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消防安全知識培訓主要內容是什麼
消防安全知識培訓主要內容有:火災發生的原因、如何預防火災、火災逃生基本知識、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如何報警。
1、火災發生的原因,辦公樓發生火災,主要原因是電器散熱不良、電壓不穩、長時間未斷電源等。下班後要將飲水機、電風扇、空調等電源插頭拔掉或將電源開關關掉,這樣既安全又省電。
2、如何預防火災,比如抽煙後要及時熄滅煙頭,不要將未經熄滅的煙頭扔到廢紙簍里。最好不要在辦公室抽煙。
3、火災逃生基本知識,如果被困火場,要冷靜自救。穿過濃煙時,要盡量使身體貼近地面,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窒息。可用濕棉被、衣物裹在身上,將身體浸在水中(利用浴缸)防熱。
4、滅火器的使用,操作方法:先拔下保險銷,拉出噴管,然後對准火焰根部左右掃射,適用一撲救初期火災。
5、如何報警,報警時要講清著火單位所在區縣、街道門牌號; 要說清是什麼東西著火和火勢大小,以便消防部門調出相應的消防車輛。
『貳』 企業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內容
企業員工消防培訓內容:
一、火災成因:
1.
生活因素:
生火做飯引起的火災;亂丟煙頭、火柴梗引起的火災;使用氣焊、電焊不慎引起的火災;燒烤物品和熬煉物品引起的火災;烤火取暖引起的火災。
2.安裝、使用電器不當引起的火災:
電動機超負荷運轉或絕緣不良、短路發熱起火;電氣線路安裝不牢或接頭松動打火、引起周圍可燃物著火;亂接亂拉電線或線路絕緣層老化、破損,導致並線短路,產生電火花起火;變壓器線圈絕緣損壞或接頭接觸不良等造成短路或電阻過大發熱起火;用過的電熨斗、電烙鐵、電爐等未切斷電源起火;熔絲安裝使用不合格,超負荷時失去保護作用或用其它金屬絲代替保險絲引起火災;使用大功率燈泡靠近可燃物而著火。
3.違反操作規程起火:
把性質相抵觸的危險化學品混存在一起,引起火災;在焊接作業中違章蠻干,引起火災;在化工生產過程中,超溫超壓作業,引起火災;在生產中擅離工作崗位引起火災;在有易燃易爆化學物品聽地方吸煙用火,引起火災;在搬運易燃易爆物品時,任意翻滾、撞擊、摩擦引起火災。
二、消防法律法規:
1.消防安全責任制度:《消防法》明確規定:消防工作實行消防安全責任制,首先是單位法定代表人及分管領導,應當對自己分管工作范圍內的消防安全工作負責,各部門,各班組負責人及每個崗位的人員應對自己管轄工作范圍內的消防安全工作負責,保證消防安全措施落實到實處。
2.對人員密集場所發生火災,該場所工作人員不履行組織引導在場人員疏散義務的,情節嚴重,尚不構成犯罪的處罰,依照《消防法》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
3.對違反消防安全管理規定的,根據《消防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處警告或者伍佰元以下罰款,情節嚴重的處5日以下拘留。
4.消防安全重點單位,應當進行每日防火巡查,並確定巡查人員,內容,部位和頻次,建立消防安全巡查台賬。
三、火災逃生技巧:
1.利用疏散通道逃生:
每個商場都按規定設有室內樓梯、室外樓梯,有的還設有自動扶梯、消防電梯等,發生火災後,尤其是在火災初期階段,這都是逃生的良好通道。在下樓梯時應抓住扶手,以免被人群撞倒。不要乘坐普通電梯逃生,因為發生火災時,停電也時有發生,無法保證電梯的正常運行。
2.自製器材逃生:
商場(集貿市場)是物資高度集中的場所,商品種類多,發生火災後,可利用逃生的物資是比較多的。如「將毛巾、口罩浸濕後捂住口、鼻,可製成防煙工具;利用繩索、布匹、床單、地毯、窗簾來開辟煙霧。
四、消防安全知識:
1.消防安全:「四個能力」建設:消除火災隱患能力、撲救初期火災能力、組織引導疏散逃生能力、消防安全知識宣傳教育能力
2.初期火災現場處置程序:撥打:「119」 、組織人員疏散、火場警惕、初期火災撲救、協助消防滅火
3.消防安全:「五懂」:懂消防安全法律法規;懂本單位、本崗位火災危險性;懂消防安全職責、制度、操作規程、預防火災措施;懂滅火和應急疏散及火災撲救;懂火場逃生方法。
4.「四會」:會報警,會使用消防設施器材 ,會撲救初期火災,會組織人員疏散。
5.滅火器使用方法:拔下保險銷,一手握緊噴管,另一手握緊壓把,噴嘴對准火焰根部掃射。
『叄』 消防安全培訓內容有哪些
消防安全知識培訓主要內容有:火災發生的原因、如何預防火災、火災逃生基本知識、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如何報警。
1、火災發生的原因,辦公樓發生火災,主要原因是電器散熱不良、電壓不穩、長時間未斷電源等。下班後要將飲水機、電風扇、空調等電源插頭拔掉或將電源開關關掉,這樣既安全又省電。
2、如何預防火災,比如抽煙後要及時熄滅煙頭,不要將未經熄滅的煙頭扔到廢紙簍里。最好不要在辦公室抽煙。
消防監督檢查
公安消防機構對機關、團體、企業、事業單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規的情況依法進行監督檢查。對消防安全重點單位進行監督抽查。此外,舉辦具有火災危險的大型群眾性活動前以及公眾聚集場所使用或者開業前也應進行消防安全檢查。
建築工程消防設計審核、驗收等監督檢查不得收取費用。工作人員在進行監督檢查時,應當出示證件。對檢查發現的火災隱患,依法責令立即改正或限期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予以處罰。
『肆』 客車駕駛員消防安全培訓的內容
1.乘客禁止攜帶危險化學品上車,例行上車安全檢查。
2.做好車間維護保養,檢查車上電線路,確保安全。
3.配備簡易滅火設備,防止出現火災時急救。
4.車輛上禁止明火與抽煙行為。
5.配備逃生設備,用於急救。
『伍』 消防知識培訓基本內容是什麼
消防安全知識培訓主要內容有:火災發生的原因、如何預防火災、火災逃生基本知識、滅火器的使用方法、如何報警。
1、火災發生的原因,辦公樓發生火災,主要原因是電器散熱不良、電壓不穩、長時間未斷電源等。下班後要將飲水機、電風扇、空調等電源插頭拔掉或將電源開關關掉,這樣既安全又省電。
2、如何預防火災,比如抽煙後要及時熄滅煙頭,不要將未經熄滅的煙頭扔到廢紙簍里。最好不要在辦公室抽煙。
3、火災逃生基本知識,如果被困火場,要冷靜自救。穿過濃煙時,要盡量使身體貼近地面,用濕毛巾捂住口鼻防窒息。可用濕棉被、衣物裹在身上,將身體浸在水中(利用浴缸)防熱。
4、滅火器的使用,操作方法:先拔下保險銷,拉出噴管,然後對准火焰根部左右掃射,適用一撲救初期火災。
5、如何報警,報警時要講清著火單位所在區縣、街道門牌號; 要說清是什麼東西著火和火勢大小,以便消防部門調出相應的消防車輛。
『陸』 企業消防安全知識
1、單位應當嚴厲恪守消防法律、法規、規章,貫徹「避免為主、防消聯系」的消防工作方針,實行消防安全責任,確保消防安全。法人單位的法定代表人或許非法人單位的首要擔任人是單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對本單位的消防安全工作全部擔任。
單位應當執行逐級消防安全責任制和崗位消防安全責任制,清晰逐級和崗位消防安全責任,斷定各級、各崗位的消防安全責任人。
2、消防安全要點單位應當設置或許斷定消防工作的歸口辦理職能部分,並斷定專職或許兼職的消防辦理人員;其他單位應當斷定專職或許兼職消防辦理人員,能夠斷定消防工作的歸口辦理職能部分。歸口辦理職能部分和專兼職消防辦理人員在消防安全責任人或許消防安全辦理人的領導下展開消防安全辦理工作。
3、單位應當樹立健全各項消防安全准則,包含消防安全教育、訓練;防火巡查、查看;安全分散設備辦理;消防(控制室)值班;消防設備、器件保護辦理;火災風險整改;用火、用電安全辦理;易燃易爆風險物品和場所防火防爆等內容。
4、火災風險性較大的大中型公司、專用庫房以及被列為國家要點文物保護的古建築群辦理單位等應當依照國家有關規定樹立專職消防隊,並定時安排展開消防演練。
5、安排擬定契合本單位實踐的救活和應急分散預案,至少每半年要安排職工進行一次逃生自救和補救前期火災的演練。
6、定時對本單位的消防設備、救活器件和消防安全象徵進行保護養護,確保其無缺有用。要時刻堅持防火門、防火卷簾、消防安全分散指示象徵、應急照明、機械排煙送風、火災事故播送等設備處於正常工作狀況。
7、確保分散通道、安全出口的暢通。不得佔用分散通道或許在分散通道、安全出口上設置影響分散的障礙物,不得在經營、出產、工作時刻關閉安全出口,不得遮擋安全分散指示象徵。
8、制止在具有火災、爆破風險的場所運用明火;因特殊狀況需求進行電、氣焊等明火工作的,動火部分和人員應當嚴厲依照單位的用火辦理准則辦理批閱手續,落完成場監護人,裝備滿足的消防器件,並鏟除動火區域的易燃、可燃物。
9、恪守國家有關規定,對易燃易爆風險物品的出產、運用、貯存、出售、運送或許毀掉實行嚴厲的消防安全辦理。制止攜帶火種進入出產、貯存易燃易爆風險物品的場所。
10、消防安全要點單位應當進行每日防火巡查,並斷定巡查的人員、內容、部位和頻次。其他單位能夠依據需求安排防火巡查。防火巡查人員應當及時糾正違章行為,無法當場處置的,應當當即向有關部分陳述。
11、消防值班人員、巡查人員有必要堅守崗位,不得擅離職守。
12、新職工上崗前有必要進行消防安全訓練,具有火災風險性的特殊工種、要點崗位職工有必要進行消防安全專業訓練,訓練率要達100%,並持證上崗。
13、不要在宿舍、出產車間、廠房等場所亂接亂拉暫時電線和私自運用電氣設備,制止超負荷用電。禁止在庫房、車間內設置職工宿舍。
14、公司的熱處置工件應堆積在安全的當地,禁止堆積在有油污的地上和木材、紙張等易燃物品鄰近。
15、褐煤、濕稻草、麥草、棉花、油菜籽、豆餅和粘有動、植物油的棉紗、手套、衣裳、木屑以及擦洗過設備的油布等,假如長期堆積在一起,很簡單自燃而發作火災,應勤加處置。
16、植物堆垛應存放在枯燥的當地,一起做好防潮。堆垛不宜過大,應加強通風,並設專人檢測溫度和濕度,避免垛內自燃或致使飛火延伸。
17、公司職工要做到「三懂三會」,即懂得本崗位火災風險性、懂得根本消防知識、懂得避免火災的辦法;會報火災、會補救初起火災、會安排分散人員。
18、火災發作後,要及時報警,不得不報、遲報、謊報火災,或許隱秘火災狀況。撥打火災電話「119」時,要講清起火單位、地址區域、大街、房子門牌號碼、起火部位、焚燒物質、火勢巨細、報警人名字以及所運用電話的號碼。報警後,應派人在路口接應,引導消防車進入火場。
19、電器或電線著火,要先堵截電源,再施行救活,不然很能夠發作觸電傷人事故。
20、穿過濃煙逃生時,要盡量使身體靠近地上,並用濕毛巾、手絹等捂住口鼻低姿行進,避免有毒煙氣的損害。
『柒』 消防安全培訓的內容是什麼
消防安全知識培訓內容:
一、課程項目:
消防理論知識培訓、消防技能培訓、消防走火實戰學習培訓。
二、培訓目的:
為了更好地做好公司安全工作,讓全體義務消防員掌握一定的消防常識及滅火、疏散和逃生等技能,提高全員安防意識確保公司人員生命及財產安全。
四、培訓地點:
五、培訓方式:授課講解、案例分析、動作示範、個人操作。
六、授課人:
七、受訓人員:全體義務消防員。
八、培訓內容:
1、公司周圍及內部環境的了解。
2、消防理論知識培訓。
3、消防技能培訓。
4、滅火、走火演練培訓。
5、火險處理程序。
課程詳細內容:
一、燃燒的基礎知識:
燃燒,俗稱著火,是指可燃物與氧或氧化劑作用下發生的釋放熱量的化學反應,通常伴有火焰和發煙的現象。在時間或空間上失去控制的燃燒所造成的災害叫火災。
任何物質發生燃燒都有一個由未燃狀態轉向燃燒狀態的過程,這個過程的發生必備三個條件,即:可燃物、助燃物和著火源,並且三者要相互作用。
1.可燃物:凡是能與空氣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劑起化學反應的物質稱為可燃物。
2.助燃物:凡是能幫助和支持可燃物燃燒的物質,即能與可燃物發生氧化反應的物質稱為助燃物3著火源:凡能引起可燃物與助燃物發生燃燒反應的能量來源稱作著火源。
二、燃燒的類型與火災形成的條件:
1、燃燒的類型可分為閃燃、著火、自燃、爆炸等幾種。
2、火災形成的條件:必須要有著火源、可燃物、助燃物缺一不可。
3、預防火災的基本措施:
三、預防火災就是要消除產生燃燒的條件:
1、控制可燃物。
2、隔助燃物。
3、消除著火源等措施破壞產生燃燒的條件。
『捌』 企業消防安全培訓的內容
一、懂本單位的火災危險性。火災發生時,不要存在僥幸心理,以為自己能撲滅內;
二、容懂預防火災的措施。要以「預防為主、防消結合」的消防工作方針,履行消防安全職責,保障消防安全;
三、懂撲救火災的方法。必須遵循「先控制後消滅,救人第一,先重點後一般」的原則;
四、懂疏散逃生的方法。要有疏散預案,在火災發生時才能有組織地進行疏散。
一、會報火警。發現起火後,無論火勢大小,都應及時撥通119電話,向消防部門匯報現場火勢、著火物質、著火地址及有無人員被困,然後派人到路口去引導消防車的進入。
二、會使用滅火器。滅火器是作為火災第一到場力量,對火災的滅小滅早有著重要作用;
三、會撲救初起火災。撲救初起火災時,要全面了解並認真分析火場情況,區別重點與一般,對事關全局或生命安全的物資和人員要優先搶救,之後再搶救一般物資;
四、會組織疏散逃生。著火單位的領導和工作人員應主動向公安消防隊匯報火場情況,積極協助消防隊做好疏散工作。
『玖』 消防安全教育培訓的內容包括哪些
社會消防安全來教育培訓規自定
第一章總則
第一條為了加強社會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工作,提高公民消防安全素質,有效預防火災,減少火災危害,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消防法》等有關法律法規,制定本規定。
第二條機關、團體、企業、事業等單位(以下統稱單位)、社區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依照本規定開展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工作。
第三條公安、教育、民政、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住房和城鄉建設、文化、廣電、安全監管、旅遊、文物等部門應當按照各自職能,依法組織和監督管理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工作,並納入相關工作檢查、考評。
各部門應當建立協作機制,定期研究、共同做好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工作。
第四條消防安全教育培訓的內容應當符合全國統一的消防安全教育培訓大綱的要求,主要包括:
(一)國家消防工作方針、政策;
(二)消防法律法規;
(三)火災預防知識;
(四)火災撲救、人員疏散逃生和自救互救知識;
(五)其他應當教育培訓的內容。
『拾』 消防培訓內容是什麼
消防培訓內容是:消防理論知識培訓、消防技能培訓、消防走火實戰學習培訓。
1、通過活動,讓幼兒了解幾種常見的滅火方法,初步了解簡單的消防知識。
2、教育幼兒不玩火,避免發生火災。
3、復習火災發生後如何逃生的方法。
4、加強幼兒的安全意識。
5、初步培養幼兒用已有的生活經驗解決問題的能力。
原路脫險
這是人們最常見的火災逃生行為模式。因為大多數建築物內部的平面布置、道路出口一般不為人們所熟悉,一旦發生火災時,人們總是習慣沿著進來的出入口和進行逃生,當發現此路被封死時,才被—迫去尋找其他出入口。
殊不知,此時已失去最佳逃生時間。因此,當我們進入一個新的大樓或賓館時,一定要對周圍的環境和出入口進行必要的了解與熟悉。多想萬一,以備不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