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文化名城――长汀》作文450字
名城长汀:他们,挺起汀州古城墙的脊梁
核心提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有一座素有“观音挂珠”之称的汀州古城墙,是汀州八县先民留下的文化瑰宝。然而,随着岁月变迁,汀州古城墙受到破坏。为了修复汀州古城墙,长汀县许多离退休老同志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他们宣传发动,筹集资金,掀起保护名胜古迹的热潮。
汀州古城墙是汀州的标志性建筑
曾在中国居住了数十年的国际友人路易艾黎说,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另一个就是福建的长汀。
如今,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长汀,之所以声名显赫,与其拥有逶迤、独特、历史积淀深厚的汀州古城墙密不可分。
一
深秋时节,记者走进长汀,看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唐代“朝天门”城楼正在按原样修复,现已更换了破损的梁柱,铺好了天花板和楼板,修复了全部飞檐翘角,盖好了第一层屋面,修复工程正在紧张进行中。
据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会长游炳章介绍,针对汀州古城墙遭到严重破坏的情况,协会成立四年来,除向省、市、县三级政府共争取资金50万元外,还向海内外各界募集85万元,分四期共修复从五通楼经云骧阁至朝天门,再从“东翘舒啸”烽火台经卧龙山顶至西竺庵旁的“西倚听松”烽火台,全线1568米的古城墙,新建了“东翘舒啸”、“西倚听松”两座烽火台,新筑了“涌金”门洞。
二
汀州古城墙,全长4119米,建自唐朝大历四年(公元769年),经过7次维修,至明崇祯十年(公元1637年),筑宝珠月城止。城墙像一串璀璨的宝珠,从卧龙山顶分东西蜿蜒而下,合抱于汀江之滨,素有“观音挂珠”之称,把汀州城装缀得独具一格,分外美丽,成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汀的标志性建筑。
然而,随着岁月的变迁,自然和人为的原因,汀州古城墙遭到严重破坏,从卧龙山到朝天门,卧龙山经西竺庵至宝珠门两段城墙荡然无存,部分仅存墙基,墙体毁坏严重,失去了往昔的风采神韵,犹如挂珠线断珠残。
2002年8月23日,退休干部游炳章、老红军铁坚等39位离退休同志,向长汀县委、县政府提出了民办公助修复汀州古城墙的报告。随后,在县委、县政府的支持下,成立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下设筹集资金组、宣传发动组、联系规划设计组、工程基建组、财务管理组、文史资料组、联系智力支乡协会组、安全保卫组,开始了古城墙修复工作。
“汀州古城墙是汀州八县先民留下的瑰宝,修复古城墙是保护文化遗产、保护文化名城的当务之急。”游炳章告诉记者。
修复汀州古城墙得到了党和政府、社会各界人士的关心和支持。协会特邀顾问杨成武老将军在世时说:“一定要把古城墙修复好,它是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
2005年4月2日,到长汀检查指导先进性教育活动的省委书记卢展工参观了汀州古城墙及长汀革命旧址,特地交代各级党、政机关都要关心汀州古城墙修复工作。
在北京的开国将军、原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涂通今,不但捐资1000元,还对修复汀州古城墙提出宝贵意见,寄出“汀州城墙是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标志”条幅。
随后,省文化厅拨款10万元,龙岩市委、市政府拨款30万元,长汀县委、县政府拨10万元,支持修复汀州古城墙。
三
“我没有钱捐助,就帮忙挑些城墙砖,尽份力。”在西城墙,60多岁的郑孔寅老人,每天都坚持挑些砖到北山工地,他真诚地对记者说:“我不要工资的。”
在汀州古城墙文物古迹修复协会的发动下,社会各界有钱出钱、有力出力,踊跃参与修复汀州古城墙。
会长游炳章,虽年逾古稀,但为了汀州古城墙的修复,想尽了办法。他提出,会员们每人写一封信,至少动员一户捐资。在他的策划下,协会发出了修复汀州古城墙倡议书、致原汀州八县父老乡亲一封信,开展了修复汀州古城墙文艺踩街等活动。协会成立不久,他就冒着严寒到福州,向在榕的汀籍乡亲发表演说,在场者无不动容。长汀智力支乡协会福州分会随即向全国各地其他10多个分会和港台同乡会发出倡议书,发动各地乡贤支持家乡修复汀州古城墙。
老红军铁坚在协会建立时就捐资2000元,随后又捐1000元,还发动自己10多位亲属捐资2800元。
协会常务理事魏焜安已77岁高龄,除坚持值班外,不辞劳苦开展募捐。在他努力下,龙岩市直机关团员的第一批捐款3388元已到位。
协会理事梁志祥带头捐1200元,还发动长汀梁氏家族修一段汀州古城墙,烧制“汀州梁氏城墙砖”两万块。
就这样,协会会员有的收据随身带,走到哪里募捐到哪里;有的在自家门口设立募捐处。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谢先文动情地说:“他们都是70多岁的老人了,为了修复汀州古城墙,东奔西跑,精神可嘉,我们大家要支持,要尽游子一片心意。”
协会老人们的精神,感动了汀州儿女,也深深打动着海内外人士的心。晋江某公司经理戴振标,慷慨捐资4万余元,建设“东翘舒啸”烽火台。在天津经商的乡贤兰玉魁也捐资5万元,兴建“西倚听松”烽火台。旅沪乡贤谢水水、俞仰春在上海长期居住,退休多年,不但自己捐了1100元,还向邻居、朋友介绍长汀修复汀州古城墙的事迹,得到11位上海人的支持和赞誉,捐资1600元。在广州的林华女士,只在长汀一中念过书,也捐了1000元。在北京工作的江西人黄祥生,上海的林穗平,仅仅到过长汀观光旅游,也各自捐出200元。
如今,人们走在长汀水东桥上,都会被修葺一新,气势恢宏的汀州古城墙所吸引。徜徉在汀州古城墙上,俯看清澈碧绿的汀江,回望苍郁巍峨的卧龙山,“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宋朝汀州太守陈轩之笔下的古老汀州又呈现在眼前。
B. 长汀县的旅游
长汀红色旅游线路被列入国家30条精品旅游线路之一,省苏维埃旧址等7个景点被列入国家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获得了“中国客家菜之乡”称号。
2012年1月1日,参加由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国教科文民间艺术国际组织、中央电视台等单位联合举办的首届《乡土盛典》活动评选。长汀和云南丽江古城、湖南凤凰古城等10个古城古镇同列榜中,同获“中国十大最具人文底蕴古城古镇”称号。 长汀县博物馆
1995年,长汀县博物馆被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馆内设有“汀州客家博物馆陈列展览”、“长汀革命历史陈列”、“瞿秋白被囚处”、“汀州试院旧址”和唐代古柏等参观游览内容。汀州客家博物馆整个展馆占地700平方米,共分四个展室,展览分为五个部份,第一部份“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第二部份“灿烂缤纷的人文景观”;“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世界客属一家亲”;“崛起奋进的长汀”。
汀州试院
汀州试院始建于宋代,庭院式结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数幢平房相接组成。该址宋代为汀州禁军署地,元代为汀州卫署址,明、清两代辟为试院,是汀属八县八邑科举应试秀才的场所。清代著名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曾来汀主考下榻于此。院内两棵珍稀罕见的唐代双柏,参天繁茂,蔚为奇观。汀州试院,设有《汀州客家历史陈列》、《福建苏区首府—长汀革命历史陈列》、《瞿秋白光辉业绩陈列》等固定陈列,还适时举办各种专题展览。
云骧阁
客家人创建了汀州,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走进长汀,只要留意一下这里的建筑、饮食、民风,就不难感受以它独特的魅力。
云骧阁,是典型的南方古代楼阁建筑。它建于唐大历年间,集奇山、碧水、古木、桥梁、楼阁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当时汀州先民的智慧和高超的建筑艺术。
类似这样保存完好的古建筑在长汀几乎抬眼就见,随处可及。唐、宋、明、清的古城门,气势恢宏的文庙,雕梁画栋的天后宫,金碧辉煌的庙宇,奇特的双阴塔,唐宋古街区。
汀州古城墙
始建于唐大历四年,至明清时期,汀州古城墙总长为5000多米,设有12个城门,“枕山临溪为城”,形成“山中有城,城中有水”及“佛挂珠”的独特格局。高超的建筑技艺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卓越才能 。现在保存完好的城墙近3000米,将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1996年汀州城墙被列为第四批省级文保单位,2013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古城墙已有1200多年历史,始建于唐大历四年。保留下来的城墙将古城门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全长一千五百多米,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元阁
广储门又名三元阁,建于唐代,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城墙基础由花岗石所砌筑,青砖斗拱,三重递进,总长8.55米,拱门高3.4米,遗有唐代八角复盆式础柱。
双阴塔
双阴塔是唐代古井“八卦龙泉”和宋代古井“学府阴塔”的合称。与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倒置于地底,故称“阴塔”,是中国罕见的古井。1984年12月16日和12月19日,《人民日报》两次发出新华社记者专稿,报道长汀文物工作者发现“双阴塔”。1989年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骧阁建于唐大历年间,是座典型的南方古代楼阁建筑。它集奇山、碧水、古木、桥梁、楼阁于一体,具有中国园林建筑的鲜明特征,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云骧风月”。1929年3月,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这里。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山风景区
卧龙山位于城区,坐落城北,所以又叫北山。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与群峰相属,如龙盘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龙”。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龙山白云”。卧龙山巅的北极楼、金沙寺建于宋代,楼内还保存“雄镇闽西”四字大匾额。1989年公布北极楼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孔庙
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汀州府文庙建于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占地1550平方米。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明间为龙凤藻井,次间为井口天花,屋顶为桔黄琉璃瓦封盖,地面铺方形青砖。
汀州天后宫
汀州天后宫始建于宋代,供奉护海女神妈祖神像。前后殿檐两侧为石雕龙柱。前殿明间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5580平方米。后殿明间正厅为方形藻井,使用双层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垂球雕饰。1989年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斗岩风景区
朝斗岩风景区位于县城南郊,与卧龙山遥遥相对。山上大雄宝殿内塑有罕见的反坐面壁菩萨,两边对联为:“问菩萨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头”。是汀州八景之一“朝斗烟霞”。1933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大雄宝殿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1961年该址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宣言,宣告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张鼎丞任主席,政府机关设于此。省苏的成立,标志着福建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周恩来旧居)1932年春,中共闽粤赣省委(福建省委)机关设在这里,内设组织、宣传、妇女等部。罗明、刘晓、陈潭秋、刘少奇等先后任省委书记。周恩来同志来到长汀后居住在这里。4月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在这里召开攻打漳州军事会议。该址原为中华基督教会,由礼拜堂、后楼房组成,砖木结构,座西向东,建筑面积644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音医院
中央红色医院前身——福音医院旧址福音医院原为英国教会医院。由门房、礼拜堂、病房、医疗室、手术室等六幢平房组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655平方米。“八一”南昌起义后,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为南昌起义军和红军医治伤病员。毛泽东、陈赓、徐特立、周以粟、伍修权、贺子珍等曾在福音医院休养所治病疗养。1933年医院迁往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辛耕别墅
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辛耕别墅(毛泽东、朱德旧居)1929年3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长汀城,司令部、政治部驻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同志也居住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在大厅主持召开了调查会和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在扩大会议上确立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计划。该址为庭院式的民居建筑,坐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523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
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张家祠(刘少奇旧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省总工会在此设立。刘少奇同志到长汀视察工作时住在这里,陈云同志在此召开过工人大会。该址由前厅、后厅及后楼组成,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37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位于县城罗汉岭。1935年春,瞿秋白在转移中经长汀水口小迳村遭敌包围不幸被捕,被囚于汀州试院。同年6月18日秋白在中山公园凉亭(秋白亭)里饮酒后,从容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于罗汉岭。1953年在罗汉岭立瞿秋白纪念碑。1985年修碑时,陆定一为纪念碑题字:“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为纪念碑立碑文。1985年公布为第二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C. 7天30万游客,沉寂千年的长汀古城,为什么突然火了
长汀古城默默无闻了10多年,曾经是福建省贫困县,但是最近突然火了,7天就接待了30万人次,我觉得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一、长汀古城的历史悠久。
长汀古城始建于唐宋时期,离现在已经有了1000多年的历史,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古城。当人们走在长汀古城里,可以看到1200多年的唐代古柏,也能看到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客家宗祠。在古城里,各种建筑保留着原始的风貌,置身其中会有一种穿越时代的感觉。
长汀古城如今火了,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以后游客也能多一个体味古风古韵的地方。
D. 长汀的特产有哪些
1、擂茶
擂茶是客家人独特的风味食品,在汀州同样广泛流传,世代相袭,至今仍在许多乡村保留。擂茶是将适量的大米加进芝麻、黄豆、花生、茶叶以及桔皮等擂制后,熬煮而成由于长汀客家喜欢将大米加进擂茶中,所以又叫擂米茶。
擂茶风味独特,清香,微苦,呈灰绿色,稀糊浑浊,客家人不论大人小孩,都以喝擂茶为习俗。
荔枝肉是盘菜,据说它来源于“糖醋炸松丸”和“杨梅肉”。早在清朝时,宴席中就已有“糖醋炸松丸”的盘菜,至民国初,几乎每席必备。
后来,经过厨师不断改进刀工等烹调技巧,入盘菜型宛如岭南荔枝,即造型美观,香脆酸甜,风味独特。
E. 长汀的民俗有哪些
长汀民俗风情:
长汀民风淳朴。客家人勤劳善良,崇尚道德,讲究礼仪,特别尊师敬老,热情好客。长汀客家的民俗风情,不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都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兼容中原遗风和土著称习俗,而丰富多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
【岁时风俗】
春节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立春
立春,长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颇为重视。届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元宵节
长汀客家人的元宵节又叫“正月半”,这是一年中第一个节。元宵节吃“元宵”,“无宵”用糯米粉、红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团圆和睦。民间举办各种灯会,玩灯、赏灯,好不热闹,俗称“闹元宵”。迎花灯以涂坊、南山、河田、三洲等乡(镇)尤为有名。
惊蛰
惊蛰这天,长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上生石灰。这两种做法叫做“炒虫炒豸”、“混虫混豸”。尺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之时,客家人主张早期灭虫。
春社
长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妆扮人物故事,锣鼓喧天,迎神游行,祈求丰收,但并不普遍。
清明
清明期间,长汀客家人扫墓,祭祀祖先,从春分开始到清明达到高潮。祭祀活动非常讲究。在这期间,外出的家人多赶回家祭祖。
端午节
端午节,长汀客家人又称五月节,是一年中“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过节除沿袭中原习俗用竹叶包棕子,吃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等外,还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药把水”洗浴。“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药的草木煎制而成。
入伏
长汀客家人在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习俗认为,吃了“仙人冻”好度炎热的三伏天。“仙人冻”以仙草为主,配以淀粉熬成。
六月食新
长汀客家人“食新”就是尝新米。日子一般选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割下稻谷碾成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而长汀客家人的中元节却是七月十四日。相传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备过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扰。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
中秋节
客家人过中秋和中原习俗大致相同。但长汀客家还有守“月华”的习俗。据民间传说,守到“月华”天门大开,月亮大放奇异光彩,月光菩萨降临,看见者求福得福,求财得财,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华”至深更半夜。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九九”重阳节,长汀客家人俗称“九月节”。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宴请亲友。此外,还有登高、赏菊活动。
九月十四
农历九月十四,原为长汀城区庙会,古时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户户宾客满坐,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通宵达旦,热闹三天。现在已成为闽粤赣三省十四县的物资交流会期。
冬至
冬至本是农事节气,但长汀客家人称为“冬年”。客家人历来有冬至进补的习俗。汀州(长汀)客家米酒向来在冬至日添水,因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经不坏。
【婚嫁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婚嫁风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遗风,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微”(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迎亲”(迎娶新娘)等六礼。现在长汀客家婚嫁的六礼为:“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
【丧葬习俗】
汀州(长汀)客家的丧葬习俗还保留着“五服制”遗风。从孝服上分为:“斩縗”(最重孝服),“齐縗”(次重孝服),“大功”(稍轻孝服),“小功”(次轻孝服),“缌麻”(最轻孝服)。从守孝上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基本沿袭中原汉族丧服制。
治丧过程: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此外,长汀客家人还有“捡金”习俗,也称二次葬。
【生育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风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报喜、出燕、满月酒、开荤、剃头、安名、百日、过际等。
宗教文化
长汀客家人的宗教信仰,主要是佛教、道教、天主教、基督教4种,而大多数客家人信仰佛教。
佛教传入长汀有千余年历史。第一座佛寺开元创于侵占开元二十四年(736),五代时(907-960)为长汀佛教鼎盛时期,北宋时先后有两名高僧伏虎和定光来汀传教。定光、伏虎圆寂后,僧众尊崇为神佛,与观音合称“三太祖师”,信徙遍布汀州各县,后传至台湾,今彰化有定光图佛庙,淡水有鄞山寺,均由汀州移民创建。长汀远百年来每年农历正月十三,九月十四日为迎送定光、伏虎的会期,颇为隆重。1937年汀人本湛和尚创建八宝山峻峰寺,剃度40余名僧尼,接收500余名在家弟子,闽西各县僧尼多属本湛徙嗣。目前,全县有寺庙100多座。
道教传入始于唐代,在唐宋两代颇为盛行,清初顿衰,到清末县内已无正式出家道士。现仅有少数民间道士活动。
天主教两次传入长汀。首次为明末崇祯年间,活动10年后停顿。第二次于清光绪年间传入,延续至今。现存教堂1座。
基督教于清光绪年间传入,至今已有90多年历史。1941-1945年教会最盛。现存教堂1座。
此外,长汀还有许多民间信仰,大约可分为四类:一是自然神,二是英雄神,三是宗教神,四是家庭神。汀城东门外的汀州天后宫,初建何时未详,清道光五年(1825)重建,殿宇巍峨规模宏大,在海外颇有影响。
客家美食
长汀的客家美食,种类繁多,制作技艺精湛,独具地方特色:咸鲜辛辣,原汁原味;主题新颖,构思严谨;造型脱俗,色调和谐;雕工精细,图案清晰。长期以来,长汀人把传统方法与现代科学结合,继承与发扬相辅相成,烹调出风味独特的“地方菜”、“客家菜”,并自成一种系列。“食在长汀”的赞语已被越来越多前来观光旅游的海内外来宾所公认。
一、独特名菜
三角豆腐饺
三角豆腐饺,是明清以来长汀筵席中的佳肴。此菜制作颇为考究,是用豆腐做皮,瘦肉、香菇、冬笋、葱白等做馅,精工制作而成。汀州厨师制成的三角豆腐饺,皮白肉香,鲜嫩甜美,在豆腐菜肴中独具一格,别有风味。
[特色]白色棱形,皮嫩馅香,汤鲜味美,营养丰富。
白斩河田鸡
长汀民间烹鸡的方法多式多样,以白斩河田鸡最为著名。它以其香、脆、爽、嫩、滑和易脱骨而深受赞誉,为汀州自古以来之名特优佳肴,向来被列为闽西客家菜之首。其鸡头、鸡抓爪、鸡翅尖更是下酒好料,俗有“一个鸡头七杯酒,一对鸡爪喝一壶”之说。1986年省闽菜评比中,“白斩河田鸡”菜获地方特殊风味菜点称号。
[特色]干蒸精制,金黄油亮,肉香扑鼻,十分诱人。原汁原味,鲜香脆爽,滑嫩不腻。
麒麟脱胎
“麒麟脱胎”又名“麒麟钻象肚”,为长汀清代官席中之上乘珍品。相传是早以前长汀司前街有个郑姓富户,其家妇女为求多子,常在猪肚内逐层填入小狗和乌鸡媛、白鸽、麻雀、野山参等清蒸服用。此后做为一种饮食疗法,一直在富户中流传。清朝末年汀郡总镇肖芝美兴办庆寿筵宴时,曾把“麒麟脱胎”列为首菜。1985年麒麟脱胎在福建省闽菜评比中获得“优质菜点”称号,《福建省日报》于1986年5月2日曾予报道。
[特色]狗头外露者为麒麟脱胎状,全包者为小象卧产状。味香肉嫩,另有风味;壮阳补肾,祛风湿,健脾胃。
皱纱肉
皱纱肉,俗称“烧大块”,是长汀传统菜肴,历史悠久,早在清朝就已列入官席菜谱。皱纱肉皮似皱纱,综红晶亮,色香味俱佳。
皱纱肉的制作工艺如下:
[特色]皮似皱纱,肉香扑鼻,爽口不腻。
荔枝肉
荔枝肉是盘菜,据说它来源于“糖醋炸松丸”和“杨梅肉”。早在清朝时,宴宽中就已有“糖醋炸松丸”的盘菜,至民国初,几乎每席必备。后来,经过厨师不断改进刀工等烹调技巧,入盘菜型宛如岭南荔枝,即造型美观,香脆酸甜,风味独特。食之,不免使人想到“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古诗名句。
[特色]色泽金黄,香嫩酸甜。
凤凰醉酒
据《中国菜谱》载:“河田鸡起源于福建长汀县河田镇”。据民间传说,唐开元年间河田鸡选送到长安,每每取胜,列为斗鸡之雄。
长汀米酒娘,素以民间精工酿制,纯天然原料,含有20多种氨基酸,营养丰富。酒娘、鸡是长汀食文化园地的两朵奇葩。融鸡酒于一体烹制菜肴,深为来宾青睐。
[特色]鸡似醉卧缸中,鸡皮金黄油亮,酒香扑鼻,令人馋涎欲滴。
烧肝花
煤肝花盘菜是长汀传统菜肴。因其味道香脆,为下酒妙品。
[特色]色泽金黄,外酥内软,食而不腻。
生焖草鱼
长汀城乡池塘、水库大多放养鲩(草鱼)、鳙(大头鲢)、鲢、鲤等,每日都有鲜鱼上市。而人们最爱吃草鱼,因其汤鲜肉嫩,老少皆宜。
《长汀县志·物产志》记载:鲩,即草鱼,似鳟而大,形长身圆,肉厚而松,其种来自九江,邑人蓄之池塘,以草饲之,故俗称草鱼。
生焖草鱼自清末以来为婚喜贺庆、华厦落成等宴席的主菜。
[特色]汤呈乳白色,清甜可口,肉嫩而鲜。
温水鱼
河田温水鱼以肥、鲜、嫩著名。相传温水鱼起自明代,里人发现温泉下游有一种鱼,圆扁无鳞,肥大色美。犯错误上岸来在地上蹦跳片刻,全身即显出丝丝血痕,在锅中稍煮即熟,鲜嫩无比。于是人们便在温泉下游挖池,试放鱼苗养殖。细心观察,多数幼苗适应环境,发育正常,半年中竟长成肥美大鱼。后又养殖鲩(草鱼)、鲤、鲢等,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
(二)风味小吃
长汀豆腐干
长汀豆腐干是闽西“八大干”之首,始于唐开元年间,采用传统工艺科技方法加工制作,配以肉桂、公丁、大小回香等十余种中草药材,卤制而成。是一种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的绿色食品。它有3个品种:五香豆腐干、酱油豆腐干、黄色豆腐干。
[特色]甜、香、咸、鲜四味俱全,回味无穷。
糍粑
相传宋朝长汀满岚岭宝珠峰有座龙庙,天旱求雨时,城乡群众多以糍粑供奉。后来庙内住持也制作糍粑出售。因糍粑柔韧甜美、价廉耐饱,来往旅客至此多争相品尝,致使满岚岭的糍粑子无人不晓。糍粑现已在为宴席上的点心首菜,也是人们馈赠亲友的食品,市场上常有出售。
[特色]形圆质白,柔韧甜美。
灯盏糕
灯盏粒,即油炸糕,是用大米、黄豆磨成稠浆经油炸而成,形扁圆,中空而隆起,形似两个旧式灯盏吻合一起,故称“灯盏糕”。民国初年,基督教英籍传教士詹嘉德牧师来汀传教,在教徙周某家中吃“灯盏糕”时,反复幼稚地询问:“面底两块是怎样粘合的?”成为一时笑谈。长汀农村每逢年节,家家都要炸灯盏糕食用或送人,城里则为日常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出售,精美者内加精肉、长城菇、冬笋或葱蒜等馅心。有一首儿歌:“灯盏糕,膨膨起,没铜钱,得死。”道出了人们对这种传统食品的喜爱。
[特色]松嫩香酥,色泽金黄,兼有豆香。
笼床糈
笼床糈,又名“簸箕糈”,为长汀城乡传统食品。笼床饧蒸好后,切成片条晒干,加佐料煮食者称“米粉条”,蒸好后整张包入炒熟的瘦猪肉丝、韭菜段、豆芽等卷成筒状,淋上花生油、酱油者称“笼床卷”。
[特色]质地细嫩,色泽洁白,清香可口,多食不腻。
卷饼(春饼)
卷饼在长汀历史悠久,是客家人保持中原风俗的名点。每逢元宵佳节,家家户户都制。
[特色]卷筒状,色泽金黄,皮酥馅香。
烧麦
自明代以来,烧麦即为长汀著名的风味小吃。烧麦状似石榴,以皮薄馅爽,芳香扑鼻,令人垂涎而得名为:“三特石榴果”、“三里香”。后人因烧麦皮为面粉制成,吃时又要“赶烧”(趁热吃),便叫“烧麦”。“烧麦”有荤素两种。
板栗糕
明《永乐大典》在记述汀州府的贡品中曾有“栗”的记载。汀江两岸沙滩多种栗树。板栗、毛栗为长汀特产。清代畅销沿海商埠,民国初年产品已远销海外,深受欢迎。板栗糕为秋令食品,因系全部采用熟果鲜制(外地风干板栗不能使用),故其味特佳,被列为筵席中的时令美点。
[特色]色黄似桂花,味香、甜、松。
兜汤哩
“兜汤哩”是长汀的热汤类传统小吃,有猪肉兜汤、鱼肉兜汤、鸡肉兜汤等。长汀方言“兜汤哩”是“端肉汤”的意思。
[特色]汤热肉嫩,清香可口。
扁食(馄饨)
馄饨,有史记载在2000年前就已成为中国通食,长汀通称为“扁食”。长汀的“扁食”是以极薄的面皮包馅制成,馅如小指头大,薄皮围边,馅心多种多样,可用猪、牛、鸡、鱼各种肉类或虾仁等分别制茸成馅,但以精猪肉为多。
[特色]滑溜适口,汤味清鲜。
炸雪薯(薯包)
药薯,《本草备要》名“薯蓣”,又称山药、准山。相传宋英宗赵曙,为了避讳,把薯蓣改名为“山药”,今又称雪薯。闽、赣边区少数县份有种植,长汀较多。
炸雪薯,又名“薯包”,在清末民初就已上了筵席。1941睥,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来长汀时,工业合作社百余人,曾在霹雳岩公园“中南旅运社”举行盛大欢迎酒会。席间,薯包一菜受到艾黎赞美。1984年,幼年离家的美籍汀人陈鼓应教授返回家乡,吃了薯包,也觉得酥香味美,赞不绝口。
[特色]形圆外黄内白、皮酥肉嫩。
民间文艺
长汀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输入,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民间文学】
长汀民间故事题材广泛,内容丰富,结构完整,情节生动,诙谐有趣,语言流畅,性格明朗。神话传说故事主要有《河龙布雨》、《牛的传说》、《水鬼朋友》等;人物故事主要有《解晋的故事》、《定光伏虎故事》、《胡瞎哩的传说》、《九斗有的故事》等;地方故事主要有《水漫天一楼》、《钱财与人意》、《太平军在汀州》等;寓言笑话主要有《人为财死》、《三个傻哥》等;革命故事主要有《毛委员的故事》、《老伙夫》、《商人不是敌探》、《枪的故事》等。
长汀民间歌谣品种繁多,内容丰富,朗朗上口,具有鲜明的长汀客家语言色彩和风格。主要有长篇叙事歌《赵玉林与梁四珍》、《孟姜女》等;中短歌有《手提灯笼送郎归》、《十二月长工》、《苦情歌》、《怨娘歌》、《长工苦》、《讲了要恋就要恋》等,以及大量的革命歌谣。
长汀民间谚语大致可分外来谚语和本地谚语两类。外来谚语大多与各地通用。本地谚语是长汀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经世代流传下来的,具有典型的长汀地方文化特点。
【民间艺术】
长汀民间艺术丰富多彩。主要有舞龙灯、踩船灯、高跷、抬阁、打花鼓、花灯、角子灯、十番、长锣鼓、公嫲吹、南词北调、客家山歌、汉剧、楚剧、采茶剧、木偶戏、民间剪纸、根雕、竹编、铁画等。这些民间艺术秉承中原汉族遗风,融合地方色彩,形成特有风格,深受客家人的喜爱。
客家山歌是长汀最广泛流行的民间音乐,是汀州客家文化艺术的结晶。它既融和了粤东、赣南等地山歌的特点,又富于闽西特有的风格,歌词明白晓畅,朴实无华,大多采用比兴手法。客家山歌,用客家方言对唱,在山野田园间一唱一和、一问一答,或抒情、悠扬、缠绵,回味无穷,或叙事、高吭、激越,一泄无遗。爱情是客家山歌永恒的主题,但情歌不是客家山歌的全部,劳动、历史、传说、儿歌、童谣等等都是山歌表达的对象。
公嫲吹是一首著名的长汀民间器乐曲。它是以演奏乐器中其中二件乐器“公吹”和“嫲吹”命名的。乐器形似唢呐,但比唢呐长三倍左右。“公吹”音色低沉,浑厚,音域宽广;“嫲吹”音色柔和,圆润,清亮。“公吹”和“嫲吹”之间的关系是纯五度的复调关系。演奏中以“公吹”和“嫲吹”为主要乐器,配以二胡、扬琴、三弦、中胡、大堂鼓、大堂锣、小锣、闹钹等乐器。
“公嫲吹”曲调扣人心弦,振憾人心。时而旋律舒展优扬,似一对老夫妻在回忆过去的美好岁月;时而交替吹奏,互问互答,象这对老夫妻在倾诉各自的心声;时而缓慢低沉,缓缓吹来,象这对老夫妻在抚摸自己的白发,叹息岁月的无情;突然乐器齐鸣,震人魂魄,分明是相依相伴几十年的亲人突然去世后悲愤交加、撕心裂肺的哭声;转而鸣咽声声……
“公嫲吹”的作者和创作年代无从查考,由民间艺人历代相传保留下来。“公嫲吹”的曲调内涵及吹奏水平达到了极高的艺术水准。1985年由长汀民间艺人赴省演奏,被评为优秀节目。福建省民间音乐研究机构及专家高度评价了“公嫲吹”艺术价值。这是劳动人民创造的传统文化中的一颗闪亮明珠。现在只有长汀还保留演奏,成为八闽绝响。
旅游景点
古城墙已有1200多年历史,始建于唐大历四年。现在保留下来的城墙将古城门朝天门、五通门、惠吉门、宝珠门联结在一起,全长一千五百多米,至今保存完好。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广储门又名三元阁,建于唐代。城墙基础由花岗石所砌筑,青砖斗拱,三重递进,总长8.55米,拱门高3.4米。现遗有唐代八角复盆式在础柱。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双阴塔是唐代古井“八封龙泉”和宋代古井“学府阴塔”的合称。与地面的塔正好相反,倒置于地底,故称“阴塔”。这是我国罕见的古井。1984年12月16日和12月19日,《人民日报》两次发出新华社记者专稿,报道长汀文物工作者发现“双阴塔”。1989年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云骧阁建于唐大历年间,是座典型的南方古代楼阁建筑。它集奇山、碧水、古木、桥梁、楼阁于一体,具有我国园林建筑的鲜明特征,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云骧风月”。1929年3月,毛泽东亲手缔造的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机关设在这里。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卧龙山风景区卧龙山位于城区,座落城北,所以又叫北山。因“四面平田,一山突起,不与群峰相属,如龙盘屈而卧,中分九支,故名卧龙”。是著名的汀州八景之一“龙山白云”。卧龙山巅的北极楼、金沙寺建于宋代,楼内还保存“雄镇闽西”四字大匾额。1989年公布北极楼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府文庙建于宋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占地1550平方米。大成殿面阔三间,进深三间,重檐歇山顶,抬梁穿斗,明间为龙风藻井,次间为井口天花,屋顶为桔黄琉璃瓦封盖,地面铺方形青砖。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汀州天后宫始建于宋代,供奉护海女神妈祖神像。前后殿檐两侧为石雕龙柱。前殿明间三间,进深三间,平面呈长方形,占地面积5580平方米。后殿明间正厅为方形藻井,使用双层如意斗拱承托,四角有垂球雕饰。1989年公布为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朝斗岩风景区位于县城南郊,与卧龙山遥遥相对。山上大雄宝殿内塑有罕见的反坐面壁菩萨,两边对联为“问菩萨为何反坐,笑世人不肯回头”。朝斗岩草木葱茏,清泉飞瀑,奇石异洞,景色迷人,是长汀著名的古迹名胜,也是汀州八景之一“朝斗烟霞”。1933年2月,中共福建省委在大雄宝殿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1961年该址公布为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
汀州试院汀州试院始建于宋代,庭院式结构,占地面积万余平方米,由门楼、空坪、大堂、后厅、厢房和数幢平房相接组成。该址宋代为汀州禁军署地,元代为汀州卫署址,明、清两代辟为试院,是汀属八县八邑科举应试秀才的场所。清代著名大学者、《四库全书》总纂纪晓岚曾来汀主考下榻于此。院内两棵珍稀罕见的唐代双柏,参天繁茂,蔚为奇观。汀州试院,现为博物馆,设有《汀州客家历史陈列》、《福建苏区首府——长汀革命历史陈列》、《瞿秋白光辉业绩陈列》等固定陈列,还适时举办各种专题展览。
1932年3月18日,福建省第一次工农兵代表大会在这里隆重召开,大会通过了一系列重要决议和宣言,宣告成立“福建省苏维埃政府”,张鼎丞任主席,政府机关设于此。省苏的成立,标志着福建苏区建设进入了全盛时期。
1934年10月,红军主力长征后,国民党部队36师师部驻扎这里。中国共产党早期领导人之一,卓越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理论家和宣传家瞿秋白不幸被捕后,于1935年5月9日囚禁于此,6月18日,在罗汉岭英勇就义。
省苏旧址庄严宏伟、绿草如茵、花团锦簇、景色宜人,是福建西部旅游观光胜景,全国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周恩来旧居)1932年春,中共闽粤赣省委(福建省委)机关设在这里,内设组织、宣传、妇女等部。罗明、刘晓、陈潭秋、刘少奇等先后任省委书记。周恩来同志来到长汀后居住在这里。4月初,毛泽东、周恩来等在这里召开攻打漳州军事会议。该址原为中华基督教会,由礼拜堂、后楼房组成,砖木结构,座西向东,建筑面积644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中央红色医院前身——福音医院旧址福音医院原为英国教会医院。由门房、礼拜堂、病房、医疗室、手术室等六幢平房组成,土木结构,占地面积1655平方米。“八一”南昌起义后,福音医院院长傅连暲为南昌起义军和红军医治伤病员。毛泽东、陈赓、徐特立、周以粟、伍修权、贺子珍等曾在福音医院休养所治病疗养。1933年医院迁往瑞金,正式命名为中央红色医院。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辛耕别墅(毛泽东、朱德旧居)
1929年3月14日,毛泽东、朱德率领红四军首次入闽,解放长汀城,司令部、政治部驻在这里。毛泽东、朱德同志也居住在这里。毛泽东同志在大厅主持召开了调查会和红四军前委扩大会议,在扩大会议上确立了开创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伟大战略计划。该址为庭院式的民居建筑,座北朝南,土木结构,占地面积523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张家祠(刘少奇旧居)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福建省总工会在此设立。刘少奇同志到长汀视察工作时住在这里,陈云同志在此召开过工人大会。该址由前厅、后厅及后楼组成,土木结构,建筑面积537平方米。1988年公布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瞿秋白烈士纪念碑纪念碑位于县城罗汉岭。1935年春,秋白同志在转移中经长汀水口小迳村遭敌包围不幸被捕,被囚于汀州试院。同年6月18日秋白同志在中山公园凉亭(秋白亭)里饮酒后,从容走向刑场,英勇就义于罗汉岭。1953年在罗汉岭立瞿秋白纪念碑。1985年修碑时,陆定一同志为纪念碑题字:“瞿秋白烈士纪念碑”;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为纪念碑立碑文。碑为混凝土结构,高30.59米,宽4.24米。1985年公布为第三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公布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F. 中国这座沉寂的千年古城“长汀”,为啥突然火了
因为长汀有很多的特色项目,经过一些开发,就更加迷人了,而且到了春节也会有特定的节目来吸引游客,接下来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出名的景点以及一些美食吧。
第一个就给大家介绍一下永定客家土楼,这是一个五A级的国家级景点,永定土楼是一个建筑奇葩,修建得独一无二。居住在土楼里面,你会有一种心里宁静的感觉,似乎是在一种世外,不问世俗,呼吸一下新鲜空气,就会心旷神怡。
好了,最后还是要给大家总结一下,为什么长汀可以火,就是因为这里的风景优美,旅游业得到了重视,并且里面特色很多。
G. ▌【长汀】美丽的长汀,追根客家之魂
嗯哪。你问的是啥
H. 长汀的民风习俗有哪些
长汀民俗风情
长汀民风淳朴。客家人勤劳善良,崇尚道德,讲究礼仪,特别尊师敬老,热情好客。不论城市或乡村,教师和老人都在人们心目中得到敬重;不论何方来客,都给人宾至如归的感觉。这和长汀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及客家人追求知识、好善乐施、向往未来有直接的关系。
长汀客家的民俗风情,不论衣食住行、婚丧喜庆都在祖祖辈辈的传承中兼容中原遗风和土著称习俗,而丰富多彩,犹如一幅色彩斑斓的民俗画卷。
【岁时风俗】 春节
春节从“正月朔日子夜算起”。长汀客家人认为,春节才算是真正的过年。百节年为首,对新的一年寄托着无限的希望。春节大约分3个阶段:从入年界至除夕为准备阶段:年初一至年初五为过年阶段;年初六至元宵节为余兴阶段。 入年界: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开始为入年界。入年界后积极筹备年料,送年礼、大扫除、洗晒被褥衣物、理发沐浴、添置新衣等。
蒸岁饭:除夕前一天蒸岁饭,岁饭要供数日,取“岁有余粮”之意。初三早晨重蒸食用。年初五才能放生米下锅。 过年:除夕(年三十晡)晚上合家团聚饮酒,称“食年酒”,即“过年”。除夕在门前、厅堂贴对联,家庭用具上贴红纸,叫做“封岁”、“上红”。
守岁:吃完年夜饭,全屋到处灯火通明直至天亮,叫“点岁火”,家中亲人欢聚一堂,共叙天伦,通宵达旦,谓之“守岁”;长辈用红纸做红包给孩子,叫“压岁线”;将红包放在供桌上,称“压岁”。
开大门:正月初一凌晨,以“通书”为准择吉时,打开大门,口颁“开门大吉,万事如意,脚踏四方,方方得利”,燃放鞭炮,辞旧迎新。
拜年: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打开大门,择吉利方向,以示“出天方”迎喜神。同时前往亲朋好友家互相拜年,互祝新年好。
游乐:春节期间传统游乐活动颇为丰富。民间踩船灯、舞龙灯、舞狮灯、踩高跷、迎花灯、打花鼓、演戏、提傀儡等活动遍布城乡,热闹非凡。
立春
立春,长汀客家人“交春”。因它是一年二十四节气之首,颇为重视。届时,备香案、烧香照烛,放鞭炮,贴上“迎春接福”、“春临福至”等红笺,名为“接春”。 元宵节
长汀客家人的元宵节又叫“正月半”,这是一年中第一个节。元宵节吃“元宵”,“无宵”用糯米粉、红糖、花生米、芝麻等做成,意在祝福一家团圆和睦。民间举办各种灯会,玩灯、赏灯,好不热闹,俗称“闹元宵”。迎花灯以涂坊、南山、河田、三洲等乡(镇)尤为有名。
惊蛰
惊蛰这天,长汀客家人炒豆子、炒麦子,或在热水中煮连毛芋子;在橱脚、桌脚、柱脚、墙脚等处撒上生石灰。这两种做法叫做“炒虫炒豸”、“混虫混豸”。尺蛰是冬眠昆虫开始复苏之时,客家人主张早期灭虫。
春社
长汀客家有在社日祭祀土地神、五谷神的风俗。每年立春后的第五个戊日是春社,客家人妆扮人物故事,锣鼓喧天,迎神游行,祈求丰收,但并不普遍。
清明
清明期间,长汀客家人扫墓,祭祀祖先,从春分开始到清明达到高潮。祭祀活动非常讲究。在这期间,外出的家人多赶回家祭祖。
端午节
端午节,长汀客家人又称五月节,是一年中“五、八、腊”三大节日之一。过节除沿袭中原习俗用竹叶包棕子,吃雄黄酒,赛龙舟,挂菖蒲等外,还在五月初五那天,男女老少都用“药把水”洗浴。“药把水”是用山上能入药的草木煎制而成。
入伏
长汀客家人在入伏这天家家熬“仙人冻”吃。习俗认为,吃了“仙人冻”好度炎热的三伏天。“仙人冻”以仙草为主,配以淀粉熬成。
六月食新
长汀客家人“食新”就是尝新米。日子一般选小暑过后,逢卯日“食新”。在乡间,割下稻谷碾成新米,做好饭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
中元节
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中元节,而长汀客家人的中元节却是七月十四日。相传宋代末年,客家人正准备过节,元兵突然入侵,因此改为提前一天祭祀祖先,以避兵扰。七月十四日祭祀祖先,七月十五日祭祀“野鬼”。
中秋节
客家人过中秋和中原习俗大致相同。但长汀客家还有守“月华”的习俗。据民间传说,守到“月华”天门大开,月亮大放奇异光彩,月光菩萨降临,看见者求福得福,求财得财,因此有人在月光下守“月华”至深更半夜。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为“九九”重阳节,长汀客家人俗称“九月节”。家家户户做米冻,打糍粑,杀鸡鸭,买猪肉,宴请亲友。此外,还有登高、赏菊活动。 九月十四
农历九月十四,原为长汀城区庙会,古时迎神拜佛十分隆重,大街小巷小泄不通,家家户户宾客满坐,各种民间文艺演出通宵达旦,热闹三天。现在已成为闽粤赣三省十四县的物资交流会期。
冬至
冬至本是农事节气,但长汀客家人称为“冬年”。客家人历来有冬至进补的习俗。汀州(长汀)客家米酒向来在冬至日添水,因为冬至添水的酒色、香、味俱佳,而且久经不坏。
【婚嫁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婚嫁风俗,基本上保留了古代婚俗的遗风,即:“纳采”(提亲),“问名”(问生辰八字),“纳吉”(双方占卜合婚),“纳微”(男方将聘礼送往女家),“请期”(男方将选定的结婚日期通知女家),“迎亲”(迎娶新娘)等六礼。现在长汀客家婚嫁的六礼为:“提亲”,“问名”,“送定”,“报日子”,“送嫁妆”,“接亲”。
【丧葬习俗】
汀州(长汀)客家的丧葬习俗还保留着“五服制”遗风。从孝服上分为:“斩縗”(最重孝服),“齐縗”(次重孝服),“大功”(稍轻孝服),“小功”(次轻孝服),“缌麻”(最轻孝服)。从守孝上分为:三年、一年、九个月、五个月、三个月,基本沿袭中原汉族丧服制。
治丧过程:报丧、摆孝堂、守灵、吊孝、入殓、发靷、祭三朝、五七、完七、出服等。 此外,长汀客家人还有“捡金”习俗,也称二次葬。
【生育风俗】
汀州(长汀)客家风俗大致有:催生、坐月子、报喜、出燕、满月酒、开荤、剃头、安名、百日、过际等。
I. 长汀古城的介绍
长汀古城即汀州古城墙,位于福建长汀县汀州镇,依山傍水,环抱全城,形状宛如“观音挂珠”。
J. 长汀的习俗
长汀风俗
··························长汀土著
嫁女就是卖女人,
只有价钱没亲人。
如若你是穷小子,
愿卖邻村王疯子。
大沟深山出刁民,
还议别人不文明。
自我感觉倍儿棒,
眼里他人井中鼠。
三言两语概长汀。
你说长汀不长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