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陕西渭南市故市中学的历史
固市中学,原名渭阳中学,因地处渭河之阳、校内有座渭阳楼而得名。
学校创建于公元1922年,时命名"固市高等小学",1924年设立初中,建立起了渭南县(今渭南市临渭区)第一所中学--渭阳中学,1940年改为现名。
追溯固市中学的历史,不禁使人肃然起敬。她在20年代是我党在渭北开展革命活动的中心,校内的"渭阳楼"是中共五一县委的旧址。1925年秋,李大钊派方仲如回陕开展党的工作,曾在此成立了"中共渭阳特别支部",发展党员132人。他们在渭阳楼每周举办一次读书会,传播马克思主义真理,成立了"渭南青年社"等进步团体,革命活动如火如荼。当年的渭阳,是令先进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被誉“东方的小莫斯科”。
新中国成立后,固市中学阳光普照,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1952年改为"渭南县立第一中学"(简称"渭南一中"),1960年又恢复了"渭阳中学"旧名,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改名"东方红中学",1973年后,又改回"渭南县固市中学"。学校历届领导严谨治学,教师爱岗敬业,学生勤奋好学,蔚然成风。1956年专区统考名列第三,后来县统考初五八、五九、六零届蝉联第一,60年代,渭阳曾因卓然超群、人才辈出闻名遐尔。
十年浩劫,渭阳陷入冰天雪窟之中······
1972年,国家恢复高考制度。固市中学也与全国教育战线一同迎来了教育发展的第二个春天。随着教育体制的改革,学校狠抓以教学为中心的教育工作,调整以课堂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实事求是地落实知识分子政策,加强教学研究,采取讲学结合、学校教学与社会和家庭教育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努力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注重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高等院校输送了大批合格新生,而且为当地培养了一大批德才兼备的合格人才。这里孕育出了一批饱学之士,他们中有教授、诗人、作家、工程师、领导者和企业家,无论他们走到哪里,都带来了渭阳精神和渭阳人的文明。
站在雄伟的渭阳楼下,望着郁郁葱葱的渭阳柏,崇敬之情油然而生,这里就是当年先辈开展革命活动的地方,它虽远离繁华的大都市,却吸引引着一批批热血青年,由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如今,渭阳柏旁到处是莘莘学子刻苦攻读的身影。
步入校门,那20米长的栏杆长廊犹如一条知识的通道,把来自四面八方的学子领入知识的殿堂,使他们在这里经过高中三年的历炼,步入高等学府。栏杆两端的橱窗里是"三好学生"、"先进班集体"及学校开展各项活动的剪影,有板有眼。
长廊尽头,悬挂着"文明奋进,立志报国"八个字,它与教学楼前著名书法家张兴斌先生手书的"饮水思源"四个大字相呼应,成为固市中学一道独特的风景,体现了固市中学现任领导班子的育人观念与志趣高洁的追求。
穿过长廊,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古朴庄严、翠柏掩映的教学楼。整个校园美丽优雅,花木错落有致,据了解,每逢重阳节后,这里便成了菊花的世界。
贾安乐校长告诉记者,近年来,在上级党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历任领导的努力下,固市中学以邓小平教育理论为指导,以素质教育为契机,以爱国主义为中心,以人格教育为动力,以创新教育为目标,锐意创业,开拓进取,教育教学工作取得了可喜成绩。
固市中学的校园文化建设有声有色。他们经过提炼和升华,提出了具有核心意义的学校精神--团结进取的集体荣誉感,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敬业乐业的奉献精神,即"渭阳精神"。它不仅是学校历史的积淀,更是学校自我发展的主题。在"渭阳精神"的激励下,他们提出了"学校和谐、因人施教、发展个性、提高素质"的办学思路。他们组织一批中青年教师,举办"校园文化系列讲座",创办了《渭阳》文学专刊,是教师进行学术争鸣的阵地,培养文学新人的园地。他们以班级为单位办起了学生手抄报,通过学生撰写文章、设计版面、插图等,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和创造能力,使学生在认识自我,发展自我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近年来,固市中学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面对青年教师逐渐增多的趋势,他们敢于放手,积极引导,将过关培训与岗位锻炼相结合,进修培训与科学研究相结合,鼓励教师结对子,使一批青年教师脱颖而出,成为教学中的骨干。
针对日新月异的教育教学改革,他们及时调整思路,落实常规教学,狠抓高三复课,鼓励教师积极参加教研活动,撰写教学论文。他们重视基础教学,坚持从学生入校抓起,以起始年级抓起,抓会考、统考、各学科竞赛,为高三培养素质强的后备军。
由于固市中学历史久、校风正,学校涌现出一批业务骨干、教学能手,他们勤于研究,一丝不苟,求真务实,用于探索,狠抓基础,注重能力,勤奋敬业。尽管市场经济发展,人事更替变化,但教师们执着奉献的精神始终不变,他们以校为家,爱生如子,将自己的全部心血用在了教育战线上。
在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固市中学多年来一直稳居临渭区三大校地位。1998年高考上线人数突破百名大关,以后逐年增长,2001年,高考各类上线人数高达632名,上线率92%,创造了固市中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80年风雨历程,80年奋斗不息。固市中学领导班子深感任重道远,他们集思广益,提出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敢为人先的教育改革实践,在发扬学校独特文化优势的同时,引入科学管理机制,以良好的效益留优秀教师,出优质学生。
时下,学校以"坚持方针,面向全体,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办学思想,以"育人为本,质量为重,管理为基,科学为导"为模式,正努力实现省级标准化中学的目标。
② 各位朋友,哪位知道唐代诗人郑谷请如果知道,请简介一下,谢谢.
郑谷(约851~910)唐朝末期著名诗人。字守愚,汉族,江西宜春市袁州区人。僖宗时进士,官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又以《鹧鸪诗》得名,人称郑鹧鸪。其诗多写景咏物之作,表现士大夫的闲情逸致。风格清新通俗,但流于浅率。曾与许裳、张乔等唱和往还,号“芳林十哲”。原有集,已散佚,存《云台编》。
目录
人物基本信息
个人荣誉
一字师来历
个人作品
历代评论
作品欣赏
词典解释
生平经历初期
中期
后期
政治理想
人物背景
作品分析
人物贡献
历史价值
历代诗作评论
郑谷读书堂人物基本信息
个人荣誉
一字师来历
个人作品
历代评论
作品欣赏
词典解释
生平经历 初期
中期
后期
政治理想人物背景作品分析人物贡献历史价值历代诗作评论郑谷读书堂展开 编辑本段人物基本信息
郑谷7岁能诗,“ 郑谷
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父史,开成中(公元838年左右)为永州刺史,与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同院,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及冠,应进士举,凡十六年不第。僖宗广明元年(880)黄巢入长安,谷奔西蜀。光启三年(887)登进士第。昭宗景福二年(893)授京兆鄂县尉。迁右拾遗补阙。乾宁四年,(897)为都官郎中,诗家因称郑都官。又曾经写过鹧鸪诗,广为流传,很出名,因此被人称为“郑鹧鸪”。官至都官郎中。天复三年(903)左右,归隐宜春仰山书屋。卒于北岩别墅。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今宜春市区东风大街南段,民国时期曾名鹧鸪路,以纪念郑谷而名。
编辑本段个人荣誉
郑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与许棠、任涛、张嫔。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唱答往还,号“芳林十哲”。后谷尝从僖宗登三峰,朝谒之暇,寓于云阳道舍,编所 郑谷作品
作为云台编三卷。归,编宜阳集三卷,及撰国风正诀一卷。《全唐诗》收录郑谷诗327首。
编辑本段一字师来历
僧齐己携诗来谒,谷读至早梅“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句,乃曰:“数枝非早也。末若一枝佳”。齐己不觉拜倒曰:“我一字师也”。 译文:晚唐期间,湖南一位自号衡岳沙门的诗僧齐己写了一首《早梅》诗,携去江西宜春的仰山 郑谷作品
,向诗友郑谷求教。诗中有一联云:“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看后说:“‘数枝’非‘早’也,未若‘一枝’佳。”说罢就将“数枝开”改为“一枝开”。齐己听他这么一说,又见他这么一改,深为佩服,“不觉下拜”,惊叹改用“一”字之妙,即称郑谷为“一字师”。 从此,郑谷这个“一字师”的盛名便在士大夫中广为传扬,有关史籍也先后载入,一直流传至今。
编辑本段个人作品
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 郑谷作品
》,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郑谷的仕途顺利,诗大多是咏物和表现士大夫的清高闲适,缺少社会内容,流传下来的经典不多. 郑谷的诗讲究炼字炼句,但清婉明白,通俗易晓。其绝句风神绵邈、词意婉约。《全唐诗补编》补词三首。
编辑本段历代评论
郑谷诗名盛于唐末,号《云台编》,而世俗但称其官,为“郑都官诗”。其诗极 郑谷作品
有意思,亦多佳句,但其格不甚高。以易其晓,人家多以教小儿,余为儿时犹诵之,今其集不行于世矣。(宋·欧阳修《六一诗话》) 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为薛能、李频所赏。(元·辛文房《唐才子传》卷九) 郑都官诗非不尖鲜,无奈骨体太孱,以其近人,宋初家户习之。(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八) 谷有“诗无僧字格还卑”之句,故其诗入“僧”字者甚多,昔人尝以为讥,然大历以后,诸公借阿师作吟料久矣。(同上) 郑守愚声调悲凉,吟来可念,岂特为《鹧鸪着》一首,始享不朽之名?(清·薛雪《一瓢诗话》) 谷以鹧鸪诗得名,至有郑鹧鸪之称。而其诗格调卑下,第七句相呼相唤字尤重复。寇宗夷《本草衍义》引作‘相呼相应’,差无语病,然亦非上乘。”方回《瀛奎律髓》又称谷诗多用“僧”字,凡四十余处。谷自有句云:“诗无僧字格还卑。”此与张端义《贵耳集》谓诗句中有“梅花”二字便觉有清意者,同一雅中之俗,未可遽举为美谈。至其他作,则往往于风调中,独饶思致,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擘矣。(《四库全书》卷一五一)
编辑本段作品欣赏
【中台五题·乳毛松】 松格一何高,何人号乳毛。 霜天寓直夜,愧尔伴闲曹。 【淮上与友人别】 扬子江头杨柳春, 杨花愁杀渡江人。 数声风笛离亭晚, 君向潇湘我向秦。 【七祖院小山】 小巧功成雨藓斑,轩车日日扣松关。 峨嵋咫尺无人去,却向僧窗看假山。 【下峡】 忆子啼猿绕树哀,雨随孤棹过阳台。 波头未白人头白,瞥见春风滟滪堆。 【东蜀春晚】 如此浮生更别离,可堪长恸送春归。 潼江水上杨花雪,刚逐孤舟缭绕飞。 【淮上渔者】 白头波上白头翁,家逐船移江浦风。 一尺鲈鱼新钓得,儿孙吹火荻花中。 【莲叶】 移舟水溅差差绿,倚槛风摆柄柄香。 多谢浣纱人未折,雨中留得盖鸳鸯。 【丞相孟夏祗荐南郊纪献十韵】 节应清和候,郊宫事洁羞。至诚闻上帝,明德祀圆丘。 雅用陶匏器,馨非黍稷流。就阳陈盛礼,匡国祷鸿休。 渐晓兰迎露,微凉麦弄秋。寿山横紫阁,瑞霭抱皇州。 外肃通班序,中严锡庆优。奏歌三酒备,表敬百神柔。 池碧将还凤,原清再问牛。万方瞻辅翼,共贺赞皇猷。 【渭阳楼闲望】 千重二华见皇州,望尽凝岚即此楼。细雨不藏秦树色,夕阳空照渭河流。 后车宁见前车覆,今日难忘昨日忧。扰扰尘中犹未已,可能疏傅独能休。 【鹧鸪】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中年】 漠漠秦云淡淡天,新年景象入中年。情多最恨花无语,愁破方知酒有权。 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旧田。衰迟自喜添诗学,更把前题改数联。 【下第退居二首】 年来还未上丹梯,且著渔蓑谢故溪。落尽梨花春又了,破篱残雨晚莺啼。 未尝青杏出长安,豪士应疑怕牡丹。只有退耕耕不得,茫然村落水吹残。
编辑本段词典解释
汉 郑子真 隐居 谷口 。见《汉书·王贡两龚鲍传序》。后以“郑谷”泛指隐居地。 唐 杜甫 《郑驸马宅宴洞中》诗:“自是 秦 楼压郑谷,时闻杂佩声珊珊。” 仇兆鳌 注:“《扬子法言》:‘ 谷口 郑子真 ,耕於巖石之下,名震京师。’” 唐 黄滔 《祭先外舅文》:“实期归钓严滩,终栖郑谷。户外山碧,樽中酒绿。”
编辑本段生平经历
初期
郑谷,字守愚,宜春(今袁州区)人,生于唐宣宗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死于五代十国时的梁太祖开平三年(公元909年),享年61岁。郑谷的父亲郑史曾考中进士,在柳州当官时,与唐代著名文学家司空图为同僚。郑谷七岁时,司空图见到他的诗赋习作,曾一时叹为观止,亲切地拍着他的肩背说,好小子,你将来当成为“一代风骚主”啊!从这段情节,再联系到他晚年回宜春后先筑屋于化成岩下,后建草堂于仰山之麓来看,他应该是出生在柳州父亲的任所,并在那里读书长大;到他晚年回宜春时,老家已经没有了房子和亲人。但深入骨髓的故土情结,却还是使他在将老之年,选择了落叶归根。
中期
郑谷虽然自小才华横溢,但是科举、仕途却颇为不顺。郑谷21岁首次参加科举考试就名落孙山。此后又连考10回,直至40岁才中了进士,又因时局动荡,至45岁才授为京兆鄠县县尉,不久提拔为右拾遗,50岁时再升迁为尚书都官郎中(约相当于现代司局级京官),因此被称为“郑都官”。
后期
唐哀帝天佑元年(公元904年),朱全忠逼帝迁居洛阳,烧毁长安宫,郑谷眼见李家王朝气数已尽,在宜春籍和尚虚中的提示下,弃官返回了宜春,先在化成岩下建房,后又在仰山建造读书堂隐居,至公元909年去世;死后安葬在宜春城北7里的江北岭。北宋时期,袁州太守祖无择曾主持修缮其墓;如今已无迹可寻。
编辑本段政治理想
郑谷在政治上建功立业的梦想虽然惨遭破灭,但诗歌创作却成就卓著。《全唐诗》收录他的诗有325首,郑谷本人辑录于诗歌自选集《云台编》、《宜阳集》中的,共计有1000多首,可惜版本均已失传。因此,郑谷和当时的著名诗人许棠、任涛、张摈、李栖远、张乔、喻坦之、周繇、温宪、李昌符同被号称为“芳林十哲”,(又称“咸通十哲”)。有人甚至称郑谷为晚唐诗坛巨擘。 最后,诗人终于在这种想超脱而又超脱不了的矛盾心境中,走完了悲哀而又卓越的一生。 和李白、杜甫一样,郑谷也是政治仕途上的失败者,然而,仕途上的挫折,偏偏成就了他们的创作,从而也就成就了他们千古流芳的诗名。正所谓“失之东隅,得之桑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古贤哲们的奇丽人生,确实值得人们永世深思。这恐怕也正是郑谷读书堂能够成为千古胜迹的原因之一吧? 可惜的是随着晚清朝廷的腐朽,国家的衰败,郑谷读书堂也沦落毁圯,继而没入了柴丛。近百年来,已是无人踏足了。 可喜的是近年来,随着旅游经济意识的加强,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了文化古迹的多方面价值。因此,郑谷读书堂和近旁的栖隐寺,都已被僧俗各界提上了筹备重建的议程。预期在不久的将来,这所古朴的草堂,将带着一名久远的读书人的诗书风采,重现在人们的眼前。
编辑本段人物背景
唐僖宗郑谷(公元849--911年),字守愚,江西袁州(今宜春)人。其父郑史,其兄郑启, 唐僖宗
均为唐代诗人。 受父兄熏陶,郑谷七岁便能诗,“自骑竹之年则有赋咏”。当时著名诗人、诗论家司空图“见而奇之,拊其背曰:当为一代风骚主”。 唐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郑谷考中进士,官至都官郎中,人称郑都官。郑谷写的一首《鹧鸪》诗声名远播,因而又有“郑鹧鸪”之称。郑谷与许棠、张乔、任涛等九位同辈人经常唱和往还,诗名颇盛,被誉为“芳林十哲”。 唐乾宁年间,郑谷“独守义命之戒,而不牵于名利之域”,毅然归隐故乡的仰山,过着“好句未停无暇日,旧山归老有东林”的隐居生活。
编辑本段作品分析
郑谷一生作诗不下千首;因曾“寓居云台道舍”,故称诗集为《云台编》,一名《宜阳集》,又叫《郑守愚文集》,共分上、中、下三卷。另著有《宜阳外编》、《国风正误》等书籍,有的著作已失传。《全唐诗》收入郑谷的诗歌共有三百多首。 郑谷所作的一首七律《鹧鸪》,脍炙人口,风靡一时。其诗曰: 暖戏烟芜锦翼齐,品流应得近山鸡。 雨昏青草湖边过,花落黄陵庙里啼。 游子乍闻征袖湿,佳人才唱翠眉低。 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 鹧鸪是一种羽色斑斓美丽的鸟,形如雌雉,体大似鸠,分布于祖国大陆的南方。其“鸣云‘钩辀格磔’是也”,俗称极象“行不得也哥哥”。古人常借鹧鸪的啼鸣来抒写迁客孤寂愁苦之状,游子思乡怀亲之情。
编辑本段人物贡献
杜荀鹤唐末诗人,置身昏暗动乱时代,对社会灾难、民生疾苦,均有所关注。聂夷中的《咏田家》、杜荀鹤的《山中寡妇》、《乱后逢村叟》等篇,反映民瘼与世乱,尤其深刻沉痛。但其时从诗歌创作的总体情况看,这方面的内容仍未能居于主要地位。著名诗人中,只有生活到五代初的郑谷、韦庄、罗隐等,历经易代之际的种种劫难,才对时代的丧乱有较多的反映。 郑谷,入仕以后,在唐王朝行将灭亡前的强藩互斗中,又多次“奔走惊魂”。郑谷现存诗三百馀首,有近百首写其奔亡流徙,涉及时局。如“荆州未解围,小县结茅茨”、“传闻殊不定,銮辂几时还”(《峡中寓止二首》),涉及光启年间秦宗权军队长期围困荆州、僖宗因受强藩威胁出逃等事。“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漂泊》),把家口飘零与两川战乱联系起来描写,揭示国无宁日,民不聊生。“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访姨兄渭口别墅》),令人想见战乱后新冢累累,陵谷变迁的惨痛景象。 郑谷除奔逃、访旧之类作品一再反映时乱之外,其送别怀友诗也多涉及乱离。《久不得张乔消息》云:“天末去程孤,沿淮复向吴。乱离何处甚,安稳到家无?树尽云垂野,樯稀月满湖。伤心绕村落,应少旧耕夫。”牵挂友人和感念时局的心情交融在一起,清婉浅世,很能代表郑谷的诗风。同时因乱离怀友,诗中又有一种悲凉的气韵。
编辑本段历史价值
李德裕雕像宜春故乡的人们对这位晚唐著名诗人一向非常尊崇,曾将郑谷与袁京(东汉时期出为蜀郡太守,为避兄难隐居袁州)、韩愈(唐宋八大家之首,曾被贬至袁州任剌史)、李德裕(唐代宰相李吉甫之子,曾被贬至袁州任长史,后亦当上了唐代宰相)、卢肇(原属宜春,后归分宜,江西历史上第一个文科状元)、易重(唐代文科状元)排在一起,称作“袁州六先生”。 在宋人祖无择建造的“韩文公(愈)祠”中,曾将郑谷的象画在东墙上,以供后人观瞻。在旧时代,宜春城南曾有一条街道名曰“鹧鸪路”,就是纪念“郑鹧鸪”的。近年来,宜春市大力开发修建人文景观。 在2004年建成的袁山公园内,又以“郑鹧鸪”之名建起了一个“鹧鸪亭”。游客至此,大凡“一卷云台刚读罢”的人们,都会“耳边疑听鹧鸪声”了罢?
编辑本段历代诗作评论
纪晓岚在评论郑谷全部诗作的问题上,历代文人各抒己见。 宋代欧阳修在《六一诗话》中说,郑谷“其诗极有意思,亦多隹句”,但他直言“其格不甚高”。 童宗说的意见比较委婉,他称郑谷的诗“丰入而啬出之,论其格调虽不甚高”,但“要其锻炼句意,鲜有不合于道”。 元代辛文房的说法有点不同,他认为“谷诗清婉明白,不俚而切”。 而明代的叶涵云和费嘉树对郑谷的评价却显得很高;叶涵云把郑谷推崇为“有唐三百年,风雅雄一代”的重量级人物,费嘉树不仅称赞郑谷“骚坛树赤帜,群贤拜下风”,而且还说他的诗是与“李杜相颉顽,岂与郊岛同”的杰作。 在清代纪晓岚等人主编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也有一说,谓郑诗“往往于风调之中,独饶思致”,但“汰其肤浅,撷其菁华,固亦晚唐之巨擘矣”。 然而,称他“风雅雄一代”也好,论其“格调不甚高”也好,不过都是各取一端,各执其词罢了。 客观地讲,从“汰其肤浅,撷其菁华”的角度来看,郑谷在诗歌创作上毕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艺术成就,郑谷的部分作品也确实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郑谷的“平楚干戈后,田园失耦耕”;郑谷的“访邻多指冢,问路半移原”;郑谷的“乱兵何日息,故老几人全”;郑谷的“十口飘零犹寄食,两川消息未休兵”;还有郑谷的“不会苍苍主何事,忍饥多是力耕人”等诗句,大都不同程度地揭露与批判了唐末衰败,人民涂炭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诗人关心与同情劳动人民疾苦的思想感情。虽然难以与“李杜相颉顽”,但却继承了杜甫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被后人称为晚唐“咸通后僖宗、昭宗时代的诗史”,实可称作“晚唐之巨擘”。 郑谷的其他诗歌,或咏物,或别离,或感遇等篇什,也都风格清新通俗,轻巧流利,语言工丽。如《菊》中的“露湿秋香满池岸,由来不羡瓦松高”;如《海棠》中的“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如《淮上与友别》中的“数声风笛离亭晚,君向潇湘我向秦”;如《席上贻歌者》中的“座中亦有江南客,莫向春风唱鹧鸪”;再如《中年》中的“苔色满墙寻故第,雨声一夜忆春田”等吟咏,文笔优美,思致婉转,感情丰富,韵味深长,读后叫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郑谷-名人评价 《唐诗鉴赏辞典》历代骚人墨客对郑谷的“一字师”和这首《鹧鸪》诗,均极为推重。有诗云:“早梅一字师,齐已谢不逮”;有诗云:“一字之师齐已拜,早梅开后独踟蹰”;有诗云:“一卷云台刚读罢,耳边疑听鹧鸪声”;有诗云:“读书堂侧老松枯,故址荒凉唱鹧鸪”;还有诗云:“何以鹧鸪诗,脍炙于千载”。 元代辛文房赞赏郑谷“尝赋鹧鸪,警绝”;清代金圣叹称扬郑谷这首诗“深得比兴之遗”;沈德潜也说《鹧鸪》诗的“三四语胜于‘钩(车舟)格磔’也”,并称誉是“以神韵胜”。 上海辞书出版社于1983年出版的《唐诗鉴赏辞典》一书也载文称,《鹧鸪》诗“终篇宕出远神,言虽尽而意无穷,透出诗人那沉重的羁旅乡思之愁”,赞许“诗人紧紧把握住人与鹧鸪在感情上的联系,咏鹧鸪而重在传神韵,使人和鹧鸪均融为一体,构思精妙缜密”。
编辑本段郑谷读书堂
栖隐寺位于今宜春市袁州区洪江乡东南村后的仰山栖隐寺旁,有一道山梁名为书堂山。 郑谷读书堂
在书堂山中部,离栖隐寺大约一箭之遥的地方,有一块古宅遗址。那就是著名的郑谷读书堂遗址。书堂山的得名,即源于此。 郑谷读书堂曾是宜春历代名胜,尤为历代骚人墨客所景仰。宋朝的范成大、辛弃疾、朱熹等都曾到这里凭吊。 郑谷读书堂之所以值得瞻仰凭吊,是因为郑谷的历史声誉高,诗品、人品均堪称典范。 郑谷是宜春县(现袁州区)历史上第一个在全国诗坛获得重要地位和广泛影响的著名诗人,也是唐代江西诗人中成就最大的一位。直到今天,郑谷仍然是宜春乃至江西人民的骄傲。
③ 陕西渭阳楼工贸有限公司怎么样
陕西渭阳楼工贸有限公司是2017-03-13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陕西省渭南市临渭区乐天大街中段兴华大厦1-604。
陕西渭阳楼工贸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10502MA6Y2TTR4H,企业法人郭婵娟,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陕西渭阳楼工贸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许可经营项目:(上述经营范围涉及许可经营项目的,凭许可证明文件或批准证书在有效期内经营,未经许可不得经营)。一般经营项目:建筑材料、化工原料(危化品除外)、水处理药剂、水处理设备、防水材料、电力器材、五金机电、办公用品、茶叶烟酒、劳保用品、教学器材、心理咨询设备的销售;防水防腐保温工程、钢结构工程、环保工程、电力工程、园林景观工程、建筑工程、建筑装修装饰工程、市政工程的施工。(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通过爱企查查看陕西渭阳楼工贸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