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海蜇是什么东西
海蛰
[英文名] Rhopilema esculenta
[地方名]海蛇。
[形态特征]伞体半球形,伞径一般 30~45厘米,大者可达1米。外伞平滑,伞缘有130~〕80个缘瓣。体色变化很大,多为青蓝色,也有呈暗红色或黄褐色。触指及附属器呈白色。暖水性,喜生活于河口附近,自泳能力很小,常随潮汐、风向、海流而漂浮。对光线和海水盐度的反应较为灵敏,一般于风平浪静或早晨和傍晚升至海面,遇风暴和大雨或太阳光过于强烈则下沉。
[产地、产季]我国沿海均产海蜇巳生产海蜇品种较多,但捕捞食用者以绵蜇和沙蜇为主。渔期随地区而异,广东为4~6月,福建、浙江、江苏为6~8月,山东、河北、辽宁为8~9月。
[经济价值]海蜇体内含水分很多,通常用盐、矾加工成蜇皮和蜇头,为人们喜爱的水产食品。
『贰』 如何发制海蜇皮
方法步骤如下:
(1)“先冷”:先用冷水将海蜇充分浸泡30分钟,取出后洗净切好。
(2)“后热”:将切好的海蜇置于沸水中,烫至海蜇收缩时立刻取出,再用凉白开浸泡,这样能够最大程度地保证海蜇的脆嫩口感。
(3)除净盐分:海蜇中含有大量的盐分,若是摄入过多对人体十分有害,因此将海蜇泡发以后,要用冷水反复冲凉,除去盐分。
『叁』 海蜇的疑问
属于发物的,发物就是指你有伤口,需要忌口的称呼,如果你吃中药,或者你有伤皮肤病什么的!海蜇肯定不能吃,你可以问医生,我说的对不对!!我是海边的,鲜海蜇每年都吃!
『肆』 海蜇的保存方法
购买海蜇并直接用盐保存。
新鲜的海蜇含有更多的水,更厚的皮肤,并且含有毒素。仅在食入三倍盐和明矾盐(通常称为三叉)后,新鲜的海蜇才被脱水三遍,以使毒素随水排出。
海蜇为淡红色或浅黄色,厚度均匀且坚韧,不能用力将其挤出。这水母可以吃。当您前往海棠市时,会遇到未经1-2倍盐处理或处理的海蜇。您永远不要尝试或购买它们。
(4)海蜇过年宣传扩展阅读;
海蜇的养殖管理
1、水质管理
海蜇养殖与其他海珍品养殖有所不同,不需要进行人工投喂,而在放苗前要进行池塘肥水或施肥,以保持水体中适当的饵料生物量。池塘肥水后应稳定水体5天,待幼蜇逐渐适应环境时再开始加水,每次加水及后期换水保持在总水体的15%以内,并随着个体的生长逐渐加大换水量,换水原则是少换、勤换。
2、日常管理
一是早晚各巡池1次,仔细观察环境变化、水色及海蜇活动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
二是强化检测工作,从养殖池进水开始,每日测定水体的盐度、pH值等,黎明及午后测定池水的最低与最高水温,并做好记录;
三是随时观察海蜇生长情况,监测水质变化及水中浮游生物量,并做好相关数据的测定, 以确保生产顺利进行。
『伍』 海蜇到底有多毒
【海蜇】
海蜇(seajelly,or jellyfish, nettlefish)hǎi zhé ㄏㄞˇ ㄓㄜˊ(Rhopilema esculenta Kishinouye) 腔肠动物。伞部隆起呈馒头状,直径达五十厘米,最大可达一米,胶质较坚硬,通常青蓝色。触手乳白色。口腕八枚,缺裂成许多瓣片。广布于我国南北各海中。可供食用,并可入药。
【海蜇毒性】
海蜇毒液蜇伤人体后可造成程度不同的损伤,如海黄蜂水母,刺丝可分泌类眼镜蛇毒,对人类危害最大,蜇伤后5分钟即可致人死亡。僧帽水母含有“催眠毒素”,这种毒素是由多肽及蛋白和小分子含氮物组成的,蜇伤人体后,患者多日才能消除伤痛。中国沿海常见有随寒流漂浮于黄海一带的沙海蜇,能分泌肽毒。海蜇毒素在刺丝囊内贮存和分布,1克刺丝囊含有5500万个单刺丝囊,一般在捕捞后,经加工处理其毒性可迅速消失。动物试验证实,海蜇毒素对哺乳动物的心情传导系统,对甲壳动物的心脏均有损害作用,并可致鼠类小肠平滑肌收缩。研究发现,海蜇毒素为四氨络物、5一羟色胺及多肽类物质,有较强的组织胺反应。其扩张血管及增强毛细血管通透性作用较5一羟色胺分别大10及15倍,还可使平滑肌收缩,或发生超敏反应,导致严重的肺水肿及过敏性休克,人被海蜇蜇伤后因毒性大小和毒素多少以及个体敏感程度不同而症状各异。
【毒性症状】
人体皮肤薄嫩处最易蜇伤,一般可在数分钟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触电样刺痛感,数小时后伤区逐渐出现线状排列的有红斑的血疹,痒而灼痛,轻者可在20天左右自愈。敏感性强的患者局部可出现红斑水肿、风团、水泡、瘀斑,甚至表皮坏死。患者全身表现可有烦躁不安、发冷、腹痛、腹泻、精神不振及胸闷气短。重者多咳喘发作,吐白色或粉红色泡沫痰,并伴有脉数无力、皮肤青紫及血压下降等过敏性休克征象。若抢救不及时,这类蜇伤病人可在短时间内死亡。
【蜇伤统计】
中国海域广阔,每年7一9月均有相当数量的海蜇蜇伤病例发生,以前主要为捕捞海蜇的渔民,在海滨游泳戏水的被蜇伤患者。如秦皇岛海滨近几年蜇伤病人达3400多人。据旅游胜地北戴河海滨医院统计,自1989年5年来,共收治被蜇伤病人3030例,其中引起暴发性过敏性肺水肿者占0.3%,有4例死亡(均伴严重休克)。
【案例】
1987年7月29日,大风将大批海蛰吹进北戴河海滨浴场。海蛰长长的触手尤如少女的头发,圆圆的“脑袋”美玉般可爱,一收一缩地游泳更是潇洒动人,许多浴客被其迷惑,纷纷用手去抓住它、抱它。然而,正是在这“亲密的拥抱”中,600多人被蛰伤了;一位叫李云芬的女青年中毒极深,经抢救无效而死亡。
【预防蜇伤】
预防海蜇蜇伤最重要之处在于避免与海蜇接触,尤其是作业渔民要做好个人防护,切勿麻痹大意。捕捞时尽量用工具而不直接接触海蜇须,有特异敏感体质的人应禁止下海作业。海滨旅游地在海蜇汛期应设浮标栏网,井在海边建立醒目宣传警戒标志,并配合防伤害的科普教育宣传广播,以提高游人自我防护的知识和能力。下海游泳或在海中乘船者若发现海蜇千万不可碰触,更不能捕捞,因在海上一旦发生意外,更不易抢救。一旦被海蜇蜇伤,伤者切不可惊慌,只要及时到医院诊治,一般都能较快好转和痊愈。反之,如果被蜇伤者举措失当或大意麻痹,则易出现溺水、跌伤或因救治不及时而发生危险和加重病情。
医务人员提醒:千万不要抓捕、触碰海水中漂着的海蜇。一旦被海蜇蜇伤,不要用淡水冲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可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或明矾清洗伤处。若损伤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海蜇蜇后别用淡水清洗
昨日,北戴河人民医院海蜇蜇伤门诊医务人员提醒:千万不要抓捕、触碰海水中漂着的海蜇。一旦被海蜇蜇伤,不要用淡水冲洗,因淡水可促使刺胞释放毒液,应尽快用毛巾、衣服、泥沙擦去黏附在皮肤上的触手或毒液,可用碳酸氢钠(小苏打)或明矾清洗伤处。若损伤面积大,全身反应严重者,要及时去医院治疗。
相关资料与图片均来自于网络:通过网络搜索
相关参考来源如下:
http://ke..com/view/41641.htm
http://health.qq.com/a/20130805/01371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