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宣传学的历史渊源
“宣传”一词原来是拉丁文,他的词根最早的意思是植物的嫁接或观点的移植。它的现代概念起源于17世纪初罗马教皇建立的宣传信仰圣教会,这是一个专门传教的机构,该会拉丁文全称“Congregatio de propaganda fide”(信仰宣传委员会),简称“宣传”(propaganda)。这个词的启用和专门的宣传部门的建立始于教皇格里戈里十五世(1621—1623)的时候。也就是说,宣传这个词原来仅仅是宗教传播的含义。从此以后这个概念带有了“传播概念”的含义。
到了18世纪以后,特别是法国大革命和美国独立战争时期,宣传这个概念得到了普及,而且运用也很广泛。
“宣传”这个概念的现代含义是在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时期由日本转入中国的,那个时候很多人留学日本,把这个词从日本传回来,要在汉语中找一个词对应,就使用了“宣传”这个概念。
中国古籍中最早使用“宣传”一词的是西晋陈寿《三国志》。《蜀·彭羕传》中言:“先主亦以为奇,数令羕宣传军事,指授诸将,奉使称意,识遇日加。”彭羕是一个将军,有军事方面的某些技术,刘备对此感到惊奇,非常感兴趣,叫他向其他将军来传授,而且对他越来越赏识。“数令羕宣传军事”中的“宣传”是传达宣布的意思。
《魏·贾逵传》注引所言:“今城中强弱相陵,心皆不定,以为宜令新降为内所识信者宣传明教。” 让新投降的人向驻守在城里的人讲述敌人的情况。这里的“宣传”是向内部传播敌人的情况,稳定军心。
显然,“宣传”在我国传统中有两个含义,一个是传达、宣布,二是互相传布。
⑵ 中国的历史文化怎么向世界宣传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 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2.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1.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 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 (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保证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位。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 (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社会共识。 (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你准备给我加多少分啊
⑶ 需要中央宣传部历史和发展的相关资料
afafasdf
⑷ 针对宣传历史文化名城,你有哪些建议
为了提高历史文化名城的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前来参观,我会从宣传覆盖对象的广泛性、宣传方式的针对性以及宣传内容的吸引性三个方面来给领导提建议:
首先,在宣传对象的选取方面,尽量做到覆盖更多的人群,我们主要针对的人群是在校大学生、热爱旅游的驴友、对于历史文化名胜古迹感兴趣的上班一族和退休老人,当然其他的对象我们也需要有所涉及,比如对中国文化感兴趣的一些国际友人等。
最后,在宣传内容的设置上,必须突出城市特色,比如,可以涉及城市建筑的发展历史、城市名人的生平简介、发生在古城的一些著名故事、城市的特色小吃、城市的民俗民风等等。
希望以上三点建议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给领导最后的决策提供一些帮助,也希望自己可以为城市的宣传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
⑸ 如何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宣传教育加
如何深入开展历史文化宣传教育
领导重视,突出宣传的重点。二十年的历史文化教育,有一点我感受较深,就是哪个地区、哪个单位领导重视了,那个地区、那个单位的宣传教育工作就能取得较大的成效。
⑹ 宣传历史南京的标语
六朝古都 十里秦淮 金粉之地
⑺ 历史上最大武装宣传
美国记抄者斯诺在《红星照耀中国袭》一书中写道:“在某种意义上讲,这次大迁移是历史上最大的一次流动的武装宣传。”文中的“武装宣传”是指:工农红军的万里长征,成为“革命的播种机”
长征为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团、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中央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撤退和转移。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在二万五千华里(12,500公里)以上,因此又称二万五千里长征或万里长征北上抗日。长征过程中,红军被迫穿越大面积的雪山、高原草甸、永久冻土带和无人区,主力由出发时的30万人锐减到2万5千。在付出沉重的代价后,红一、二、四方面军1936年在甘肃会宁会师。长征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和工农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力量。
⑻ 关于历史文化的宣传语
1、发扬优良传统,把握正确方向,坚持改革创新。
2、重视优秀传统文化专的创造性转化,增强属中华民族凝聚力。
3、发扬优良传统,坚持开拓创新,不断提升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能力和水平。
4、弘扬优良传统,感悟优秀文化,创建魅力家园。
5、继承中华优良传统,发扬伟大民族精神。
6、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7、弘扬传统美德,继承传统文化。
8、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营造文明祥和社会氛围。
9、弘扬优秀文化传统,大力推动文化创新。
10、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民族精神。
11、增强民族文化认同感,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12、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文明创新。
13、传承艰苦奋斗的民族精神,营造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
14、尊重人才,鼓励创造;尊重学术,发扬民主。
15、传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做好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发展。
16、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推进社会管理创新。
17、继承优秀文化传统,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18、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丰富土壤,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
⑼ 历史上的人物怎么为自己宣传
这个有不少。
一,干一些惊天动地大事,如明朝第一硬汉杨继盛,本来默默无闻的他,敢死谏严嵩,真是太大胆了,因此著名。郑和,本一个平凡的太监,但七下西洋,就给他带来了不少名声。还有《五人墓碑记》中的五人,都是平常老百姓,结果因为激昂大义而死,结果千古流芳。
二,找一些当时的名士,让他评价。比如,三国时的,曹操,就是找到桥玄,许劭这些能知人的名家,来评说,才大大有名的。还有明朝时的王世贞,谁的作品,人品,一旦,被人家王世贞肯定,那他的人气马上就上来了。
三,建造一些豪华或者利民或者有纪念价值的工程,这样留传后世,或者在当时,就能引起社会的肯定,仰慕。
四,写书立著,阐明学说,开宗立派。这个我就不多说了。
应该就是这四种。
⑽ 记录频道的宣传语.“历史每天都在发生,记录是一种精神”后面的
CCTV-9(纪录频道)宣传语
历史每天都在发生。
纪录是一种精神,
纪录是一面镜子,
纪录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启示。
留住今天,留住明天的历史。
——历史篇
路为纸,地成册。
行作笔,心当墨。
纪录无限,丈量天下。
——人文地理篇
地球上每一个地方都有故事,这些故事关乎每一个生命。
天地广阔,万物自在。生命之旅,即将启程。
——自然篇
把丰收刻在石板上;
把生活流传在纸上;
把故事讲述在洞窟中;
把时代描绘在色彩间;
把奔跑的姿态钉在画格里;
把微笑投射在光影下……
记录无疆,瞬间永恒。
中央电视台纪录频道(CCTV-9纪录频道)是中央电视台旗下以播出各类纪录片为主,中英双语、全球覆盖的24小时全天候排播免费专业的纪录片频道。这是中国第一个全国播出的国家级纪录片频道,也是中国第一个全球覆盖的中英文双语纪录片频道。该频道于2011年1月1日早上8点开播。以青花瓷的青色作为频道主色调,以“全球眼光、世界价值、国际表达”为定位,对内推动中国纪录片产业发展,对外多面呈现,更加真实反映中国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