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第一次吃牛排,需要知道哪些知識
法/步驟
1
牛排的總類:
1.嫩牛柳,牛裡脊,又叫菲力,是牛脊上最嫩的肉,幾乎不含肥膘,因此很受愛吃瘦肉者的青睞,由於肉質嫩,煎成三分熟、五分熟、七分熟皆可。
2.肉眼牛排:肥肉和瘦肉都有,由於含有一定的肥膘,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使用時不用煎的太熟,3成即可。
2
3.西冷牛排,牛外脊:
含一定肥油,由於是牛外脊,在肉的外延帶有一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勁,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吃,使用中,連筋帶肉一起切,另外不要煎的太熟。
4.T骨牛排
呈T型字,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兩側一邊量多,一邊量少,量多的是肉眼,量稍少的便是菲。
3
牛排熟度:
一分熟:牛排內部為血紅色且內部保持一定的溫度。
三分熟:內部為桃紅且帶有一定的熱度
五分熟:牛排內部為粉色且夾雜著淺灰和棕褐色,整個牛排都很燙。
七分熟:牛排內部主要為淺灰棕褐色,夾雜著粉紅色。
全熟:牛排內部為褐色
4
部位:
牛小排
牛肋骨
前腰脊部
腰肉肉
5
溫度:
120度一分熟
125度三分熟
130-135度五分熟
140-145度七分熟
150-155度全熟
6
影響牛排的因素:
食用速度,食用牛排的速度決定牛排是否好吃,溫度稍低的牛排的鮮香度會降低,吃牛排講究火候,並非享受酥爛感,這也是西餐中燉牛肉和煎牛扒的區別。
B. 牛排知識
食用牛肉得習慣最早來源於歐洲中世紀時,豬肉及羊肉是平民百姓得食用肉,牛肉則是王公貴族們得高級肉品,尊貴得牛肉被他們搭配上了當時也是享有尊貴身份的胡椒及香辛料一起烹調,並在特殊場合中供應,以彰顯主人的尊貴身份。
到了18世紀,英國已經成了著名的牛肉食用大國。
今天,美國是消費牛肉的最大國家,牛排則早於在十九世紀中葉成了美國人最愛的食用方式。但在亞洲,人們對牛肉有著兩級化的反應,比如日本,可說是將牛肉發揮到了極致
各國對牛肉的態度、習慣不同,所以牛肉的食用方法也不同:
美國食用牛排的方式粗獷且豪邁,不拘小節,整塊腓力牛排燒烤後再切片;
羅馬風味的佛跳牆則最讓人津津樂道,料理後,用油煎至表面成金黃,並注入白葡萄酒,據說這樣的料理可以防止夏天的過敏症;
而對英國人來說,則習慣於將大塊的牛排叉起來烤;
法式牛排特別注重醬汁的調配,用各式的醬汁凸顯牛排的尊貴地位:
至於德國人,吃牛排的方式非常奇特,「酸牛肉」光聽名字就夠讓人匪夷所思,而生鮮牛肉則更是需要拿出勇氣嘗試的;
在日本,一般燒烤店中常用的日式照燒烤醬被運用在西式牛排中,使和風照燒沙朗牛排口味別具一格……
介紹了這么多的國家在處理和製作牛排時獨特的方式,你有沒有一種食指大動,想要操刀一試的沖動?
在這里,我們建議那些想要擄獲女友芳心的男士們,不妨認真閱讀下面的詳細操作步驟,作出一兩款美味的牛排來誘惑女友的胃!
煎牛排的方法
原料: 牛排,蔥頭汁,黃酒,雞蛋,辣醬油,蕃茄沙司, 黃瓜片、土豆條或生菜和蕃茄片。
做法: 將牛排切成10克重的小塊,逐塊用刀拍成 1寸 半直徑的圓薄片,隨即用刀斬幾下,再把肉修圓, 把牛排逐片放入用蔥頭汁、黃酒等調成的鹵汁內 拖一拖,取出腌五分鍾,再用蛋糊塗拖; 下熱油鍋兩面煎成金黃色,烹上辣醬油和蕃茄 沙司,翻幾下出鍋裝盆,配以黃瓜片、土豆條, 或生菜和蕃茄片上席即可。
西式生活 從美味牛排開始
「牛肉」風波剛剛淡去,就說起了「吃牛排」。也許是現今的都市一族太時尚,三伏之日更迷戀西式生活:泡吧,吃西餐……真真正正做著都市夜歸人。牛排,可謂吃西餐的代名詞。有人說,如果學會吃牛排,就可以順利地邁入西式生活。如此,不得不讓人說說西式的「大肉」--牛排。
英文STEAK一詞是牛排的統稱,其種類非常多,常見的有以下四種:
TENDERLOIN(嫩牛柳,牛裡脊),又叫FILLET(菲力),是牛脊上最嫩的肉,幾乎不含肥膘,因此很受愛吃瘦肉朋友的青睞。由於肉質嫩,煎成3成熟、5成熟和7成熟皆宜。
RIB-EYE(肉眼牛排),瘦肉和肥肉兼而有之,由於含一定肥膘,這種肉煎烤味道比較香。食用時不要煎得過熟,3成熟最好。
SIRLOIN(西冷牛排,牛外脊),含一定肥油,由於是牛外脊,在肉的外延帶一圈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頭,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吃。食用中,切肉時連筋帶肉一起切,另外不要煎得過熟。
T-BONE(T骨牛排),呈T字型,是牛背上的脊骨肉。T型兩側一邊量多一邊量少,量多的是肉眼,量稍小的便是菲力。此種牛排在美式餐廳更常見,由於法餐講究精緻,對於量較大而質較粗糙的T骨牛排較少採用。
牛排的生熟程度,在西餐中稱「幾成熟」。
3成熟(RARE):切開牛排見斷面僅上下兩層呈灰褐色,其間70%肉為紅色並帶有大量血水。
5成熟(MEDIUM):切開牛排見斷面中央50%肉為紅色,帶少量血水。
7成熟至全熟(WELLDONE):切開牛排見斷面中央只有一條較窄的紅線,肉中血水已近干。
西方人愛吃較生口味的牛排,由於這種牛排含油適中又略帶血水,口感甚是鮮美。東方人更偏愛7成熟,因為怕看到肉中帶血,因此認為血水越少越好。
影響牛排口味的因素很多,如食用速度,當牛排上桌後,享用牛排的速度可以決定牛排是否好吃。因為牛排中既有牛油又含血水,溫度如果稍低其牛排的鮮香度會隨之降低。將牛排切成小塊、粗略嚼幾下便吞咽是常見的吃法。吃牛排講究火候,而並非享受酥爛口感,這也是在西餐中燉牛肉和煎牛排的區別。
另外,餐具也會影響牛排的口味。吃牛排的刀一定要鋒利,有時由於餐刀不夠鋒利直接引起您對肉質的懷疑。因此,在吃牛排前一定要先查看一下刀齒是否分明清晰。
除此以外,配汁對牛排口味的影響也很大。法餐中的牛排講究配汁,如奶油汁、胡椒汁、紅酒汁、黃油白酒汁、蘑菇汁、茴香汁等。根據您的喜好選擇配汁種類,必有一款適合您。
C. 牛排專業知識。
簡單說下,有興趣再追問
1.牛排好吃不好吃,%靠牛肉品質。國產就算頂級育肥雪花黑牛也是扯淡,要USDA PRIME級,首推安格斯。或直接和牛(小心別買日本,病區,阿根廷、美國、澳洲都行)。所以靠譜的牛排不可能不貴,市面上一片20,30的冰凍貨基本都扯淡,拼貼各種酸鈉貨
2.5%靠鍋具。起碼是厚平底鍋,最好GRILL PAN,帶棱鑄鐵鍋。LE CREUSET的鑄鐵琺琅煎鍋就是首選。
3.5%是烹飪手法:1.牛排最好的搭檔是岩鹽、海鹽+現磨黑胡椒+檸檬汁那些醬汁什麼都是國內扯淡,用來掩蓋垃圾牛排的味道,進口的醬也是,國外廉價快餐店的玩意兒2.牛排要厚!必須完全解凍,放在室溫下40分鍾,擦乾表面水分,加上偏多的鹽與黑胡椒碎屑。鍋子燒非常燙,加入橄欖油開煎。平底鍋25秒翻一次面,GRILL PAN少翻面。煎完放在室溫下靜置5分鍾!讓汁液回收,滴上檸檬汁即可。
3.如果實在需要醬,黃油+鹽+蒜蓉+新鮮PARSLEY混合後捲成棒狀凍起來。要吃的時候切下一片放在牛排上即可。
PS:市面上那些超市冰凍貨、連鎖牛排店其實都是扯淡,拼貼+嫩肉粉。其實說白了國產牛肉都很扯。好的牛肉確實價格不菲,但值得一試。如果去外頭吃,靠譜牛排一般西餐廳在250一塊以上。所以自家做更合適。材料零售去麥德龍,但不推薦。淘寶可以考慮。最推薦批發市場整塊購買,一次性可能投入大,因為只能一整塊購買,可以帶上小夥伴一起,但物有所值。謝謝!
你可以網路視頻找下的,GORDON RAMSAY教的牛排做法和另一個米其林大廚教的都不錯,還有個台灣女人:廚房裡的人類學家,這個教的也很靠譜。
D. 牛排的知識牛排幾成熟怎麼來區分,牛排又
牛排的生熟程度,在西餐中稱「幾成熟」。
3成熟(RARE):切開牛排見斷面僅上下兩層呈灰褐色,其間70%肉為紅色並帶有大量血水,最能品嘗牛肉的鮮美。
5成熟(MEDIUM):切開牛排見斷面中央50%肉為紅色,帶少量血水,是品嘗牛扒的最佳成數。
7成熟至全熟(WELLDONE):切開牛排見斷面中央只有一條較窄的紅線,肉中血水已近干,是大眾選擇的成數。
XXXXX成熟:切開以後無血汁流出,切口呈粉紅色,是剛接觸牛扒的人的選擇。
全熟:切開以後滲出少量清澈的肉汁,肉質變得稍硬,一般不推薦選擇,但有宗教信仰的人合適。
全白:是在全熟的基礎上更進一層,切開後肉質呈白色,個別需求,也不推薦。
西方人愛吃較生口味的牛排,由於這種牛排含油適中又略帶血水,口感甚是鮮美。
東方人更偏愛7成熟,因為怕看到肉中帶血,因此認為血水越少越好。
用餐時,以叉子從左側將肉叉住,再用刀沿著叉子的右側將肉切開,如切下的肉無法一口吃下,可直接用刀子再切小一些,切開剛好一口大小的肉,然後直接以叉子送人口中。
三四成熟:牛扒切開以後大量血汁流出,切口呈鮮紅色。
五成熟:切開以後流出少量帶血肉汁。
六七成熟:切開以後流出少量紅色的肉汁,切口呈紅色偏粉紅。
八九成熟:切開以後無血汁流出,切口呈粉紅色。
另外,如果有溫度計,可以按溫度劃分:
一分熟牛排(rare):125°
三分熟牛排(medium
rare):130-135°
五分熟牛排(medium):140-145°
七分熟牛排(medium
well):150-155°
全熟牛排(well done):160°
E. 美國牛排知識大全:如何在餐館里用英文點牛排
通常在西餐廳的菜單里,會出現關於牛排(Steak)的項目,大都是牛肉的種類(牛身上的部位)。但是除了牛肉的種類丶等級(Grade)以外,你還會被侍 者問到烹調牛排的生熟度(Degree of Cooking),以及配料(Accompaniments)丶調味料(Condiment)等問題。讓我們來一一認識在餐館點牛排的種種規格。
牛肉的種類菲力,沙朗,肋眼,紐約客,丁骨,紅屋,肋排,牛小排……這些牛排屋菜單上常見的字眼,全指的是牛排肉取材的部位。啊哈,又想選菲力嗎?其實,真正的牛排行家,會依自己喜好的口感質地,來選擇適合部位的牛排。而且通常,都不會是菲力。
菲力牛排丶西冷牛排丶T骨牛排;這些名稱都是英語翻譯來的,他們各有各的特點,菲力牛排(FILET)也稱牛裡脊,腰內肉,特點是瘦肉較多,高蛋白,低脂 肪,比較適合喜歡減肥瘦身,要保持身材女子;西冷牛排(SIRLOIN),也叫沙郎牛排,是外脊肉,牛的後腰肉,含一定肥油,尤其是外延有一圈呈白色的肉 筋,上口相比菲力牛排更有韌性丶有攪勁,適合年輕人和牙口好的人。T骨牛排(T— BONE),是牛背上的脊骨肉,呈T字型,兩側一邊是菲力,另一邊是西冷,既可以嘗到菲力牛排的鮮嫩又可以感受到西冷牛排的芳香,一舉兩得。
我們在菜單上常看到的牛排種類有以下幾種:
*菲力牛排(Filet Mignon):是 來自牛的腰部的小塊里嵴肉(Tenderloin),相當於豬的里肌肉部位。Filet Mignon 是法文字,是「小塊里嵴肉」的意思,大塊一點的里嵴肉稱為 Tenderloin Steak。菲力是牛身中運動量最少的一塊,所以質地超嫩得沒話說,相對也精瘦得油花極少。很多人認為菲力高貴又不會太肥,實際上菲力純粹是因每頭牛就那 一小條而「物稀為貴」,太嫩太瘦的肉質,也意味著較缺乏肉汁及咬勁,並且烹煮過頭一點就顯得老澀,反而與講究多汁嚼感的本地食客不太合。因此多推薦給牙口 不好,消化較弱的老人家或小朋友食用。
*肋眼牛排(Rib』s Eye Steak):另 一種便宜大碗,口感又受行家肯定的牛排是肋眼(Rib Eye),顧名思義,它取自牛肋脊部位,或許比不上腰脊肉那樣嫩,但「骨邊肉」向來好吃,肋眼就有這種味道,油油嫩嫩的肉絲中夾著Q而有勁的油筋,比沙朗 耐嚼,比菲力夠味,而且油花十分豐郁,請年輕男食客享用此味,好評總不斷。肋眼牛排是取自牛的第6根到 第12根肋骨附近的肉,特色是多汁丶肉嫩丶而且有許多脂肪夾雜,紅白相間像大理石一樣稱為(marbled steak)。通常上桌的肋眼牛排是已經去骨的。
*T骨牛排(T-bone Steak):T 骨牛排取字於牛腰部後面的肉,在分割的時候會保留一塊T 字形的牛骨,所以才有T骨牛排的稱呼。T骨牛排通常份量比較大。 食量夠大又懂牛排的美國饕客,乾脆就點丁骨(T Bone)或紅屋( Porter House)牛排,大塊肉排中間夾著 T 字形的大骨,一邊是菲力,一邊是紐約客,肉質一細嫩一粗獷,或油腴或爽俐,點一客統統吃得到。
*紐約牛排(New York Steak):紐 約牛排也是取自上等無骨里嵴肉,也稱為Top Loin Steak 或者 Strip Steak。至於為何稱之為紐約牛排,至今無定論。有一種說法是早期在美國東部,所有牛隻宰殺後尚未冰凍前,都會送往紐約的肉鋪分割出售,最好的里嵴肉當 然就留給紐約客享用了,信不信由你。
*沙朗牛排 (sirloin steak):就 像豬肉要帶點肥才會好吃,牛排行家偏好的,反而是帶點油花嫩筋的部位,一般簡稱為「沙朗」,基本上皆取自牛隻背脊一帶最柔嫩的牛肉,但其中各有千秋。例如 和菲力同屬於「前腰脊肉」的紐約客,它的肉質纖維較粗,微微帶有嫩筋,油花分布不那均勻漂亮,卻是標準的「嫩中帶腴」,「香甜多汁」,嚼起來滿口肉感,非 常過癮,豪邁又具個性的風味,是許多行家最愛。正宗的沙朗則取自「後腰脊肉」,也是牛隻運動量極少的部位,肉質細嫩還油花滿布,像大理石紋般美動人;相 對於菲力的精瘦,好的沙朗是超嫩鮮腴到入口即化的地步,讓食客第一口就驚於牛肉的極致鮮甜。
*牛小排(Short Rib/ Baby Ribs):至於取自牛隻胸腔左右兩側的牛小排,它帶骨帶筋又夠肥腴的肉質,本來就很多汁耐嚼,特別是採用牛的第六,七根肋骨烹製成的「台塑牛小排」,嫩而不澀,肉量豐郁的全熟肉質,即使是怕生的本地食客也可怡然享用,更創造出牛小排的另類魅力。
*除了以上幾個品項,像牛肩胛部位的板腱肉,上肩胛肋眼心, 牛肚部位的腹脅肉,上後腿肉等,這些部位雖然肉質纖維較粗,但或因油花豐富媲美沙朗,或修去脂肪後的精瘦口感神似菲力,價位又只要高級肉排的三分之一,常 被價格訴求的業者拿來充作牛排。
F. 關於煎熟牛排醒發的知識
第一種是干醒肉(Dry-Aging)。這道工序是把肉掛起來晾在有一定條件的房間里。溫度和濕度都專必須嚴格的控制在屬完美,這樣在才會醒出完美 的牛肉。 干醒的牛肉需要在0度左右的環境下懸掛風干,通常的周期為28天,有的會長達45天。當然時間也會因需要稍短或是更長。在一個特殊的儲物櫃進行,在這里濕度和溫度都是被嚴格的控制著。在牛肉里天然生長的酵素會分解相連的肌肉,使得牛肉變得更加柔軟。外層的牛肉最終需要被舍棄,所以牛肉會損失至少三分之一以上的重量,像干醒68天的牛肉,重量就會損失到一半以上。目前只有高檔的牛肉才會考慮採用這種方法進行加工處理,風干時間越長的牛肉價格也會更為昂貴。經過醒肉,會使牛肉的顏色變深,但是因為內部濕度的減少,肉的味道將會更大程度地體現出來。雖然由於水分的流失肉的重量也會比原來的小。但是,最終的產品會 烤得更加好。這更好地解釋了為什麼這道工序現在罕有人會運用。
第二種是濕醒肉(Wet-Aging),只需把肉裝入真空的包裝並且放到普通的冰箱之中至少40天。在恰當的條件下,天然酵素會分解結締組織從而起到柔軟肉質的作用,只許少量產量流失。
G. 一塊牛排的內容提要
在本書中,拳手湯姆·金已經過了他拳擊生涯的高峰期,窮困潦倒。專後來他最終倒下了。那時屬因為窮,他連買一塊牛排的錢都沒有。他想,要是有一塊牛排充飢,他一定能打敗對手。其實,他缺少的不是一塊牛排的力氣,而是缺少失去的歲月:斗轉星移,後浪推前浪,沒有人能永遠是生活的強者——每個人的生命中都有一個瓶頸,那是人生最寒冷的冬天。它就在前路等著你,你躲不過它。湯姆·金與其說同飢餓和死亡抗爭,不如說是與恐懼抗爭,文學大師傑克·倫敦,出色地描繪了這種抗爭。讓我們從字里行間看到了生命本身那巨大的潛在能量,這種能量是無法詆毀的,它會讓你活下去。不管你面對的是什麼,哪怕是吞噬你的荒野,是吃掉你的野獸,還是飢餓、疲憊,生命都會幫助你戰勝它。
H. 🎉 🎉 🎉 今日西餐知識問答題: 如何表述牛排的成熟度()
可以說要一分熟,二分熟到九分熟,全熟等
I. 牛排的知識
西冷牛排
一個傳統稱,亨利八世在品嘗過牛排的美味後,把牛排封了爵士,即Sir+loin,中文譯為西冷牛排。
事實上Sirloin是法語Sur(上)和Loin(柳肉)合成的詞,即牛柳上方的肉。西冷牛排(sirloin steak)又稱沙浪牛排,主要是由上腰部的脊肉構成,西冷牛排按質量的不同又可分為:小塊西冷牛排(entrecte),在塊西冷牛排(sirloin steak),每份都在250—300克左右。
西冷牛排的做法
NewYorkStrip,紐約客,又稱為Sirloin,西冷牛排(或叫沙朗),可算是牛排中的經典,由於是牛外脊,在肉的外沿帶一圈白色的肉筋,總體口感韌度強、肉質硬、有嚼頭,切肉時連筋帶肉一起切,不能煎得過熟,適合年輕人。
首先,將牛排切成1cm左右厚度的片,我一共切了4片,大約500g。用刀背反復拍打,要是有松肉錘就好了。
其次,用鹽、小蘇打、蒜粉等腌一下松好的牛排(一般腌2-3小時最佳,鹽只要放一點點,因為腌的時間長,否則會很鹹的哦!)
然後,平底鍋放一點點油,燒熱後放入牛排,兩面分別大火煎2分鍾。(一定要大火,這樣可以把肉汁收在裡面)
再次,煎好的牛排包入錫紙中,放入預熱好的烤箱里220度烤2分鍾,差不多7成熟左右,喜歡5-6成的,烤一分鍾即可。
最後就是上面的汁了,我喜歡自己做的黑椒汁,既簡單又美味!
材料有:黑胡椒粉(顆粒更好),砂糖,雞精,鹽,生粉,肉汁(煎牛排剩下的即可)。
混合黑胡椒、砂糖、雞精、鹽,生粉,加入適量的水調勻,倒入剛才煎牛排的鍋中,中小火熬至需要的濃度,澆在牛排上即可!
帶著原始肉香在口中散溢
部位解剖:西冷(Sir loin)即下腰肉,也被稱為紐約客,因牛下腰部運動量較菲力沙朗多,故此部位肉質較粗一點。
口感特點:肉細多汁,口感鮮嫩。煎制牛排也有很多講究,既要能夠將牛肉表面迅速加熱,產生大量的香料分子,又不能使它們的細胞壁破裂,這樣,更多的香氣就會在客人口中爆裂。這就需要廚師的經驗和手藝。
一塊煎好的西冷牛排會散發出絲絲淺淺的香氣,醋酸汁澆在牛排四周一圈,牛排呈現一種非常獨特的暗金色,用餐刀切開牛排,裡面的牛肉卻是漂亮的粉紅色,汁水很多。
拎起一小塊牛排丟到嘴裡,能清楚感受到汁水隨著牙齒的咀嚼而散溢開來,烤肉的香味很好地傳遞到舒展口腔的每一個味蕾,在其中盤旋遊走,把牛肉那種原始的口味發揮得淋漓盡致。
特配佐酒:適宜佐以梅洛、加本力葡萄酒,法國的聖埃斯特菲紅葡萄酒,剛烈的口味最能襯托出牛排的細膩口感。
1、切成1cm左右的厚度
2、用刀背反復拍松後,腌制2-3小時
3、兩面分別用大火箭2分鍾
4、全部煎好
5、包在錫紙裡面,進烤箱,2分鍾
沙朗牛排
[編輯本段][原料/調料]
美國沙朗牛排 250公克
新鮮薰衣草 1株
薰衣草葉 10公克
紅酒 50cc
牛肉濃汁 100cc
鵝肝醬 10公克
[編輯本段][製作流程]
1.將100c.c.的牛肉濃汁加入50c.c.的紅酒、10公克的薰衣草葉加熱,濃縮成100c.c.的醬汁。
2.將美國沙朗牛排以中火兩面煎至6分熟。
3.把鵝肝醬放入作法1的醬汁中,淋上煎烤過的美國沙朗牛排上。
4.加上新鮮薰衣草葉裝飾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