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丝绸的由来,
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
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部分。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时期(距今约5600—6000年),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 。
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
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
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1)丝绸展会策划书扩展阅读:
丝绸的价值意义:
1、促进了纺织业的发展
本土的丝绸文化反作用于本土的纺织业,使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的创新与改革,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效率,创造出新的织物类型,进一步丰富了丝绸文化。
2、促进了汉语言文学的发展
丝绸文化在汉字的产生、发展中起到了很大作用,反映到汉字中表现为与桑、蚕、帛和大量“纟”部字及与其有关的汉字的产生和应用。《说文解字》中,收录篆文9353字,其中含“纟”部的,共有248字,约占其篆文总数的3%。
此外,还有许多与丝绸文化有关的成语和典故,如作茧自缚、锦囊妙计、衣锦夜行、衣锦还乡等[33]。另外,大量文学作品也以描写蚕桑丝绸来抒发情感或反映社会现实,如李白的《陌上桑》,杜甫的《白丝行》等。
3、促进了民俗文化的衍生
丝绸文化中民俗色彩浓郁,中国人的蚕神崇拜具有数千年的历史,数千年来有关蚕神的神话传说绵绵不绝,而且蚕神众多,各地正宗的蚕神不下10种。众多有关丝绸文化的歌谣、谚语、方言俗语,是历史的活化,积淀着浓郁的民俗色彩,许多岁时习俗、社会习俗和人生礼仪习俗都与丝绸文化有关。
4、促进了工艺美术的发展
丝绸文化深入到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审美情趣产生了很大影响,进而影响着其它的艺术,甚至促进一些新的艺术门类的产生。
中国书画宣纸的发明与古代丝绸“缣帛”、“绢布”有着直接的关系,实际上纸的发明还是受到丝绸的影响,纸的初意是丝在漂洗过程中积淀的丝屑,积淀成薄薄的一层,称为纸。由此受到启发,人们再用纤维代替丝纤维造纸,成为中国的一大发明。
另一个重大的发明印刷术也是发源于蚕丝业。经考证,中国古代丝绸的凸版印花是雕版印刷的前身,传统的印刷工艺中,有很多部分直接来自印花技术。纸和印刷术的发明大大的促进了书法绘画等多门艺术的发展。
5、促进了世界文化的交流融合
丝绸作为中国古代伟大的发明之一,通过古老的丝绸之路对世界文明贡献很多,同时,国外文化也通过丝绸之路进入中国,使本土的文化更加丰富多彩。日本曾多次接纳中国移民进入本国生活或是派遣使者进入中国学习丝织技术。
中国移民、大批的日本留学生和学问僧随同使团到日本后,对日本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改革和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在隋唐时期,隋唐文化对日本的社会和文化形成一次强烈的冲击。在日本形成了规模空前的“仿唐文化”,并持续了200多年 。
作为回馈的日本文化进入中国以后,开阔了人们的精神视野,不少文化也成为诗词歌赋的主题,一些丝绸以异域神祈祥瑞或传说故事为图案,被中国工匠所吸收,丰富了中国百姓的文化情趣。另外,丝绸也作为各国的“和平使者”,曾在各国外交中起到关键作用。
各国以丝绸贸易或互赠丝织品为突破口,加强各国之间的联系,维持和平稳定的国际关系,为世界文明进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环境。
㈡ 北京有丝绸展览会吗
会有的
㈢ 杭州丝绸展在那里 什么时候结束
海口体育馆的杭州丝绸展据悉,本届展会为期10天,3月7日闭幕。
㈣ 丝绸的理解
丝绸
(以蚕丝为原料的纺织物)
丝绸(sīchóu),一种纺织品,用蚕丝或合成纤维、人造纤维、短丝等织成;用蚕丝或人造丝纯织或交织而成的织品的总称。[1]
在古代,丝绸就是蚕丝(以桑蚕丝为主,也包括少量的柞蚕丝和木薯蚕丝)织造的纺织品。现代由于纺织品原料的扩展,凡是经线采用了人造或天然长丝纤维织造的纺织品,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丝绸。而纯桑蚕丝所织造的丝绸,又特别称为“真丝绸”。
丝绸是中国的特产。汉族劳动人民发明并大规模生产丝绸制品,更开启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东西方大规模的商贸交流,史称丝绸之路。从西汉起,中国的丝绸不断大批地运往国外,成为世界闻名的产品。那时从中国到西方去的大路,被欧洲人称为“丝绸之路”,中国也被称之为“丝国”。[1]
中文名
丝绸
外文名
silk
产地
中国
产品分类
纺织品
上古传说中,黄帝的妻子嫘祖发明“养蚕取丝”[2-3]
,但现实中丝绸究竟是何时被发明尚具争议。
专家们根据考古学的发现推测,在距今五六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中期,中国便开始养蚕、取丝、织绸了。真正能够说明蚕茧得到利用的是1926年在山西省夏县西阴村发掘到的半个蚕茧。据考古学家李济和昆虫学家刘祟乐的研究,断定为桑蚕茧。茧壳长约1.36厘米,幅宽约1.04厘米,是用锐利的刀刃切去了茧的—部分。西阴村所处的时代为仰韶时期(距今约5600—6000年),为人们研究丝绸起源提供了实物。[4]
西阴村出土茧壳图
在河姆渡遗址中人们已发现了纺织工具,借此可以推断丝绸的使用至少不迟于良渚文化[5]
。最具影响力的说法,是中国科学家在1958年的考古发现,距今5300年大汶口文化时期的丝绸织品。
丝绸织品技术曾被中国垄断数百年,由于其编制技术在当时是一种复杂的工
艺,又因其特有的手感和光泽备受人们的关注,因而丝织品成为工业革命以前世界主要的国际贸易物资。最早丝绸织品只有帝王才能使用,但丝绸业的快速发展令丝
绸文化不断的从地理上、社会上渗透进入中华文化。并成为中国商人对外贸易中一项必不可少的高级物品。
起初中国严密控制着丝绸织造业和养蚕业的技术流传,并禁止其流向外国。但朝鲜则在中国移民的协助下,与前200年成功实现养蚕技术的突破。此外,西域和田河流域(前500年—前300年)与印度(300年之前)成功实现养蚕。不过罗马帝国则是在550年左右才得到蚕种并发展养蚕技术。
商周时期
商代农业有了很大发展,蚕桑业亦形成了一定规模。考古发现的商代丝织品尽管数量有限,但已出现了提花丝织物,这说明当时的织造技术已达到相当水平。
商代成束丝
西周时期,统治者对手工业生产已有了严格的组织与管理,丝绸生产技术比商代有所进步。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从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形态发生了巨大变化。蚕桑丝绸业也受到重视,发展农桑成为各国富国强民的重要国策。
战国时期,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的农户成了社会的基本生产单位,手工业成为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丝绸生产的专业化分工更加明显,有些技术世代相传,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6]
。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生产丝绸,丝绸的花色品种也丰富起来,主要分为绢、绮、锦三大类。锦的出现是中国丝绸史上的一个重要的里程碑,它把蚕丝优秀性能和美术结合起来,不仅是高贵的衣料,而且是艺术品,大大提高了丝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影响深远[7]
。此时中国丝绸也传进了印度,印度政治家、哲学家考底利耶(Kautilya)的《政事论》(又译《治国安邦术》)[8]
一书中有cinapatta一字,意思就是“中国的成捆的丝”。另外,从梵文的许多字中也可看出,古代印度人民对蚕丝的认识要比希腊人和罗马人准确得多,他们知道丝是虫子吐的,丝是茧(旧n)抽成的。[9]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处于初步巩固与发展的时期,秦的统一和中央集权制
度的建立为汉代的强盛奠定了基础。汉初实行“与民修养”政策,促进了经济的迅速发展。规模宏大的官营丝绸业建立起来,其产品主要满足宫廷与官府的需求;民
营丝织业也有了较大发展,有的作坊形成了自己的产品特色和知名度。丝绸产区较商周时期有所发展。西汉时期丝绸的生产重心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从东汉时期开
始,西南地区的蜀锦成为全国闻名的丝绸产品。[6]
马王堆一号汉墓素纱禅衣
秦汉时期,丝织业不但得到了大发展,而且随着汉代中国对外的大规模扩展影响,丝绸的贸易和输出达到空前繁荣的地步。汉武帝时期北击匈奴,控制了通向西域的河西走廊。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沟通了中原内地通向西域并连贯欧亚大陆的道路。贸易的推动使得中原和边疆、中国和东西邻邦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发展,从而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路从长安出发,经甘肃、新疆一直西去,经过中亚、西亚,最终抵达欧洲。前126年,在汉武帝的西进政策下,中国的蚕丝与丝绸源源不断地通过丝绸之路输往中亚、西亚并到达欧洲,丝绸之路沿途出土的大量汉代丝绸织物就是当时贸易繁荣的物证。中国的丝绸生产技术也在这一时期传播到中亚地区。
魏晋时期
魏晋南北朝时期,战争连绵不绝,国家长期分裂,政权频繁更替。剧烈的社会动荡、复杂的政治格局、持续的民族交融、广泛的国际往来,令丝绸生产虽发展艰难,但内涵丰富,面貌多样。这一时期,北方仍然是丝织品的主要产区,四川成都地区丝绸业一向发达,江南地区由于三国时的相关政策,开发丝绸业有了新的起色,经过南朝的经营而进一步得到发展,为唐代中期以后江南丝织业的崛起奠定了基础。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长期战乱,造成对黄河流域经济的严重破坏,到了隋代,中国蚕桑丝绸业的重心已经转移到了长江流域。[7]
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总的来说国家强盛、经济发达、商业繁荣,尤其是文化上的开放,显示了这一时代雍容大度、兼蓄并包的风格。丝绸业也在这一社会基础上出现了发展高潮。当时重要的丝绸产区有三个:一是黄河流域,以河北、河南两道为主体;二是四川巴蜀地区,剑南道和山南道的西部可以划入本区;三是长江下的东南地区,基本形成三强鼎立的局面。安史之乱后,江南地区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此外,西北地区丝绸的发展在边远地区中首屈一指,并表现出浓郁的地方特色。
法门寺唐代丝织品
唐朝是丝绸生产的鼎盛时期,无论产量、质量和品种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
平。丝绸的生产组织分为宫廷手工业、农村副业和独立手工业三种,规模较前代大大扩充。同时,丝绸的对外贸易也得到巨大的发展,不但“丝绸之路”的通道增加
到了三条,而且贸易的频繁程度也空前高涨。丝绸的生产和贸易为唐代的繁荣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唐代的丝绸贸易十分发达,陆上丝绸商道更多采用一条偏北迂回的道路。海上
丝绸之路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丝绸产品通过东海线和南海线,分别输往朝鲜半岛、日本和东南亚、印度乃至由阿拉伯商人传播到欧洲。丝绸贸易的兴盛导致了丝绸技
术的外传,至7世纪,东起日本,西至欧洲,西南到印度均有丝绸生产,基本奠定了日后蚕丝产区的格局。[6]
宋元时期
宋元时期,随着蚕桑技术的进步,中国丝绸有过短暂的辉煌。不但丝绸的花色品种有明显的增加,特别是出现了宋锦、丝和饰金织物三种有特色的新品种,而且对蚕桑生产技术的总结和推广也取得了很大的突破。
北宋丝绸生产以黄河流域、江南地区和四川地区为重要产区,中晚期生产重心
已转移至江南地区,但北方在高档丝织品生产上仍保持优势。南宋时,丝绸产区基本集中在长江流域,江南地区丝绸生产占绝对优势,浙江已成为名副其实的“丝绸
之府”。辽在夺取燕云十六州后开始发展蚕桑丝绸生产,金代统治区域的丝绸业虽遭破坏,但也维持了一定规模。[6]
宋朝的官营丝绸生产作坊有相当规模,在京城少府监属下设置绫锦院、染院、
文思院和文绣院,同时还在重要丝绸产区设置官营织造机构。东京的绫锦院,真宗年间有织机400多张,润州织罗务年产量万匹,新兴丝织业中心城市婺州,号称
“衣被天下”。太湖流域“茧簿山立,缲车之声连甍相闻”[10]
。两宋民间丝织业十分发达,除作为农村传统手工业以外,城市中的丝织作坊大量涌现,民间机户的力量不断增长。对外贸易方面,由于陆上丝绸之路被阻断,海上丝绸贸易有了长足的发展,中国的生丝与丝绸通过海上丝绸之路输往世界各地。
元代丝绸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元初丝绸生产遭遇战争的破坏,但产区仍有一
定规模,以中书省所辖的“腹里”地区和江浙行省所在的长江下游为最盛,历史上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农书《农桑辑要》也在全国发行。元代中期以后,产区格局有较
大变化,北方地区的丝绸生产衰落,江南地区变得更为重要。其原因一方面是气候变冷使北方不宜于蚕桑生产,另一方面是棉花的种植也使得蚕桑业趋向集中。由于
蒙古贵族对贵重工艺品的特殊爱好,元代设置了大量官营作坊,集中了全国大批优秀工匠,征调蚕丝原料,进行空前规模的大生产。庞大的官营织造体系是元代丝绸
生产的重要特色,对民间丝绸生产有一定抑制作用。[6]
明清时期
明清两代,由于资本主义的萌芽与发展,丝绸的生产与贸易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丝绸生产的商品化趋势日渐明显,丝绸的海外贸易发展迅速。江南苏湖一带成为最重要丝绸产地,发展了一批典型的丝绸专业市镇,官营织造也日趋成熟,此时,中国丝绸发展到了最活跃的时期。
明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重农崇俭,蚕桑丝绸业的产区范围有所缩减,但形成了以江南为中心的区域性密集生产,其中苏、杭、松、嘉、湖为五大丝绸重镇。明代中期以后,社会风气渐趋奢靡,在商品经济与专业分工经营条件下,江南地区的丝绸工商业获得了极大繁荣。[6]
明代官营织造业规模较大,除在南京与北京设立中央染织机构外,还分别在丝
绸产区的苏州、杭州及全国二十多处地方设立地方织染局,供应宫廷和政府每年所需的段匹。生产方式有“局织”和外发“领织”两种,局织是轮班徭役制,领织为
民间机户,工匠的人身依附关系较元代有所松弛。明代实行海禁,对外贸易为政府控制下的朝贡贸易,丝绸产品以朝廷赐赏的形式流入周边国家和地区。明中期以
后,海禁渐开,中国生丝与丝绸大量销往日本和经由澳门地区销往欧洲。
清初丝绸业在战争中损失惨重。康熙时采用了鼓励措施,丝绸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在地域上进一步向环太湖地区和珠江三角洲集中,特别是江南地区在规模和水平上成为全国丝绸业的中心。[6]
清代官营织造体系废除了明代的匠籍制度,原料也以采买为主,总体规模比明
代有所缩减,重要的有江宁织造局、苏州织造局和杭州织造局,合称“江南三织造”,负责供应宫廷和官府需要的各类丝织品。民间丝织业生产规模有所扩大,专业
性分工和地区性分工更加明显,涌现出一批繁荣的丝绸专业城镇,产品种类繁多,内销市场繁荣。在对外贸易方面,清厉行海禁,加强了对外贸易的限制,实行一口
通商。尽管如此,中国对日本的生丝出口和对欧洲各国的生丝与丝织品出口仍然达到了相当规模。
晚清时中国丝绸业在苛捐杂税和洋稠倾销的双重打击下,陷入了十分可悲的境地。[6]
成分
编辑
现代工业丝绸,很少有百分之百全蚕丝产品,主要是天然纤维、人造纤维、纤维素的组合体。
天然纤维
丝绸所含的天然纤维主要是蚕丝纤维,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包括桑蚕丝、柞蚕丝、蓖麻蚕丝、木薯蚕丝等。
蚕丝纤维是唯一得到实际应用的天然长丝纤维,由蚕改粘液凝固而成。蚕丝纤
维因蚕的食性不同分成多种,其中有食桑叶形成的桑蚕丝纤维、食柞树叶形成的柞蚕丝纤维以及食木薯叶、马桑叶、蓖麻叶形成的其他野蚕丝纤维。桑蚕丝纤维和柞
蚕丝纤维可以把长丝纤维的形态保留到集束形成的长丝纱中,其他的几种野蚕丝纤维只能被改形为短纤维用纺织加工。在用桑蚕丝纤维和柞蚕丝纤维集束形成的长丝
纱中,桑蚕丝纤维的长丝纱最重要,占天然长丝纱的大部分。
蚕丝结构
蚕吐丝时同时吐出两根蚕丝,但凝固成形后,它们会并合形成一根茧丝。茧丝的断面类似眼镜。每根茧丝中含有两根被丝胶粘结在一起的蚕丝纤维,称为丝素,即无胶的蚕丝纤维。它具有接近三角形的横截面特征,但形状与截面积大小并不均匀。
丝素也称丝素纤维,是最终得到使用的蚕丝纤维。
丝胶包覆在丝素纤维的四周,它的存在会对纤维的使用、加工和产品风格产生重要的影响。
每根茧丝上的丝胶含量并不均匀,开始吐出的丝,丝胶含量低,结束时吐出的丝,丝胶含量最高。蚕丝纤维有比较完善的原纤构造,能充分表现天然纤维的优良品质。
化学组成
蚕丝化学组成
蚕丝属蛋白质纤维(Fibroin;シルクタンパク),又名:丝素蛋白。是一种含氮的高分子化合物,其大分子的单基是α氨基酸。α氨基酸的结
构通式是RCH(NH2)COOH,由于其氨基位于紧邻羟酸的α碳原子上,因此称为α氨基酸。由丝素分子的结构通式可知,在整个大分子链的不同肽基上,连
接的侧基是不同的,这是天然蛋白质纤维的一个重要特征。
组成蚕丝丝素的氨基酸共有18种之多,丝素蛋白含量约占蚕丝的70%~80%,其中甘氨酸(gly)、丙氨酸(ala)和丝氨酸(ser)约占总组成的80%以上。
改性
丝素蛋白虽然具有很多优良的使用性能,但因为丝素蛋白分子中含有一定量的羟酚基及其它结构,容易吸收紫外光而变性,在紫外光照射下,氨基酸组成发生裂解,白度明显下降,随照射时间的增加,丝素蛋白泛黄程度也增加,特别是在有水存在下,泛黄更为严重[11-12]
。力学性能和热性能也大幅度下降[13]
,对其性能有很大影响,而且丝素蛋白又难于染色和易于褪色等,为了使缺陷得以改善,必须进行改性,改性可以用生物学的基因方法来改善蚕的品种,也可以采用化学和物理的方法加以改进,通常为化学改性和高分子共混两种方法。[14]
人造纤维
人造纤维是指通过物理化学的方法制得的非天然纤维,分为再生纤维和化学纤
维两种。再生纤维是用某些天然高分子化合物或其衍生物做原料,经溶解后制成纺织溶液,然后喷丝纺制成纤维状的材料;化学纤维是利用石油、天然气、煤和农副
产品作原料制成的合成纤维。丝绸中加入人造纤维,主要是为了使丝绸抗皱缩、防虫蛀、更易保存等。
人造纤维只有100年的历史,在此之前,人类都依靠棉、毛、丝、麻等天然
纤维应用于纺织服装和其它生产领域。20世纪50年代以后各种合成纤维先后问世,量大价廉,大大丰富了纺织纤维总产量和使用范围,成为天然纤维的竞争对
手。合成纤维的原料是石油,但地球的石油资源30—50年后即告枯竭,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前进和消费意识的改变,为了应对石油危机和适应环保理念的全球大
趋势,纤维产业也逐步向开发、使用天然纤维靠拢。各种新型纤维问世,如天然彩色棉、竹纤维、Lyocell纤维、PLA纤维、大豆蛋白纤维、蚕蛹蛋白纤维
等,都具有天然纤维的特点,不仅性能优良而且环保。
丝织工艺
编辑
缫丝
原始的缫丝方法,是将蚕茧浸在热盆汤中,用手抽丝,卷绕于丝筐上,成为织绸的原料。
盆、筐就是原始的缫丝器具。一颗蚕茧可抽出约1000米长的茧丝,若干根茧丝合并成为生丝。[15]
缫丝是制丝过程的一个主要工序。根据产品规格要求,把若干粒煮熟茧的茧丝离解,合并制成生丝或柞蚕丝。缫丝方法很多,按缫丝时蚕茧沉浮的不同,可分为浮缫、半沉缫、沉缫三种,蚕茧的浮沉主要决定于煮茧后茧腔内吸水量的多少。按缫丝机械类型的不同,可分为立缫和自动缫两种。按自动缫丝机的感知型式不同,可分为定粒感知缫丝和定纤感知缫丝两种。将蚕茧抽出蚕丝的工艺概称缫丝。
织造
生丝经加工后分成经线和纬线,并按一定的组织规律相互交织形成丝织物,就
是织造工艺。各类丝织品的生产过程不尽相同,大体可分为生织和熟织两类:生织,就是经纬丝不经炼染先制成织物,称之为坯绸,然后再将坯绸炼染成成品。这种
生产方式成本低、过程短,是丝织生产中运用的主要方式。熟织,就是指经纬丝在织造前先染色,织成后的坯绸不需再经炼染即成成品。这种方式多用于高级丝织物
的生产,如织锦缎、塔夫绸等。在织造前,还需做好准备工作,如使丝胶软化的浸渍、能改善产品性能的并丝和拈丝,还有整经、卷纬等。同时,由于蚕丝吸湿性
强,还要做好防潮工作。丝织生产使用的自动化织机主要有:用于生产合成纤维长丝织物的喷水织机和于生产多色纬提花织物的剑杆织机。[15]
染整
染整是指对纺织材料(纤维、纱线和织物)进行以化学处理为主的工艺过程,现代也通称为印染。染整同纺纱、机织或针织生产一起,形成纺织物生产的全过程,染整质量的优劣对纺织品的使用价值有重要的影响。该工艺主要包括生丝及织物的精炼、漂白、染色、印花和整理等工序。
丝绸是中国古老文化的象征,对促进世界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中国丝绸以其卓越的品质、精美的花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闻名于世。几千年前,丝绸沿着古丝绸之路传向欧洲,所带去的不仅仅是一件件华美的服饰、饰品,更是东方古老灿烂的文明,从那时起,丝绸几乎就成为了东方文明的传播者和象征。
㈤ 《认识丝绸》中班科学教案
目标:
1.感知丝绸的特点,及其用途。
2.知道丝绸是中国的特产。
准备:
1.丝绸若干块、穿唐装的娃娃、织锦画等。
2.幼儿用书《蚕的变化》图。
授课
1、观察、感知丝绸的特点:
看看、摸摸、说感觉:
——“我这里有几块给娃娃做衣服的丝绸料子,你们看看摸摸,感觉怎么样?平时看见过丝绸制品吗?” 丝绸的来历(观察蚕生长过程的图片)
——知道丝绸是什么织成的吗?穿过丝绸服装吗?
“为什么人们穿丝绸服装?穿在身上的感觉怎么样?”
“除了丝绸服装,还有什么东西是丝绸做的?”
2、.阅读图书:幼儿阅读图书,了解丝绸的用途。
小结:丝绸很漂亮,轻柔、薄、透气滑爽,是中国的特产。
做围巾、被面和艺术品,受到世界各国朋友的喜爱。要织丝绸,就要多养蚕,蚕多丝绸才织的多。
㈥ 丝绸文化书香社会600字
2000多年前,丝绸之路以陕西西安为起点一路向西,开启了中国与沿途各国人民友好往来、密切交流的历史。如今,丝绸 之路随地理、时间的变迁生发出更丰富且更具现实意义的内涵,“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将在21世纪的今天打造互利共赢的“利益共同体”和共同发展繁荣的 “命运共同体”。驼铃声声,马蹄阵阵,历史与现实相辉映。踏上丝绸之路,人们感叹于打通隔离、互通有无的艰难与决心,更感佩于先行者的筚路蓝缕、上下求 索。
在为期13天的“丝路文学之旅”行程中,中国作家“丝路文学之旅”采访采风团走过了陕西、甘肃、新疆3个省区、10多个市区县。不 管是敦煌的文明遗迹、张掖的茫茫沙漠,还是龟兹的历史现场、喀什的民族风情,都让作家们真正深入到广袤的祖国西部,进一步学习、了解了关于丝绸之路的文化 历史,为今后的写作积累了不少鲜活而珍贵的素材。
沿着2000多年前张骞的道路一路向 西,作家采访采风团从西安出发,途经天水、兰州、武威、张掖、嘉峪关、玉门关、敦煌、哈密、吐鲁番、库尔勒、阿克苏,最终在新疆喀什抵达终点。新疆的发现 之旅占据了此次行程近半的时间,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地区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也显示了历史上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据新疆文 联主席阿扎提·苏里坦介绍,近年来,抓住“一带一路”的发展机遇,新疆作协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学作品的汉译,同时促进用少数民族语言翻译汉语作品,还举行 了“新疆诗歌全国行”等一系列文化活动,鼓励作家用文学推动社会的和谐发展,共同建设美好家园。与此同时,许多新疆作家在与内地作家的交流与沟通中,不仅 提高了自己的写作水平,更促进了各民族的团结和发展。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离不开作家们用脚丈量祖国大地。在 这次的“丝路文学之旅”中,作家们不仅参观了古代文明遗址、各地的文学艺术博物馆,还非常关注基层的文化建设和创作情况。在新疆麦盖提县,作家们考察了新 疆作协定点深入生活基地,与当地作家进行了交流。在这样泥土丰沛的现实生活中,大家重新发现了文学创作的广阔天地。
《作家》杂志主编宗仁发坦言,自己已经有六七年时间没有出门这么久、走这么远。这次文学之旅让他了解到,丝绸之路不仅是政治、军事、经济的,更是文化的。在这一带,中国古代文明、文化留下的东西非常多,文化、文学参与丝绸之路的意义是如此丰富、具体、永恒、持久。
此次采访团中有汉族、回族、土家族、纳西族等多个民族的作家,分别来自北京、江苏、陕西、山东、河北、宁夏等地。对于大部分作家来说,西域之辽阔颠覆了 他们的想象。第一次到新疆的作家鲁敏与大家分享说,这次行程使她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有了很大的变化。她说,时间与空间的问题是每一个写作者都需要面对的。 在一个局限的地方,人对时间和空间的感受相对固定化、程式化。这几天在西部的行走使她发现,时间和空间可能如沙子那样渺小,也可能像几百公里那么无边无 际,这也让她感慨于时间的扭曲感、主观感、可变感。
尽管旅途遥远、行程紧张,但作家们十分珍惜此次深入西部的机会,许多作家边走边记, 一路上分享着即兴创作的散文、诗歌。在十几天的行程中,不管一路上多么疲惫,作家陈应松都坚持每晚记日记,十几天下来,已经写了4万多字。作家郑彦英说, 十几天的行走不仅改变了自己对沙漠、戈壁等自然景观的理解,更让他有机会与西北人民进行零距离的接触,通过这种接触,深切感受到了大西北的温暖与亲切。
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白庚胜认为,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国作协组织这次活动具有重要意义。它郑重表达了中国文学对丝路文化的精神承担,表达了 中国作家对世界和平、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美学审视,让更多目光聚焦于丝路文化的博大精深、丰富多彩,让更多心灵通过文学作品感知丝绸之路的丰 富博大。
白庚胜说,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让这条古道重新焕发亚欧路桥、东西纽带的勃勃生机,都是为了让它的精神、尊严、价值与意义在新的 时代条件下造福人类,以达到不忘本来、面向未来、亲诚惠容、和美和谐、共享成果的目的。他希望采访团的各位成员悉心体验观察,发现大义大美,抒发大情大 爱,身体力行,全身心完成这次精神洗礼、文学探险,用手中的笔创作更多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优秀作品,努力攀登新的文学高峰。
陕西省作协 党组书记蒋惠莉谈到,正是大唐包容、开放的风气,进一步激活了西安的生命力,加深了城市的文化积淀,也使这座城市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基于如 此深厚的丝路文化土壤和浓烈的丝路文化情结,陕西作家也创作了一些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文学作品,还有一些作家有进行相关主题或题材创作的计划,大家希望通过 文学创作,对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和发展做出自己的努力。希望作家们多走一走、看一看,感受“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发展和新变化,同时发挥文学的力量,共 同开启文学
㈦ 大庆杭州丝绸展
蚕的发育发育属于我变态发育,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时期.
故选:C
㈧ 丝绸的历史
浙江省湖州市素以“丝绸之府”、“鱼米之乡”著称全国。湖州丝绸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自远古以来,盛名不衰。湖州缓绢以其精美绝伦远销全国、世界,享有“衣被天下”之美誉,其间也经历了艰难的曲折。以古鉴今,回顾湖州丝绸发展的历史之路,对于振兴我国的传统工业,弘扬祖国丝绸文化,具有重要意义。元朝湖州籍著名书画家赵孟乡顾在《吴兴赋》中有“平陆则有桑麻如云,郁郁纷纷”句,明时,一位诗人.在咏湖诗中万“桑柔四郊绿”句,两者形象、生动地概括了春天湖州眼野桑林遍地,绿叶叠翠的景观,点染出湖州蚕桑种植园经济特色,和蚕乡的特异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