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刘俊杰的个人简况
刘俊杰,2006年于南开大学经济学院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1991年于西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现资源环境学院)获得理学硕士学位。现为广西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广西教育厅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中心教授,常务副主任;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首席专家;区域经济学、国民经济学、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学、MBA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评审与鉴定专家;中国国土经济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编委;广西地理学会理事;广西政府采购评审专家;广西科技项目评审鉴定专家。 区域经济学:本科生
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理论:本科生
城市产业组织与政策,城市经济学:硕士研究生;本科生
新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与现代中国转型研究:博士研究生专题
中国区域经济研究专题:硕士研究生
截止目前已经指导40余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毕业31名 1. 主持2011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西部项目“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课题编号:11XJL007)
2. 主持2011-2012桂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桂林特大城市建设空间布局研究”(2012ZD005)
3. 2011年主持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泛北部湾发展研究团队”项目建设(合同编号:TD2011005)
4. 2010-2011桂林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项目“桂林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创新发展模式研究”(2011ZD003)
5. 主持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社会服务行动工程项目“旅游资源富集区城镇化发展模式研究:基于阳朔、兴安及其资源县的调研”
6. 完成(第三)2004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课题“西南岩溶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及调控模式研究”(编号70463001)
7. 主持完成广西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课题“广西专业化产业集群的培植与区域创新发展研究”(批准号:05FJL001)。
8. 主持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2010年度研究课题“广西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新型城乡形态研究”(YB2010016)
9. 主研(第二)2009-2010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东西部能源效率趋同的空间计量经济学研究” (编号:08JA790030)
10. 主研(第二)广西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项目“广西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与对策研究(编号:桂科软0997004)
11. 主持完成广东省教育厅“九五”规划第二批重点课题“粤西沿海地区人地关系的系统分析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编号:98SZA790010)。
12. 主持2007年度广西教育厅面上项目“环北部湾(广西)经济区优势产业集聚与城市群整合发展研究”(编号200702MS033)
13. 主持完成2008广西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广西新型农民人力资本评估与投资路径研究”,(编号2008C18)
14. 主持2008-2009年桂林市科学技术局、桂林市建设与规划委员会软科学项目“桂林市临桂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功能优化前瞻性研究”(编号:市科[2008]51号—22)
15. 完成(第二)2004年广西科学基金项目“广西岩溶区生态重建与经济协调发展及调控模式研究”(编号:桂科基0448034)。
16. 主研(第二)2008-2010年广西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自主发展能力培育与经济追赶机制研究(编号:08BJL009)
17. 主研(第二)2008-2009年广西软科学研究课题“区域产学研战略联盟实证与广西对策研究”(编号:桂科软0896003-2)
18. 参研完成200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重点课题“信息化时代的新工业化与产业结构跨越式升级”,(编号:02AJL006)。
19. 主持完成2004年广西平乐县政府委托的“县域中心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规划”等横向课题5项。
20. 主持完成2009年度桂林市委宣传部特别委托项目“桂林市文化立市发展战略研究”
21. 主持“桂林市工业园区(集中区)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
22. 主持“广西灵川八里街工业园区十二五规划发展”编制
23. 主持“桂林市城镇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
24. 主持“桂林市节能“十二五”规划”编制
25. 主持“龙胜各族自治县工业化发展十二五规划”编制。
2. 对云冈石窟的不同历史评价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的云冈石窟,有窟龛252个,造像51000余尊,代表了公元5世纪至6世纪时中国杰出的佛教石窟艺术。其中的昙曜五窟,布局设计严谨统一,是中国佛教艺术第一个巅峰时期的经典杰作。
云冈石窟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始建于公元460年,由当时的佛教高僧昙曜奉旨开凿。现存的云岗石窟群,是1961年国务院公布的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整个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石窟内的佛龛,象蜂窝密布,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镶嵌在云冈半腰。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又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都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洞壁及洞顶布满浮雕;西部石窟以中小窟和补刻的小龛为最多,修建的时代略晚,大多是北魏迁都洛阳后的作品。整座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雕工细腻,主题突出。石窟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在雕造技法上,继承和发展了我国秦汉时期艺术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有益成分,创建出云冈独特的艺术风格,对研究雕刻、建筑、音乐、宗教都是极为珍贵的资料。
[1]云岗石窟位于山西水同市西北的武州山北崖上,是我国三大石窟之一。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现存主要洞窟53个,大小造像五万一千多躯。
云岗石窟创建于公元450年,魏孝文帝令沙门统昙曜(音坛耀)开凿5个大石窟(第16-20窟),后人称为昙曜五窟。最大的是第6窟(魏孝文帝时开凿),由地面到窟顶高达20公尺,中央直立一个宽约60平方米的大塔柱,上连窟顶,整个塔柱和洞壁嵌满了大小佛龛和多种装饰,找不出一块没有雕刻的空隙。云岗石窟大部分是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以前的作品。佛像的形状一般是厚唇、高鼻、长目、宽肩,有雄健的气概,体貌表现了少数民族的特征。
石窟始凿于北魏兴安二年(公元453年),大部分完成于北魏迁都洛阳之云冈石窟景观(一)(20张)前(公元494年),造像工程则一直延续到正光年间(公元520~525年)。窟中菩萨、力士、飞天形象生动活泼,塔柱上的雕刻精致细腻,上承秦汉(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现实主义艺术的精华,下开隋唐(公元581~907年)浪漫主义色彩之先河,与甘肃敦煌莫高窟、河南龙门石窟并称“中国三大石窟群”。
详细可参考:网络“云冈石窟”
3. 在长征过程中发生了那些著名的战役
(1)抢渡大渡河
时间:1935年5月24日夜—29日
地点:川西大渡河畔
兵力:红军2万人,国民党军20万人
战果:17名勇士冒着密集枪弹和炮火强行渡河,一举击溃川军1个营,红1军团第1师和干部团由此渡过了被国民党军视为不可逾越的天险大渡河。接着22勇士飞夺泸定桥,红4团击溃川军,红一、四方面军胜利夺取泸定城,成功开拓了北上道路。
最惊险的战役抢渡大渡河
要强渡大渡河,真比登天还难。大渡河河幅有30多米宽,流速每秒4米,水深30米。河底乱石参差,形成无数旋涡,可让鹅毛沉底,水性好的人也不能泅渡。尽管如此凶险,在刘伯承、聂荣臻的指挥下,强渡大渡河的红军17勇士靠一条小船出发了。为吸引对岸国民党军火力,减少渡河勇士的伤亡,刘伯承和聂荣臻不顾个人安危,故意暴露自己,以分散敌人的火力。两位首长的行动激励了岸上红军部队,大家都争着朝前站。此时,大家都是一样的心情:打吧,向我们打吧,只要不打中我们的船就行。经过英勇奋战,先遣队终于渡过天险大渡河。
为尽快渡过大渡河,中央红军把目光瞄向距安顺场北面约 160公里的泸定桥。此时,敌人已前往增援泸定城,双方都在抢时间。担任西路夺桥先锋的红一军团二师第四团28日一天就走了240里路,于29日6时抢险赶到泸定桥边。冲锋开始后,22名突击队员扶着桥栏、踩着铁链,冒着弹雨向对岸冲去。至6月2日,中央红军主力由泸定桥渡过了大渡河。在泸定桥桥头,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召开庆功大会,周恩来为22名勇士发了奖。奖品有:写着“中革军委状”的列宁服和钢笔、日记本、搪瓷碗和筷子。飞夺泸定桥创造了两项战争史上的纪录:徒步急行军速度和爬过百米多长铁链战斗的纪录。
(2)四渡赤水
时间:1935年1月19日—3月22日
地点:川贵边境
兵力:红军3万余人,国民党军30万人
战果:歼敌1.8万人,中央红军一反被动挨打状态,跳出了蒋介石苦心设计的包围圈,夺取了战略转移的主动权。
最具谋略的战役四渡赤水
1935年1月19日,在夺取北上途中赤水城的战斗中,红军遭遇了强敌抵抗。当晚,中央政治局和中革军委根据毛泽东的意见,果断改变北上渡江计划,决定撤出战斗,西渡赤水河,再相机北渡长江。1月29日,中央红军从猿猴场(今元厚)、土城上下渡口等处一渡赤水,向川南的古蔺、叙永地区前进。
红军一渡赤水抵达川南,引起敌人的极大恐慌。蒋介石急令加强长江防务,并重新部署“追剿”红军,调动大军向威信集结。毛泽东等认为敌军主力已被吸引到川滇边境,以遵义为中心的黔北地区敌兵力空虚,遂决定转兵东进,二渡赤水,摆脱敌人夹击。
中央红军突杀“回马枪”,完全出乎敌人的预料。很快,红军攻占遵义以北60公里的娄山关,二占遵义。攻下遵义的红军继续向南发展,打到乌江北岸。就这样,中央红军击溃和歼灭敌人2个师又8个团,缴获大批军用物资。这是红军长征以来取得的最大一次胜利。蒋介石组织新的围攻。为了避免被动,在毛泽东等指挥下,3月16日红军在茅台三渡赤水。红军再次出现在川南,蒋介石判断红军又要北渡长江,调集大军堵截。毛泽东当机立断,毅然决定回师四渡赤水,夺取战略主动权。1935年3月21日晚至22日,红军以隐蔽、神速的动作,经太平渡、二郎滩、九溪口东渡赤水。至此,中央红军在毛泽东等指挥下,跳出了蒋介石苦心设计的在乌江以北、川黔边地区消灭红军的包围圈,将几十万国民党军队甩到了乌江以北地区。
(3)突破腊子口
时间:1935年9月17日
地点:甘肃迭部县东北部腊子乡腊子口
兵力:红一军团二师四团,国民党军两个营加三个团
战果:红军将士通过正面强攻与攀登悬崖峭壁迂回包剿的战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于9月17日凌晨攻克腊子口天险
最难攻的战役突破腊子口
腊子口宽约30米,两个悬崖绝壁间夹着一道窄窄的山沟向上延伸,山中一道河水急流而下,隘口处的河上架着一座木桥,横跨于两岸陡壁之上,是通过腊子口的唯一通路。蒋介石在岷县、腊子口地区配置了两个师。鲁大昌两个营的兵力驻守在腊子口,1个营扼守隘口,1个营配置在隘口后边的三角形谷地,师主力配置在隘口以北至岷县一带,可随时增援。他们在桥头和山崖上构筑了碉堡,形成了交叉的火力网。毛泽东清楚地知道,腊子口再险,红军也要攻下来,否则就得重回草地去。乌江、金沙江、大渡河没有挡住红军的前进,雪山草地红军都走过来了。毛泽东果断地下达了“两天之内拿下腊子口”的命令。
9月 17日下午,红1军2师4团向腊子口发动了猛烈的进攻。可是由于地形不利,兵力无法展开,从下午攻到半夜,连续冲锋十几次都没有成功。他们决定兵分两路、一路由政委杨成武率领第6连从正面进行夜袭,夺取木桥;另一路由团长王开湘率领第1、第2连,悄悄地迂回到腊子口右侧,攀登陡峭的崖壁,摸到敌人后面去。战斗再次打响了,正当正面战斗激烈进行的时刻,迂回部队已摸到腊子口右侧峭壁下。一个苗族战士手持带铁钩的长杆,顺着陡壁最先爬了上去,然后将事先接好的绑腿缠在树干上放下来,后面的战士拉着绑腿一个接一个地全部上去。他们突然出现在敌人的后方,吓得敌人魂飞魄散,扔下枪支仓皇逃命。
党中央率陕甘支队通过腊子口后,9月20日,进占甘南的哈达铺。至此,党中央和红一方面军主力终于走出了雪山草地的藏民区域,打破了蒋介石妄图利用恶劣的自然条件“困死”红军的阴谋。 夏冰
(4)湘江血战
时间:1934年11月25日—12月2日
地点:广西北部的湘江地域
兵力:红军8.6万人,国民党军30万人
战果:红军锐减至3万人(后据准确考证,中央红军过前三道封锁线损失2万人,整个湘江战役损失3万人),元气大伤。但红军勇士用血肉之躯硬是在狭窄的地域中堵住了国民党军的围攻,突破了第四道封锁线。
最惨烈的战役湘江血战
湘江战役, 发生在1934年初冬的湘江枯水期,刚刚突破了三道封锁线的先头红军得以顺利涉水过江,但后续部队却因道路狭窄,辎重过多,未能及时抢渡,遭到湘军和桂军的围攻。红军一再丧失良机,大部队仍按常规行军,每天平均只走三十多里,足足走了四五天,才到达湘江边。这种行军速度,给了敌人以重新调整部署的时机,使红军有利的态势丧失殆尽。
11月29日,湘军和桂军蜂拥而来,敌人向正在渡江的红军发起了进攻。红军大部队在突如其来的打击下毫无还手之力,碧绿的湘江水,转瞬之间变成一江血水。为掩护党中央安全过江,两岸的红军战士与处于优势的敌军展开了殊死决战。双方苦战了五个昼夜。
在红军的阻击阵地上,炮弹和重磅炸弹的爆炸声不绝于耳,许多来不及构筑工事的战士们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装备单一的红军要用血肉之躯抵挡敌人飞机和重炮的狂轰滥炸,战斗的残酷可想而知。但“保卫中央纵队安全渡江”的口号仍响彻阵地上空。
红一军团2师4团团长耿飙回忆:“军团指挥部完全混在了阵地之中,指挥官们带着电台,直接把命令下达到靠近的部队。译电员们往往一封来电还没有翻译出来,他们就下达了第二道命令。这些电报无不冠以‘十万火急’等词,无一不要求战士‘全力阻击’、‘保证时间’……”
12月1日,战斗达到了白热化程度,国民党部队发动了全线进攻,企图夺回渡口。这是生死存亡的一战,更是一次意志的较量。红军将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弹打垮了敌军整连、整营的一次次进攻,湘江两岸洒下了无数红军将士的鲜血,渡口始终掌握在红军手中。那是一幅横尸遍野的惨烈景象。萧锋所在的红一军团1师3团损失过半,他在日记里写道:“炊事员挑着饭担子看到香喷喷的米饭没人吃,边走边哭。”“你知道吗?以前这里的人,是不怎么吃鱼的。”70年后的今天,广西兴安县委宣传部的刘副部长,指着饭桌上的一盘鱼对记者说。“在做现在的工作之前,我是负责编县志的。在湘江战役之后,这附近很多人,都不吃湘江里的鱼。有一种说法叫‘三年莫食湘江鱼’,我想,你应该清楚其中的意思。”
不但是老乡们不敢吃鱼,在历经几天惨烈的战斗之后,这个以山清水秀著称的地方,连江水都没法饮用。“我过江的时候,是保护中央机关纵队从界首下游的文市渡河,当时只听到枪响,没见到战斗。但是,我却清楚地记得,那时的湘江水,是红的。”老红军陈广财回忆起往事,声音都有些哽咽。
从兴安县城到红三军团指挥所所在地界首三官堂,路程并没有多远。中间只有零星散布的几个村子,其间夹杂着几座并不很高却异常陡峭的小山。这其中最大的一个村子,名叫光华铺。从公路上过去,两边是熟透了的稻子,远远地可以看到,山脚下冒起袅袅的青烟。
曾出现在《红旗飘飘》一书中的年轻政委,如今96岁的“铁头将军”罗元发中将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讲述他跟随中央红军长征中惊心动魄的战斗经历……
红军密电中的湘江血战
1934年11月25日至12月2日,中央红军在位于广西北部的湘江地域,与国民党30万军队进行了一场生死存亡的大血战。湘江血战后,红军从出发时的8.6万人锐减至3万人,元气大伤。
1934年12月2日,军委电台的一份敌情通报中提到:“我三军团第5师此次战役损失甚大,师长、政委死亡,十三、十四两团,现仅有六百余,十五团尚有四五百人……”这份注明“密译”的敌情通报记录的是发生在1934年11月28日拂晓的新圩阻击战——湘江血战中著名的三大阻击战之一。红三军团5师14 团、15团及军委炮兵营共3900余人参战,13团则随军团部作战。红军的对手是广西军阀的两个师又一个团,共1.3万余人。经过三天两夜的血战,红5师参谋长胡震、14团团长黄冕昌牺牲,14团政委和15团团长白志文、政委罗元发均负重伤,两个团的营、连干部大都牺牲。
敌情通报中也有失误的地方。红5师师长李天佑和政委钟赤兵没有牺牲,李天佑后来成为共和国开国上将,曾任广州军区代司令员。但赶来接防的红9军团34师师长陈树湘、政委程翠林及5000名红军将士却倒在了湘江东岸。34师作为全军的总后卫队,为掩护红8军团撤退,在湘江东岸全军覆没,师长陈树湘腹部重伤被俘后扯断肠子自尽。被打散的34师官兵200多人在师参谋长王光道带领下在湘南坚持游击战,最后全部牺牲。
敌情通报中还记录:“15师数日前从闽赶来……四三、四四两团……被击溃,通讯器材人员多被俘。”这里提到的15师就是号称“最年轻的红军”的少共国际师,隶属红5军团,全师平均年龄不足19岁。43团是师前卫,在突破四道封锁线时多次恶战,伤亡极大。
12月3日,军委电台在敌情通报中再次报告了侦听到的伤亡情况:“敌谈我三军团……不时对其骚扰,并云近日我伤亡约万人以上。”此时,红军已经全部渡过湘江,全军伤亡岂止万人。过江以后,红5师缩编为一个团。而出发前刚刚组建的红8军团,万余人损失四分之三以上,这支仅仅存在了两个多月的红军部队,和红 34师一起,永远地从红军建制中消失了。
红军主力红一方面军在368天的征战中,全天作战的大规模战斗有15次,有15天是整天用在打大决战上,几乎平均每天就有一次遭遇战,共作战380余次。
(5)直罗镇之战
时间:1935年11月21日—24日
兵力:红军10个团以上,国民党5个师
战果:红军共歼灭国民党东北军1个师又1个团,俘虏5300余人,缴枪 3500余支。
毛泽东同志在评价这次战役的影响时指出:“直罗镇一仗,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
最辉煌的战役直罗镇之战
“农历十月初四,党中央在东村开了一个‘军事秘密会’,当时,毛主席亲自绘了一个地理图,布置好什么时间开始。徐海东的红29军,还有我们的游击队一支队、二支队。农历十月初九,先抽了200多人上土寨子,没费事就解决了土寨子。那天晚上我们在山下支了大铜锅吃的饭,穿的草鞋,天麻麻亮就上了土寨子。第二天,打了一天。战争来得快,来得猛,特别激烈,没有给国民党考虑和喘息的机会,打败了2万多人,国民党没‘招’住。”90岁的参战老战士周宏发回忆说。
其时,蒋介石调集了东北军5个师的兵力,以董英斌部4个师为西路,自甘肃庆阳、合水出动,沿葫芦河东进;以王以哲部1个师为东路,沿葫芦河西进,企图东西对进,围歼红军于葫芦河、洛河之间地区。1935年11月20日,国民党先头部队第109师在飞机的掩护下,进入直罗镇——红军预设的战场之内。同时,国民党106师、111师进入了直罗镇西北方的黑水寺地区。
直罗镇南北群山起伏,中间是一狭长谷川,不便于大部队展开,红军就埋伏在四面的山上。21日拂晓,战斗打响。红1军团自北、西北、东北方向,红15军团自南、西南、东南方向,同时发起攻击。国民党109师大部被歼,师长牛元峰率残部500余人,占据了直罗镇东南的一个土寨子,准备固守待援。
在红军的堵截下,来援的106师和111师23日下午退守到了直罗镇西北方的太白镇。由富县来援的敌117师也仓皇逃回了富县。23日午夜,109师师长牛元峰冒险突围,被红15军团发现后于24日上午全部歼灭,牛元峰开枪自杀。直罗镇战役胜利结束。
4. 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副县长是谁啊
呼和浩特市市长刘修恢复
刘秀,男,汉族,出生于1948.12,内蒙古达拉特旗。研究生学历。在2000年的市长。工作分工:主持市委,市政府的工作大局。
通辽市市委书记莫建成,市长那顺孟简历
莫建成,男,1956年12月出生,汉族,浙江嵊县,大学学历,高级经济师,他是目前中国共产党通辽市,通辽市委副书记,市长。 1990年,毕业于中央党校函授学院。服务:乌海市劳动局行政乌海市共产主义青年同盟书记,乌海市政府秘书长乌海市委常委,秘书长;内蒙古自治区乡镇企业局副局长;通辽市委书记2000年4月,他被任命为副书记,市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2001年9月,他曾担任通辽市市长。 2003年1月,他被任命为通辽市市委书记。
那顺孟和,男,1957年11月出生,蒙古族,地方的原产地和出生地是在内蒙古巴林右旗,1976年4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入党, ,大学文化。在1976.4-1978.9内蒙古西藏自治区巴林右旗之路幸福苏木兽医站工作;在1978.9-1983.9内蒙古西藏自治区巴林右旗计划委员会干部; 983.9-1986.10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以:1984.9-1986 .7内蒙古大学经济学习管理专业); 1986.10-1989.1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索博尔奇的力量GASU的木工作;在1989.1-1993.1内蒙古西藏自治区巴林右旗副横幅,在1993.1-1996.8内蒙古自治区巴林右旗旗委副书记,横幅; 1996.8 -2000.3内蒙古自治区计委副主任,党组成员; 2000.3-2002.4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计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2002.4-2003.3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规划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自治区,直辖市的领导小组,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厅级); 2003.3通辽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办公室主任。 2003.6通辽市的市长,副书记。
乌海市市长书记赵锺恶海白向群简介
照忠,1952年8月出生。企业文化:学士学位。前乌海市委副书记,市长,乌海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 2004年4月,他被任命为党委书记,乌海市。
白向群,男,生于1962年9月,蒙古。他是书记,共青团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委常委,代市长。在内蒙古鄂尔多斯草原,目前乌海市委副书记,市长
兴安盟盟委书记崔国柱关于
崔国柱12月26日,1950年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民家庭。会计从生产队的队长,一步步开始后,从旗委写作负责人直接入读的研究生,担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崔副局长秘书长,1997年兼任自治区党委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局局长的秘书。 2000年3月,他被任命为贸易和工业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兴安盟盟委书记。
赤峰市市长,杭州,桂林恢复
杭桂林,男,蒙古族,1954年8月出生,辽宁省朝阳市。 1974年9月,1982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本科研究生。 1978年至19??82年中央财经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9月局矿山矿井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炭井农场工人从1974年9月至1976年4月,1976年4月至1978年9月矿务局宁夏回族自治区石炭井矿工人;民族7月专业学习,1982年7月1984年3月人事干事,内蒙古自治区(其间:1983年至三月一九八四年借调内蒙古党委组织部青干的),1984年3月至1989年1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干部,副主任,研究室负责人,研究主任,内蒙古自治区地区党委宣传部从1989年1月至1992年6月,办公室主任,1992年6月副主任文化内蒙古自治区地区部于1995年11月,在党的成员(期间:年9月1992年年7月1993年的培训部,中央党校,学习1994年3月至1994年11月,自治区派任务进驻乌拉特负责人)1995年11月至2000年2月新闻出版局,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2000年2月2000年9月在内蒙古西藏自治区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局长,党组书记,2000年9月2001年8月2001年8月秘书内蒙古自治区地区新闻出版局(版权局),党委书记,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2000年3月至2001年1月在中央党校中青班); 2003年3月呼和浩特副书记(正厅级)(2000年3月2003年1月,研究生院,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赤峰市委常委,2003年3月2003年4月,2003年4月赤峰市市委副书记,代市长。
梁铁城,男,蒙古族,1956年11月出生,辽宁省喀左县,研究生教育的水平,到1976年8月入党呼伦贝尔市市委书记梁铁城市长汤哀郡恢复1975年7月。 1975.07 - 1977.06,昭乌达盟,赤峰县,邰噼嗯公社季度大队共青团书记。 1977.06 - 1979.08,昭乌达盟秘书“知青做; 1979.08 - 1983.07,辽宁大学哲学学习1983.07 - 1984.06,宁城县天义镇党委书记1984.06 - 1986.03,赤峰市共产党书记的团委; 1986.03 - 1986.08,赤??峰市翁牛特旗旗委副书记; 1986.08 - 1989.07,培训部,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1989.07 - 1992.03,武汉市洪山区,赤峰市委副书记; 1992.03 - 1994.02助理赤峰市驻北京联络处的市长; 1994.02 - 1995.06,赤峰市市委秘书长; 1995.06 - 2000.03,赤峰市委常委,秘书长; 2000.03 - 2001.09,呼伦贝尔盟委副书记; 2001.09 -2002.03呼伦贝尔盟委副书记,盟长; 2002.03呼伦贝尔市市委副书记,市长。呼伦贝尔市市委书记,2003年1月,市长2003年4月,他被任命为呼伦贝尔市的市委书记。
唐爱军,男,汉族,生于1950年4月,内蒙古突泉县大学普通班的教育水平,1972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0年11月。
1970.11 - 1973.10,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运输公司工人;
1973.10 - 1977.01吉林大学的专业学习机械制造工艺及设备;
1977.01 - 1979.06,内蒙古自治区突然地政及成员的弹簧县农业机械厂,生产队长;
1979.06 - 1983.12,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农业厂副厂长,厂长;
1983.12 - 1990.09,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常委,副省长; BR /> 1990.09 - 1992.08,内蒙古自治区突泉县副县长秘书的;
1992.08 - 1997.05,内蒙古自治区兴安盟行政公署,盟长;
1997.05 - 2000.02,内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
2000.02 - 2000.08,内蒙古自治区区域经济和贸易委员会副主任,党组成员,董事区域国防科学与工业; 2000.08 - 2003.03,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企业工作委员会,自治区经济贸易委员会副书记,副主任,党组成员,自治区国防科工办主任; .03 - 2003.04,呼伦贝尔市市委常委,副市长,代市长; 2002.04 ---呼伦贝尔市党委副书记,市长。
乌兰察布书记韩志然简历
韩志然,1952.2出生前秘书长,自治区政府于2001年2月,他被任命为副书记,包头市市长。任何乌兰察布盟委员会秘书于2003年1月。
锡林郭勒盟盟委书记刘倬智盟长荣天后宫恢复
刘茁志,男,1953年12月生,的产地吉林双辽县,1973年8月,1976年入党。内蒙古自治区Zhelimumeng系教育,文化和教育办公室,非盟委员会1973年8月八月 - 1980年,1980年8月日 - 1985年联盟杯,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委员会办公室干事,副主任,1985年-1988年,内蒙古自治区哲里木盟盟四月副秘书长,1988年2月 - 1990年全职秘书办公室内蒙古自治区政府1990年4月 - 1993年10月办公厅党组的内蒙古自治区政府成员,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1993年10月 - 1997年5月1997年6月7月 - 1998年,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副秘书长,参加东财经大学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学习,1998年乌海市委员会在9月,2001年8月内蒙古西藏自治区2001年8月 - 2003年4月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联盟副书记;锡林郭勒盟位于内蒙古自治区团委书记于2003年4月。
/>荣天厚,1952年12月出生在内蒙古土默特左旗,蒙古族,大学文化,中共党员,经济师。农村内蒙古土默特左旗Chasuqi的公社后铸造于1977年毕业于内蒙古机械研究所,1968年1974; 1974年至1977年在内蒙古技术学院的研究,1977年至1979年机床厂在呼和浩特任何技术,技术科长,副秘书长,经济委员会,代区长,市长,区委书记1979年至1989年,她曾在玉泉区,呼和浩特,呼市公安局党委书记,1989年至1992年,1992年至1995年任呼和浩特市政府的政党成员,市长助理,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1995年至1998年做党员,副主任,政府开放内蒙古自治区,1998年至2003年满洲省委书记,人大2003年4月,他被任命为锡林郭勒盟委副书记,盟长。
鄂尔多斯市委书记云峰,市长刘进简历
云峰,男,蒙古族,1952年6月13日出生,内蒙古托克托县,研究生学历,1979年11月,中国共产党经济硕士,1968年7月。1968.07-1972.09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阿巴哈纳尔旗白“革新型核反应堆和燃料循环国际项目”电网公社学历的年轻人插队。,1974.07-1979.11内蒙古自治区农机局,农机推广试验鉴定站的工作。1979.11-1990.08内蒙古自治区检察院的工作,助理巡视员,副主任,主任和其他工作人员(期间,1985.08-1987 .07在草原阿巴嘎旗副书记,代标志的长度)。1990.09-1993.01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地区检察科总检察长。1995.07-1998.04包头市副市长。1998.04-1999.12包头市委常委,副市长。1999.12-2001.09内蒙古自治区伊克昭盟盟委副书记,盟。2001.09-2003.01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市长。 2003.01-2003.04,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市委书记,市长。2003.04鄂尔多斯市,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
柳晋,男,汉族,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武川县1952年4月,籍贯山西省代县,大学文化程度(山西矿业学院机电研究生),高级工程师,1970年12月参加工作,197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十二月三矿1970年至1975年9月的巴彦淖尔盟银盘湾煤矿,1978年至19??94年10月1975年9月在山西矿业学院机电专业学习1978年10月,10月,她担任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开采发生在科员,主任科员,副处长;运输副主任。内蒙古地区煤炭工业局,1994年10月至1997年8月,他被任命为董事1997年8月内蒙古自治区煤炭工业管理局副局长,委员会成员,1999年5月到1999年5月至2000年6月,他被任命为平庄矿务局党组副书记,局长,2000年6月至2003年3月,他被任命为平庄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和党组副书记,总经理,鄂尔多斯市在2003年4月,他被任命为市委副书记,代市长,2003年6月29日,他被任命为鄂尔多斯市委副书记,市长。
巴彦淖尔盟委书记郭七俊,盟汪苏已简历
过七俊,1972.1-1972.12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四村公社民办教师; 1972.12-1977.3,中国解放军步兵团30 88部门担任任何仪器; 1977.3-1978.3万隆张伊克昭盟达拉特旗四村公社大队干部; 1978.3-1982.1内蒙古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处读取任何队; 1982.1-1985.4乌海市委书记; 1985.4-1990.12乌克兰海市委常委,副秘书长,主任1990.12-1993.10乌海市全国政协委员,秘书长; 1993.10-1995.6乌海市委常委,秘书长; 1995.6-1999.8乌海市委书记(1996.9-1997.1中央党校教育第二课堂学习; 1996.12 -1998.12服务中国社科院办公室社会科学研究生班学习; 1998.9-1999.7中央党校培训课程学习); 1999.8-2000.9内蒙古党委副秘书长; 2000.9-2003.1内蒙古党委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 2003.1巴彦淖尔盟盟委书记。
网宿一,蒙古,中国共产党,1961年6月出生,内蒙古土左旗人。在1982年,山西煤炭矿业学院采矿专业毕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大学在内蒙古自治区计划委员会在工作中的重工业,交通运输和能源署副署长在1988年和1992年毕业后,他担任主任,1993-1995年在内蒙古乌审旗挂职锻炼副横幅在1995年自治区劳动模范称号,1996年通过自治区党委的组织委员会副厅级领导干部的公开选拔考试,考核,已被任命为副主任,内蒙古自治区规划委员会,财务负责人,国外,国内和国外的贸易,工业,交通和能源等行业。从2001年9月呼和浩特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2003年5月,他被任命为内蒙古自治区区域规划委员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
5. 小小横峰县 三家豆腐店 城里打板子 城外听的见 这种说法如何得来
细说赣地“三家豆腐店” 文/喻春龙 “逸轩子”浏览《“三家豆腐店”在哪里?》一文后,提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家豆腐店是什么意思,是形容地方小么?”因为这个问题,我又想对“三家豆腐店”的话题作些补充,说说“豆腐店”在江西的“泛滥”。 “逸轩子”的猜测没错,“三家豆腐店”确有形容地方小之意。今人程建平《横峰赋》为说明上饶横峰县乃古信州一小县,文曰:“‘小小横峰县,三家豆腐店;城里打板子,城外听得见’,极言县境之小。”(2007年8月15日《上饶晚报》)“三家豆腐店”往往地处穷乡僻壤,属于经济落后的山区,孙中山先生《建国方略》论及中国人历来有吃豆腐的习惯、豆腐店遍及城乡时,有“夫中国人之食豆腐尚矣,中国人之造豆腐多矣,甚至穷乡僻壤三家村中亦必有一豆腐店”之语。(孙中山《建国方略》第四章《以七事为证》)今人雅好“三家豆腐店”,每每援引入文,则重在说明昔日“豆腐店”开办之地,如今已是旧貌新颜,变化覆地翻天。 因为新闻宣传工作者、网络传播者的有意或无意的炒作,现在看来,“小小××县,三家豆腐店”格式的谚谣(或曰顺口溜),在江西一些地方已经叫响了。在他们的习惯思维中,似乎没有这一说,新闻报道不足以反映一地的巨变。而这些出此类新闻的地方,几乎无一例外的都是山区或边远地边区,过去确实贫穷落后,现在确实发生了沧海巨变。当然,人云亦云地简单套用“三家豆腐店”系列的谚谣并非不可,如果仅仅是用于今昔对比,那么,今天的变化不是来得太迟了一些吗? 我通过谷歌和网络两个搜索引擎,以“三家豆腐店”在网上搜索了一番,结果发现,“三家豆腐店”正从赣州市定南县迅速走向了江西吉安、上饶、九江等地的山区县,赣州市寻乌县、崇义县也有这么一说。而且,即便定南县,“三家豆腐店”的说法也流传着不同的版本。 一、赣州:定南、寻乌、崇义 定南—— 除了我《“三家豆腐店”在哪里?》一文提供的原赣州市副市长张佩昌的表述外,又发现以下说法。2001年文瑞发表在《赣州晚报》上的文章《行吟定南》( http://www.baofp.com 百报扶贫网) : “‘小小定南县,三家豆腐店,县官骂老婆,全城听得见。’这句顺口溜是定南县之前数百年来赢(喻按:当为“嬴”)弱小我的真实写照。”此为本人所见定南“三家豆腐店”的最早版本。看来,《治贫致富的利器——定南纵深推进全民创业纪实》(2007年8月6日《赣南日报》郭华平 记者张秀峰 涂家福)、《小舞台上唱大戏 ——定南实现财政高速增长探秘》(2007年10月10日中国赣州网):“小小定南县,三家豆腐店,县长打蚊子,全城听得见。”在这里,“县长骂老婆”、“县长打老婆”又被衍变成了“县长打蚊子”,或许记者以为县官打骂老婆之说都不雅吧,才有如此改动!又,《小城大跨越——定南县城市建设走笔》(2007年8月17日《赣南日报》,肖余林郭华平记者许军陈济才):“小小定南县,三家豆腐店,夫妻吵吵架,全城听得见。”此外,还有一种外乡人(譬如安远县孔田镇在外求学的学子)也熟知的说法,即“小小定南县,三家豆腐店,县官骂百姓,全城听得见。”( http://post..com/f?kz=235675178 ,2007年7月26日) 也就是说,关于“豆腐店”的风波,在定南至少有县长“骂老婆”、“打老婆”、“打蚊子”、“骂百姓”和夫妻“吵架”等5种不同的说法。然而,不管记者如何表述,反反复复都是为了说明:“昔日偏僻、贫穷、落后的定南,如今令人刮目相看了。”“定南变了。这变化源于科学的发展观,源于该县决策者善抓机遇、扬优成势的机敏眼光。”“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定南人告别了‘小小定南县,三家豆腐店’的局促与尴尬,明显感受到吃穿住行、就业就学、居住环境的改善,享受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实惠。”(《发掘优势创造优势扬优成势 小县定南实现大跨越》 http://www.dingnan.gov.cn 定南县人民政府网2005年12月7日发布) 寻乌—— 《我眼中的“公平大桥”》(张晓兰2007年9月14日):“这些年,我们看过国内著名的武汉长江大桥、钱塘江大桥;在电视上、网上浏览过世界宏伟壮观的明石海峡大桥、巴林-沙特阿拉伯跨海大桥,我们这代人也算是见过世面了,那‘小小寻乌县,三家豆腐店’的时代早已过去了。” 崇义—— 《阳台拍的崇义全景图》:“小小崇义县,三家豆腐店,县长骂老婆,全县听得见!”( http://www.chongyi.net 崇义在线论坛)这一表述,与2001年文瑞《行吟定南》中所引相似,只是把“定南”改成了“崇义”。定南和崇义同为赣南两个边远山区县。 二、上饶:横峰、广丰、弋阳 从反映江西上饶市的新闻报道看,相互争夺“三家豆腐店”产权的有所辖横峰与广丰两县,又以横峰为代表。另外,弋阳县也有“三家豆腐店”的说法。 横峰—— 江西电视台新闻部记者关于横峰“豆腐店”的表述为:“小小横峰县,三家豆腐店。城内打板子,城外听得见。”我在上文《“三家豆腐店”在哪里》中对记者这一说法颇有微辞,现在看来,记者稿中写的也不是凭空捏造的。今有资料显示,中共上饶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程建平较早在他的《横峰赋》中引用这一说法,尽管在前面冠以“古人曰”,但不详出处。此赋亦系为上饶市境内三清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而作,先后于2007年5月25日和8月15日发表在《江西日报》、《上饶晚报》。2007年12月10日《江西新闻联播》播发新闻《上饶市:主攻工业,县县财政收入过2亿》的说法,可能是采用了宣传部提供的材料。 虽然如此,“三家豆腐店”在横峰县也有多种说法。曾耀辉散文《藏途漫漫信有缘》( http://www.jx-n-tax.gov.cn/ news/wh/zp/200603/2831.html更新时间:2006年3月24日)写道:“横峰这个山区小县,曾经有句顺口溜描绘县城的小巧:‘小小横峰县,三家豆腐店,城内放屁城外听得见’。可随着这些年的快速发展,早已今非昔比,街上熙熙攘攘,人车川流不息。”2006年11月26日的一篇博客文章《又见死亡》也谈到:“这在横峰县应该是人人尽知的惨剧了,横峰县真的不大,有一个横峰人尽知的俗语足以说明:小小横峰县,三家豆腐店,城里敲板凳,城外听的见。因此即使是再小的一个闹剧都能把小城里煮的沸沸扬扬,何况是这样一个死亡人数有四人的失火惨剧。”(soulofling.spaces.live.com/blog/ 125K 2006-11-23 - 网络快照)2007年另一篇文章则是这样的说法:“小小横峰县,三家豆腐店。城里拍屁股,城外听的见。坐着汽车,一会儿就出了横峰县,大约半小时候,来到了我的第一站,上饶。”( www.clcwclub.com/bbs/showthread.asp?bbsID ... 39K 2007-10-29 - 网络快照)2007年9月3日,一位自称是“仁者爱山”的网友在上饶市人民政府网上的《上饶论坛》发帖子说:“过去听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小小横峰县,三家豆腐店,城里放个屁,城外听的见。俗是俗了点,说明过去的横峰很小,经商的也不多.而如今就大不一样了.有什么横峰八大景观,还有的提出评选新八景,都说明横峰在变化,而且变化很大,可以用一日千里来形容了。”另一位自称“水中萍”的网友随后跟帖称:“原文是‘小小兴安县,三家豆腐店,衙内打扳子,城外听的见’,作者好象著名诗人袁枚。”据清同治年间编纂《兴安县志》,横峰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建县,原名“兴安”。 根据我国学术界的研究,还有另一种说法,与上述表述偏差较大。当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先生年轻时曾来过江西,并亲临横峰实地调研。半个多世纪以后,他有回忆说:“40年代初期,我曾到江西省东部的一些地方居位过,在那里,浙赣铁路线上有一个很小的县份横峰县。当地民谚说:‘小小横峰县,两家豆腐店,堂上打屁股,四门都听见’。这个民谚显然是从明、清流传下来的(作者自注:横峰原名兴安,明代始建县)。像横峰这样一个弹丸小邑可以称为历史城市,而附近存在着全国四大镇的景德镇和江西四大镇的河口镇,却因没有一个县政府而只能称为历史集镇,这当然是很不合理的。”(马正林《中国城市历史地理·陈桥驿序》,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陈先生1923年出生于浙江绍兴,现任浙江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专业委员会主任、浙江省地理学会理事长,中国徐霞客研究会顾问,浙江省徐学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等多种学术职务。 这样一来,“豆腐店”在小小的横峰县也衍生了7种版本。这说明谚谣、顺口溜这类口耳相传的文字,最能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又最容易在传播过程中走样,因为传播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随意变动文字——既可以随意更改“豆腐店”所在地点,还可以将店子的数量等作些微调。或许,这也启发了我们的新闻宣传工作者。孰不知,我们早已跨入了信息时代,互联网如此的发达,新闻宣传工作者还玩这种“小聪明”,那可是贻笑大方的事情。 在上饶市的 弋阳 县和 广丰 县,也一度有“三家豆腐店”之说。其中,我在上篇博文《“三家豆腐店”在哪里?》中提及的“小小广丰县,三家豆腐店,城内磨豆腐,城外听得见”,只听见江西电视台新闻部综合组一位记者在他的新闻稿中使用,此外未发现其它新闻报道及文章提及。至于弋阳县“三家豆腐店”,仅见弋阳县文联编《弋阳诗词》(2007年5月)收入的一首词中。这首题为《浪淘沙·端午诗会感赋》的新词(作者陈瑰芳)写道:“五月醉云天,雅聚群贤。剪裁诗作化云笺,挥笔横峰书巨变。妙趣无边。 创税亿元艰,万众欢颜。‘三家豆腐店’飞烟,闽浙皖赣通会处,换了人间。”这首词反映了人们对弋阳从昔日贫困老区向今日经济强县转变的喜悦之情,是一种情感的真实流露。
6. 诗中的问题
越城岭、都庞岭、大庾岭、骑田岭和萌渚岭
熟悉而陌生的五岭
在北京,我随口咨询周围的朋友。“你知道五岭吗?” 答曰,“大概知道”,而且无一例外地都脱口而出“五岭逶迤腾细浪”。“你知道有哪五岭吗?” 回答则是,“不甚了解”。多数人能从地图上找到五岭中的三个——越城岭、都庞岭和大庾岭。可是骑田岭和萌渚岭,往往被人忽略。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吴海涛收集了中国近百年的地理教材。据他提供的资料,1913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新体中国地理》对五岭有所介绍,“自越城岭而东,横障南境,与两广分界。最著者曰萌渚岭、越城岭、都庞岭、骑田岭。又东与大庾岭相续,即所谓五岭也。”而1935年,某中学地理教材第八章名为“岭南山地”,对五岭描述得更加详细:“南岭山脉蔓延数千里,随地异名……南北交通,非限于曲似羊肠之河道,即为崎岖升降之山路,其艰难险阻,盖可想见。”
红一方面军的长征开始在1934年,他们不可能看过1935年的教科书。但这些描述可以大致代表在那个年代,受过地理教育的人可能了解到的五岭。“五岭”,“南岭”,“岭南”,“山地”,“山脉”——其中,这五个名词交替出现,也引起了我的注意。
五岭即南岭,这是相对于秦岭来讲的。中国地理的南北分界线秦岭也被称为“北岭”。这不仅因为它们的地理位置,也因为秦岭是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这一点广为人知,而五岭是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界线——虽然也很重要,却往往被人忽视。在唐代,“岭南道”是当时全国十“道”之一, 管辖“南岭”之南的两广区域。迄今为止,“岭南”依然代表着这片土地,并滋生出别具一格的岭南文化。另外,五岭不是山脉,它没有统一的走向,只是一片“破碎的山地”。
清代文学家曹雪芹塑造了贾府大观园,并让多愁善感的林黛玉入主潇湘馆。潇水、湘水均发源于五岭,“潇湘夜雨”——所以,不知曹雪芹是否暗示着林黛玉有流不完的泪水。五岭山地雨量丰沛,发源了不少名川。北坡除潇湘两江,还有资水上源夫夷水、湘水支流春陵水和耒水,以及与贡水合成赣江的章水。而南坡河流更多,发源了桂江、贺江、连江、武水、浈江……
虽然五岭是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但是此两者之间并没有严格的分水界线,史上互相掠水现象屡有发生。古往今来,人们利用这些不明显的、有时只是个缓丘的分水岭,开凿了数条山道,从而水陆联运,沟通岭南两广与“岭北”的湘、赣。由唐朝张九龄建议并主持开凿的梅关古驿道正是其中重要的一条。它辟山成谷,很快成为中原沟通岭南的要道。
上梅关之前,大余县委宣传部的彭承礼告诉我:“早在秦代,大余就是始皇帝南征的要道。汉代庾姓兄弟到这里筑城防守,大庾岭亦因此得名。从前章水航运非常繁忙,中原南运的货物从我们这里上岸,经梅关,下广东,接着利用浈江航运,十分便捷。”
沿323国道从大余去南雄距离只有40公里,这条路开通以后,梅关古驿道彻底成了风景。我们步行过梅关。现仍完好保存的8公里山道很好走,而且景色优美。跨过梅关,即进入广东,的确是非常轻松、便捷的山道。
可惜红军长征没有走过这条路。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后,根据和广东军阀陈济棠达成的协议——尽量不进入广东——红军刚到南雄境内的油山,即刻北上翻越大庾岭回到江西境内,而后经崇义、聂都到广东北部长江镇、城口镇借路北上。只有没参加长征的陈毅、项英留下来,在油山一带坚持游击战。他们在梅岭留下了足迹和诗篇。
7. 张永刚的人物经历
1977.12——1984.12 兴安县委宣传部干部
1984.12——1987.06 兴安县委统战部干事、县对台工作办主任(其间:1985.09—1987.06在桂林地委党校大专班学习)
1987.06——1989.12 兴安县委办副主任
1989.12——1993.07 兴安县溶江镇党委书记(其间:1992.08—1993.07在广西区委党校中青班学习)
1993.07——1993.10 兴安县委组织部副部长
1993.10——1998.08 兴安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1998.08——2000.12 贺州市委副书记、代市长、市长(1996.09—1998.12在中央党校经济管理专业本科班学习)
2000.12——2006.07 鹿寨县委书记(1999.10—2001.10在广西师范大学历史系中国近现代史专业研究生班学习)
2006.07——2006.10 柳州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
2006.10—— 2011.9柳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党组成员
2011.9—— 柳州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
8. 满族 关姓
【关】满洲族老姓包括:瓜尔佳氏、官佳氏、卦尔察氏、舒穆禄氏、乌苏氏、洪佳氏、洪鄂氏、洪鄂春氏、索尔济氏、古里甲氏、赫特拉那氏,以及融合入满洲的瑚锡哈理氏(赫哲)、古拉依尔氏(鄂伦春)等。该姓知名人物有:
诚允(1881-1944)辽阳人。满洲正白旗姓瓜尔佳氏,毕业于北京法政学堂,历任营口地方法院推事、审判官,吉林省民政厅长,吉林省高等审判厅长,代理省长等职。九一八事变,拒绝降日,在黑龙江省宾县组建吉林省政府,任主席,坚持抗战,哈尔滨沦陷后,辗转入关,潜心佛事,后逝世康定。
关玉衡(1889-1965)黑龙江省宁安县人。著名民族英雄,爱国将领。1928年,以兴安屯垦区公署军需处长兼第三团长,率东北军驻防。1931年6月25日,在四方台一带抓获并处决日本间谍中村震太郎等4人,即著名的“中村事件”,日本以此为借口侵华。解放后,他回哈尔滨定居,为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关广志(1896-1958)吉林市人。杰出的美术家、教育家,自幼酷爱绘画,赴英留学,在英国皇家美术学院当研究生,专攻水彩画和铜版画。与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作人等齐名。从英国归来后,先后在燕京大学、国立艺专、辅仁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建专、清华大学任讲师、教授,毕生精力奉献给中国的美术教育。
关松房(1901-1982)北京人。著名画家,1925年和溥雪斋等组织松风画社,同年参加比利时国际博览会,青绿山水画获银盾和奖状。历任故宫博物院编纂兼第一科科长、北京中国画院画师,中国书法研究会理事、中国山水画研究会副会长。
关向应(1904-1946)辽宁省金州人。著名政治家,中共早期领导人,党的六、七届中央委员,中央军委书记。历任中共第六届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委员,第七届中央委员,共青团上海沪东团部委书记、青岛市委书记、山东区委书记、河南省委书记等职。参与领导了上海虹口丝厂、青岛四方机车厂、武昌武胜门外纱厂等工人运动和罢工斗争。1930年调任中共中央组织局委员,后任中共中央军委常委、中央军委书记。后任红三军政委,建立了红二军团,任副政委,开辟了湘鄂川黔根据地。参加长征,任师政委,因病逝世。
关吉罡(1907-1979)黑龙江省爱珲人。满族革命先行者,费英东后裔,早孤,寄养外祖父黑龙江副都统姚福升家,九一八事变,参加马占山部队,投身抗日,后秘密加入共产党。在敌后,以文才受莫德惠器重。解放后,以民主人士为江苏省政协委员。
关大成(1909-1988)辽宁凤城人。原台湾国民党内政部长,“九一八”事变初参加抗日义勇军,在天津做地下工作被日军逮捕受尽酷刑,出狱后,历任国民党黑龙江省党部书记长、主任委员,国民党兴安省党部主委,抚顺市长,本溪市长,国大代表,立法委员等。子,关中。
关梦觉(1913-1990)吉林省怀德人。著名经济学家,原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1944年加入民盟,历任民盟西北总支部常委兼宣传部副部长,《秦风工商日报》联合版主笔,东北行政委员会社会调查所副所长,嫩江省教育厅厅长,民盟东北总支部秘书长,东北人民政府监察委员,吉林大学经济系主任、教授,吉林省经济研究所所长,吉林省社科院副院长,吉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委员、常委。
关宏达(1914-1967)黑龙江阿城人。电影表演艺术家,1944年以影片《天从人愿》一举成名,之后又拍摄的《鸡鸣早看天》、《青山翠谷》均是成功之作。而后相继拍摄了《三毛流浪记》《满园春色》《霍元甲》《秋翁遇仙记》《聂耳》等影片。
关山复(1915- )吉林省伊通人。全国人大常委会常委,原最高人民检查院副检察长。1936年入党,历任共青团北平市委宣传部长、太行山东北抗日纵队军政委员会委员、吉林省民政厅长、东北局统战副部长、东北民委主任,吉林省委副书记、东北局宣传部长、中国社科院社会科学部副主任、最高人民检察院秘书长,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关君蔚(1917-2007 )沈阳人。中国工程院资深院士,我国水土保持学科的奠基人之一。1941年毕业于日本东京农工大学林学科获技术士学位。先后在北京大学农学院、河北农学院、北京林业大学任教。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8年转为资深院士。他毕生积极创建有当代中国特色的水土保持学科体系。
关沫南(1919-2003)吉林省永吉人。现代著名作家,黑龙江省作家协会名誉主席。历任《松花江日报》编委、《北方文学》主编、《民族文学》编委,代表作《炮队大街》。
关德栋(1920-2005)北京人。著名俗文学、敦煌学、满学专家,历任北平中国佛教学院讲师、沈阳博物院档案编整处满文档案翻译组组长、上海佛学院教授、上海无锡国学专修学校副教授、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讲师、兰州大学少数民族语文系副教授、福建师范学院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福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山东大学中文系教授。
关楚梅(1921-1990)女,广州人。著名粤曲表演艺术家。21岁正式登台,后参加广东音乐曲艺团,擅长谐曲说唱,一人同时演唱多种行当,代表作品《通台佬官》。历任广东曲艺家协会副秘书长。
关意权(1921-1998)黑龙江省双城人。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教授,1944年毕业于南京金陵大学历史系,毕业后曾在全国高等文官考试中获第一名,1945年曾在重庆任英文翻译。解放后,关意权到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历史系任教。发现了2000年前一支罗马兵团在征战中突然消失与中国设立骊革干县的联系。
关学曾(1922-2006 )北京人。“北京琴书”创始人、著名曲艺家。历任北京曲艺团曲艺队队长、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北京曲艺家协会名誉主席。代表曲目《杨八姐游春》、《传家宝》等。
关东镇(1928- )吉林永吉人。关沫南三弟,原吉林日报社总编辑,高级记者。历任东安日报、牡丹江日报编辑、记者,长春日报第二总编辑,哲里木盟党委办公室主任,吉林省新闻工作者协会副主席等。
关柯(1926- )黑龙江省五常人。哈尔滨建筑大学建设经济管理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建筑业协会管理现代化专业委员会会长,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省住房改革委员会委员。
关正明(1926- )浙江杭州人。京剧名家,国家一级演员,1939年进人上海戏剧学校“正”字班学戏,由关盛明为其开蒙。后随李文奎学戏,主攻谭派及余派剧目,1948年开始搭班和组团巡演于沪、宁、津、湘、赣、陕等地。1954年加入武汉市京剧团,曾拜马连良为师。
关肃霜(1928-1992)女,湖北江陵人。著名京剧表演艺术家,原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8岁开始练功,兼学花旦、老生、花脸、小生、武生和老旦戏,并注意向话剧、楚剧、汉剧和杂技演员学习表演。16岁登台演出,解放前就名噪汉口、上海等地。1949年后落脚昆明,成为云南京剧的代表性人物。代表剧目《铁弓缘》。
关广富(1931- )黑龙江穆棱人,湖北省人大主任,中共中央委员。历任湖北省财政厅科长、办公室副主任,处长,中国人民银行湖北省分行行长,中共湖北省委书记。1998年1月当选为第九届湖北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是中共第十二至十四届中央委员,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
关洪野(1932- )黑龙江双城市人。全国著名艺术铸造专家,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高能磁性材料有限公司董事长,历任广东省机械厅铸造研究所原所长、高级工程师。他创制了“华夏编钟”,“中华和钟”也是由他制造,并担任工程总指挥的。
关山(1933- )原名关伯威,沈阳人。香港著名表演艺术家,23岁凭借第一部接拍的电影《阿Q正传》,获得瑞士罗家诺影展最佳男主角奖,成为首位华人国际影帝。他在1961年加入邵氏电影公司,同年与女星林黛合演文艺巨片《不了情》。
关乃忠(1937- )北京人。香港著名指挥家、作曲家,代表作《丰收祭》、《拉萨行》等。
关志新(1937- )四川人。泸州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高级工程师,历任火炬化工厂副总工程师,泸州市城建局长,市建委主任。
关世珠(1938- )辽宁省金县人。高级工程师,历任沈阳市气象台技术员,科长 市气象局副局长,局长党组书记等职。从1978年起连续五届被选为省,市人大代表。1995年当选为沈阳市满族联谊会会长。
关德富(1938- )黑龙江海林人。文艺评论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理事,吉林省戏剧家协会副主席、吉林省文学学会副会长、吉林省作家协会理事及评论委员会副主任。曾任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科学战线》主编。
关壮民(1940- )上海人。上海市人大城市建设环境保护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上海宝钢集团公司副董事长、党委书记。
关中(1940—)辽宁凤城人。国民党副主席,历任国民党中央副秘书长、中央组工会主任、立法委员、中国广播公司董事长、考试院铨叙部长、副院长、国民党“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他是国民党主席连战的主要幕僚。
关志华(1940- )北京市人。中国科学院自然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资源研究室主任、研究员,15次到青藏高原进行科学考察,5次到雅鲁藏布大峡尽地区进行考察研究,1998年又参加了“’98中国天年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队”,任第二分队队长,实现了人类首次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
关立勋(1940- )北京人。北京文博雅文化艺术研究院院长。历任中华书局编辑,北京语言学院编辑、中外研究生导师,曾创办国家第一个中国文化硕士点。
关荣玉(1940- )女,齐齐哈尔人。著名摄影家,历任北方文学杂志社编辑,中国摄影家协会黑龙江分会主席,中国摄影家协会理事。
关嘉禄(1943- )北京市人。著名清史、满学专家,现任辽宁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历史研究所所长,满学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民族古文字研究会副会长、辽宁省历史协会副理事长,中央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客座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民族戏剧研究中心客座教授,北京满文书院顾问等。
关庆波(1946- )黑龙江省宁安人。伊春市人大主任,高级工程师。历任工人,团县委、团市委、市化轻局干事,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牡丹江市副市长,市委常委、政法委书记,伊春市委书记。
关纪新(1949- )吉林省伊通人。著名满学专家,《民族文学研究》副主编、编审,历任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学位委员会委员兼民族大学满学研究所所长、中国老舍研究会常务副会长。
关东升(1949- )内蒙古通辽人。著名书法家,中央民族大学教授,民族文化交流研究所所长。历任全国政协委员、人民政协报副社长等职。他、主编了《中国民族文化大观》、《中国民族文字与书法宝典》两部巨著。2003年,美国道琼斯公司因擅自使用他的书法“道”字做企业标识,赔款40余万元,全部捐给中国知识产权基金会。
关艳芝(1949- )女,黑龙江省伊春人。伊春市政协副主席、市委统战部部长。历任乌伊岭区(局)商业团总支书记,伊春市妇联主席,市委统战部长。
关制钧(1952- )河北承德人。中国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秘书长、教授 ,中国工商学院研究员,《经济日报》管理专栏顾问。
关凤军(1952- )高级工程师,中国包协副秘书长。历任国家黄金管理局专业公司副经理、总经理。
关崇新 (1952- )辽宁岫岩人。中共岫岩满自治县委副书记、岫岩县政府县长。
关牧春(1953- )女,河北省新乡人。当代著名歌唱家,天津歌舞剧院一级演员。七十年代曾以《打起手鼓唱起歌》、《祝酒歌》、《吐鲁番的葡萄熟了》等作品为大家所熟悉。在第十三届世界青年联欢节,获国际“艺术成就奖”,她还是全国政协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
关彦斌(1954- )黑龙江省五常人。黑龙江省五常葵花药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省特等劳动模范、省优秀企业家、东北三省优秀青年企业家、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慈善家。
关福昌(1954- )河南人。全国著名反扒窃能手,郑州市公安局干部,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人大代表。
关文吉(1955- )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副院长,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历任院第六所主任工程师、副所长等。
关成启(1956- )北京海淀人。海淀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历任北京市国家安全局海淀分局副局长,海淀区委组织部副部长,西客站管理处主任,京门房地产公司经理,中关村西区开发建设办公室主任,东升地区工委书记。
关立卓(1956- )黑龙江人。黑龙江省民委副主任,省政协委员。
关峡(1957- )著名作曲家,东方歌舞团副团长,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电影音乐家学会理事。主要音乐作品有:《围城》、《我爱我家》、《激情燃烧的岁月》等800多部(集)电视音乐以及《战争子午线》、《独身女人》等30多部电影音乐。
关玉良(1957- )黑龙江人。著名美术大师,一级美术师,深圳大学艺术学院教授。著有《关玉良画集》、《关玉良艺术风》、《关玉良墨彩艺术》,曾获中华人民共和国五十年文学艺术一等奖。
关思伟(1957- )吉林市人。黑龙江省伊春市朗乡林业局局长,全国人大代表,历任伊春市翠峦区副区长、副书记,伊春市南岔区(局)长,伊春市金山屯区(局)长。
关凤峻(1959- )吉林市人。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院长、党委书记,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俄罗斯自然资源科学院院士。
关国亮(1960- )黑龙江省双城人。“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领袖”之一,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同时身兼东方实业集团副董事长、东方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锦州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东方集团财务公司董事。
关尔嘉(1957- )吉林人。著名编导,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栏目编导、摄像师。
关芝琳(1962- )女,香港人。祖籍辽宁省沈阳,关山之女,原名关家慧,当代著名影视明星。
关仁山(1963- )河北省丰南人。著名作家,河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著有长篇小说《祝福镇》、中篇小说集《大雪无乡》等。
关锡友(1964- )辽宁人。高级工程师,沈阳机床集团总经理,历任中捷友谊厂总经理等。
关成华(1968- )辽宁建平人。博士研究生,共青团中央常委,北京团市委书记,市委委员,中共十六大代表。曾任北京市昌平区区委副书记、区政府区长。
关琦(1982- )女,吉林市人。2003年度“世界小姐”季军,创下了中国美女在世界顶级选美大赛上的历史最好成绩,她初为优秀的排球运动员,擅长钢琴、小提琴和演唱,从事服装设计工作。
关凌(1982- )女,北京人。著名童星,6岁参加中央电视台《童话大世界》演出任主角, 7岁考入北京电视台少儿艺术团,随后又考入儿童电影制片厂少儿班。1993年在120集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中演贾圆圆,一举成名。
9. 兴安职业技术学院的党政部门
党委办公室:秘书科 宣传统战科
院长办公室:行政科 秘书科保卫科 车 队
组织人事处(部):干部科 组织科人事科 职业技能科
纪检监察审计室:纪检监察科 审计科
工 会:组宣部 青年工作部
团 委:组织部 宣传部
学生工作处(部):学生管理科 公寓管理科 资助管理中心
教 务 处:教务管理科 学籍管理科 教学督导室 实验设备科
中 专 部:综合科 教学管理科
招生就业处:招生科 就业科
计划财务处:计划管理科会计核算科 收费科
后勤管理处(中心):后勤管理科 饮服科 物业中心
保 卫 处:治安科 内保科
10. 大兴安岭林管局下属的国有企业有哪些
林管局(森工集团)现有企事业单位42个,其中包括19个林业局、1个原始林区管护局,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其他企事业单位20个,在册职工20万人。
林直机关
办公室
政策法规处
组织部
机关党委
宣传部
纪委
工会
团委
计划处
财务处
人事处
劳动和社会保障处
审计处
统计处
信访处机关事务处
资源林政管理处
天然林保护办公室
内蒙古大兴安岭电视台
防火指挥部办公室
野生动植物保护办公室(湿地保护办公室)经营管理处
营林生产处
市场营销处
林产工业处
多种经营办公室基建处
安全设备处
外贸合作处(外事办、招商局)
科学技术处(技术中心)
下属单位
阿尔山林业局(森工公司)
绰尔林业局(森工公司)
伊图里河林业局
乌尔旗汉林业局(森工公司)
库都尔林业局(森工公司)
图里河林业局(森工公司)
根河林业局(森工公司)
绰源林业局(森工公司)
得耳布尔林业局(森工公司)
莫尔道嘎林业局(森工公司)
金河林业局(森工公司)
阿龙山林业局(森工公司)
阿里河林业局(森工公司)
克一河林业局(森工公司)
满归林业局(森工公司)
吉文林业局(森工公司)
毕拉河林业局
大扬树林业局
甘河林业局(森工公司)
汗玛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北部原始林区管护局
森林调查规划院
玖龙兴安浆纸有限公司
根河航空护林站
兴安石油有限责任公司
拓浮林化栲胶公司
林业电信局
林业科研所
林海日报社
大兴安岭旅游局
林管局第一办事处
林管局第二办事处
林管局第三办事处
林管局第四办事处
林业党校
林业房地产开发公司
森工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富伦纸业公司
额尔古纳自然保护区管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