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孔繁森是干什么的
孔繁森是西藏阿里地区的一名县委书记,是山东援藏的一名干部。最后牺牲在西藏。
⑵ 央金卓嘎的个人履历
1972.12—1978.08西藏民族学院医务系学习
1978.08—1985.09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医院工作
1985.09—1987.07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医院副院长
1987.07—1990.09西藏自治区墨竹工卡县卫生局副局长兼县医院院长
1990.09—1995.04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卫生局工作,先后任卫生科副科长、科长
1995.04—1997.10西藏自治区尼木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
1997.10—2000.10西藏自治区拉萨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副院长
2000.10—2004.05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卫生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其间:2002.03—2003.01在中央党校第28期西藏民族干部培训班学习)
2004.05—2009.12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城市综合执法局党组书记、副局长(其间:2003.03—2005.01在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班经济管理专业学习)
2009.12—2010.01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政府副秘书长,市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2010.01—2012.07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政府副秘书长、办公厅党组成员,市信访局党组副书记、局长
2012.07—西藏自治区拉萨市第十届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党组成员
⑶ 将军与孔繁森的故事 主要内容和收获
学习孔繁森故事的收获: 孔繁森是在改革开放和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涌现出来的我们党的模范党员和优秀领导干部。在他身上,实现了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高度统一和党性与理想人格的完美结合。
孔繁森同志都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最高职责,热爱人民、服务人民,真心实意地为群众做好事、办实事。 他心想人民群众,舍小家为大家,舍个人为群众,努力实践党的根本宗旨的崇高精神。孔繁森同志的事实又一次告诉人们,尽管时代变了,环境变了,条件变了,但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没有变,也不能变。
⑷ 县委书记是榜样的除焦裕禄还有谁
孔繁森——
孔繁森,出生于1944年7月,死于1994年11月29日,山东聊城人。1961年,17岁的孔繁森光荣参军,在部队连年被评为“五好战士”。1969年,他从部队复员后,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并写下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赴西藏工作,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8年,山东省再次选派进藏干部,组织上认为孔繁森在政治上成熟又有在藏工作经验,便决定让他带队第二次赴藏工作。到任仅4个月的时间,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了解到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发药、打针,直到小药箱空了为止。这表现出孔繁森心甘情愿为人民服务。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阿里地处西藏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这里地广人稀,常年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摄氏度,每年7级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望而却步。可是,1993年春天,年近50岁的孔繁森赴任阿里地委书记后,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全地区106个乡他跑遍了98个,行程达8万多公里,茫茫雪域高原到处都留下了他深深的足迹。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他为了制定把阿里地区的经济带上新台阶的规划,准备在最有潜力的边贸、旅游等方面下工夫。为此,他曾率领相关单位,亲自去新疆西南部的塔城进行边境贸易考察。1994年11月29日,他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⑸ 孔繁森的事迹简介
1979年,他告别母亲、妻子和幼年的孩子,在海拔4700多米的西藏自治区岗巴县一干就是3年。在此期间,他经常深入乡村、牧区与群众一起干农活、修水利。
1988年,他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他跑遍全市绝大部分中小学校、敬老院和养老院,为教育事业奔波操劳,给孤寡老人送去温暖。
1992年,拉萨市墨竹工卡等县发生强烈地震,孔繁森在羊日岗乡的地震废墟上,领养了地震灾区的3名藏族孤儿——12岁的曲尼、7岁的曲印和5岁的贡桑,并隐姓埋名先后3次为他们献血。
在孔繁森的勤奋工作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孔繁森,1944年出生,山东聊城人,孔子第74代孙。他18岁参军,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请人写了“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乡”的条幅。
刚到西藏,他又写下“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腔热血洒高原”,以此铭志。 孔繁森同志是优秀共产党员,焦裕禄式的好干部、时代先锋、领导干部的楷模、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⑹ 实现强国梦想贡献的人的故事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在党的培养教育下,他参军、入党,后来转业到地方工作。1979年,国家要从内地抽调一批干部到西藏工作,时任中共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欣然赴藏。进藏后,他担任日喀则地区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3年,孔繁森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离开岗巴时,藏族同胞依依不舍地含泪为他送行……
1988年,山东再次选派进藏干部,孔繁森第二次赴藏工作。进藏后,孔繁森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到任仅4个月,他就跑遍了全市8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为结束尼木县续迈乡等3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多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群众解决饮水问题;在了解农牧区缺医少药的情况后,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工作之余就给农牧民群众认真地听诊、把脉、打针……
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面对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
为寻找阿里的发展优势,全地区106个乡,他跑了98个,行程8万多公里。在孔繁森的努力下,阿里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1994年,全地区国民生产总值超过1.8亿元,比上年增长37.5%;国民收入超过1.1亿元,比上年增长6.7%……
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
⑺ 孔繁森的资料<很简略>
名人姓名:孔繁森
出生年代:1944-1994
名人职称:中国共产党
名人国家:中国
相关介绍:
孔繁森,1944年出生于山东聊城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他18岁参军,在部队干了7年,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1969年复员后,他先当工人,后被提拔为国家干部。
1979年,时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的孔繁森主动报名到西藏工作。
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
1994年11月29日,完成任务返回阿里途中,不幸发生车祸以身殉职,时年50岁。他牺牲后,江总书记总书记于1995年4月29日亲笔题词“向孔繁森同志学习”。
一个人的最高境界是爱别人,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
⑻ 关于孔繁森的事迹
事迹1:
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
事迹2:
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事迹3:
1988年,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
⑼ 谁能说说孔繁林在西藏工作期间作出的贡献除课本上的,你还知道哪些事迹
进藏以后,原定孔繁森担任日喀则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当地党委考虑到他年轻能干,征求本人的意见后,派他到海拔更高的岗巴县任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的3年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访贫问苦,和当地群众一起收割、打场,干农活、修水利。1981年,孔繁森奉调回山东,先后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行署办公室副主任、地区林业局长、聊城地区行署副专员等职。孔繁森在母亲年迈、3个孩子尚未成年、妻子体弱多病的情况下,仍然克服困难,再次带队进藏,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为了发展当地教育事业,他跑遍了全市8个区县所有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乡、村办小学,拉萨的适龄儿童入学率从45%提高到80%。全市56个敬老院和养老院,他走访过48个,给孤寡老人送去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因西藏偏远地区医疗卫生条件较差,他每次下乡时都特地带一个医疗箱,买上数百元的常用药,送给急需的农牧民。一个医药箱虽然解决不了所有问题,但对接受治疗的患者来说,却往往是性命攸关。1979年,孔繁森第一次进藏担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在岗巴工作三年,他跑遍了全县的乡村、牧区,与藏族群众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88年,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担任拉萨市副市长,分管文教、卫生和民政工作,孔繁森到任仅四个月的时间,就跑遍了全市八个县区所有的公办学校和一半以上的村办小学,为发展少数民族的教育事业奔波操劳。 孔繁森雕像[1]孔繁森对于分管的卫生和民政工作也同样的投入,为了结束尼木县续迈等三个乡群众易患大骨节病的历史,他几次爬到海拔近5000米的山顶水源处采集水样,帮助群众解决饮水问题。1992年底,孔繁森第二次调藏工作期满,西藏自治区党委决定任命他为阿里地委书记,这一任命意味着孔繁森将继续留在西藏工作,面对人生之路又一次重大选择,他毫不犹豫地服从了党的决定,人民的需要。阿里地处西藏自治区的西北部,平均海拔4500米,被称为“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的面积相当于两个山东省,而人口仅有六万,地广人稀,这里长年气温零度以下,最低温度达零下40多度,每年7至8级大风占140天以上,恶劣的自然环境,艰苦的生活条件使许多人都望而却步。1993年,孔繁森进藏工作期满,但他继续留在西藏,担任了阿里地委书记。为了摸清实际情况,他深入调查研究,求计问策,寻找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路子。不到两年的时间,他跑遍了全地区106个乡中的98个。阿里是西藏最偏僻和平均海拔最高的地区,外出时常常一天也看不到一个人影。他们饿了就吃口风干的牛羊肉,渴了就喝口山上流下来的雪水。旅途中虽然艰苦,孔繁森却充满乐观,并风趣地对随行人员说:“快尝尝,这是上等的矿泉水,高原没有污染,等我们开发出来了,让外国人花美元来买!”1992年,拉萨市黑竹、工卡等县发生地震,任拉萨市副市长的孔繁森赶赴灾区。在那里,他收养了12岁、7岁和5岁的三个孤儿曲尼、曲印和贡桑。孔繁森将他们带回拉萨,照管他们的生活,教他们读书识字,夜里孔繁森就同孩子们挤在一张大床上睡觉。年幼的孩子常在夜里尿床,他就不厌其烦地洗换床单。节假日只要有空,他说带上他们逛公园,逛商店,给他们买衣物。孔繁森虽然是副市长,但他每次下乡去,总要带些自己的钱给生活困难的乡亲,往往一月刚过半,工资就花光了,有时连伙食费也不够交。他自己经常吃榨菜拌饭,却不愿让孩子和他一样受罪,钱不够怎么办?孔繁森就献血换钱来给孩子添补营养。市长格桑顿珠见孔繁森负担太重,领走了曲尼。然而,不幸的事情发生了,1994年11月29日,孔繁森在去新疆塔城考察边贸途中,因车祸殉职,年仅50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