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促进三门峡红色旅游发展有哪些对策
看看其他地方的案例
一、延安红色旅游的内涵及发展现状分析
延安作为中国革命圣地和中华民族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特别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延安辛苦战斗了十三个春秋,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培养了永放光芒的延安精神,留下了许多珍贵的革命旧址。延安发展以红色旅游为首的文化旅游产业,对于提升延安GDP水平,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红色旅游的内涵
红色旅游主要是针对其历史、精神、物质、文化等方面内涵而提出的。不同学者对此内涵有不同的认识。毛日清提出红色旅游是指游客通过参观革命历史文化遗迹,使革命先辈的功绩与历史事件浮现在眼前,印记于心脑,达到丰富革命历史文化知识,影响思想意识,起到教育激励作用的旅游[1]。李宗尧认为是以游览革命老区和遗迹为主,在过程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旅游方式[2]。潘碧秀提出红色旅游是以革命圣地和纪念地为主要旅游吸引物的旅游产品的观点[3]。
综合以上观点:红色旅游是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和战争时期建立丰功伟绩所形成的,纪念地标的物以及其所承载的革命历史和精神吸引并接待旅游者,并且组织旅游者开展缅怀学习、参观游览的主体性旅游活动[4]。
(二)红色旅游的功能及其发展意义
我们对于红色旅游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政治功能、教育功能、经济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其中刘建平、伍先福是较早分析红色旅游的学者,提出红色旅游具有政治教育、经济发展和文化传播三大功能[5]。周振国、周海生(2008)主要从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意义四个方面进行了阐述[6]。现在大家比较赞同的观点是红色旅游至少具有四种功能,即政治教育功能、经济发展功能、传承文化功能和凝聚民心功能。总的来说我们研究的重点就是红色旅游的经济功能如何实现。
(三)延安红色旅游资源及其发展现状
1.红色旅游资源。延安是举世瞩目的中国革命圣地和国务院首批公布的24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在这块红色的革命圣地上,共存有革命旧址351处,是全国保存面积最大、最完整的革命遗址群。
全市共有各类文物遗址5805处,其中古文化遗迹2956处,古墓葬491处,石窟177处,石刻1344处,古建筑180处,革命旧址350处[7]。纳入国家非物质文化保护名单的有9种,省级保护的有13种。这些文物遗址成为延安红色文化产业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
2.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现状。延安精神产生于特定的历史时期,充分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在从上海成立到井冈山会师、从遵义会议到延安时期、从西柏坡到夺取全国胜利的每一个时期、每一次成功中所表现出的理想追求、精神风貌、思想品德、行为准则和工作作风[8]。
据统计,2013年全市累计接待海内外游客2847.7万人次,创旅游综合收入151.90亿元人民币。如图可以看出“十一”黄金周七天各主要景区接待人次最低为影视城0.6万人次,最高接待人数为13.8万人次。壶口瀑布接待人次达影视城的20余倍。各大宾馆饭店节假日期间客房七天平均出租率达到92.1%,其中10月2、3、4、5日宝塔区范围内连续客房出租率为100%。
据数据分析显示,2009~2013年短短五年间,延安红色旅游业产值增幅高达98.02亿元,增长率为181.92%,逐年稳步提升。2011年接待中外游客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突破100亿元,以红色旅游为核心的旅游产业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更加突出,同时也成为延安经济增长的新亮点。从旅游业对国民经济的增长贡献度评价指标角度分析得到,旅游业对延安经济增长的贡献由2009年的7.48%增长到2013年的11.22%,旅游增长对GDP增长的贡献率稳步增强,平均贡献率为9.44%,成为拉动延安经济增长的主要因子之一。
二、延安红色旅游的发展存在的问题
延安是我国开放最早的风景名胜区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拥有悠久革命历史的红色旅游资源,在发展旅游经济和文化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而且发展的态势良好。然而近年来在延安旅游业的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基础设施落后、旅游规划项目策划开发等工作滞后、红色旅游资源利用率太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等等。
(一)经济基础薄弱,配套基础设施不完善
交通的畅通和通讯的发达是形成开放型红色旅游的必要条件,特别是当前红色旅游突飞猛进的阶段,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滞后则成为制约红色旅游发展的一大难题,而且这个难题将直接影响到革命老区的脱贫致富和红色旅游景区的长足发展。因此,加快完善红色旅游景区的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二)红色资源开发利用率低,宣传活动不到位
我们要遵循旅游市场的发展规律,发展红色旅游。游客接待规模越来越大,年龄在18~40岁之间的占63.9%,旅游目的主要是观光、学习和休闲度假等[9];青年比例较高、学生市场和中老年人市场构成红色旅游的核心目标市场,而小学生和初中生的占有比例较低,机会目标市场是专业修学市场[10]。但是我们却没有抓住客源特点,准确开发游客喜欢的红色旅游景点。 另外,虽然延安红色旅游资源丰富,但景区景点开发与利用有限,红色资源的开发单一化、程序化,景点形式基本一样。整体规划不足,项目开发、宣传活动、产品研制开发等工作落后,导致参与型和学习体验型的旅游项目过少。
(三)延安红色旅游景区形式单一,大大削减了游客的兴趣
旅游是一项广义的文化活动,是人们一种高雅的文化享受,延安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名俗文化,例如陕北秧歌、陕北民歌信天游、民间剪纸、安塞腰鼓等,但延安红色旅游景区却多以展览馆、纪念馆等静态的呈现方式向游客展示,这种形式单调无趣,对于旅游者而言缺乏吸引力,难以引起旅游者的兴趣和互动,使旅游者的参与程度降低。
三、促进延安红色旅游发展的对策
延安务必要抓住中央加快红色旅游发展的机遇,通过完善基础设施、抓住旅游重点区,加大宣传力度、丰富旅游形式、提高服务人员素质等手段力争将自身建成全国一流红色旅游景区。
(一)加大红色旅游投入力度,确立红色旅游长远发展战略
红色旅游是一种新型主题的旅游,它既具有传统旅游的风格,又具有现代旅游的特质,是有形与无形相结合的特色产业。在交通条件和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延安红色旅游要树立长远发展的意识,增加旅游产业的投入,例如拓宽马路,改变交通拥堵现象,加快建设4G网络全覆盖,在旅游的同时留下对延安的美好回忆等等。
注重打造以红色品牌为目标,优化投资政策环境,鼓励当地多元化的民间资本和民营企业投资,将餐饮、娱乐、住宿有机结合,不仅要将红色旅游纳入延安社会经济发展计划之中,更重要的是要把以红色旅游为主的延安旅游业上升为延安的精神支柱产业。
(二)传播延安红色旅游历史文化,塑造中国延安红色旅游网络品牌
延安旅游的龙头是红色旅游。目前正面临着国家大力发展红色旅游的契机,我们延安应结合政府主导模式,把红色旅游资源保护纳入法治轨道。
抓住红色旅游人群特点,拓展以青少年目标人群为主的旅游形式。调查表明,游客的文化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因此延安红色旅游产品开发须注重知识性和趣味性,提高文化品位,如利用博物馆动态宣传充实红色旅游文化,用新金属的音乐风格演绎红色歌曲,并让游客亲身感受红色歌曲,丰富延安旅游的文化内涵。
利用网络,加强与科技有限公司的合作,推出“指尖上的延安”等活动,使游客利用网络、手机将延安文化尽收眼底;并采用网络购票优惠政策让绝大部分人有机会游延安,最终实现口碑宣传、网络宣传双丰收的效果。
(三)丰盈旅游产品,激发游客旅游兴趣
以丰富的文化主题项目创新丰盈文化旅游产品,包括融合多元素的旅游线路,提高游客对延安人文气息的游览追索兴趣。让旅游者穿上革命服饰参加各种文艺活动亲身体验革命精神,加强与游客的互动。扶持和创办窑洞主题宾馆,让游客感受黄土风情与特色住宿文化,配套提供延安特色小吃和红军餐,设计使用凸显革命时期特色的粮票、餐票、水票等为购买形式。恢复一些极具代表性的知情旧址,开展“知情游”等活动,加强它的文化底蕴。
在建立方便快捷的旅游环境的同时,大力改善餐饮住宿设施,在干净整洁、朴实实用的同时,凸显延安红色旅游区特色, 建议扶持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土特产作为特色旅游商品,如吴起荞麦醋,甘泉豆腐干、子长糜子黄酒等,让游客购得满意;
红色旅游概念的提出适应了世界旅游业的发展形势和需求;红色旅游工程的启动成为中国经济的重要产业之一。弘扬延安精神,发展延安文化,拉动延安经济新增长,成为当下建设和谐延安的新需求,未来我们将打造一条展示西北红军革命和战斗历程的精品旅游线路,全面展示延安红色旅游文化内涵,使延安红色旅游更“火”!
B. 写策划书可以有哪些主题
(一)策划书名称
尽可能具体的写出策划名称,如“×年×月××大学××活动策划书”,置于页面中央,当然可以写出正标题后将此作为副标题写在下面。
(二)活动背景
这部分内容应根据策划书的特点在以下项目中选取内容重点阐述;具体项目有:基本情况简介、主要执行对象、近期状况、组织部门、活动开展原因、社会影响、以及相关目的动机。其次应说明问题的环境特征,主要考虑环境的内在优势、弱点、机会及威胁等因素,对其作好全面的分析(SWOT分析),将内容重点放在环境分析的各项因素上,对过去现在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描述,并通过对情况的预测制定计划。如环境不明,则应该通过调查研究等方式进行分析加以补充。
(三)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
活动的目的、意义应用简洁明了的语言将目的要点表述清楚;在陈述目的要点时,该活动的核心构成或策划的独到之处及由此产生的意义(经济效益、社会利益、媒体效应等)都应该明确写出。活动目标要具体化,并需要满足重要性、可行性、时效性
(四)资源需要
列出所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包括使用的地方,如使用活动中心都详细列出。可以列为已有资源和需要资源两部分。
(五)活动开展
作为策划的正文部分,表现方式要简洁明了,使人容易理解,但表述方面要力求详尽,写出每一点能设想到的东西,没有遗漏。在此部分中,不仅仅局限于用文字表述,也可适当加入统计图表等;对策划的各工作项目,应按照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绘制实施时间表有助于方案核查。人员的组织配置、活动对象、相应权责及时间地点也应在这部分加以说明,执行的应变程序也应该在这部分加以考虑。
这里可以提供一些参考方面:会场布置、接待室、嘉宾座次、赞助方式、合同协议、媒体支持、校园宣传、广告制作、主持、领导讲话、司仪、会场服务、电子背景、灯光、音响、摄像、信息联络、技术支持、秩序维持、衣着、指挥中心、现场气氛调节、接送车辆、活动后清理人员、合影、餐饮招待、后续联络等。请根据实情自行调节。
(六)经费预算
活动的各项费用在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周密的计算后,用清晰明了的形式列出。
(七)活动中应注意的问题及细节
内外环境的变化,不可避免的会给方案的执行带来一些不确定性因素,因此,当环境变化时是否有应变措施,损失的概率是多少,造成的损失多大,应急措施等也应在策划中加以说明。
(八)活动负责人及主要参与者
注明组织者、参与者姓名、嘉宾、单位(如果是小组策划应注明小组名称、负责人)。
(九)需要注意的事项:
1、 本策划书提供基本参考方面,小型策划书可以直接填充;大型策划书可以不拘泥于表格,自行设计,力求内容详尽、页面美观;
2、 可以专门给策划书制作封页,力求简单,凝重;策划书可以进行包装,如用设计的徽标做页眉,图文并茂等;
3、 如有附件可以附于策划书后面,也可单独装订;
4、 策划书需从纸张的长边装订;
5、 一个大策划书,可以有若干子策划书。
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文化节活动策划初案
一、策划背景
1、基本概况
三门峡市总面积10475平方千米(根据民政部《简册2006版》)/10309平方千米,总人口227.48万人(2005年底)(根据《三门峡市行政区划简册》)。
2、行政区划
三门峡市辖1个市辖区、3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市人民政府驻湖滨区。
三门峡市面积10309平方千米,人口227.48万。
湖滨区面积 219平方千米,人口33.22万人。
义马市面积 112平方千米,人口16.10万人。
灵宝市面积2997平方千米,人口73.23万人。
渑池县面积1368平方千米,人口33.64万人。
陕县面积1610平方千米,人口34.49万人。
卢氏县面积4004平方千米,人口36.80万人。
3、历史概况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4、经济发展
“十五”以来,市委、市政府立足于我市实际,确立了发挥比较优势,大力培育特色经济,构建区域特色经济体系的发展思路;突出五大产业基地建设,构筑九大产业链条,使三门峡经济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势头,成为河南省最具发展潜力的区域之一。
5、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三门峡市的科技事业得到了长足发展。科技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全民科技进步意识显著提高,科技发展社会环境得到大力改善,同时科技工作以技术创新为主线,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科技对外开放为动力,以优化科技发展环境、完善区域创新体系、实施人才战略和加大科技投入为主要措施,大力推动科技进步与创新,有力地推动了传统产业的改造提升、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和农业科技进步,科技已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支撑力量,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一步提高。
6、旅游资源
三门峡地处豫、晋、陕三省交界处,东与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城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华夏的古老文明、祖国的今朝奇迹、南疆的湖光山色、北国的秀丽冰川,在这里得到了巧妙的浓缩和展现,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十分广阔的前景。厚重的历史文化为这里留下了许多名胜古迹和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主要有融观光、登山、避暑为一体,享有“ 小华山”之美称的亚武山国家级森林公园;“四面环山三面水,半城烟村半城田”的陕州老城风景区;风光旖旎、 景观险胜、古迹遍布的三门峡黄河游览区等。近年推出的“黄河之旅”旅游线路,已被国家旅游局定为14条旅游专线的第二条,推向国际市场。
7、历史沿革
1986年1月18日,国务院批准,三门峡市升为地级市,原洛阳地区的渑池、陕县、灵宝、卢氏4县划归三门峡市管辖。义马市由三门峡市代管。
1990年,全市共设93个居民委员会。1992年,为适应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形势,三门峡市内设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驻地在陕州城遗址;开发区管委会下辖向阳、后川、南关、三里桥、韩庄等5个村民委员会。
1993年5月,报经国务院批准,灵宝县撤县设市。
2000年底,三门峡市共设76个乡(镇)、10个街道办事处,1347个村民委员会、152个居民委员会
此次河南三门峡黄河旅游国际文化节的举办本着政府搭台,企业出钱,百姓唱戏的原则,为各市县进行招商引资,搞活一方经济,促进三门峡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
二、策划目的
1. 塑造和传播三门峡城市形象,打响三门峡的知名度、提高三门峡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树立品牌。
2. 带动三门峡地区的经济发展,吸引投资商、企业家到三门峡投资。
3. 推进河南省旅游开发建设精品化,旅游宣传促销品牌化,促进全省旅游业发展。
4. 推动三门峡乃至整个河南省其他相关行业的发展。
三、策划原则
1. 整体策划,分级负责,协调合作,务求实效。
2. 经济效益、环境效益、社会效益相结合。
3. 活动具有新颖性、独特性、现实性。
四、组织形式
政府主导,各部门分工合作,社会各界力量参与。
五、主题口号
黄河明珠三门峡,千年文明古华夏,老子骑牛送真经,五千真言代代传。风水宝地迎商客,融资融智融天下。
六、主办单位
主办单位:河南省三门峡市旅游局、河南省三门峡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河南省三门峡市广播电视局
承办单位:三门峡市旅游局及有关县(市)人民政府
七、主要活动及程序
由烟花拼成的“热烈祝贺黄河旅游文化节隆重开幕”巨大字幕在空中升起,拉开序幕以舞蹈形式的大型晚会为主,辅以锣鼓、舞狮、戏曲、彩色气球等表演。此外,还将举行三门峡各地手工艺品的制作展、国际书画艺术展等系列活动。
晚会序幕
1、画面,展开历史画卷;
从磐古开天地以来,人们一直是面朝黄土背朝天,日出而做,日落而息,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的辛勤劳做,突然一声惊雷打破了黄河两岸的宁静,紧接着是大雨瓢泼而下,黄洪猛涨,树被冲走,房被冲倒,田地被淹,黄河两岸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雨后人们重新开天辟地重建家园,一代一代食不果腹,衣不遮体的繁沿生息的生活。代代的饱受黄灾之害。这时,画面出现一个名叫大禹的人,不忍看到人们痛苦不堪的生活,发誓一定要改变历史的现状,治理好黄河,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发现黄河是年年治理年年治,越治越不行,最终原因是堵是堵不住的,必须因势利导,以水治水,减缓水势,水到渠成。然而一座大山拦住水路,大禹经过周思密虑后决定,想缓解水势必须劈开大山。于时就上演一位身穿古装的青年手挥大斧将大山劈开三个口子,(用道具或是布景)就是传说中的人门、鬼门、神门。然后滚滚黄河之水从人门、鬼门、神门三个口子顺流直下(全用穿着古装黄铜色像黄河水一样的演员迅速组成一个三门峡辖区全图案),中间再醒目的闪出八个金黄大字(三门峡人民欢迎您)。
2、画面,波涛汹涌的黄河之上,冉冉升起一轮红日―――――黄河明珠
《三门峡之歌》(品牌)男高音独唱;
3、“白天鹅之都”三门峡,少儿巴黎舞(由三门峡幼儿园);
4、“老子出关”“紫气东来”演义灵宝函谷关的由来,《道德经》的出现;
5、各地地方特色展现:
如:灵宝三大宝:黄金、苹果与大枣;卢氏:木耳、猴头与核桃、烟叶、旅游等等。
八、三门峡黄河旅游节新闻通报会以及旅游推介会
1. 三门峡市市长杨树平召开三门峡黄河旅游节安排新闻发布会。
2. 推介三门峡旅游资源、旅游胜地。推进旅游开发建设方案为您精品化、宣传促销品牌化。
3. 费用:
4. 邀请人员:境内外各地媒体、记者、旅游局及相关部门的相关领导,境内外旅行商。
九、三门峡黄河文化旅游节礼品
具有代表意义的古代特色的竹笺雕刻的《道德经》,精装版盒,可印制成三门峡人民政府赠的高档礼品包装盒。既有纪念意义,又有收藏价值和观赏价值。上印老子骑牛过关图像。
备注:此方案还需完善,需到实地考察后定夺。
C. 河南三门峡 历史故事
三门峡市位于黄河南岸、河南省西部,东邻洛阳,南连南阳,西接陕西,北与山西隔水相望,下辖两市一区三县,为豫、陕、晋三省交界处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三门峡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早在五、六十万年前,人类祖先就已在此繁衍生息;五、六千年前时,这里就出现了较大的氏族部落;后来这里一度成为夏商王朝统治的中心区域;新中国成立后,伴随着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兴建,设立了三门峡市。
悠久的历史为三门峡市留下了极为丰富的人文景观,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的发现打破了“中国无石器时代文化”的观点,虢国车马坑群的发掘使得我国的冶铁历史有向前追溯了一个世纪,自古就为兵家必争之地的函谷关还是“紫气东来”、“老子著《道德经》”、“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终军弃繻”、“唐玄宗改元”等历史故事和传说的发生地,始建于唐代的宝轮寺塔与北京天坛的回音壁、山西普救寺的莺莺塔、四川大佛寺的石琴同为我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
三门峡市不仅历史悠久,而且生态环境良好。三门峡市北临黄河,三面环水,似一座半岛,有总面积到达三百多平方千米的森林公园和自然保护区,尤其是到了冬季,数百只由遥远的西伯利亚飞来越冬的白天鹅会停留在三门峡水库湿地,成为三门峡市一道独特而靓丽的地风景线。
D. 三门峡的风景名胜
蛤蟆塔位于三门峡市西部的黄河之滨,始建于唐朝,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由于它是宝轮寺的附属建筑物,所以,它的大名叫宝轮寺塔。蛤蟆塔呈四方锥形,共分13层,高约26.5米。塔心结构奇巧,设有梯道可通塔顶。每层四角,装有铎铃,轻风吹过,叮咚作响,犹如美妙的音乐。尤其令人称奇的是,在塔的周围十几米处,或拍手或击石,宝塔随及就会发出“咯哇咯哇”的如同蛤蟆的叫声,蛤蟆塔也就因此而得名。游人立于塔四周数丈,叩石、击掌,会听到“呱呱呱”的类似蛤蟆的叫 蛤蟆塔
声。叩石或击掌越响、越快,这种蛤蟆叫的声音也就越逼真、响亮,所以当地群众俗称其为“蛤蟆塔”。其实,塔内蛙鸣之声出自回声原理。该塔同北京天坛回音壁、山西普救寺的莺莺塔、四川潼南县大佛寺的石琴,同列为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现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塔外形作唐塔,内部结构承袭宋塔的建塔方法,融合了唐宋密檐式塔和楼阁式塔的艺术特点和结构方法,是比较特殊的塔形,宝轮寺塔风格典雅,结构坚实,虽然历经16次地震,其中4次破坏性地震,塔身仍基本完好。
虢国墓地
虢国墓地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唯一一处规模宏大、等级齐全、排列有序、保存完好的西周、春秋时期大型邦国公墓,总面积32.45万平方米。从1956年发现至今,探明各类遗址800余处,出土文物近3万件。尤其是90年代发掘的虢季、虢仲两座国君大墓,因出土文物数量多、价值高和墓主人级别高,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灵宝函谷关
灵宝函谷关:函谷关是中国历史上建置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因关在谷中,深险 灵宝函谷关
如函,故称函谷关。这里曾是战马嘶鸣的古战场,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克”之称。著名的“出谷会师”“六国伐秦”“虢公败戎”“西原大战”的战鼓在这里擂响。这里流传着侩炙人口的历史典故,“紫气东来”“鸡鸣狗盗”“公孙白马”等等,使这里弥漫着神奇的色彩。这里又是我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老子著述五千言《道德经》的地方。千百年来,众多海内外道家道教人士都到这里朝圣祭祖。如今,集古战场与道教圣地于一体的函谷关,已成为引人注目的旅游热点。
虢国博物馆
虢国博物馆是依托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一一西周虢国墓地遗址而建立的一座专题性博物馆。它北依黄河,南望崤山,是一座集文物陈列、遗址展示、园林景观为一体的现代化、多功能博物馆、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灵宝鼎湖芦苇荡
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灵宝市西阎乡文东村北600米,总面积约1万亩。此处地下泉涌,土肥水丰,地上草木丛生,芦兰疯长,蛙鸣鱼跃,鸟语花香,苇路纵横,荷花婷婷,蒹葭苍苍,是一处理想的梦中绿园。这里水质清澈,水量充足,不受黄河水位影响,常年水深保持在1.0米左右,是整个黄河流域独有的一块面积最大的生态湿地芦苇荡,在河南独有,在全国罕见,号称“黄河第一荡”、“西部白洋淀”。规划建设成集生态、游乐、观光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
黄河三门峡大坝
黄河三门峡大坝:位于河南省三门峡市区东北部。它北邻山西省,西邻陕西省,被人 黄河三门峡大坝
们称为豫西“金三角”。距市区30km的三门峡大坝,诞生于1957年,是我国在黄河干流兴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枢纽工程
E. 山西的本土文化、历史名人、诗人
三晋大地,人杰地灵、两千多年来,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涌现出了一批又一批著名的人物。他们之中,有著名的君主晋文公,我国唯一的女皇帝武则天,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荀况,著名的政治家蔺相如、霍光、狄仁杰、毕士安、王琼、田呈瑞、杨深秀,著名的军事家和将领廉颇、卫青、霍去病、关羽、杨业、薛仁贵、狄青,著名的文学家、艺术家和学者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柳宗元、白居易、司马光、米芾、白朴、关汉卿、郑光祖、罗贯中、傅山、阎若璩,地图学家裴秀,治黄专家贾鲁……。他们象历史长河中灿烂的群星,放射也耀眼的光芒,给当时的社会以积极的影响,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纪 信 (?——公元前 204年),赵城(今洪洞县)人,秦末刘邦起义军的将领。
卫子夫(?——前90),汉武帝后,河东平阳人(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霍 光 (?——前68),西汉政治家。字子孟,河东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人。
冯奉世(?——前39),西汉将领,字子明。上党潞(今山西潞城东北)人。
尹翁归(?——公元前62年),临汾人,西汉著名官吏,以刚正廉洁。
张 敞 (?——公元前48年),临汾人,西汉宣帝时大臣。
班婕妤(约公元前48——公元前 6年),西汉楼烦(今朔县)人。
郭 泰 ( 128—— 169年),东汉名士,字林宗,介休人。
王 允 (137——192年),东汉末大臣。字子师,太原祁(今祁县)人。
貂蝉,东汉并州郡(今忻州)人。
张 辽 (165——222年),字文远,三国时代雁门马邑(今朔县)人。
徐 晃 (?—— 227年),宇公明,平阳郡杨县(今洪洞县东南)人。
贾 逵 (173——228年),字梁道,河东襄陵(今襄汾县)人。
贾 充 (217——282),西晋大臣,字公闾,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贾南凤(256——300),西晋惠帝皇后。平阳襄陵(今襄汾)人。
刘 渊 (?—— 310年),十六国时汉国建立者,304——310年在位。字元海,出身新兴(今忻州市)匈奴贵族。
孙 盛,生卒年不详。太原中都(今平遥)人。
郭 璞 (276——324),字景纯,河东闻喜人。
温 峤 (288——329),东晋太原祁县(今祁县)人。
石 勒 (274——333),十六国时后赵建立者,319——333年在位。上党武乡(分榆社县北)人。
慧 远 (334一416),东晋名僧,雁门楼烦(今宁武)人。
法 显 (334——420),东晋名僧,平阳武阳(今临汾)人。
王僧辩(?—— 555),南朝梁将领。字君才,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东)人。
斛律光(515——572),北齐大臣。字明月,朔州人。
薛道衡(540——609),隋大臣、诗人。字玄卿,河东汾阳(今山西万荣西南)人。
王 通 (584——617),隋朝哲学家,字仲淹,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裴 矩 (?—— 627),隋末唐初大臣。河东闻喜人。
薛世雄(555——617年),字世英,一河东汾阳(今万荣县西)人。
裴行俭(619——682),唐朝官吏,字守约,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裴 寂 (570——632),唐初大臣。字玄真,蒲州桑泉(今山西临猗西南)人。
温大雅(?—— 627),唐初大臣, 字彦弘,太原祁(山西祁县东南)人。
武 士 (577——635),唐朝大臣。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东)人。
王 绩 (585——644),唐朝文学家。字元功,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尉迟恭(585——658),唐初大将。字敬德,朔州善阳(今山西朔州)人。
柴 绍 (?—— 638),唐初将军。字嗣昌,临汾人。
薛仁贵(614——683),唐朝大将。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王 勃 (650——678),唐朝文学家。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
温彦博(573——637年),字大临,唐初并州文水(今文水县东南)人。
王 度 (585?——625年?),原籍太原祁县(今祁县)人,后迁绛州龙门(今河津县),唐初著名小说家。
裴 炎 (?—— 684年),唐朝大臣,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
宋之问(?—— 712年),唐朝诗人。字延清,一字少连,汾州(今山西汾阳)人。
张守圭(?—— 739年),陕州河北(今平陆县东北人)。
王 翰,唐朝诗人,字子羽,并州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之涣(688——742),唐朝诗人,字季陵,晋阳(今山西太原)人。
王 维 (701——760),唐朝诗人、画家,字摩诘,祖籍祁县,其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西),遂为河东人。
杨玉环(716——756),唐玄宗贵妃。蒲州永乐(今山西芮城西南)人。
卢 纶 (748——约800),唐朝诗人,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西)人。
裴 度 (765——839),唐朝大臣,字中立,河东闻喜人,德宗时进士,任监察御史、起居舍人。
白行简(775——826年),字知退,大诗人白居易的弟弟。
郑 注 (?—— 835年),唐代绛州翼城人。唐代名臣。
司空图(837——908年),字表圣,河中虞乡(今永济县)人。晚唐诗人、诗注家。
张彦远,唐末书画家。字爱宾,猗氏(今山西临猗)人。
郭崇韬(?—— 926年),五代时期后唐大将,字安时,代州雁门(今代县)人。
安重诲(?—— 931),五代时后唐大臣。应州人。
石敬瑭(892——942),五代时后晋建立者,936——942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知远(895——948),五代时后汉建立者,947——948年在位。太原人,沙陀族。
刘 崇(895——954),五代十国时北汉建立者,951——954年在位。太原人,刘知远从弟。
王全斌(908——976),北宋初将领。太原人。先后在后唐、后晋、后周任职。
慕容延钊(913——969),五代后周及北宋大将。太原人。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人,是北宋有胆有勇,性格刚强的著名武将。
毕士安( 938——1005),北宋大臣。字仁叟,代州云中(今大同)人。
杨延昭( 958——1014),北宋将领。本名延朗,杨业子,称杨六郎。
杨文广(?——1074),字仲容,太原人,杨业之孙,杨延昭之子。
文彦博(1006——1097),字宽夫,汾州介休人,进士出身。
狄 青 (1008—— 1061),字汉臣。汾州西河(今汾阳县)人。
司马光(1019——1086),北宋大臣、史学家。字君实,陕州夏县(今山西夏县)人。
米 芾 (1051——1107),北宋书画家。字元章,祖籍太原,迁居襄阳。
王 彦 (1090—— 1139),北宋上党(今长治)人。
郭若虚,北宋画家,太原人。
元好问(1190——1257年),金末文学家。字裕之,号遗山,秀容(今忻州市)人。
乔 吉 (约1280——1345),也称乔吉甫,字梦符,冀宁路阳曲(今太原市)人。元代著名的剧作家、戏曲理论家。
萨都剌(约1272——?),字天锡,号直斋,回族。元代著名的少数民族诗人,并擅长书画,至今故宫还珍藏着他的两幅名画。
罗薛宣 (1389——1464),字德温,号敬轩,明代平阳府河津人。
乔 宇 (1457——1524),明朝大臣,字希大,号白岩,乐平(今山西昔阳)人。
王 琼 (1459——1532),字德华,号晋溪,太原人。
麻 贵,大同府右卫(今右玉县)人。明代守边抗倭将领之一。曾援助朝鲜抵抗日本侵扰,同朝鲜将领合力作战,将日寇全部驱逐出境。
王家屏(1538——1603),字忠伯,明大同府山阴(今山阴县)人。
傅 山 (1607——1684),清初学者。初名鼎臣,字青竹,改字青主,忻州人。
于成龙(1617——1684),清初大臣,字北溟,号于山,汾州府永宁州(今离石县)人。
阎若璩(1636——1704),清朝考据学家。字百诗,号潜丘,山西太原人。
陈廷敬(1639——1712),字子端,号说岩,清代泽州(今晋城)人。清代大臣和著名学者。是我国收字最多的《康熙字典》的总裁官。
孙嘉淦(1682——1753),字锡公,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入。清代大臣,敢于直言争辩,扶正祛邪,不畏权贵,处理多起冤案。
康基洲(?—— 1779),清代太原府兴县(今兴县)人。清代地方官。他在任上“办官事如家事”,善于调查研究,权衡利弊,找出原因,定出措施。在引水灌田、兴学育人、拯救女婴等方面都有政绩。
徐继畲(1795——1873),字松龛,代州五台(令五台县)人,清代大臣。
杨深秀(1849——1898),清末维新派。本名毓秀,字漪村或仪村,山西闻喜人。
高君宇(1896——1925),“五四”运动领导人。原名尚德,山西静乐人。
石评梅(1901——1928),二十年代著名女作家。山西平定人,毕业于北京女高师。
孔祥熙(1880——1967),山西太谷人,早年经营钱庄。毕业于耶鲁大学。
阎锡山(1886——1960),近代山西军阀、国民党官僚。字百川,山西五台人。
{山西名将列表}
前秦:李牧
汉代:卫青、霍去病、关羽
北朝:独孤信、斛律光、刘武周
唐代:尉迟恭、薛仁贵、张巡
宋代:李筠、王全斌、折从阮、呼延赞、杨家将、狄青、慕容延钊
清代:任举、宋世杰
近代:姚以价、张培梅、傅作义
{山西文人列表}
荀子、董狐、法显、慧远、昙鸾、王通、薛道衡、司空图、王勃、王维、王之涣、王昌龄、王翰、卢纶、宋之问、温庭筠 柳宗元、白居易、元好问、白朴、郑光祖、罗贯中、傅 山、阎若璩、李殿林、刘大鹏、赵树理
{山西政治强人列表}
前秦:赵衰、赵盾、祁奚
汉代:郅都、霍光、王允、常惠、尔朱荣
唐代:温彦博、温大雅、裴炎、杨国忠、狄仁杰、裴度
宋代:毕士安、文彦博、司马光
明清:王琼、王家屏、栗毓美、陈廷敬、徐继畲、孙嘉淦、于成龙
近代:高君宇、阎锡山
{山西帝王列表}
春秋霸主晋文公、胡服骑射武灵王
简襄功烈赵简子、简襄功烈赵襄子
鲜卑骄子拓跋宏、汉国皇帝刘渊
汉国皇帝刘聪、前赵皇帝刘曜
后赵皇帝石勒、后赵皇帝石虎
后唐太祖李克用、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唐明宗李嗣源、后晋高祖石敬瑭
后晋出帝石重贵、后汉高祖刘知远
北汉皇帝刘崇、北汉末帝刘继元
{山西美女列表}
汉代:卫子夫、貂婵
两晋:贾南风、卫夫人、娄昭君
隋唐:独孤后、王皇后、武则天、杨玉环、虢国夫人
宋代:李三娘
近代:石评梅
望采纳!
F. 三门峡一日游景点有什么推荐的吗
三门峡位于河南西部,东与千年帝都洛阳市为邻,南依伏牛山与南阳市相接,西望古都西安,北隔黄河与三晋呼应,是历史上三省交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推荐去卢氏城隍庙、虢国贵族墓地、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1、卢氏城隍庙
始建于明洪武初年,宣德年间毁于战乱之中。现存建筑有正殿五间,座北向南;香祭亭转角楼和乐楼各三间;东西厢房各十间;左右香积厨各两间;门前三间,均系黄龙脊,绿瓦与各种脊兽相映成趣。
三门峡市在原来陕州公园的基础上先后建成青龙坝、苍龙坝、双龙桥以及沿黄道路和绿化、景观等工程,形成了一个连接三门峡市东、西两区的自然生态区。
G. 河南有什么好玩的地方,河南旅游景点推荐
河南好玩的景点有:
1、嵖岈山:
嵖岈山,又名玲珑山、西游仙山、嵖岈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驻马店市遂平县,开发于2004年,南距驻马店市区40千米,占地面积148平方千米嵖岈山系伏牛山东缘余脉,南山、北山、花果山、六峰山相连,秀蜜湖、琵琶湖、百花湖、天磨湖分布其中,有峰、洞、棚、石等各类景点300多处。
2、老君山:
老君山原名景室山,位于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栾川县县城东南三千米处,八百里伏牛山脉的主峰,海拔2217米。距今已有两千多年人文历史,是道教中历史最长的山脉。
3、清明上河园:
清明上河园是中国著名八朝古都河南开封的一座大型历史文化主题公园,占地600余亩,坐落在开封城风光秀丽的龙亭湖西岸。
它是依照北宋著名画家张择端的传世之作《清明上河图》为蓝本建造的,于1998年10月28日正式对外开放。《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古代一幅弥足珍贵的社会民俗生活长卷。
4、云台山:
云台山风景区,位于河南省焦作市修武县境内,距距离焦作市区50公里,总面积280平方千米,是一处以太行山岳水景为特色,以峡谷类地质地貌景观和历史文化为内涵。
集科学价值和美学价值于一身的科普生态旅游景区。含红石峡、潭瀑峡、泉瀑峡、青龙峡、峰林峡、子房湖、茱萸峰、叠彩洞、猕猴谷、百家岩、万善寺等主要景点。
5、龙门石窟:
龙门石窟位于河南省洛阳市,是世界上造像最多、规模最大的石刻艺术宝库,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评为“中国石刻艺术的最高峰”,位居中国各大石窟之首 现为世界文化遗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H. 三门峡的传统文化
河南三门峡市的"百佛顶灯"
三门峡湖滨区向阳村的“百佛顶灯”为三门峡黄河风情表演中的一个绝活。一百名“和尚”身披袈裟、头顶碗灯、手摇芭蕉扇、走着梅花步表演民间绝技。“百佛顶灯”以高、难、险著称,主要靠眼力、颈力,动中有静,静中有动,讲究一个“稳”字。那虔诚、滑稽的神态足以让人感觉到“佛光无边”。
相传,东汉时期,佛教传入我国,位于长安、洛阳之间的陕州早受到影响,一时间寺院林立。有一位高僧奉旨到京都(洛阳)讲经,途经陕州,各寺主持、方丈闻讯跪道迎留讲经。因其学问广博,使听者如醉如痴,当京都复旨催促,众人才知误了大事,连夜送高僧入京。时值正月,各寺僧众百余人,手持灯笼,隆重送别,引来不少群众围观。佛教有一规矩,即见俗人便双手合十,口称“阿弥陀佛”,可众僧手提灯笼,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便止步不行。为难之机,机灵和尚,从灯笼中取出灯碗来,放在头上顶着,既能照明,又能腾出手来,高僧便口颂:“善哉!善哉!”众皆效之。后来每逢正月,陕州城众僧人便顶着碗灯,在城内讲经数夜,招徕听众,光大佛门。久而久之,顶灯便在陕州城流传下来。
“百佛顶灯”在元宵节前后表演,供群众观赏。
灵宝道情皮影
灵宝道情皮影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它在当地已热热闹闹地唱了几百年了。起初,它由当地官宦人家或秀才、举人自拉自唱,后来流传到民间,遂出现道情艺人和唱板。历代艺人不断吸收当地民间音乐元素,后来又移用皮影表演的艺术形式,并借鉴戏曲音乐中的打击乐,使原来的“说唱道情”逐渐演变为富有灵宝地方特色的皮影戏剧种。
民间剪纸
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渊源流长,内容丰富,工艺清湛,富于豫西民俗特色,形成艺术风格的有卢氏剪纸、灵宝剪纸和陕县大营剪纸。
三门峡民间剪纸艺术的主要分类:一是传统题材,主要有莲花葫芦、葫芦戏莲、鱼戏莲、蝶戏莲、葫芦娃娃、开口石榴、百鸟朝凤、虫鱼花鸟等图案,主要体现的是远古人民对生命的崇拜的艺术表现。
绷 口
绷口艺术是古代民间传统的编织艺术。太平艺术的象征,所用材料大量是彩布。户家自愿筹集,展览后仍归原主。绷口可以时隔多年扎一次,也可以一年之中相继出现。它结构灵活,易于反映变化着的时代,是反映集中心愿的民间传统艺术。
“绷口”产生于渑池县东南天池镇的天池村。每年的清明年,东天池村为与张村争请“白衣奶奶神”将“白衣奶奶庙”的庙会移到本村举办,将春节期间的神绷彩门集中起来,吸收各家之长,统一设计,精心组织,结构成一座十分壮观的形似城楼的大彩门,立于村头,这种集体本村文化艺术的大型彩门就叫“绷口”。
黄河灯
黄河灯是渑池县民间传统游艺形式之一,清代时由山西省传入县东仁村,当地群众十分喜爱这一活动。由于它规模宏大,走道曲折,易使人入迷,而取名黄河灯。该灯同数千根木杆串连排一方阵作为外围,再用麻杆或高梁杆作为灯柱,插在地上,高约4尺,柱距5尺,柱上设灯,灯柱之间用松,柏树枝装饰成灯壁并占缀纸花。出入口处搭成彩门,观灯从入口处入,沿走道前往,不得越灯壁乱闯,很难找到出口,犹如走出迷宫,左右回旋,妙趣横生。
舞 蹈
三门峡市的民间舞蹈,以狮子舞、龙竹舞、旱船舞、高跷舞为主,风格迥异,丰富多彩,散发着浓郁纯朴的泥土芳香。其中大部分是在传统节会中表演,春节、元宵节最为集中。舞者身着盛装,载歌载舞,为节日增添欢乐气氛。
(一)界北花鼓 又名地唠子,流传于三门峡市卢氏界北一带,已有100多年的历史。
(二)界南花鼓 俗称过街唠子。这种舞在卢氏县西南山区一带比较盛行。表演形式同界北花鼓大同小异,由二人或三人表演,扮演者仍是儿童。
(三)陕县花鼓 流传于三门峡市陕县一带故而得名。每逢灯节、庙会活动时,“花鼓”在社火队伍中间进行表演。
(四)三条腿 流行于陕县大营乡,在“坠子”的基础上吸收了高跷的演技,又创造了四条腿。这种表演形式比高跷、平垛、坠子演技高难,显得更加生动活泼,富有力量。
(五)渑池棒棒鞭 又名打花棍,起源于山西平阳,后流传于渑池县仁村乡发科岭村。棒棒鞭的道具比较简单,演出场地不拘,街道、广场、台上台下都可。
(六)陕县棒棒鞭 流传已有上百年的历史。演出时,人数不限,有男有女,扮演的角色有花旦、小丑、老旦等。
(七)义马狮子舞 起源于三国,盛行于南北朝。解放初期,狮子舞的表演一般是为了婚娶、节庆等,人们相聚歌舞,以示吉利。
(八)百佛顶灯 又名和尚顶灯。起源于东汉早期。流行于黄河三门峡(古陕州路)一带。
(九)亚武天锣 流行于灵宝市豫灵镇杜家村一带。
(十)渑池推小车 流传于渑池县张村乡杜家村一带,由二人表演
社 火
三门峡市各县(市)、区均有社火活动,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娱乐性强。社火是一项集声乐、器乐、舞蹈、杂技、滑稽小品为一体的群众性综合艺术活动,内有高跷、芯子(或叫垛子)、旱船、海螺、锣鼓等。一般在元宵节前后大闹3天,俗称“耍社火”、“出社火”。出社火前,3至5名青壮年扮作骑士,骑头系红绸马,沿社火路线往返跑三次,俗称“摆青”。摆青后,正式出耍,队形是马队(有地方称“百马”)前面开道,三眼铳两面助威,锣鼓彩旗方队之后是社火节目,高跷队在前,中间是草垛(芯子),最后是坠子。香案、海螺、旱船队伍少则几百人,多达上千人。
(一)灵宝芯子 流传于灵宝阳平乡一带。灵宝芯子分制竿与捏竿两步。
(二)陕县芯子 称垛子,又称背台。陕县芯子是豫西地区民间舞蹈中比较古老的一种娱乐活动。每年正月十五,“芯子”以惊险的造型、优美的艺姿在社火队的表演中别具特色。
(三)大营芯子 流行于陕县大营乡故而得名。坠子是在民间社火中最热闹、最欢快而又最滑稽的压轴节目。不但能正面教育观众,还可以用幽默诙谐、讽刺的手法揭露社会上各种弊端,被誉为“活的漫画”。
(四)陕县跑马舞 因流传于陕县一带故而得名。该舞多于春节、元宵节喜庆时在广场、街头同狮子舞、坠子、旱船等节目一起表演。
(五)鹤蚌舞 起源于寓言“鹤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故事,在湖滨区等地广为流传,已有百多年的历史。
(六)三门峡秧歌 流传于三门峡市各县(市)、区,是豫西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舞蹈形式。一种是新兴的民间舞,另一种是传统秧歌舞。1991至2000年,三门峡市各县(市)、区兴起了新民间舞,它以民间舞蹈风格为基调,融入交谊舞、健美操、时装舞、迪斯科等。1995年全市举办的“保险杯”老年秧歌舞比赛,各县共12个代表队参加决赛,人数近千人。
(七)卢氏社火 卢氏社火在演出时,队形威严、整齐、形式壮观。一般在演出前必有探马。后面是旗队,有旗牌和彩条旗,旗队后面是四根一米多长的长铜号,其后是锣鼓乐队,再后就是:狮子、龙灯、旱船、背台、花鼓、竹马、鹤蚌等节目同时表演,表演伴奏多为弦乐和打击乐。卢氏社火从类型上可分“文社火”和“武社火”。卢氏社火最常见的民间舞蹈是:狮子、龙灯、旱船、竹马、十二象、背台、鹤蚌、抬垛等。
(八)灵宝社火 灵宝社火包括:高跷、芯子、锣鼓、倒骑驴、旱船、海螺、狮子、龙灯、推小车、大头娃、探马、后垂子、秧歌等。其中高跷又分高(五尺)、低(三尺)两种。灵宝市每个乡、(镇)都有社火队,最具特点的是阳平乡东常村和西常村的挑社火、骂社火,通过挑斗、嬉骂等各种形式来达到娱乐教育的目的。
(九)陕县社火 陕县社火是三门峡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大的民间游艺活动。其队伍编排大致是:马队开道,规模最大的马队近百匹,人称“百马”;三眼铳放炮,震耳欲聋;旌旗先导,锣鼓喧天,气氛热烈。接下来是社火节目:高跷队在先,平垛队居中,坠子队殿后,再后就是表演的各类节目,有:旱船、花棍舞、跑马舞、小车舞、九莲灯等十余个。
(十)义马社火 义马市社火的特点,是以工矿单位为主出社火表演。每年元宵节,义马市组织有6个煤矿、3个大队参加的规模宏大的社火队,表演者一千多人,节目以狮子舞为主。
(十一)湖滨区社火 每逢正月十五元宵节,附近崖底乡、交口乡、会兴乡都要进城耍社火。随着人们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各乡耍社火的人数逐年增多,规模越来越大,节目形式和内容有了新发展。除了传统的民间舞蹈如旱船、龙灯、狮子、骑驴、鹤蚌舞、秧歌舞等节目外,崖底乡向阳村的大型民间舞蹈“百佛顶灯”更是驰名中外,在国际民间舞蹈比赛中曾取得优异成绩,被誉为“中华一绝”。
I. 三门峡的历史背景
历史 背景
地处黄河流域的三门峡市是华夏文明发祥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先民们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用勤劳的双手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化,成为华夏浩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历史文化对于推进历史的前进乃至当今社会各个方面都产生了重要及其深远的影响。仰韶文化、虢国文化及由老子《道德经》衍化而来的道家、道教文化便是这诸多历史文化的典型代表。
1921年,首先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命名的仰韶文化是远古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展示了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由盛到衰的时期,表面绘制有图案的彩陶是其重要特征之一。1961年3月4日,仰韶村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底,全国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5000余处,其中三门峡市约有200处。2001年,仰韶村遗址被评为“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之一。
西周时期重要姬姓封国之一虢国对西周历史与文化的影响广泛而深刻。20世纪50年代,中央黄河水库考古工作队在三门峡市上村岭考古发现虢国墓地,并首次对其进行大规模发掘。90年代,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三门峡市考古队联合对虢国墓地进行第二次大规模发掘。其中,1990年发掘的M2001虢季墓、1991年发掘的M2009虢仲墓分别被评为当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1996年,虢国墓地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先后两次发掘出土的大量文物是三门峡地区数千年文化的积累和结晶,为虢国历史与文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国内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掀起了研究虢国文化的热潮。2000年,李家窑遗址被证实为虢国都邑上阳城的所在地,不仅将三门峡的城市历史上溯到3000年前,而且给虢国文化研究增添了新的史料,使虢国文化研究达到了高潮。
东周时期著名思想家老子晚年在函谷关(三门峡市灵宝市境内)著就的《道德经》奠定了中国道家、道教的基础,其影响渗透到了中国社会意识形态的各个方面,成为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遗产。《道德经》内容涉及哲学、经济、军事、养生、伦理、艺术等方面。继老子后学者,战国初期,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思想。随着社会前进,老子思想被后来学者不断丰富、完善,至汉初形成道家学派。东汉后随着道教的形成,老子被奉为道教的教祖,《道德经》被奉为道教的主要经典之一。道家哲学成为道教的思想渊源之一。《道德经》自问世后,研究者甚多。80年代后,国内外又兴起一股“老子热”,外国人称老子的《道德经》是“东方智慧的结晶”。在西方除《圣经》之外,《道德经》译本最多,影响最大。
此外还有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轩辕黄帝在灵宝荆山铸鼎祭天、奠定政权;达摩祖师舍身求法,空相寺作为佛祖圆寂地香火传世;中国古代四大回音建筑之一的宝轮寺塔昭示着三门峡悠久灿烂的古代文明。三门峡大坝作为铭记新中国根治黄河水害丰功伟绩的丰碑更将彪炳史册。紫气东来、白马非马、唇亡齿寒、完璧归赵、秦赵会盟等历史典故就发生在这里。还有大禹、张仪、刘邦、李世民、武则天、杜甫、韩愈、司马光、上官仪、上官婉儿等历史人物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墨迹和诗篇。目前,全市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25处,市级21处,馆藏文物7万余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