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北京东路的日子歌谱【简、钢琴、古筝】还有歌词谢谢
(全员清唱)
开始的开始 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刘千楚)
开始的开始 我们都是孩子
(徐逸昊)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鲁天舒)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姜玮珉)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胡梦原)
当某天 你若听见
有人在说,那些奇怪的语言
(张鎏依)
当某天 你若看见
满街的本子还是学乐先
(梁竞元)
当某天 再唱着
这首歌会是在哪一个角落
(游彧涵)
当某天 再踏进
这校园会是哪片落叶 掉进回忆的流年
(鲁天舒 胡梦原)
表示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 原来只有三年
(游彧涵 许一璇)
表示门卫叔叔食堂阿姨 很有夫妻脸
(汪源 张夙西)
各种季风洋流都搞不懂 还有新视野
(徐逸昊 梁竞元)
各种曾经狂热的海报照片 卖几块几毛钱
(刘千楚 金书援)
我们穿上西装假装成长 胶片挥霍习惯的笑脸
(姜玮珉 张鎏依)
悲伤一发 寂寞唏嘘 痛的初体验
(全员合唱)
毕业和成年的字眼 格外扣人心弦
各种莫名的感伤 只说句嘻嘻一些
(金书援)
十年后 你若听见
有人在说,这些奇怪的语言
(许一璇)
十年后 你若看见
满街的本子还是学乐先
(全员合唱)
表示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 原来只有三年
表示门卫叔叔食堂阿姨 很有夫妻脸
各种季风洋流都搞不懂 还有新视野
各种曾经狂热的海报照片 卖几块几毛钱
(刘千楚)
我们即将分别 独自浪在 中国外国不同地点
(汪源)
瞥见白色校服 还会以为是我认识的谁
(全员)
顾萍凡哥乌龟大师 方丈我爱你
(张夙西)
也或许谁会忘记谁的名字 但记得
(全员)
北京东路的日子
『贰』 论古筝音乐在影视作品中的运用与结合
【摘要】 毕业音乐会不仅是一次对本学习阶段所学音乐理论的综合运用,也是对音乐专业学生的音乐综合技能的集中考核,还是对自己以及教学老师辛勤付出的成果反馈,这对每位音乐专业的毕业生都意义重大。此次毕业音乐会是本人及合作者在经过学校专业学习后进行策划与安排的,音乐会主要分为重奏和合奏两种形式,共选取五首曲目进行分析与编排,其中包括地方戏曲、西方现代曲风、中国少数民族歌曲等。本人在整个设计规划与安排的过程中受益良多,本文即结合自己的感想与收获就毕业音乐会的意义与价值、音乐会的整体安排、音乐选曲曲目的分析以及策划实践过程中的注意事项等方面的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关键词】 毕业音乐会设计;价值与意义;曲目分析
1.音乐会曲的选择
1.1曲目积累情况
传统筝曲:《高山流水》、《汉宫秋月》、《渔舟唱晚》、《月儿高》、《出水莲》、《寒鸦戏水》、《柳青娘》、《陈杏元和番》、《梅花三弄》、《平沙落雁》等。
现代筝曲:《溟山》、《幻想曲》、《临安遗恨》、《打虎上山》、《战台风》、《黔中赋》、《苍歌引》、《西域随想》、《夜深沉》、《汉江韵》等。
1.2曲目选择原因
毕业音乐会对每位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而言都意义重大。音乐会的策划、筹备以及顺利举行的一系列过程是对学生大学四年音乐专业学习成果的检验,也是一个学生对自我学习以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的总结与反思的机会,还是对大学四年以来认真教诲学生的任课老师的辛勤付出的成果反馈。毕业音乐会的考察与展示方式是十分符合大学音乐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要求以及培养方案安排,是对学生四年专业学习成果的集中考察。学生通过对毕业音乐会的筹备以及演出不仅能够积累舞台表演经验,提高自身的舞台表现力,还能锻炼其整体统筹规划和临场应变的能力,也为日后的工作以及相关表演积攒经验。
毕业音乐会通过灯光、舞台、道具、服饰、妆容等的精心设计,为到场的每一位听众带来视觉与听觉上的盛宴,让其更容易感受到每首歌曲背后传达出来的情感,能更为直接地感受到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的魅力与韵味,这会直接激起到场的同专业学生对舞台的向往和对音乐表演的热情,以此为榜样迅速提高其音乐技能和学习积极性,以便更好地传承与发扬中国优秀传统音乐文化。同时,毕业生音乐会也是一个表达对老师的教育之恩的好机会,通过完整的舞台设计以及精巧的音乐内容设计,传达出对母校以及教师辛勤栽培的感谢,也为学生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一个较为完美的句号。
2.音乐会选取曲目分析
2.1音乐会选曲原因
音乐会表演曲目的设计与编排是整个音乐会的核心与灵魂所在,其不仅体现了表演者的音乐知识与演奏能力水平,还传递着演奏者的艺术解读能力和审美修养等。因此,音乐会的选取工作就十分重要。在分析了自身与合作同学演奏的基本能力水平,参考了老师以及合作同学们的综合意见后,我们决定在本次音乐会的策划中主要选取演奏《黄河魂》、《苍歌引》、《采茶舞曲》、《西域随想》、《盛世国乐》五首曲目,其中《黄河魂》、《采茶舞曲》采用重奏的演奏形式,《苍歌引》、《西域随想》和《盛世国乐》采用合奏的演奏形式。五首曲目涵盖地方戏曲、西方现代曲风、中国少数民族歌曲等,难易结合,基本保证了演奏风格的多样性,确保了音乐会的丰富性,避免了单调枯燥、乏味重复的问题,同时也能较为全面地展现演奏同学的演奏水平及演奏风格。
音乐艺术的传达在一定程度上需要营造具有身临其境之感的情景,听者所听不仅为音乐本身,还有其所传达出来的意境和情感。因此,为确保音乐会曲目的演奏完整且有感染力,除了应注意基本的演奏技巧以及作品结构分析以外,还应对所选曲目的思想内涵和情感进行分条缕析,以达到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的效果。
2.1音乐分析
2.1.1《黄河魂》
《黄河魂》是著名古筝艺术家赵曼琴先生所创作,是其著名的代表作之一。赵曼琴先生用河南特色的曲艺为基调一以贯之,在《黄河魂》这首曲子中他既保留了传统河南戏曲音乐的精华,又充分融合进了现代古筝演奏的技法,大胆又创新,让人眼前一亮,整首曲子也非常有记忆点。
2.1.2《苍歌引》
《苍歌引》的原型是《青韶》,最开始就是用于表达对春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的。其以《苍歌引》的形式正式出现于“2017年11月第第11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决赛中。其结构如下:散板——快板——散板——慢板——急板”这首曲子是现代与传统相结合的创新之作,表现出了古筝曲艺在现代的发展与进步。
2.1.3《采茶舞曲》
《采茶舞曲》 是一首南方著名的采茶曲目,由周大风先生写成。该首曲子将采茶文化与音乐相结合,全曲运用当地方式演奏,具有鲜明的民间地域特色。
2.1.4《西域随想》
《西域随想》是由王建民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西域特色的古筝曲目。王先生在这首曲子中“不仅采用了我国新疆地域极富少数民族特征的音乐素材,还借鉴了民间民歌、舞曲中的特殊节拍、节奏元素”,实现了现代古筝演奏的创新与突破。
2.1.5《盛世国乐》
《盛世国乐》是由孙金阳先生创作的一首曲子。整首曲目恢弘大气,磅礴壮观,尽显中国盛世恢弘。在练习时应多加练习音色,避免出现杂音,同时左手扫弦、遥指演奏部分需要多练耐力。
2.2音乐会曲目分析
2.2.1《黄河魂》曲目分析
《黄河魂》这首曲子主要描述的对象是气势磅礴的黄河,表达的是对黄河的歌颂与赞美之情。黄河乃是中国的母亲河,其波涛汹涌地一直向前,孕育了几千年来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其间流淌着的是无数炎黄子孙沸腾的热血,是对生命的礼赞,也是对苦难命运的咆哮,它俨然已成为中华文明的象征。饱含热情地赞美黄河、歌颂黄河是这首曲子的主题。在演奏过程中应注意控制演奏节奏和演奏技法,也应注意演奏者的情感投入,不论是表情还是肢体动作都应该灌注进这首曲子古朴苍劲、雄浑激越的磅礴气势,要尽量演绎出曲子所传达出来的意蕴与内涵。
2.2.2《苍歌引》曲目分析
曲子整体节奏较为欢快,表现的是春天万物生长的欣欣向荣之状,表达的是对生命的尊重与赞美,就个人而言,十分喜欢类似的风格。在演奏过程中可加入钢琴、鼓等乐器进行合奏,舞台灯光以绿色和蓝色配合为主,营造出春天的清新与生机勃勃,达到的效果会事半功倍。同时,该首曲子段落的处理变化较多,要注意把握好散板的自由发挥度,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自我能力范围内尽量保证对弹奏的每个音的把控都要到位,颗粒分明,音色干净清楚,演奏出属于自己的风格。
2.2.3《采茶舞曲》曲目分析
旋律优美流畅、活泼欢快,让听者有闻曲起舞之感,也可使听者感受到采茶女在采茶过程中的灵动与欢愉。演奏者可穿搭具有赣南地区民俗风格特色的服装进行演奏,舞台设计可与采茶活动相关,还可利用屏幕进行赣南地区采茶活动以及采茶文化的介绍,充分去体现江南风采,让观众更有代入感。
2.2.4《西域随想》曲目分析
这首曲子欢快动人,描绘出了大漠广阔、山好水好、风景亮丽的新疆宝地风情,能够使听者感受到浓郁的西域新疆特色文化,心生向往。这首曲子采用了现代演奏技法,如拍打琴弦,叩击琴盖等多种当代表演技巧,因此对它的演绎有一定的难度,在练习过程中应多注意节奏与音准问题。在舞台设计上可让演奏者穿带有新疆特色的民族服装进行演奏,突出主题。
2.2.5《盛世国乐》曲目分析
在舞台灯光设计方面,可采用红黄灯光交替的方式,在背景屏幕中呈现中国百年历史的辉煌发展历程,与古筝曲目相配合,激起观众的爱国热情。把这首曲子用作本场音乐会的结束曲目,磅礴大气,能有余音绕梁之效果,让观众久久浸润在这种氛围之中。
3. 音乐会的策划与注意事项
3.1准备与策划
音乐会的策划与顺利举办是一个复杂且时间跨度较大的整体过程,需要参与进来的每一个人都各司其职,尽心尽力地进行筹备。我们在观摩与欣赏大量音乐会视频,并翻阅了一些音乐会的筹备资料积累了相应的经验后,在专业老师的指导下认真且谨慎地进行演奏曲目的选择的基础上,进行了本次音乐会的具体流程策划以及参与人员工作的安排等事项,并从整个参与过程中获益良多。
3.2指导与实践
3.2.1音乐会第一次指导
首先是演出前的宣传方面,要保证音乐会观众的数量就需要前期投入大规模的宣传。确定了音乐会主题后,就需要邀请专业人士就主题进行海报设计,共同确定宣传海报的颜色基调,应注意海报必须包括主题、举办的时间地点以及向观众发出邀请等基本要素,细节问题需要反复核对以确保万无一失。除海报外还应制作相应的节目手册,在手册中对此次音乐会的主题进行较为详细的解读与介绍,将需要演奏的曲目以及各位演奏者的出场顺序标注清楚,并对给予音乐会技术指导的老师和提供场地的合作方表达感谢。同时剪辑相应的宣传短视频,在朋友圈、抖音、学院以及学校的公众号等平台上进行投放宣传,鼓励周围同学、老师等进行转发与参与,制造热度。
3.2.2音乐会第二次指导
其次,安排各位同学的具体岗位分工以及分配相应的演奏任务,使其各司其职。此次的音乐会的主要合作者以及人员岗位安排为
3.2.3音乐会第三次指导
最后是彩排以及音响等设备的调试。在彩排过程中应多留心灯光、演奏者的服侍、播放视频的屏幕等之间的配合程度,还要进行话筒、音响等的调试,确保每样乐器的收音以及乐器之间配合的音量大小调节,确保乐器的收音不会相互影响。
3.3经验与感悟
演奏者应该提前熟悉相应的舞台走位,策划者应该把握好曲目之间的转换时间以及相关的曲目衔接设计,保证整个音乐会表演的流畅度。如果有问题应该及时进行调整与更换,以保证音乐会的整体质量。
在音乐会安排的全过程中,应提前准备备用方案,减免突发状况造成的影响,应多次组织成员开会,确保每个人的工作岗位和职责要求,让每一个岗位的作用都得以充分发挥。合作者之间也应要求其尽量每天排练,提高合作演奏者之间的配合度与默契度,多交流多磨合,提高舞台表演的质量,制作一场完美的音乐盛会。
4.结语
毕业音乐会对每个音乐专业的毕业生而言都意义非凡。从确定音乐会的主题、确认合作演奏者的风格到前期的曲目分析与选择、乐器准备、海报设计与宣传再到灯光、道具、服装、音响、舞台等的确认,再到彩排到最后的登台演出,这整个过程都离不开每一位老师的指导与每一位参与者的努力。我们都在这个过程中汲取养分,携手共同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与学习中,我会尽己所能,将在校所学运用在实践中去,不辜负老师和学校的培养!
参考文献
[1]曹月.古筝的主要流派与风格特征[J].东南大学学报.2002(04).
[2]张弓,古筝弹奏指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0.
[3]江澹曦.论古筝音乐语言的语气表达[J].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11(01).
[4]黄元乐.机械设备在灯光水景秀场的应用——以韩城《黄河魂》大型灯光水景音乐秀为例[J].演艺科技,2017(09).
[5]陈颖.论筝曲《黄河魂》的演奏技巧与作品分析[J].鸭绿江(下半月版),2014(02).
[6]高丽颖.浅析《苍歌引》的创作背景与演奏[J].北方音乐,2020(04).
[7]邓丹.当代筝曲创新理念之研究——以《苍歌引》为例[J].黄河之声,2019(03).
[8]苗新茹.《苍歌引》的音乐特征及技术处理[J].中国民族博览,2017(08).
[9]石娟.赣南采茶舞曲的音乐特征及文化内涵[J].福建茶叶,2018,40(08).
[10]张林飞. 浙江民歌《采茶舞曲》的音乐特征和演唱研究[D].武汉音乐学院,2017.
[11]陈新宇.《采茶舞曲》合唱中蕴含的音律美[J].福建茶叶,2016,38(06).
[12]朱浒.论筝曲《西域随想》对古筝普及性的启发[J].黄河之声,2019(11).
[13]刘雪琦.浅析筝曲《西域随想》演奏技巧[J].黄河之声,2019(14):52.
[14]郝晓虹.筝曲《西域随想》中的技法与审美特点分析[J].音乐创作,2018(10).
[15]韩松岩.浅谈筝曲《西域随想》技法创新对古筝的影响[J].北方音乐,2016,36(03).
『叁』 《风雪夜归人》这个话剧的宣传画上的二胡曲子,
我也喜欢这曲子!也是看话剧的时候被这曲子美到了……然后现在找到了~我有完整版的这曲子MP3,给我邮箱吧,我给你发过去^^ 诶不对啊我发现现在网上也有了啊都是完整版的厄那就不用我发给你了反正暴露邮箱对你来书也不安全呵呵 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w5pXRrElDJo/视频版音频在线试听 网盘版可自行下载
『肆』 想要 北京东路的日子的古筝曲谱
《北京东路的日子》 I=C 转bE 又转到C 又转bE 4/4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C G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Am Em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F C G/B Am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F G G7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C G Am Em
当某天 你若听见 有人在说 那些奇怪的语言
F C C/bB F Dm G
当某天 你若看见 满街的本子还是学乐先
C G Am Em
当某天 再唱着 这首歌会是在哪一个角落
F C F D G bA bB
当某天 再踏进 这校园会是哪片落叶掉进回忆的留恋
bE bB
表示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 原来只有三年
Cm Gm
表示门卫叔叔食堂阿姨 很有夫妻脸
bA Gm Cm
各种季风洋流都搞不懂 还有新视野
bA F bB
各种曾经狂热的海报照片 卖几块几毛钱
bE
我们穿上西装假装成长
bB
胶片挥霍习惯的笑脸
Cm
悲伤一发 寂寞唏嘘
Gm
痛的初体验
bA
毕业和成年的字眼
Gm Cm
格外扣人心弦
bA
各种莫名的感伤
bB bE bB G C G Am Em F C G/B Am F G
只说句 嘻嘻一些
C G Am Em
十年后 你若听见 有人在说 这些奇怪的语言
F C F D G bA bB
十年后 你若看见 满街的本子还是学乐先
bE bB
表示从一楼到四楼的距离 原来只有三年
Cm Gm
表示门卫叔叔食堂阿姨 很有夫妻脸
bA Gm Cm
各种季风洋流都搞不懂 还有新视野
bA F bB
各种曾经狂热的海报照片 卖几块几毛钱
bE bB
我们即将分别 独自浪在 中国外国不同地点
Cm Gm
瞥见白色的校服 还会以为是我认识的谁
bA Gm Cm
顾萍凡哥乌龟大师 方丈我爱你
bA bB
也或许谁都忘记谁的名字 但记得
bE
北京东路的日子
bE bB
开始的开始我们都是孩子
Cm Gm
最后的最后 渴望变成天使
bA bE bE/D Cm
歌谣的歌谣 藏着童话的影子
bA bB bB7
孩子的孩子 该要飞往哪去
C/bB 食指五弦一品,中指二弦一品;G/B食指五弦二品,无名指二弦三品;
bE有很多种按法我介绍两种按法,第一用大横按Bm按法从六品起,第二是食指四弦一品,中指无名指31弦三品,小拇指二弦四品;bE/D用第二种按法按住bE和弦,然后放开食指即可,从四弦弹起;
整首歌在C调和降E调之间相互转化,用了G这个过渡和弦做链接,有C转到 bE 时候用了降六级和降七级和弦作过渡,有点离调的感觉,多体会吧,前半部分用分解,副歌部分用扫弦节奏,希望对你有帮助,不懂得在问就是。
『伍』 古筝源自哪里
筝是中华民族古老的民族乐器,源于秦而盛于唐;近几十年来,发展很快,流行之广,不逊唐时“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的盛况。
筝,又称为秦筝、古筝。称为秦筝,是因为它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秦国(今陕西地区);称为古筝,就像七弦琴被称为古琴一样,是因为它的历史悠久。筝传到高丽、日本和越南以后,又演变成高丽的伽椰琴、日本的筝道和越南的十六弦琴,在音乐上各具特色。
《史记·李斯谏逐客书》有记:“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呼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汉书.盐铁论》亦有记:“往者民间酒会,各以党俗,弹筝鼓缶而已。”这说明筝在当时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乐器了。
但是,令人感到诧异的是,在中国筝的发源地,即今之陕西地区,“真秦之声”的筝乐却几乎近于绝响。六十年代初,笔者曾赴陕西地区采风多时,耳闻目睹这个地区丰富多采的戏曲和民间音乐,在其他地区实为少见,正是“百戏杂陈”,大至秦腔、眉胡、线腔、碗碗腔,小至端公戏,陕北道情、说书,或西安鼓乐等,其间传统的惯用乐器均不为少,但唯独无筝或极少用筝;只有在榆林地区才用筝作为伴奏乐器,跟洋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现。民间的演奏者仅几位年长的银匠、木工等手艺人,一般都是采用大指和食指演奏,是比较原始的演奏方法。但可以把榆林小曲看作是秦筝的余绪.
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秦筝东渐南移,跟当地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融汇,结果形成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流派和风格. 传统的筝乐被分成南北两派,但仍可以作更进一步的较为细致的区分,诸如河南筝、山东筝、潮州筝、客家筝、浙江筝等。本文所介绍的只是汉民族筝乐的五个主要流派,并不包括中国少数民族朝鲜族的伽耶琴和蒙古筝“雅托葛”。
从《史记》、《汉书》中所记载的文字来看,筝在秦汉两代已有相当普遍的发展。在东汉,汉光武帝建都洛阳,而北宋建都汴粱(即今之开封),都是在河南地区,而在这个地区早就流行着民间音乐“郑卫之音”,秦筝随着迁都流入河南,翻出了新声,如曹植有诗曰:“弹筝奋逸响,新声妙入神。”他还写过:“笙声既设,筝瑟俱张”、“何以忘忧?弹筝酒歌”,从这些诗句里可见曹植对古筝艺术是很熟悉的,甚至是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曹植是三国魏人,亦即今天的河南人,从他的咏筝诗中,或可稍窥河南筝的风貌。
河南筝,“奋逸响”,恰似河南人的性格和语言高亢粗犷,明朗谐趣。当然,这指的是一般风格。河南筝在演奏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和这一风格相当吻合的,就是右手从靠近琴码的地方开始,流动的弹奏到靠近“岳山”的地方,同时,左手作大幅度的揉颤,音乐表现很富有戏剧性,也很有效果,在河南筝中,把这一技巧称为“游摇”。
河南筝的曲目可以说是直接来自民间说唱音乐和戏曲音乐。河南曲子是历史悠久的民间说唱音乐,清以后衰落了,只有南阳地区还十分兴旺,所以又称之为南阳鼓子曲。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带有唱词的“牌子曲”和纯器乐的“板头曲”。筝在其中作为重要的伴奏乐器出现,同时,也脱离说唱而独立演奏。过去,艺人相见,就经常首先演奏一首板头曲以会知音,并易名为《高山流水》,这或许是抚今追昔,跟锺子期与俞伯牙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吧!今天
所保存下来的许多河南筝的传统曲目中,大量的就是这种扳头曲,人们常称之为“中州古调”或“中州古曲”,如《哭周瑜》、《叹颜回》和《苏武思乡>等都是.在河南曲子中,一些短小的曲牌在流传过程中又逐渐形成了一种有角色分工,可以上台表演的形式“小调由子”,今天它已成为一个很著名的剧种“河南曲剧”。小调曲子原来比较筒单,但后来,旋律发展了;筝在伴奏中地位重要,在演奏上也逐渐具备了它的个性,这两者的结合,形成了它在音乐上独有的美;给人以吸引力。
谈河南,人们很容易想到山东,因为这两个地区相邻.从语言到习俗有许多相近的地方。山东筝也有很长时间的历史,如〈<战国策·齐策》有记:“临淄其富而实,其民无不吹竽、击筑、弹筝”,所以不少人称山东筝为齐筝。它的流传主要在包括郓城和鄄城在内的荷泽地区,这个地区的民间音乐甚为流行,被人们誉为“筝琴之乡”,出过不少民间说唱和戏曲,民间器乐的演奏人才,美誉一直保留至今。在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中,有关忠义堂上菊花会的描写,其中写道:“……且说,忠义堂上,遍插菊花,各依次坐,分头把盏。……马麟品筲,乐和唱曲燕青弹筝,各取其乐。”这一段文字的描写可以说是小说家的创作,但“品筲”、“唱曲”、“弹筝”这些名词的出现,恐怕不会不和当时社会的民间生活毫无联系的。而且书中所描写的首领宋江也正是郓城人,其中所唱之曲亦有很大可能即为今天的山东琴书。而今天所保留下来的许多山东筝曲就是出自山东琴书,其中一部分是作为琴书的前奏出现的琴曲,跟河南板头曲相似,有六十八板“大板曲”,像〈汉宫秋月》、《鸿雁捎书》等都是;另外,也有由山东琴书的唱腔和曲牌演变而来的,如《凤翔歌》、〈叠断桥》就是。
筝在山东盛行一时,我们还可以在〈金瓿梅词话〉中找到证据,书中有很多地方都写到用琵琶、弦子和筝等乐器来为唱曲伴奏,直到清时,蒲松龄在他的文学名著《聊斋》中,也多处有弹筝的描写,以《宦娘》一篇为甚。蒲松龄虽为蒙族人,但定居山东,他对筝的描述,决非牵强附会。
此外,在鲁西的聊城地区临清一带,民间也很流行筝的演奏,近代也出现过知名的筝演奏家。
山东筝过去多用的是十五弦,外边低音部分用的是七根老弦,里边是八根子弦,俗称“七老八少”。演奏时,大指使用频繁,刚健有力。即令是“花指”,也是以大指连“托”演奏的下花指为多;而左手的吟揉按滑则刚柔并蓄;铿锵,深沉。一如山东人的个性耿直、朴实,通过语言和音乐似乎也表明了这一点。
在广东,有一个非常著名的乐种——潮州音乐,随着潮汕人的足迹,潮州筝和潮州音乐的流传范围相当广,由中国内地以至海外许多地区,我们都可以听到这一富有南国情调和色彩的音乐。要追溯它的渊源,一层一层,甚至可以延伸到很遥远的年代。
1956年,中国著名戏剧家欧阳予菁访日,曾将在明代嘉靖年间重刊的《荔镜记》刻印本复制品带回中国,其中可以看到有多处标明为潮调曲牌名,从戏曲音乐和民间音乐的一般发展关系来看,潮州音乐的形成和发展当在比此更早的年代。如此,亦不妨将此一年代推论至唐。唐玄宗开元年间,推崇佛教,在各大州府兴建寺庙,潮州的“开元寺”亦在此期间建成,从寺庙乐曲、佛曲和潮乐的许多乐曲的关系来看,说潮乐形成于唐还是有相当根据的。从现在保留下来的十大套来看,也多为唐代的大曲和宋元的套曲。唐宪宗年间,喜好音乐的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他很有可能将唐代的音乐文化带到岭南地区。潮州人为缅怀韩愈,将梅江和大靖溪易名为韩江,而潮州音乐亦有称之为韩江丝竹的。此外,我们还可以作大胆的假设,即在秦时,“真秦之声”的秦筝就已流入岭南地区。因为秦在岭南曾屯兵数十万,并设南海郡;而且,我们把现时的秦腔、眉胡等陕西地区的戏曲、民间音乐和潮州音乐在调式及四级,七级音等方面作一比较的话,则不难发现,它们之间居然有异曲同工之妙,这恐怕不会是偶然的。潮乐的古老历史和丰富多采的音乐形式,引起不少民族音乐学者的重视和兴趣,有些学者指出,潮乐所用的古老乐谱“二四谱”实际上就是由筝谱而来,如是,亦可见筝在潮乐中的特殊地位,而实际上,筝也从其他潮乐乐器中脱颖而出,同时以精彩的独奏形式出现在乐坛上,成为独树一帜的潮筝。
潮筝和潮乐一样,都有“重六”、“轻六”等好几个调的叫法,归结起来,实际上就是弹筝时通过左手按音的变化,以达到几种音阶和调式的组合形式,而且音律也不同于十二平均律和其他地方的民间音乐,所以可以说,潮州音乐是中国民间音乐中一束古老而又奇异的花朵。筝能自成一格而有别于其他乐器,至为重要的就是左手按滑音的变化,即所谓以韵补声,舍此,则很难言筝乐的流派和发展。在潮筝中,这一手法的运用可以说是到了十分绝妙的地步。
潮汕语言比较平和,潮筝音程的跳动也不大,比较文静委婉,按滑的起伏变化则细腻微妙,主要是起润饰作用,但是,右手弹弦后,左手多数必以吟揉按滑来加以润饰,也就是潮州乐人所说的“弹按尾随”的手法。这一手法的运用,加上“勒弦”加花的频密使用,形成潮筝流畅华丽而又旖旎迷人的风韵。
一般的讲,在潮筝中,“轻六”调表现的情趣比较明快;“重六”调比较深情庄重;“活五”调具有六声音阶的特色,表现比较悲侧缠绵;“反线”调表现则为轻松活泼。此外,还有一种“轻三重六”调,它类似“反线”,所以,潮州乐人中,亦有把它归到“反线”这一类的。在民间,用筝等拨弦乐器
来演奏古乐“诗谱”称为弦诗乐。《柳青娘》是弦诗乐中最为流行的一首乐曲,它虽不属大套曲,但它包括“轻六”、“重六”、“活五”和“轻三重六”四种调,曲调又优美,极具潮乐的特色,在潮乐中称之为“弦诗母”,意即乐曲之母,在学习潮筝时,《柳青娘>>是必不可少的曲目。
在潮筝中,《寒鸦戏水》是众所推崇的一首优秀曲目,流传甚广。但遗憾的是,或许是由于谐音讹传,或许是由于雅兴所致,有些人将曲名易名为《寒鸭戏水》,或日《水上鸥盟》。不过,从潮州乐人沿袭下来一惯所称,或是从潮阳地区所保留下来的《筝诗原本》及《二四谱》等古谱来看,均称为《寒鸦戏水》,而非《寒鸭戏水》,为完整的保留和继承传统音乐文化起见,当以原称为妥。此外,像《月儿高》,《锦上添花》等也都是潮筝中常用的曲目。
在广东,筝乐还有一个著名的流派;即客家筝,或曰汉调筝。
南宋时期,中原河南、湖北一带的百姓,为避元兵的掳掠而南下到粤东和闽西等地,当地的百姓称他们为“客家”,客家不仅带来了异乡的习俗,还带来了古老的中原音乐文化,带来了古朴的“中州古调”和“汉皋旧谱”,跟当地的音乐、语言、习俗相结合后,逐渐形成了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音乐,当地人称之为客家音乐,或外江弦、儒家乐,多在广东大埔、梅县和汕头一带流行。二十年代,汕头报社的钱热储先生提议将“外江戏”改名为“汉剧”,得到大家的认可,于是,外江弦、儒家乐等称谓也相应易名为“汉调”或“汉乐”。汉调有锣鼓吹,和弦索、中军班这样合奏和吹打的形式,也有只用筝、琵琶和椰胡三件头来演奏的清乐,客家筝曲亦由此而来。
客家是在上述的背景下产生的.那么,客家音乐自然反映出当时的一点社会生活,据传《崖上哀》一曲就是哀悼陆秀夫负帝于崖上沉海报国的事迹的。
客家筝曲很重视乐曲的“板数”并且常用板数来分类,一般把有六十八板的乐曲称大调,这是和河南的板头曲一致的,当然从音韵上来讲,则不像河南筝那样高亢激昂,而是以古朴优美、典雅大方见长,在客家筝曲中,〈出水莲〉可以说是这一艺术风格的典型代表之一。比较短小的曲子称小调,而二、三十板至八、九十板的则称为串调。串调板无定数,具有戏曲音乐的特点,这一部分很可能就是由汉皋旧谱而来。
客家筝和潮州筝长期在一个地区共处。自然会相互影响,相互吸收;它们有不少曲目都是相同的,所用筝的形制也一样,至于不同之处,家筝用的是工尺谱;潮州筝用的是二四谱;演奏时,客家筝多用中指,潮州筝则相对多用食指,而且,前者滑音的音程和起伏多大于后者,使筝声余音缭绕,悠扬深长,更显古朴典雅.在风格上.这也是和流丽柔美的潮州筝不同之处。
流行于浙江、江苏一带的浙江筝,又称杭筝、武林筝,据传在东晋时筝已传入建康(南京)了,至唐,则更多见诸于诗词文字。著名的大诗人白居易,也是一位出色的音乐评论家,他在杭州和苏州当刺史时就写过多首听筝的诗,在〈听崔七妓人筝〉一诗中写道“花脸云鬟坐玉楼,十三弦里一时愁。凭君向道休弹去,白尽江州司马头。”宋的苏东坡,不仅诗文闻名于世,而且是个出色的民间音乐家,琴筝高手,他被贬失意时。就曾在江苏镇江甘露寺北的多景楼上弹筝,以抒情怀,并写下《甘露寺弹筝》诗一首,其中写道:“多景楼上弹神曲,欲断哀弦再三促”在杭州游西湖时,见一女子在船上“鼓筝,年才二十余”,遂写下词一首,有道“忽闻江上弄衰筝。苦含情,遣谁听。”在宋的宫廷教坊,拥有不少的乐工,按乐器分类,把他们分成十三色(部),其中一部就是筝,这在周密的〈武林旧事〉、耐得翁的《都城纪胜》等笔记小说中都可以见到记载,并且记录了筝色部头的人名及著名的筝手,甚至还有演奏的曲目。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筝乐的发展应该有不低的水平。
从近代的一些资料来看,杭筝和过去流行的一种说唱音乐“杭州滩簧”有深厚的血缘关系。杭州滩簧有慢板、快板和烈板三种基本唱腔,筝作为伴奏乐器在其中加花伴奏,逐渐形成了具有特色的“四点”演奏手法,从技巧的角度来看,在其他流派的筝乐中也有所采用,但不像浙江筝用得突出,明显的形成了一种演奏上的特点,并有了专称。“四点”手法在浙江筝中的运用经常给人
以活泼明快的感觉,在现代创作的一些筝曲中,也常采用这一手法。
浙江筝和江南丝竹音乐的曲目有许多是相同的。江南丝竹明朗、细腻、绮丽、幽雅,最近几十年来,在上海、杭州、苏州等地已有不少都市化的发展,而浙江筝曲中,像《云庆》、《四合如意》等则比较多的保留了江南丝竹音乐早期的形态,有清香的泥土气息,“四点”手法的运用也不少,它以明朗的音色和轻快的节奏,速写了一幅幅江南水乡的民俗画。
浙江筝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一些优秀的传统古曲,古谱《弦索十三套》所记录的乐曲,如〈月儿高》、《将军令》、《海青拿天鹅》等等,“凡十三套,无一不能”。这些乐曲所表现的题材范围比较广,演奏手法和技巧也比较丰富,像双手抓筝的技巧,不少人都认为是五十年代才有的,其实不然,浙江筝名家王巽之先生和前辈蒋荫桩先生,早在二十年代就已经使用了这一手法;甚至早在1814年荣斋所编的《弦索十三套》中,已记录了双手抓筝的手法。为此,笔者曾专程拜访了译订这本乐谱的著名的国乐研究家曹安和女士,她再次肯定,她的译订是完全尊重原谱的。此外,在1935年,杭州国乐研究社曾经用铅印刊出《将军令》的古筝分谱, 在谱后的说明中,就谈到简
易的双手抓筝的手法。因此,我们可以肯定,双手抓筝的手法决非始于五十年代,从现有资料看,最迟也不会超过1814年。当然,此后有了更多、更为丰富的发展,那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在浙江筝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摇指”的运用,它是以大指作细密的摇动来演奏,其效果极似弓弦乐器长弓的演奏。严格来说,这是在其他流派的传统筝曲中所没有的,因为在其他流派所称的“摇指”或“轮指”实际上都是以大指作比较快速的“托”、“劈”,而浙江筝的“摇指”则显示了它自身的特点而有别于其他流派。我们可以明显地从《将军令》和《月儿高》这两首浙江筝曲中看到,前者以“摇指”模拟了号角声声的长啸;后者则以“摇指”表现了连绵不断的歌声。
浙江筝和杭州滩簧、江南丝竹有深厚的渊源关系,在演奏风格上,一般节律都比较明快,流畅秀丽。同时,又由于浙江筝所表现的题材内容比较广,手法比较丰富,因而在风格表现上并未完全单一化。像《高山流水》一曲,各地流传很广,而最早流传于浙江一带,是浙江筝人在传授时的重要曲目。但在最近几十年中,由于种种原因,可能失去了原有的一些风貌。乐曲一开始采用了两个八度带按滑的“大撮”,是很特别的,这在浙江筝本身也极为少见。这首优秀的传统筝曲,是出自文人之手,还是来自民间,尚待考证。从旋法和运用的手法来看,《高山流水》一曲是首绘景写意的作品,音韵铿锵古朴。借景抒情,可以和俞伯牙与锺子期结为知音的故事相联系,但不能认为乐曲本身所描述的就是这一著名的音乐故事。浙江筝曲《高山流水》和古琴曲《高山流水》在曲调上毫无共同之处,只是同名异曲而已。在其他流派的筝曲中,如河南《南阳板头曲》有称之为《高山流水》的;山东的《琴韵》、《风摆翠竹》、《夜静銮铃》、《书韵》四个小曲的联奏,有称《四段曲》、《四段锦》的,亦有称《高山流水》的。
以上所述,只不过是我们对中国筝乐源流与风格的初探,而从其中不难发现有两点共同东西:其一,各个地区的筝乐无不是和本地区的戏曲、说唱和民间音乐相联系的,至少对本地区的人来讲,会有较强的音乐感染力,也正由于此,尽管筝这件乐器很古老,但它能以较强的生命力在较为广泛的地区持续的流传下来。其二,各个流派筝乐的形成与发展,又是和外界的影响与交流分不开的。也正由于此,使筝乐的流派显得如此生动和丰富多采,秦地的榆林筝之所以还处于原始或半停滞的状态,原因之一,即是和外界接触太少;过于闭塞。当然,随着今天筝乐新的发展和交流的频繁,以及秦地筝人的努力,产生包含丰富音乐内容的、有真秦之声的秦筝流派,是完全可能的。
风格是民族艺术成熟的标志,中国筝乐有各个流派的风格,说明了中国筝乐的成熟与发展,但本文所述的仅仅是几个主要地区的筝乐流派,并未论及整个筝乐的风格和个人在演奏艺术上的风格,因为这将涉及到更为复杂的美学问题,希望日后有学者从事这方面的研究,使中国的筝乐能够进一步发展。
『陆』 民族乐器中的古琴和古筝都有哪些区别
中国古典音乐源远流长,千年的文化积淀了各种余音绕梁的名曲,也一并诞生了各种含有浓郁文化特色的古典乐器,比如古筝、箜篌、琵琶等等。现代人们越来越崇尚古典美,也向往古人弹奏乐器时的缥缈之姿,纷纷选择学习古典乐器。最常见的有古筝或者古琴,那么这二者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从演奏方法看:古琴以左手按弦,右手拨弦,实际弹奏时,同时可以拨动两根琴弦作和音弹奏。而古筝则主要是用右手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拨弦,左手控制弦的张力。
无论古琴还是古筝,都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的瑰宝,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其中一个进行学习研究,不过音乐都是互通的,熟练了古琴,相比古筝也能上手演奏一番的。
『柒』 采茶舞曲 歌词
采茶舞曲歌词
起源:越剧现代戏
出自:民间
性质:舞曲
语言:吴语
歌词一
溪水清清溪水长
采茶舞曲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你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得秧来匀又快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哎呀争呀么争春光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采茶忙
姐姐呀,你采茶好比凤点头
妹妹呀,采茶好比鱼跃网
一行一行又一行
摘下的青叶篓里装
千缕万缕千万缕呀
缕缕新茶放清香
多快好省来采茶啊
青青新茶送城乡呀
送呀么送城乡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眼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两个茶篓两膀挂
两手采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头不晕(来)眼不花
抖一抖(来)挎一挎
年年丰收有清茶啊
歌词二
溪水清清溪水长
溪水两岸好呀么好风光
哥哥呀,你上畈下畈勤插秧
妹妹呀,东山西山采茶忙
插秧插得喜洋洋
采茶采得心花放
插秧插得匀又快呀
采得茶来满山香
你追我赶不怕累呀
敢与老天争春光
哎呀争呀么争春光
左采茶来右采茶
双手两面一齐下
一手先来一手后
好比那两只公鸡争米上又下
两个茶篓两膀挂
两手采茶要分家
摘了一回又一下
头不晕(来)眼不花
多又多(来)快又快
年年丰收龙井茶啊
(7)古筝宣传海报扩展阅读:
采茶舞曲,浙江省民歌。周大风词曲,作于1958年。原为越剧《雨前曲》主题歌及舞蹈配乐,后根据歌曲改编成舞蹈小品《采茶舞》。"采茶"原是中国一种民间歌舞体裁,流行于南方产茶区,用于表现种茶、采茶的欢乐情绪。
这首采茶舞曲保持了传统采茶歌舞的基本风格,采用民族的五声徵调式,又有调式交替的素材,曲调欢快、跳跃,再现了采茶姑娘青春焕发的风貌。《采茶舞曲》在50年代一度极为流行,有较大的社会影响,70年代经我国著名歌唱家朱逢博的演唱,更是红极一时。
『捌』 文化传播公司是做什么的
文化传播公司是一类集品牌发展规划、市场营销策划、企业形象策划、媒介传播策划、媒体代理发布、房地产主题活动策划、文化活动交流、演艺策划执行以及礼仪庆典活动(晚会、酒会、商务会议等)为一体的专业策划机构
文化传播又称文化扩散。指人类文化由文化源地向外辐射传播或由一个社会群体向另一群体的散布过程。可分为直接传播和间接传播。
前者通常由具备文化的人们通过商队、军队等途径直接传播某种精神或物质方面的文化内容,如新的农艺技术和发明创造等;
后者表现出一种比较复杂的文化扩散营力,主要指某一社会群体借用外来文化特征中的原理,进行文明创造活动的一种刺激传播,如欧洲最终发明瓷器是在知道中国瓷器大约200年之后。
文化散布过程取决于文化的实用价值、难易程度,文明声望、时代适应性和抗逆性等多种因素。实际上传播媒介的特征或身份往往决定传播文化的特征,如17世纪意大利传教士对中国当时园林建筑艺术和宗教文化特征,起了一定程度的刺激传播作用。
文化传播 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