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培訓大全 > 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培訓教材

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培訓教材

發布時間:2021-11-08 23:32:24

1. 國外微生物學的經典教材

我們武漢大學生物國際班用的是Microbiology
Prescotf,Harley,Kelein的,McGraw-Hill 第七版。覺得非常好,內容很充實,涵蓋微生物學最新進展。

2. 國內微生物學比較權威的教材推薦一下,謝謝

浙江大學 周德慶的《微生物學教程》

武漢大學 沈萍的《微生物學》

3. 哪本微生物學的書比較好

微生物學牽扯的東西比較多,看的話其實微生物教程,微生物工程,工業微生物育種,微生物生理學,免疫學等都要看,也不容易,分子生物學看第一遍難,知道了一些概念後其實就不難了,當然也涉及基因工程這本書,有的院校還要求《基因VIII》,特別厚的一本書,有1200多頁,其實沒有哪個容易,還是得看自己的興趣,

《普通生物學》
《植物學(下)》
《分子與細胞生物學》
這三本不要通讀,挑自己需要的章節看。
《微生物學》
教科書畢竟權威一些,再剩下就是科普了。
四本書全是高等教育出版社的。
這個網頁是科普性質的,你可以看一眼,覺著沒用就忘了它

4. 環境微生物學的學科教材

作者:趙開弘
定價:44.00元
開本:16開
出版日期:2009年8月 本書共分11章,闡述了有關環境微生物的基本概念和理論、環境微生物的分類和特性、環境微生物的生理和代謝、環境微生物的遺傳和進化、環境微生物的生態規律和多樣性、涉及環境微生物的技術方法、環境微生物學最新進展等。從「實踐—認識—再實踐」的高度,揭示環境微生物學的發展規律,以便在理論上和實踐上完全摒棄「先污染後治理」這種亡羊補牢式的陳舊思維,全面樹立以「綠色生態」打造「可持續發展」這種環境生態新理念。鑒於環境微生物學的基礎性,我們盡量多介紹有關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分章節詳細介紹它們和環境科學與環境工程的滲透與融合。根據環境微生物學在生命和環境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力求做到既全面詳盡,又主次分明重點突出。鑒於現代生命科學基礎的分子生物學和基因工程在環境微生物學中的重要作用,我們力求綜合這些重要學科,以不同的環境與資源問題為例加以重點介紹。
總之,全書以重大環境與資源問題為中心,著眼於詳盡介紹環境微生物學的基本理論和技術方法,力求內容新穎、覆蓋面廣、概念清晰、邏輯嚴謹、深入淺出、言簡意賅,充分反映現代環境微生物學的總體面貌、最新成就和發展方向。本書可供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本科生和相關專業的硏究生作為環境微生物學教材之用,也可作為從事環保、環境生物技術研究的有關科研人員的參考書。
在華中科技大學出版社組織下,2008年3月在武漢舉行了全國環境微生物學教材編審會,組成了環境微生物學編寫組,全書由多所高校的相關專業老師集體編寫。具體分工如下:第1章由內蒙古大學的趙吉、第2章由華中農業大學的張娟與南華大學的唐東山、第3章由天津理工大學的馮炘與解玉紅、第4章由桂林電子科技大學的蔣永榮、第5章由天津理工大學的馮炘與解玉紅、第6章由河北大學的馬建薇與華中科技大學的朱菁萍、第7章由武漢理工大學的刁紅麗與鄭州大學的郭夏麗,第8章由廣東仲愷農業工程學院的陶雪琴、第9章由湖北師范學院的蘇平、第10章由鄭州輕工業學院的魏明寶與鄭先君、第11章由華中科技大學的朱菁萍編寫,全書由華中農業大學農業微生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的趙開弘和內蒙古大學的趙吉分別擔任正、副主編,統編修改而成。
本書在編寫過程中參考了國內外許多優秀教材及科研論文,具體細目列於每章之後,方便讀者跟蹤學科最新進展。對於所參考的文獻資料,在此向其作者謹致謝忱。此外,在書後附錄D列出了環境微生物學有關的重要專業英文關鍵詞,希望讀者掌握這些基本詞彙,它有利於讀者從點上把握環境微生物學全貌,而且有利於讀者查閱相關文獻,特別是英文文獻。
最後,編者用力雖勤,然限於水平,書中紕漏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業內同仁和廣大讀者不吝指正,以便再版修訂,使臻完善。 第1章緒論(1)
1.1環境微生物學的重要概念(1)
1.1.1生命及其基本特徵(1)
1.1.2重要術語(2)
1.1.3微生物的分類(3)
1.1.4原核生物與真核生物(5)
1.2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任務(5)
1.2.1環境微生物學的范疇(5)
1.2.2環境微生物學的研究內容(6)
1.3環境微生物學的歷史與發展(7)
1.3.1人類對環境微生物的認識(7)
1.3.2環境微生物學的形成與發展(8)
1.3.3微生物在環境工程中的應用(9)
1.3.4環境微生物生物技術的應用(10)
1.4環境微生物的起源與進化(12)
1.4.1地球上生命的起源(12)
1.4.2環境微生物的起源(13)
1.4.3放氧光合作用的進化(14)
1.4.4真核細胞的形成(15)
1.5環境微生物的重要特性(16)
1.5.1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16)
1.5.2微生物生理類群的多樣性(17)
1.5.3微生物的環境適應性(18)
1.5.4環境中微生物的安全性(18)
1.6環境微生物學與相關學科的相互滲透和促進(20)
1.7學習環境微生物學的意義(21)
復習思考題(21)
主要參考文獻(22)
第2章環境中的微生物及其特性(24)
2.1微生物概述(24)
2.1.1微生物的定義(24)
2.1.2微生物的分類與命名(24)
2.1.3微生物的基本特點(26)
2.2原核微生物(28)
2.2.1細菌(28)
2.2.2古菌(34)
2.2.3放線菌(38)
2.2.4其他原核生物(39)
2.3真核微生物(41)
2.3.1酵母菌(41)
2.3.2黴菌(43)
2.3.3大型真菌(46)
2.3.4真核藻類(47)
2.3.5原生動物(48)
2.3.6微型後生動物(50)
2.4病毒(52)
2.4.1病毒的特徵和分類(52)
2.4.2病毒的結構(53)
2.4.3亞病毒(54)
2.4.4病毒的增殖過程(55)
2.4.5環境因子對病毒的影響(55)
復習思考題(56)
主要參考文獻(56)
第3章微生物的營養與代謝(58)
3.1微生物的營養(58)
3.1.1微生物的化學組成和營養要素(59)
3.1.2微生物的營養類型(61)
3.1.3微生物的培養基(61)
3.2微生物的酶(61)
3.2.1酶的定義、分類和特性(62)
3.2.2酶的組成與結構(62)
3.2.3酶活力及其影響因素(66)
3.3微生物的能量代謝(69)
3.3.1生物氧化(69)
3.3.2生物氧化的類型(73)
3.3.3微生物的分解代謝(74)
3.3.4微生物的合成代謝(79)
復習思考題(82)
主要參考文獻(83)
第4章微生物的生長及其環境(84)
4.1微生物的生長(84)
4.1.1微生物的生長繁殖特徵(84)
4.1.2研究微生物生長的方法(85)
4.1.3微生物生長繁殖的測定(88)
4.1.4環境因素對微生物生長的影響(88)
4.1.5微生物在自然環境中的生長(92)
4.2陸地環境中的微生物(93)
4.2.1土壤作為微生物的一種環境(93)
4.2.2土壤中的微生物(94)
4.2.3根際微生物(96)
4.3大氣環境中的微生物(99)
4.3.1空氣中微生物的存活(99)
4.3.2空氣是傳播微生物的介質(100)
4.3.3室外空氣中的微生物(101)
4.3.4室內空氣中的微生物(101)
4.3.5空氣微生物的衛生標准及檢測(103)
4.4水環境中的微生物(104)
4.4.1水環境中的微生物生境(104)
4.4.2淡水環境中的微生物(105)
4.4.3海水環境中的微生物(107)
4.4.4河口微生物動態變化(108)
4.4.5近海噬藻體的重要功能(108)
4.5極端環境中的微生物(110)
4.5.1高溫環境中的微生物(110)
4.5.2低溫環境中的微生物(111)
4.5.3高鹽環境中的微生物(112)
4.5.4高酸環境中的微生物(112)
4.5.5高鹼環境中的微生物(113)
4.5.6高壓環境中的微生物(114)
4.5.7高輻射環境中的微生物(115)
復習思考題(115)
主要參考文獻(116)
第5章環境微生物的遺傳與變異(117)
5.1環境微生物的遺傳和變異現象及其意義(117)
5.2微生物遺傳與變異的分子基礎(118)
5.2.1DNA的結構與功能(118)
5.2.2中心法則與蛋白質的合成(124)
5.3環境微生物的變異與育種(128)
5.3.1基因突變及其特點(128)
5.3.2基因突變的類型(133)
5.3.3基因突變的應用(134)
5.4基因重組(138)
5.4.1真核微生物的雜交(139)
5.4.2原核微生物的接合(140)
5.4.3原核微生物的轉導(141)
5.4.4轉化(142)
5.4.5原生質體融合(144)
5.4.6基因工程(144)
5.5菌種的衰退、復壯和保藏(147)
5.5.1菌種的衰退與復壯(147)
5.5.2菌種的保藏(148)
復習思考題(149)
主要參考文獻(149)
第6章環境微生物生態學(151)
6.1生態學概述(151)
6.1.1微生物生態學的定義和研究內容(151)
6.1.2生物種群和群落(151)
6.1.3生態系統和生物圈(153)
6.1.4生態平衡(157)
6.2微生物之間和與動植物之間的關系(157)
6.2.1濕地的典型微生物生態作用(157)
6.2.2微生物與微生物之間的關系(159)
6.2.3微生物與植物之間的關系(162)
6.2.4微生物與人和動物之間的關系(164)
6.3環境微生物的生物多樣性(167)
6.3.1微生物多樣性(167)
6.3.2可培養微生物和不可培養微生物(168)
6.4環境微生物基因組信息所展示的生物進化規律(170)
6.4.1分子系統發育分析(170)
6.4.2DNA和蛋白質的進化(172)
6.4.3基因組的生物多樣性(175)
6.4.4環境微生物抗生素抗性的生態規律(179)
6.5廢水處理中的微生物群落及其分子生態學分析(180)
6.5.1好氧活性污泥處理的微生物群落(180)
6.5.2廢水深度處理中的微生物群落(181)
復習思考題(183)
主要參考文獻(184)
第7章環境微生物在物質循環和污染物代謝中的作用(186)
7.1微生物與物質循環(186)
7.1.1氧循環(186)
7.1.2碳循環(187)
7.1.3氮循環(192)
7.1.4硫循環(196)
7.1.5磷循環(198)
7.1.6氫循環(200)
7.1.7鐵、錳循環(201)
7.1.8其他微量元素的營養性和毒性(202)
7.2環境中微生物與化學物質的相互作用(202)
7.2.1化學不平衡的復雜環境(202)
7.2.2微生物對環境中化學物質狀態的影響(203)
7.2.3微生物細胞對環境中化學物質的響應(205)
7.3微生物與金屬的相互作用(206)
7.3.1環境中金屬的微生物可利用性(207)
7.3.2金屬和類金屬的生物甲基化(208)
7.3.3金屬對微生物細胞的毒性效應(211)
7.3.4微生物對金屬的抗性和解毒機制(212)
7.3.5微生物轉化金屬的有益效應和有害效應(214)
7.4環境微生物物質轉化的熱力學規律(219)
7.4.1生命體系中的熱力學原理(219)
7.4.2溫室氣體及其生物地球化學循環(221)
7.5環境微生物的污染物代謝(223)
7.5.1污染物的結構、毒性與微生物降解性之間的關系(223)
7.5.2影響污染物微生物降解的環境因素(225)
7.5.3有機污染物的微生物降解途徑(226)
復習思考題(238)
主要參考文獻(238)
第8章污染控制的微生物學原理(240)
8.1廢水生物處理的環境微生物學技術(240)
8.1.1廢水微生物處理的原理(240)
8.1.2廢水的污染指標及測定方法(241)
8.1.3活性污泥法(243)
8.1.4生物膜法(246)
8.1.5氧化塘法(252)
8.2廢水脫氮除磷工藝及原理(253)
8.2.1脫氮除磷的意義(253)
8.2.2脫氮除磷原理(253)
8.2.3廢水脫氮除磷工藝(255)
8.2.4生物脫氮除磷技術的發展趨勢(258)
8.3厭氧反應器(259)
8.3.1厭氧生物處理的原理(259)
8.3.2厭氧生物處理法的發展(261)
8.3.3升流式厭氧污泥床反應器(261)
8.3.4厭氧折流反應器(263)
8.4有機固體廢物的生物處理(264)
8.4.1堆製法(264)
8.4.2厭氧消化法(沼氣發酵)(266)
8.5微生物在廢氣治理中的應用(267)
8.5.1廢氣的微生物處理方法(267)
8.5.2處理廢氣的微生物(268)
復習思考題(269)
主要參考文獻(270)
第9章環境微生物生物技術(271)
9.1環境微生物的基因工程(271)
9.1.1基因工程工具酶(271)
9.1.2環境微生物核酸的提取(273)
9.1.3環境微生物功能基因的克隆與表達(273)
9.1.4環境微生物基因工程菌的構建(276)
9.1.5基因工程菌的環境污染控制應用(279)
9.2環境微生物的蛋白質工程(281)
9.2.1固定化酶技術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282)
9.2.2基因工程抗體及其環境應用(283)
9.2.3蛋白質工程疫苗及其環境意義(283)
9.3環境微生物的細胞工程(284)
9.3.1細胞融合(284)
9.3.2固定化微生物在環境治理中的應用(286)
9.3.3環境微生物的單細胞蛋白技術(287)
9.3.4農業生物控制中的環境微生物技術(288)
9.4環境微生物的代謝工程(291)
9.4.1微生物細胞外多聚物的開發與應用(291)
9.4.2微生物能源(292)
9.4.3微生物採油(298)
復習思考題(299)
主要參考文獻(299)
第10章環境微生物學實驗方法(301)
10.1環境微生物取樣和富集(301)
10.1.1培養基的配製與選擇(301)
10.1.2環境微生物的取樣(303)
10.1.3從野外微生物群落到微生物純培養物(304)
10.1.4活性污泥中細菌的分離和培養(305)
10.1.5獲得環境微生物純培養的方法(306)
10.1.6環境微生物數量和生物量的測定方法(307)
10.2指示微生物(311)
10.2.1指示微生物的概念(311)
10.2.2總大腸菌群(312)
10.2.3糞大腸菌(313)
10.2.4糞鏈球菌(313)
10.2.5產氣莢膜梭菌(314)
10.2.6異養平板計數(314)
10.2.7噬菌體(314)
10.2.8其他指示微生物(314)
10.3顯微技術(315)
10.3.1顯微技術的原理(315)
10.3.2微生物的形態、特殊結構的觀察(319)
10.3.3細菌的簡單染色和革蘭氏染色(321)
10.3.4應用分子探針和熒光探針顯微術的原位檢測(321)
10.4生理學方法(322)
10.4.1純培養微生物活性測定(323)
10.4.2適於測定環境樣品活性方法的選擇(324)
10.4.3碳呼吸(325)
10.4.4放射性標記示蹤物摻入細胞大分子(326)
10.4.5腺苷酸能荷(327)
10.4.6酶分析(327)
10.5免疫學方法(328)

5. 求好的微生物學的書

《微生物與人類》
《微生物學小生物大貢獻》
《病毒:吞噬健康的黑客》
這幾本書學術性不強,較適合初學者研讀,語言也較生動有趣。

6. 生物學④851微生物學的參考書是哪些啊,怎麼復習

你說的是中科院的851吧,一共是兩本參考書

  1. 閔航主編微生物學(第一版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國家級規劃教材), 浙江大學出版社, 2011.

  2. 張利平主編微生物學(生物科學專業6+X簡明教程系列), 科學出版社, 2012.

我可以分享一下我的復習方法,總的來說851其實不算難,可以看到官網上找到12年 13年的題,大部分是很基礎的知識。而且851給出了很具體的大綱,把書多看幾遍就可以把大綱上幾個問題的答案找到,然後圍繞大綱復習鞏固。然後實戰操練也得有,這兩本書我是沒發現配套的參考資料的,但是沈萍的微生物學教材有配套的習題,完全可以拿來做,做完一遍後再做一遍知道完全掌握,做到這幾點基本就沒問題了。

7. 本科微生物學專業教材有哪些

其他的我不多說了,針對你的疑問加點小意見。特別說明一下,我這個答案是自己學校的本科培養方案生命科學院部分上找的,我就是學生科的,哈哈
學生化的專業:生科 生工 生計 水產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
學微生物學的:生科 生工 生計 水產 食品科學與工程 食品質量與安全
特別說明,這兩門課程都是這幾個專業的學科基礎課,當然是必修的了嘛。且都有相應的實驗課。
寧外的是,生化是非常重要的課程,它是整個生物大類的基礎,所以必須要學好(除非你並不是來學生物的), 非常的是,它是所有生物專業無論什麼專業或考研的要報什麼專業,是必考專業。

閱讀全文

與微生物學基礎知識培訓教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市場營銷蛋糕店ppt 瀏覽:365
以電子商務概論課程為例作者 瀏覽:723
某餐飲品牌新店開業推廣方案 瀏覽:613
炫彩電子商務商城源碼 瀏覽:448
愛眼公益進社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70
慶國慶晚會策劃方案 瀏覽:440
工作培訓及管理方案 瀏覽:837
電子商務企業文化標語 瀏覽:159
憶童年電子商務 瀏覽:898
中國發展電子商務優勢 瀏覽:742
全員安全教育培訓方案 瀏覽:437
大型公益系列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388
市場營銷與策劃的論文題目 瀏覽:418
轉行做微信營銷簡歷怎麼寫 瀏覽:575
傢具微信營銷案例分析 瀏覽:402
化肥搞活動的促銷方法 瀏覽:310
市場營銷模擬實驗報告手機 瀏覽:188
魔芋產品的促銷方案 瀏覽:853
醫院新進醫務人員培訓計劃方案 瀏覽:197
藝術學院萬聖節活動策劃方案 瀏覽: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