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晋商文化宣传

晋商文化宣传

发布时间:2021-08-31 20:53:20

⑴ 晋商文化精髓经典名句

原文地址:六个晋商文化的精髓
原文作者:又见平遥官方微博

晋商始于宋代,称雄于明清,衰落于20世纪初。考察其数百年的发展图景,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诚实守信、义利并举就是其中最为本质的两个内容,它们支撑着山西商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一、诚信义利的价值观念
山西人受孔孟之道影响,崇尚信义,在其重商立业的创业思想指导下,在“义”和“利”的问题上,有其独特的理解和行为规范,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古代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孔庙、关庙,很多关庙由山西商人所建。关庙作为祀奉关云长的地方,之所以被山西人百般信崇,均在于“信”、“义”二字。

二、博大宽厚的经营胸怀
博大宽厚是晋商文化的底蕴所在和晋商群体赖以兴旺发展的精神支柱。胸怀宽广,眼光远大,使晋商具有在商海中游刃自如,审时度势,洞察机遇的锐利眼光;敏于观察商情,捕捉战机,采取主动,适机而上,乘胜获取战果的机智头脑;宽厚待人,以义取财,以利厚人,增强友谊,在化解业务纠纷和协调师徒关系方面展现的大家风度。太平尉家在明末清初还是封建行店的土财主、雍正、乾隆时期,尉家家主尉佳瞄准江、淮、山、陕“民稍宽厚”的有利环境和两湖、安徽丝绸丰收的有利机会,从山、陕收购铁、盐、皮、羊、烟叶、木材等转运两湖、江淮,又由江淮贩运丝、茶转销内地,由单一经营发展为多种经营,由商业投资转变为金融投资,逐步扩大了银号、钱庄的经营业务。号铺由山西、河南发展到安徽、湖北、四川和扬州、苏州、杭州等富庶地区,鼎盛时期可“日进万金”。尉家兴旺的另一原因,是重视精神价值,对待店徒,平等宽厚,薄利厚薪,实行人股三七或四六分红。为安定号员思家心理,每年派出尉家戏班,按每天一号巡回演戏慰问。

三、兼容并蓄的经营气度
表现在经营管理上既能与人宽容共处,和平共事,又能让利经营,薄利取信。太平王家从清初王太来发家,到王协于乾隆四十八年(公元1783年)癸卯科考中举人,是王家的鼎盛时期。王协在乾隆南巡时,承办接驾差务,礼遇和珅,宽待同僚,在奸相专权的夹缝中危襟独洁,容忍共处。还在两淮捐输军饷,取得“恩加十三级,晋资政大夫”的官衔,从而跻身“官商”职位,获得兼事经商的合法地位。王协在承办河东盐务时,用巨资买得河东盐池的私卖股权,从河东盐池到淮北、淮南、以至扬州、苏州、杭州、罗山等地,都开设有王家盐号;承办盐业运销,每年获取盐利1000万两白银,成为乾隆、嘉靖时期全国著名富豪。而王协经营的河东盐业运销,抵制了“洋商”染指山西盐务的企图,维护了河东盐业产权和税赋收入,因功获得乾隆的封赏。王家虽屈事朝廷,委于权势,但能以一家之力,沟通盐运,便利商民,互通有无,实利地方,乃兼容并蓄之精神在商界的体现。

四、同舟共济的协调思想
晋商信奉“和气生财”,重视与社会各方的和谐,尤其在同业往来中既保持平等竞争,又相互支持和关照。在晋商中,相互指友好的同行为“相与”,凡是“相与”,必须善始善终,同舟共济。他们不乱交友,需经过了解,认为可以共事,才与之银钱来往,否则婉言谢绝。既然“相与”,必竭力维护,即使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榆次常家天亨玉掌柜王盛林曾因濒临破产向其“相与”大盛魁借银三四万两,后改组为天亨永,照常营业,未发生倒闭。1929年大盛魁发生危机时,王掌柜派人送去两万银元,好友认为此款无法归还,劝其三思,王正色道:“假如20年前没有大盛魁的雪中送炭,天亨玉早完了,那里还有天亨永呢?”

⑵ 晋商文化主要有哪些内容

晋商文化主要可分为三种精神。

1、群体精神

山西商人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他们用宗法社会的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的维系和精神上崇奉关圣的方式,增强相互间的了解,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协调商号间的关系,消除人际间的不和,形成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

2、敬业精神

晋商的敬业精神,也是常为人所称道的。敬,原是儒家哲学的一个基本范畴,孔子就主张人在一生中始终要勤奋、刻苦,为事业尽心尽力。他说过“执事敬”、“事思敬”、“修己以敬”等语。

3、进取精神

许多山西商人就是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如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其创始人之一山西太谷人王相卿,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曾为人佣工,在清军费扬古部充伙夫,服杂役;

后来与山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先是肩挑负贩,拉骆驼,后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开“吉盛堂”商号,其后改名为“大盛魁”,几经磨难,终于白手起家,到雍正时大盛魁已经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了。

(2)晋商文化宣传扩展阅读:

独具特色

山西商人的民宅建筑,比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北方民居建筑的独特风格。如襄汾县的丁村民居、祁县的乔家堡和渠家大院、灵石的王家大院、太谷的三多堂、榆次的常家大院等是其中的杰出代表,详细情况请参阅太原道晋商文化之晋商大院。

晋商家族由于历史与社会种种原因,其家族呈现出不同的风姿。从兴盛时间来看,尽管明清晋商称雄商界五个多世纪,但从家族个例来看,兴盛时间一般不超过二三百年。从地区来看,大商人家族明代多在山西南部,清代在山西中部。有关晋商家族个例的详细情况,请参阅太原道晋商文化之晋商名门。

⑶ 急急急~~~在线等!!!!!!!!!!!!!!!!! 如何对晋商文化做宣传

到山西商人网 www.shanxishangren.com 看看吧

⑷ 晋商文化的内涵是什么

晋商文化的内涵
00晋商始于宋代,称雄于明清,衰落于20世纪初。考察其数百年的发展图景,晋商之所以成功乃是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融入到商业经营,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了一套自成体系的商业文化和经营理念。诚实守信、义利并举就是其中最为本质的两个内容,它们支撑着山西商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业绩,并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00诚实守信:为商做人之本00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是儒家文化。“诚”这一哲学范畴是儒家经典《中庸》提出来的:“诚者,天之道也”,“不诚无物”。“诚”的意思就是真心实意、真实不欺。战国末年,孟子和荀子都讲“诚”,孟子说:“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荀子说:“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致诚则无它事矣。”(《荀子·不苟》)。诚的理论至宋代周敦颐而有大的总结,周敦颐说:“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五常百行,非诚非也。”(《通书》)。这就是说,诚是仁义礼智信五常及一切德行的基础,不诚则一切德行皆属虚而无其实。00“信”是儒家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它的含义主要是指诚实可靠,守信用。作为人所应有的优秀品质和做人的伦理规范原则,“信”在儒学精神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从孟子开始信成为人伦之一,即:“朋友有信”(《孟子·滕文公上》)。汉代董仲舒称“仁义礼智信”为“五常”,宋代朱熹认为:“信便是真个有仁义礼智,不是假”(《朱子语类》)。信是以诚为基础的,是对道德原则信念的坚持以及执行时的不做假。00晋商受儒家思想影响极深,他是将做人的道理应用于买卖生意上,特别是将“诚实守信”的观念融入商业活动中,以诚实为本,坚持质量第一,维护自己的信誉,不弄虚作假。是先做人,后经商。以信用为上,取信于人,宁愿赔钱也不做玷污招牌的买卖。祁县乔氏在包头的复盛油房运大批胡麻油往山西销售,经手职工为图私利,在油中掺假,被掌柜察觉,立即另行换装,虽然经济受损,但是从此信誉昭著,近悦远来。00晋商在进行商业活动时,诚实(守信)的表现还有重信守约、有诺必践。经商过程中,商号之间资金经常相互“拆借”,叫做“相与”,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借贷款项。他们对待“相与”极其慎重,经过了解,认为对方重信守约,才与之银钱来往。既经来往,就是对方中途发生变故,明知无利可图,也不中途绝交。万一对方倒闭,成了呆账,也就听之任之,当作教训,其指导思想是:利是商家之血,信为商家之命。00晋商以诚实守信为商业精神,以雄厚资本为物质基础,创造出令世人瞩目的商业辉煌。票号是山西商业中极为独特也最具代表性的行业,一纸汇票千里传,万两银子立刻取。在当时复杂多变的环境下,没有一种内在的商业精神的支撑,很难达到这样的水平和高度。可以说晋商是以诚实守信为根本的思想原则,并将其贯穿整个商业活动的始终。00义利并重:经商致富之道00“义利”之辨是讨论伦理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问题,是儒家思想重要争论之一。义主要是指思想、行为所必须遵守的道德原则。利是指功利,物质利益。00晋商兴起于明清之际,当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封建的生产关系体系已有了裂痕,出现了许多反映商人阶级要求的思想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颜元。他吸收先秦墨家“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义利统一的思想,又汲取荀子“义利兼有,以义制利”的思想,提出“正其谊(义)以谋其利,明其道而计其功”的命题,他认为义与利是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谋利计功是正义明道的目的,也是正义明道的动力,正义明道是谋利计功的手段。这就是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思想。00受当时先进的商业思想的影响,晋商挟信义而经商,不畏艰难,辗转千里,输万货以为人,赢百利而利己,逐渐形成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商业价值观。00商业经营活动中的义,在担负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应该还包含了三层含义:先进的经营机制、优良的企业素质、灵活的经营方针。一、晋商建立了具有强大动力、很强的平衡约束力的商业经营机制,把权、责、利三者很好地结合起来。财东一般不直接参与商号的经营管理,而是选用自己信赖,又熟悉业务、精明能干的人当掌柜。本着“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放手让其经营。为了避免各商号造成脱节,晋商通常运用大号管小号,总号统支号的方法,层层节制使整个管理系统有条不紊。各个商号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支援,相互制约,建立起一种独特的“纵向管理,横向联系”的制衡式的经营管理模式。00二、提高商号素质,增强内在活力。晋商号的机构精干,在人员设置上的原则是:“因事设人”。一般从业人员在10人左右,精干的机构设置提高了商号的办事效率,减少了人员重叠造成的拖泥带水。晋商对于人员的素质要求非常严格,狠抓业务,让自己的职员练到嘴稳手勤。在职业道德方面,要求人员重信誉,贵忠诚,鄙利己,喜辛苦,戒奢华。制定出许多规定,如果违反开除出号,永不续用。晋商也因此建立起了良好的商业形象,赢得了广泛的赞誉。00三、把握信息,预测行情,审时度势,经营方式非常灵活,多变。晋商从商业竞争中认识到信息的重要性,要求掌柜必须及时捕捉商机,制定经营决策,做到出奇制胜。晋商在竞争中知于前,行于先,在诚实守信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义利并重、义利统一的商业价值观,服务民生,富足家业,在商界纵横500余年。

⑸ 晋商的商业文化

其实,那些显赫一时的晋商家族当年无一不在不遗余力的为自己也为子孙后代营建一个归宿,但不是所有的晋商大院都能够保存到今天,有的大院虽然依旧能够找寻,但颓垣残壁之间,早已难觅当年的风采,譬如祁县的何家大院、碛口西湾陈氏民居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以来,有关部门先后修复开放了五座晋大院,虽然这些力求恢复原貌的修复工程并不能完全还原旧日景象,甚至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遗憾,但今天的人们终于可以最直观去感受晋商文化。这五座晋商大院分别是:祁县乔家堡村的乔家大院、祁县县城的渠家大院、长治西白兔乡中村的申家大院、灵石静升镇的王家大院、榆次东阳镇车辋村的常家庄园。 晋西南丁村民居、晋东南皇城相府、晋北阎锡山故居等山西民宅各具特色,驰名中外,亦可笼统称之为大院,然宅主不具那个时代的晋商明显的特征,故不赘述。
①乔家大院——“民俗博物馆”。
②渠家大院——“晋商文化博物馆”。
③曹家大院(三多堂)——“显赫家族”。
④王家大院——山西最大的一座保存完好的建筑群,人称“三晋第一宅”。
⑤常家庄园——中国第一儒商旧居
晋商文化之山西会馆
明清年间,辛勤经商的山西商人在商迹之处捐资联合,共同建设了很多山西会馆。这些山西会馆中,有的叫山西会馆,有的发展为山陕会馆,还有的成为山陕甘会馆,还有的叫秦晋会馆、潞泽会馆、西晋会馆、全晋会馆等等。几百年过去了,这些遍布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已经成为当地的重要文物,但是作为晋商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还远远没有为世人所关注。 走近晋商,晋商大院是一个途径,不过那是晋商个体的家;遍布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才是晋商商业帝国的真正见证,这些山西会馆才是晋商的商业奇迹成就的根本基石。据专家考证,从1656年到1888年,晋商建在全国各地的山西会馆有500余座之多。晋商正是以这些会馆为依托,拜关公、崇忠义,团结乡人联合发展,缔造了晋商商业帝国。如今,保护相对完好的晋商会馆尚存世50余座,其中大多数已成为国家级重点保护文物。如北京阳平会馆、三家店山西会馆、河南开封山陕甘会馆、江苏苏州全晋会馆、山东聊城山陕会馆、河南社旗山陕会馆、江苏徐州山西会馆、甘肃天水山陕会馆、内蒙古多伦山西会馆等等。
会馆是同乡人在异地建立的一种社会组织。有人说:中国最早的会馆可上溯到明朝永乐年间。最初的会馆,主要为客籍异地乡人的聚会场所。山西人在异地建立会馆,最早的始于明朝隆万时代。
据《藤荫杂记》卷六《东城》载:“尚书贾公,治第崇文门外东偏,作客舍以馆曲沃之人,回乔山书院,又割宅南为三晋会馆,且先于都第有燕劳之馆,慈仁寺有饯别之亭。此贾公为贾仁元,字西池,山西万泉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进士,曾任兵部左侍郎,协理京营戍政,克经筵官。贾氏任京官时宅第在崇文门外,曾辟宅南为三晋会馆。当时的会馆规模较小其功能主要是在京的晋籍士人聚会场所。明代实施开中法以来,晋商以“极临边境”地理优势,捷足先登,渐成为明代最有势力的商人群体。京师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晋商为活动方便而设会馆于京师。
《晋冀会馆碑记》记述了原初设会馆之起因:“历来服官者、贸易者、往来奔走者不知凡几,而会馆之设,顾独缺焉。……虽向来积有公会,而祀神究无专祠,且朔望吉旦群聚类处,不可无以联其情而冷其意也。议于布巷之东蒋家胡同,购得房院一所,悉毁而更新之,以为邑人会馆”(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会馆碑刻选编》)。晋商会馆创始最早年代,约明中后期。山西平遥颜料商建立的颜料会馆,清乾隆六年《建修戏台罩棚碑记》称“我行先辈,立业都门,崇祀梅、葛二仙翁,香火攸长,自明代以至国朝百有余年矣”。按清乾隆六年(1741)上溯百有余年,当为明代万历后期天启初年。又《临襄馆山右馆财神庵三公地重修建筑落成记碑》载:“吾乡自前明,即有山右会馆。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重修临汾东馆记》载:“临汾为山右平阳首邑,其立馆于京师也,自前明始”(以上均见李华《明清以来北京工商碑刻选编》)。可见,晋商至迟在明代中后期已在北京设立会馆了。
入清以后,晋商设立的会馆有了蓬勃发展,大体上前后在京师设会馆有40处以上,与此同时,在国内名商埠集镇也先后设立了晋商会馆。这些会馆的设立,首先与当地商业、经济的发展与交通有着很大关系。以河南南阳赊旗镇山陕会馆为例来说,这里在明代尚是裕州(今方城县)兴隆店,也就是一个过路小店。在明代的河南地图上还无“赊旗店”。在清代的河南图幅上,才标出赊旗店。也就是从清代,赊旗镇才有所发展。原来赊旗店地处汉水交流的唐河上游,潘、赵二水环绕如带,由镇东北与西南流过,后二水合流,向南入唐河,唐河继续南流入湖北襄阳(今襄樊),最终汇入汉水,直通汉口;而北经万城、平顶山,可直达洛阳、开封,于是清代的赊旗店逐渐成为一个四通八达的水陆要冲,为两湖、江西、福建、安徽、河南、河北、山西、陕西九省通衢,也是北京通往云贵驿道的中间站,于是山陕等省商人纷纷到此建房设店,流寓定居,使赊旗舟楫车马,热闹非凡。粮食、棉花、食盐、布匹、煤炭、竹木、茶叶、桐油、生漆、药材、曲酒等各种物资汇集此镇贸易、储存、转运,形成一个物资贸易中心。
当时仅从事南北货物过往成交的过载行就有48家,故有“拉不完的赊旗店,填不满的北舞渡(位于赊旗镇东北的一个水运码头)”之说,赊旗店迅速发展为“北走汴路,南船北马,总集百货”的繁华巨镇。而在赊旗店最活跃、最有势力的商人就是山西商人。他们最早来到赊旗店从事茶叶、绸缎、刺绣、木材、食盐、布匹等商品的南北转运,其中茶叶为晋商经营的最大宗商品。请人衷干《茶市杂咏》载:“清初茶叶均系西客经营,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此处“由江西转河南运销关外”、就是指由江西河口(今铅山县)运至河南赊旗店,再由此北运关外。山西茶商采买福建武夷山或湖南、湖北等地茶叶后,由水陆两路运抵汉口,由汉水至襄阳,转唐河北上达赊旗店,再改陆路,由马匹驮运北上过平顶山、洛阳,渡黄河,入山西,经晋城、长治、祁县,到太原、大同,再经张家口或归化(呼和浩特),用骆驼,穿越戈壁沙漠,运至库伦(乌兰巴托)、恰克图与俄蒙商进行贸易。赊旗店正是这条“茶叶商路”上的一个重要中转站。于是,山西商人为了适应贸易的需要,首先在赊旗店创建了晋商会馆。由上可见,晋商会馆在各城镇商埠的建立,是经商活动的需要。
随着经商活动的扩展,会馆的建立又有所发展。据不完全统计,晋商除在京师设立了许多会馆外,又先后在天津、山东聊城、馆陶恩县、东阿、济南、上海、江苏扬州、江苏南京、江苏苏州、江苏盛泽大馆圩、江苏盛泽西杨圩、江苏镇江、湖北汉口、湖北锺祥、湖北当阳、湖北郧西、湖北随州、湖北江陵、湖北公安、湖北沙市、浙江杭州、河南浙川、河南舜阳、河南洛阳、河南开封、河南赊旗、广东佛山、广东广州、湖南长沙、湖南湘潭、广西南宁、青海西宁、新疆巴里坤、安徽芜湖、安徽涡阳、吉林、沈阳、重庆、四川成都、四川灌县、福建福州、内蒙多伦诺尔等地设有会馆,清代晋商会馆几乎遍布全国各行省、商埠。
晋商会馆官网也有详细介绍。

⑹ 什么是晋商文化精神大神们帮帮忙

晋商简介——源远流长的山西商业资本 一、山西商人的足迹遍布全国 山西商人,尤其是首创中国历史上票号的山西票号商人,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佳话。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到明代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清代初期,晋商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晋商的足迹。有些商人甚至能用蒙古语、哈萨克语、维吾尔语、俄语同北方少数民族和俄国人对答如流。可以说,从蒙古草原上的骆驼商队,到吴淞口正在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人在计价核算,从呼伦贝尔的醋味,到贵州茅台的酒香,都有山西人在酿造叫卖。无怪有人说:“凡是有鸡鸣狗叫的地方,都有山西人”。晋商活动过的地方遗址,至今到处可以看到:甘肃的老西庙、新疆的古城塔,昆明金殿的铜鼎、江苏扬州的亢园、安徽毫州的花戏楼,大都是山西商人创建的;安徽雉河集(涡阳)的山西会馆,曾经是捻军起义的发源地;著名的贵州茅台酒是1704年山西盐商雇杏花村汾酒厂工人和当地酿造工人共同首创的。以山西商人字号命名的城市街巷,至今犹存:张家口的日升昌巷、包头的复盛西巷、外蒙古科布多的大盛魁街、呼和浩特的定襄巷、宁武巷等等,无怪在东北流传着“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在内蒙流传着“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在西北流传着“先有晋益老,后有西宁城”的谚语。山西商人经商的地域之广,人数之多,确实是相当可观的。 晋商性质 所谓晋商作为政府推行财政政策和军协饷供应的工具,主要是指其中的大商人,即皇商、官商、大盐商、洋铜商等。如开中法的实行,就是明政府为北方边镇军队筹集军饷,实行由商人提供边镇军队粮、布饷需,换取盐引,到指定盐场支盐和贩运盐斤。明政府通过这一办法的实施,既解决了北方边镇军饷,又收到了盐税,而山西商人也因此而兴起。入清后,清政府则把山西视作“商贾之途”,是“财赋有出”之地,另眼看待。清王朝在为巩固其政权所进行的平定三藩之乱、平定准噶尔部噶尔丹叛乱、平定大小金川叛乱,及在镇压川楚陕白莲教大起义、太平天国、捻军起义等的军事行动中,都得到了山西商人在财政上的支持。在清代的皇商中,最著名、资本最雄厚的是山西介休范氏。范氏除了为内务府来办宫廷用品外,从康熙到乾隆年间又为清政府运送军粮,建立了功勋。当清廷制钱用铜奇缺时,范氏又作为最大的洋铜商,往返于东土与东瀛间。山西票号创立后,山西商人又为清廷代垫代办汇兑军协饷、筹借汇兑抵还外债、代理部分省关的财政金库等。光绪二十六年(1900)庚子事变发生,西太后、光绪帝西逃,途经山西时,又由晋商借银40万两,以解皇室经济开支燃眉之急。事后,清廷令各省解京饷款,改汇山西票号老庄——平遥、祁县、太谷,顿时山西平、祁、太票号总号成了清廷总出纳。次年,西太后、光绪帝由陕返京,仍由山西票号继办“回銮差款”汇兑。所以有人说:“山西票号是清廷的财政部”,此话是有一定道理的。 晋商精神 进取精神 孔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否亦为之。”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壤壤皆为利往,夫千乘之王、万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犹患贫,而况匹夫编户之民乎。”由利益而起动的进取精神,是明清山西商人鏖战于商场的精神动力。山西平阳府席铭(1481——1542),“初时学举子业不成,又不喜农耕,曰:丈夫苟不能立功名世,仰岂为汗粒之偶,不能树基业于家哉!于是历吴越、游楚魏、泛江湖,撤迁居积,起家巨万金,而蒲大家必曰南席云。”清人纪晓岚说:“山西人多商于外,十余岁辄从人学贸易,俟蓄积有资,始归纳妇。”这就是说,事业不成,甚至连妻子也不娶。可见山西人是把经商作为大事业来看,他们通过经商来实现其创家立业、兴宗耀祖的抱负,而这种观念正是使其在商业上不断进取的极其巨大的精神力量。上述席铭经商成功后,“自是崇义让,淳宗族,睦邻里亲友,赈贫恤乏,解纷讼,成人之美,……嗤蒲之州大夫、所将军不以行伍众庶待之,而席氏之家声益振。”席氏通过经商致富,提高了其家族的社会威望和地位,自然鼓舞着更多的人来走经商之道路。 晋商的进取心还表现在强烈的开拓精神上,所谓“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有许多晋商就是靠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白手起家而成大业。如著名的大盛魁商号,其创始人之一山西太谷人王相卿,幼年家贫,为生活所迫,曾为人佣工,在清军费扬古部充伙夫,服杂役,后来与山西祁县人张杰、史大学一起随营贸易,先是肩挑负贩,拉骆驼,后在乌里雅苏台、科布多开“吉盛堂”商号,其后改名为“大盛魁”,几经磨难,终于白手起家,到雍正时大盛魁已经是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商号了。 大盛魁贸易公司是晋商文化的老字号以经营动力数码等各类数码产品,山西煤炭,无烟煤为主的贸易型公司.弘扬晋商精神,再创山西辉煌.

⑺ 晋商文化的内容拜托各位大神

晋商文化有许多值得表现的地方。晋商成功的根本在于儒商精神。当时受儒家文化影响很深的晋商,有着很进步的经商理念。儒商精神的根本在“诚信”二字,这可能也是现在社会上比较缺失的一种价值观念。 晋商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他们的自我写照。他们的成功,令人注目。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作为其灵魂,这种内在的灵魂是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能动力量,而从事这一活动的人就是这一特殊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晋商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一、进取精神 二、敬业精神 敬业:是事业成功的源泉,而勤奋、刻苦、谨慎的作风,又是敬业思想在实践中的具体体现。 勤奋:这是大多数山西商人具有的良好品德。 三、群体精神 明清晋商衰落自身、内在的原因,主要有四: 首先,明清晋商是封建统治阶级的附庸。 其次,“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传统观念,束缚了晋商的发展。晋商资本流向土地,在明代已屡见不鲜。入清后,晋商购置土地者很是普遍。 再次,墨守成规,思想保守。如前所述,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侵入,旧有的商业模式已被打破,加快改革,适应潮流,是求得自身发展的途径。但是由于晋商中一些有势力的财东和总经理思想顽固,墨守成规,以致四次失去票号改革机会,晋商终于失去昔日光辉。 复次,近代企业的投资见效周期过长。20世纪初,晋商中一些有识之士以高度热情投资民族资本近代工业,但由于当时保矿运动的影响,其资本主要投入了投资额大、见效周期长、管理要求高、并受运输条件制约的煤矿业,而不是投资少、周转快、利润高的棉纺、面粉、卷烟等轻纺工业,致使资金大量积压,陷入困境。

⑻ 如何弘扬晋商文化

加强自己的晋商道文化素养,即首先使自己在晋商知识和文化方面强大起来,这样才有资格有能力在各种机会中宣传晋商文化。在中国明清以来的近代经济发展史上,驰骋欧亚的晋商举世瞩目,山西特别是以太谷、祁县、榆次、平遥等为代表的太原盆地商人前辈,举商贸之大业。

经营范围包罗万象,夺金融之先声,钱庄票号汇通天下,称雄五百余年,创造了亘古未有的世纪性繁荣,在神州大地上留下了灿烂的商业文化。

晋商精神

明清山西商人称雄国内商界五个多世纪,“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他们的自我写照。他们的成功,令人注目。他们是如何取得成功的,是一个很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们知道,每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都有一种特殊的精神作为其灵魂,这种内在的灵魂是实践活动中最活跃的能动力量,而从事这一活动的人就是这一特殊精神的创造者和实践者。

明清山西商人的成功,就在于他们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自觉和不自觉地发扬了一种特殊精神,它包括进取精神、敬业精神、群体精神,我们可以把它归之为“晋商精神”。这种精神也贯穿到晋商的经营意识、组织管理和心智素养之中,可谓晋商之魂。

⑼ 中国的晋商文化是怎样的

晋商是指山西(中国中原地区的一个省)商人,山西的简称为“晋”。晋商首创了中国历史上票号。“票号”是当时商人通商的一种方式,商路遥远,汇通天下,曾在中国历史上显赫一时。直至如今还传颂着“山西人善于经商、善于理财”的说法。

山西商人的活跃,古代文献多有记载,到明代(1368年-1644年)已在全国享有盛誉。清代(1644年-1840年)初期,山西商人的货币经营资本逐步形成,不仅垄断了中国北方贸易和资金调度,而且插足于整个亚洲地区,甚至把触角伸向欧洲市场,从南自香港、加尔各答,北到伊尔库茨克、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起大坂、神户、长崎、仁川,西到塔尔巴哈台、伊犁、喀什噶尔,都留下了山西商人的足迹。

当时中国从陆路对俄贸易最早最多的是山西人,在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多个俄国城市,都有过山西人开办的商号或分号。在朝鲜、日本,山西商人的贸易也很活跃。

阅读全文

与晋商文化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物业企业自行培训方案 浏览:760
教师培训方案解析 浏览:586
电子商务概论李琪汇总答案 浏览:250
ppt基础培训方案 浏览:529
儿童托管中心促销活动 浏览:924
电梯仿真系统的培训方案 浏览:661
2019教师新年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2
银行元旦营销活动方案名称 浏览:690
中学语言应用能力教师培训方案 浏览:480
营销策划方案书封面 浏览:358
培训班联合招生方案 浏览:966
设备培训方案计划 浏览:460
教育培训班成立方案 浏览:669
培训方案资料培训 浏览:751
教师业务培训规划及方案 浏览:987
2016年中小学校长培训方案 浏览:170
烘焙店开业营销策划方案 浏览:115
怎么做合作策划方案 浏览:388
党务培训工作方案严守纪律 浏览:360
绩溪聚土地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