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平凉崆峒山历史调查报告
荣誉殊荣
1986年5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耀邦视察平凉时亲笔题书“崆峒山”;1994年元月,崆峒山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2001年元月,被国家旅游局批准为中国首批AAAA级旅游区;2007年5月8日,平凉市崆峒山风景名胜区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2002年10月顺利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2003年7月26日,崆峒山又登上了国家名片,这套由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隍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是甘肃省继敦煌莫高窟、麦积山石窟和嘉峪关城楼后国家邮政局发行的第4套地方题材的特种邮票;2004年3月晋升为国家地质公园。2005年8月9日,太统——崆峒山经国务院批准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荣誉榜
1、1994年1月10日: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由国务院批准);
2、1995年1月: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由中共甘肃省委授予);
3、2000年12月:景区工作先进集体(由中国风景名胜区协会授予);
4、2001年4月:甘肃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由中共甘肃省委宣传部授予);
5、2001年1月11日:国家AAAA级旅游区(由国家旅游局授予);
6、青年文明号(由国家旅游局、共青团中央联合授予);
7、2002年9月28日:通过ISO9001、ISO14001质量、环境管理体系国际认证;
8、2003年7月26日:登上“国家名片”——国家邮政局发行了以崆峒山最具代表性的景观“皇城、弹筝峡、塔院和雷声峰”组成的《崆峒山》特种邮票;
9、2004年1月19日:国家地质公园(由国土资源部授予);
10、2005年3月15日:中国顾客十大满意风景名胜区(由人民日报社市场信息中心授予);
11、2005年7月23日:太统—崆峒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由国务院批准);
12、2006年1月19日:中国旅游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由中国企业文化促进会、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人民日报社市场报、中国质量与品牌杂志社联合授予);
13、2006年4月8日:中国最值得外国人去的50个地方 (由环球游报授予);
14、2006年9月15日:中国最具吸引力的地方(由亚太旅游联合会、国际旅游商协会、世界华侨华人旅游合作组织、旅游中国周刊杂志社联合授予);
15、2007年5月8日:国家首批5A级旅游景区(由国家旅游局授予);
16、2007年6月26日:首批“中国旅游文化示范地”(由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授予);
17、2007年11月:甘肃省十大森林生态旅游景点(由甘肃省第二届林果花卉展览交易会组织委员会授予);
18、2008年2月:中国十大道教文化旅游胜地(由中国民族报社主办、新浪旅游频道授予);
19、2008年3月2日:中国甘肃优特经济基地(由中国百县(市)优特经济专题调查办公室、甘肃省情调查办公室授予);
20、2009年3月:中国最美的十大宗教名山(由美景中国、中国旅游点评榜组委会、《行游天下》杂志社、搜狐旅游授予);
21、2009年8月15日: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最佳目的地(由中国生态学学会、中华民族文化促进会旅游文化研究中心、世界华人华侨社团联合总会授予);
22、2009年8月16日:建国六十周年——中国最具投资价值旅游景区(由亚太旅游联合会、中国营销学会、中国国际旅行家协会授予)。[1]
文化渊源
崆峒凤凰岭崆峒山,以其峰林耸峙,危崖突兀,幽壑纵横,涵洞遍布,怪石嶙峋,蓊岭郁葱,既有北国之雄,.又兼南方之秀的自然景观,被誉为陇东黄土高原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又因相传为仙人广成子修炼得道之所,人文始祖轩辕黄帝曾亲临问道广成子于此山而被道教尊为"天下道教第一山"。近年来,海内外旅游者纷至沓来,使其知名度越来越高。
现有多数材料解释大致有三:一是古为空同氏族居住之地;二是崆峒山为道教胜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静自然之意;三是崆峒山洞穴具多,有空洞之意。三种说法,不无道理。
要说崆峒山名由来,先得说崆峒一词来源,"崆峒"一词,当你翻开字典查找时,一般注释为“山名,在甘肃境内”。最早见于春秋时期成书的《尔雅》一书载:"北戴斗极为崆峒"。平凉崆峒山正位于北斗星座的下方,即为所指。《汲冢周书》记载:"崆峒"是大夏、莎车、姑地、旦略、貌胡、其尤、戎翟、匈奴、楼烂、月氏、奸胡、北秋等十二个氏族的首领。所以说崆峒是周时一个强大氏族部落的名称。又在《史记.赵世家》、《姓氏考》等记载:有商代始祖契的后代分封于空桐(崆峒亦写作空同、空桐、实是同名异写),遂以国为姓。崆峒山为当地一座名山,故以姓命山名。
旅游攻略
[交通指南]
从西安至平凉的班车每天有4班次以上,从兰州到平凉每天有6辆左右,火车也可到达。到平凉后,在市汽车西站前的1路车站有车(面的)发往崆峒山,可乘到后山山脚停车场(车费15元),然后自己登山上去,也可乘坐专门上山的车(每人30元),也可在前山弹筝湖坝岸乘坐缆车上山。从市区打车去景区费用也不超过30元。现在的门票为120元,老人或学生凭有效证件可为半票。
[最佳旅游季节]
秋染崆峒最适合旅游季节:夏、秋,温℃适宜。但要注意防晒。推荐游览伏羲庙、麦积山石窟、崆峒山
最不适合旅游季节:春、冬,气温寒冷,注意添加保暖衣物。推荐游览显圣池、仙人崖、秦安兴国寺
[景区天气]
平凉市区海拔1100米,年平均气温11℃。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四季分明。夏季最热为7月份,历史最高温38℃。冬季最冷为1月份,最低温零下19℃,降雨量较甘肃西部多。
景点简介崆峒十二景
香峰斗连、仙桥虹跨、笄头叠翠、月石含珠
春融蜡烛、玉喷琉璃、鹤洞元云、凤山彩雾
广成丹穴、元武针崖、天门铁柱、中台宝塔[2]
聚仙桥:在崆峒前山麓泾河河谷中,原有一巨石横跨泾河两岸,河水每被巨石阻拦,喷珠溅玉,景色壮观,是为崆峒十二景之一的“仙桥虹跨。”明人罗潮《仙桥虹跨》诗云:“仙桥飞渡壑,横亘长虹卧,来往闲游者,不信天边过。”1980年,修建崆峒水库,聚仙桥被淹没。1986年在坝前600米处重修。
望驾山:崆峒山东峰,前临平(凉)泾(源)公路,山前胭脂水和白泾河相会,海拔1926米。望驾山突兀耸立,气势雄伟,站立峰顶,泾河川和平凉城尽收眼底。相传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山上云雾遮罩,虚无飘渺,大臣们在山前垒土相望,故称望驾山。峰顶原有怀旷亭,今已不存。
广成丹穴:在望驾山北峰的绝壁上,这里悬壁如削,十分险要,人迹罕至,相传广成子居住穴中,炼穴修道。“广成丹穴”是崆峒十二景之一,罗潮《广成丹穴》诗云:”地崖插天表,丹洞迷芳草,知是广成居,怅望云杳杳。”
三教禅林:在望驾坪,地势平坦,环境幽寂。1939年,山东人刘紫阳出资,其弟子刘园阳主持,修建大殿三楹,后由静禅、润明二僧主持,又称居士林。
问道宫:也叫轩辕谷,位于崆峒前峡,泾水北岸,背山面水,环境幽寂,身居殿内,听不到泾水涛声。相传这里是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处。唐代这里已有建筑,元朝至正间重修问道宫,今存有《重修问道宫碑》一通,明朝宣德、万历年间,再次重修,成为一组庞大建筑群。明人唐龙《问道宫》诗云:“欲捉白蟾飞树梢,遍寻元鹤在云中,荒凉栋宇聊停节,怅望当年问道宫。”
❷ 刘忠诚的简历
1975.11——1979.03 内蒙古察右前旗化肥厂工人、工段长;
1979.03——1980.10 察右前旗广播局记者、编辑;
1980.10——1984.03 察右前旗旗委宣传部新闻写作组干事;
1984.03——1986.04 内蒙古党校大专班学习
1986.04——1987.09 察右前旗旗委秘书;
1987.09——1988.08 察右前旗政府秘书组组长;
1988.08——1991.01 察右前旗政府办公室副主任;
1991.04——1994.01 察右前旗政府办公室主任;
1994.01——1995.11 察右前旗人民政府副旗长;
1995.11——1998.08 内蒙古凉城县委副书记、代县长、县长;
1998.08——2000.04 凉城县委书记(其间:1997年8月至1999年9月中央党校函授学院后期本科学习);
2000.04——2004.04 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行署副盟长(其间:2001年3月至2004年3月在中共党校函授学院研究生班学习);
2004.04——2010.12 乌兰察布市委副书记
2010.12—2013.06,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革命老区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 2013.06—,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开发(革命老区建设)办公室党组书记、主任 。
❸ 张景明的大连美术学院张景明
张景明,大连大学美术学院
1988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
1999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宗教系佛教文化艺术专业。
2004年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民族学专业,获法学(民族学)博士学位。 ● 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客座教授,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委员
● 浙江工商大学中国饮食文化研究所客座研究员
● 中国酱文化博物馆专职研究员
● 辽宁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大连大学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 《大连大学学报》、《饮食文化研究》和《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编辑委员会委员
●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同行评委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专家
● 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学科评审组专家
● 辽宁省新增专业学士学位授予评审专家
● 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
● 中国民族服饰研究会常务理事
● 中国民族博物馆专业委员会委员
● 中国设计产业协会专家组顾问
● 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会理事
●大连市委宣传部“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研究指定专家
●大连市文联专家库专家 共发表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艺术学方面的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在港台期刊上发表11篇,被CSSCI检索16篇,《光明日报》发表1篇,被人大报刊资料转载1篇,被《新华文摘》篇目辑览转载1篇。具体如下:
1、《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细石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1期。
2、《呼市东郊大窑南山新石器时代遗址清理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1994年第2期。
3、《呼和浩特市九龙湾征集的文物》,《内蒙古文物考古》1996年1、2期合刊。
4、《中国北方民族的汉代铜器文化》,《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文集》,三秦出版社,1996年。
5、《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格尔图汉墓》,《文物》1997年第4期。(CSSCI)
6、《浅谈大窑文化》,《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
7、《试论突厥族源与铁勒的关系》,《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8、《俄罗斯哈卡斯省府阿巴干发现的汉式宫殿主人再考》,《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9、《考古学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10、《辽代金银器概述》,《继往开来——内蒙古博物馆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7年。
11、《乌审旗翁滚梁北朝墓葬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文集》(第二辑),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7年。
12、《加拿大魁北克文明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1997年第2期。
13、《内蒙古地区的原始宗教文化》,《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3月25日第4版。
14、《辽代覆面具》,《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第19期第4版。
15、《赤峰地区发现的金代白釉剔花瓷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4月22日第4版。
16、《辽代鸡冠壶》,《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7月29日第4版。
17、《内蒙古地区的西夏褐釉剔花瓷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8月19日第4版。
18、《北方草原地区东胡的青铜礼器》,《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第15期第4版。
19、《辽代的箸文化》,《内蒙古周末报》1997年10月28日第4版。
20、《内蒙古有多少文物古迹》,《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1月16日第4版。
21、东胡民族的饮食器具,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1月9日第4版。
22、《北方草原地区新石器时代的细石器》,《内蒙古周末报》1998年5月8日第2版。23、《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箸文化》,《中国箸文化研讨会论文集》,1998年。
24、《内蒙古伊盟准格尔旗发现大泉五十陶范》,《中国钱币》1998年第2期。
25、《论北方草原地区的汉代金银器》,《远望集——纪念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四十周年华诞》,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26、《内蒙古巴林左旗王家湾金代墓葬》,《考古》1999年第4期。(CSSCI)
27、《内蒙古地区蒙元时期的金银器》,《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28、《元上都与元大都城址平面布局》,《内蒙古文物考古》1999年第2期。
29、《论辽代早中期金银器的唐风格》,《内蒙古大学学报》(社科哲学版)1999年第5期。(CSSCI)
30、《论辽、西夏的货币经济以及与宋的关系》,《内蒙古金融研究·钱币专刊》1999年第2期。
31、《金步摇冠饰》,《中国文物报》,1999年2月7日第3版。
32、《加拿大魁北克省的几座博物馆》,《中国博物馆通讯》2000年第1期。
33、《辽代金银器的器形、纹饰演变及工艺》,《北方文物》2000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34、《试析辽代社会经济发展在文献、实物中的体现》,《内蒙古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CSSCI)
35、《内蒙古东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初探》,《史前研究》,三秦出版社,2000年。
36、《呼和浩特市北郊蟠龙塔地宫遗址》,《考古学年鉴》,文物出版社,2000年。
37、《论辽代金银器》,《考古与文物》2001年第2期。(CSSCI)
38、《从群虎图岩画看中国北方草原地区的虎纹装饰》,《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2期。
39、《内蒙古乌审旗翁滚梁墓葬年代新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1年第1期。
40、《辽代金银饮食器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1年第1期。
41、《威风万里压南邦——契丹族的历史足迹》,《历史月刊》(台湾)2001年第8期。
42、《内蒙古凉城县小坝子滩的金银器窖藏》,《文物》2002年第8期。(CSSCI)
43、《论蒙古族饮食结构与进食方式的演变》,《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1期。
44、《辽代冠带析论》,《包头博物馆馆刊》2002年第1期。
45、《鲜卑金银器及相关问题》,《内蒙古文物考古》2002年第1期。
46、《汉文古籍与北方民族研究》,《民族古籍》2002年第2期。
47、《内蒙古发现的隋唐金银器研究》,《考古与文物》2002年增刊。
48、《论内蒙古地区古代生态环境与饮食文化的互动》,《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2年第2期。
49、《辽代契丹民族的人口及特点》,《思想战线》2003年第4期。(CSSCI)
50、《匈奴动物纹饰的特征及相关问题》,《中央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3年第5期。(CSSCI)
51、《北方草原的佛教艺术》,《中华文化画报》2003年第5期。(中文核心期刊)
52、《契丹民族的饮食文化在礼俗中的反映》,《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1期。
53、《论白道城在历史上的作用》,《内蒙古文物考古》2004年第1期。
54、《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中华文化画报》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55、《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卫生保健与饮食理论》,《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1期。(中文核心期刊)
56、《酒饮文化的时代特征和发展前瞻》,《中国酒都》,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年。
57、《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与艺术创作》,《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3期。
58、《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人生礼俗中的反映》,《饮食文化研究》(香港)2004年第4期。
59、《内蒙古中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原始经济初探》,《内蒙古文物考古》2005年第2期。
60、《匈奴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大连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61、《从艺术形式中所见之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
62、《中国北方草原的金银器艺术》,《典藏·古美术》(台湾)2005年第8期。
63、《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论草原文化》(第一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5年。
64、《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交流》,《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5年第3期。
65、《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宗教礼仪中的作用》,《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5年第4期。
66、《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定位》,《论草原文化》(第二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6年。
67、《辽代金银器的特征及造型艺术》,《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68、《辽代金银器中之西方文化和宋文化的因素》,《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
69、《契丹的茶与茶文化研究》,《饮食文化研究》(美国)2006年第2期。
70、《岁时节庆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黑龙江民族丛刊》2006年第2期。(CSSCI,被《新华文摘》2006年第13期篇目辑览转载)
71、《匈奴金银器造型艺术的文化象征》,《民族艺术》2006年第2期。(CSSCI)
72、《辽代金银器在社会生活和风俗习惯中的反映》,《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一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6年。
73、《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文化产生的自然与社会历史背景》,中山大学“文化多样性与当代世界”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年。
74、《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
75、《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论草原文化》(第三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光明日报》2007年1月26日。
76、《箸与蒙古族进食方式的演变》,2006年10月第四届中国箸文化学术研讨会交流论文。
77、《在文明城市中构建大学的和谐环境》,《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第9期。
78、《契丹的饮食文化在墓葬壁画中的反映》,《大连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
79、《中国古代北方草原的金银器与中西文化交流》,《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二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7年。
80、《论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交流论文,将载在《论草原文化》(第四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
81、《中国民族工艺文化的非物质文化界定与保护》,2007年10月中国民族文物界定、定级、分类研讨会交流论文。《中国民族文博》第二辑,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年12月。
82、《北方民族传统文化与草原生态关系的调查和思考》,《大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83、《北方草原地区鲜卑金银器造型艺术研究》,《民族艺术》2008年第1期。(CSSCI)
84、《北方草原西周至春秋青铜器的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内蒙古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CSSCI)
85、《草原丝绸之路开通前中西文化艺术交流的考古学研究》,《中国美术研究》2008年第1期。
86、《北方游牧民族的虎纹装饰与文化内涵》,《中国古代社会与思想文化研究论集》(第三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8年。
87、《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的发展历史与现状》,《大连大学学报》2008年第4期。
88、《论北方游牧民族饮食结构与饮食风味》,《饮食文化研究》2008年第1期。
89、《中国北方草原的青铜器艺术与文化交流》,《艺术人类学的理论与田野》(下),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年11月。
90、《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论草原文化》(第五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91、《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的唐文化因素》,《论草原文化》(第六辑),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
92、《现代化与文化遗产的保护》,《文化学刊》2009年第1期。
93、《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界定与理论体系——以辽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例研究》,《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
94、《辽代壁画中的茶饮及相关问题》,《饮食文化研究》(下),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9年8月。
95、《辽代冠带的类型和相关问题》,《宋史研究论丛》第十辑,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年12月。(CSSCI)
96、《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的调查与思考》,《大连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
97、《从出土器物造型谈中国北方草原文化的多样性》,《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空间)2009年第4期。
98、《造型艺术的理论探讨——以北方游牧民族为例》,《大连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99、《论造型艺术的研究方法》,《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艺术空间)2010年第2期。
100、《北方游牧民族造型艺术的风格与思想表述》,《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0年第3期。(CSSCI)
101、《饮食人类学与草原饮食文化研究》,《青海民族研究》2010年第4期。(CSSCI)
102、《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作用》,《大连干部学刊》2010年第4期。
103、《生态人文时尚包容向上——从人类学角度分析大连城市精神与文化的定位》,《大连日报》2010年8月9日第7版。
104、《民族民间手工技艺的延续与保护——以大连地区为个案研究》,《技艺传承与当代社会发展——艺术人类学视角》,学苑出版社,2010年11月。
105、《北方游牧民族的刺绣造型艺术与多样文化》,《大连大学学报》2011年第2期。
106、《中国北方草原饮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界定》,《留住祖先餐桌的记忆——杭州亚洲食学论坛学术论文集》,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8月。
107、《论中国北方草原饮食文化的生态观》,《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2年第2期。(CSSCI) 1、《草原文化》,合著,香港商务印书馆,1995年。
2、《鞍马文化——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合著,香港,1996年。
3、《世界博物馆巡礼——内蒙古博物馆》,合著,台湾大地地理出版公司,1996年。
4、《历史文化名城——呼和浩特》,合著,内蒙古画报社,1997年。
5、《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专著,文物出版社,2005年7月。
6、《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研究》,专著,文物出版社,2008年1月。
7、《辽代金银器研究》,专著,文物出版社,2011年8月。(获得2008年大连市人民政府出版专著资助)
8、《中国饮食器具发展史》,专著,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12月。 主持国家、省市级科研项目12项,参加国家、省市级项目8项。
主持项目:
1、2007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造型艺术与文化表意》(07BF35),7.2万元,2007年10月至2010年10月。
2、2009年,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特别委托项目《草原文化研究二、三期工程·草原饮食文化研究》(08@ZHO20),7万元,2009年1月至2011年1月。
3、2008年,主持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研计划项目《辽宁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民族教育的关系》(2008040),0.5万元,2008年5月至2010年4月。
4、2005年,主持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辽代金银器的文化内涵和发展历史》(L05CLS013),0.5万元,2005年12月至2006年12月。
5、2004年,主持大连大学博士科研启动项目《中国北方游牧民族工艺文化研究》,1万元,2004年12月至2006年12月。
6、2005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大连城市形象与文化建设的人类学分析》(05DLSK141),2005年9月至2006年1月。
7、2006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地区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与外来文化的交融》(06DLSK162),0.04万元,2006年9月至2007年1月。
8、2008年,主持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辽宁地区民族民间文化遗产的研究》(2008lslktjjx-04),2008年9月至2009年6月。
9、2008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促进文化产业发展作用》(08DLSK113),2008年10月至2009年3月。
10、2010年,主持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城市精神和城市文化研究》(10DLSK040),自筹,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
11、2011年,主持国家文物局全国文化遗产保护科学与技术研究项目《金银器与草原丝绸之路研究》,10万元,2011年11月至2014年5月。
12、2012年,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东北地区民间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保护与开发研究》,9万元,2012年3月至2015年3月。
参加项目:
1、1998年,参加了国家九五重点出版项目《中国饮食文化区域史》丛书《中北地区饮食文化史》的编写,担任子项目负责人。
2、1999年,参加了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重点项目二期工程《中国音乐文物大系·内蒙古卷》的编写(97AD01)。
3、2007年,参加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重点项目《辽金时期家族与社会变迁研究》(L07AZS001),1万元,作为第一主要参加者,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
4、2009年,参加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包豪斯模式”与“实践嵌入式”结合对增强设计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研究》(09YJA770004),5万元,第一主要参加者,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
5、2009年,参加辽宁省社科联研究项目《辽宁城市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再利用研究》,2009年9月至2010年6月。
6、2009年,参加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创意产业开发对策研究》(09DLSK219),2009年7月至2010年3月。
7、2010年,参加大连市社科院研究项目《大连市工业遗产保护与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10DLSK044),2010年6月至2011年3月。
8、2011年,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辽宋夏金时期的民族认同研究》(11BZS022),15万元,作为第一主要参加者,2011年7月至2014年12月。 1、论文《内蒙古巴林左旗二道梁红山文化遗址的细石器》,1996年获内蒙古考古博物馆学会第三届优秀论文三等奖。
2、论文《论北方草原地区的汉代金银器》,2000年获内蒙古青年知识分子科技创新奖。
3、论文《威风万里压南邦——契丹族的历史足迹》,2001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
4、论文《论蒙古族饮食结构与进食方式的演变》,2002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二等奖。
5、论文《匈奴动物纹饰的特征及相关问题》,2003年获得中央民族大学吴文藻文化人类学奖学金三等奖。
6、论文《论草原生态环境与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关系》,2004年获得内蒙古首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内蒙古社会科学院与主办政府联合颁发,以下相同)。
7、论文《中国北方游牧民族的饮食卫生保健与饮食理论》,2005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三等奖。
8、论文《论中国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的定位》,2005年获得内蒙古第二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
9、论文《北方游牧民族饮食文化在宗教礼仪中的作用》,2006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二等奖。
10、论文《匈奴动物造型艺术与图腾文化》,2006年获得大连市科学论文奖励二等奖。
11、论文《草原丝绸之路与草原文化》,2006年获得内蒙古第三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二等奖。
12、论文《论金银器在草原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的作用》,2007年获得内蒙古第四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三等奖。
13、专著《中国北方草原古代金银器》,2007年获得大连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进步奖(首届政府奖)三等奖。
14、论文《从物质形态论草原文化的多样性》,2008年获得内蒙古第五届草原文化研讨会优秀奖。
15、论文《辽代金银器造型艺术中的唐文化因素》,2009年获得内蒙古草原文化主题论坛优秀论文三等奖。
16、论文《生态、人文、时尚、包容、向上——从人类学角度谈大连城市精神与城市文化的定位》,2010年在大连市委、市政府举办的“繁荣城市文化,培育城市精神”征文中获得二等奖。
❹ 郑天翔是什么人物物
郑天翔(1914.09.09~2013.10.10),男,曾用名郑庭祥,1914年9月9日出生,内蒙古自治区(原绥远省)凉城县人,1935年考入清华大学,积极投身于一二·九抗日爱国运动。1936年初加入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和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同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晋察冀边区北岳区党委宣传部科长、中共包头市委书记、北京市委书记、第七机械工业部部长、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等职。中共第七次、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代表。在党的十二大、十三大上均当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在中共十二届二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整党工作指导委员会委员。2013年10月10日20时,郑天翔同志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99岁
❺ 我姓韩,名,明,农历1983年五月十三生请高人算下命
从星座看:双子座交友、婚姻特征
双子座是从冬季到春季之间,出现在银河东岸的一个星座。双子座的符号表示双胞胎的兄弟,其守护星为水星,守护神为支配知识的赫尔美斯。
双子座的人,在性格方面的最大特征便是具有极敏锐的观察力。双子座的人,手艺十分灵巧,在各方面也都能表现出自己的才能。然而另一方面来说,也就犯了样样都懂,却样样不精的毛病。
从名字看:
韩 明(1907—),山西沁县人。1935年毕业于山西大学政治系。同年入日本明治大学经济系学习。1937年回国参加八路军。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冀鲁豫军区政治部敌工部副部长、军区后勤部政委,中原野战军第六纵队旅政委。参加了挺时大别山、淮海战役等。建国后,历任中共江津地委书记、西南行政委员会高等教育局局长、高等教育部司长、中共青海省委常委、青海省副省长兼青海大学校长、青海省第五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韩 明(1921—),山西翼城人。又名鸿基。1937年参加中华民族解放先锋队。同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中共翼城县委组织部部长,丰集、凉城县委书记。建国后,历任青年团绥远省委书记,中共中央蒙绥分局宣传部副部长,内蒙古师范学院党委书记、院长,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厅长、文教办公室副主任,中共内蒙古自治区区委统战部副部长,内蒙古自治区谖濉⒘�煺��敝飨�?
▲韩 明(1929—),广东新会人。1952年毕业于湘雅医学院。教授。历任湖南省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工程师、外科副主任、副教授、外科主任、教授,中国致公党中央委员、湖南省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湖南省第六届政协副主席。是第七届全国政协委员。
▲韩 明1956年3月毕业于长春东北工业会计统计专科学校工业会计专业。从事财务会计工作已35年,曾做记账、审批、资金、成本、副科长、科长、副总会计师、总会计师等工作。现任鞍钢第二发电厂总会计师。1987年被评为高级会计师。建立一套发电企业财务管理、成本核算、成本控制、成本分析、目标管理等制度与办法,为发电厂的经营管理做出了一定贡献。曾多次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所领导的财务科多次被评为公司先进科室。在1987年全国工业普查中被评为鞍山市先进个人光荣称号。
▲韩 明(1955—),男,汉族,笔名寒鸣,黑龙江五常人。1981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业。1973年赴黑龙江省沾河林业局林场插队务农,后历任黑龙江省大庆市文化局编辑,中原油田文联副主席、秘书长,中原石油作家协会主席,中国石油作家协会副秘书长、文联第三届委员,河南省文联第四届委员,河南省作家协会理事,文学创作二级。1973年开始发表作品。1999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著有长篇小说《黑房子》,小说集《微型讽刺幽默小说集》、《韩明幽默小说集》,中篇小说《关于隐私的故事》、《发生在卧铺车厢的故事》,短篇小说《魂》、《茅台酒》、《愚公挖沟》,主编《中外幽默大观》,小说集《原野之韵》、《第七个是一片彩云》,散文集《无名花》,诗歌集《黑色海》,报告文学集《人的魅力》等,发表作品100余万字。电视剧剧本《九十九只小白鸽》(上、下集,合作改编,已录制播出)获1993年五个一工程奖,诗歌《彩油队的老姑娘》获中国首届石油诗大赛一等奖,散文《雨中情》获石油文学大赛一等奖。
▲韩明,男,汉族,1965年7月生,重庆江津人,研究生,1985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计划财务处处长。
2002.06-2006.12 江津市文化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其间:2006.12任中共重庆市江津区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党组书记)
2007.02-2007.06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技术设备部部长、重庆歌乐山文化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重庆市对外文化交流中心副主任(兼)
2007.06----至今 重庆红岩联线文化发展管理中心计划财务处处长
从这些方面看,你这个人运气还是不错的哦。。
❻ 请多发一些作文,不要作文书上的,要句子优美滴
秋天
秋天不像春天那样百花争艳,芳香怡人;也不像夏天那样有那么多的小生灵在歌唱;也没有冬天那么美丽。可是,它在我心中却是最美的。
秋天虽然没有春天那么艳丽,可它有一种颜色是天下一绝的——红。枫叶只有在遇见秋天时才会脸红,远远望去,像朝霞一样红,把山都染红了。风吹来,枫叶像红色的雪一样,飘了下来。好让人们前来欣赏。
秋天虽然没有夏天一样有那么多的小生灵,可秋天落叶的景观可比它们美多了。当风吹起来时,叶子就随风而落,还时时发出声响,好像在大声地告诉大家:“谁说秋天没有蝴蝶?我不就是吗?怎么样,漂亮吧!”
秋天虽然不像冬天有洁白的衣服,可是它那桔黄色的衣服也不错呀!而且比冬天的那件白色衣服暖和多了。
秋天也有很多独特之处。
到了秋天,植物好像争先恐后地跑到理发店去过。有人可能会问:“它们去理发店干嘛?”当然是去染发啦,它们也要赶时髦呢!
到了秋天,桂花树上的桂花都开了,让老远的人们都能闻到那醉人的香味。
到了秋天,它会让农民伯伯非常的开心,因为他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果子等,都丰收了。哇,想起我最喜欢吃的青桔出桔了,口水都流了下来。
秋天,是一个让我思念的季节,那院子落叶和我的思念都积了厚厚一叠,可是那饱满的稻谷,更幸福了我心中的世界。
❼ 内蒙古自治区老干部韩明行政级别简介
如果是走行政编,就是按办事员--科员===副科级===正科级===副县(处)级====正县(处)级====副地(厅)级===正地(厅)级===副省(部)级,===正省(部)级===国家级。
我国多数事业单位还明确级别的,如股级、副科级、正科级、副处级、正处级、正部级,估计没有国家级事业单位。单位级别与单位党政一把手的行政级别相对应,如单位为正科级,单位的一把手也是正科级。
(7)凉城宣传部扩展阅读:
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院等事业单位,其各级干部参照政府各级干部待遇,具有行政级别,但不属于公务员编。
一、中国大陆大学行政级别的划分:
副部级:985高校中的三十二所(含副大军区级的国防科技大学)。
厅局级:除去32所副部级的所有一本院校和二本院校,包括211高校,副厅局级:高职高专院校。
独立学院有公办民助的性质,级别一般应该是副厅级,民办高校一般不看行政级别。
二、工委和管委:
1、开发区或经济区的工委和管委:
工委是党委的派出机构,管委是政府的派出机构。分别叫工委书记和管委会主任。
2、街道的工委和管委:
街道为区、不设区的市的派出机构,和乡、镇不一样,乡镇是一级行政单位,其叫党委和政府;而街道叫街道党工委,是区委、不设区的市委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是区政府、不设区的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分别叫街道党工委书记和街道办主任。
3、中央有中直机关工委和中央国家机关工委,两个分别负责党的部门和政府部门的机关党委的工作,无教育工委。
4、省委里只有省直机关工委全面负责省委和省政府的各部门机关党委的工作。
5、省教育工委是省教育工作委员会的简称。省教育工作委员会是是省委的派出机构,与省教育厅合署办公。
6、省市县还成立一个社工委(社会工作委员会),是党委负责、政府负责的一个机构。只有社工委主任、副主任。
❽ 集宁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吗
集宁好玩的地方有:乌盟老虎山公园、乌盟黄花沟、集宁烈士陵园、乌兰察布市广场、集宁战役纪念馆等。
❾ 崔岩的经历
1931年,崔岩在北平清华大学读书,“一二·九”前就参加了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活动,领导工人运动。以后在天津、石家庄及其家乡附近从事地下工作。
1937年5月,崔岩携爱人海峰陡步跋涉到延安,进入中共中央党校十二班学习。不久全国抗日战争爆发,崔岩于11月间奔赴山西抗日前线。1938年初任中共山西省静乐县委书记。秋天,中共晋西北区委决定在静乐、宁武、忻县、崞县范围成立中共静乐中心县委崔岩任宣传部长。1939年,中共静乐地委成后,他任地委宣传部长,并主持静乐县委工作。年底,调西北区党委从事宣传工作。
1940年7月,崔岩奉调到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工作。1942年派往绥远领导敌占区的地下斗争。他以各种身份隐蔽下来,深入群众,广交朋友,宣传抗日,侦察敌伪活动情报,开展了大青山抗日游击根据地的斗争。
1943年初,崔岩任中共缓南地委书记。当时, 日伪在缓南下了极大的赌注,企图把绥南完全变成隔离地带, 隔断大青山、蛮汗山与晋西北的联系。为保证大青山与晋西北的联系,他率领部队动员组织群众,在极其困难的形势下,坚持绥南地区的斗争。
1943年春节后,塞北区党委决定让崔岩回蛮汗山开展敌后工作。正月初五,他同大青山骑兵一团一连的全体指战员从偏关出发向凉城蛮汗山进军。沿途闯过平鲁、右玉、凉城3县鬼子设置的十几道封锁线,冲过凉城香火地的敌据点,最后到达了游击蛮汗山。时兼骑兵一团政治委员的崔岩,身着便装,带领20多名县、区干部,转移到凉城一区抢盘山一带打游击。
1943年3月29日,崔岩带领20多名县区干部正在凉城一区展开工作,日伪军突然向绥南地委和归凉县政府所在地旭泥坝沟袭击,崔岩等人被厚和(今呼和浩特市)的十在队包围。在突围过程中,崔岩负伤被俘,敌人把他扶在马上要带走,但他坚贞不屈,决不跟敌 人走,最后在逃脱时又被敌人击中胸部,身负重伤,光荣牺牲。
崔岩牺牲后, 当地老乡和战友把他安葬在旭泥坝村得胜山的山坡上。
1949年7月8日,凉城县委根据缓远省委指示,将烈士灵枢派专人护送到丰镇,由省委转太行山区家乡安葬。
崔岩是一位忠诚的共产党员,生前他曾对爱人海峰说过:“如果我牺牲了,你别难过,为了人民的解放事业,我牺牲了也值得, 因为我们将换来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