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桐柏历史上都出过哪些名人
侬智高(1025-1055),反宋起义将领,“大南国”皇帝,广源州(今南宁)人。
瓦氏夫人(1498~1557), 明代抗倭英雄,广西归州(今靖西县)人。
蒋 冕(1462~1532),明朝大学士、内阁首辅,广西全州人。
石涛(1641~约1718),清初著名画家,广西桂林人。
陈宏谋(1696~1771),清朝大学士、理学家,广西临桂人。
郑献甫(1801-1872),清代著名学者,广西象州人。
韦昌辉(1823-1856年),太平天国“北王”,广西桂平县金田村人。
萧朝贵(?—1852.9.12),太平天国开国功臣和杰出将领,广西武宣县东乡人。
石达开(1831~1863),太平天国军事统帅之一,广西贵县人。
李秀成(1823-1864),太平天国后期主将,广西藤县人。
陈玉成(1837~1862),太平天国后期主将,广西藤县人。
秦日纲 (约1821—1856),太平天国将领,广西桂平人。
刘永福(1837-1917),清末黑旗军首领、抗法抗日名将,广西上思人。
冯子材(1818.7.29~1903.9.18),清代抗法名将,广西钦州人。
岑毓英(1829-1889),清代抗法民族英雄,广西西林人。
唐景崧(1841~1903),清末台湾巡抚、台湾民主国大总统、首创桂剧,字维卿。广西灌阳人。
况周颐(1859~1926),清季词人,广西桂林人。
岑春煊(1861年-1933年),清末民初中国政治家,广西西林人。
李宗仁(1891.3.13—1969.1.30),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广西桂林人。
白崇禧(1893.3.18—1966.12.2),国民党一级陆军上将,广西桂林人。
陆荣廷(1859-1938),桂系军阀,广西武鸣人。
陈济棠(1890~1954),国民党军队将领,广西防城人。
李济深(1885—1959),黄埔军校副校长、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主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之一,广西苍梧人。
韦拔群(1894—1932),广西农民运动的先驱、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和广西右江革命根据地的领导者,广西东兰人。
梁宗岱(1903~1983),中国现代诗人,广西人(辞海:广东新会人,误)。
梁漱溟(1893-1988),国学大师、“中国最后一个大儒”,广西桂林人。
马君武(1881-1940),著名教育家,广西桂林人。
雷沛鸿(1887年-1967),教育家、教育思想家,广西南宁人。
高致嵩(1899—1937),国民党将领,广西岑溪人。
罗尔纲 (1901-1997) ,太平天国历史学家,广西贵县(今贵港市)人。
雷经天(1904—1959),黄埔军校政治部宣传科科长、解放军将领,广西南宁人。
石觉(1908-1986),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广西桂林人。
甘乃光(1897—1956),黄埔军校政治部秘书兼教官、国民政府国防最高委员会副秘书长,广西岑溪人。
甘丽初(1901—1950),国民党高级将领,广西容县人。
罗奇(1901—1975),国民党高级将领,广西容县人。
黄锦辉(1903—1928),中国共产党早期著名军事干部之一,广西桂林人。
覃异之(1907— ),民革中央常委,广西宜山人。
黄绍竑(1895—1966),民革中央常委,广西容县人。
李明瑞(1896~1931),百色起义、龙州起义领导者之 一、革命烈士,广西北流人。
谭寿林(1896~1931) 中国共产党广西地方组织早期领导人、革命烈士,广西贵县(今贵港)人。
王力(1900~1986),语言学家、教育家,广西博白人。
程思远(1908~2005.7.28),著名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共产党的亲密朋友,广西宾阳人。
梁羽生,原名陈文统,1924年4月5日出生(证件标明日期为1926年4月5日,误),“新武侠鼻祖”,广西蒙山县人。
白先勇,1937年生,当代著名作家,广西桂林人。
梁凯远,1941年10月生,高级农艺师,广西桂平人。
卢嘉祥,1946年生,同声翻译奇人,广西平南县人。
郁钧剑,1956年生,著名歌唱家,广西桂林人。
凡一平,本名樊一平,男,1964年7月生,现为广西民族大学驻校作家,自治区政协委员,二级作家,广西都安县人。
李宁,1963-9-8,体操王子、“本世纪最佳运动员”之一,广西柳州人。
周蜜,1979.2.18,著名羽毛球运动员,广西南宁人。
莫慧兰,1980年7月11日出生,著名体操运动员、创造“莫式空翻”,广西桂林人。
朱芳雨,1983.01.05,篮球运动员,广西柳州市。
不太光彩的有成克杰,李乘龙,马加爵~~~~~~~哈哈
Ⅱ 桐柏县招商局怎么样
简介:主要职责 1、负责全县对外招商的统筹协调,制订总体规划和年度目标,并组织实施; 2、参与制订全县招商引资的有关政策; 3、负责全县的对外招商宣传和信息发布; 4、负责各地招商动态和市场信息的收集、整理和传递; 5、负责全县招商项目的收集、论证、编制和推介; 6、组织和指导全县对外招商活动; 7、为外来企业做好政策服务和协调工作; 8、负责建立招商引资网络,对驻外招商机构进行管理和指导。
注册资本:10万人民币
Ⅲ 刘志坚的大事年表
刘志坚,1912年1月出生在湖南省平江县一个贫农家庭。小学毕业后放牛、当长工。
1928年参加平江农民扑城起义。
1930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任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同年转为中国共产党党员。
1931年9月任红三军团政治部秘书处秘书、文书科科长。12月任红三军团政治部秘书处处长。
1932年1月任红三军团政治部青年部部长。
1933年任红三军团直属队党总支书记。
1934年10月参加中央红军长征。参加湘江、土城、娄山关、遵义、四渡赤水等战役战斗。
1935年8月至10月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宣传部副部长。
1936年春任中共甘孜工委书记。后奉命到红四方面军做宣传北上抗日工作,同月至8月任红四方面军政治部宣传部部长。三过雪山草地。同年9月至1937年8月任红四方面军第四军政治部主任。
抗日战争期间,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8年春任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5月和副师长徐向前率两个团抵达南宫,稳定了冀南抗日局面,并成立冀南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冀南区军政工作。
同年至1939年6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教育部部长。
1939年6月至1940年5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东进纵队政治委员。
1940年6月至1944年5月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
1942年4月至1943年9月任冀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42年12月至1944年5月任中共冀南区委委员、敌工委员会书记。
1943年9月赴延安参加七大。11月到延安,进中共中央党校一部学习。
1944年7月至1945年10月任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副局长兼军事报导处处长。
1945年4月至6月作为晋冀鲁豫代表团成员出席中共七大。同年8月至1947年下半年任中共冀南区委副书记。
1945年8月至9月任冀南军区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
1946年秋至1947年6月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
1947年9月至12月任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十纵队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47年12月至1948年12月任中共桐柏区党委书记。1948年5月至1949年2月任桐柏军区政治委员、第十纵队政治委员,支援淮海作战。
1949年2月至9月任第二野战军第四兵团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兵团党委副书记。1949年9月任中共中央华南局委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49年12月起,先后任中央军委情报部副部长、部长。
1950年2月至1951年4月任中央军委直属机关临时党委书记,1951年4月至1952年4月任直属机关党委副书记。
1951年12月至1954年任中央军委直属队总党委委员。
1952年9月至1957年10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
1955年9月被授予中将军衔。荣获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1961年2月至1964年8月任总政治部宣传部党委书记。
1957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兼宣传部部长,1960年6月至1965年4月兼军事艺术学院院长。
1960年10月至1966年5月任总政治部党委委员。
1965年12月至1966年5月任总政治部党委副书记。
1966年5月任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全军文革小组组长。
“文化大革命”中受迫害。1967年1月遭到江青一伙的诬陷批判,被错误关押、批斗、审查近八年。1974年9月29日在毛泽东、周恩来的关怀下,被解除关押审查。
1975年3月至8月担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第二政治委员。
同年5月至1979年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昆明军区政治委员,1976年10月至1979年1月任昆明军区党委书记。1978年7月至1982年10月任昆明军区党委常委。
1979年1月至1982年10月任昆明军区第一政治委员、党委第二书记。1979年春,他参与指挥了昆明战区对越自卫反击作战及战后的优抚、表彰、总结工作。
1980年4月至1982年10月任昆明军区党委第一书记。
1983年6月至1985年11月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兼政治委员、党委书记。
1988年7月被中央军委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于2006年3月11日19时50分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
Ⅳ 贺亦然是谁
贺亦然,直隶(今河北)满城人。193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36年转入中国共产党。次年到延安,先后入陕北公学、抗大学习。曾任冀南军区分区政治部主任、中共桐柏二地委书记、解放军师政委。建国后,历任中共宜山、玉林、柳州地委第一书记,广西省委常委、农村工作部部长,广西省文教委员会主任,中共广西壮族自治区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副主席。是中共八大代表。
Ⅳ 李实的生平
(1903.8.9-1983.1.5)王明在东北的骨干,前九任满洲省委书记唯一善终者。湖北襄阳东津湾杨庄人。原名抱一,又名栋勋。1925年李实在武昌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底,由中共武昌地委派回襄阳传达地委指示。1926年5月,接任中共襄阳党团特支书记,组建共青团襄阳地委和国民党襄阳县党部,并兼任团地委书记和县党部常委。7月,调到武汉地委工作。1926年底,任中共黄石港地委宣传部长、组织部长兼农委书记。1927年1月,兼大冶区委书记。并开办乐群书店,发行《武汉评论》、《向导》、《中国青年》等。后到叶挺第十一军,参加南昌起义。1928年1月,任随县县委书记兼组织部长,工农革命军红九军鄂北总队政治部主任,鄂北临时特委代理书记,6月,任谷城县委书记,后任均、光、谷三县联席会主席,1929年8月,到中央宣传部出版发行局工作,1931年4月,任中央组织部巡视员,巡视河南、河北、山东、满洲四省。李实的巡视报告,受到临时中央政治局的赞赏。
1931年满洲省委书记罗登贤被撤走,华岗赴任途中被捕,1932年7月李实任满洲省委组织部长并代理省委书记,李实到达满洲的任务是贯彻执行北方会议精神,改组满洲省委,奉天的情况已经如此危急,他居然还指示奉天特委发展罢工运动,搞飞行集会、散发传单,大肆活动。曾起草《满洲省委接受一·二六指示信决议》、《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宣言》等一系列左的宣言,导致东北党组织的大暴露和大破坏,他还主持开除了赵尚志、张甲洲等的党籍,他也不想想张甲洲的党组织关系在北平,开除赵尚志的党籍他倒是有权力。他开除赵尚志的党籍并没有走正常的组织程序和备案,仅凭开会时一句话就把他们的党籍给开除了,要不是被开除党籍都是神经坚强的牛人,还真不知道后来东北的事情怎么发展。因为没有相应的档案, 李实后来还企图狡辩自己没有开除赵尚志的党籍,无奈人还没死绝呢!
随后被调往江苏,在1933年11月任江苏省委组织部长。1934年在上海被捕。共产党费了不少力气把他救出来,出来第一件事就是声明脱党。1935年在武昌艺专任教。抗日战争后在武昌创办扬子江出版社,翻印发行《解放》周刊,以李实笔名出版《宣传。组织。武装》一书,开设新知书店襄阳分店等。1937年3月,再次被捕。抗日战争开始后,经董必武营救出狱。
1938年2月,随左觉农(夏忠武)回襄阳,开展党的活动和抗日宣传活动。1941年11月,被鄂豫边区党委派交通接入边区任边区人民代表大会秘书长,1942年3月任边区行政公署教育处长,后兼任鄂东专员、黄安县县长、鄂北专署副专员。1946年到上海筹备中国解放区救济总会上海办事处。后重新入党。曾任中原解放区救济总会秘书长,桐柏行署副主任。1948年随军南下,参加襄樊战役。
1949年2月,任任中原人民政府民政部长,后任湖北省民政厅长,文教厅党组书记、厅长,创办湖北教育学院并兼任院长。1952年调任中央教育部高师司副司长、司长。1959年,在审干中被康生清查,做为动摇分子和王明在东北执行左倾的骨干分子被开除党籍、撤销行政职务,由行政9级降为15,调任湖北文史馆副馆长。1979年中央教育部予以彻底平反,恢复党籍,恢复司局级待遇。平反比赵尚志还早三年。1980年当选湖北省政协常委。1983年1月5日病逝于武昌,早年著有《俄国革命运动全史》等。
Ⅵ 桐柏风俗(民俗)有哪些
桐柏淮河之源,看淮源民风民俗一个地区的民风民俗,是居住该地区的人群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社会风气和生活习惯。它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该地区人们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有很强的区域性、民族性、连续性,并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民风民俗是区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研究区域文化不可或缺的内容。
我县地处桐柏山腹地、千里淮河的源头,又位于我国南北气候过渡带,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营造了独具特色的淮源民风民俗,而它又从一个侧面折射出淮源文化的两重性,——大山一样的厚重和大山一样的封闭。
淮源的民风民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1、热情好客,民风淳朴
早在乾隆三十四年编纂的《桐柏县志》上,就记载有这样一句话:“民风淳朴,有古君子之风”。
民风淳朴反映在哪些方面呢?这一点从集市贸易上表现最突出。在笔者记忆中,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农村的集市贸易还是随行就市,买鱼论条,买鸡论只,买柴论挑。卖方叫个价,买方还个价,三言两语,买卖即成,很少有争执的,更没有鱼肚子里注水,鸡肚子里填沙之类的损事。一些卖猪肉的“刀把儿”,罢集后如没卖完,便掂着肉径直到朋友、熟人家,往门上一挂便走。主人回家后心知肚明,第二天自觉把肉钱送去,颇有《镜花缘》中君子国之风。那时候还没有“发廊”一说,当地的理发匠一人包几个自然村,平时担着剃头挑子到各村转悠,剃了头也不付钱,到当年农历九月九,各家都合计好自己该出的剃头钱,或拿钱,或背粮,送到理发匠家,中午主人准备几样菜,简单地招待一顿,便头、钱两清了。极少有人不去交钱的。如有个别人赖帐,会被村邻所不齿,骂之为“混头”。农村还有种叫“搭帐”的贸易方式,卖鸭崽的人挑着鸭崽到各村转,如有买主,也不付钱,待到秋后鸭崽长大后再来收款,且是只收母鸭钱,公鸭和没有养活的鸭崽都不要钱,全是一笔良心帐,但很少有扯皮的。
桐柏人热情好客是出了名的。农户们平时总是保存一些腌腊肉、干鱼片、咸鸭蛋之类的土特产,自己舍不得吃,留着待客用。在一些山区,即使素不相识的人,路过农户家,如赶上饭时,也会热情地为你炒三四个菜,倒一壶酒。记得笔者年轻时陪南阳地委宣传部一位干事到固县镇吴庄村搞调研,中午主人准备了四个“炮楼”(火锅)、四个大碗、八个盘子,摆了满满一大桌,还连连抱歉说“没菜,没菜”。其盛情程度令南阳的客人大惑不解。回龙乡一位农户解放后曾被错划“叛徒”,平反后管一次下乡干部的饭,忙上忙下准备了半天,饭后还痛哭一场,感叹自己二十多年没客人进门了。桐柏人之好客,可见一斑。
有首桐柏山歌:“小小鲤鱼红口腮,上江游到下江来,上江吃的是灵芝草,下江吃的是苦青苔,不为仁兄我不来。”颇能反映淳朴忠厚,讲情义,重然诺的淮源民风,也反映了淮源人民善良美好的心灵。但是从另一方面看,热情好客如果失之分寸,造成不必要的浪费,那就是一种忠厚有余,精细不足的表现。至于说“君子国”式的集市贸易,虽令人赞美,但只能是小农经济社会的特定产物,有悖于商品经济的价值规律,最终还要被现代商品经济取代。
2、重吃喝,轻发展
桐柏人平时较重视吃喝,对改善居住条件和生产条件倒相对不那么重视。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桐柏农村,特别是东部地区,绝大多数农户还都是居住用茅草盖的土坯房,三年一小修,五年一大修,十分简陋,但逢年过节,在大吃大喝上却舍得花钱。农村有种叫“喝猪血汤”的习俗。一到腊月,各家各户都忙着杀年猪。如那一家没有杀猪,会被认为很寒酸,没本事,这在平原地区是很少见的。杀猪后把亲朋好友请来,大吃大喝一顿。对亲戚自己还要每家送三五斤肉去。当然,别人杀猪后也会礼尚往来的。一些养鱼人,把鱼打捞起来后,也会如此效法,喝鱼头汤,再给亲戚自己家送三两条鱼去。到了大年初一,一大早便开始拜年,主人一定要盛情留下客人,吃喝到十来点钟,中午的客人又到齐了,一天三喝,一直到正月二十以后才结束,主妇劳累不堪,但还比着以谁家的客多为荣。这种陋习现已改了不少,但余风犹存。其它一些大型宴会也不少,如红、白喜事,添人进口、修房盖屋、恭贺乔迁等等,少则十桌八桌,多则数十桌。特别是农村娶媳妇,关系密切者,举家出动,一连吃喝两三天,有些喜事还要请台皮影戏,庆贺一番。一些农户一年辛辛苦苦养两头猪,仅够用于人情礼往,殊令人痛惜。农忙季节,还有吃“门板席”的习俗,割麦栽秧时,人手忙不过来,亲朋好友实行互助合作,忙了一天,晚上便用两张门板一摆,端上几盆鱼、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一醉方休,十分豪气,很能反映桐柏山人的粗犷豪放性格。桐柏人比较重吃喝,从客观上讲,山区劳动量大,平时亲朋好友很少有机会在一起欢聚,逢年过节或遇婚表嫁娶大事,便相聚一堂,大吃大喝一场,痛快淋漓。但另一方面,也有个思想观念问题,今日有酒今日醉,得过且过,造成很多不必要的浪费,笔者年轻时见过一幅春联:“一二三四五壶酒,六七八九十斤肉”,便是这种心态的生动反映。
3、鱼米之乡与自我封闭意识
“走遍天边,不如太白顶圆圈,吃的是细米白面,烧的是松枝槲叶儿”。这是多少年来桐柏人引以自豪的一句口头语。一方面反映了桐柏山淮河源自然条件优越、人们衣食无忧的现实;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地人们不思进取、满足现状的封闭意识。桐柏山土质肥沃,雨量充沛,麦稻两收,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同一些贫瘠山区比,人民的生活水平要优裕的多。但正因为这种自供自足、衣食无忧的生活环境,加上大山的封闭,人们缺乏与外部世界的信息交流,养成了小富即安、因循守旧、缺乏商品意识等自我封闭心理。在这种心理支配下,长期来,人们长于苦干,拙于巧干,满足于“日出而作,日没而息”、“养猪为过年,养牛为耕田,养鸡为换盐”的生活模式,缺乏发展意识、竞争意识和开拓精神。因因相袭,世代相传。就连农夫到集市卖一挑柴,首先想到的是到商店干抠二两老白干,然后再买块大肉,乐滋滋地回家大吃一顿。由于思想观念的封闭,导致了生产力的停滞不前。桐柏山是宜茶山区,条件与山水相连的信阳差不多,但信阳很早就成为全国出名的产茶区,而桐柏县至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全县仅有二百多亩茶园,且是零星种植。桐柏山有中草药千余种,但一直未形成规模生产,因为人们一直认为采药卖药是副业。与同是山区的南召相比,后者的自然条件要差得多,但穷则思变,南召人因地制宜,养蚕喂羊,编筐织篓,多种经营十分活跃。桐柏山有几十种可采矿藏,但过去却千年沉睡,而地处平原的镇平县,只有一种玉石,就富了千家万户,连十几岁的孩子都会做玉器生意。意识的封闭,经济的滞后,同时也导致了文化教育事业的滞后。解放前,我县的文肓率是相当高的。一些山区因找不来识字人当会计,政府动用行政手段从南阳县等平原地区组织一些知识青年来支援山区建设。历史上,我县本土产生的知名文人学士、巨商大贾、能工巧匠、政要名宦史所未载。老百姓似乎也认识到这一点,所以自潮是“鲫鱼片儿,跑不远”。
以上是我县民风民俗的浅议。这里再强调一点,一个区域乃至一个民族的民风民俗都有很强的时代性,它既与人们的思想观念有关,又与生产力水平、生活条件有关。它既有因承相袭的连续性,同时,又是随时代发展变化而革故立新,不断变化的。笔者以上所谈,基本上是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的事情。改革开放以来,历届县委、政府十分重视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工作,多次组织解放思想大讨论,批判“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小富即安,不思进取”等旧观念,传统的美德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过了时的旧观念受到彻底批判。思想观念的转变,带来了山门大开。招商引资、科教兴县、调整农业结构,为桐柏经济的腾飞插上金翅膀。桐柏人民的生活条件、生活水平也远非昔比。在这种情况下,淮源这一风水宝地的风俗民情,也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团结奋进,敢争第一”已成为新时代的桐柏精神。一代新风正蔚然兴起,这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吧!
桐柏特殊的地理位置,孕育了富有特色的淮源民俗文化,而桐柏县委、政府高度重视对淮源民俗文化发掘、保护,促进了淮源民俗文化事业的大繁荣大发展,挖掘、抢救和保护淮河源文化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在桐柏建设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是十分必要的。针对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专家指出:要立足“淮河之源”这个中心,充分挖掘淮源民俗文化亮点,加强活态民俗展示,不断增强民俗文化知名度,吸引游客前来参观,感受淮源民俗文化。
据了解,目前我县已经被准予挂“中国淮河源民俗博物馆”的牌子,成为全国第十八家冠“中国”二字民俗博物馆。
希望你能采纳。
Ⅶ 淮滨县国土资源局
淮滨县位于河南省东南边陲,淮河中上游。因地处淮河之滨而得名,属于信阳市。地理坐标为北纬32°26′~32°30′、东经115°21′~115°26′。土地总面积1207.2338平方公里,辖7个镇、10个乡,人口约70万人。淮滨县四面环河,西以闾河与息县为界,东、北两面隔洪河,与驻马店市的新蔡县、安徽省的阜南县、临泉县相望;南有白露河与固始、潢川为邻。淮河干流由西向东横贯中部。
姚志坚 党总支书记、局长
丁超党 总支副书记、副局长
任绪良 党总支委员、副局长
周洪泽 党总支委员、副局长
陈玉春 党总支委员、工会主席
任方明 党总支委员、纪检组长
张希元 副主任科员
姜焕森 副主任科员
李红莉 副主任科员
李涛 办公室主任
姚志坚简介:河南省息县人,1967年6月出生,大学本科学历,党员,1988年7月参加工作。1988年7月~2000年11月,在淮滨县台头人民政府工作,历任组织委员、副书记;2000年11月~2005年3月,在淮滨县城关镇工作,历任镇长、党委书记;2005年3月至今,在淮滨县国土资源局工作,任淮滨县国土资源局党总支书记、局长。
【机构设置】内设办公室、地籍股、用地股、规划与耕保股、人事股、测绘股、国资与矿管股、监察股等8个职能股室。下设土地开发公司、储备中心、整理中心、城监队、农监队、矿监队、交易所、评估所、信访室、监察室、测绘队等11个二级机构及17个国土资源所,全局共有干部职工282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95人,专科以上学历146人,中级职称以上6人,中共党员130人。
【土地资源】淮滨县行政区总面积120723.36公顷,截至2010年变更调查统一时点,其中耕地79092.30公顷,园地30.36公顷,林地2071.33公顷,草地144.17公顷,城镇村及工矿用地20055.57公顷,交通运输用地3475.36公顷,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5567.05公顷,其他土地287.22公顷。
【规划修编】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根据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规划,为“富民工程”华英、息淮固高速公路建设、“公铁水”一体化建设及全县畜牧养殖,调整了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并及时向市局、省厅进行报备。目前《淮滨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17个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成果顺利通过省、市、县政府批准。
【“三项”整治】2005年,根据调查摸底情况,制定了《淮滨县“三项整治”规划》,2010年,积极筹措资金开展“空心村”、工矿废弃地、废弃砖瓦窑“三项整治”,规模1039.56公顷。
【土地整理】2007年,经过积极争取,获批国家投资土地整理项目一个,即马集等三乡镇土地整理项目,项目规模1717.86公顷,概算投资2677万元,2009年3月,该项目在省国土资源厅进行招投标,2009年5月开始动工,2010年5月竣工,7月市国土局进行了初验。新增耕地56.54公顷,新增耕地率3.29%。
【挂钩规划】2010年,挂钩规划项目5个批次,共入省厅库382.7888公顷,已经省厅审核批准68.5778公顷。
【建设用地报批】2010年,共上报两个批次城市建设用地,面积98.0756公顷,一个批次乡镇建设用地,面积9.1217公顷。
【土地供应】2010年,全县出让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18宗,面积40.4222公顷,收取土地出让金2.3亿元。收购储备国有土地13宗,面积642.69公顷。
【土地征收征用】全年共完成征地2684.797亩。其中,建材大世界项目73.09亩;平安大道道路76.01亩;栏杆饼干厂调整土地征用20.17亩;淮河大道以南储备用地124.187亩;县医院迁建二期30亩;康倍德制药403.73亩;昊天集团713.3亩;酒厂扩建604.12亩;综合大市场39.62亩;文化西路道路214.97亩;王家岗乡立城安置点30.06亩;桂花安置点355亩。
【盘活存量土地】强化闲置及低效利用土地管理,盘活低效利用土地,2010年完成了酒厂扩建、文化路西段、建材大世界、工业园区的拆迁工作。
【第二次土地调查】第二次土地调查城市外业调查部分已通过省级验收,农村外业调查部分已向省厅申请验收,城市规划区数据库建设已接近尾声,农村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建设开始启动。
【地籍管理】建立完善土地登记发证制度,2010年,日常登记发证中共颁发土地证书397本,其中农宅发证72宗,转让登记81宗,出让登记230宗,划拨登记14宗。集体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发证是保护农村集体土地权利人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是加强农村集体土地管理的重要手段,同时是第二次土寺调查工作的重要环节。截至目前,289个行政村的集体土地所有权证已颁发完毕,集体土地建设用地使用权应发证13400本,已发证9100本,发证率68%。
【测绘管理】根据数字乡镇建设要求,选择三空桥、芦集两个乡镇为数字乡镇试点,与省测绘工程院签订合作协议,项目已启动。D级GPS三维空间大地控制网的野外布点工作已完成。本县35个控制点的选点、标石制作、埋设工作已全部结束。
【集体土地流转】成立农村集体土地流转交易所,负责全县集体土地流转工作。2010年,获河南省农村综合改革试验区土地流转二等奖,全县共流转农村土地71.1万亩(其中流转耕地54.493万亩,流转林地7.7122万亩,水面6.453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0%。龙头企业和大户流转面积达到28.96万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0%。流转千亩以上的26户,面积5.9万亩。在栏杆、台头、王岗、马集、邓湾、芦集、新里、张庄、张里、固城、三空桥等乡镇打造1000亩以上土地流转精品种植基地16个,其中万亩精品种植基地2个。精品种植基地办公条件完备,各项工作制度健全、宣传得力,严格规范流转程序,签订合同条款完整,流转地块面积、四至、违约赔偿等填写清楚、准确,农村土地承包土地经营权证件发放基本到位。种植基地内水、电、路、渠、埂等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流转模式异彩纷呈:一是“公司+基地+工厂”模式,即“农业工厂”模式。这种流转模式以资本为基础,以农业科技为支撑,把土地变成工厂、把农民变成工人,在实现资本、信息、理念和技术下乡的同时,实现农业生产的工厂化和标准化。二是“订单农业”模式。这种流转模式在该县出现的最早也最为成熟,同时这是一种能最大限度降低流转主体生产风险的模式。三是“专业合作”模式。这是一种以专业合作社为基础和支撑建立起的土地流转模式,全县现成立有各种专业合作组织280个,极大地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四是“大户联合”模式。这是一种转包转租的土地流转模式,既解决了土地流转中融资的问题,又降低了风险。
【矿产资源】淮河河沙由桐柏山与大别山矿石,经过多年风化和流水洗刷而形成,全县的河沙粒均质纯,强度高,是优质的建筑材料,沙滩绵延50公里,沙层厚,容易开采,贮量约为4153万立方米,年开采量约为500万立方米,且每年洪水到来可进行补充,有再生性特点。
【卫片执法检查】认真地开展了卫片执法检查工作。第十次卫片执法检查首次覆盖该县,此次卫片执法检查涉及监测图斑35个,监测面积1176.5亩,监测图斑中合法用地图斑数22个,占地面积973.1亩,其中占用耕地面积907.9亩;违法用地图斑数4个,占地面积26.95亩,其中,耕地22.25亩(其中新农村建设违法用地2宗,占用耕地面积18亩);军事用地图斑1个,占地面积34.5亩;实地伪变化图斑8个,占地面积141.95亩。违法用地占用耕地面积占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比例为2.39%。从第十次卫片执法检查监测的35个图斑来看,涉及土地39宗。合法用地宗数23宗,违法用地5宗,军事用地1宗,实地伪变化图斑10宗。对5宗违法用地现全部查处整改到位。
【执法监察】认真执行,逐步完善《国土资源动态巡查责任制》、《国土资源错案追究责任制》、《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工作管理规定》、《土地违法案件查处程序》、《国土资源听证制度》等各项规章制度,用制度保障各项工作顺利进行。实行监察人员分区域包片负责制,建立网格化管理制度。在县城规划区、乡(镇)规划区及县、乡公路两侧进行不定期检查,并要求各责任单位每月至少开展四次以上巡查,共计56次,建立巡查台账,对每次巡查情况都有详细记录,发现违法行为及时制止。针对实际情况不定期对重点乡(镇)和特定区域进行专项检查,全年共专项检查16次,发现土地违法行为62起,制止违法行为56起,立案查处6起,结案6起。建立了由政府办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加强了与公安、法院、建设局等的工作联系,共同做好违法行为的制止。2010年,共移送4件,拆除5起。
【信访工作】共受理信访件35起,接待群众来访78批,158人次。其中,办理赴京赴省访2件,市国土局交办10件,县委政府交办7件,县群工部交办15件,局直收1件。信访件均按期进行了办理。
【获奖情况】2010年,县国土资源局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全省国土资源系统信访稳定工作先进单位,被省级宣传部授予省先进基层党校,被省住建厅授予省级园林单位,被市国土局评为责任目标管理先进单位、测绘业绩先进单位,被县委县政府评为计划生育工作先进单位、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优质服务单位、政风行风评议先进单位、信访工作先进单位、人民武装工作先进单位、平安建设先进单位、政务督查工作先进单位、政务信息工作先进单位、责任目标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
(吕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