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如何做胜任力模型
一个相对完整的胜任力模型构建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步骤:职系与序列划分、能力素质要素提炼和能力素质要素评级。
首先是要进行职系与序列的划分。胜任力模型是建立在明确的职系和序列划分基础之上的。在具体进行职系划分时,可以工作性质相似为原则,通过企业价值链分析来确定职系的划分。职系和序列的划分是公司进行职位管理的基础和重点,也是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基础。通过职系分类,可以为员工设立多条职业发展通道,同时,通过序列划分,可以明确不同职位能力素质的差异,实现对员工的区别管理。
第二步是在职系和序列划分的基础上进行能力素质要素的提炼。因此,能力素质要素的提炼包括核心能力素质、通用能力素质和专业能力素质三部分组成。面能力素质的提炼,最终得出各个岗位的能力素质模型条目。
最后一步是进行岗位能力素质要素评级。首先对各项能力素质条目进行定义,并表述出其在不同程度和状态下的行为特征,划分出不同的等级,例如“责任担当”的初级、中级、高级分别是什么表现。等级描述旨在为员工的等级评价提供标准。
经过以上三个步骤,一个完整的胜任力模型构建工作完成。
㈡ 【人才发展】如何做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基于人力资本素质模型,有4个维度:背景条件、知识技能、行为指针、内驱力
在这个领域,伯特咨询是非常专业的,推荐了解。
㈢ 根据岗位说明书,如何建立胜任力模型的案例
仅仅根据岗位说明书建立胜任力模型是非常不靠谱的,胜任力一般指支撑高绩效行为的能力,而高绩效行为不会直接反映在岗位说明书里。挖掘胜任力一般要靠对绩优员工进行访谈,对企业的战略文化进行分析。
如果非要用岗位说明书来建模,建议你先了解岗位说明书是否准确反映工作实际情况,如果是的话,再对岗位说明书进行演绎分析,提炼素质指标,最后,一定要跟行业内其他模型进行对标,查遗补缺。
㈣ 如何建立胜任力模型
01
什么是胜任力模型
胜任力模型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出现。最初,人们发现,智商可以鉴别出好学生和差学生。后来的跟踪研究发现,很多智商高的人工作表现一般,而很多所谓的差学生工作中却表现得很好。
于是得出一个结论:智商不能有效区分“好的工作者”与“差的工作者”。之后又开始考虑性格对绩效的影响,比如内向好还是外向好,但效果也不显著。
1973年,美国哈佛大学著名心理学家麦克利兰发表了“测量素质而不是智力”一文,批评了以往的智力和能力倾向测验,主张用能力测试来预测一个人未来的绩效。此后,Competency引起了人力资源和组织行为学领域中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
在实际研究中,麦克利兰等人强调:“不要先做任何假设!”把自己当成一无所知的人,直接到企业里面选择绩效优异者与一般者,研究他们的工作过程及一些细节,比如:怎么做、怎么想、怎么说,做了什么事、感情是什么等。
从而得到一些叫做 “品质”或“素质”的“因素”,然后把这些因素再拿到另一个“绩优”群体与“一般”群体中去验证。如果绩优的人都得分高,这个研究就过关了。
也就是说,胜任力模型相当于是在不带任何有色眼镜的情况下,直接拿着录像机把员工的行为、言谈等细节都录下来,然后再总结和提炼出来的。
胜任力素质最终都能归结为某种行为。现在,一般借助冰山模型来帮助大家理解素质。从浮在水面上的知识、技能,依次到水面下的价值观、自我认知、个性,直到最底层的动机,都综合在素质里,而且越是底层的东西对绩效表现起的作用越大。
目前关于敏捷建模有效性的验证并不多,但可以通过两个方面对有效性进行把控。
(1)内部一致性:通过工作坊小组的讨论,争论,最终保持一致,这种类似“德尔菲法”专家讨论的形式,在某种程度上也确保了模型的有效性。当然,这里所谓的“专家”,通常指处在领导岗位的员工或岗位经验非常丰富的员工,对岗位的把握比较全面。
(2)校标效度:模型在企业落地后,可以通过员工的绩效分析和工作表现对员工标准进行验证,当然,在有对比的情况下会更有说服力。
哪种是最适合的方法?
应该说方法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关键要看通过这个方法做出来的素质模型能不能把优秀绩效和一般绩效区分开来。 实际上现在成功的方法都是综合的,既有归纳又有演绎,还参照外部的标杆。就是要吸取各法之长,弥补单一方法可能带来的缺陷。
3.选中专家
胜任力模型构建是一项技术难度较高的工作,因此具体负责这项工作的人员非常关键。如果建模人员不专业,不会进行战略文化分析,访谈时不能挖掘出有效的行为事件,或者编码和数据统计过程有偏差,都会导致建模的失败。因此要保证模型构建成功,企业必须选中有较高的专业化水平的建模人员。
专业的建模人员,除了具备扎实的胜任力模型和人才管理相关知识,掌握胜任力模型构建的工具应用技巧(如行为事件访谈、头脑风暴法、编码、数据统计等),还应当具备较强的系统思维、总结归纳能力、文字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创新能力。
当然,即使选中了建模的专家,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的参与也是必不可少的。很多企业认为,既然花钱聘请了咨询公司,就应该把开发工作交给咨询人员,自己再花费力气,岂不是冤枉。
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在胜任力模型构建中,企业管理人员和咨询公司各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最需要管理者参与的环节,就是胜任素质的提炼。基于同一个行为事件,咨询公司与企业内部的管理者所提炼出的胜任素质,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其原因在于,咨询公司的顾问对企业的背景和情况没有内部人员熟悉,从而在判断上会出现一定的偏差。
因此,模型提炼工作必须由咨询顾问和企业管理人员来共同完成,合作的方法有研讨会、头脑风暴法等形式。此外,胜任力模型的真正使用者是企业管理人员,亲自参与指标提炼工作,有助于企业管理人员准确把握各项胜任素质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