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苏联战争罪行的背景
西方二战研究学者认为,在轴心国方面,种族意识形态是发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主要因素,并导致苏联平民在1941-45年德国入侵和占领期间遭受许多战争罪行,估计约两千万苏联平民在战争期间因战斗波及和系统性消灭政策直接导致死亡。
而在苏联方面,西方学者认为红军自成立第一天就是意识形态灌输和取向,它是苏联共产政权为了在血腥的俄国内战保护新政权而设立。红军之父列夫·托洛茨基提出利用宣传、思想灌输和无情恐怖来击败白军。因蓄意饥荒、恐怖行动、集体处死、放逐和其他报复惩罚导致的后果,使得俄国内战中平民人口的死伤远高于战斗员,一些研究显示死于此内战的平民人数是战地部队的九倍。这使得红军自成立伊始,就是一支执行残暴命令和方针的部队。更有甚者,苏联不承认沙皇俄国同意的海牙公约对新政权有约束力,并且拒绝签署直到1955年。
随着击退德国进攻,苏联部队在1944年进入德国和匈牙利,战争罪行、掠夺、谋杀平民和特别是强奸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数十年来,西方学者一般将在德国和匈牙利所发生的这些暴行简单解释为苏联对德国在苏联境内的暴行,和屠杀俄国战俘的复仇(520万战俘中有360万死亡)。此说法现受军事历史学家如安东尼·比弗的质疑,至少在关于大量强奸的部份。比弗认为俄军士兵也强奸俄国和波兰自集中营解放的妇女,并强调这弱化了复仇解释的可信度。大量强奸也发生在红军占领的波兰城市,例如,在克拉科夫,俄军的到达为波兰人带来的是妇女和女孩被苏联士兵大量强奸,私人财产被残暴劫掠。
西方学者指责自1941年起,斯大林即有意不惜代价向东线反攻,并以极端残暴方式(包括对他自己的士兵)领导战争。俄军在二战的死伤高过任何其他军队,部份是因为高人力耗损和训练时间不足。面对装备差劲,几乎无能抵抗机关枪、坦克和火炮的步兵单位,俄国指挥官所使用的战术常是以人海为基本,使自己的部队遭受惨重损伤。此战术也被用来清理雷区,利用步兵波次“进攻”以清除地雷。在俄国最高司令部命令下,撤退的士兵或甚至踌躇不前的士兵将被后方的内务人民委员部部队射杀,斯大林在1941年8月16日第270号命令表示,若发生任何撤退或投降事件,所有参与军官和士兵就地枪决,并可能对他们的家人进行报复惩罚。在苏联和现今俄国关于“大爱国战争”的历史书,此命令和其他俄国在二次大战的暴行,除少数例外外极少提及。这些证据随着冷战后一些苏联档案向外公开,被西方历史学者发掘和公布。不过近年来随着一些学者对冷战的反思,很多冷战时期西方的宣传指责已经被质疑。
俄军在1939至1941年间,和1944至1949年间,在占领地(波兰、波罗的海三小国、罗马尼亚、匈牙利、中国东北、捷克和斯洛伐尼亚)所犯之罪行,发生后便铭记在这些国家的历史知觉中,不过仍然,系统性、由公众控制的研讨只在苏联垮台后才成为可能。这点对俄国在1945年毁弃与日本的中立条约后在满洲国和千岛群岛的占领地也同样适用。
㈡ 俄罗斯赤塔市丧尸吃人事件的真实性
这些事情官方反正是不会说的,我们只能自己猜测,以下是对此事件正方和反方的各种论据和反驳,LZ自己选择相信那边吧。
1.赤塔市确实被封锁,至于原因,流传的有两个:毒气泄漏和银行抢劫。说真的,这理由我怎么看都有问题。
2.视频中丧尸移动很灵活、速度很快。这实在没什么好说的,即使是电影中也有灵活、跑得快的僵尸,没见生化危机中那些升级僵尸吗。还有一种说法是:那是俄罗斯军方研究的士兵强化药物“莫达非尼”失败而造就的怪物士兵。
3.视屏中士兵向丧尸多次开枪,都未造成任何阻碍。哨兵配的是空包弹或橡胶子弹,对力量如此之强(能徒手撕裂人体)的丧尸基本无用,在美国曾经有一毒贩身中11枪,最后是失血过多而死;而且,看看那士兵是多么惊慌失措,在这种情况下不经瞄准的向身后仓促开枪命中机会有多大?在最后发现被包围时为了减轻负重跑路,直接连枪都扔了。
4.视屏是红外摄像,那么子弹在出膛后带有一定热量,所以在视屏中应该能看到子弹射出的轨迹。俄军现装备的是AK-74,以这把枪的子弹初速,远红外摄像不可能看出子弹轨迹。
5.这是使命召唤4的宣传片。使命召唤4是反恐,副本是波音747解救人质,而且游戏官方也未曾发布过“资料片”或“僵尸MOD”,5代倒是有僵尸MOD,但他的背景是二战时期,那时候有远红外摄像吗。然后,从视屏中来看,抖动很大,人物移动、速度、幅度非常没有规律,还有画面整体色块分布,游戏视频基于一定算法,形状、颜色等过渡的会有规律,而且边缘较明显,在真实世界里,除了全新的房子外,一块地方的颜色由于污染,杂质等会造成颜色的细微不同,形状也不会很规则,这是随机的,这个视频里颜色多样平滑,要是游戏视频的话制作成本也太高了,如此“高成本的游戏宣传片”,却至今无任何游戏制作组或个人承认这是他制作的。
6.视屏上的时间不对。在这段视屏发布后,发布视屏的网站已被封闭,俄罗斯国内网站上的相关视屏也全被禁止,只有国外一些网站还有少量资源,只是从这些资源中找到的视屏,里面所显示的时间不是拍摄视屏的时间,而是发布者第一次登陆注册该网站的时间。
最后,顺便把视频翻译也贴上吧——A:报告现场情况。B:还击中,长官,还击中。A:确定敌方人数和伤亡情况。B:是的,是的,敌人多名追击中,击中目标,长官,击中目标!A:敌人有伤亡吗?敌人有伤亡吗?B:继续还击,他丢掉了武器,长官,他被包围了!A:你确定,注意。B:他完了,他完了。
最后驾驶员连声音都变了,是在颤抖么?
㈢ 俄军征兵制度
俄军在组建初期就确立了建立职业化军队的发展方向,并把建立一支训练有素的合同军士队伍,作为建成真正职业化军队的首要目标。但是,由于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和统一的循序渐进的发展构想,俄军建立职业化军队的道路十分曲折,几经反复。 1993年,根据叶利钦总统签署的俄联邦《兵役义务与服役法》,俄罗斯决定放弃普遍义务兵役制,确立了义务兵役制和合同兵役制相结合的混合兵员补充制度。1996年5月16日,叶利钦又签署了俄军向职业化转变的命令,宣布到2000年前完成实行合同兵役制。然而,由于俄政局不稳和经济困难等因素,这一目标未能如期实现。 普京上台后,启动了新一轮军事改革进程,把建立与国家经济实力相适应的、精干高效的新型职业化军队作为军队建设的发展目标。其中,兵役制度改革是一项重要内容,当时的国防部长伊万诺夫就是这一改革的积极推动者。俄国防部于2003年制定了全面建设职业化军队的规划,要求到2010年,俄将在所有部队实行合同制。但实际上,截止到目前,俄合同制军人仅有15万左右,远没有达到预期目标。而且,已服役的合同制军人根本不愿意续签合同。俄显然无法按期完成建设职业化军队的目标。 谢尔久科夫2007年初担任国防部长后,对俄军兵役制度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基于国家当前经济水平,俄罗斯无法建设一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也不应当急于向完全职业化的军队转变。在2008年底启动的建设武装力量新面貌改革中,俄军放弃了建立一支完全职业化军队的发展目标和全面转向合同兵役制的军队补充原则,改为实行以合同制为基础的武装力量补充原则。根据2009~2015年俄武装力量建设纲要,国防部计划在2015年前,将合同制军人逐步扩大到占士兵和军士总数的70%,达到25万人。 但是,新的兵役制度实行刚一年,俄军就又来了个急刹车。今年9月,谢尔久科夫提出了新的改革方案,即减少合同制军人的比例,由原计划的占士兵和军士总数的50%~70%减少到20%,保持在10.5万人左右的规模,同时相应扩大义务兵的比例。 谢尔久科夫的提议得到了俄罗斯总统的认可。俄总统在10月1日签署的秋季征兵令中指出,俄罗斯今秋共招收27.88万名新兵,削减现有合同制军人的数量,并暂停招收合同军人。 俄新一轮兵役制度改革的具体措施 实际上,俄军新一轮兵役制度改革的总设计师是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作为一名商人出身的国防部长,他十分注重军费的使用效率和效益。他坦率地指出,俄军在兵役制度改革方面犯了不少错误,俄军需要一种“全新的思路”去建设军队。在当前的政治经济形势下,俄一方面应削减合同兵数量,增加义务兵数量,另一方面,要提升合同兵的津贴标准和福利待遇,改善义务兵的服役条件。 俄军此轮改革的目标是合同兵保持在10.5万人左右,准确地说,是制定了10.5万个合同制军人岗位。俄军认为,这些都是技术性较强、能够决定部队战斗力且较为危险的重要岗位。这些军人将担任初级指挥员,主要是班长、排长或副排长。这些岗位主要包括鱼雷兵、雷达兵、飞机机械师、无线电话务员、空中射击员、装弹机操作员、无线电测向班班长及遥测站站长等。 俄军此次兵役制度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兵役威望,吸引文化素养高、身心健康的优秀青年到军队服役。因此,提升军人津贴标准和福利待遇就是重要的手段之一。合同制军人数量减少后,其津贴标准福利待遇将会有所好转。俄总参谋部组织动员总局局长斯米尔诺夫表示,到2012年,俄将为合同制军人制定新的津贴标准,届时其津贴将大幅增加。 俄军还大力改善义务兵服役条件。由于人口危机,俄兵源储备严重不足,与此同时,俄罗斯青年人参军的积极性一直不高,逃服兵役现象十分严重。如何解决兵源严重不足而义务兵招收比例明显增加这一矛盾,就成为俄军今年秋季征兵面临的首先任务。 为此,俄罗斯在改善士兵服役条件方面采取了如下措施:一是延长征兵时间。春季征兵将从5月1日持续到8月底,秋季征兵从10月1日~12月30日。其目的是让各级兵役局有足够的时间去宣传,说服更多的青年参军。二是增加服役透明度。从今年秋季开始,允许新兵的家长出席兵役局征兵委员会会议,还允许家长陪同新兵一同到达服役地点。此外,国防部还准备恢复各部队中的家长委员会,每年不定期召开3次家长会议,家长的差旅费由国防部承担,以使士兵父母及时了解孩子的服役情况和思想动态。三是放宽服役限制。新的兵役制度规定,对于家庭困难、父母生病或已婚的新兵,原则上可考虑就近服役。四是减轻士兵负担。俄军认为,士兵的职责是进行体能锻炼和作战训练,学习使用武器装备,其他与战备无关的勤务性工作如烹饪、打扫卫生等,则一律实施社会化保障,由专门的地方公司负责。 俄军建立职业化军队受挫的三大原因 俄军此次兵役制度调整表明,经过10多年的改革探索,俄军职业化军队建设再次搁浅,而兵役制度又再次回到以义务兵为主的混合兵役制度上。同时还表明,建设职业化军队是一项耗时、耗力、耗钱的巨大工程,绝对不可一蹴而就。 分析看来,此次俄军建设职业化军队受挫的原因很多,首先是改革方案既缺乏充分论证,又没有循序渐进的落实机制。在进行兵役制度改革之前,既需要借鉴其他国家的经验,更要从自己的国情军情出发;既需要着眼武装力量当前的任务和需求,又要着眼未来战争的需要。而俄军在不到20年的时间内,军队补充方式数次调整改变,每次改革都是在未经充分论证和试验的基础上就匆忙实行,缺乏循序渐进的落实机制。 而且,对于兵役制度改革这样一项涉及国家政治、经济、社会、人口等方面的庞大工程,俄军却希望在三五年内就完成。而美军上世纪70年代向合同制补充方式的转变,不仅投入了巨大的资金,而且用了近20年的时间。同时,俄军改革经常在出现了预料不到的情况时,马上调整方案,甚至向完全相反的方向改变,这显然不利于军队的长期稳定发展。 其次是俄罗斯经济实力有限,无法保障建立职业化军队所需要的经费。俄军一直致力于建设一支精干高效、士气高昂、装备精良的职业化军队。但是,把服役作为终生职业的青年人必须得到应有的物质待遇和较高的社会地位,才能认真履行其军人使命,甚至献出自己的生命。这就需要国家加大军费投入,特别是加大武装力量维持费在军费中的比例。 但是,在目前俄罗斯军费占GDP不到3%且经济形势低迷的情况下,俄无力大幅提高军队维持费,有限的军费主要用于为军队换装。难怪早在2009年初,俄国防部长谢尔久科夫就表示,即便德国这样实力雄厚的国家,也无法供养一支完全职业化的军队,其合同兵比例为70%。据估计,俄军维持一名合同制军人的开支是一名义务兵的10倍左右。今年9月23日,谢尔久科夫正式对外宣布,由于资金不足,俄决定削减合同制军人的数量。这表明,经济实力已成为俄罗斯建立职业化军队的严重掣肘。 最后是俄军士培养能力有限,后备兵员储备严重不足。实行合同兵役制、建立职业化军队的优势在于,武装力量的员额大幅减少,而人员的素质和训练水平得到极大提升。这就需要相应地改变军人的培养和训练方式,特别是合同制军人的培训体系。然而,由于俄军正在进行院校调整,无法建立足够的培养职业军士的院校。在新面貌改革框架下,俄军仅在梁赞建立了一所培养职业军士的院校,2009年开始招收学员,目前只招收了2000人,首批学员2011年底才能毕业。这对于职业化军队来说只是杯水车薪。 后备兵员储备严重不足也是制约俄建立职业化军队的重要原因。据俄国防部总参组织动员总局局长斯米尔诺夫日前透露,1980~1985年间,俄每年出生150万男婴,而1988年仅出生80万男婴,致使目前俄役龄青年大幅减少,其中一部分还为吸毒者和有犯罪前科者,而这些人显然不适合被招募到军队当军士。 俄军兵役制度的发展方向 根据俄政治、经济和人口发展形势,可以预测,俄未来兵役制度可能会向以下方向发展。 首先,延长义务兵服役期,放宽服役年龄上限。为减轻征兵压力,俄总参谋部组织动员总局局长斯米尔诺夫今年春天曾在联邦委员会听证会上建议,将义务兵的服役期由目前的一年恢复到以前的一年半甚至两年,同时把服役年龄的上限由27岁增加到30岁。由于俄明年将举行国家杜马选举,为赢得选民的支持,这一建议没有得到批准。但在合同制军人大幅减少的情况下,如果未来几年俄征兵形势特别严峻时,不排除采取这一措施的可能。 其次,有条件取消异地补充原则。长期以来,俄一直施行武装力量异地补充原则,但由于军人及其家属的住房得不到有效保障等原因,俄可能将被迫采取主要按居住地从预备役军官中招募合同制军人的措施。俄军今年已在招收义务兵时施行了这一规定,新的兵役制度规定,对于家庭困难、父母生病或已婚的新兵,原则上可考虑就近服役。根据施行情况,俄不排除在招募合同制军人时部分取消异地补充原则,视情况实施就地补充原则。但同时,俄需要采取措施防止在俄各联邦主体建立武装集团的可能性。 最后,加大公民役前训练力度。目前,俄罗斯军事理论界正在探讨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在合同制军人大幅减少而义务兵服役期仅为一年的情况下,如何保障俄罗斯战时的动员能力。俄认为,唯一可行的措施就是加大公民役前训练力度。2010年初,俄政府总理签署了《2020年前俄联邦公民役前训练联邦体系构想》。其主要内容是依托现有的支援陆海空志愿协会这一役前训练体系,提高役龄青年的身体素质、道德心理素质、爱国主义情操和军事素养。主要手段是加大体育训练力度,中学八年级以上学生每学期安排5~7天的军事训练课程等。
求采纳
㈣ 日俄战争是第一次黄种人击败白种人吗为什么日本这么宣传
日俄战争所谓第一次黄种人击败白种人,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白种人成为地球上最强大的种族。而此时,由于晚清的闭关锁国、文化思想禁锢等原因,中国彻底沦为了东亚病夫。此时的黄种人处于弱势,处于被欺凌的地位,甚至引发了对种族的极端自卑。因此才有了黄种人击败白种人后,众人十分振奋、大肆宣传的事情。日俄战争,准确的说,应该是工业革命后第一次大规模战争白种人被黄种人击败。
日俄战争
其实大可不必对白种人的强大有多大敬畏,也就是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白种人通过大航海侵略土著、贩奴等极其不光彩的手段赚得了原始资本,也才有了白种人工业革命的成功。
满打满算的算起来,白种人也就在地球上“阔”了几百年而已。而在此之前在数千年时间,中国早已是地球上最发达、最富裕的文明了。而且,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黑暗沉沦后,中国已经再次站了起来,并迅速朝世界第一的位置再次进发。
为了尽快结束战争,日军在人数和火力都不占优势的情况下(日军:13.5万人、火炮474门。俄军:16万人、火炮592门),依靠对自身军队的自信和俄军的糟糕表现日军仍然发动了辽阳会战,日军大胆的用自己少数的兵力包围了俄军,被包围的俄军立即仓皇撤退至奉天。辽阳会战胜利后,日军立即将主力重新投入到旅顺围城战,一举强攻突破了旅顺。
㈤ 跟俄罗斯斗你还嫩!英舰闯入黑海,被俄军轰炸驱离,你怎么看
在俄美领导人员会面后,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国家对俄罗斯的心态并没有是多少缓解,日前,英国便外派军舰抵近俄罗斯海军基地。但是,英国显而易见仅有本领跟英国欺压赤手空拳的普通,都不想一想俄罗斯是自身惹得起的吗?俄空军立刻应用实弹给了英国一个经验教训。
本次俄英大战,至少表明了下列好多个难题。第一,俄罗斯决不允许自身的关键权益遭受侵害,也肯定不惮于应用战斗力来维护保养自身的权益,美国英国等国要想应用“切腊肠战略”吞噬俄罗斯的念头基本上不太可能完成。第二,俄罗斯部队维持着非常高的战备训练水准,俄空军顶层下发指令也十分坚决。从传出开火警示到派出苏-24投下定时炸弹,只是十分钟时间。
求真务实的讲,英国跟俄罗斯压根并不是一个方面上的敌人了,叫嚣俄罗斯毫无疑问是自找麻烦。此次俄罗斯向英国军舰开火,英国有哪些反映?当上一只缩头乌龟,用“精神胜利法”麻木自身,没有金刚钻,就不要揽瓷器活,英国那么作死,当心引火上身。
㈥ 俄军图-160轰炸机有那么厉害吗
如果俄罗斯想攻击美国,你认为俄罗斯会傻到在F-22的眼皮下派出图-160大摇大摆的当活靶子吗??
首先,俄罗斯是不会随便和美国开战,除非特殊情况出现,图-160属于战略轰炸机,这就决定了它的使命,一旦出动必定是对敌方战略重地或者是军事基地实施毁灭性打击,而且很可能是核攻击!另一方面,它在无形之中给别国以强大的威慑能力,使敌方决策者不得不一直考虑其的存在威胁,当然在战时也会是敌方首要攻击目标!
其次,如果图-160真要对美国实施轰炸(其概率几乎为零),在轰炸之前,俄方会详细分析轰炸目标的防卫能力,会事先摧毁其探测、干扰、防空体系,然后在预警机、战斗机、电子干扰对抗机的前呼后拥下出动图-160对目标投下几十吨炸弹,鉴于图-160的强大的突防能力和携带远程巡航导弹的能力,它也完全可以在目标的防空火力圈外发动攻击!当然这样攻击的后果就是美国人的疯狂反击!
最后,在精确打击武器越来越先进的今天,轰炸机的职能更加显得象征化,再加上现在轰炸机和战斗机的界线开始模糊,各型的战斗轰炸机开始出现,使轰炸机地位开始下降,不排除轰炸机在将来会退出历史舞台的可能,但是将来的事谁都说不准,也说不定轰炸机的未来会更光明!
㈦ 为什么俄军进入克里米亚的时候,乌克兰采取
首先,俄罗斯在克里米亚有2万多的驻军,还有大量秘密渗透的人员,反过来乌克兰军备松弛,早就自废武功了,没这个力量
相当一部分乌军都加入了俄军,而且大部分都是乌克兰族人。东乌克兰人的文化完全就是俄罗斯文化,而且没有一些人宣传的什么民族仇恨,大部分人都是墙头草,愿意入俄的人不少,都愿意过好日子。克里米亚人更是如此,他们在乌克兰独立之初就想回俄罗斯
㈧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时俄军是不是打死了很多自己人
经过上个冬天的严寒之后,德军在经过春天的复苏之后,又开始了新一轮的进攻。这一次,希特勒再也没有能力发动全面战争,以原南方集团军群为核心的A,B集团军群扮演了1942年夏,整个东线的主角,南俄的战局就此拉开。
第6集团军成为了斯大林格勒方向德军命运的核心,而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命运则和德军在南俄乃至整个东线的命运息息相关。
斯大林格勒的失败无疑对德国的最终失败有关键性的转折作用,那么在这里德军是怎样一步步走向失败,接下来就一一探讨。
关于南俄一系列行动德军集团军的编制布置情况已经在前面的文章中提及,这里就不再复述。(请参阅我的另一篇文章 。斯大林格勒会战前后南线德军编制及其演变情况及一点战术假设
叙述的起点就从1942年6月28日,B集团军群的进攻开始。
B集团军群的攻势分为南北两个方向。
◇北翼部署有第2集团军和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位于库尔斯克一带。
他们的编成为:
(1)第2集团军,下辖第13军,第7军,和第55军。
(2)第4装甲集团军(一部),下辖第24装甲军(后调拨归第6集团军指挥),第48装甲军。
◇ 南翼部署有第6集团军及第4装甲集团军另部,位于别耳果罗德至哈尔科夫一带。他们的编成为:
(1) 第6集团军,下辖第8军,第17军,第51军和第14装甲军,(第24装甲军后由第4装甲集团军调至)
(2) 第4装甲集团军(另部),下辖第40装甲军(于7月17日调拨归A集团军群指挥),第4军和罗马尼亚第6军。
在南北两翼间有匈牙利第2集团军策应。
这是一个典型的钳型攻势。
北翼德军的目标是在夺取沃罗涅日之后沿顿河南下建立一条防线,在夺取沃罗涅日之后,第2集团军则据守此处,与中央集团军群保持联系,其余部队沿河南下。南翼德军则直指斯大林格勒。从整个南俄战局来看,B集团军群所处的作用和地位与北翼德军在B集团军群中所处的作用类似,即建立一条保证南翼行动的防线。仅从这里来说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考虑到B集团军群只是南俄作战的一部分,与A集团军群相联系起来的话,就出现了一个问题,
此问题之一:
“德军有限的兵力被分散成两个方向,即B集团军群的斯大林格勒方向和A集团军群的高加索方向,而关键问题在于后面。这两个集团看似是一个钳型攻势,但是实际上并非如此。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部队的推进。这两支军团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在战术上难以相互联系策应但是在战略结果上却相互制约和联系的不利态势,这不能不说是不利的。
“而且,从战略上讲,在大致相同方向如果分散成2个较独立的进攻,那么应该以用这一点采取迷惑敌人的手段,使其难以把握真正的战略方向和目标,就象法兰西之战一样。而事实上,德军两个方向上的目标再明确不已,抛弃了德军以往的进攻特点,而使得敌人易于推测出德军下一步的行动,战争成为一场正面强攻,这又将德军推向不利的境地。
“再者,从整体来看,德军的战略目标和方向演化成了两个,而对于苏联来说,他们的战略方向只有一个,这使得他们在采取策略的时候更加轻松。”
不过,由于苏军在顿河上游一带的兵力较薄弱,初期的进攻还是比较顺利,这使得希特勒和最高统帅部都乐观地认为苏军即将精疲力尽,从而忽略了这一方向上的重要性和敌人的威胁。
7月17日,由于担心A集团军群的第1装甲集团军实力不足,而将第4装甲集团军的一部调给A集团军群。一般认为这是一个错误之举。
此问题之二:
“这个问题首先在于希特勒没能认清前提条件和最终目标的关系,而且颠倒了它们。没有北翼战线的稳定,A集团军群在高加索取得的一切胜利都将付之东流。事实证明。斯大林格勒就是这样一个关键,一个胜利的前提。希特勒要做的是加强B集团军群的实力,以使其尽早实现南俄胜利的前提条件后,再调拨适当兵力支援高加索的进攻;但他却恰恰相反。这可能是受斯大林格勒方向苏军疲软的迹象所误导。
“但是,还有一个问题,希特勒调动了离A集团军群较远的第40装甲军,而不是更*近它的第14装甲军,这样劳师疲远,浪费燃料,还使得第6集团军的进攻速度减缓,并给敌人以更多的时间加强防御,而这些防御对实力消耗很大的第6集团军来说也是个不小的困难”
尽管如此,在斯大林格勒方向上的进攻依然在取得胜利,但也不是说这些失误没有产生影响,灾难总是在错误的累积中发生的。
7月19日,霍特第4装甲集团军的先头部队第48装甲军在柴姆兰斯卡亚(Tsymlanskaya)获得了一个桥头堡,并在8月7日,击败了苏军,渡过了顿河,将苏军逐出了卡拉奇(Kalach),在这一带击溃了苏军约12个师,5个装甲旅。8月21日,第6集团军在威尔加奇强渡顿河,在8月23日,第6集团军的第14装甲军抵达斯大林格勒市区北面的伏尔加河河畔。
从进攻的进度上就可以看出,苏军在斯大林格勒正面的抵抗大大加强了,战斗十分激烈,另一方面这种激烈状况也是德军直接战略强攻的结果。在此又引出了一个问题。
此问题之三:
“可以看到,德军在选择渡河地点的时候依然采用了直接手段。如果在顿河上游渡河,那么遇到的困难将小地多。这是由于:首先,上游河道平直,流速较缓,而德军实际的渡河点在顿河大弯曲处,流速相对要快;其次,上游一带的敌人防守力量明显比大弯曲处薄弱,有利于渡河;最后,河湾处苏军以较小的防御宽度即可以控制较大的河面,而在河道平直时是做不到的。以上是就渡河而言在上游渡河的优点。
“此外还有战略上的考虑,在上游渡河更加顺利,可以节约时间,兵贵神速;而且苏军应该早已明确德军对斯大林格勒的企图,并在其正面加强防御,这样做将打乱敌人的部署,出乎其预料,并剥夺敌人天险的优势。
“如果这样做更有利于实施‘萨拉托夫策略’。萨拉托夫是斯大林格勒后方最重要的兵力物资集散中心。在上游渡河后可进一步切断萨拉托夫于斯大林格勒之间的联系,进而在南北两个方向使敌防守力量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状态,在此可以采取坎尼模式‘铁砧’战术,以斯大林格勒南面,伏尔加河南岸部队为‘砧’,吸引牵制敌人,以北翼部队为‘锤’,从背后将敌人摧毁,加以切断和封锁萨拉托夫与斯大林格勒间的联系,敌人的抵抗要容易破解。而如果象原先那样强攻,斯大林格勒将不断获得补给,从而将德军牢牢拖在这里,陷入一场阵地战,并等待强大反攻部队的集结,这一状况对苏军来说绝对是梦寐以求的,也是德军应该极力避免的。
“为何德军一再采取直接强攻的手段,而丧失以往灵活多变的作风?这也许和希特勒的过于乐观和轻敌有关,也有可能与鲍卢斯这个前参谋长过于谨慎保守的作风有关。”
这里要提到一点,8月间,尽管盟军在迪厄普的登陆以惨败告终,尽管宣传机构大肆宣扬“欧洲堡垒”是如何的坚固,希特勒本人打心里还是很不踏实的,加之11月初,非洲军团在阿拉曼会战的失利及美军在北非登陆,所以援兵大多数已不再运往东线而是运往法国和突尼斯,“大德意志师”等一些精锐部队也被调往西线。
在这种兵力不足的情况下,9月15日,第6集团军对斯大林格勒的攻城战开始了,而且还是兵力消耗极大的巷战。经过近1个月的激战,德军终于基本控制了该城。
到10月中旬,德军的形势如下:
“第4装甲集团军的兵力已相当减弱,于11月10日退出了前线进行休整,现在正在科特尼可夫地区中。[ 转自铁血社区 http://bbs.tiexue.net/ ]
“第6集团军正在斯大林格勒城中及其周围,也守住了伏尔加河与顿河间的缺口和卡恰林斯卡亚与克里特斯亚卡(Kletskaya)之间的顿河河岸,惟一的例外是苏军在可里门斯卡亚(Kremenskaya)建立了一个小型桥头堡。
“在可里门斯卡亚以西到费辛斯卡亚(Veshenskaya)为止,是由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负责防守;而且从11月2日起,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原为曼斯坦因第11集团军之一部分也奉命调来扼守伏尔加河肘部南面的艾尔吉尼山地(Ergeni Hills),以掩护右翼和诺伏罗希斯克—斯大林格勒铁路。曼斯坦因军团的其余部分则奉命调往列宁格勒方面。
“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北面为意大利第8集团军,处于费心斯卡亚到巴夫洛夫斯(Pavlovsk)西面建德顿和河岸上,在它的北面即为匈牙利第2集团军,一直延展到柯罗托尼亚克为止,在那里它又与沃罗涅日地区vde德国第2集团军取得了接触。(引用自富勒的《DECISIVE BATTLES OF THE WESTERN WORLD AND THEIR INFLUENCE ON HISTORY》)”
这一情况很快又出现了问题。
此问题之四:
“这个问题的产生不能仅仅怪罪在德军薄弱的兵力和部署上,苏军敏锐的判断力和雄厚的资源实力给轴心国军队以沉重打击。
“11月19日凌晨5点,罗科索夫斯基率领的苏军第21集团军,第65集团军和第5坦克集团军,兵力为3个坦克军,4个骑兵军及21个步兵师。从克列兹卡亚和谢拉菲莫维奇之间的桥头堡初级,迅速突破了罗马尼亚的阵地。选择这个地点突破又它的好处。这个地区驻守力量薄弱,而且既不远离第6集团军又不过分的接近,这带来了两个好处。第一个,第6集团军的阵地至苏军突破口约60英里远,此时他们仍在斯大林格勒城内激战,所以无法采取有效的机动防御来支援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第二个,在罗马尼亚第3集团军北面德意第8集团军和匈第2集团军显然没有支援它的能力。只有第48装甲军实施了支援,但是面对大量苏军只是徒劳。因此,在这个地区的突破既有效又安全。
“这只是包围第6集团军铁钳的一支,另一支,叶廖科率领的苏第51集团军,第57集团军 于20日突破了扼守艾尔吉尼的罗马尼亚第4集团军阵地。突破阵地后,该苏军军团分为两翼,右翼直指卡拉奇,左翼则直指科特尼可夫,这里正是第4装甲集团军修整的地区,苏军的企图很明显,即阻止第4装甲集团军对第6集团军实施增援。11月22日,叶廖科部队与罗科索夫斯基的部队取得接触,第6集团军被包围了。在此后一个礼拜中,德军都有突围的机会,但是并不一定需要这样做,因为德军统帅部多次表现出了能在危急时刻最终反败为胜的奇迹,鲍卢斯也深信这一点。曼斯坦因也说过,在11月突围并不一定比等待救援更好。
“可是到了真正需要突围的时刻,德军却没有那么多兵力,虽然曼斯坦因升任新组建的“顿河集团军群”司令,但他手头的兵力大多数都是早已疲惫需要补充的部队,而且还要不断应付各个战线上苏军可能的反击,以免其自身被围,最荒唐的是,本来就不够的兵力还有一些先前被调往列宁格勒地区参加那个后来被放弃的‘北极光’计划。
因为种种原因,‘冬季风暴’的解救计划没能成功,与此相策应的‘霹雳’突围行动也最终没有实施。这不是因为鲍卢斯不愿突围,他曾多次要求突围,而是因为他不愿在没有得到许可的情况下擅自行动。而此时作为他上司的曼斯坦因也不敢授权他这样做,因为能否突围成功还是未知数,即使突围成功,可能对友邻部队带来的影响也难以估计。
这还同一个因素有关:1942年6月19日。隶属于第40装甲军的第23装甲师作战处处长得飞机在前线被击落,他正携带者几分关于攻势部署命令,这使希特勒勃然大怒(第40军的军长施图姆将军就是因此被送交军事法庭,并发配至非洲军团并最终战死沙场),因此下令任何一个军官只能了解其个人的具体任务,这样就束缚了军官的手脚,使得他们不能从全局判断下一步的情况。
最后我想说的是,第6集团军的牺牲不是无谓的,从1942年11月22日到1943年2月2日这2个多月的时间里,最多时牵制了143个苏军师,甚至最后还牵制了50~60个苏军师。在绝对劣势下从被围初的20万军人及7万非战斗人员在皑皑白雪饥寒交迫中坚持到最后只剩下9万军人和4万非战斗人员,虽然他们已经绝望,虽然他们抱有怨言,但是他们依然战斗到最后一刻,不论是成为俘虏还是以身殉职。而绝少出现投敌,叛乱和溃散的现象。
他们在最艰苦最危急时刻的表现和一切牺牲,都忠诚坚强地维护了德国军人的荣誉,应该赢得大家的尊敬。
㈨ 俄罗斯为什么在叙利亚撤军
晕刚才回答过复制给你
第一,俄罗斯军队自2015年逆势介入叙利亚以来,已经达到了预期目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恐怖组织“伊斯兰国”已经被打垮,90%以上的叙利亚国土得到解放;西方极力反对的巴沙尔政权成功重新站稳脚跟,巴萨尔可以说是咸鱼翻身,有报道称,在俄罗斯介入之前,危难之中的巴沙尔总统甚至已经做好逃亡欧洲的准备;现在看来,叙利亚作为俄罗斯在中东的盟友,将协助俄罗斯确保其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利益,如继续向俄提供军事基地等;成功地宣传了俄制武器,整个军事行动期间,俄制武器粉墨登场,甚至是“杀鸡也用宰牛刀”,俄罗斯充分利用了这一宣传机会,使得沙特、土耳其等众多国家纷纷“慷慨解囊”,俄在世界武器市场的地位得到加强。
第二,虽然“伊斯兰国”已被打败,但随后与恐怖分子的“游击战”还将长期存在。相较于大型作战,游击战对兵力的需求大为减少,大量俄军存在已经没有必要,俄军中高级指挥官已经没有“用武之地”,还有可能成为游击战的袭击目标。目前已经有多位包括俄军中将在内的多名高级指挥官死亡,俄军对深陷阿富汗战争泥潭的教训记忆犹新。另外,经济状况不佳的俄罗斯也没有必要继续“耗费国力”。
第三,普京已经宣布参加2018年总统大选,西方势力不会袖手旁观,制造麻烦是大概率事件。较早撤军利于俄罗斯从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展现“善意”,以应对西方国家及俄国内反对派,进而度过这个“多事之秋”
俄罗斯参加叙利亚战争,并不是一场殖民战争,不是要占领叙利亚的领土,而是要保护其在叙利亚的战略利益,打击ISIS等伊斯兰极端组织势力。现在这些ISIS极端组织势力已经被基本肃清了,剩下的残余匪徒,叙利亚政府军完全可以清而剿之,所以俄罗斯从叙利亚撤军也就顺理成章了。用普京的说法就是:“俄罗斯军人将带着胜利返回祖国”。也就是说这一次撤军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了,战略目的,战争目标已经达到了,自然撤军,这个是主因,再自然不过了。
㈩ 俄国十月革命的世界意义
1、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获得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由此诞生。十月革命的胜利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解放斗争。
2、改变了俄国历史的发展方向,用社会主义方式改造俄国的道路,对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3、毛泽东在1949年写了一段这样的论述:“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己的问题。走俄国人的路——这就是结论。”
4、十月革命也结束了资本主义独占天下的局面,并为之后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十月革命的影响:
由于列宁承诺会在革命后为人民带来和平,十月革命后,俄国退出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沙皇尼古拉二世在此次革命后被枪决。
革命引起了西方社会极度的恐慌,并支持俄国的对抗势力,希望扼杀革命,从而引发战争,托洛茨基说苏维埃的权力是由内战建立的,事实上俄共的权力是在内战后才建立起来的。
十月革命是共产主义运动在人类历史上首次获得的胜利。第一个宣称为实现了“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因此诞生。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世界上由此获得了更广泛的影响,传统资本主义世界受到极大的冲击。也有人认为此革命是曲解了马克思主义。
十月革命是二十世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序幕,触发了此后各国社会主义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扩张,许多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的解放运动也因此得到了更多支持。苏联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达大半个世纪的对抗也从此开始,直至冷战结束,苏联解体。
十月革命第一次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也被认为是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是人类历史上一次意义重大的变革。
十月革命也对其他国家的社会进步(比如中国)产生了重大影响,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当天,刘镜人在致北京政府外交部的电报中说:“近俄内争益烈,广义派势力益张,要求操政权,主和议,并以暴动相挟制。
政府力弱,镇压为难,恐变在旦夕。”随着十月革命对中国影响的扩大,《新青年》开始宣传马克思主义。
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毛泽东曾经评价:“十月革命一声炮响,为我们送来了马克思主义。”“中国无产阶级的先锋队,在十月革命以后学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10)俄军宣传扩展阅读:
1、主要领导人:
1917年7月,彼得格勒发生了“七月流血事件”,俄国临时政府镇压了布尔什维克所支持的示威游行的工人和士兵,并宣布通缉列宁等布尔什维克领导人。
列宁认为时机尚不成熟,暂时放弃了武力夺权的想法。他潜伏至拉兹里夫湖畔的草棚里,继续指导革命斗争,8月9日离开俄国本土到达芬兰(当时处于半独立的处境),在此完成了《国家与革命》的写作。
9月7日,俄军总司令科尔尼洛夫发动旨在推翻临时政府的政变,后者不得不向布尔什维克的赤卫队求援。政变最终被粉碎,而布尔什维克也借机壮大了自己的力量。
列宁分析了新的形势后,9月12-14日给布尔什维克中央委员会、彼得格勒委员会和莫斯科委员会写的两封指示信里,明确提出了通过起义夺权的方案,并于同年10月7日从芬兰秘密返回彼得格勒。
他起草了由党中央全会通过的武装起义的决议,于1917年10月24日夜间到达斯莫尔尼宫亲自指挥起义。
2、列宁
列宁(俄语:Ле́нин,1870年4月22日-1924年1月21日),原名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里扬诺夫(俄语:Влади́мир Ильи́ч Улья́нов),著名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理论家、思想家。
是苏俄(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的主要缔造者、布尔什维克党的创始人、十月革命的主要领导人、苏联人民委员会主席(即苏联总理)。
列宁是他参加共产主义运动后的化名,他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并与俄国革命相结合形成列宁主义,被全世界的共产主义者普遍认同为“国际无产阶级革命的伟大导师和精神领袖”,同时他是20世纪最有影响力和评价最具争议的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