相似,人們還難以找出公認的里程碑,把水文科學的歷史進程劃分成若干明 秦代李冰設都江堰的「石人」確的階段。我們只是順著它前進的足跡,大體劃分以下。
萌芽時期(遠古至約公元1400年)
在尼羅河、幼發拉底河、恆河和黃河這些古老文化發祥地的遺跡中,我們可以看到這一時期已經開始了原始的水文觀測。最早的水位觀測是在中國和埃及開始的。
約公元前22世紀,中國傳說中的大禹治水,已「隨山刊木」(立木於河中),觀測河水漲落。此後,戰國時李冰設於都江堰的「石人」,隋代的石刻水則,宋代的水則碑等,表明水位觀測不斷進步。
最早的雨量觀測於公元前四世紀首先在印度出現,中國於公元前三世紀的秦代已開始有呈報雨量的制度,到了公元1247年,已有了較科學的雨量器和雨深計算方法,並開始用「竹籠驗雪」以計算平地降雪深度。明代劉天和在治理黃河工作中,已採用手制「乘沙量水器」測定河水中泥沙的數量。
中國古籍《呂氏春秋》中寫道:「雲氣西行雲雲然,冬夏不輟;水泉東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滿,小為大,重為輕,國道也。」提出了樸素的水文循環概念。成書於公元約六世紀初的《水經注》中,記述了當時中國境內1252條河流的概況,成為水文地理考察的先驅。
誠然,這些原始的水文觀測和水文知識是膚淺零星的,但已為當時生活和生產提供了重要的水文資料。例如,根據雨量多少決定稅收的多少,根據上游的水位向下游傳遞水情等,標志著水文科學的萌芽。
奠基時期(約1400~1900)
歐洲文藝復興帶來的科學思想的解放和科學技術的進步,為水文科學發展成為獨立的學科奠定了基礎。這一時期,水文儀器的發明使水文觀測進入了科學的定量觀測階段。
1663年雷恩和胡克創制了翻斗式自記雨量計,1687年哈雷創制測量水面蒸發量的蒸發器,1870年埃利斯發明旋槳式流速儀,1885年普賴斯發明旋杯式流速儀。這些近代水文儀器使流量、流速、蒸發、降水的觀測達到了相當的精度,利用這些近代水文儀器進行水文觀測的各種水文站陸續出現。
1746年,中國在黃河老壩口設立了全國第一個正規水位站,開始系統觀測水位,並進行報汛。這些成就使水文現象的觀測視野在深度和廣度上空前擴大,為水文科學在理論上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在這一時期,近代水文科學理論開始逐漸形成。1674年佩羅提出了水量平衡的概念,成為水文科學最基本的原理之一;1738年伯努利父子發表水流能量方程,1775年謝才發表明渠均勻流公式;1802年道爾頓建立了研究水面蒸發的道爾頓公式;1856年,達西發表了描述孔隙介質中地下水運動的達西定律;1851年莫萬尼提出了匯流和徑流系數的概念,並發表了計算最大流量的著名推理公式。
這些科學理論的創立,為水文科學在河道水流、蒸發、地下水運動、徑流形成和水文循環等領域的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它表明人類對水文現象的認識已由萌芽時期那種膚淺零星的知識,發展到了比較深刻系統的知識。同時也表明,人類對地球上水的運動、變化規律的探索,已發展到以大量觀測事實為基礎,進行假說、演繹和推理,進而建立各理論體系的近代科學方法論。
19世紀末,專門水文研究機構開始出現,一些國家開始出版水文年鑒。弗里西著的《河流水文測驗方法》、福雷爾著的《日內瓦湖湖泊志》、馬略特著的《水的運動》等水文學專著陸續出版。這些著作總結了當時水文觀測和理論研究的成就,標志著水文科學作為一門近代科學已奠定基礎。
應用水文學興起時期(約1900~1950)
這一時期,水文科學在觀測方法,理論體系和研究領域等方面繼續取得新成就,但它最重要的進展是應用水文學的興起。
進入20世紀,特別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後,大量興起的防洪、灌溉、交通工程和農業、林業乃至城市建設向水文科學提出越來越多的新課題,解決這些課題的方法也由經驗的、零碎的逐漸理論化和系統化,水文科學的應用特色逐漸表現出來。
首先,從1914年到1924年,經過黑曾、福斯特等人的工作,把概率論、數理統計的理論和方法系統地引入了水文科學,使水文變數(如洪峰和洪量)和它出現的機率聯系起來,為預估工程未來運行時期內可能出現的水文情勢開辟了道路。
接著,從1932年到1938年,謝爾曼、霍頓、麥卡錫、斯奈德等人在產流和匯流計算方面取得開拓性進展,為根據降雨推算洪水開辟了道路。隨後,克拉克、林斯雷等人在單位線、多個水文變數聯合分析和徑流調節的理論、方法等方面發展並豐富了上述的內容。
在此期間,水文站在世界范圍內發展成規模宏大的水文站網系統,這些成就為應用水文學的興起在理論上、方法上和資料條件方面奠定了基礎,並率先形成了它最重要的分支學科——工程水文學。接著,農業水文學、森林水文學、都市水文學也相繼興起。
1949年,林斯雷和柯勒、保羅赫斯合著《應用水文學》;同年,姜斯敦和克樂斯合著的《應用水文學原理、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編著的《水文學手冊》等應用水文學專著陸續問世,總結了這一時期的成就,標志著應用水文學的誕生。應用水文學,以它直接為生產和生活提供多方面服務這一鮮明特徵,獲得迅速發展,成為近代水文科學體系中最富有生氣的分支學科。
現代水文學
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生產規模空前擴大,科學技術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並正在出現新的技術革命,人類改造自然的能力迅速增強,人與水的關系已經由古代的趨利避害 地下水示意圖,和近代較低水平的興利除害,發展到了現代較高水平的興利除害的新階段。這個新階段賦予水文科學以新的動力和新的特色。
首先,由於人類對水資源的突出需求,水文科學的研究領域正在向著為水資源最優開發利用的方向發展,以期為客觀評價、合理開發、充分利用和保護水資源提供科學依據
其次,大規模的人類活動對自然水體,進而對自然環境正在產生多方面的影響。研究和評價人類活動的水文效應和這種效應的環境意義,揭示人類活動影響下水文現象的規律,進而探討水文分析的新方法和新途徑,防止人類活動對水文循環的影響朝著不利於人類生存環境的方向發展,這一切正在成為水文科學面臨的新課題。
另外,現代科學技術使獲取水文信息的手段和分析水文信息的方法有了長足的進步。例如,遙感技術的應用,使同時觀測大范圍內的宏觀水文現象成為可能;核技術的應用使人們能夠獲得微觀水文信息;水文模擬方法、水文隨機分析方法、水文系統分析方法,使人們研究水文現象的能力發展到新的水平;尤其是電子計算機的應用,使水文科學從水文觀測到基本規律的研究,由人力和機械操作,發展到以電子計算機為核心的自動化。
水文科學和其他科學之間的邊緣科學正在不斷興起,學科間的空隙逐漸得到填補。同時,人們開始看到,水已成為影響社會發展的重要因素。水在表現它的自然屬性的同時,它的社會屬性也日益表現出來,並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因此,水文科學將有可能發展成為具有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雙重性質的一門綜合性科學。
編輯本段
研究特點
研究方向定位
水文循環是自然界各種水體的存在條件和相互聯系的紐帶,是水的各種運動、變化形式的總和,是水文科學研究的主要對象和核心內容;而在水文循環過程中,水文現象所表 水現出的特點,決定了水文科學研究的特點。
整體研究
首先,水文科學把各種水文現象作為一個整體,並把它們同大氣圈、岩石圈、生物圈和人類活動對它們的影響結合起來進行研究。例如,在藉助水量平衡方法研究某個流域的水量變化時,既要考慮流域周圍大氣中水汽輸送,也要考慮流域上空大氣中水分含量的變化;既要考慮降水,也要考慮蒸發;既要考慮流域的地面徑流,也要考慮流域土壤含水量和流域內外地下水的交換,而且還要考慮流域內水利工程,以及其他人類活動的影響。
資料數據輔助
其次,水文科學主要根據已有的水文資料,預測或預估水文情勢未來狀況,直接為人類的生活和生產服務。例如,提供洪水預報和各種水情預報,對旱澇災害的發生作出中長期預測,為水利工程在未來運轉時期中可能遇到的特大洪水作出概率預估等。
水文科學主要靠建立從局部到全球的水文觀測站網,通過對自然界業已發生的水文現象的觀測進行分析和研究。各種水文實驗,除少數在實驗室內進行以外,主要是在自然界中,例如在實驗流域中進行。
在水文科學研究中廣泛採用成因分析和統計分析的方法,並使二者盡量結合起來。成因分析主要以物理學原理為基礎,通常建立某種形式的確定性模型,以研究水文現象發展演變過程中的確定性規律。統計分析法以概率論為基礎,通常建立某種概率模型(純隨機模型),探討水文現象的統計規律。
編輯本段
水文科學的分支
概論
由於水在人類生存和社會發展中的重要作用,所以水文科學不單純是一門基礎科學,也是一門廣泛為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應用科學。
水文科學不斷從數學、物理學、化學等基礎科學中汲取養料。它運用數學力學定律和方法描述水的運動;運用物理學中的熱學、聲學和光學原理,研究水體的熱狀態和解釋水體中的聲學和光學現象;根據化學鍵和分子締合的理論,闡明水的液態、氣態和固態的轉化原因和方式等等。
因為水文循環使水圈、大氣圈和岩石圈緊密聯系,所以,水文科學又與地球科學體系中的大氣科學、地質學和自然地理學等的關系密切。
初級研究方向
水文科學開始主要研究河流、湖泊、沼澤、冰川和積雪,以後擴展到地下水、大氣中的水和海洋中的水。傳統的水文科學是按研究對象劃分分支學科的,主要有:河流水文學、湖泊水文學、沼澤水文學、冰川水文學、雪水文學、水文氣象學、地下水水文學、區域水文學和海洋水文學等。
河流水文學也稱河川水文學,研究河流的自然地理特徵、河流的補給、徑流形成和變化規律、河流的水溫和冰情、河流泥沙運動和河床演變、河水的化學成分、河流與環境的關系等。
湖泊水文學主要研究湖泊中的水量變化和運動,湖水的物理特性和化學成分、湖泊沉積湖泊的利用等。
沼澤水文學研究沼澤徑流、沼澤水的物理化學性質、沼澤對河流和湖泊的補給、沼澤改良等。
冰川水文學主要研究冰川的分布、形成和運動、冰川融水徑流的形成過程及其時空分布、冰川突發性洪水的形成機制和預測、冰川水資源的利用。
雪水文學主要研究積雪的數量和分布、融雪過程、融雪水對河流 分支學科—地下水水文學和湖泊的補給、融雪洪水的形成和預報,有時把雪水文學和冰川水文學合稱為雪冰水文學。
水文氣象學研究水圈和大氣圈的相互關系,包括大氣中水文循環和水量平衡,以蒸發、凝結、降水為主要方式的大氣與下墊面的水分交換,其中尤其著重研究暴雨和乾旱發生和發展的規律。
地下水水文學主要研究地下水的形成和運動,地下水與河流,湖泊的相互補給,地下水資源的評價和開發利用。
區域水文學著重研究某些特定地區的水文現象,如河口水文,坡地水文、平原水文、岩溶地區水文、乾旱地區水文現象等。
海洋水文學著重研究海水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成分,海洋中的波浪、潮汐、洋流、海岸帶泥沙運動等。上述諸學科通常也統稱為普通水文學或水文學。
水文科學分支
水文科學主要通過定點觀測、野外查勘和水文實驗(主要是野外實驗)等手段,獲得水體時空分布和運動變化的信息,因而逐漸形成了水文測驗學、水文調查、水文實驗三個分支學科。
水文測驗學研究如何正確、經濟、迅速地測定各種水文要素的數量及其在時間和空間上的變化,主要包括站網布設、測驗方法和資料整編方法的研究。還包括測量儀器的研製和資料存儲、檢索、傳送系統的研究。
水文調查是水文科學的野外勘測和考察部分,旨在對水體形態和數量、集水面積內的自然地理條件等作出科學的分析和訐價。在中國,歷史大暴雨、歷史大洪水和枯水的調查是水文調查的重要內容。
水文實驗旨在通過野外和室內實驗,揭示水文循環過程各環節中水的運動、變化的某些規律,如水向土中下滲的規律,土壤水的運動規律、徑流形成規律、土壤和水面蒸發的規律,以及人類活動的水文效應等。
水文科學作為一門應用科學主要包括工程水文學、農業水文學、森林水文學、都市水文學、醫療(衛生)水文學等分支學科,其中以工程水文學發展最為迅速。
工程水文學包括水文計算、水利計算、水文預報等組成部分,水文計算和水利計算為各類防洪工程、灌溉工程、水力發電、航運工程、道路和橋捅工程、軍事工程等的規劃、設計提供水文依據。
水文預報為工程的施工和運轉及國民經濟各部門提供洪水、枯水、冰情等各種形式的水文預報。
農業水文學主要研究水分—土壤—植物系統中與作物生長有關的水文問題,尤其著重研究植物散發和土壤水的運動規律,為農業規劃和農作物增產提供水文依據。
森林水文學著重研究森林在水文循環中的作用即森林的水文效應,包括森林對降水、蒸發和徑流形成的影響。
都市水文學是應用水文學中較年輕的分支學科著重研究城市發展中的水資源、墟市排水的環境效應和城市對徑流形成的影響等問題。
分支研究
20世紀50年代以來,隨著科學技術的迅速發展,水文科學不斷引入許多其他學科的新成就,出現了一些新的分支學科,例如,在水文調查和水文預報中,研究遙感技術的應用,逐漸形成遙感水文學;在水文實驗、地下水運動研究中應用核技術,逐漸形成同位素水文學;隨機過程的理論和方法的引入,逐漸形成隨機水文學。
這些新的分支學科雖然在成熟程度上都還不能與水文科學體系中原有學科相提並論,但它們表明,水文科學在繼續分櫱、不斷萌發新的分支。
㈢ 水文勘測需要掌握那些水文基本概念
徑流量,含沙量,汛期、結冰期、水能資源、流速及水位。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方面,影響河流水文特徵的因素主要是氣候因素。
中文名
水文特徵
外文名
hydr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應用學科
水力學
適用領域范圍
地理學
快速
導航
外流河水文特徵
概括
總的來說,水文特徵包括如下幾點:
a.徑流量(徑流量大小和徑流量的季節、年際變化)
b.含沙量
c.有無汛期/凌汛
d.有無結冰期
e.水能資源是否豐富
f.流速
g.水位
所以說,河流的水文特徵包括徑流量,含沙量,汛期,結冰期,水能資源,流速及水位。
外流河的水文特徵一般包括河流的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無結冰期等方面,影響河流水文特徵的因素。
㈣ 水文地質勘查
這里的水文地質勘查包括基礎地質和構造地質調查、水文地質條件調查、地下水開發利用調查、與地下水開發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調查、水文地質物探調查等。
一、基礎地質和構造地質調查
基礎地質和構造地質調查主要利用已有的地質資料,邊調查邊熟悉,要求很快熟悉並掌握區域地層和岩層岩性、岩相及其分布規律,群、組、段的劃分,區域構造的特徵,主要斷裂的展布等。在此基礎上重點對勘查地區或勘查點進行詳細的調查,以快速識別出勘查地區或勘查點地層的岩性、岩相及次級、次次級斷裂構造的類型、規模、力學性質、活動性、膠結和充填程度、展布特徵、斷裂帶的產狀、性質、延伸情況、斷裂帶寬度及其變化與地下水儲存、運移關系、儲水構造的分布等。
鑒於本次工作的性質,根據區域地層的分布特點,我們先後在黃土、灰岩和碎屑岩地層分布區集中開展了野外調查,並測制了兩條地質剖面,快速統一了有關第四系鬆散堆積層厚度、地層層序、時代、岩性、岩相以及基岩地層群、組、段、層序、時代、厚度、岩性、顏色、粒度成分、礦物組成、結構構造、地層接觸關系、裂隙發育特徵、含水層與隔水層分布組合特徵、與地下水及其水質形成關系等認識,為水文地質調查、水文地質物探調查和井位的確定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兩條地質剖面分別位於夾津口鎮韻溝村和北山口鎮山川村。
(一)夾津口鎮韻溝村中元古界五佛山群和下寒武統實測地層剖面(圖5-1至圖5-5)
上覆中寒武統毛庄組
砂質頁岩夾灰岩
整合接觸
下寒武統饅頭組 總厚>130m
9.下部為紫紅色頁岩、灰白、灰黃色灰泥灰岩,夾竹葉狀礫屑灰岩。礫屑成分主要為灰色灰泥灰岩,呈板片狀、竹葉狀,含量85%以上,填隙物主要為灰泥,礫屑灰岩層厚10~20cm。上部以紫紅色頁岩為主,自下往上存在多個紫紅-灰黃-青灰沉積旋迴。頂部見兩條斷裂斜交,走向分別為300°和235°
整合接觸
下寒武統硃砂洞組 總厚>27.22m
8.灰黃色鈣質頁岩,水平層理發育,向上顏色漸變為紫紅色 1.61m
7.灰白色灰泥灰岩,水平紋理發育,清晰可見。風化面上因成分差異可見明顯的突出條帶3.25m
6.深灰色灰泥灰岩,具水平紋理,下部紋理發育,上部漸稀。發育溶蝕現象 14.65m
5.深灰色豹皮狀白雲質灰岩,中-厚層狀,生物擾動痕跡明顯,水平紋理不清晰。風化面見風化刀砍狀構造,為白雲質含量差異所致。發育大量溶洞和溶縫 7.71m
整合接觸
下寒武統辛集組 總厚>15.13m
4.深灰色泥粒灰岩,風化面上呈淺灰-灰白色,含生物碎屑,水平紋理較差 3.26m
3.深灰-灰色紋層狀灰岩,紋層清晰,具水平、包卷、擾動等多種形態,為斜坡沉積環境所致。向上漸變為灰色中-厚層狀灰岩,紋理不清晰 5.34m
2.深灰色薄層狀含生物碎屑砂屑粒泥灰岩,單層厚度2~8cm,具水平紋理,夾中-薄層狀細砂岩和
粉砂質白雲岩。灰岩中生物碎屑小且少,指示深水低能沉積環境 6.53m
不整合接觸
中元古界五佛山群馬鞍山組
1.淺肉紅-紫紅色石英砂岩,緻密塊狀,淺變質略呈石英岩狀
該實測地層剖面的岩性與本次實施的鑽孔岩心基本可以一一對應(圖5-6)
圖5-1 河南鞏義市夾津口鎮韻溝村中元古界五佛山群和下寒武統實測地層剖面圖
圖5-2 馬鞍山組緻密塊狀淺肉紅色石英岩化砂岩,鏡下見次生加大邊,孔隙不發育
圖5-3 辛集組灰色砂屑粒泥灰岩,灰岩中見孔隙,部分被方解石充填
圖5-4 硃砂洞組豹皮狀白雲質灰岩大量發育的溶洞和溶縫
圖5-5 饅頭組中礫屑灰岩夾層,礫屑間發育孔隙,部分被方解石充填
圖5-6 夾津口鎮韻溝村鑽孔岩心柱狀圖
(二)北山口鎮山川村上二疊統石千峰組實測地層剖面(圖5-7,圖5-8和圖5-9)
上覆第四系卵礫石層。
不整合接觸關系
上二疊統石千峰組 總厚>12 67.7m
6.紫紅色中-薄層狀石英砂岩,中-細粒砂質結構,具平行層理 >10m
5.紫紅色薄層粉砂質頁岩,含鈣質結核,沿層理面及垂向裂隙發育,局部見揉皺構造 10.4m
4.灰色薄-中層狀石英砂岩,細粒砂質結構。裂隙發育,鈣質充填 10.4m
3.紫紅色薄-中層狀粉砂-細砂岩,粉-細粒砂質結構,具平行層理。因受斷層錯動牽引影響,岩層面
略呈上翹。上覆卵礫石層,不整合面呈波浪狀,卵礫石粒徑多為10~50cm,含量在80%以上,
成份主要為砂岩 20.9m
斷層接觸
2.紫灰色薄-中層狀石英砂岩。砂岩較破碎,地貌形態為負地形,推測為斷裂破碎帶 25m
斷層接觸
1.紫紅色中—厚層狀石英砂岩,細-中粒砂質結構,局部夾粉砂質頁岩。岩層裂隙發育,未見底>50m
圖5-7 河南鞏義市北山口鎮山川村上二疊統石千峰組實測地層剖面圖
圖5-8 紫紅色薄-中層狀粉砂-細砂岩
圖5-9 灰色薄-中層狀石英砂岩
二、水文地質調查
水文地質調查作用主要包括含水層空間結構調查、地下水補徑排條件調查、水文地質條件變化調查、地下水開發利用調查和地下水開發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調查等。
(一)含水層空間結構調查
1)含水層的埋藏條件和分布規律,包括含水層岩性、厚度、產狀、層次、分布范圍、埋藏深度、水位、涌水量、水化學成分以及水文地質參數,各含水層之間的水力聯系等。
2)隔水層埋深、厚度、岩性和分布范圍。
3)包氣帶的厚度、岩性、孔隙特徵、含水率及地表植被狀況。
4)機井、民井的深度、結構、地層剖面、開采層位,水位、水量、水溫、水質及其動態變化。
(二)地下水補給、徑流和排泄條件調查
1)調查地下水的補給來源、補給方式或途徑、補給區分布范圍;調查地表水與地下水之間的補、排關系和補給、排泄量;調查地下水人工補給區的分布,補給方式和補給層位,補給水源類型、水質、水量,補給歷史。
2)調查地下水的徑流條件、徑流分帶規律和流向;調查不同含水層之間、地下水和地表水之間的水力聯系。
3)調查地下水的排泄形式、排泄途徑和排泄區(帶)分布,重點調查機民井的開采量、礦坑排水量。
(三)水文地質條件變化調查
調查研究近些年來地下水的補給、徑流、排泄條件、水化學條件的動態變化特徵及其變化原因。
(四)地下水開發利用調查
1)調查開采井的位置、深度、成井結構、數量、密度、出水量。
2)調查統計地下水年開采總量和各含水層(組)的開采量。
3)調查統計地下水利用狀況(工業用水、農業用水、生態用水和生活用水量)。
4)調查地下水開采歷史,地下水開采量、水位、水質、水溫的動態變化。
5)調查與地下水有關的地表水開發利用歷史和現狀。
(五)與地下水開發有關的環境地質問題調查
1.區域地下水位下降調查
2.地下水污染調查
調查地下水污染源類型與分布,有害組分與數量,地下水污染程度、范圍、深度、方式與途徑、危害程度等,預測發展趨勢。耕作區要注意調查化肥、農葯對地下水污染的影響及其防護措施;城市附近要注意調查工業廢水與生活污水對地下水污染的影響及其防護措施;礦區附近要注意礦坑水對地下水的污染。
本次水文地質調查點共34處(表5-1),主要分布在虎山坡村、南侯村、李家窯村、新山村、水道口村、魏寨村、匯龍村、源村、神南村、後林村、五嶺村、窯嶺村、常封村、葉嶺村、張嶺村、裴峪村、韻溝村、後村等。調查點分布詳見圖5-10。
表5-1 水文地質點調查位置和地質條件
圖5-10 水文地質調查點分布圖
水文地質調查主要在十分缺水的北部黃土高坡和南部基岩山區進行(圖5-11至圖5-20)。由於時間非常緊張,為提高效率,我們在工作中對當時剛完工的一些深井進行了訪問,詳細了解並分析了有關鑽孔岩性、含水層的特徵、成井結構和出水量等,對下一步的勘查定井工作奠定了基礎。如先後實地察看了魯庄鎮虎山坡村、西村堤東鋼鐵廠等剛完成的大涌水量深水井,也察看了西村堤東(山前)、張嶺、米河魏寨、大峪溝新山村干深孔岩心和露頭地層,分析研究了干孔的原因。
三、水文地質物探調查
根據以往找水經驗,利用物探開展地下水勘查,指導尋找地下含水層位和具體井位的確定十分重要[5~12]。但由於各地地質條件不一、地下水位埋深不一、岩層干濕程度不一等,再加之物探解譯多解性,所以,正確解釋並利用物探信息非常關鍵。我們認為物探信息必須與當地地質實際相結合才能取得好的效果。
圖5-11 在北部張嶺村黃土高坡地區勘查
圖5-12 在西南部西村五嶺地區勘查
圖5-13 在南部夾津口韻溝地區勘查
圖5-14 在西南部西村李家窯地區勘查
圖5-15 觀察西村堤東鋼鐵廠鑽孔岩心
圖5-16 觀察虎山坡村鑽孔岩心
圖5-17 討論西村堤東(山前)干孔原因
圖5-18 分析張嶺干孔的原因
圖5-19 觀察米河魏寨村干孔與岩心
圖5-20 觀察大峪溝新山村干孔與岩心
本次水文地質物探主要應用了高密度電法技術(圖5-21至圖5-24),此外,也應用了激電測深技術和測井技術。通過利用水文地質物探並結合水文地質條件、構造展布特徵等來確定井位。
(一)高密度電法
本次高密度電法測量採用溫納裝置。由於每個工區的實際地質情況和施工條件不同,為了保證採集的視電阻率數據真實可靠,電極距,電極道數,布極方向及隔離系數的選取也有所不同。室內的數據處理主要利用Surfer繪圖軟體繪制高密度電阻率剖面圖,進行數據處理時對於極個別不合格的點予以剔除,再利用RES2DINV軟體對野外實測電阻率數據進行反演,得到高密度電阻率反演剖面圖,結合工區地質條件並利用高密度電阻率剖面圖和高密度電阻率反演剖面圖進行聯合解釋。
圖5-21 在韻溝村布物探測線
圖5-22 耐心連接找水儀器線路
圖5-23 物探結合地質條件,精確確定井孔位置
圖5-24 在鐵匠爐村進行鑽孔測井
在反演時首先要判斷原始數據的可靠性。對接地條件好,數據質量高的剖面進行解釋時,採用視電阻率剖面和反演剖面相結合的辦法進行定量解釋;對接地條件差,原始數據質量較差的數據則進行以視電阻率剖面為主,反演剖面為輔的定性解釋或局部定量解釋。
在資料解釋時,以視電阻率剖面為主進行宏觀解釋,如分層、定性等;對於局部異常則以反演剖面進行范圍圈定。
本次工作採用重慶地質儀器廠生產的DUK-2型電阻率高密度電法儀。道間距採用5m,120道。
(二)激電測深法
裝置類型:對稱四極;測量參數:保持電流、電壓處於正常有效范圍,對畸變點重測,以查明畸變原因,對異常點加密觀測,以保證異常形態完整。
本次測量除採用常規直流電阻率參數來推測垂向地層情況外,還採用含水相關參數,可以降低僅採用電阻率值和極化率值帶來的多解性。
Th:半衰時,即斷電後二次場第一個取樣值衰減到一半時,所對應的時間。半衰時大,代表極化介質二次場放電慢,在含水岩體上,其半衰時Th常以高值異常形式出現。
Md:衰減度,即斷電後衰減的二次場在某一段時間內的積分值除二次場第一個采樣值,該參數在含水岩體上也呈高值反應。
偏離度Rr:用來衡量實測衰減曲線與理想數學模型的偏差,Rr越小,岩石含水量增加。
供電電源採用干電池組,最大供電電壓700V。供電導線為被復線,測量導線為膠質屏蔽線,測量電極為銅電極及硫酸銅不極化電極,通訊工具為無線電對講機。大極距一次場電壓偏低,多次重復讀數壓制干擾。在野外工作時,應盡量減小接地電阻,具體辦法有:加深電極、增加電極根數、挖坑填土、澆鹽水等。一個野外工作日或一個測深點觀測完畢,操作員和記錄員應逐頁審查觀測記錄和草圖或將儀器內存數據列印、轉存。測量結束後及時提交物探成果。
激電測深法:直接測取視電阻率、視極化率、綜合參數、半衰時及衰減度,依據各參數曲線了解深部地層結構及富水性。儀器採用D ZD-6A 多功能直流電法儀。為精確計算,測量裝置適度加密,採用六分十進制對比排列。測量裝置見表5-2。
表5-2 激電測深法測量裝置表
(三)技術要求
正式開展工作前,須了解擬工作區域岩土的特徵,對與工作區具有相似條件場地的已有物探資料進行認真分析,以指導勘探工作的正確開展,然後實測並確定區內勘測對象的有關物性參數。資料顯示,(工作區及鄰域的物探和測井資料獲得的各岩性電性參數如下:粉土30~50Ω·m,粘土8~12Ω·m,細砂15~25Ω·m,中砂25~35Ω·m,砂礫石35~80Ω·m,泥岩40~100Ω·m,砂岩>100Ω·m)。
電法勘探執行的技術標准為《水利水電工程物探規程》(DL5010—32),具體要求為:
1)用於電法勘探儀器供電電源的干電池,開路電壓與額定值之差需小於定額值的5%,短路電流要大於額定值的2/3;供電需使用鐵電極,測量需使用銅電極;導線的絕緣電阻要求大於2MΩ/L。
2)電測深點、電測深剖面及各種剖面的端點、轉折點以及較大坡度的轉折點、充電法充電點須測定坐標,測定結果在地形圖上的平面誤差不得超過2mm,高程誤差不得超過0.5m。
3)測線布置應盡量垂直於地下水流向,並盡量消除地形、地物等因素的干擾影響;對於異常地段,至少應有2~3條剖面通過,且每條剖面上至少應有3~5測點表現出異常。
4)在電測深法極距的選擇中,供電極距應使各電極距在雙對數坐標紙上沿電極距坐標軸較均勻地分布,相鄰電極距間的比值控制在1.2~1.8之間,最小供電電極距以獲得第一電性層電阻率為原則,4B/2應等於1.5m,最大供電電極距的選擇需滿足規范要求;測量電極距與供電電極距的比值應保持在1/3~1/30之間。
5)使用激電測深法探測時,應採用MN/AB=1/3的溫奈爾裝置以盡可能獲得大的二次場電位差,相鄰電極距比值一般取得較小,以1.2為宜。
6)工作開展過程中,當儀器不穩定或V小於3mV 或I小於3mA時,須進行重復觀測,重復觀測不應少於3次;電測深、電剖面曲線的突變點或畸變線段,電剖面每隔10個觀測點均要求進行檢查觀測,重復觀測時,個別相差太大的讀數應刪去,不參加平均值計算,捨去的觀測點個數須少於總觀測點數的1/3;充電法測量時的電位極大點、極小點或梯度零點、曲線上的突變點、可疑點、轉折點都須進行重復觀測;採用激發極化測量時,當出現二次電位差 V2小於1mV,以及觀測讀數前後有明顯干擾現象、視激發比大於或接近視極化率、視衰減度大於或接近100%和視極化率、視激發比或半衰時測深曲線上有重要意義的異常或出現線段鋸齒狀等現象,應進行重復觀測。
7)電極接地位置在預定跑極方向上的前後偏差不得大於該極距的1%,垂直預定方向的左右偏差不得大於該極距的5%。
8)在單個電測深點最大供電電極距、單條電剖面在工作開始、每隔10~20個測點、轉移測站或工作結束、電測深電剖面曲線的畸變電、無窮遠供電電極在每天開始工作或工作結束等情況中須開展漏電檢查。
9)物探解譯工作應在勘探現場進行,以便隨時檢查和區分各種干擾因素對觀測結果的影響,同時解譯工作須與地質相結合,嚴禁提交單一的物性解譯成果。
10)勘探線及測點應標明在較大比例尺圖上,對勘探點應採用專門手簿認真記錄,並及時繪制測量草圖。
11)物探工作結束後,應及時編寫物探成果報告並提交物探工作布置圖、勘探成果平剖面圖、電測深曲線圖、原始記錄手簿等。
(四)測井
本次測井方法為電阻率測井法,主要是為了解第四系或岩層的岩性和厚度。基本要求是:①配合鑽探取樣劃分地層,評價水文地質條件,為取得有關參數提供依據。②測井需在裸孔中進行。圖5.25展示了鐵匠爐物探測井梯度曲線。
水文地質物探完成的工作量主要有激電測深點5個,高密度電法10m電極距945個點,約9.34km,高密度電法5m電極距150個點,約740m(表5-3)。
事實表明,本次採用的高密度電阻率法和激電測深法技術幫助尋找地下水取得了十分好的效果,並為在該地區今後開展尋找地下水的工作積累了經驗。
表5-3 鞏義縣抗旱主要物探工作量
圖5-25 鐵匠爐物探測井梯度曲線圖
㈤ 培訓活動的意義
培訓活動的意義:
一、培訓能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員工培訓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發展員工的職業能力,使其更好地勝任現在的日常工作及未來的工作任務。在能力培訓方面,傳統上的培訓重點一般放在基本技能與高級技能兩個層次上,但是未來的工作需要員工更廣博的知識,培訓員工學會知識共享,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來提高企業競爭力或服務能力。同時,培訓使員工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為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提供幫助,因為員工提供更多晉升和提高收入的機會。
二、培訓有利於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企業需要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為進軍更大市場打好人才基礎;另一方面,員工培訓可提高企業新產品研究開發能力,員工培訓就是要不斷培訓與開發高素質的人才,以獲得競爭優勢。尤其是人類社會步入以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為重要依託的新時代,智力資本已成為獲取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企業的競爭不再只依靠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精良機器和雄厚財力,而主要依靠知識密集型的人力資本。培訓是創造智力資本的途徑。智力資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級技能以及自我激發的創造力。因此,這要求建立一種新的適合未來發展與競爭的培訓觀念,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
三、培訓有利於改善企業的工作質量。工作質量包括生產過程質量、產品質量與客戶服務質量等。毫無疑問,培訓使員工素質。職業能力提高並增強,將直接提高和改善企業工作質量。培訓能改善員工的工作質量,降低成本;培訓可增加員工的安全操作知識;提高員工的勞動技能水平;增強員工的崗位意識,增加員工的責任感,規范生產安全規程;增強安全管理意識,提高管理水平。
四、培訓有利於構建高效的工作績效體系。在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員工技能和角色不斷變化,企業需要對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比如建設團隊。今天的員工已不是簡單接受工作任務,提供輔助性工作,而是需要參與企業管理與服務的團隊活動。在團隊工作系統中,員工扮演許多管理性質的角色。他們不僅具備運用新技術獲得提高客戶服務與產品質量的信息、與其他員工共享信息的能力;還具備人際交往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集體活動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尤其是培訓員工學習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可使企業工作績效系統高雄啊運轉。
五、培訓可以滿足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傳播企業價值觀、宗旨、精神等。在現代企業中,員工的工作目更重要的是為了「高級」需求——自我價值實現。培訓不斷教給員工新的知識與技能,使其具有接受挑戰性的工作與任務的能力,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這不僅使員工在物質上得到滿足,而且使員工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通過培訓傳播企業精神、企業文化內容,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凝聚力、員工歸屬感,使企業始終處於發展高速公路之上。
㈥ 「培訓」的目的和意義是什麼
一、培訓能提高員工的工作能力。員工培訓的直接目的就是要發展員工的職業能力,使其更好地勝任現在的日常工作及未來的工作任務。在能力培訓方面,傳統上的培訓重點一般放在基本技能與高級技能兩個層次上,但是未來的工作需要員工更廣博的知識,培訓員工學會知識共享,創造性地運用知識來提高企業競爭力或服務能力。同時,培訓使員工的工作能力得以提高,為取得良好的工作成果提供幫助,因為員工提供更多晉升和提高收入的機會。
二、培訓有利於企業獲得競爭優勢。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一方面,企業需要越來越多的復合型人才,為進軍更大市場打好人才基礎;另一方面,員工培訓可提高企業新產品研究開發能力,員工培訓就是要不斷培訓與開發高素質的人才,以獲得競爭優勢。尤其是人類社會步入以知識資源和信息資源為重要依託的新時代,智力資本已成為獲取生產力、競爭力和經濟效益的關鍵因素。企業的競爭不再只依靠自然資源、廉價勞動力、精良機器和雄厚財力,而主要依靠知識密集型的人力資本。培訓是創造智力資本的途徑。智力資本包括基本技能、高級技能以及自我激發的創造力。因此,這要求建立一種新的適合未來發展與競爭的培訓觀念,提高企業員工的整體素質。
三、培訓有利於改善企業的工作質量。工作質量包括生產過程質量、產品質量與客戶服務質量等。毫無疑問,培訓使員工素質。職業能力提高並增強,將直接提高和改善企業工作質量。培訓能改善員工的工作質量,降低成本;培訓可增加員工的安全操作知識;提高員工的勞動技能水平;增強員工的崗位意識,增加員工的責任感,規范生產安全規程;增強安全管理意識,提高管理水平。
四、培訓有利於構建高效的工作績效體系。在當今,科學技術的發展導致員工技能和角色不斷變化,企業需要對組織結構進行重新設計,比如建設團隊。今天的員工已不是簡單接受工作任務,提供輔助性工作,而是需要參與企業管理與服務的團隊活動。在團隊工作系統中,員工扮演許多管理性質的角色。他們不僅具備運用新技術獲得提高客戶服務與產品質量的信息、與其他員工共享信息的能力;還具備人際交往技能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集體活動能力、溝通協調能力等。尤其是培訓員工學習使用信息工具的能力,可使企業工作績效系統高雄啊運轉。
五、培訓可以滿足員工實現自我價值的需要,傳播企業價值觀、宗旨、精神等。在現代企業中,員工的工作目更重要的是為了「高級」需求——自我價值實現。培訓不斷教給員工新的知識與技能,使其具有接受挑戰性的工作與任務的能力,實現自我成長和自我價值,這不僅使員工在物質上得到滿足,而且使員工得到精神上的成就感。通過培訓傳播企業精神、企業文化內容,提升核心競爭力,增凝聚力、員工歸屬感,使企業始終處於發展高速公路之上。
㈦ 水文勘測工都應該干什麼
水文勘測工是水利行業的一個工種,即:按照按照技術規程,利用水文勘測儀器、遙感、遙測等設備,勘察測量、記錄整理各種水體的流量、水位、含沙量等水文要素資料,傳遞水文水資源信息;對水體的水質變化進行間接或連續的取樣、化驗;維修、檢定水文儀器等。
㈧ 培訓的重要性和意義是什麼
培訓的重要性和意義:
1、培訓能增強員工對企業的歸屬感和主人翁責任感。就企業而言,對員工培訓得越充分,對員工越具有吸引力,越能發揮人力資源的高增值性,從而為企業創造更多的效益。
2、培訓能促進企業與員工、管理層與員工層的雙向溝通,增強企業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是企業的靈魂,是一種以價值觀為核心對全體職工進行企業意識教育的微觀文化體系。
企業管理人員和員工認同企業文化,不僅會自覺學習掌握科技知識和技能,而且會增強主人翁意識、質量意識、創新意識。從而培養大家的敬業精神、革新精神和社會責任感,形成上上下下塑造優秀的企業文化。
3、培訓能提高員工綜合素質,提高生產效率和服務水平,樹立企業良好形象,增強企業盈利能力。
4、適應市場變化、增強競爭優勢,培養企業的後備力量,保持企業永繼經營的生命力。企業競爭說穿了是人才的競爭。明智的企業家愈來清醒地認識到培訓是企業發展不可忽視的「人本投資」,是提高企業「造血功能」的根本途徑。
人才是企業的第一資源,有了一流的人才,就可以開發一流的產品,創造一流的業績,企業就可以在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
(8)水文勘測知識培訓意義擴展閱讀:
常見培訓方法:
1、講授法:傳統的培訓方式,優點:運用起來方便,便於培訓者控制整個過程。缺點:單向信息傳遞,反饋效果差,教師和學員的互動少。用於一些理念性知識的培訓。
2、視聽技術法:通過現代視聽技術,對學員進行培訓。優點是:直觀鮮明。但學員的反饋與實踐較差,且製作和購買的成本高,內容易過時。
3、討論法:一般可分成一般小組討論與研討會兩種方式。專題演講為主,中途或會後允許學員與演講者進行交流溝通。優點是信息可以多向傳遞。多用於鞏固知識,訓練學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人際交往的能力,但運用時對培訓教師的要求較高。
4、案例研討法:這一方式使用費用低,反饋效果好,可以有效訓練學員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另外案例、討論的方式也可用於知識類的培訓,且效果更佳。
5、角色扮演法:授訓者在培訓教師設計的工作情況中扮演其中角色,其他學員與培訓教師在學員表演後做適當的點評。由於信息傳遞多向化,反饋效果好、實踐性強、費用低,因而多用於人際關系能力的訓練。
㈨ 培訓的目的和意義
1、調動員工培訓積極性
通過在線培訓系統,可以輕松利用在線考試檢驗學習效果,系統自動評卷統計員工成績,無須人員統計,系統自動生成考試報表。員工也可以通過系統查詢考試明細,還可以分析員工學習情況,自動排名,能夠激發企業成員培訓的積極性。
2、減輕管理者工作負擔
在線培訓系統是可以使企業的培訓管理者豐富教學手段,提高管理水平,大幅減輕培訓管理者的工作負擔。同時,可以通過系統中課程分配、學習跟蹤,統計分析等功能實現因人、因崗設置課程,動態調整課程安排,以及量化評估企業培訓效果和對於整個培訓過程跟蹤監控的管理機制等,從而保證高質量的企業培訓和企業學習。
3、提高企業工作效率
通過配置在線培訓系統使學習成為一項關鍵性的企業業務,而不是一次性的活動,從而實現了企業內部知識的沉澱、管理、傳播和創新,大量的培訓課程,使企業員工以更低成本了解更多知識、更快地進行學習,進而提高了生產效率和工作效率。
㈩ 水文對人類生產生活的影響的重要意義
水是人類生活的重要資源,特別是農業需要大量水進行灌溉,人類文明的起源大多都在大河流域。早期城市一般都在水邊建立,以解決灌溉、飲用和排污問題。在人類日常生活中,水在飲用、清潔、洗滌等方面的作用不可或缺。
理順水文體制
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水文體制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國除海南、北京、天津和上海四省市外,省級水文機構都建立了水文水資源(勘測)局,內蒙古自治區、湖南省水文機構明確為副廳級,四川、山東、甘肅三省水文機構正職領導明確配備副廳級幹部。
全國共有15個省(自治區)地市級水文機構確定為處級或副處級。1997年,西藏自治區水利局印發《關於對水文工作實行雙重領導的意見》,明確實行以自治區水文水資源勘測局領導為主、條塊結合的水文機構雙重領導體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