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你知道豫剧在河南是一种怎样的存在
豫剧是河南的本地剧种,现在因为娱乐文化的影响,听豫剧的大部分都是老年人,如果在这样持续下去,说不定豫剧在过几十年就只能出现在回忆录里面了。
『贰』 十生九唐 对豫剧生角发展有何影响
豫剧流派传承的遗憾
在豫剧界,目前能自成一派且得到公认的艺术家,有生行的唐喜成、王素君,旦行的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净行的李斯忠,丑行的高兴旺、牛得草等十一位豫剧宗师。他们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逐渐形成了各自的表演风格。在上世纪50至80年代,他们共同促进了豫剧的繁荣,将豫剧推向了顶峰。随着时间的流逝,现在除马金凤、王素君两位尚在世以外,其他均已离我们而去。虽然每位艺术宗师都不乏亲传和再传弟子,但这些弟子在传承老师的艺术成就上,却存在不少遗憾。笔者经过认真思考,归结为以下几方面,与戏迷朋友共同探讨。
一、继承与发展上存在失误。每位自成一派的老艺术家都有其表演特点,这是结合自身条件,在实践中慢慢摸索形成的,能有幸成为他们的入室弟子,相当于走了条捷径,少走弯路即可继承老师的艺术成果。但不少弟子连老师的表演艺术都未完全领悟,就刻意出新,以致误导了不少观众。其中比较典型的便是唐派的继承。唐派弟子虽阵容强大,却很少有人能达到唐喜成本人的表演水平,这在观摩分析唐先生和弟子们的表演后即可得出答案。唐喜成以假嗓发音为主,但音域宽厚,唱腔高亢,极具爆发力和穿透力,颇能表现男性的阳刚之美。比如《三哭殿》中“李世民登龙位万民称颂”一段,高低音域相差八度,演唱却游刃有余,通顺自然,充分展示出深厚的艺术功力,且唱功和做派俱佳,一招一式尽显帝王的豪放之气。许多唐派传人相比之下则逊色不少。比如唐老师的大弟子,也是唐派传人中最受关注的贾廷聚,他的二本腔即不如唐喜成圆润醇厚,其在《三哭殿》中扮演唐王,加进了一些不必要的眼神和动作,失去了帝王的稳重和大气;对“长江水焉有那回头之浪”一句刻意拖腔和甩腔,也不如唐喜成演唱得自然流畅。这却被有些人认为是发展了唐派。贾老师弟子众多,对扩大唐派的影响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充其量只能算发扬了唐派,并未真正发展唐派,而且很容易使人造成误解,认为贾老师演唱的就是正宗的唐派,或是对唐派的发展。相反笔者认为最能全面继承唐喜成表演艺术的杨志礼,却一直不太受到关注。再比如崔派传人张宝英,她的表演特色也和其师相去甚远,将崔兰田浑厚、深沉的演唱风格有意无意的淡化,失去了崔派独有的韵味。这并不是否认演员去追求自己的个性。崔兰田在收徒仪式上就曾引用齐白石的名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以此来告诫弟子,希望她们能发挥出新水平。此外,每位艺术宗师也有自身的不足之处,有待晚辈们去发展创新,使之更加完美,不然艺术就只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但这种发展是以全面继承为前提的,如果连老师的艺术都没有学到家,便一味追求出新,以致和老师的表演风格大相径庭,还被认为是某流派传人,势必起到误导观众的效果,不利于流派的传承。
二、方言运用尚显不足。豫剧是河南土生土长的艺术形式,不可避免地会收到河南方言的影响,这是许多地方剧种都存在的现象,如豫剧的念白即有河南方言的意味。河南话属于北方方言,普通话即在北方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而来,但河南话和普通话和还是有一定差别。如河南话区分尖音和团音。尖音指z、c、s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团音指j、q、x声母拼i、u或i、ü起头的韵母。河南话把“尖、千、先”分别读成“zian、cian、sian”,把“兼、牵、掀”分别读作“jian、qian、xian”,而普通话就没有尖团音之分。再如一些豫剧唱词虽不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但能充分体现出河南地方特色。许多老艺术家或是受文化水平的限制,或是出于对当地方言的保护,不少发音或词句有浓郁的地方色彩,较为通俗易懂,促进了豫剧在民间的流传。比如阎立品在《秦雪梅》一剧中,“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的“秦”字发音接近于“cin”,而不是“qin”;牛得草的《七品芝麻官》中,有一句唱词是“青纱轿坐的我七品官”,而不是“青纱轿坐着我七品官”,均较适合河南地方口味,给人以亲切之感。但有的流派传人却对此不够重视,而且在年轻演员中尤为明显。比如唐喜成在《南阳关》中,“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的“西”字发音接近于“si”,到其某些弟子口中却成了“xi”;再比如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有一句唱词是“我也不是贪生怕死不挂帅印”,也被有的演员改成了“并非我贪生怕死不挂帅印”。如此刻意接近普通话发音和用语规范,却又不自觉流露出河南地方色彩,只能给人以不伦不类的感觉。
三、濒危剧目挖掘不够。在流派传承中,挖掘整理艺术宗师的濒危剧目十分必要。许多已故去的老艺术家生前演出过大量优秀剧目,但未能留下音像资料,现在不少正面临失传。作为他们的弟子,若有幸受过老师的传授,或有这方面的资料,就有责任把这些剧目进行挖掘整理,并加以宣传,使之推广开来,以便更好地传承下去。许多弟子往往在这方面有所欠缺,不是没有挖掘,就是挖掘程度不够。还是以唐派为例。豫剧界虽有“十生九唐”“无生不唐”之说,却总给人以虚幻繁荣之感,比如演来演去就《三哭殿》《南阳关》《辕门斩子》《血溅乌纱》几出戏,对于《屈原》《斩黄袍》《十五贯》《首阳山》等唐派名剧,往往只上演其中的几个唱段,没有将全剧加以整理;对《翠屏山》《八大锤》《将相和》《卧薪尝胆》《长坂坡》《打金枝》《洛阳令》《灞陵桥》等唐老生前演出的大批优秀剧目,则根本不予提及了。许多唐派传人都工作于大型国营剧团,却没有借助这个平台将唐老的这些剧目推广开来。再比如阎派,似乎只剩下了《秦雪梅》,以及“秦雪梅见夫灵悲声大放”这一个唱段,对同样留下视频资料的《盘夫索夫》《藏舟》却提及不多,更不要说《碧玉簪》《西厢记》《风雪配》《洛阳桥》《凤还巢》《桃花庵》《五凤岭》《日月图》了,似乎阎立品生前只演过《秦雪梅》,只有那一个唱段唱得好。每位艺术宗师都有代表剧目,但不是有限的几个,更不是唯一的,否则不会自成一派,也不会在群众中产生广泛影响,因而有必要对他们艺术巅峰时期的、能充分体现其表演水平和艺术特色的剧目加以整理,以便更加有利于流派的传承。安阳市豫剧团根据崔兰田生前的录音资料,进行了崔派的音配像录制,以及前不久唐派第三代传人郭志成整理上演了唐派的《十五贯》,笔者认为都不乏有益的尝试,值得借鉴。
四、剧情增删尚欠合理。经典剧目是经反复锤炼加工而成的,有的甚至倾注了老艺术家毕生的心血,其中每个场次、情节以至字句都往往经过了仔细斟酌,因而能够久演不衰,广为流传,成为不朽之作。作为流派传人,有必要珍视这些艺术瑰宝,为戏迷提供珍贵的精神食粮,为后世留下完整的表演范本,使流派得以有效传承。但有的演员为提高收视率,或是抱有其他目的,却对一些优秀剧目进行不必要的整改,结果只能适得其反。比如阎立品经数十年打造的《秦雪梅》本已成为经典之作,但前些年却被某导演复排,出现了所谓的“新版《秦雪梅》”,与原版大相径庭,并声称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审美需求愈来愈高”,旧版已“显得拖沓、冗长、有着陈旧之感”,上演新版是“历史的必然,时代的需要,观众的期盼”。不知固定的剧情还怎么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原本备受欢迎的版本不适合“人们的审美需求”,改动的倒成为“观众的期盼”了,也不明白从何处得来这样的理由。这种无视群众真正需求的胡编乱改,只会招致广大戏迷的反感。况且本来阎派被重视的剧目就不多,如今这最有影响的一个又被以种种理由进行更改,不知还能否告慰阎老的在天之灵。再比如由《三哭殿》改编成的《贞观家事》,将原版必要的情节以“繁琐而冗长”之名删去,新增了一些无关紧要的场次,并自诩这样会使“脉络更加清晰,人物更加丰满,剧情更加感人,节奏更加紧凑”;更为可笑的是,剧中竟出现了秦英说英语、老家院为国丈点烟等荒诞不经的情节,并美其名曰“突然袭击式的现代化改变”。这样改编不仅糟蹋了经典,也让观众难以接受。艺术是供欣赏品味的,不是用来假借发展之名轮番恶搞,博取一些廉价笑声的。某些所谓的“著名表演艺术家”非但不去挖掘濒危剧目,连尽存的几部经典也不放过。值得注意的是,参与此剧的演员不少来自于河南剧协,甚至包括剧协主要协领导。再如《三哭殿》在河南已家喻户晓,但在贾廷聚的一次央视演出中却将剧名改成了《乾坤带》。《三哭殿》确有《彩仙桥》《乾坤带》《斩秦英》等称法,而且别的剧种也有此剧目,但在《三哭殿》这一称法于豫剧中已成定型的情况下,不知这样的改动还有何意义。
五、内在功力不足而外在包装过度。如今媒体日益发达,豫剧流派在传承过程中借助媒体力量,对于剧目的推广、演员知名度的提高等都有帮助,但演员影响力的大小,还是取决于艺术水平的高低。许多老艺术家凭借精湛的技艺,通过群众的口耳相传赢得了广泛声望,如陈素真的“豫剧梅兰芳”、马金凤的“洛阳牡丹”、阎立品的“玉观音”、李斯忠的“嗡八里”、唐喜成的“一拿三”等,都是戏迷对他们的赞誉。这些艺术家平易近人,处事低调,却能在群众中形成如此广泛的影响。他们的弟子则有的反其道而行之,似乎更乐意在包装宣传上下功夫,且有时相当不切实际,给人以自我标榜之感。如有的年轻演员不论艺术高低便动辄立宗立派,牛派传人金不换即是一例。他在学习牛得草的表演艺术之外,还善于发挥自身嗓音优势,借鉴其他流派的唱腔。但若认真分析起来,且不论他对其他流派艺术领略的肤浅,就连其主攻的牛派,水平也让人不敢恭维。如《七品芝麻官》一剧中,牛得草的表演是丑中有稳,外在丑表现了内在美,而金不换给人的感觉是刻意追求滑稽,似有意将丑演成“丑”;再如《三愿意》中醉知县出场的步伐、神态等,金不换的表演也远不如其师自然、到位。如此连老师的艺术都没有完全继承,却出现了“金派创始人”之说,让人啼笑皆非。再比如“红脸王”本是戏迷对豫东须生艺术家唐玉成先生的美誉,杨启超、刘忠河因出色地继承了唐玉成的表演风格,曾被称为“小红脸王”,至现在几乎每个豫东调须生演员都称作“红脸王”了,甚至出现了“红脸怪王”之类的叫法。“红脸王”本应只有一位,“小红脸王”的称法也未尝不可,但若每个豫东红脸演员都称作“红脸王”的话,便显得不合适了。另外像贾廷聚的“须生泰斗”, 虎美玲的“豫剧皇后”,张宝英的“豫剧第一青衣”,李树建的“地方戏第一老生”等称号,虽然并非自封,但也名不副实。至于“三天不穿鞋,也要看看边玉洁”之类的说法,就只能给人以自我炒作之嫌了。
论及豫剧流派,还应提到豫东调老艺术家唐玉成先生。他创造的表演艺术也是一派,但因其去世较早,且传世音像资料不多,目前看到的都是他后辈弟子的表演,故多称为“豫东红脸流派”。 说到流派传承中较为出色的,不妨以此流派传人刘忠河为例。刘忠河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原河南商丘市豫剧团团长。他在继承唐玉成唱腔风格的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别具一格的表演艺术,做派洒脱自然,唱腔沙哑苍劲,成为豫东红脸的杰出代表,在群众中产生了广泛影响,以至河南商丘、山东菏泽及安徽宿州等地曾盛传“宁可三天不吃馍,也要去看刘忠河”的说法。他成功的原因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点:首先,演唱整体上没有脱离唐玉成的旋律,适合老戏迷的口味;结合自身嗓音特点进行发挥创造,又给人以新的审美感受。其次,重视细节。比如他在《十五贯》“访鼠”一折中的演出。况钟在寺庙内假扮算命先生,将娄阿鼠引入圈套,并准备借送其过江之机将他逮捕归案,说完“老兄若不嫌弃,与老汉同舟就是”后,娄阿鼠将他上下打量一番,突然说“我看你不是个测字的先生”,况钟闻听陡然间脸色一变,紧跟“怎么?”便凝神静气地一动不动,直至听到“你真是我娄阿鼠救命的活菩萨啊”,才送了口气,缓过脸色,并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微笑。这个细节表情便把况钟从吃惊、警惕到缓神、放心的过程细腻地表现了出来。再次,注重方言的保护,比如《打金枝》“小小郭暧太无礼”中“小”字发音接近于“siao”,而不是“xiao”;“老皇兄你就慢慢着些吧”一句而不是“老皇兄你且慢慢些”。最后,将唐玉成生前演出过的一些剧目加工整理后搬上舞台,如《打金枝》《辕门斩子》等,使剧情更加集中,唱词更加规范,并借助个人影响将其发扬光大,使豫东红脸流派从地方走向了全国。当然,刘忠河的表演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做派过于洒脱、缺乏书卷气息、唱腔重复单一等等,尤其是近年来表演越发随意,已不能和艺术鼎盛时期相比,但他为流派传承所付出的不懈努力,却值得每一位年轻演员借鉴。
http://tieba..com/f?kz=964741832
『叁』 跪求一个戏曲免费下载的网址,或者给点豫剧的打包文件也行
网址没有
给你一些豫剧吧~
注意查收,收到请及时采纳~~~
(*^__^*)
『肆』 为豫剧写一句广告语
人们都说河南人口多而且有独特的艺术文化,在河南的艺术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艺术的瑰宝——豫剧了。
戏曲史中国古代人民遗留下的艺术瑰宝,让我们看到丰富多彩的人,物,画。
『伍』 豫剧简介
豫剧,原称“河南梆子”,也叫“河南高调”,因为河南省简称“豫”,解放后定名为豫剧。是河南省的主要剧种之一。
豫剧形成以后,由于语音方言的不同,在各地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多路流派:以开封为中心的唱法称“祥福调”;以商邱为中心的唱法称“豫东调”,又称东路调;以洛阳为中心流传的唱法称为“豫西调”,又称西府调、靠山簧;豫东南沙河流域流传的唱法称“沙河调”,又称本地梆。
豫剧音乐丰富多采,唱腔属板腔体。唱词通俗易懂,多为七字句或十字句。它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可分为慢板、流水板、二八板、飞板四大板类。豫剧的伴奏乐器分文武场面,文有二弦、三弦、月琴,称之为老三手或仨弦手。
后因二弦音色尖噪而代之以板胡。武场常用的乐器有板鼓、堂鼓、大锣、小锣(又名堂锣或手锣)、手镲、梆子、手板等。
豫剧传统剧目约有七百余出。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地塘板》、《提寇》、《铡美案》、《十二寡妇征西》等。建国以后,经过推陈出新,出现一批优秀传统剧目,如《穆桂英挂帅》、《破洪州》、《唐知县审诰命》等,普遍受到人们的欢迎;
同时还有改编演出的历史剧《花木兰》,神话剧《白蛇传》,创作演出的现代戏《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移植演出的《小二黑结婚》、《罗汉钱》、《祥林嫂》、《五姑娘》、《红色娘子军》等许多剧目。
由于音乐工作者的创新与出新,谱写出了一批脍炙人口的音乐唱腔,从而使豫剧成为全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一种戏曲形式。
豫剧的行当和班社,俗话说:“四生四旦四花脸,八个场面(即一鼓二锣仨弦手,梆子手镲共八口)俩箱倌”。
四生是大红脸(又叫红净、戏生)、二红脸(又叫马上红脸)、小生、边生(又叫二补红脸);四旦是正旦(青衣)、小旦(花旦、闺门旦)、老旦、帅旦;四花脸是黑头(副净)、大花脸、二花脸、三花脸。正因为是男八女四的行当,把四生四花脸叫做外八角,以男角为主的戏叫做“外八角戏”。
豫剧历史上有名的演员,据邹少和先生回忆:“宣统间,小旦李剑云者,阳武人,天赋佳喉,清脆圆润,高下疾徐,婉转曲折,玑珠走盘,无不如意,又复善制新腔。自李氏出,剧风为之一变,优伶界中感叹为空前绝后之才”。
比较著名的须生有张小乾、张同庆、澎海豹、许树云。名小生有黄儒秀(黄娃、黄马褂)、王金玉(筱火鞭)。红脸王唐玉成,武曹彦章等。自从出现女演员后,著名的演员有:王玉枝、陈素真、常香玉、崔兰田等。解放后的著名演员有:魏云、王善朴、高洁、陈新理、马琳、柳兰芳等。
(5)宣传疫情豫剧扩展阅读
在中国地方戏大家族中,有许多源远流长、魅力独具的剧种,昆曲、越剧、黄梅戏、川剧、豫剧等,可以列出一串很长的名字。但有一个基本的事实,就是这些剧种大都只在一个固定的空间内流传,“变脸”虽奇但不出川,昆曲虽美但不过江,黄梅戏虽俏但只存在于一定的区域。
唯有豫剧不同,它虽是河南的地方戏剧种,但它的影响早已超出了河南。有案可查,豫剧在最兴盛时期,流传到包括台湾在内的20多个省市区,从三秦大地到“天府之国”,从青藏高原到东海之滨,皆有豫剧的专业院团和固定的观众群体。
就是在戏曲不很景气的今天,豫剧还仍然在全国13个省市保留着167个专业剧团、1300多个业余剧团的十万从业人员。仅就这一点而言,全国其他任何一个地方戏剧种都只能望其项背。可以说,豫剧虽然姓“豫”,但豫剧不是河南豫剧,而是中国豫剧,是“大豫剧”。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深厚的文化传承上。一种曲调,一种声腔,一种语言,其实都是一种文化载体,它承载着一种文化基因,延续着一种文化传统。豫剧产生于河南,它的母体是中原文化,而中原文化又是中华文化的核心。
豫剧经过300多年的发展,不仅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种,更成为一枝传承中原文化的艺术奇葩,中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恋家念祖的故土情结、有容乃大的天下意识、天人合一的和谐理念,始终是豫剧表现的主要内容。这种深厚的文化滋养,使豫剧有了一种先天的文化优势。
我们在欣赏古希腊悲剧时,总会感受到一种仰视而见的威严崇高,一种无法抗拒的精神力量,为什么?就是因为古希腊悲剧的文化母体是产生于人类轴心时代的古希腊文明,它唤醒的是一种人类的共同记忆。
同样,我们在欣赏其他地方戏时,可能只唤醒对局部文化某一个阶段的记忆,但欣赏豫剧时则不同,那种家国情怀,那种乡土气息,那种酣畅淋漓会扑面而来,中华民族的坚忍不拔、铮铮铁骨、大义担当,会立即唤醒对民族传统文化的整体记忆。
正是承载了这种深藏于一代又一代人血液里、灵魂中的文化基因,豫剧被赋予了一种巨大的生命气场。不论何时何地,只要一听到豫剧,哪怕是不经意之间,就会从心底迸发出一种家国意识,升腾起一种民族自豪,从而实现精神的回归。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超强的传播能力上。一个剧种的产生发展,必然依赖于一定的文化土壤,一旦离开了这种文化土壤,这个剧种就很难生存下去。如越剧也曾在全国20多个省市有专业剧团,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最后又回到了它的原生地。
但豫剧不同,它走到哪里就会在哪里落地生根,具有超强的传播能力和顽强的适应性。很难想象,半个多世纪之前一个小小的豫剧队到达台湾,在两岸长期隔绝的情况下,它竟然能顽强地生存下来,并成为台湾与京剧并列的两个公办剧团之一。豫剧之所以能够传播到全国20多个省市区,原因在于它是与中原文化一起向外传播的。
试想,当年台湾如果没有50万河南籍老兵,也就不可能成就台湾豫剧团。因为在两岸隔绝的状态下,听豫剧就是台湾老兵排遣乡愁的文化寄托,就是他们思乡的文化想象。
豫剧在全国其他省份的发展大概也如此,如果没有当年数万河南戍边将士,没有当年无数河南支边知青,没有当年大批河南人向外迁徙,就不可能有新疆、青海、甘肃、四川等省豫剧团的出现。
可以说,河南人出现在哪里就会把中原文化带到哪里,当然承载着中原文化基因的豫剧也就会被带到哪里。正是中原文化“根”文化的特性和兼容并蓄的品格,为豫剧的传播提供了动力,并最终成就了中国豫剧。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取得的丰硕成果上。作品是一个艺术家的立身之本,同时也是一个剧种繁荣的标志。衡量一个剧种是否有创新的活力,最关键的是看它能否不断地创作出经得起历史和人民检验的作品。在这一点上,豫剧恰好作出了最生动的说明。
历史上,河南曾创作出《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倒霉大叔的婚事》等众多豫剧经典剧目,一个《朝阳沟》就传承了三代人,演出了5000余场,为中国戏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有目共睹的贡献;
同时,还产生了常香玉、陈素真、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唐喜成、牛得草等一大批闻名全国的豫剧名家,他们如璀璨的明星,闪耀在新中国的艺术天空。
新世纪以来,豫剧更是厚积薄发,突飞猛进,《程婴救孤》《铡刀下的红梅》《清风亭上》《香魂女》《常香玉》《村官李天成》《苏武牧羊》《焦裕禄》等,接连获得“文华”奖、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奖、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国家级大奖,数量雄居全国地方戏剧种之冠,展示了豫剧繁荣发展的强劲活力。
正如一些专家所言,新世纪中国戏曲发展的一个重要现象就是河南戏剧的崛起,而河南戏剧的崛起主要是豫剧的崛起,形成了全国戏剧看河南、河南戏剧看豫剧的大好局面,标志着豫剧迎来了最好的发展时期。
豫剧之“大”体现在它敢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争锋上。在全球化大背景下,任何一种民族文化都应该有拿到世界上去交流的勇气与构想,因为,只有在与人类一切优秀文明的交流碰撞中,才能够去了解世界,才能够去认识自己。在这一点,豫剧也进行了很好的实践与尝试。
自2008年起,豫剧《清风亭上》赴巴黎参加中国戏曲节,赴土耳其参加第14届黑海国际戏剧节;
《大祭桩》赴意大利参加阿维利诺国际戏剧节,到奥地利维也纳大学交流演出;
《画皮》赴比利时参加第九届那慕尔国际艺术节;豫剧电影《香魂塘畔的香魂女》荣获第48届休斯敦国际电影节两项大奖;
河南豫剧团还与台湾豫剧团合作,在新加坡举办“亚洲豫剧论坛”。
此外,在配合“中非合作论坛”“欢乐春节”“中韩文化交流年”“中泰文化交流年”“中巴文化交流年”等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活动中,都有豫剧人的身影。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豫剧《程婴救孤》先后赴意大利、法国、美国、泰国、巴基斯坦交流演出,并登上纽约百老汇舞台,而且完全按照百老汇的游戏规则,采用市场化的商业运作模式,开创了中国地方戏首登百老汇舞台的先河。
戏曲电影《程婴救孤》荣获第15届洛杉矶国际家庭电影节最佳外语戏曲片奖,刷新了中国戏曲电影在该领域里的空白。日前,该剧组又接到国外有关机构邀请,今年将第三次赴美到百老汇、好莱坞演出,并到加拿大开展文化交流。
豫剧代表着中华文化,站在了中华文明与人类文明对话的最前沿,不仅提振了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也为民族文化参与人类跨文化交流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成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一张名片。
豫剧之“大”体现在全国豫剧交流合作的大格局上。长期以来,由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全国豫剧院团一直缺乏深入的交流,更谈不上卓有成效的合作。但这种局面现在终于被打破。
2013年7月,河南豫剧院成立之后,以著名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树建为核心的领导班子,心系全国豫剧的发展,既管好脚下又兼顾天下,上任伊始就多次到外省调研豫剧在当地的生存状况,并尽最大努力对他们进行帮扶,如邀请新疆石河子豫剧团到河南参加黄河戏剧节,并在河南巡演;派专人到河北沙河市,帮助组建沙河市豫剧团。
为加快全国豫剧人才的培养,促进全国豫剧院团的交流合作,2015年又先后举办了“首届全国豫剧高级表演人才培训班”“全国豫剧院团交流工作会”。
为展示全国豫剧的艺术风采,由河南省委宣传部、河南省文化厅、(河南)中华豫剧文化促进会主办,河南豫剧院、恒品文化·戏缘承办的“中国豫剧优秀剧目北京展演月”已于3月12日在北京拉开帷幕,来自全国6个省市13个豫剧院团的23台优秀剧目轮番上演。
这是全国豫剧首次联合在北京展演,其时间之长、剧目之多、阵容之大,在豫剧发展史上尚属首次,在全国地方戏中也首开先河,标志着全国豫剧交流合作、协同发展的大格局已经形成,必将促进豫剧在全国的繁荣发展。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在党和国家大力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大豫剧”奏起的是中国戏曲的盛世交响,展现的是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同时也吹响了豫剧进军全国和世界的集结号。“大豫剧”的旗帜将更多地飘扬在世界各地,成为“中国梦”中最动人的华彩篇章。
『陆』 豫剧名家中谁的艺术水平最高,排名如何
我们知道目前被所公认的豫剧时代名家有“陈素真”、“常香玉”、“马金凤”、“李树建”,“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其实是比较有道理的,我们只能按照时代来找出其中有代表的人物,按照时代来划分,比较科学和有信服力,主要从对豫剧的贡献,包括“业内影响力”、“个人表现力”、"对豫剧的发展”几个方面阐述,不过在中国,受到宣传和表演形式的影响,最有知名度的应该是常香玉,而作为非专业人士评价专业人士的艺术水平本身就不靠谱,同样专业人士也存在问题,带有感情色彩和利益的排名都不靠谱,只有历史的点评才最公正,我们只需按照自己的喜好去欣赏他们的作品,并享受其中。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曾蓬勃发展过一段时间,职业表演剧团相继出现,曾创作出大量的作品,新编曲目、剧目大量出现,同时在台湾的豫剧也在蓬勃发展,名家名角也有很多,以毛兰花为代表。
随着时代的变迁(改革开发前后),豫剧也在起起伏伏,不断地为人民奉献自己的艺术节目,受到全国人民乃至世界人民的喜爱,我们知道每个时代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经典的曲目自然会流芳,名家名角也不是自封的,历史的评价应该是最客观真实,尤其是带有强烈个人色彩和利益的排名更加没有意义。
你们觉得呢?欢迎留言讨论,谢谢阅读!
『柒』 豫剧该如何传承下去
我认为应该把豫剧的文化和一些元素加入到中小学义务教育的课本之中,从小培养孩子对豫剧的了解,他就是可以在当下的拍摄电影和创作音乐的时候加入其中豫剧元素,还可以在地方举行豫剧文化节,让人们参与其中。
『捌』 河南省豫剧二团的市场推销
河南省豫剧二团的演员不仅在艺术上个个出类拔萃,在市场推销上也个个奋勇当先。从团长到演员把联系台口都当成自觉的行动。唱黑头的李根旺、郭青峰,拉板胡的李长江,都联系过演出。连刚从戏校毕业的崔惠敏,也通过朋友联系演出。一些青年演员还自费打印宣传单,包装推销自己。河南省豫剧二团还善于借助各种公益活动,提高知名度,如与大河报组成爱心艺术团,赴京慰问河南民工;每月一次赴“老、贫、边”区进行公益演出。
『玖』 河南卫视的国风节目又一次地惊艳了观众,现推出节目七夕奇妙游,你怎么看
一个是金刚跳舞时的呼麦,也许是我孤陋寡闻,但是确实是第一次看现代舞和呼麦结合。呼麦那种灵魂深处的战栗感结合现代舞混成文化宗教上的震撼感。确实牛,另一个是花木兰,花木兰是保家卫国,戚大帅也是,再叠加现在的外部形势。整个片段是层层递进的,从保家到为国到为民,从北魏到明到现代,从传说到历史到现实,层层递进。而且节目本身质量也过关,很好的承载了这个情绪。两个混合起来简直爆炸。节目组算是玩明白了,秀了一把什么叫蹭热点,什么叫点燃民族感情。
白居易离开之后的对话,真的像是洛阳龙门的宣传文案,除了受限于节目的时长,以及我自我感觉的缺少具有爆点的节目这两个不足点以外,总的来说,本次的七夕节目还是非常棒的!十分推荐观看!感受到了主创人员的用心!作为一个河南人,看到如此优秀的系列晚会的出现,真的是充满了骄傲与自豪!相信河南卫视会发展的更好!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新时代也能焕发出新的生机!
『拾』 豫剧名家李树建师承何人,为何能成当今豫剧领军人物
作为中国五大戏剧之一的豫剧,产生与河南,是沿袭了梆子戏的特征从而进一步发展得来的。豫剧的特点是抑扬顿挫、吐字清晰,听起来十分的震撼,能够给观众带来不一般的视觉以及听觉体验。作为豫剧名家,李树建可谓在传承豫剧的方面做足了功夫,为豫剧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但是,我们并不知道的是李树建的老师是歌唱过《信天游》的歌唱家程琳的母亲,李淑敏。
由此可见,李树建的老师,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豫剧教育家,也给李树建后来的豫剧生涯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面对中华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形式仍然需要我们的传承和保护,作为一个中国人,了解并发扬这些文化,也是我们的历史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