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肥西县,环保局叶竹现担任什么职务
肥西县县委宣传部部长
㈡ 徐承云的简介
曾任36师炮兵团司务长,指挥排长,12军炮兵团团长,步兵34师师长。 1990年任步兵第36师师长。
1994年3月任第12集团军副军长(1994.07.11时任)、南京军区副参谋长,第12集团军军长。
2002年1月任南京军区装备部部长。
2003年1月任南京军区参谋长,2004年7月任南京军区副司令员。
1992年晋升少将军衔,2004年7月晋升中将军衔。2008年12月退役。
是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中共十六大代表。
2008年4月8日下午,南京军区副司令徐承云中将和南京军区后方油库领导等百余人全程观摩了驻浦东区73807部队万吨级油料收发码头,一场以输油管遭敌破坏、油轮起火为背景的军地消防实战演练。 2008年12月13日,南京军区副司令员徐承云中将在肥东县委常委、宣传部长王海霞,县教育局局长王家华,撮镇镇党委书记宁世明的陪同下回到阔别46年的母校——撮镇中学。
2009年4月22日,南京军区副司令徐承云中将一行在合肥市警备区司令司久水、县委常委、县人武部政委杨开斌以及三河镇有关领导的陪同下,来镇检查指导工作徐承云副司令员一行首先检查了镇的武装工作,并听取了人武部工作情况的汇报。他对近两年来我镇的武装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对我镇坚持党管武装工作,大力加强新形势下民兵预备役建设、积极为上级部队输送优质人才的做法表示满意。他说,重视国防教育工作是讲政治的一种体现,肥西县及三河镇领导十分重视武装工作,为上级部队办了大量好事、实事,工作踏实富有成效。肥西县人武部在省警备区和县委的领导下,在工作中注重抓重点、扣特点、出亮点,成绩突出,尤其在民兵作战力量建设和社区国防教育上做了大量工作。
最后,徐承云中将一行还参观了古镇景区,并对三河古镇的旅游大发展给予了高度评价。
㈢ 中国现代民族英雄的名字
1、戴安澜
戴安澜(1904~1942),国军名将,黄埔系骨干之一。原名戴炳阳、字衍功、自号海鸥,汉族,安徽省无为县仁泉乡(今洪巷乡)练溪社区风和自然村人。1926年黄埔军校三期毕业。曾血战古北口,后立下台儿庄战役部分战功(火攻陶墩/智取朱庄/激战郭里集);
击败瑞阳公路日军第九师团主力(属武汉会战)、击退艾山阵地日军进攻(属徐州会战)、攻克昆仑关/击毙中村正雄少将(属昆仑关战役)等战功,因昆仑关一役获得蒋中正"当代之标准青年将领"之赞誉。是二战中第一位获得美国勋章的中国军人。
1942年,率第200师作为中国远征军的先头部队赴缅参战。取得同古会战(歼敌五千余,而日军兵力4倍于戴部)、收复棠吉等战功。1942年5月18日在郎科地区指挥突围战斗中负重伤,26日下午5时40分在缅北茅邦村殉国。1939年6月17日,授陆军少将。1942年10月16日,追赠陆军中将。
2、孙立人
孙立人,字抚民,号仲能,汉族,安徽省舒城县三河(今属肥西县)人,生于安徽省庐江县金牛镇。先后毕业于清华大学、美国弗吉尼亚军事学院。
中华民国陆军二级上将军衔,第一次缅战时任38师师长,在孟关杰布山隘间战役毙敌2000余,孟拱河谷战役击毙日军12000余,第二次入缅作战时任新一军军长,攻克八莫、南坎、老龙山、南巴卡、新维、腊戍、乔美等地,共击毙日军3万3千余人。是抗日战争中军级单位将领中歼灭日军最多的将领,有“丛林之狐”、“东方隆美尔”的美称。
3、赵尚志
赵尚志(1908年—1942年2月12日),汉族,热河朝阳(现辽宁省朝阳市)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之一,东北地区最早的共产党员之一。
1925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北伐战争时期,赵尚志在东北地区组织和从事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活动。“九一八事变”后赵尚志被任命为中共满洲省委常委、军委书记。之后,赵尚志领导创建中共巴彦抗日游击队(中国工农红军36军独立师)北满珠河反日游击队队长,后任东北反日游击队哈东支队司令;
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军长,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军长,北满抗联总司令,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东北抗联第二路军副总指挥。赵尚志与李兆麟等创建了珠河、汤原抗日游击根据地。1942年2月12日,赵尚志在黑龙江省鹤岗市萝北县战斗中身负重伤后牺牲。
2009年,赵尚志被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等11个部门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4、杨靖宇
杨靖宇(1905~1940),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民族英雄,鄂豫皖苏区及其红军的创始人之一,东北抗日联军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原名马尚德,字骥生。1905年2月26日(清光绪三十一年正月二十三)生于河南省确山县李湾村。父亲马锡龄是一穷苦农民。杨靖宇八岁时进私塾读书。1918年入确山县高等小学读书。
1923年进开封纺织染料工业学校,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1925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7年3月,为迎接北伐军胜利北进,领导了确山农民起义。同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28年初调到中共河南省委工作,在洛阳、开封等地先后三次被捕入狱。1929年奉中共中央之命赴东北,任中共抚顺特别支部书记。同年秋被捕,在狱中坚持斗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出狱,任哈尔滨市委书记,满洲省委委员、代军委书记等职,积极领导东北人民的抗日斗争。1933年任中国工农红军三十二军南满游击队政委、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委。
1934年任南满抗日联军总指挥、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兼政委等职。1937年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指挥兼政委,基本队伍有六千余人,分布南满一带开展抗日斗争。卢沟桥事变后,杨靖宇发动西征,经常出击日军,支援关内的斗争。
1938年5月,召集南满党和军队干部开会,讨论坚持游击战争策略。会后,在通化、临江一带开展抗日斗争,给敌伪军以沉重打击。同年冬,日寇实施惨无人道的归屯并户政策,并勾结日本武装屯田移民,加强对南满抗日根据地的摧残,抗日联军的处境更加艰难。杨靖宇率第一路军一部一千四百多人,进入长白山密林中。次年,在蒙江县境与敌人战斗中受重大损失,队伍剩四百多人。
1940年1月,为解决部队给养问题,命部队主力北上,自己带领一支小部队东进。2月23日,孤身一人在吉林蒙江县(今靖宇县)保安村前三道崴子遭遇几位村民,其中一人回大屯泄密给日伪当局;关东军讨伐队包围了将军,并紧急召集由抗联叛徒组成的伪满特工队参战;经过数小时激战,将军被叛徒机枪点射命中要害,壮烈殉国。
5、张自忠
张自忠(1891-1940) 汉族,字荩忱,山东临清人,抗日将领。1911年在天津法政学堂求学时秘密加入同盟会。1914年投笔从戎。1917年入冯玉祥部,历任营长、团长、旅长、师长等职。
1930年中原大战后,冯玉祥军事集团被瓦解,张自忠所部被蒋介石收编。1931年后,张自忠曾任第29军第38师师长、第59军军长、第33集团军总司令兼第5战区右翼兵团司令等职。1937年,上海、南京相继沦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把兵锋直指徐州,志在夺取这一战略要地。
1940年5月16日一天之内,张自忠自晨至午,一直疾呼督战,午时他左臂中弹仍坚持指挥作战。到下午2时,张自忠手下只剩下数百官兵,他将自己的卫队悉数调去前方增援,身边只剩下高级参谋张敬和副官马孝堂等8人。
他掏出笔向战区司令部写下最后近百字的报告,交给马孝堂时说:“我力战而死,自问对国家对民族可告无愧,你们应当努力杀敌,不能辜负我的志向。”稍后,张自忠腰部又被机枪子弹击中,他卧倒在地浴血奋战最后壮烈牺牲。
张自忠战死后,日本人发现张将军遗体,审认无讹,一起膜拜,用上好木盛殓,并竖木牌。并全军向他行礼,甚至在他的遗体运回后方之时,日军收到消息便下令停止空军的空袭一日,避免伤到张自忠的忠骸。可见,张自忠将军在对日抗战所展现军人武德,连当时崇尚军国主义的日军都为之感动。
蒋介石惊闻张自忠殉国,立即下令第5战区不惜任何代价夺回张自忠遗骸。一百多名优秀将士,抢回张将军的尸骨,连夜运往重庆。当灵柩经过宜昌时,全市下半旗,民众前往吊祭者超过十万人。灵柩运抵重庆时,蒋介石特亲临迎灵致祭,抚棺痛哭,并手书“英烈千秋”挽匾以资表扬。
毛泽东题写了“尽忠报国”的挽词。张自忠殉国时,年仅50岁,他的夫人李敏慧女士闻耗悲痛绝食七日而死,夫妻二人合葬于重庆梅花山麓,后建有张自忠将军陵园和张自忠将军生平事迹陈列馆。周恩来曾亲自写下文章称赞张自忠“其忠义之志,壮烈之气,直可以为中国抗战军人之魂”。
㈣ 肥西县副县长是谁
盛开
㈤ 肥西县委书记陈晓波简介
陈晓波简历:
陈晓波,男,1965年生,大学学历,管理学学士,中共党员。
历任共青团安徽省委宣传部部长、合肥市肥西县委副书记、县长。
2008年7月任合肥市肥西县委书记。
2012年8月拟提名为合肥市政府副市长 。
2012年9月21日,合肥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五次会议决定,任命陈晓波为合肥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㈥ 肥西县城市管理局领导名单
肥西县城市管理局领导名单:
党组书记、局长:曾家应
主持局全面工作,负责党风廉政建设、招商引资、财务装备工作。分管局财务科。
党组副书记、副局长:张德贵
党组成员、副局长:岳宏骏
负责市容环卫督查、广告管理、工程渣土管理、政策法规、综治维稳、普法信访、安全生产工作。分管局市容环卫科、广告管理科、工程渣土管理科、法规科、治安办公室、机关党支部,联系三河镇、桃花镇、丰乐镇、严店乡行政执法工作。
党组成员:王世庆
负责行政执法、文明创建、查处违法建设工作。分管局城管执法大队。联系上派镇、桃花工业园、新港南区、紫蓬山旅游开发区、紫蓬镇行政执法工作。
党组成员:周云峰
负责环卫管理、环卫设施建设与维护、统战工作。分管局环境卫生管理中心。联系官亭镇、高店乡、铭传乡行政执法工作。
局长助理:周安娜
负责局绩效考核工作,协管宣传工作。
负责组织人事、纪检监察、宣传信息、行政事务、政务公开、交通秩序管理、计划生育、效能建设、环境保护、节能减排、工青妇工作。分管局办公室、城管指挥中心、局党总支、局工会工作委员会,联系花岗镇、新港工业园、柿树岗乡、山南镇、柏堰科技园行政执法工作。
㈦ 杨振宁 邓稼先资料
杨振宁(1922--),美国华裔物理学家。生于中国合肥。1938年考入西南联大。1945年赴美国芝加哥大学留学,1948年获博士学位。1949年在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从事研究工作。1963年起任库兰特研究所管理委员会委员。1966年起任纽约石溪州立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1956年与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字称不守恒原理,并共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著有《基本粒子发展简史》等。
不论在海内还是海外,杨振宁这个名字在华人中是很响亮的。他,1957年与李政道共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奖。这是中国人第一次登上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领奖台,全世界的炎黄子孙无不为自己的同胞在世界科学殿堂上取得的辉煌成就感到骄傲。“中国人在国际科学坛上有建立不朽之功绩者,乃自杨振宁始。”继杨振宁、李政道之后在1976年也获得诺贝尔物理奖的丁肇中教授如是说。
杨振宁1922年出生在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曾留学美国攻读数学,获博士学位,回国后先后在厦门大学和清华大学任数学教授,是最早将西方近代数学引入中国的先驱者之一。聪颖的天赋,加上家庭的熏陶,使杨振宁从小就很有"异禀"。他不但书念得好,而且兴趣广泛,还是读中学时,他就对父亲说过:“我长大了要争取得诺贝尔奖!”
抗日战争期间,杨武之任教的清华大学被迫南迁长沙,与北大、南开合并成临时大学。日军攻占南京后,临时大学撤至昆明,并改名西南联合大学。杨振宁也随父母颠沛流离长途奔波来到昆明,他在念完高中二年级之后,未上高三就考上了西南联大。当时的西南联大集中了许许多多各个学科的著名教授,形成一个灿烂的教师群,是中国最大的教育中心。在这里,杨振宁得到了名师们的极好指点。他在吴大猷教授指导下完成了学士论文。大学毕业并取得理学学士学位后,即入研究生院深造,在王竹溪教授指导下研究统计物理学,取得硕士学位。
1945年,杨振宁作为“留美公费生”赴美,寻找他所敬慕的物理大师E·费米教授,成为费米主持的芝加哥大学研究生班的博士研究生,并得遇后来被称为“氢弹之父”的E·特勒教授。他深受费米的熏陶和影响,在泰勒指导下完成博士论文,于1948年获博士学位。在应校方聘请,留校当了一年教员之后,他于1949年到普林斯顿高等学术研究所工作,1955至1966年任该所教授。从1966年起,他担任了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的爱因斯坦物理学讲座教授,并任新创办的该校理论物理学研究所所长。
邓稼先,1924年出生于安徽怀宁县一个书香门第之家。翌年,他随母到北京,在担任清华、北大哲学教授的父亲身边长大。他5岁入小学,在父亲指点下打下了很好的中西文化基础。1935年,他考入志成中学,与比他高两班、且是清华大学院内邻居的杨振宁结为最好的朋友。邓稼先在校园中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在父亲安排下,他随大姐去了大后方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1945年抗战胜利时,邓稼先从西南联大毕业,在昆明参加了共产党的外围组织“民青”,投身于争取民主、反对国民党卖国独裁的斗争。翌年,他回到北平,受聘担任了北京大学物理系助教,并在学生运动中担任了北大教职工联合会主席。抱着学更多的本领以建设新中国之志,他于1947年通过了赴美研究生考试,于翌年秋进入美国印第安那州的普渡大学研究生院。由于他学习成绩突出,不足两年便读满学分,并通过博士论文答辩。此时他只有26岁,人称“娃娃博士”。
1950年8月,邓稼先在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九天后,便谢绝了恩师和同校好友的挽留,毅然决定回国。同年10月,邓稼先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此后的八年间,他进行了中国原子核理论的研究。1953年,他与许鹿希结婚,许鹿希是五四运动重要学生领袖、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许德珩的长女。1954年,邓稼先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58年秋,二机部副部长钱三强找到邓稼先,说“国家要放一个’大炮仗‘”,征询他是否愿意参加这项必须严格保密的工作。邓稼先义无反顾地同意,回家对妻子只说自己“要调动工作”,不能再照顾家和孩子,通信也困难。从小受爱国思想熏陶的妻子明白,丈夫肯定是从事对国家有重大意义的工作,表示坚决支持。从此,邓稼先的名字便在刊物和对外联络中消失,他的身影只出现在严格警卫的深院和大漠戈壁。
邓稼先就任二机部第九研究所理论部主任后,先挑选了一批大学生,准备有关俄文资料和原子弹模型。1959年6月,苏联政府中止了原有协议,中共中央下决心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氢弹和人造卫星。邓稼先担任了原子弹的理论设计负责人后,一面部署同事们分头研究计算,自己也带头攻关。在遇到一个苏联专家留下的核爆大气压的数字时,邓稼先在周光召的帮助下以严谨的计算推翻了原有结论,从而解决了中国原子弹试验成败的关键性难题。数学家华罗庚后来称,这是“{集世界数学难题之大成”的成果。
邓稼先不仅在秘密科研院所里费尽心血,还经常到飞沙走石的戈壁试验场。1964年10月,中国成功爆炸的第一颗原子弹,就是由他最后签字确定了设计方案。他还率领研究人员在试验后迅速进入爆炸现场采样,以证实效果。他又同于敏等人投入对氢弹的研究。按照“邓-于方案”,最后终于制成了氢弹,并于原子弹爆炸后的两年零8个月试验成功。这同法国用8年、美国用7年、苏联用4年的时间相比,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1972年,邓稼先担任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又任院长。1984年,他在大漠深处指挥中国第二代新式核武器试验成功。翌年,他的癌扩散已无法挽救,他在国庆节提出的要求就是去看看天安门。1986年7月16日,当时的副总理李鹏前往医院授予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同年7月29日,邓稼先去世。他临终前留下的话仍是如何在尖端武器方面努力,并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走上科学之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著,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邓稼先在从事领导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先后撰写了有关《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并着手编写了《量子场论》和《群论》等教材。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最危险的时刻,他总是坚持要直接站在操作人员身边。这种忘我的大无畏精神,使广大科研人员感受到莫大的鼓励。
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干起,邓稼先先后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多项职务。他还是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担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职务时病逝于北京。他临终前所关心的仍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右二)和夫人许鹿希(左二)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右一)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科技强国的抱负和梦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邓稼先,杰出的科学家,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为了祖国的强盛,为了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他甘当无名英雄,默默无闻地奋斗数十年,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制做出了卓越贡献,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于安徽省怀宁县,1935年考入志成中学,在读书求学期间,深受爱国救亡运动的影响。1937年北平沦陷后,他曾秘密参加抗日聚会。后在父亲邓以蛰的安排下,他随大姐去往昆明,并于1941年考入西南联合大学物理系。
在抗日救亡的呼喊中成长起来的邓稼先,高唱着“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的西南联大校歌走上科学之路。为了实现科技强国的夙愿,他将个人的事业与民族兴亡紧密相连。1948年至1950年,他在美国普渡大学留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毕业当年,他就毅然回国。
回到祖国怀抱后的邓稼先被分配到中国科学院工作。新中国启动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国防尖端科研试验工程后,邓稼先成为从事这项事业的众多科技人才中的一员。他以满腔热忱投入工作,并迅速成长起来。1956年,他加入中国共产党。
邓稼先参加、组织和领导了我国核武器的研究、设计工作,是我国核武器理论研究工作的奠基者之一。从原子弹、氢弹原理的突破和试验成功及其武器化,到新型核武器的重大原理突破和研制试验,均做出了重大贡献,其成果曾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在原子弹、氢弹研制试验过程中,邓稼先领导开展了爆轰物理、流体力学、状态方程、中子输运等基础理论研究,完成了原子弹的理论方案,并参与指导核试验的爆轰模拟试验。原子弹试验成功后,他进而开始探索氢弹设计原理,选定技术途径。
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的研制和实验工作在邓稼先的直接领导并参与下完成。由他和周光召共同完成的《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理论研究总结》一书,成为国内第一部有关核武器理论设计的开创性基础巨著,是培养科研人员入门的必备教科书。
为了培养年轻的科研人员,邓稼先在从事领导研究工作的同时,还先后撰写了有关《电动力学》《等离子体物理》《球面聚心爆轰波理论》等许多讲义,并着手编写了《量子场论》和《群论》等教材。
邓稼先虽长期担任核试验的领导工作,却本着对工作极端负责任的精神,在最关键的时候出现在第一线。核武器插雷管、铀球加工等最危险的时刻,他总是坚持要直接站在操作人员身边。这种忘我的大无畏精神,使广大科研人员感受到莫大的鼓励。
从中科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干起,邓稼先先后担任了原子能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院长,核工业部科技委员会副主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等多项职务。他还是中科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中国核学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中共第十二届中央委员。
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在担任国防科工委科技委副主任职务时病逝于北京。他临终前所关心的仍是如何发展我国的尖端武器,并语重心长地说:“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1974年,黄昆、邓稼先、黄宛、周光召、杨振宁(从左至右)游览北京颐和园时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和夫人许鹿希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右二)和夫人许鹿希(左二)同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右一)合影(资料照片)。
邓稼先用自己的一生,实践着科技强国的抱负和梦想。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新一代优秀知识分子的光辉榜样。
1999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周年之际,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隆重表彰为我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突出贡献的23位科技专家,追授邓稼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2008年,邓稼先当选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组织评选的中国十大传播科技优秀人物。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统战部、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央党史研究室、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全国总工会、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解放军总政治部等11个部门联合组织的“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中,邓稼先被评为“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㈧ 肥西老母鸡汤真的像宣传的那么好吗
那是当然的,肥西老母汤是老乡鸡的经典菜品,在当地行业内很有名气的,而且老乡鸡为保品牌质量,不做加盟,国内直营店800家。
㈨ 王登平的人物履历
王登平,男,汉族,1952年11月生,安徽肥西人,中央党校政治学专业研究生毕业。
历任战士、排长、政治指导员、军政治部干事、副处长,
总政宣传部副局长、局长,周克玉上将秘书。
海军青岛某基地副政委、青岛某保障基地政委等职,
海军装备部政委,全国人大代表。
2002年作为舰艇编队副指挥员,参加了中国海军首次环球航行,同年晋升少将。
2009年12月任海军北海舰队政治委员
2011年7月晋升中将。
2012年7月任广州军区副政委南海舰队政委。
2014年12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
2016年2月,退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副政委现役,已年满64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