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果你是社會工作者,你將如何抓好社區工作
國家和上級每年都會對做好社區工作有計劃、安排,按照上級的要求,結合自己社區的特點搞些活動。
⑵ 農村社會工作者融入社區的主要方法
農村社會工作者融入社區的主要方法,最重要就是農村社會工作者能,有一顆積極熱愛團體生活,有願意做自我奉獻精神做志願者
⑶ 社會工作者和義工,志願者,社區工作者的區別是什麼
做志願者還要考證?志願者是社會工作者嗎?不,志願者不是社會工作者(以下簡稱社工),做社工是需要持證上崗的。
下面我們一起來看看兩者的異同吧。
相同點
社工和志願者都是以利他為目的,都為弱者和公眾提供服務。
不同點
(1)活動方式不同:社會服務是社工的職業,志願者則是「業余活動」;
(2)專業技術能力不同:社工受過專業教育和專門訓練,志願者不必有此前提條件;
(3)處理問題的難易程度不同:志願者所從事的多是對公眾和困難群體的一般性服務,社工的服務一般會涉及政策、心理、社會關系等方面,一般是較難解決的問題;
(4)社會約束不同:政府和社會對社工的服務行為及效果有比較嚴格的要求,而對志願者的服務要求比較一般。
社工並不是志願者,還需要經過培訓訓練考取證書後才可上崗。考到社工證書後還可到以下崗位就職呢。
1、公務員崗位系統
主要是指民政、勞動和社會保證、教育、衛生、司法、公安等職能部門中從事社會政策制定、執行等有關工作的崗位。
2、或社會福利類事業單位相關崗位
包括老年人社會福利院、殘疾人社會福利院、兒童社會福利院、精神病人福利院、敬老院、救助管理站、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收養服務機構、社區服務中心、榮譽軍人康復醫院、復員軍人慢性病療養院、復退軍人精神病院、光榮院、軍休所等機構開展社會服務的崗位。
3、與社會保障或社會福利相關的群團組織和民間組織的相關崗位
包括為兒童、青少年、婦女、老人、殘疾人等特殊困難群體提供專業社會服務的崗位。
4、社區居委會的工作崗位
部分接受大專層次社會工作專業教育的社會工作者,也可通過「選聘結合」的方式,進入社區居委會,成為專職社區工作者,從事動員社區資源、服務人民群眾、解決社區問題、推動社區發展的工作。
⑷ 社會工作者的日常工作
社區工作是社區工作是社會工作的一種,也是社會工作的三大傳統方法(個案工作、小組工作和社區工作)之一。它既是一項事業,也是一個專業、一門藝術。社區工作者面對的是整個社區的居民,要求通過專業的技巧和方法對社區事務和人際關系進行有效有序的協調,使社區保持健康的狀態和良性發展。因此社區工作者必須經過專業培訓,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心和榮譽感,具有務實求真的態度,並有判斷事物的扎實知識基礎和進行組織溝通的技巧。因此,作為社會工作者的一部分的社區工作者也根據社區工作的普遍價值和中國社區工作的實踐,制訂有自己的專業倫理守則。 具體要求有: 1、社會責任感。社區工作者對自己在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和應用的職責具有清楚的認識。即每個個體無論處於多麼困弱狀況,都有其生存、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實現的權利和需要。社區工作者作為以社區和居民群體為對象的社區工作者,將完善和發揮工作對象的社會功能為已任。社區工作者的宗旨和目標是幫助社區解決社會問題,使社區獲得應有的福利和能力,而不是為社區工作者個人或小團體賺取金錢或私利。社會工作作為一種提供社會救助或救人自助的特殊服務,並不向求助者收取費用。社區工作屬於「非營利」事業,來自政府資助和私人捐助的經費主要用於公共福利和基礎建設。社區工作者必須具備一種崇高的理想,以務實的方法滿足服務對象的需要,服務社區,貢獻社會。 2、平民意識。社區工作項目一般是根據社區居民的需要而確定的,社區工作者要把自己置於社區一員的位置才能體會和理解社區需要,充分尊重每一個社區成員的人格尊嚴和平等權利。社區工作的基本原則之一是實現社區參與,增強社區成員對社區事業的關心和介入,幫助他們找到最關鍵的問題,培養人們的自助能力;並通過共同的工作計劃或項目,推動社區發展。沒有這種「群眾路線」,社區工作就失去了動力和目標。社區工作者的平民意識從本質上講就是一種民主意識。即使社區工作者具有一種組織者的身份,也要充分重視志願參加和民主合作的精神,促進社區成員或團體的自由發展和自動調適,充分發展各自的潛力。 3、知識基礎。社區工作者的知識結構至少應當包括三個部分:第一,社區工作自身的理論體系和實務模式。社區工作作為社會工作主要方法之一具有一套獨特的工作原則、步驟和方法,社區工作者必須首先了解自己的工作的特殊和特點,掌握基本的專業理論知識和技巧。第二,相關行為科學及社會科學的知識方法。在現代社會工作的專業化過程中,吸收了各種現代科學成果。如果說,從事個案和小組工作更需要掌握一些社會心理學、精神醫學、文化人類學知識的話,社區工作則更需要政治學(如公共行政學)、社會學(如組織社會學)以及經濟學、教育學知識。第三,社區背景知識。較全面、深入了解一般社區結構、服務事業及公共或私人機構的功能特點,並熟悉社區生活習俗,從而容易適應工作環境,建立積極的社會關系。 4、溝通技巧。社區工作成功與否,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社區工作者能否取得社區成員的信任,與社區組織建立全面的合作關系。具備良好的溝通能力是社區工作者的基本角色要求。社區工作者既要與社區內外的組織機構打交道,也要與社區成員共同學習、討論和工作。無論是工作夥伴之間的聯合設計、集中財力、協同服務,還是推動工作對象的自助、互助和自治,都需要社區工作者發展或維持友好合作、群策群力,處理好各方面的關系。社區工作者面對的工作夥伴或對象的職位、年齡、性格、組織角色各式各樣,因此社區工作者要在理解「人」之社會重要性的前提下,遵循溝通與合作的原則,運用相應的知識技巧,建立信任關系。通過相互的溝通和合作,更加了解自己作為社區工作者所扮演的角色,最終為有成效的社區發展創造良好的人際關系氛圍。 5、組織能力。社區工作也被稱為「社區組織」,也就是說社區工作是一種運用組織方法的干預或互動過程。社區工作者運用組織動員手段來協助居民認識社區的整體需要和目標,通過計劃方案和專門機構協調、整合社區成員、團體或機構,挖掘利用社區內外資源,滿足社區需要、實現社區目標,以適應社會變遷。積極發掘、組織、協調與利用社區資源,是社區工作的基本原則和特徵。社區工作者應當熟悉各種資源,善於將各種要素有機組合在一起,平衡社區工作中「供應」與「需求」之間的關系。社區工作者的組織能力還表現為組織具體專業活動的能力,如社會調查、會議主持、行政管理、方案策劃以及推動社會行動或運動的知識與技能。優秀的社區工作者能夠通過分析、策劃、檢討、激勵、咨詢、教育、談判等手段、挖掘和利用一切潛能。 6、職業倫理。社區工作者的職業倫理由社會工作專業的自身規范所規定。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工作專業權威機構都制訂了社會工作倫理守則(Code of Ethics)或職業道德守則。Durkhein(譯為塗爾干或迪爾凱姆)將倫理分為兩種:一是適用於所有人的倫理;另一種則適於特定團體。社會工作的倫理守則屬於第二種,人們稱其為專業或職業倫理。專業倫理至少有4種功能:(1)指明該專業的核心價值觀,並為專業人員的日常工作行為提供具體規范和標准;(2)專業人員在工作過程中遇到某些職責沖突或倫理矛盾時,能夠遵循專業倫理守則,維護專業的原則;(3)為社會公眾提供理解社會工作專業職責的倫理標准;(4)提供一套評價或衡量系統,評判專業工作的優劣,尤其用於裁決專業界中的不道德行為。美國全國社區工作者協會最新修訂的《倫理守則》(1999年),洋洋數萬言,詳盡規定了社區工作者的日常行為規范(美國全國社區工作者協會[NASW]網頁)。這套守則為社區工作者的行為和作出決策時的價值觀列舉出基本的價值觀、原理及准則,這些准則以美國社會工作的價值觀作為基礎,包括服務取向、社會公義、人的尊嚴和價值、人際關系的重視、誠信以及職稱與否等項(Rowena Fong,2000)。香港社會工作注冊局於1998年10月訂立的《工作守則》也列明了社區工作者與其服務對象、同事、所屬機構、專業及社會建立專業關系時的道德行為標准,其應用范圍包括社區工作者以社工身份所從事的一切有關活動(參見香港社會工作注冊局網頁)。必須承認,大陸有美國社會和香港地區不同的歷史觀和價值觀,因此大陸中國人所奉行的職業倫理也會與此有所不同,這就要求,我國一方面需要探求境外社區工作者倫理守則在中國的可行性,另一方面,還要根據自己的情況盡快制訂出符合民族文化和社會發展的社會工作專業化的倫理守則。 其實了解現實的人就知道,以上說的基本上是以國外的社會工作作為模板的構想。事實上,目前我國建設的最好的社區僅僅局限於上海和一些大城市。大部分的社區並沒有條件和意識來使用具有成熟和專業技巧的社區工作者,目前仍然是居委會性質的社區工作辦公室擔任主角。 其實我就是社會工作專業的本科生,之前的信息就是我之前學習的部分內容,我雖然對老年社會工作和心理咨詢很感興趣,但是自我評估的結果是我不適合做社會工作者,所以我現在沒有考慮過這方面的發展。我認為樓主首先應該考察自己是否對社會工作/社區工作有興趣,如果不是社會工作專業畢業的學生,最好先自學一些相關的知識。畢竟我們面對的案主是人。其次最好了解你想就業的社區的發展程度;另外,如果是國內的社區工作者的話可能不能在經濟方面有很高的建樹,希望你也要把這點列為考慮因素。
⑸ 對社區工作者培訓有哪些建議和意見
社區工作者活躍在我們的社會建設社會工作者第一線的努力,是專門從事中國社區社會工作人才。他們扮演調停者的角色,調解員,防守成,老師,或技能,治療專家和積極分子在他們的日常工作,為基層社會穩定發揮了特殊的作用。
⑹ 如何指導社區持證社工提升專業能力
1、社會工作專業是為主體,社會力量廣泛參與的,以社會工作、社會學、心理學等為主幹學科基礎,物業管理、醫學、法學等為輔助學科,以助人自助為核心理念,以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為直接工作方法為案主(client)提供專業服務,幫助案主解決在與環境互動過程中所產生的各種問題,幫助案主重塑自信,協助解決困境,重新融入社會。
就業去向:民政、婦聯、慈善、社會團體、社區服務、街道辦事處、專業社工等。
2、【培養目標】
本專業培養具有基本的社會工作理論和知識,較熟練的社會調查研究技能和社會工作能力,能在民政、勞動、社會保障和衛生部門,及工會、青年、婦女等社會組織及其他社會福利、服務和公益團體等從事社會保障、社會政策研究、社會行政管理、社區發展與管理、社會服務、評估與操作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培養要求】
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社會工作的基本理論,樹立社會工作的價值理想,學習和掌握開展社會工作的技能與方法,使學生具備進行社會調查研究的方法與技能,掌握理論分析、實證研究、社會實踐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
3、【專業特點】
社會工作的指導思想:人本思想,助人自助;
社會工作的道德准則:公正、愛心、守信、奉獻;
社會工作的服務對象:有困難的(貧的、弱的、病的、殘的、惑的、心智失常的等)個人、家庭、社區、群體;
社會工作的職責:提供專業社會服務,參與社會管理,推進社會政策,維護受助者的合法權益。
社會工作的范圍:社會救助、社會福利服務、就業服務、社區管理與服務、家庭婚姻服務、醫療康復服務、社會行為矯正、心理道德輔導、基本權益維護等;
社會工作的方法:通過個案工作、小組工作、社區工作、行政工作等方法,使受助群體和個人擺脫精神上和物質上的障礙和困境,提高社會活動能力,實現自我發展;
社會工作的功能: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社會和諧,推動社會進步。
⑺ 如何加強社區工作者的能力建設
應當從三個方面入手。
加強學習教育,提高工作水平。一是要在了解群眾上下苦功。了解群眾,就是要放下架子,與群眾打成一片,傾聽民聲,體察民情,結交朋友,全面准確地掌握群眾各方面的情況,增進與居民之間的感情。做到了這一點,就能在工作中產生好的辦法和主意,贏得工作的主動權;二是要在教育群眾上下苦功。通過各種手段,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斷提高群眾的思想覺悟,把黨的路線、方針、政策變成群眾自己的主張和要求,取得群眾的信任、支持和擁護;三是要把做群眾工作與為群眾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老百姓心中都有一桿秤,你關心他、尊重他,為他分憂解難,他就信任你、支持你、擁護你。
加強業務培訓,提高工作能力。一是完善培訓體系,增強培訓系統性。將社區工作者的培訓工作納入社區幹部教育培訓整體規劃,制定年度培訓計劃,明確相關單位職責。以「提升素質能力、拓展知識結構」為著力點,建立完善政治理論、社區業務知識為重點,法律法規、城市規劃建設等知識為必要補充的培訓內容體系;二是拓展培訓渠道,增強培訓靈活性。通過邀請專家學者授課、開展電化教育、組織外出學習等途徑,鼓勵社區工作者以參加實習、短訓、函授等方式,按計劃、分層次地對社區工作者進行全方位培訓;三是明確培訓方向,增強培訓規范性。貫徹落實《社會工作者職業水平評價暫行規定》規定和有關文件精神,將社區工作者納入專業技術人員職業資格制度管理范疇,在社區率先開展優秀社區工作人才職業評價工作,鼓勵和引導社區工作者通過自學和教育培訓,獲取職業資格等級證書。
加強制度建設,激發工作熱情。一是工作激勵,讓社區工作者覺得「工作上有干頭」。大力表彰先進典型,樹立良好的社區工作者形象,真正形成社區工作大有作為的輿論導向和工作氛圍;二是待遇激勵,讓社區工作者感到「經濟上有想頭」。要將經濟獎勵與績效掛鉤,根據崗位責任制年度考核結果,對於考核評為優秀或稱職的社區工作者,給予一定的經濟實惠;對獲省、市、縣級榮譽稱號的社區主要負責人予以適當的經濟獎勵,起到拴心留人、激發工作熱情的作用;三是行政激勵,讓社區工作者感到「政治上有盼頭」。要在選人用人上拓寬視野,堅持從表現優秀的社區工作者中培養和選拔幹部;同時,對於表現突出、成效明顯的社區負責人明確職級,享受相應待遇,以激勵他們的上進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