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从前和现在的作文庆城
千百年过去,昔日的辉煌并不曾暗淡,古老的大地上生发 出更加妖娆的花朵,摇曳生姿,历久弥香。今天,我们试着 用现代的凸凹镜,去解构她的记忆封存,每一个章节,都生 动阐释着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每一个字里行间,都透射出 中华民族颠仆向前的历史轨迹;甚至每一个句读之间,都依 稀听得见历史深处的呐喊,洞察得到时光背后的幽微亮光, 摩挲得出深久岁月的包浆和现代文明的光焰。于是,我们为 这一片高天厚土而感动,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世界。
\古人说,穷则思变,变则通,通则久。新世纪以来,面对油 田单位陆续搬迁、财政收入迅速逆转的严峻形势,县委、县 政府审时度势,科学决策,在重新审视县情实际、广泛讨论 研究的基础上,果断提出了转型发展的思路,掀开了新一轮 创业的征程。 ? 现如今,县委、县政府提出,坚持调整经济结构与转变发展 方式相结合、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经济社会发展与 生态文明建设相结合,按照“科学发展、公平发展、协调发 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的总体原则,深度开发“红、黑、 绿、黄”四大资源,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城 乡一体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经济转型发展,着 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和公共服务水平,努力把庆城建设成为 生态文明立县、绿色农业稳县、新型工业强县、旅游文化兴 县和商贸物流活县。
Ⅱ 2017庆阳香包节时间地点
庆阳香包按照剪纸的图样,在丝绸布料上用彩色的线绣出各种各样的图案,然后缝制成不同的造型,内芯填充上丝棉、香料,就做成一种小巧玲珑、精致漂亮的刺绣品。这种刺绣品叫做香包,又叫荷包,庆阳民间称作耍活子。香包在庆阳的历史极其久远,传说最早是中医鼻祖岐伯(庆阳人)用来防病治病的药囊,囊中所装的就是中草药。庆阳现存的最古老的香包历史也在800年以上。2001年,庆阳市华池县在对境内宋代双石塔进行整体搬迁挖掘时,在塔体内发现了一只香包。据考证,这只香包距今至少有800多年,但仍色泽艳丽,图案如新,被称为“千岁香包”,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香包。庆阳香包之所以有如此久远的历史,主要因为庆阳有着浓郁的农耕文化习俗。农耕文化一个最显著的特点是男耕女织。在生产力较为发展的前提下,女人们除完成织布缝衣外,还做一些工艺品、礼品用来点缀生活,联络感情,香包也就由此而生并广为流传。这些香包给人以原始生命的壮美感,包含和浸透着古代哲学的神秘色彩,内容无所不包,多以人类童年期的多种崇拜和原始图腾为主题。在庆阳,香包无处不在,随处可见。它挂在农村老汉的旱烟袋上,戴在乡里孩子的头上,穿在农家姑娘的身上。端阳节这一天,大小孩子都要戴香包,尤其是孩子,前胸、后背、肩上缀满了各种各样表示吉祥祝福、驱邪镇恶的香包。这一天的庆阳,大街小巷和岭上塬下,犹如一个香包的博览会,城镇乡村香气四溢,可谓“香飘十里,陶醉八乡”。近年来,庆阳市以香包为名片,大力开发独具地方特色的民俗文化,并以此作为庆阳经济社会发展的宣传名片,大踏步迈向全国,迈出国门。从2002年开始,庆阳市每年在端阳节期间都要举“中国·庆阳香包民俗文化节”,吸引了大批海内外的客商云集庆阳。目前,庆阳已被命名为“中国香包刺绣之乡”。千家万户的香包生产基地,遍布城乡的香包开发公司,使庆阳香包名片传遍了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
Ⅲ 庆阳陇东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怎么样
庆阳陇东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是1993-04-05注册成立的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投资或控股的法人独资),注册地址位于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解放西路报社巷8号陇东报社。
庆阳陇东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统一社会信用代码/注册号是91621000226042844U,企业法人高振华,目前企业处于开业状态。
庆阳陇东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是:报纸、书刊 、宣传册及其他出版物的编辑、印刷、出版,各类媒介广告代理、经营、策划设计及发布,文化艺术交流策划,图文设计制作,会议会展及相关服务,互联网信息服务、商务咨询与电子商务服务、室内外装修工程施工;教育信息咨询(不含各类培训、小饭桌及托餐服务);企业形象策划、资料翻译服务、礼仪服务,赛事活动、庆典策划及咨询;软件设计与开发、网站设计与开发、多媒体产品系统集成及开发、自动化控制系统集成与开发,网络、数字技术支持与服务;文化活动合作与推广、行销代理、海报的设计、编辑,各类企划书策划、撰写,影视节目、电视节目、广告影片的策划、拍摄、录音、制作及播出;增值电信业务。(依法须经批准的项目,经相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开展经营活动)。
庆阳陇东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对外投资5家公司,具有0处分支机构。
通过爱企查查看庆阳陇东报业传媒集团有限公司更多信息和资讯。
Ⅳ 怎么给庆阳赵彬好看视频投票
可以给庆阳赵彬好看视频投票的。
Ⅳ 庆阳境内有玻璃栈道吗
据主流网站今年9月6日的信息:庆城县将在马莲河源头将建一座玻璃观景台。庆城县马莲河源头玻璃观景台位于甘肃省庆阳市庆城县南城门广场东侧,马莲河与柔远河的交汇点,毗邻药王洞民俗文化村景区,地理位置优越。玻璃观景台项目工程基地总使用面积1650.8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532.49平方米。玻璃栈道桥,设计长85米,宽2米高18米,8个立柱组成,桥面为10+10+10钢化夹胶玻璃铺面,栏板以8+8钢化夹胶玻璃为主材,立柱和扶手均为不锈钢材质。庆城县马莲河源头玻璃观景台将成为庆城县旅游的一张靓丽名片。
Ⅵ 庆阳庆城县有什么自然资源呢
由于它存在了丰富的煤炭资源,而且开发的成本不是很高,如果可以充分利用起来,对它之后的发展会有很大的帮助。不仅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总量,还有希望可以撤县立市。另外它的交通也在不断完善之中,如今已经有两条高速公路在境内穿过,前往庆阳以及其它城市都很方便,当交通变好之后,就能更好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也能让发展越来越好。对于庆阳有望“撤县立市”的县,煤炭储量达10亿吨,发展前景一片光明,不知你怎么看?
Ⅶ 甘肃省,庆阳县,石碳城是汉代的古城吗
甘肃省庆阳县有八大古城,没有石碳城。
甘肃庆阳八大古城
一、不窋城
不窋城,位于庆城县城南三里。夏孔甲末期(约前17世纪),不窋由于对以孔甲为代表的夏王朝的政治腐败、国力衰弱不满和发展周部族的需要,率本部族逃奔距夏朝统治区域较远的戎狄之间(庆城),团结各戎族,发展农业生产,修筑城池,名不窋城,距今约有3700年的历史,是省内最早的古城池,也是国内建立较早的古城池之一。
不窋城地处城南山湾半山台地,三面临水,一面靠山,两河抱城,地势险峻,雄伟壮观,可谓匠心独具。周先祖不窋以此城为基地,教民稼穑,树艺百谷,使不窋城成为农耕文化的奠基城。所以,周人称其为“我先王”建筑之北豳城。因不窋城在豳国(今宁县)之北,故称北豳。不窋卒,子鞠立;鞠卒,孙公刘立。公刘到夏甲子年(前16世纪)帝发时,迁都于豳(今宁县城西之庙坪),在庆阳境内约百年时间。可惜不窋城的形制史无记载。
二、公刘邑城
周先祖不窋之孙公刘,是庆阳农耕文化的开拓者,《史记》载公刘“遂奔戎狄之间,复修后稷(农官)之业,务耕种,行地宜”,从而使“周道之兴自此始”。公刘为了使农耕文化向更广阔的范围发展,寻找并扩展适宜于农耕的地域,由庆阳向南发展。正如《诗经》所说“公刘南迁”、“公刘迁豳”和“乃陟南岗,乃觏于京”,就是讲的公刘由庆阳不窋城南迁于宁县城西一里庙嘴坪所建之(即称公刘邑)。公刘南迁建邑,年22年,系夏甲子年,距今3600余年,是省内建立最早的第二座古城池,也是全国建立较早的古城池之一。都城三面临水,一面靠山,利用地形斩削和板筑而成。与庆阳不窋城所不同的是在城北面塬头,建一形势险要的关城,作为都城的屏障,这是今庆阳市建立最早的关,城、关结合,是公邑独具匠心之处,为后来的建城设关开了先例。公刘邑自公刘开始到商康丁年(前12世纪)周祖古公亶父迁岐(今陕西岐山)为止,整整沿用了十代人,约400年,今遗址尚存,属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三、义渠国城
义渠戎族属于西方姜戎后裔的一支少数民族,原居宁夏固原和六盘山、陇山一带。戎代,义渠戎已是一个有君主的部落方国。乘周部落力弱,逐渐向陇东地区迁移,占领了庆阳大部分地区,按定居的地名取名,分布在庆城县的叫郁郅戎,镇原县的叫大原戎,镇原与庆阳之间的叫彭戎,宁县的叫义渠戎。义渠戎发展最快,吞并了其他戎族方国之后,成为强大的部落方国。强胜时,管辖甘肃东部、陕西北部、宁夏及内蒙河套以南地区。义渠族有着农牧兼营的经济,手工业生产亦有一定的发展,能筑城以自守。且以其国都义渠城为基地,参与了中原诸国合纵连横之争,是西北少数民族中能与强秦抗衡的主要力量,也是最早融入汉族的少数民族之一。义渠国在同其他诸国竞争中,共同创造了光辉灿烂的中华文明,它在中国的文明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义渠民族从商代武乙年间建部落方国算起,至秦昭王灭义渠戎国为止,共800余年,其中在庆阳市建立奴隶制君国(前772年至前272年)达500年之久。
四、赫连城
赫连古城,位于镇原县城东10千米茹河北岸的祁家坪。古城规模宏伟,城垣坚固,峰环水绕,地形开阔险要,古称赫连城。当地盛传这里曾“立过王位”,是皇帝居住过的地方,茹河水绕城而过时,也不敢咆哮喧嚷;山坡上生长的酸枣刺也自避锋芒,而向内弯曲,足见这位皇帝之神明威严。赫连勃勃是羌人姚苌所建立的后秦政权将领,手握重兵,地位显赫,雄踞朔方(今内蒙杭锦旗北)。公元417年正月,赫以游猎为名,率众2万人安定郡高平川,杀高平守将高平公没弈干,据安定(今镇原),建立夏国,自称大夏王,在临泾城东筑赫连城,不久赫率兵攻下长安,继而又挥师北上廊延,在陕北横山筑城建郡,名曰统万城。赫连勃勃性格强悍残暴,制造兵器的工匠所造之弓箭不能穿甲都,斩工匠;甲胄为弓箭射穿者,甲匠处以死刑。对抓来筑城的民夫更是任意杀戮,夯过的城墙,用铁锨刺入寸许,夯筑者的性命就难保。
赫连勃勃凶残空前绝后,他妄想“统万”,但事实上只传两代三帝,历时23年。死后葬于他当初发迹之地——安定洪河侧畔枕头山(今镇原南川乡镇)。
五、宁州府城
宁州府城,即今宁县县城,位于县域中西部,海拔950米。
北朝(420-581年)的北魏为豳州治,辖3郡9县;隋(581-618年)改为北地郡,辖8县,在区内辖4县;唐武德元年(618年)改为宁州,在州城置都督府,辖6县;唐大中三年(849年),在宁州城设邠宁节度使;五代、宋、金、元、明、清各代均为宁州;金初,宁州曾一度改为兴宁军节度;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宁州由相当于省府降为州府,归庆阳府管辖;民国二年(1913年)改州为县。
宁州府城坐落于黄土高原的残原河谷地带,梁峁辐辏,川流归集,四山围屏,三水奔汇。城垣盘亘的东山,为春荣原西端,后有东山大岘和安定古城,为城之凭依。城北部城北河切城而南。其西为庙嘴长坪,即公刘古邑。其后为安定古关。上为南义原端,谓之北山,是府城右翼。城南为南山,九龙河拍城而西,彼岸原端梁峁并出,而南山突耸,上有元代平章邠国公李思齐屯兵之处,直对郭内,府瞰南关,是府城之左翼。城西,川河开阔,水屏山蔽,马莲河自北而下,与城北、九龙两水相汇而南。西岸即董志塬侧,峁梁列峙,连绵不断。府城雄踞于山河之中枢。
六、庆阳府城
庆阳府城,即今庆城县城,位于县城东部。西汉在此城置郁郅县,属北地郡辖;东汉废县;隋置弘化郡,辖7县;唐置庆州,辖10县;五代仍为庆州,辖9县;北宋建隆元年(960年)置庆州团练,隶属陕西路。乾德元年(963年)复置庆州。庆历元年(1041年)置庆环路。政和七年(1117年)改为庆阳军节度。宣和七年(1125年)改庆州为庆阳府,辖4县;金、元、明、清均置庆阳府;金在此城置庆原路总管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庆阳府复置安化县,并置庆阳卫;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宁州不再领县,隶属庆阳府。至此,庆阳府辖1州(宁州)、4县(安化、环县、合水、真宁)、1所(安边护卫所)。清代庆阳府辖1州4县和董志分县。北宋以来至1934年,庆阳府城是陇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和交通要冲,是历史上一座有名的府城。
庆阳府城地处环江和柔远河汇流之阶地,沿川顺河呈带状形,南北长,东西窄、西北高、东南低、依山傍水,城周群山环绕,城下二水汇流。城内原为一岗阜,因势削建,其形似凤,故称凤城。城周七里十三步,南北长三里,东西高十三丈,南北高九丈。筑女儿墙二千九百丈。设五门,东曰“安定”,西曰“嘉会”,北曰“德胜”,南曰“平定”,东南“永春”。东、北、东南三门建有城楼、月城,并有重门,砖石砌筑。明宪宗成化初(1466年前后)参政朱英修筑城垣,副使曹洗复修。同期修筑小南门外的南关城,周长三里,后被水毁,遂以永春门外为南关。皇城(亦称北关城)周长七里,东北高十丈,西南高六丈,开设四门,南门括于凤城之内,故凤城北门有三城门洞。皇城北门外有田家城,传为古教场,城垣已毁。明嘉靖二十七年(1548年)和三十五年(1556年),参政汪尚宁、知府梁明翰先后修复郭城。明末兵燹,城墙、城门楼大部被毁。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分守河西道张元璘、庆阳知府杨藻凤重修府城,建门楼4座、敌楼8座、窝铺24座、女儿墙79堵。清乾隆初年又进行修复。光绪十五年(1889年)知府胡砺铎再行修复。宣统三年修补女儿墙,建警房34座。民国十年略事修复。民国十六年增建石箍窝警房64座,砖砌女儿墙。如今旧城遗址城垣周十余里,残缺不全。
城内古代建筑较多,自唐、宋以来,城内广建庙宇、祠堂、亭台、楼阁、廨署和牌坊等。较大的庙宇有12座、寺院4座、砖塔3座、宫和观各1座。庙宇有马王庙、吕祖庙、风神庙、隍庙、西关庙、玉泉庙、关帝庙、八腊庙、菩萨庙、玄帝庙、太白庙、庆阳府文庙。寺院有普照寺、善庆寺、慈云寺、觉照寺。楼阁有镇观楼、魁星楼、升官楼、钟楼、小关楼和嘉会阁。砖塔有普照寺砖塔、文笔峰砖塔、兴教寺砖塔。宫、观即王母宫、古德观。还建有庆阳府署、府教授署、训导署、凤城书院、孝院和表彰忠、孝、义达官司显贵的各类牌坊95座。
七、彭州府城
唐肃宗皇帝曾驻跸过的彭州府城,坐落在今庆阳市彭原乡政府以东二公里处的塔底下村、庆阳民航机场的东北侧,南距庆阳市10公里,是董志塬上修建最早、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的州、郡、县古城。
据史料载,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安禄山攻克潼关,京师大骇,玄宗奔蜀,留守太子李亨率军平定“安史之乱”,从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县境内)回军北上,渡渭水、经永寿,夜驰300里,士卒失亡过半,沿路斩杀弃郡而走的新平太守薛羽和安定太守徐瑴国。太子至彭原,彭原郡太守李遵出迎,献衣物粮食,并召募士数百人。又在泾州、原州等地召诸监牧马,募甲士5000余,军势振。七月,太子即位于灵武城(今环县城东北灵武台城)南楼,尊玄宗为上皇天帝,改元至德,是为肃宗。十二月“上发顺化(即弘化),癸末,至彭原”。这是肃宗二至彭原,并在彭原处理了许多军政要务。次年,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正月,肃宗在彭原受朝贺,各路兵马云集陇东等地,谋求复国讨贼事宜。唐大历年间(776-779年),大将郭子仪、李怀光曾屯兵于此,抗击吐蕃入侵。郭、李当年的点台至今犹存。
彭原在古代曾是北方边陲的军事重镇,也是邠、宁等州通往北地的交通要冲,远在先周时代(即夏商时期),彭原就是诸候国彭国的都城,距今约有3600余年,是省内建立最早的古城之一。商代后期,彭国参加周武五伐商的战争。后彭国战胜了卢国,改国号为彭卢国,国都迁往彭阳(今镇原县彭阳)。西周末年,义渠戎国占领了整个董志塬地区。东汉建武六年(30年)在彭原置富平县,属北地郡管辖;北朝的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年),置赵兴郡、西北地郡,西北地郡治所在富平县域;隋置彭原县;唐武德元年(618年)置彭州,领彭原县;唐贞观元年(627年)废彭州,彭原县划归宁州管辖;北宋熙宁三年(1070年)彭原县划归庆阳府管辖;元代至元七年(1270年)废县。
据考,府城址西接原面,东、南、北皆环沟,城依地形而就,不拘泥于规矩方圆,断断续续的城墙依然存在,古城的轮廓仍可辨认。城址东西长800米,南北宽600米,呈长方形,总面积约50万平方米,现存城墙高9米,宽2米,基部宽4.2米,系夯土板筑,夯层厚分别为6、8、9、14厘米不等,夯窝直径8厘米。城墙外围有宽30米、深3米的护城壕,易守难功,有关隘要塞之雄伟。今地表上散布有残砖碎瓦和陶瓷碎片。唐元和初年(806年),城内建起一座规模宏大的浮图寺。寺内除了有大雄宝殿、罗汉堂等建筑外,还特别建了一座高大的浮图宝塔。塔凡十三级,高十三丈,一色青砖砌就,拔地参天,高耸凌霄,颇为壮观。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宝塔经过修葺,又以琉璃瓦盖顶,更平添了一番风韵。据传,每当夕阳西坠之际,你若站在萧关古道上眺望,眼前便出现一幅奇景:广阔无垠的田野上,树木参天;一条古道,直指朔方;古道两旁的林木丛中,闪露出三三两两的茅房草舍,茅房项上,炊烟袅袅,远处古城古寺,在烟霞在忽隐忽现。那高大的浮图宝塔,傲然不群,昂首挺立,把一切抛在脚下。塔顶上的琉璃瓦在夕阳余辉的映照下,光芒四射,灿烂夺目。这便是后人称道的“彭原晚照”。明人杨立程曾有诗赞美其胜状曰:
野旷天低眼界空,彭原道上夕阳红。
晚烟影起平畴外,樵唱声归远树中。
路指萧关通驿马,晖余塔顶送征鸿。
肃宗即位来灵武,曾向荒城驻玉骢。
随着时光的流逝、历史的变迁,荒城石寺早已塌毁,浮图宝塔在清同治年间的大地震中坍塌,剩下四层在“文化大革命”中误当“四旧”被毁,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
八、环州府城
环州府城即今环县县城。位于县城中南部、环江东岸川台阶地。是古代关中通往宁夏的要道,今国道211线穿城而过。
环州战国时期归秦北地郡辖;西汉置方渠县;东汉属北地郡三水县辖;三国、两晋属羌胡辖;隋开皇十九年(599年)置环州,大业三年(607)废环州,并入庆州;唐武德元年(618年)置方渠县,第二年升为会州,贞观六年(632年)复置环州;五代改环州为威州,后周广顺三年(953年),为避郭威伟,改威州为环州,显德四年(957年)改环州为通远军;宋太宗淳化五年(994年)环州领通远县;金、元均为环州;明洪武二年(1369年)环州降为县。
环州府城,何时由何人所筑,无史可考。真正有史可考的是唐代修筑之唐城,在今城北一里许,为唐贞元十三年(797年)邠宁节度使杨朝晟军队所筑。元末,李思齐部将杨黑哥重建,城南北长1里271步,东西宽1里93步,周长5里350步,高5丈5尺,城壕深2丈,开三门,南曰“崇义”,西曰“安定”,北曰“朝天”。城上建有大角楼4座,巡捕房89座。
明嘉靖二年(1523年)知县王鉴、千户曹钰重修。二十八年(1549年),推官拦云复修。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刘宗舜又修。时城内东南有正亭、后亭二重,大门、仪门二重。正亭东有幕官、典史署一所,南有戎万亭一座,六房左右分列;仪门东南有知县、县丞、主簿、典史公廨一所;正亭西南有吏舍20间;仪门外西南有监狱一所;大门外旌善申请亭东西分列。明末,遭战火焚劫,荡为丘墟。
清顺治五年(1648年),知县滑仑赴任后暂住南城楼,召集流亡,恢复归治。康熙末年,知县申玮于旧城东北建二堂3间,三堂5间,仪门、宅门各一;二堂南建六房,左右分列;其他房舍25间。乾隆二十年(1755年),知县高观鲤捐建大堂5间,东西科房12间、仪门3间、东西角门2座、大门3间、左右角门2间、二堂左右厅6间、宅门一座、书房3间。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知县鲁克宽于老城南修筑新城,周长4里97步,墙高3丈,宽7-8尺不等。墙基厚3丈,顶宽1丈5尺,内外女墙2609丈。建城门楼3座,南曰银夏孔涂,北曰萧关古道,西曰临威严疆。咸丰四年(1845年)五月,知县延龄、训导沈发恒、典史周乐复修。内建戏楼1座(3间),钟、鼓楼各1座,过亭3间,土地庙三间,昭忠寺3间,东西两厢各建阎君殿5间。另有卷棚式城隍庙正殿3间,书匾“钟灵毓秀”,殿后有寝宫3间。古城西侧曾筑有城郭,北接古城,南连翁城。宋代砖塔建在城北福景寺院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