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我想去稻香村工作
待遇相当客观.使用期好象是1300 上5险 专政1800-2500 上五险
关键问题是! 你是农村户口还是城市户口.城市户口好象比农村的要好一些
北京稻香村集团是一个拥有一百多年历史的老字号,在北京糕点行业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给北京稻香村提供是全案服务,具体日常性的工作不用多说,下面只说一下给稻香村在重阳节的策策划,后来这个案例被《销售与管理》作为外脑案例选登。
一、背景
当日历从2006年10月6日这一页翻过,今年的京城中秋月饼大战终于尘埃落定,各大月饼品牌各自鸣金收兵,回营休整盘点。而在京城月饼大战中最大的赢家北京稻香村集团却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而是立刻把眼光瞄准了下一个节日商机――重阳节。
对于重阳节,在所有的传统节日中,历来是一个不被重视的节日。自1989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以来,从此重阳节就被打上了“老人节”的烙印,除了老年类的产品会在重阳节做一些推广促销外,一般的产品都不会给予过多关注。
作为北京糕点业的龙头企业,北京稻香村每年都在重阳节推出节令糕点----重阳花糕,但由于重视程度不高,销量一直不温不火,每年的总销量不到3000市斤。
今年,北京稻香村的领导们敏锐地意识到稻香村的产品在传统的四大节日(中秋、端午、春节、元宵)中,已经进入了相对成熟期,必须试图开发新的利润增长点,这对于北京稻香村“有节日就有稻香村”的经营理念来说,开发新的节日商机就成了首要选项。
第一个试点,就是今年重阳节。
二、分析研究
我们在接到重阳花糕策划的任务之后,首先是对重阳花糕产品的性质进行了界定:把重阳花糕定位为节令食品,而非一般性食品。尽管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界定,但对于重阳花糕的策划来说却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对于一般的产品来说,影响其销售的无非是四大因素,即产品因素、价格因素、渠道因素和推广因素(见图表1)。产品因素包括产品的原料、口味、工艺、外观、包装等等;价格因素是指消费者愿意为此所付出的购买代价;渠道因素是指消费者将从何种渠道获得此种产品;而推广因素是指产品将以何种形象、何种功能进入消费者的心智。只要从这四方面的因素去满足和契合消费者的内在需求,那么通常来说,产品成功的可能性将非常大。
然而,对于节令食品来说,仅仅从这四大方面来进行产品策划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于节令食品来说,有一个文化支撑的问题,就是产品必须能承载节日所赋予它的文化内涵。如果产品本身达不到节日文化所需要的传递载体基础,那么是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节日食品市场的。我们作为全国食品行业专业的营销策划机构,对此作为深入的研究,并开发出了节令食品的影响因素模型(见图表2)。节令食品的影响因素模型在一般性产品影响因素模型的基础上,增加了文化影响因素。因为,消费者购买节日产品的一个主要驱动力是对于节日文化的认同,而并非是日常需求性购买。只有消费者认同了节日文化和在节日文化影响下的节日食品食用习俗,才能产生购买行为。举例来说,对于同样是节令食品的月饼,消费者在购买时的第一购买驱动力并非是食用,而是为了应节:送给亲朋好友以表达美好的祝福或与家人共同分享节日的团圆气氛。
回到重阳花糕的问题上来,作为一个支撑重阳节市场的节令食品,首先它必须能够达到支撑重阳文化,传递重阳节文化内涵的作用,其次才是其他影响因素。因此,我们对这首先对重阳花糕的文化因素进行了入研究:
在传统文化中,九为阳数之极至,故九月初九被称为“重阳”或“重九”。关于重阳节的最早记载,可追溯到汉代。晋代葛洪的《西京杂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汉武帝有个宫女叫贾佩兰,她在九九重阳这天,佩戴茱萸,喝菊花酒,认为这样可以长寿。当然这只是她的个人行为,在当时并没有形成一种风俗。到了晋代,这种风俗才慢慢形成,晋人周处《风土记》中记载:“九月九日…俗尚此日折茱萸以插头,云辟除恶气,而御初寒”。
到了唐朝,在唐德宗贞元四年(公元788年),李泌上书请求将中和(二月初二)、上巳(三月初三)和重阳(九月初九)定为节令,得到了德宗的恩准。至此,重阳节才终于成为法定的节日,流传至今。
另外,在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节日。尤其是唐床时期,重阳节特别为文人墨客们所推崇。在这一天,他们携酒邀友,登高游乐,吟诗作赋,留下了不少名篇佳作。比较出名的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杜甫的《九日蓝田崔氏庄》、王勃的《九日》等等。
除了诗词之外,《晋书》里还记载了一个关于重阳节的成语典故:当年陶渊明的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在大司马桓温处参军。到了重阳这天,桓温带着大家一起游龙山,孟嘉因为贪看美景,帽子被风吹落在地上也不知道,桓温于是就让一个手下写文章来取笑孟嘉,孟嘉立刻写了一篇文章来回应,其文采之妙,让所有的人为之叹服。于是,后来“重阳落帽”就成了寓意重阳登高、饮酒着文、风流雅兴的成语。
重阳节在古代有很多习俗,比如登高、插茱萸、喝菊花酒、吃重阳糕等,现在保留下来的除了登高之外,基本只剩下吃重阳糕了。关于重阳糕的来历,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南齐书》记载,南朝宋武帝刘裕即位后,规定九月初九为骑马射箭、检阅军队的日子。据说重阳糕就是由当年发给士兵的干粮演变而来。到了宋代,重阳糕就成了馈赠亲友的时尚礼品。南宋周密的《武林旧事》记述:“都人是月饮新酒,泛茱簪菊,且各以菊糕为馈…”,这种风俗一直到清代都十分盛行,清人潘荣陛在《帝京岁月记胜》中说:“京师重阳花糕极胜…市人争买,供家堂,馈亲友”。
通过对重阳节文化的研究,我们得出以下两点结论:第一,重阳节并非仅仅是老人节,恰恰相反,在古代反而是一个非常时尚的节日;第二,重阳节吃重阳花糕的习俗具有悠久的历史。然而问题同时也出在了这两点:首先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重阳节就是老人节;其次,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在研究了重阳文化之后,接下来我们对重阳花糕的产品因素、价格因素、渠道因素和推广因素分别进行了研究:
首先,从产品因素上来说,北京稻香村的重阳花糕在原料秉承了北京稻香村一贯用料精选的原则,同时采用了纯手工的制作工艺,既保证了产品的质量和口感,又保留了传统的特色风味,能有效与其他产品相区隔,使产品本身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虽然产品本身并没有问题,但重阳花糕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包装,同其他北京稻香村的日常糕点一样以散装的形式进行零售,使得重阳花糕很难在众多日常产品中凸现出来。
其次,从价格上来说,重阳花糕每市斤的定价为19元,与北京稻香村同类糕点的价格与比较,价格适中,符合目标人群的消费水平。
第三,北京稻香村的重阳花糕在北京稻香村51家自营店和140个终端销售,与其他节令产品(月饼、粽子等)的渠道保持基本一致,因此,重阳花糕在营销渠道上也并没有什么问题。
第四,在推广上,往年重阳花糕仅仅是被作为一个应节食品,并未过多重视,因此基本上没怎么做过推广,消费者对它知之甚少,甚至有很多消费者根本不知道稻香村有重阳花糕这个产品。不了解甚至不知道,自然不能引发消费者的购买热情,这也是重阳花糕为何销量不温不火的另一大原因。
综上所述,通过节令食品影响因素模型的分析,北京稻香村重阳花糕产品的策划重点落在了文化、包装和推广三个点上。
三、策略制定
既然已经找到了问题的切入点,接下来,我们分别就问题的各个方面制定了相应的策略:
1、文化的传播
前面说到,在重阳节文化上面有两大问题:一是大多数消费者都认为重阳节就是老人节;其次,大多数消费者并不知道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根据这两点,我们也找到了解决问题的两个方法:即改变人们对重阳节的认识和扩大消费人群。所谓改变人们对重阳节的认识,就是要让消费者认识到重阳节不仅仅是老人节,而是一个全民的节日,每一个人都应该参与到这个传统节日中来;所谓扩大消费人群,就是让消费者在认识到重阳节是一个全民节日的基础上,重新养成重阳节吃重阳花糕的习惯。然而想要在短时间内让消费者了解并认同这些信息并非易事,我们认为一方面要充分借助媒体的告知力量,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北京稻香村现有消费者的带动作用。因为北京稻香村的现有消费者年龄层次相对较高,基本上是家庭中的长辈。对于家庭饮食来说,这一类型的消费者具有相当的决定权和影响力,利用他(她)们来影响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2、包装的改进
对于包装的改进,我们首先将以往散装零售的形式改为礼盒装的形式;每盒装九块重阳花糕,总重量在一市斤左右,符合消费者购买量的习惯;九块重阳糕有九九(久久)之意,符合传统祝福之意;九块重阳花糕分为三组,每组三块为,分别名为“高寿”、“高升”、“高翔”。“高寿”是祝福老人健康长寿,“高升”是祝福年轻人事业顺利、步步高升,“高翔”是希望孩子学业有成,早日翱翔。一盒重阳糕,涵盖了对全家人的祝福,这既能引起年轻人的兴趣,也与北京稻香村的品牌理念――“一家人的稻香村”相吻合。
3、推广的方法
对于重阳花糕的推广,首先一点就是要以最少的推广费用达到推广的目的,因为毕竟是第一次进行重阳节产品的策划。因此,在媒体的选择上,我们主要选择了北京交通台和北京晚报两家作为主要的宣传媒体,推广的形式以新闻和软文为主,结合店内海报和宣传单页,形成立体式宣传。推广的内容主要集中在宣传重阳文化和北京稻香村推出重阳花糕的信息上,我们撰写了相应的文案、设计了店内的海报和宣传单页,在重阳节前按时发布到各个媒体和北京稻香村的直营店和销售终端。
四、市场反响
10月20日,北京稻香村的各大直营店和销售终端都开始向消费者发放重阳花糕的宣传单页,并在醒目位置张贴重阳花糕的海报,让消费者提前了解重阳文化和北京稻香村推出重阳花糕的相关信息。
10月23日,北京晚报第一次刊登了有关重阳花糕的软文。
10月24日,重阳花糕一上市,就在两小时内脱销。在随后的几天内,每天上市的重阳花糕不到中午就脱销,而且北京稻香村每天都能接到许多要求购买重阳花糕的电话。
同时,北京稻香村重阳花糕的热销引起了媒体的高度关注,北京电视台、中央电视台在重阳节当天七八次循环播出了有关北京稻香村重阳花糕热销的新闻,极大地提高了北京稻香村的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
截止到10月30日重阳节结束,北京稻香村共计销售重阳花糕16000市斤,比往年的销量提高了五倍多。
当然,销量的大幅提升只是一个表象,更重要的是,消费者对重阳节有了新的认识,真正的重阳节商机正在悄悄孕育成熟。
② 稻香村是哪年创立的
" 稻 香 村 于 清 乾 隆 三 十 八 年 ( 公 元 1 7 7 3 年 ) 创 立 于 苏 州 。 据 早 在 光 绪 十 三 年 ( 1 8 8 7 年 ) 就 进 店 当 学 徒 , 后 来 两 次 担 任 稻 香 村 经 理 的 汤 长 有 所 述 , 稻 香 村 创 始 于 乾 隆 年 间 。 店 内 现 存 的 旧 时 果 签 上 , 都 注 明 了 “ 本 号 创 始 于 乾 隆 年 间 ” 。 1 9 8 8 年 , 苏 州 在 香 港 举 办 传 统 食 品 展 销 会 时 , 《 文 汇 报 》 曾 以 《 四 季 茶 食 风 味 清 雅 , 稻 香 村 糕 点 如 稻 香 》 为 题 , 介 绍 了 稻 香 村 的 悠 久 历 史 , 该 文 起 笔 为 : “ 稻 香 村 始 创 于 清 乾 隆 三 十 八 年 ( 1 7 7 3 年 ) … ” 当 代 中 国 饮 食 文 化 的 拓 荒 者 逯 耀 东 教 授 在 《 出 门 访 古 早 》 一 书 中 介 绍 “ 稻 香 村 ” 历 史 时 , 也 援 用 了 “ 创 始 于 乾 隆 三 十 八 年 ” 的 说 法 。
综 合 以 上 , 并 结 合 从 1 9 0 5 年 起 《 苏 州 明 报 》 、 《 吴 语 》 、 《 中 报 》 等 报 纸 刊 登 有 稻 香 村 广 告 及 相 关 稻 香 村 成 立 已 有 百 年 的 宣 传 报 道 和 《 清 嘉 录 》 、 《 中 国 庙 会 大 观 》 、 《 中 国 糕 点 集 锦 》 、 《 现 代 中 国 学 术 论 衡 》 等 记 录 的 “ 稻 香 村 ” 起 源 于 苏 州 , 并 早 在 清 朝 就 已 经 驰 誉 全 国 , 具 有 极 高 知 名 度 , 成 为 中 国 月 饼 糕 点 的 代 表 , 可 以 证 明 “ 稻 香 村 ” 创 立 于 苏 州 , 最 早 创 始 于 乾 隆 三 十 八 年 ( 1 7 7 3 年 ) , 并 在 清 朝 已 经 具 有 极 高 的 知 名 度 。 "
③ 真正的稻香村是哪一个
真正的稻香村是苏州的,但稻香村品牌却是保定的一个公司先注册的,然后稻香村有了名气,北京这边也做了。稻香村共有5个,有保定稻香村、北京稻香村、苏州稻香村、河北稻香村和香港稻香村。
稻香村起源从1773年,距今已有245年,当时叫“苏州稻香村茶食店”。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在苏州品食稻香村糕点后,赞叹为“食中隽品,美味不可多得”并御题匾额,名扬天下。
(3)稻香村策划书扩展阅读
稻香村从创始初期苏州观前街老店的单一店面发展到现如今已经在全国拥有9家分公司、6个现代化大型生产基地,并在山东、江苏、云南、内蒙等地拥有多个原料直供基地的大型集团化食品企业。
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1926年被迫关张,1984 年年初复业,至今有30多家直营店和100多家加盟店、一个食品配送中心、一个14万平方米的中心工厂和一个4万平方米的原料加工基地的规模,生产中西糕点、熟食制品、速冻食品、休闲小食品等十二个系列的4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
北京稻香村是北京第一家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厂家,深受北京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在鲁迅先生寓居北京的时候,便经常前往购物,并记载在《鲁迅日记》中达10余次。
北京稻香村开创的京城南味食品派系代代相传,绵延不断,持续至今。在1984年,延续百年的稻香村传承人刘振英先生,成立了北京稻香村公司,并于1994年组建成立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团。至2005年,企业正式更名为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④ 稻香村的发展史是什么
稻香村创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生产经销苏式糕点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专业店(厂),也是较全面继承和发展苏式糕点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厂),因其制作技艺高超,并以兼营苏式野味而闻名。1926年8月31日《苏州明报》刊载稻香村新屋落成广告称: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前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因扩充营业,仍在原址翻造高大洋式门面。值此新屋落成之际,特加“禾”字商标。但据1914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载,稻香村创设年代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则说:“稻香村店主姓沈,洪杨之役避难乡居,曾设茶食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以上记载各执一说,难于详考。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南店北开、南味北开”,很快在北方几十个城市开花结果,风靡一时。但遗憾的是,同根、同源、同门的“稻香村”,至今仍在同一品牌下,在几十个城市各自为战。
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
现稻香村生产糖果、炒货、青盐蜜饯和兼营的西式糖果、饼干、罐头食品、乳品、饮料等,还经营有自己传统特色的茶食糕点共22个大类,130多个品种,其中常年品种70个,时令品种60多个,时令品种随四时八节时令变化而变换,获奖名牌产品十个。
⑤ 稻香村和北京稻香村的区别
一、北京稻香村与香港稻香村的区别:
1、生产制作公司不同
北京稻香村由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出品;
香港稻香村由北京市香村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出品,香村园公司生产的月饼商品包装的醒目位置突出标注“稻香村(香港)食品有限公司”字样。
2、经营方式不同
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时称“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产品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广泛欢迎。
香港稻香村存在攀附侵权的行为。北京市香村园食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香村园公司”)通过在涉案商标包装上突出对“稻香村”三字的使用,企图“傍名牌”。
(5)稻香村策划书扩展阅读:
1、北京稻香村
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时称“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1926年被迫关张,1984 年年初复业,至今有30多家直营店和100多家加盟店、一个食品配送中心、一个14万平方米的中心工厂和一个4万平方米的原料加工基地的规模,生产中西糕点、熟食制品、速冻食品、休闲小食品 等十二个系列的4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
2018年10月12日,北京稻香村被判停止使用稻香村字样,赔偿苏州稻香村食品有限公司115万元。
2、苏州稻香村
稻香村(苏州)从创始初期的苏州观前街老店发展到现如今已经在全国拥有十个现代化食品生产加工中心,并在山东、江苏、云南、内蒙等地拥有多个原料直供基地的大型集团化食品企业。 苏州稻香村出口售卖到全球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2003年和2008年,苏州稻香村曾两次授权北京稻香村在糕点上使用稻香村商标
⑥ 稻香村的书中描述
一面走,一面说,倏尔青山斜阻。转过山怀中,隐隐露出一带黄泥筑就矮墙,墙头皆用稻茎掩护。有几百株杏花,如喷火蒸霞一般。里面数楹茅屋。外面却是桑、榆、槿、柘、各色树稚新条,随其曲折,编就两溜青篱。篱外山坡之下,有一土井,旁有桔槔辘轳之属。下面分畦列亩,佳蔬菜花,漫然无际。
贾政笑道:“倒是此处有些道理。固然系人力穿凿,此时一见,未免勾引起我归农之意。我们且进去歇息歇息。”说毕,方欲进篱门去,忽见路旁有一石碣,亦为留题之备。众人笑道:“更妙,更妙!此处若悬匾待题,则田舍家风一洗尽矣。立此一碣,又觉生色许多,非范石湖田家之咏不足以尽其妙。”贾政道:“诸公请题。”众人道:“方才世兄有云,‘编新不如述旧’,此处古人已道尽矣,莫若直书‘杏花村’妙极。”贾政听了,笑向贾珍道:“正亏提醒了我。此处都妙极,只是还少一个酒幌,明日竟作一个,不必华丽,就依外面村庄的式样作来,用竹竿挑在树梢。”贾珍答应了,又回道:“此处竟还不可养别的雀鸟,只是买些鹅鸭鸡类,才都相称了。”贾政与众人都道:“更妙。”贾政又向众人道:“‘杏花村’固佳,只是犯了正名,村名直待请名方可。”众客都道:“是呀。如今虚的,便是什么字样好?”大家想着,宝玉却等不得了,便说道:“旧诗云:‘红杏梢头挂酒旗。’如今莫若‘杏帘在望’四字。”众人都道:“好个‘在望’!又暗合‘杏花村’意。”宝玉冷笑道:“村名若用‘杏花’二字,则俗陋不堪了。又有古人诗云:‘柴门临水稻花香。’何不就用‘稻香村’的妙?”众人听了,亦发哄声拍手道:“妙!”贾政一声喝断:“无知的业障!你能知道几个古人,能记得几首熟诗,也敢在老先生前卖弄!你方才那些胡说的,不过是试你的清浊,取笑而已,你就认真了!”说着,引众人步入茆堂,里面纸窗木榻,富贵气象一洗皆尽。贾政心中自是喜欢,却瞅宝玉道:“此处如何?”众人见问,都忙悄悄的推宝玉,教他说好。宝玉不听人言,便应声道:“不及‘有凤来仪’多矣。”贾政听了道:“无知的蠢物!你只知朱楼画栋,恶赖富丽为佳,那里知道这清幽气象。终是不读书之过!”宝玉忙答道:“老爷教训的固是,但古人常云‘天然’二字,不知何意?”众人见宝玉牛心,都怪他呆痴不改。今见问“天然”二字,众人忙道:“别的都明白,为何连‘天然’不知?‘天然’者,天之自然而有,非人力之所成也。”宝玉道:“却又来!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远无邻村,近不负郭,背山山无脉,临水水无源,高无隐寺之塔,下无通市之桥,峭然孤出,似非大观。争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气,虽种竹引泉,亦不伤于穿凿。古人云‘天然图画’四字,正畏非其地而强为其地,非其山而强为其山,虽百般精而终不相宜……”未及说完,贾政气的喝命:“叉出去!”刚出去,又喝命:“回来!”命再题一联:“若不通,一并打嘴!”宝玉只得念道: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
——出自《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⑦ 稻香村经营特色是什么
现稻香村生产糖果、野味、炒货、青盐蜜饯和兼营的西式糖果、饼干、罐头食品、乳品、饮料等,还经营有自己传统特色的茶食糕点共22个大类,130多个品种,其中常年品种70个,时令品种60多个,时令品种随四时八节时令变化而变换,获奖名牌产品十个。常年供应的著名茶食糕点有:猪油松子枣泥麻饼、杏仁酥,葱油桃酥、薄脆饼、洋钱饼、猪油松子酥、哈喱酥、豆沙饼、耳朵饼、袜底酥、玉带酥、鲜肉饺、盘香酥、牛皮糖,交切片等。著名的时令茶食糕点,春季有杏麻饼、酒酿饼、白糖雪饼、荤雪饼、春饼等,夏季有薄荷糕、印糕、茯苓糕、马蹄糕、蒸蛋糕、荤素绿豆糕、冰雪酥、夏酥糖、酸梅汁等,秋季有如意酥、巧果、佛手酥,各式苏式酥皮饼,冬季有合桃酥、酥皮八件等。该店熏腊野味也极有名声如肉松,鸭肫肝等,据《吴中食谱》一书记载;稻香村制作方糕,松子王千糕每日皆有定数,决不粗制滥造。而该店制作的熏鱼、野鸭……均讲究新鲜,制作熏鱼,非青鱼不熏。所谓宁缺毋滥。”这是一般野味店所无法比拟的,只是现今稻香村的野味已不见供应,其制作师傅也年事已高,该店正在积极培养人员,以使这一野味特色后继有人。
《醇华馆饮食脞志》对稻香村的名牌特色产品有详细记载:"稻香村茶食以月饼为最佳……其佳处在重糖油多,入口松酥易化。有玫瑰、豆沙、甘菜、椒盐等名目。其价每个饼铜元十枚。每盒四饼,谓之大荤月饼;若小荤月饼,其价减半,名色与大荤同等。惟其中有一种号清水玫瑰者,以洁白之糖、嫣红之花,和以荤油而成。较诸大荤,尤为可口。尚有圆大而扁之月饼,名之为月宫饼,简称之曰宫饼,内馅枣泥和以荤油,每个饼铜元二十枚,每盒两个。此为甜月饼之最佳者。至于咸月饼,往昔仅有南腿、葱油两种。近年又新添鲜肉月饼。此三种皆宜于出炉时即食之,则皮酥而味腴,洵别饶风味者也。"
“定胜糕与酒酿饼,为春间流行之食物。然定胜糕亦以稻香村为软硬得宜。"”
“熏鱼、野鸭,亦以稻香村为最佳……此三家(按:指稻香村、叶受和、东禄)非得青鱼不熏,所谓宁缺勿滥。 ”
“复有三四月间上市之玫瑰猪油大方糕者,系白糖与猪油,加入鲜艳玫瑰花,香而且甜。但蒸熟出釜时,在上午六点钟左右,晨兴较早之人得食之,稍迟则被小贩等攫买已尽,徒使人垂涎三尺焉。”
这些传统名点,如今的稻香村食品商店仍在继续生产,如清水玫瑰月饼、芝麻酥糖、松子枣泥麻饼、荤酒酿饼、透味熏鱼、虾子鲞鱼等。香港《文汇报》曾以《四季茶食风味清雅,稻香村糕点如稻香》为题,介绍了稻香村的悠久历史和130多个传统品种、60多个时令商品;认为稻香村生产的糕点,除了具有一般苏式糕点的特色外,还有自己独具的特点,就是应时新鲜,味形并重。这就是稻香村能百年立足至今而不衰的根本。
⑧ 稻香村名字的由来
稻香村
稻香村,座落在观前街东侧,创始于清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取曹雪芹名著《红楼梦》中大观园的稻香村为名,是目前苏州生产经销苏式糕点历史悠久,最为著名的专业店(厂),也是较全面继承和发展苏式糕店的最有代表性的商店(厂),因其制作技艺高超,并以兼营苏式野味而闻名。1926年8月31日《苏州明报》刊载稻香村新屋落成广告称:本号开设苏城玄妙观前洙泗巷东首,百有余年,因扩充营业,仍在原址翻造高大洋式门面。值此新屋落成之际,特加"禾"字商标。但据1914年《江苏省实业行政报告书》载,稻香村创设年代为同治三年(1864年)。而成稿于1931年的《醇华馆饮食脞志》则说:"稻香村店主姓沈,洪杨之役避难乡居,曾设茶食于阳澄湖畔之某村,生意尚称不恶。乱后归城,积资已富,因拟扩张营业,设肆于观前街。"以上记载各执一说,难于详考。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代代相传,“南店北开、南味北开”,很快在北方几十个城市开花结果,风靡一时。但遗憾的是,同根、同源、同门的“稻香村”,至今仍在同一品牌下,在几十个城市各自为战。
有关稻香村的店招,也有不同说法。据店中过去的传说,店主王秋根,祖辈喜看《红楼梦》,后来从《红楼梦》中受到启示,又联想到茶食糕点的原料都是稻麦,所以决定取名 为"稻香村"。但在《醇华馆饮食脞志》中却说:"店主沈姓……设肆于观前街,奈招牌乏人题名,乃就商于其挚友,友系太湖滨莳萝卜之某农,略识之无,喜观小说,见《红楼梦》大观园有稻香村等匾额,即选此三字,为沈店题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