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散文与报告文学读后感下(续完)
[散文与报告文学读后感下(续完)]《西行漫记》用特快速的8天读完了斯诺的《西行漫记》,散文与报告文学读后感下(续完)。这部首次从西方视角记述中共革命和红军的报告文学集,我在大约16年前曾读过(和电子书对照,估计当时读了一半略多一点),但是没能坚持到底,这次才弥补了遗憾。当初我读不下去的主要原因是斯诺没有完全站在党的立场上评述历史,总觉得隔了一层--当时在我心目中党和红军是无可置疑地光明和正确的,我也不懂什么叫客观和中立态度注。其实斯诺憎恶蒋介石的独裁统治,同情中国革命,对中共和红军的称赞和肯定已经够多了(他颂扬朱德的话甚至让我惊讶)。到了末尾分析国共合作抗日时,斯诺进而使用了马列主义的论述和术语,我怀疑他是否已经研读过辩证唯物论著作。书中对苏区的各项建设,红军的纪律、战术、教育、精神面貌的调查记述,尤其是是对宁夏回民团结工作的内容,让我感到红军不是历史上任何一支反压迫队伍能够比拟的,读后感《散文与报告文学读后感下(续完)》。对众多苏区党政军领导人的采访手记,以毛泽东主席及贺龙、彭德怀、徐海东等人最为详细。其中毛泽东主席儿时的经历,与电视剧《少年毛泽东》颇有吻合之处,或许正是首次披露。对于已牺牲的刘志丹的追记,也很详细。刘志丹曾三次就任国民党地方军官。因整治地主又三次丢官的奇异经历,印象很深却难以置信。此外、彭德怀平江起义曾遭英、美、日军舰武装干涉,红军因藏民强悍才被迫改走草地(毛泽东主席曾说过"一条人命买头羊"),这些对我来说都是历史秘闻。苏区干部中知识人才之多使我略感意外,但彭老总的文化素质着实改变了我的错误印象。最后谈谈我当初读时留下印象的几处有趣的记述:斯诺刚进苏区时,孤身一人的他担心会被向导谋财害命;红军剧团演出的抗日小戏,以及观众与苏区以外截然不同的投入;红军宣传画上把日寇画成超大鼻子,斯诺担心红军会认不出敌人,彭德怀回答他说:"我们的战士会认出他们的,不管他们有没有鼻子!"(大意);斯诺问一位宁夏老农喝民血的当地土皇帝的为人,老农骂道:"MD马鸿逵!"斯诺向西方读者解释这句国骂是可以奸污马鸿逵的母亲还不解恨的意思(我当时看了想:他怎么这么理解呀!就厌恶起来。直到新世纪初,有位女同胞文人在报上不点名地抨击国骂,我这才明白是自己的理解太纯洁了)。--2011年2月13日读后感。注:其实对一切类似的西方作品我都有隔膜感。〔散文与报告文学读后感下(续完)〕随文赠言:【这世上的一切都借希望而完成,农夫不会剥下一粒玉米,如果他不曾希望它长成种粒;单身汉不会娶妻,如果他不曾希望有孩子;商人也不会去工作,如果他不曾希望因此而有收益。】
❷ 跨界歌王发布王凯的单宣海报,王凯有什么代表作
王凯的代表作主要是电视剧和电影,有《伪装者》、《嫌疑人x的献身》、《欢乐颂》、《如果蜗牛有爱情》、《琅琊榜》等。
一、《伪装者》
《伪装者》是山东影视传媒集团、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李雪执导,胡歌、靳东、刘敏涛、王凯领衔主演的年代悬疑谍战剧。该剧以抗日战争中汪伪政权成立时期为背景,通过上海明氏三姐弟的视角,讲述了抗战时期上海滩隐秘战线上国、共、日三方殊死较量的故事。
二、《嫌疑人x的献身》
《嫌疑人X的献身》是根据日本推理作家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悬疑电影,由苏有朋执导,王凯、张鲁一、叶祖新、邓恩熙等主演,林心如特别主演。
讲述了物理学教授唐川和数学老师石泓多年后因石泓邻居陈婧涉及的一桩杀人案重逢,后来被迫站在对立面,由此展开了一场高智商的对决,一步步走向了既震撼人心又令人扼腕的结局。
三、《欢乐颂》
《欢乐颂》是由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侯鸿亮制片,该剧的第一季由孔笙、简川訸执导,袁子弹编剧,刘涛、蒋欣、王子文、杨紫、乔欣、祖峰、王凯、靳东等共同出演的都市职场女性剧。
该剧改编自阿耐的同名小说,讲述了同住在欢乐颂小区22楼的五个来自不同家庭、性格迥异的女孩们,从陌生到熟悉再到互相体谅、互相帮助、共同成长的故事。
四、《如果蜗牛有爱情》
《如果蜗牛有爱情》是由企鹅影业和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改编自丁墨同名小说,由张开宙执导,朱朱编剧,王凯、王子文、徐悦、于恒等人主演。
该剧讲述了高冷刑警队长季白在与警界新人犯罪心理学专家许诩在合作中逐渐产生好感,二人一起破案的故事。
五、《琅琊榜》
《琅琊榜》是由山东影视传媒集团、山东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北京儒意欣欣影业、北京和颂天地影视文化有限公司、北京圣基影业有限公司、东阳正午阳光影视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由孔笙、李雪执导,胡歌、刘涛、王凯、黄维德、陈龙、吴磊、高鑫等主演的古装剧。
该剧根据海宴同名网络小说改编,以平反冤案、扶持明君、振兴山河为主线,讲述了“麒麟才子”梅长苏才冠绝伦、以病弱之躯拨开重重迷雾、智博奸佞,为昭雪多年冤案、扶持新君所进行的一系列斗争。
❸ 改病句的技巧
修改病句的方法和技巧
所谓病句,是指在语法或逻辑上有毛病的句子。如何判别句子的正误呢?首先从语法入手,找出句子的主干,看成分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再看句子主干的修饰成分使用是否合理,语序是否合理,意思有无重复,其次,语言表达合不合事理,最后再从语言习惯、感情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仔细推敲,逐一分析。
一、具体地说辨析病句、修改病句有如下几种方法:
(一)、语感觉察法:
审读病句,可以从感觉上察觉毛病,按习惯的说法会觉出别扭。以上搭配不当,语序不当,语义重复的地方,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二)、提取主干法:
运用语法分析的方法,光将句子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补语)去掉,提取出主干,检查主干是否有毛病;如果主干没毛病,再检查附加成分,看修饰语与中心词之间,修饰语内部是否有毛病。以上搭配不当,成分残缺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修改。
(三)、有的放矢法:
语病往往会出现在句子中的一些特定部位,如:多重定语、多重状语,可能会出现语序不当的问题;多重否定词,可能会出现否定不当的问题;是非句中,可能会出现前后不对应的问题。
如:“是否刻苦学习,是取得良好成绩的关键。”“在老师的帮助下,使他提高了学习成绩。”
(四)、逻辑分析法:
有的病句没有语法毛病,但不合乎情理,逻辑分析法是从概念使用,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违背逻辑。以上语义重复,不合情理的病句,都可以用此法辨析、改正。
学好任何知识都需要多思,改病句也是如此。不能满足于知道答案,要多揣摩,多实践,在语言运用的实际活动中不断提高能力。
二、下面介绍一下常见的语病:
1.成分残缺,主要是缺少主语、宾语:
如:当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使我想起许多往事。(没有主语,去掉“使”。)
如:工商管理部门立即查清了这家商场擅自提价。(缺少宾语,在句末加上“的问题”。)
2.搭配不当,包括主谓搭配不当,动宾搭配不当、修饰语和中心词搭配不当,复句中关联词搭配不当:
如:他那锐利的眼睛投向了人群。(主谓搭配不当,把“眼睛”改为“目光”。)
如:这篇小说通过平凡而又出充满生活气息的细节描写,充分揭露了主人公的心灵美。(把“揭露”改为“表现。”)
如: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个道理是不难领会的。(“深思熟虑”是需要时间的,是反复思考的过程,“稍微”是不可能做到深思熟虑的,所以用在这里修饰不当,应该删去。)
如:对他的错误,不但不应该袒护,而应该提出批评。(这句关联词搭配不当,应改成“……不但不应该袒护,而且还应该……。”)
3.词序颠倒:
如:我们不能忘记英法联军烧毁并洗劫圆明园的历史。(“烧毁并洗劫”这样表达不合事理,应对调。)
如:我们看见火车、轮船在水上、陆地上行驶着。(语序的排列不仅要符合事理,而且还要在行文上前后照应,连贯一致。这句话应把“水上”和“陆地上”对调一下。)
4.重复啰嗦:
如:李大爷老了,头上的头发全白了。(头发不在头上在哪里呢?可见“头上的”三个字是不必要的,否则啰嗦。)
如:老马和老李一起多次反复地进行水稻高产试验。(“多次”和“反复”是一个意思,不必要重复使用,应删去其中一个。)
5.前后表达不一致或矛盾:
如: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如:王芳同学到现在还没有来,大家断定她大概是生病了。(“断定”和“大概”矛盾,去掉“大概”或去掉“大家断定”。)
6.概念含混:
如:张敏同学的书柜里整齐地摆放着《西游记》、《水浒》、《新华字典》等几十本文学书。(《新华字典》不属于文学书,应去掉。)
7.滥用副词,介词以及否定词的混乱使用:
如:这将保证了粮食的大面积丰收。(“将”和“了”的时态不同,去掉副词“将”。)
如:睡眠三忌:一忌睡前不可恼怒,二忌睡前不可饱食,三忌卧处不可当风。(“忌”就是“不能”,后三句中的“不”应去掉,否则意思完全相反。)
如: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如:对于这篇作文,我写了整整一小时。(介词“对于”是多余的,应删去。)
8.有歧义:
如:我校举办的数学、物理两个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农业机电课程。(这句话有两种理解:(1)这两门课程是数学、物理短训班各开设的,即数学短训班开设了这两门课,物理短训班也开设了这两门课。(2)这两门课程是数学、物理短训班分别开设的,即数学短训班开设了农用数学课程,物理短训班开设了农业机电课程。看来应该是第(2)种理解,应该在“开设”前加上“分别”。)
三、修改符号:
对有语病和错别字包括标点使用不当的地方应使用下列符号加以修改:
(1)换用号: (2)增补号: (3)删除号:(4)复原号:(5)调位号:(6)留空号:
四、修改病句要遵守两条原则:
A、尽量保持原句的基本意思不变;
B、尽量少改。
五、实战演练:
(一) 修改下面病句:
(1)小明给母亲写信说:“他在这里一切都很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
(2)通过少年团校的学习,使我在思想认识上有了明显的提高。
(3)朱德出生在劳动人民家里,从小就养成爱劳动,能吃苦。
(4)经过总结,我提高了学习方法和学习成绩。
(5)上海科技开发公司聚集了一批水平上乘、技术精良的专业化队伍。
(6)某公司开业广告说,免费赠送小礼品,赠完为止。
(7)新开张的商店在广告里表示:“欢迎新老顾客光临”。
(8)人们很难想像一个不关心他人痛痒的人能否写出感人的作品来。
(9)中国人民正在努力为建设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10)这部长篇小说虽然大致翻一下,也要花费不少时间。
(11)他家的菜地里共生产了茄子、冬瓜、西红柿共计1200多斤。
(12)为了写好这篇通讯,他深入了解了许多张老师的先进事迹。
(13)听了科学家的报告,使我更加坚定了为建设祖国而努力学好科学文化知识的决心。
(14)一进教室,只见全班同学正在进行读书,一位女教师在进行巡视。
(15)现在勤奋求知、苦练自学能力,是同学们将来能否大有作为的关键所在。
(16)王大海临危不惧、舍身救人的革命精神时时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17)大家认真地讨论了今夏课外游泳运动训练。
(18)内容是否充实,语句是否通顺,这是对中学生作文的起码要求。
(19)只要稍微深思熟虑一下,这道数学题是不难做出来的。
(20)张勇是个好学生,谁都不会否认他能做出这种不文明的事情。
(二)、修改下列语段。
1、人们都知道,鸡、猫、狗等动物和人身上都是热气腾腾的,蛇身上却是冷冰冰的。前者叫“变温动物”,后者叫“恒温动物”。恒温动物为了保持体温的恒定,就要消费体内的能量物质来惟持。拿重量相等的猪和大蟒蛇相比较,只要猪每大消耗150份重量的能源物质,那么,蛇只要一份就够了。
2、主题班会一开始。林非就首先第一个上台发言。他说:“我语文学不好的原因是课余时间没有阅读课外书的结果。我决心向张红学习,每天课外阅读量至少在2000字以上,争取天天写读书体会……”林非的发言赢的了同学们热列的掌声。
3、音乐是我至爱的饮料,告别一天,带着一身的疲备离开学校,难免头昏脑涨,此时,回到家中,我总会轻扭录音机,静静地品赏那来自远方的自然之声:溪水潺潺地流淌,在低声地吟唱小鸟,绿茸茸的小草在窃窃欢呼,还有那野花星星点点的在欢笑,我完全走入了大自然的怀抱。陶醉在深深地音乐世界之中。
4、小明晚上学习到九点。感到有些劳累,正好电视台正在转播世乒赛绝赛实况。他钢打开电视,妈妈就走过来,愤怒生气地说:“马上就要考试了!还看电视!”小明回答:“妈,你嚷什么!学习要讲究效率,你懂不懂?我学习累了,想看看电视松驰一下。再说运动员的拼博精神对我难道不是一种鼓舞吗?你说对吧!
5、我最爱戴的是小山鸡。你看,小山鸡那尖尖的小脑袋上,长着红红的鸡冠,像一枚盛开的鲜花。它在笼子里不时地抖抖美丽的羽毛,似乎在跟人们比美,又仿佛在给大家天堂那精彩的节目。
6、张小强同学学习勤奋,却善于动脑,他的成绩提高很快,学习非常刻苦。他在学习上有不少值得称道的做法。早晨,他总是起得很早,穿好衣服,就到操场跑步。锻炼之后,他抓紧时间读语文,背英语,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从不间断。晚上,他经常做大量的数理化习题,所以,一般的题目都难不倒他。老师布置的作业,他总是认真的完成,做作业一点儿也不马虎。遇到难问题,他不耻下问,请教老师或者与同学讨论,直到弄懂为止。他还常常帮助同学学习上的困难,从不嫌麻烦。有一次给一位生病的同学补课,一直到晚上十点多才回家。
7、今天是放假第一天,早晨,我本来还想多睡会儿赖觉,不料早晨7点多就把我从睡梦中拖了起来,我还是不起来,这时,我妈妈就火了,她随手拿了一把尺,再我的屁股上拍了拍,我感觉到她拿了尺没什么好事做,一下子爬起来,人虽然是起来了,可是我的眼皮还直往下垂,我也不知道怎么穿衣服的,裤子都穿反了。
中考备考之修改病句教案
考点例析:
(一) 常见病句类型
(1) 用词不当:
①感情色彩不当:
如:他那认真刻苦的学习精神,值得我们每个同学效尤。(“效尤”的意思是“学坏的样子”,是贬义,用在这里不合适,应改为“学习”。)
②关联词用错:
如:只有坚持核查,就能和平解决伊拉克问题。(“只有”和“才”连用,应把“就”改为“才”。)
(2) 搭配不当:
①主谓搭配不当:
如:他那崇高的革命品质,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品质”不能“浮现”,可改为“他那伟大的革命形象”。)
②动宾搭配不当:
如:上海科技开发中心聚集了一批热心与科技开发服务、善于经营管理的专业化队伍。(“聚集”的应该是“专业化人才”。)
③主宾搭配不当:
如:这最后一天的劳动是同学们最紧张、最愉快、最有意义的一天。(“劳动”与“一天”搭配不当,应删去“的劳动”)
④修辞语与中心词搭配不当:
如:他在培育良种方面花了很大的心血。(“很大”与“心血”搭配不当,应改为“很多”)
(3) 成分残缺:
①缺主语:
如:通过学习雷锋的感人事迹,使我明白了许多做人的道理。(“使”字,使“我”丧失了主语的作用,所以,应删去“使”)
②缺宾语:
如:看到他的照片,我便想起了当年我们一起玩耍、同桌共读。(这个句子缺少宾语中心词。应加上“的情景”)
(4) 语序不当:
①逻辑语序不当:
如:学校通过并研究了新的规章制度。(“通过”与“研究”顺序颠倒。应是先“研究”后“通过”)
②关联词语序不当:
如:A:不但我信任他,而且信任他的朋友。
B:我不但信任他,而且以前反对过他的人现在也信任他了。(两个分句是同一主语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后边。如例A,两个分句的主语都是“我”,“不但”应在主语“我”后边;两个分句主语不同时,关联词语在主语前边。如例B,两个分句主语分别是“我”“人”,关联词语“不但”应放在“我”前边。)
(5) 前后矛盾:
①前后不统一:
如:能否刻苦钻研是提高学习成绩的关键。(“能”与“否”表达完全不同的两种情况,所以,应删去“能否”)
②否定多余:
如:个别医生不讲医德,索要红包,医院领导对此并非不无责任。(“不无责任”即有责任,加上“并非”,意思相悖,应去掉“并非”或去掉“不”)
③范围不清:
如:人们一走进教学楼就会看到,所有关于澳门历史的图片和宣传画被挂在走廊的墙壁上。(“图片”包括“宣传画”,不宜并列,应说成“宣传画及其它图片”。)
(6)重复啰嗦:
如: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过重是困扰我国基础教育的顽症疾病。(“顽症”和“疾病”重复,应删去任一个)
(7) 表意不明(歧义):
如:牧童牵着牛在吃草。(到底是“牧童吃草”还是“牛吃草”:应改为“牧童牵着牛,牛在吃草。”)
(二) 修改病句的方法(原则)
1. 检查文句,判明原因。先阅读原句,看看毛病出在哪儿。语法、修辞、逻辑方面的毛病,有不同的修改要求。找出病因是修改病句的前提。
2. 先主后次,对症下药。如果是语法错误造成的病句,修改时,首先要找出句子的主干(主、谓、宾),看看是否残缺,搭配是否得当,结构是否混乱,并将发现的错误加以改正;然后再检查附加成分(定、状、补),把误用的词语、颠倒的语序或同中心语搭配不当的附加成份一一加以改正。
3. 修改病句应在不改变句子原意的基础上,采用:增(增加字词),删(删去多余字词短语),调(调整字词的顺序),换(更换其它字词)。不能另造新句。
强化练习:
1. 在优裕的家里,子女一切得来容易,因而所以难以与长辈沟通。
2. 我们将来希望能成为建设祖国的有用人才。
3. 为了推进素质教育,教师们正在努力改进教学质量。
4. 晚会上表演了音乐、舞蹈和气功等文艺节目。
5. 宁静的夏夜、繁星满天,明月高悬,我们在树下听故事。
6. 参加这次活动的都是志愿者和中学生。
7. 桔子、苹果、萝卜等水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
8. 杨林同学的语文成绩不仅在全校很突出,而且在我班也名列前茅。
9. 创新和实践,我认为它们最根本在于为人民服务。
10. 为了防止非典疫情不再反弹,市领导要求各单位进一步加强管理,制定严密的防范措施。
11. 在车长粗暴的干涉下,使爱迪生在火车上边卖报边做实验的愿望破灭了。
12. 在建设三峡大坝的过程中,无论工人们遇到什么样的困难,他们却能披荆斩棘,一往无前。
13. 记者又到学校采访到了许多王老师的事迹。
14. 为了防止这类事故不再发生,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
15. 中考失败,小镜伤心极了,他多么希望知心朋友和他分享这无限的苦恼啊!
16. 考生在考场上专心答卷,而场外的老师和家长无时无刻都在焦急地等待着。
17. 改革开放二十年来,中国人的生活水平有了明显的增强。
18. 扬州市歌《茉莉花》具有鲜艳的地方色彩。
19. 在抗击非典的战斗中,护士叶欣的献身精神深深地激励、感染了众多的白衣战士。
20. 升学考试即将来临,同学们都投入到全身心地复习迎考中。
21. 我记得我们演过许多莎士比亚的戏。
22. 这时,教室里没人,只有班长坐着读书。
23. 《三国演义》这部电影出色地塑造了宋江、林冲、武松、鲁达等人的英雄好汉事迹。
24. 几个学校的老师在讨论听取教学工作。
25. 张大爷的头上头发全白了。
26. 我跟他在同一个班,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7. 校门对面又开了一家卖饮料和汽水的小店。
28. 新的班委会健全并建立了一系列班级管理制度。
29. 我们一些足球运动员的技术水平没有多大改善。
30. 要把我们的学生培养成为既有丰富的知识又有高尚的品质。
31. 从他上学的那天起,语文对他就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32. 我将***一张张笑脸和一句句言语摄入镜头,制成相册。
33.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每一位大学生将来都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出色的美术家。
34. 从他的发言里,给了我很大的启发。
35. 我们要尽可能地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浪费。
36. 团结一致是能否搞好工作的关键。
37. 能否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之一。
38. 王老师告诉同学们,凡是被医院确诊为假性近视的同学,都得一律到医院用雾视法加以治疗。
39. 国家发展生产力的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
40. 在对松亭往上,路更险峻了。
41. 《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的故居坐落在风光秀丽的淮安。
42. 增强法律意识,提高自我表现保护能力,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需要。
43. 中国珠峰登山队之所以能成功登上珠峰,是因为全体队员不畏艰险、团结协作的精神。
判断修改病句的方法
一、判断病句的方法:
(一)、紧缩法。常用的语法分析方法。先把句子中的附加成分(定语、状语和补语)都去掉,紧缩出主干,检查主于是否存在成分残缺、搭配不当的语病;如果主干没问题,再检查局部,看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的搭配有无问题,修饰语的内部是否存在语序问题。
如:天的青年担负着在本世纪内把我国建设成为四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这个句子的主干是“青年担负着建设成为强国”。从这个主干可以看出这个句子的结构不完整。
紧缩法也适于检查句子成分是否搭配得当。
如: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在毛主席的领导下勇往直前的一曲壮歌。紧缩以后,全句成为“老红军向我们讲述了……一曲壮歌。”这样我们可清楚地看到“讲述”与“一曲壮歌”搭配不当。
紧缩法运用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紧缩时,为了避免在否定句中去掉否定词而出现与原意相反的情况,应把否定词保留在主干里。
②紧缩时,必须保持原格式的基本结构不变。如果砍掉了修饰成分以外的词语,就会破坏原句的结构。
(二)、类比法。对句子的毛病拿不准时,按照原句格式仿造一些浅近的、容易把握的句子加以比较,就能比较清楚地看到语病所在。
如:这个经验值得文教工作者特别是中小学教师的重视。原句结构较复杂,先压缩化简为“这值得他们的重视”,再比照它的结构造句:“这值得他们的学习”“这值得我们的参观”,这三个句子和日常说法相比多了一个“的”字,原句要将“教师的重视”中的“的”删去。
(三)、语感审读法。调动语感,在审读的过程中从感性上察觉语句的毛病,即按习惯的说法看是否别扭。如别扭则再作分析比较,明辨原因,加以修改。
如:不管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都极端不利,登山队员仍然克服了国难,胜利攀登到顶峰。这个句子第一部分中的“不管……都极端不利”显然不合习惯,正确的说法是“不管……多么不利”“尽管……非常不利”。
(四)、逻辑分析法。有的语病从语法上不好找毛病,就得从事理上进行分析,这就是逻辑意义分析法。逻辑意义分析法要从概念、判断、推理方面考虑是否得当,从语句的前后顺序、句间关系方面考虑是否合适。
如:①该市有人不择手段仿造伪劣产品……“仿造伪劣产品”是不合事理的,应改为“制造伪劣产品”或“仿造名牌产品”。
②凡是有杰出成就的人,都是艰苦环境中磨炼成才的。用了“凡是……都”这个全称肯定判断,言过其实了,应将“凡是”改为“大多”,后边删去“都”字。
二、修改病句的原则:
把握句意,修改得要少,改动得要巧,尽可能保住原句的意思。务求全句改得妥帖,避免以错改错。
(一)、对症下药,有针对性。简单地说,就是什么地方有毛病,就改什么地方;是什么样的毛病,就用相应方法来改。所以对各种病句的类型一定要心中有数,针对造成语病的原因进行修改。
(二)、尽量保持句子的原意。每一个病句,一般都包含双重意义,一是没有正确表达出来的句子的原意,一是已经表达出来的歪曲了原意的错误意思。改正病句时,应尽量分析并把握它所要表达的原意;在尽量保持原意的前提下,将错误的地方加以造当的修改、调整。切忌违背原意,另起炉灶,按自己个人的意志另选一个句子去代替原句,或者添枝加叶来雕饰句子。这样做,往往会背离原意而达不到正确改正语病的目的。
(三)、要善于运用多种方法进行修改。每一个病句,几乎都可以从语法、修辞、逻榻的角度来分析其造成语病的原因。这样,同一个病句,也就可以有多种不同的修改方法。至于用哪一种方法来修改更加合适,这就要看病句本身的语病类型,看表达的需要,看具体的语境。
我们还要注意,能够用调整语序的方法来修改就尽量不要增删词语;改一处可以解决问题就决不改两处;修改病句要注意句意的简洁,尽量保持句式或陈述者对象一致。总之,要记住修改病句的五字诀。
增(成分残缺的)
删(多余的)
换(用词不妥当)
简(修改应简要)
调(不搭配、不照应的)
三、辨析病句的原因:
(一)、用词不当:
如:他把节俭下来的钱捐给了灾区。“节俭”是形容词,不能带趋向动词“下来”。应改为动词"节省"。
也有虚词使用不当的现象。
如:伊朗厨师可能是不熟悉我们的炊具的用法,也许是由于心情紧张,反正是把烤羊肉没有做好。“把”字短语不能放在否定词前面。应改为:反正是没有把烤羊肉做好。
(二)、搭配不当:
①主语和谓语搭配不当;
②动词和宾语搭配不当;
③定语、状语、补语与中心语搭配不当;
④主语和宾语意义上不能搭配;
⑤关联词语搭配不当。
如:秋天的北京是美丽的季节。“北京”是“季节”,主宾不搭配。
如:加快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加快”可以配“速度”,但不能配“规模”,这是动宾搭配不当。
(三)、成分残缺:
①主语残缺。有两种情况:a.由于滥用介词和“介词……方位词”格式,造成主语残缺;b.暗中更换主语,造成主语残缺;
②谓语残缺。有两种情况:a.一句话说了主语,还没有说完谓语,却又另外起了个头,因此造成谓语中有残缺;b.由于缺少谓语中心语造成谓语残缺;
③宾语残缺。往往由于宾语前的定语太长,使得中心语残缺;
④定语、状语缺少或者不完整;
⑤缺少关联词语;
如:这个集团目前已成为拥有11个专业公司、2个研究所、3个生产厂,现有固定资产8500万元。 (这个句子的谓语“拥有”什么,残缺。应补上宾语“的大型企业”。)
(四)成分赘余:
①主语有多余成分;
②谓语有多余成分;
③宾语有多余成分;
④定语多余;
⑤状语多余;
⑥补语多余。
如:①《人民日报》社论见诸于各大报刊。“诸”是“之于”的意思。删去“诸”或“于”即可。
如:②欢迎领导到我校光临指导。“到我校”即“光临”,造成赘余,修改的办法是留其一,去其重复。
(五)结构混乱:
①词序不当。几种情况:a.定语和中心语的位置颠倒;b.把定语错放在状语的位置上;c.把状语错放在定语的位置上;d.多层定语语序不当;e.多层状语语序不当。
如:太监是我国封建皇宫中特有的产儿,是被阉割过的封建帝王的奴仆。对太监的介绍应先将其特点说明“是……的奴仆”,再言其“是……的产儿”。否则“特有的产儿”的概述设着落,交代不清。
②句式杂糅。有两种情况:a.两种说法混杂;b.前后牵连。
如:客房内均设有闭路电视、国际国内直披电话音响、房间酒吧等应有尽有。该句把两种句式拼在一起造成杂糅。一种是“客房内均设有……酒吧等”,另一种是:“客房内闭路电视……应有尽有”。两种句式应删其一种,从而保持句子表达的明确。
③复句中暗换分句主语,造成混乱。
如:老工人的一席话深深触动了小邱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下来。也该句第一个分句的主语是“老工人的一席话”;第二个分句的隐含主语是“小邱的心”。由于句子是隐含转换主语,因此造成句式混乱。
④层次不清。
如:新华社发出酵母丙氨酸转移核糖核酸人工全合成在上海胜利完成的消息后,广大读者非常重视,科学界人士也非常重视,引起了强烈的反应。新华社发出的这条消息,就重视程度而言,科学界人士重于广大读者,因此,应先说“科学界人士”的反应,再说广大读者的动态;另外最后一句“引起强烈的反应”属于抽象性语言,应先说,然后再说具体的。
(六)表意不明。
①指代不明:
如:王新和李红赛跑,经过一段激烈的竞争,终于他取得了胜利。“他”是指王新还是李红不明确。
如:我站在窗前向操场一看,这里有很多同学在打球。“这里”指代不明,应改为“那里”
②意思混杂,不知所云:
如:这些年,写文章的人特别喜欢“该”和“其”这两个带有文言色彩的词。“该”和“其”当然可以用,因为今天我们用的是现代汉语,很多时候,用“这”“那”“他”之类,文章更流畅。这就提出一个问题:“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前面说“该”和“其”当然可用,中间又讲现代汉语中的“这”“那”“他”使文章更流畅,最后又说“该”和“其”要用得恰到好处,使读者无法明白“该”和“其”与“这”“那”“他”用哪个更好。
③歧义句:
如:请你代我买两张北京到西安的往返飞机票。此句有两种理解:其一,往、返共两张。其二,往,两张;返,两张。
如:这个厂超额完成了全年计划的百30%,受到上级表扬。此句两种理解:一种,比全年计划多出30%;另一种,只超出全年计划的30%。
(七)不合逻辑:
①强拉因果:
如:由于今天是公园里游园活动的最后一天,因此游人寥寥无几。此句强拉因果,“游人少”的原因不能推出是因为游园的最后一天所致。
②自相矛盾:
如:他是多少个死难者中幸免的一个。既然幸免,就没有死,可又说是“死难者”中的一个,犯了前后矛盾的错误。
③概念误用:
如: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文学作品,如《语文知识指南》《教师语文大全》《辞海》等。文学作品与语文教学用书是不同的概念。可改成“图书馆增添了许多教学用书”。
④主客倒置:
如:那时候,报纸与我接触的机会是很少的。该句应改为:“我与报纸接触”,“我”为主动,“报纸”为被动。
⑤否定不当:
如:全校师生没有一个人不否认,素质教育使整个校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句去掉“否认”前的“不”字。
⑥前后失衡,缺乏照应:
如:有没有人毁树,是树能成活的重要条件。该句前面是两种条件"有没有"。后面只说了“能成活”的一个条件,两面失衡,应在“能成活”前加“是否”二字。
参考:自己
❹ 班级口号关于红军精神的,今晚急要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展现自我、争创新高
奥运精神、永驻我心
强身健体、立志成材
顽强拼搏、超越极限
挥动激情、放飞梦想
青春无悔、激情无限
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遵规守纪、团结互敬
拼搏奋进、永远进步
团结拼搏、争创佳绩
飞跃梦想、超越刘翔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展现自我、争创新高
奥运精神、永驻我心
强身健体、立志成材
顽强拼搏、超越极限
挥动激情、放飞梦想
青春无悔、激情无限
顽强拼搏、勇夺第一
挑战自我、突破极限
奋发拼搏、勇于开拓
遵规守纪、团结互敬
拼搏奋进、永远进步
全民健身 利国利民
健康第一 从我做起
七年级一班:华中七一,永争第一.我努力,我精彩。
七年级二班:坚强、诚实、进取。7、2加油,7、2雄起!
七年级三班:走进华中,走向成功。我爱我校,我爱我班。
七年级四班:放飞理想,勇于高攀。走进华中,走向成功。
七年级五班:鸟美在羽毛,人美在心!
七年级六班:齐心协力,牛气冲天。七六七六,一枝独秀。
八年级一班:眼中有生命,心中有学生。
八年级二班:走进华中,走向成功。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八年级三班:华中学子,中华栋梁!
八年级四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九年级一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九年级二班:淡泊明志,宁静致远,团结友爱,顽强拼搏。
九年级三班:态度决定一切。
九年级四班:为2006级四班加油。
九年级五班:青春、活力、聪明、美丽、帅气。
高2008级
1班:认真读书,踏实做人。全民健身,奔向奥运。
2班:团结进步,永争第一。
3班:团结拼搏,永争第一!
4班:超越自我,挑战极限!
5班:超越自我,秀出风采!
6班:6班、6班,永争前三!
7班:团结拼搏,超越自我。
8班:人要搏出一片蓝天!
9班:非比寻常,九班最强!
10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11班:11,11,永争第一!
12班:和衷共济,风雨同舟;拼搏进取,铸就辉煌。 13班:努力奋进,永争第一!
14班:挥洒着青春的活力,放飞希望和梦想!
15班:15班,齐心进,运动会,创佳绩!
16班:犯其至难,图其至远!
17班:17班的人,17班的魂!
18班:高一18,实力最佳,体育健儿,整装侍发!
19班:团结友爱,勤奋好学,激情飞扬。
20班:今天的骄傲将从这诞生,明日的太阳将从这里升起!
21班: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22班:展现青春风采!
23班:23,23,冲出国门,走向明天
高2007级
1班:全民健身,光我中华。 2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3班:风流今朝,尽在高二、3班。
4班:放飞梦想,坚持理想。 5班: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6班:青春活力,团结友爱,尊敬师长。
7班:高二七班,奔向未来!
8班:高二八班,向你问好。 9班:九班、九班,久久生辉,永放光芒!
10班:高二.十班,十全十美,勇夺第一!
11班:拼搏,拼搏,再拼搏,奋斗,奋斗,再奋斗!
12班:前进,创造出一个又一个的奇迹。
13班:播下希望,充满激情,勇往直前,永不言败!
14班:高二.14,永不言败!
15班:运动场上,激情飞扬。
16班:16,16,一枝独秀,秀出丰采。
17班:关注十七的表现!期待奇迹的出现!
18班:高2、18,实力最佳,与时俱进,开创未来。
19班:高二、十九,魅力永久,充满自信,赢得胜利。
20班:不轻言放弃,终有一天,我们会展翅高飞。
高 三 1班:不断进步,力求最好!
2班: 年轻没有失败,只要亮出风采!
3班: 命运全在拼击,奋斗就是希望。 4班: 创造另一个新天地。
5班:5班的欢乐,无边无际,5班的风采,5班的信念,无坚不摧,5班的精彩!
6班:把青春合美好都留美丽的母校,为你添彩,为你骄傲!
7班:荆棘莫不越,光乎华中,耀其中华!
8班:和自己比赛。为了明天,超越今天,我们最愉快!
9班: 顽强拼搏,赛出风格!
10班:只要不气馁,奇迹就会发生。
11班:双腿走遍中华!
12班:坚信未来的明天将属于我们。
13班:为班集体的荣誉而奋斗!
14班:精神的动力,源于运动。
15班: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何时搏?
16(文):飞翔 飞翔 飞翔!
16(理):敢爱、敢恨、敢拼、敢闯!
17班:17、17,永争第一!
18班:没有激情就没有希望,没有拼搏就没有成功。
19班:虔诚治学,豁达泄世,修剪自我。
20班:没有最棒的,只有最好的。
21班:只要拼,只要博,成功就在不远处。
22班:永不言败,永不退缩!
23班:今天,我为华中而骄傲;明天,华中以我而自豪!
24班:We are the best ! we are the wonder !
25班:积极去拼搏。
26班:敢爱、敢恨、敢拼、敢闯,圆梦在26班。
刻苦学习,
团结一心。
奋勇拼搏,
披荆斩棘。
二年十班,
永争第一
二年十班,猛虎出山
二年十班,锐不可当
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磨砺意志 奋发冲刺
团结拼搏 展现自我
英明神武
勇冠江山
史上最强
二年十班
放马金鞍
惟我十班
超越梦想
激情无限!
1、(医学系)
服装——白大褂加口罩!
口号——消除“非典”肺炎,还我身体健康!
宣传品——两具人体骨骼标本,头骨换成校长和党委****的头像
过主席台时的动作——全体正步,并挥舞手术刀或针管。
台上领导们的反映——很恐怖
2、(建筑系)
服装——工作服加头盔
口号——有了我们,你们将不在缺“盖”!
宣传画——本校新校园大型设计图(怎么看怎么象公墓)
过主席台时的动作——全体正步,左手拖着一条钢筋,右手挥舞板砖。
台上领导们的反映——太暴力了!简直就是一群古惑仔!
3、(美术系)
服装——干脆没穿衣服(全部人体彩绘)
口号——虽然君子不多,但是我们敢脱!
宣传画——校长和党委****的裸体肖像(看上去分明是两头猪在洗澡)
过主席台时的动作——扭扭捏捏,搔首弄姿!
台上领导们的反映——(鼻血流成河)现在这孩子太开放了!
4、(财会金融系)
服装——前几排穿运钞车保安服装,后几排穿红马甲!
口号——如果你很狂,请来抢银行!
宣传画——一张特大的美元(头像是校长的)!
过主席台时的动作——满天撒纸钱!
台上领导的反映——真他妈晦气!
5、(外语系)
服装——各国服装
口号——teacher thank you!(大家念的时候不约而同的念成了teacher **** you)!
宣传画——布什和萨达姆的婚纱照!
过主席台时的动作——全体向右看,齐刷刷的伸出中指!
台上领导的反映——别以为俺们不明白,他们的手势是胜利的意思!
6、(历史系)
服装——全部古装
口号——反清复明、天下太平
宣传画——侏罗纪恐龙(头像换成党委****的)
过主席台时的动作——面向主席台,演练一套打狗棒法!
台上领导的反映——练得真好,就是不应该对着咱们练!
7、(农学系)
服装——红色棉袄加花棉裤!(还赶着一群牲口)
口号——做好牛、产好奶!
宣传画——一头超肥的猪(头像换成系主任的)
过主席台时的动作——一声哨响,全体牲口冲上主席台!
台上领导的反映——(擦了半天身上的粪)这他妈是谁的创意 )
❺ 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年代有哪些著名的宣传画
1941到1945年是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年代。在战争年代,宣传画获得发展,著内名的宣传画有《红容军战士救救我》和《祖国母亲在召唤》等。宣传画在卫国战争年代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卫国战争年代的油画创作也富有战斗性。著名的作品有《法西斯飞机飞过之后》、《游击队的母亲》等。
❻ 苏联有个和山姆大叔对应的宣传画
是一个红军战士指着你,美国是山姆大师指着你,都有我们需要你的意思。
❼ 为什么说汉语是种意合型的语言
汉语与英语的文字属于两个不同的体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Sino-Tibetan family),该语系包括四百余种语言和方言,是形成最早,流传最广,使用人数极多的语系,汉语是其中最富有代表性的语言.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Indo-European family),该语系含有12个语族和百余种语言,世界上约一半人以该语系的语言为母语,英语是世界上使用最广的语言.任何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语法规律,语法规律通常受该语言的表现方法的制约.汉语属表意文字(ideographic),而英语属拼音文字(alphapetic),文字体系非常充分地体现了两种语言的异质性(heterology).
一、 汉英语的语法特征
汉语语法呈隐性(implicit),英语语法呈显性(explicit).隐性和显性是一对矛盾,语法上所谓的隐性和显性是指有没有外在的形式上的标志.汉语的隐性和英语的显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汉语只除了有限的词缀(如“子”、“儿”等)和助词(的、地、得)外,不存在标明词类的标记.如“打”在“钟打了十二下”中是动词,在“一打鸡蛋”中是量词,“打”字本身无任何标记表示词性,其词性只能从语境中才能识别.而且汉语动词本身也没有任何标记表示时态,语态和语气.英语则不同,相当量的英语词从词形一望便知是什么词,如:-ment、-er、-ness、-tion等等是名词标记,而-al、-ful、-ative等都上形容词的标记,英语中有冠词,冠词用以标定名词,名词又是句法的主体成分,名词定了,形式上与之呼应的动词也就基本能确定,英语动词时态的变化有屈折形式表示,如“He studies (studied、has studied、is studying)”.
2. 从语法功能上看,汉语中词语在形式上看不出主语、谓语、宾语等.而英语人称代词与动词均具有句法形态标定.例如:“她打他”和“他打她”中的作主语的“她”与“他”和作宾语的“他”与“她”毫无区别.而在英语中,主格与宾格指代相同,形式则不同,从以上两句对应的英语可看出这一区别,“She hit him.” “He hit her.”
3. 汉语句子的主语和谓语只要在语义一致,无任何形式上的要求.英语的主谓则严格要求在数、人称、时态上一致.例如:“我是学生,他是学生,我们都是学生.”谓语都是“是”,而英语则不同,“I am a student, she is a student, we all are students.”同样表达“是”,表现形式因人称不同而不同.
隐性和显性是汉英语语法最重大的、带有根本性的差别.由于这一基本差别,造成两种语言的一系列特点,其中最主要的特点是英语语法以形式为主,甚至脱离语义来进行,比如结构主义就是如此.而汉语语法离不开语义,一离开语义就毫无意义.
二、意合与形合
意合和形合是语言表现法.所谓“形合”(hypotaxis)是指借助语言形式手段(包括词汇手段和形态手段)实现词语或句子的连接;所谓“意合”(parataxis)是指不借助语言形式手段而借助词语或句子所含意义的逻辑联系来实现它们之间的连接.前者注重语言形式上的接应(cohesion),后者注重意义上的连贯(coherence).
汉语和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的主要差别就是汉语求意合,英语求形合.胡曙中在〈〈英汉比较修辞研究〉〉中说:“现代英语在语句衔接方式上来说多用形合法,即用连接词将句子衔接起来,而汉语既用形合法又用意合法,但重意合法.”也就是说,在英语中,词句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往往用连词,介词等加以表达,这些词是形合的显性标记,而在汉语中,词句之间的各种逻辑关系往往是通过句子之间的内部逻辑关系来表达,没有明显的标记.这也是汉语简洁利落的原因,但也给汉译英带来困难,必须根据语境才能判断出准确的意思.请看下例:
“他不干,我干.”
就这没么一句话,至少可以有四种理(1)假设关系:(如果)他不干,(那么)我(来)干.(2)因果关系:(因为)他不干,(所以)我(才)干.(3)转折关系:他不干,(但是)我干.(4)让步关系:(即使)他不干,我(也)干.因此,在翻译这句话是必须根据上下文,甚至说话人的语气,才能对其意思作出确切的判断.
(一) 汉语重意合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在几千年的重意、重神、重风骨、重凌虚的传统哲学、美学思想影响,形成了一种注重内在关系,隐含关系,模糊关系的语言结构素质.如:“校长召开大会动员全体老师教育好学生遵守一切规章制度.”词与词之间完全是非形式的链接.
汉语一个句子可由好几个短句组成,它们之间只有意义上的联系,无需形式上的粘连.相比之下,英语句子往往要求用关系代词或关系副词将句子成分连成一个意义与形式珠联璧合的整体.例如:
“只有四婶,因为后来雇佣的女工,大抵非懒即馋,或者懒而馋,左右不如意,所以也还提起祥林嫂.”
(鲁迅:〈〈祝福〉〉)
“My aunt was the only one who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 This was because most of the maid taken on afterwards turned out to be lazy or greedy ,or both ,none of them giving satisfaction.”
(杨宪益,戴乃迭译)
原文只有一句话,但有两层意思,而且两层意思之间是因果关系.译者将原文拆成两句话,“四婶是唯一还提起祥林嫂的人.这是因为…”,用关系代词who引导定语从句,用指示代词This衔接前后两句,“ taken on 、to be lazy or greedy”以及“giving satisfaction”等动词的非谓语形式恰如其分地将“雇佣的”、“非馋即懒”和“(左右不)如意”表现出来,结构清晰,语义明确.
汉语的这一不同特征从翻译中看得最明显.又如: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而知彼,一胜一负;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
(〈〈谋攻〉〉)
这里非形式链接很明显,若将其中隐含、省略、模糊的东西补上,其形式标记应如下:
“(若)知己(又)知彼,(则)百战不殆;(若)不知己而知彼,(则)(将)一胜(及)一负;(若)不知己(又)不知彼,(则)每战(将)必殆.”
再看英语译文:
“You can fight a hundred battles without defeat if you know the enemy as well as yourself. You will win one battle and lose one battle if you know yourself but leave yourself in the dark about the enemy. You will lose every battle if you leave both the enemy and yourself in the dark.”
( 刘宓庆:1991,159)
从译文中可看出,凡汉语中隐含的成分英语中一个也不能少.而且译文中还用了“you”这虚指主语,汉语中完全不必要.汉语意义的内在衔接形成一种隐约的“意义脉络”,更初象一点,就是古人所说的“文意”、“文气”,汉语正是靠这种“意脉”来组织句子,而不是受“形”的框束.
(二) 英语重形合
在显性语言里,从构词、构语、构句到语段中的连接都偏重于使用形式或形态因素.在汉英互译时,要注意汉语意合与英语形合之间的转化问题.如〈〈祝福〉〉例中,若按汉语句法关系来译此句,则将不忍卒读:
“Only my aunt ,because the maids taken on afterwards turned out to be lazy or greedy ,or both ,none of them satisfied her ,still spoke of Xianglin`s wife.”
英语之所以重形合是因为英语具有比较多样的形组合手段(syntagmatic means),在下列这段英语(选自Dictionary of Modern English)中可以看出这些组合手段在谋求形合时所起的衔接作用:
“Eisenstein was born into the family of a city architech in Riga, and spent his childhood there and in St. Peterburg before studying architecture and engineering at the Petrograd School of Public Works .In 1918 he enlisted in the Red Army, where he proced posters and theatre designs. After the Civil War , he moved to Moscow to study Japanese, but was diverted into the theatre after a chance encounter with a childhood friend, Maxim Strach .It was in his theatrical work between 1920 and 1924 that Eisentein was exposed to a range of Modernist experiments in dramaturgy that were to lead him in the direction of the cinema.”
再看汉语译文是如何谋求意合的:
“爱森斯坦出生于里加一个城市建筑师家庭,在里家和圣彼得堡度过童年,后在彼得格勒建筑工程学院攻土木工程,1918年参加红军,从事宣传画与舞台美术设计,内战结束后去莫斯科学习日语,后因与儿时朋友邂逅而转向戏剧,1920至 1924年间从事戏剧工作,接触到戏剧创作中一系列现代实验派,从而走上电影工作的道路.”
由于英语有许多外显的形式组合手段,从而使英语句子中各种语法关系的视觉分辨率大大加强,而汉语则是隐含的、模糊的.
三、结语
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一特征造成了汉英翻译时一个独特的技巧:增译与减译.通过以上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汉译英时可能减掉某些东西,但绝对必须增加一些东西;英译汉时可能增加某些东西,但绝对必须减掉一些东西.
(1) Think carefully before you answer his question.
a. 先仔细考虑好,再回答他的问题.
b. 在你回答他的问题之前仔细考虑.
(2) Be careful while crossing the street.
a. 过马路要小心.
b. 在过马路的时候要小心.
(3) He didn`t come home that night until 11.
a. 那天晚上11点他才回来.
b. 那天晚上直到11 点钟他才回来.
(4) Eczema may be found in all ages groups and in both sexes.
a. 男女老少都可患湿疹.
b. 在所有年龄段和两性中都发现有湿疹.
以上各例中的b句都是机械的、字对字的翻译,没有从汉语意合的要求来考虑文字的处理,所以译文显的累赘.
汉语的连句成章往往凭借形象思维和灵感思维,句子成分的功能和层次往往置于次要地位.如:
“学院请来一位洋教师,长得挺怪,红脸,金发,连鬓大胡须,有几根胡子一直逾过面颊,挨近鼻子;…”
(冯骥才:《西式幽默》)
“Our institute employed an English teacher. He looked very strange—red face ,golden-haired, with a thick growth of whiskers that reached all the way to the nose.”
(刘先农译)
“长得挺怪”的逻辑主语应是“洋教师”,“红脸”指洋教师的脸是红的,他的头发是金色的,还有连鬓大胡须.英译是不仅要断句,而且要添主语,用过去分词和介词短语作状语来描述这位洋教师的形象.由于汉文化重意念,汉语句子也建构在意念主轴上,句子强调的是意义,而不是结构.
形合和意合在翻译中起着一根无形杠杆作用.奈达在〈〈译意〉〉中指出,汉语与英语在语言学上的最重要区别就是意合与形合的对比.因此,在英汉互译中这一点不容忽视.
参考文献:
[1]潘文国 汉英语对比研究纲要[M] 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2.
[2]李瑞华 英汉语言对比研究[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3]刘宓庆 汉英对比研究与翻译[M]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1.
[4]陈宏薇 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❽ 苏联反法西斯卫国战争的年代有哪些著名的宣传画
1941到1945年,在战争年代,宣传画获得发展,著名的宣传画有《红军战士救救我》和《祖国母亲在召唤》等。宣传画在卫国战争年代发挥了积极的战斗作用。卫国战争年代的油画创作也富有战斗性。著名的作品有《法西斯飞机飞过之后》、《游击队的母亲》等。
❾ 这是哪部电影的海报
《辛德勒的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