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天平高速公路平凉咋没有动作
天平高速项目建设单位正在抓紧开展开工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年底前动工!
2014年9月18日,天水市副市长雷鸣主持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解决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建设涉及的选线规划、开工建设等事宜。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建设和设计单位,市政府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了会议。
G8513平凉至绵阳高速平凉(华亭)至天水段(含静宁至庄浪高速公路)是全省重点推进的“3341”交通提升重大项目,是构筑陇东南快速交通网的重要交通干线。该项目的实施对于进一步完善我市交通网络,加快开放开发步伐,推动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意义重大。目前,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规划选址、社会稳定风险分析评估、占用土地预审和“占补平衡”补充耕地以及项目环评、水源地调整论证等相关工作已完成。
雷鸣要求,各相关县区和部门要按照9月10日市长办公会议要求,认真做好项目建设的各项协调保障工作,主动与省上相关部门和项目建设、设计单位对接,切实加快项目前置性手续的办理进度。项目设计单位要从有利于当地经济社会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结合实际,尊重事实,充分调研,广泛听取各方意见,进一步对项目选线进行合理规划设计,使其更具前瞻性、合理性和科学性。尤其对项目途径三阳川新区的线路摆布,要与当地政府、规划部门充分沟通,实地勘察论证,提出更加合理的选线方案,避免影响新区整体规划和卦台山景观。项目途径的相关县区要及早做好征地拆迁和控制性工程的前期准备工作,加强对沿线村庄群众的宣传教育,坚决遏制在项目控制红线内抢栽、抢种、抢建的行为。项目建设单位要及早动手,全面做好项目开工建设的各项准备工作,为今年年底前动工建设奠定基础。
2008-12-19 根据天水市确定的明年交通建设立项重点,预计明年,天水至平凉将建高速公路,总里程278公里,总投资176亿元,其中天水境内投资112亿元,天水初步确定14个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将重点争取国家立项,总投资约289亿元。据了解,天水至平凉高速公路,总里程278公里,其中天水境内里程171公里,总投资176亿元,其中天水境内112亿元。
『贰』 真正的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的原文
《中国教育报》:真正的强者是含泪奔跑的人
--------------------------------------------------------------------------------
作者:牛春林 文章来源:《中国教育报》2007年7月11日第1版 点击数:259 更新时间:2007-7-12
在甘肃省平凉市崆峒区东台新区,10平方米的一间平房内,住着平凉二中高三学生张晓和他瘫痪的妈妈曹雪红。
6月7日,全国高考第一天。
5点多,张晓像往常一样起床,为妈妈穿好衣服、洗好脸、梳好头,然后做好饭端到妈妈面前,自己也随便吃了一点,便匆匆赶往城西的考场;
中午,张晓从城西赶到城东的家中,为妈妈打开窗户,给妈妈挪挪身子、擦擦汗,接尿、递水,侍候妈妈吃过午饭,他又匆匆赶到考场参加下午的考试;
下午6点,张晓匆匆超越一个个被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簇拥着接回家的同学,汗渍渍地回到家,把屋子收拾得整整齐齐……
看着儿子的一举一动,曹雪红眼中溢满了泪水。
“没有晓晓,我活不到今天”
1993年,一场突如其来的车祸夺去了张晓爸爸的生命,给他妈妈致命的一击。不到一个月,曹雪红病倒了。住院两个多月命虽保住了,却留下了严重的类风湿关节炎,从此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那年张晓才4岁,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只知道妈妈从此不能动了,而自己则常常觉得肚子很饿。
曹雪红治病花光了家里的积蓄,还欠下了一笔外债。不得已,在内蒙古额济纳旗举目无亲的张晓母子被外公外婆接回了甘肃平凉老家,过着寄人篱下的生活。开始借住在亲戚家,但时间不长,张晓母子就成了亲戚眼中的包袱,一辆破旧的手推车将母子俩拉出了亲戚家。眼看要流落街头,一位好心的大妈腾出自家看守菜地——不足3平方米的小土草房,供母子二人栖身。
过了两年光景,张晓母子又被清出摇摇欲坠的草房,租住在另一间四处透风、不足5平方米的伙房内。从内蒙古回到平凉14年,张晓母子先后搬了6次家。
当同龄人还在妈妈怀里撒娇的时候,张晓却用稚嫩的身体支撑起了这个破碎的家。四五岁时,张晓开始学着做饭。面条做不了,就煮粥吃。锅台高,够不着,张晓便踩着小凳,趴在锅台上,时不时被溢出的米汤烫伤小胳膊。饭做熟了,张晓就踉踉跄跄把饭端到妈妈床前,一勺一筷子地喂妈妈。虽然常常把米饭做成稀饭、把稀饭做成夹生的米饭,曹雪红却十分知足。每次吃饭,曹雪红都是就着泪水咽下的。
左邻右舍看着张晓母子生活艰难,便时不时送来一块饼、一个馒头、一碗汤,张晓总是端给妈妈,千方百计哄妈妈:“妈妈,我已经吃饱了,你快吃吧!”直到看着妈妈吃完才离开。同学送给他一点好吃的,他总能找出自己不喜欢吃的理由,让给妈妈吃。有时家里揭不开锅,但只要弄到一点吃的,张晓总是先喂给妈妈吃。“只要有一口饭,我也不会让妈妈饿着。”
上了小学,张晓就开始连揉带搓地洗衣服,总是让妈妈穿得干干净净。
儿子一天天长成了大小伙儿,曹雪红感到多有不便,不再让儿子给自己擦洗全身。身处青春期的张晓也不是没有一点心理障碍,可他不止一次地在内心告诉自己:“那是我的妈妈,我为她做什么都是应该的。”儿子反过来劝说妈妈:“我再大,就算把媳妇娶了,娃生了,我还是你儿。常年卧床容易生褥疮,不洗不行!”
曹雪红说:“没有晓晓,我活不到今天。”
14年,苦难没有压倒张晓
面对现实,张晓很少哭,总把腰板挺得直直的。笔记本上,张晓写下激励自己的话:“真正的强者,不是流泪的人,而是含泪奔跑的人。”
14年,张晓含泪奔跑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付出。常年卧床的妈妈,开始尚能挪动,搀扶着可以自己上厕所。随后病情越来越重,一度大小便失禁。张晓每天都要帮妈妈穿衣、洗脸、刷牙、梳头,每天都要生火、做饭;过不了几天,还要给妈妈洗脚、洗澡、剪指甲、洗衣服。
“久病床前无孝子”。常有人惊叹:张晓的14年是如何坚持下来的?张晓说,面对瘫痪的妈妈,我做的都是生活中的常事、琐事,是我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是每一个儿子都会做的事。“妈妈是我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没有妈妈,我奋斗下去还有什么意义?”每当别人夸张晓孝顺时,张晓总是这样说。
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张晓母子俩常常靠拾菜叶子糊口。没有米、面,就吃拾来的菜;没盐、没醋,就用白水煮菜。时间稍长,肚子就胀得受不了,娘儿俩直吐绿水。
放学后,张晓只要有一点时间,就去捡柴火、捡煤核儿、拾菜叶。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张晓安顿好妈妈后出去捡柴,黑暗中被蛇咬破了手腕。天越来越黑,雪越下越大,张晓忍着钻心的疼痛,拖着柴火一步一步向前挪。曹雪红在家等得心急,拄着拐棍踉踉跄跄挪到路口去等儿子,看着儿子血淋淋的手腕,曹雪红一把将儿子搂入怀中。雪地里,又冷又饿的娘儿俩抱作一团,失声痛哭。
张晓母子曾一度分文没有,为交几十元的房租、电费和给儿子凑下学期的费用,曹雪红忍痛卖掉丈夫生前留下的一条毛毯和自己结婚时的一个床罩、一对枕巾做路费外出乞讨。张晓了解妈妈的苦衷后,带着作业本,搀扶着妈妈爬上长途汽车去了西安。可真到了西安,曹雪红却怎么也张不开嘴,伸不出手。一连3天,没要到一分钱,也没吃上一口饭。狠狠心,母子俩花3.5元买了一碗面。可娘俩你让我,我让你,谁也不先动筷子。饿着肚子,张晓也没有忘记趴在西安大街树下的平台上写作业。
苦难没有压倒张晓,他学习刻苦,勤奋向上。上小学时,张晓年年被评为“三好学生”,经常被评为“优秀学生干部”。上初中、高中后,张晓的学习成绩排在全班的十六七名。
“这样的好娃世上少有”
与张晓交谈,印象最深的是张晓清秀且稚气未脱的眼神中那种倔强的神情。每月50元租金的10平方米小屋中挤着两张小床、一个折叠饭桌,家中唯一的电器是一台邻居淘汰送给他们的小电视机。
生活虽然艰辛,屋里屋外却收拾得井井有条、一尘不染,让人不相信支撑这个家的是一个不满18岁的男孩。
谈起张晓,左邻右舍无不啧啧称赞:张晓这样的好娃世上少有!从70多岁的老人,到几岁的孩子,没有一个不喜欢晓晓的。
张晓家的邻居何奶奶已70岁了,张晓一直把她当作自己的“奶奶”。何奶奶告诉记者,晓晓是个十分懂事的孩子,从学校回到家,不是侍候母亲,就是收拾家,要不就是去捡柴火、拾菜叶,从不见他出去玩耍。为了省电,倒是常见他深夜在路灯下写作业。只要见到你挑水,晓晓就一定会从你肩上夺过去。门口小卖部的服务员告诉记者,不管天气多热,张晓从未来买过一根冰棍。
在平凉二中,师生们对张晓更是赞不绝口。张晓的同班同学党焕彰佩服地说,张晓身处逆境,但坚强、乐观,体现了中国人的“韧”性,为我们树立了楷模。班主任刘建军称赞张晓是“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在家,他孝敬母亲;在学校,他把阳光留给同学。他的行动,净化了我们的灵魂。”主管德育工作的副校长马博文则说:“张晓让我们找到了德育教育的切入点。”
兰州蜀草中医院专家听说张晓的感人事迹后,专程到平凉为曹雪红进行诊断,并于6月15日亲自把曹雪红接到医院免费治疗。记者在病房看到,在医院的精心治疗和张晓的精心照顾下,曹雪红已能坐在床上接受记者的采访,她告诉记者,疼痛已明显减轻。天气好的时候,张晓还把妈妈抱上轮椅,兴致勃勃地推着妈妈到五泉山公园、东方红广场、黄河风情线观光。推着轮椅上的妈妈,大汗淋漓的张晓说,我唯一的希望是让妈妈站起来!
张晓以顽强自立的精神,实践着“百善孝为先”的传统美德,深深打动了老师、同学和社会各界人士。今年2月,学校授予张晓“自强不息好青年”称号;4月,张晓获“第十一届甘肃省五四青年奖章”;6月,中共平凉市委宣传部、团市委、市教育局作出《关于在全市广大青少年中开展向张晓学习的决定》。同时,社会各界纷纷伸出援助之手,向张晓表示敬意。对每位好心人的帮助,张晓都一一记入“恩人簿”。张晓说,别人帮了我,哪怕是一个馒头、一块饼,我也要记住别人的情。我要时时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尽自己所能,回报社会和所有关心我的人。
http://life.cersp.com/body/lists/200707/2017.html
『叁』 平凉市,八里桥,朱家沟,知道的请留言下。!
西湖断桥,最早叫段家桥。
很早以前,西湖白沙堤,从孤山蜿蜿蜒蜒到这里,只有一座无名小木桥,与湖岸紧紧相连。游人要到孤山去游玩,都要经过这座小木桥,日晒雨淋,桥板经常要烂断,游人十分不便。
桥旁有一间简陋的茅舍,住着—对姓段的夫妇。两人心地善良,手脚勤快,男的在湖里捕鱼为生,女的在门口摆个酒摊,卖家酿土酒。因酒味不佳,顾客很少上门,生意清淡。
一天,日落西山,夫妇俩刚要关门,来了一个衣衫褴褛的白发老人,说是远道而来,身无分文,要求留宿—夜。段家夫妇见他年老可怜,热情地留他住下,还烧了一条刚从西湖里捕来的鲤鱼,打上一碗家酿土酒,款待老人。老人也不客气,一连饮了三大碗,便倒在床上,呼呼入睡。
第二天早晨白发老人临别时,说道:“谢谢你们好心款待,我这里有酒药三颗,可帮助你们酿得好酒。”说罢,取出三颗红红的酒药,告别而去。
段家夫妇将老人的三颗酒药放在酿酒缸里,酿出来的酒,颜色猩红,甜醇无比,香气袭人。从此,天天顾客盈门,段家猩红酒名扬杭城,生意一天比一天兴隆。段家夫妇拆了茅舍,盖起了酒楼。他们为了感谢白发老人,积蓄了一笔钱,准备好好答谢他。
岁月流逝,一晃三年。这年冬天,西湖大雪,白发老人冒雪来到段家酒楼。夫妇俩一见恩人来到,喜出望外,留老人长住他家。然而老人第二天便要告别。临别之时,段家夫妇取出三百两银子送给老人。老人笑着推辞说:“谢谢你们夫妇—片好心,我这孤单老人,要这么多银钱何用?你们还是用在最要紧的地方吧!”说罢,便踏雪向小桥走去。段家夫妇站在门口相送,只见老人刚跨上小木桥,脚下一滑,桥板断啦,老人也跌进了湖里。夫妇俩急忙跑去相救,忽见白发老人立于湖面,如履平地,微笑着向他们挥挥手,漂然而去。
段家夫妇这才知道,白发老人不是凡人。想起老人临别说的话,使用那笔银钱在原来的小木桥处,造起了一座高高的青石拱桥,还在桥头建了一座亭子。从此,游西湖的人,再不怕路滑桥断啦。
乡亲父老怀念段家夫妇行善造桥的好事,便把这桥称为段家桥。后来,因为“段”、“断”同音,使被称为断桥。
放生桥横跨于朱家角镇东首漕港河上,是珠里(朱家角)十景之一。明隆庆五年(公元1571年)由寺僧募款建造,僧人性潮曾规定在桥下只准放生伍鳖,而不得撒网捕捞,故名放生桥
仙 人 桥 的 由 来
古时候,仙人桥那块地方叫白龙涧,涧底深不可测,其中有六条白龙盘踞于此,为非作歹,兴风作浪。当地百姓每年都要送去童男童女及牛羊祭品,稍有不周,冬刮狂风,夏降暴雨,灾害不断,生灵横遭涂炭。当地百姓上山打柴,如果误入白龙洞,便成了6条白龙的美食。
在金阁山修行的何仙姑看在眼里,气在心里,她不顾修行道浅,决定为民除害。何仙姑同六条白龙从地上斗到空中,从山上斗到山下,直到斗得天昏地暗。整整年斗了七七四十九天,六条龙败阵逃入了深水涧中,何仙姑从腰间抽出桃条笊篱,捞出了六条白龙,并将他们定在白龙涧上,供人们上山通过。
日久天长,六条白龙变成了六块条石浮架在两崖之间。人们为纪念何仙姑为民除害,遂命名为仙人桥。
“腾桥”的由来早在明代以前,腾桥就已是抚州通往闽粤等地的重要通道。
当时有西坑郭,旱桥口,张家口,迷魂园,杨家巷,邱家排等几个小村庄就散落在大路的两边。明洪武年间又有罗氏迁居至此。由于人口繁衍较快,村庄逐步扩大,渐渐的就与邱家排、旱桥口等小村连成了一个较大的村庄。
当时在村前有一小河,小河上有一座木桥供人过往。在木桥旁有棵巨大的枫树,树上附生着薜荔藤缠绕其身,后随着薜荔藤的衍生繁茂,不少藤蔓随风飘动并缠至桥身。因而往来行人就把这里叫做“藤桥村”。
一次,有一巡抚骑马路过此桥,忽被桥边树藤绊倒,人马皆跌于桥下的河水中。后问及地名为“藤桥”村时,该官谓这里水、草不利,皆以去之,并改水为“马”,即为“腾”字。“腾桥” 由此得名。
酒仙桥的传说
在过去北京东郊的酒仙桥地区是很荒凉的地方,从附近的地名比如:六公坟、王爷坟我们就可以知道过去这里是一片达官贵人的墓地。我20年前在酒仙桥的河边还看见一块残碑,墓碑的基坐是雕刻的很精美的乌龟,碑体和基坐已经分离并有几米的距离,残碑的左面是满文,右面是汉文,满文我不认识,从残缺的汉字中还能找出这样的句子:“一等精部伲哈番……朕甚悼焉……”。可见坟墓的主人不是一般人物。
那么酒仙桥的地名是从何而来的呢?过去在如今的酒仙桥向西的800米左右有一座长不足二十米宽五、六米的石桥,石桥是用许多半米宽的石条组成的,每块石条上每隔10公分都刻有水槽,雨天不会积水,平时行人、马车也不会打滑,那座桥如今已经看不见了,但那座桥才是酒仙桥地名所指的酒仙桥,酒仙桥的故事还要从头说起。
过去的那座桥坐落在京杭大运河上,在石桥的这一段运河叫做坝河,现在的北京东郊还有东坝河、西坝河两个地名,是由于农田缺水建坝蓄水而来的名字。在石桥的北边有一座庙,庙是坐北朝南的,庙不大,宽不二十米,是一个两进的院子,在前院里有三棵很高大的松树,从很远就能看的见,庙的地理位置虽然很荒凉,但不缺香火钱,庙里的老主持收留了一个小孤儿,先教他帮忙作饭,再教他挑水。和尚们都叫他“凳子”,凳子就住在前院的门房里,小门房向进院子的通道开了一个窗,即使是整个院子的门都关着,客人也能从窗子喊凳子。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凳子在庙里已经呆了许多年,从童年到少年再到如今的青年,他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认为自己是庙里的一员了,现在整个小庙的挑水、作饭、打扫院子以及一些杂活都是他承担了,老主持是看着他长大的,也从心里喜欢他,知道他不愿意入佛门,就让他有空自己做些事情为将来娶媳妇做打算。
凳子做的烧饼很好吃,除了决大多数满足和尚们食用外,剩余的凳子就拿来卖,到了清明时节或是一些几代在朝廷做官人的忌日,凳子的生意就很好,装铜钱的泥罐子都满了,凳子就请人打了一个木头的钱柜子,钱柜子是两层的,下面一层放大钱,上面就放散钱。
有一天才过四更,就有人来敲凳子的窗户,凳子迷迷糊糊中想是有人要买他的烧饼,就把烧饼端到窗前,打开窗户,由于夜色太黑,凳子看不清来人的面貌,只能从来人被白衣服勾勒出的身形看出来是一个年轻女子,她的声音有点柔,也许是她的一身白衣服,让凳子感到她的声音有点凉,她只要一个烧饼,却给了凳子一两银子,凳子说他没有那么多钱找,来人说不用找了。凳子也怕别人说他要不义之财,他下意识地把银子放到钱柜子的下层里。
第二天白天凳子也没有觉得有什么特别,还像往常一样在庙里做事,可是到了四更他就醒了,果然过了一会儿,又有人来敲他的窗户,凳子从声音知道还是昨天的那个女子,她还是只要了一个烧饼却给了凳子一两银子,凳子还是收了。就这样这个女子每天四更一过就来凳子这里买烧饼,但凳子一直也没有看清这个女子的相貌。
这一天是八月十五,凳子数着他钱柜子下层里的钱已经有二十两了,他很想能看见这个女子到底长得是什么样子,他没有关窗子,月亮大大圆圆地挂在天上,凳子睁着眼睛躺在床上,月光透过窗照在凳子脚边靠窗的桌子上,因为窗户是朝东的缘故,月光在桌子上划出一条亮线,这条亮线到窗户是由月光组成的窗帘,窗帘轻轻抖动,闪亮的银色斑斓从上向下滑,又有小亮点从桌子的亮线出发向上飘,其实那是尘埃。院子里的松树被秋风把枝叶刮的沙沙地响,墙角有秋虫在鸣叫,凳子心里有些凄凉,长这么大没有体会过亲情的温暖,更没有体会过恋情的温馨,他在这个世界很孤独。又是四更了,凳子有点想她……
突然,凳子看见了她的影子在窗户外出现,可是为什么她没有遮住一丝的月光?凳子一点也没有害怕的感觉,他一下子就从床上跳起来,来到窗前,借着月色,凳子第一次看到了这个慷慨的女子的面容,也许是凳子见过的女子太少,在他眼里这人女子简直美若天仙,她大大的眼睛,闪亮闪亮的,弯弯的眉毛和眼睛搭配的那么和谐,直挺挺的小鼻子,小小的嘴巴,虽然缺少些红润,但她的肤色像不掺任何杂质白玉。凳子被眼前女子的美貌惊呆了,嘴巴张得老大,都合不上了。
凳子发呆了不知道多久,才问这个总在深夜来访的今夜是否也是买火烧,那女子说:“不,我今天是向你道别的,以后我就不会再来了”。凳子请那女子等一下,他想出来和她说一会儿话,那女子轻轻点头,后又只是轻轻的一笑,凳子就被她的笑容陶醉了,他一下子就喜欢上了眼前这个女子。
那女子告诉凳子,她的小名叫酒窝,她出生在中下层家庭,她的父亲是酿酒的,又因为她的父母见她漂亮又有两个小酒窝,所以给她起了这个的名字,她长到十五岁,因为她出落得很标致,被一个朝廷的提督看中了,虽然那提督比酒窝大三十多岁,但她的父母觉得以后酒窝会当上提督夫人,过好日子,就答应了这门亲事,谁知道酒窝命苦,结婚第二年,提督还不到五十岁就死了,提督最喜欢小老婆酒窝,要她陪葬,那天提督的家人给她喝了毒酒后,酒窝的灵魂离开的她的肉体飘了起来,她看见自己和提督一起被埋在石桥东南两里远的地方,酒窝心不甘啊,她才正是二八年华呀,还没有来得及享受人生呢。
凳子听着酒窝的故事,很为她感到难过,他很想用自己的手把酒窝的小手暖热些,可是他没有能力,他很想酒窝是一个人而不是鬼,凳子傻傻地问酒窝:“你要是能活过来多好?”,酒窝回答凳子说:“只要你真心喜欢我,你就会有办法,爱会给你带来财富。”
“什么办法,你要我怎么做?”
“之前我给你的钱是冥钱,你今天回去看就知道了,但只要你按照我的话去做,你能得到的比这些更多,但你付出的代价也是很大的,你的努力也很容易失败。”
“那我具体需要怎么做呢?”
“我需要一个男人爱我三十年,在这期间不能和其他任何女人有丝毫感情瓜葛,你能做到吗?”
“我能!”
“可是到我们能在一起的时候,我们都已经老了。你真的能坚持吗?”
“你只要让我能见到你,我就能做到。”
“今后,你每年的八月十五夜里的四更都可以见到我,但我们见面超不过一刻钟,所以你最好在四更前在我的坟前等我。”
酒窝的话才完,就像一阵风一样不见了踪影。
凳子回到了屋里,拿出钱柜子,已经感觉到轻了许多,再打开下层,他一点也不惊讶,那些银子都变成了纸钱。但他坚信酒窝说的话,爱会带来财富;其实在凳子心里,即使爱酒窝不会带来财富,他也愿意。
那天见面之后,凳子就在数着日子,一个个漫漫长夜思念的感觉好苦,但凳子心里有八月十五月圆的盼望,期待着相逢的那一刻,那真的只是一刻呀。
凳子还是给庙里的和尚做饭、挑水,自己卖些烧饼,过着简单、孤独的日子,天凉了,他为庙里砍柴,烧火为和尚取暖;下雪了,坝河虽然是流动的,但也结冰了;冬日深了,凳子做事时要穿棉袄了;春节到了,但对凳子来说,这个节日没有什么意义;春天来了,河开了,喜鹊开始在三棵松树上叫了,但天还是有些凉;河边的野花儿开了,凳子想起酒窝的容貌比花儿更娇、更美,心里喜滋滋的,凳子时常去到酒窝的坟前,为她的坟填些土,栽些野花;夏天来了,河边的草长的好高了,夏夜河里的青蛙叫成了一片,凳子在夜里时常梦见酒窝,梦见酒窝笑的样子,凳子在梦里也笑了,他为酒窝的坟垫了土,连日来他在酒窝的坟前慢慢修建着青石台阶;终于等到了秋天,秋蝉在松树上凄厉地叫着,凳子希望时间快点过去,早一点到八月十五,就在快到八月十五前的几个晚上,凳子失眠了。
这一天终于等来了,才过三更凳子带着自己做的月饼就出发了,石桥在月光下颜色像玉一样,河水的波浪在月色下闪着粼粼的光,凳子朝坟地走去,他已经为酒窝的坟建好了青石台阶,一团圆圆的明月高高挂在天上,凳子坐在青石台阶上,秋风把他新添的没有系紧蓝布长衫的衣角吹起来,许多日子没有下雨,草又干又黄,被风吹的干响,一直以来这片坟地一个人也没有,只有月亮知道凳子对酒窝的思念,还有弯弯的坝河水知道凳子曾经走过的一天一天。凳子在着急的等待那一刻的到来,又害怕那一刻的到来,因为他们只有一刻的时光。
终于到了四更,刚才凳子前面还是他一夜一夜踏平的路,现在酒窝就在他的前面,还是那一身洁白的衣服,婀娜的身姿,凳子站起来,走近酒窝,银色月光下,酒窝显得更纯、更美了,凳子分明看见酒窝的眼里噙满了泪水,凳子抓住了酒窝的手,深情地凝望着她,酒窝问凳子:“你这一年是怎样熬过来的,你想我吗?”。
“我无时无刻不在想你!”
“这些我都知道了,但你要坚持三十年,你还能坚持么?”
“我爱你,就算再长时间,我也会等你。”
“你看到我的泪水吗?”
“看到了,你为什么不开心?”
“我也是思念你呀,你等我的泪水留到我的酒窝,用芦苇把我酒窝里的泪水取走,然后好好保存在一个小坛子里,怕泪水干掉,就在坛子里加一些这河里的水,把坛子密封好,你知道了吗?等你想我的时候,就打开闻一闻,坛子里有我的味道。”
“好,我知道了”,凳子赶快去找芦苇,截了最干净的一截,飞快地跑回酒窝,把酒窝的酒窝里的泪水吸到芦苇里,之后凳子看见酒窝笑了,笑的妩媚、可人怜爱。凳子欢喜地看着酒窝,很想亲酒窝一下,可是时光啊是一个调皮又喜欢戏弄人的家伙,想让它停留的时候它偏偏溜得很快,只听到酒窝说:“记住我刚才说的话。”,酒窝就在凳子面前悄无声息的消失了。
凳子只楞了一下,想起酒窝的话,就小心地捧着芦苇,跑回庙里,他按照酒窝的话做了,找来一个小坛子,把酒窝的泪水吹进坛子,到坝河里取了一小勺河水倒进坛子里,再把坛子密封好。
从这之后每当凳子想酒窝他就会把坛子打开,这坛子里发出淡淡的清香,凳子早就忘记酒窝说的爱可以带来财富的话,留在凳子脑子里的只有思念。
从小庙到酒窝的坟只有两里多地,走多了就清晰地走出了一条路,在这条路上总可以在深夜见到凳子的身影。这是一条指引着思念的路、一条系着爱恋的路,路上的尘土都知道他们的故事,石桥知道凳子相思的分量,当凳子从石桥走过的时候,石桥可以感到凳子脚步的震撼。
又是一个春去秋来,这里写的快,可是你知道凳子的三百六十五天是怎样过来的吗?凳子今年先准备好了芦苇,他想如果酒窝还是要他用芦苇取她酒窝的泪水的话,他有准备,就可以节省点时间,和酒窝多说一会儿话。
这一年的月亮还是又大又圆,当凳子看到酒窝出现的时候,酒窝已经看到了凳子手里的芦苇,凳子精心准备的芦苇,还有凳子为酒窝做的月饼,去年酒窝就没有来得及吃。
“凳子,你还是要去找一根芦苇,旧的不行,要新截取下来。”,凳子看着酒窝眼里的相思泪,自己都快哭出来了,但他还是要听酒窝的话去找新芦苇。
和去年一样,当凳子用芦苇汲取了酒窝的酒窝里的泪水的时候,他看见了酒窝会心的笑,凳子的心花开了。酒窝问凳子:“你那坛子里的味道怎么样?”
“好啊,很香,和你的味道一样”
“这三百六十五天很难熬吧,你还能坚持多久?”
“我会坚持的,等你还阳,我们团圆。”
“我也很想你呀。”,酒窝才说完这句话,就又消失了。
凳子又照着去年酒窝的话,把酒窝的泪水吹进坛子里,加了一勺坝河的河水,密封好,在凳子眼里,这坛子只是代表了思念,别的就没有任何意义。
第三年凳子怕相见时没有很快就找到新的芦苇,他就向别人请教如何栽种芦苇,学会了他就把芦苇种了一大片在酒窝坟地旁边的河堤上,可是这第三年酒窝又告诉凳子人工种的不行,一定要野生的,他们相聚的时间还是那样的少。
时光就这样一天一天,一年一年地过去了,到了第十年,他们相会的那一刻,酒窝问凳子:“你没有把那坛子里的东西做别的用吗?”
“我觉得那坛子就是当我想你的时候,拿出来闻一闻,有很清香的味道,是你的味道。”
“你只要取出一点我的泪水,放进装满水的木桶里,那水就可以变成酒,你可以去把酒卖了,肯定很好卖的。”
但是凳子没有照着酒窝的话去做,他觉得要钱有什么用了,什么也比不上思念酒窝更重要。
时光就这样一年一年地过去了,第二十九年,凳子仍然住小庙里,过着孤独、贫寒的日子,虽然他已经从一个青年变成一个老年人了,鬓角已经花白了,他想着未来,期望着和酒窝团聚的日子,想到今后他们的生活需要一些钱,他在这最后一年才把一满坛子装满酒窝泪水打开,只是用一滴坛子里的水,装满坝河水的木桶就酒香四溢。
他把木桶拿到石桥旁边去卖,喝过的人无不赞赏,凳子的生意一下就红火起来。正如酒窝说的,你的爱可以给你带来财富,只是半年工夫,凳子靠卖酒就挣了百八十两银子。
凳子不是贪财的人,他有酒的收入,他仍然坚持做烧饼,但他的烧饼是送给买酒的人,和没有饭吃的人,不再收钱了。
凳子已经等了酒窝三十年了,他一直盼望着用他的爱可以让酒窝还阳,一起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凳子和酒窝的第三十次见面的时候就要到了,这个日子凳子一直等了三十年,八月十四的那一天凳子像往常一样到坝河里用木桶打水,他感觉到有人在草丛中偷偷监视他的行动,凳子并没有留意。
八月十五这一天,凳子没有像半年以来在四更的时候去坝河去取水,他要去见酒窝,这一天酒窝不是四更才出来,她才过三更就向凳子住的小庙方向走,她走到石桥的时候留下了眼泪,因为阎王违背了之前的允诺,她永远也不能还阳,永远也不可能和她心爱的凳子在一起了,今天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也是永别。
凳子从小庙里出来了,一下子就见到了酒窝,他高兴地向酒窝跑去,以为从此以后他们再也不用分离了,可当得知这最后的一刻钟是她和他的诀别,凳子的心如刀割,但凳子没有陪酒窝一起哭,他要让这最后一刻钟成为酒窝美好的回忆,他静静地和酒窝牵着手沿着小河一直向前走,他想一直就这样看着酒窝,看着她,一直到她消失的那一瞬间。
有个妒忌的人偷看凳子的秘密,他告诉人们说,只有在四更的时候从石桥下去,到坝河取一木桶河水就是酒,其实是因为八月十四那天,河水里正好有酒窝的一滴眼泪被他赶上了,那人这样一说,就没有人再买凳子的酒了。
其实凳子也再不想卖酒了,八月十六日那天,凳子端着盛满酒窝泪水的坛子从石桥跳进坝河里,他就这样和找酒窝去了,这一天从石桥到西坝河酒的香飘了三十里,连空气中都是酒的馥郁的清香。
但从此后人们再也喝不到凳子的酒了,他们以为凳子就是酒仙,为了纪念他曾经给大家带来的美酒,他一生生活的地方,也是他去的地方的这座石桥就改名为酒仙桥了。
苏州"枫桥"的由来
一座寺院里只能有一个当家和尚,寒山和拾得两位高僧在一座庙里,谁作主持好呢?两位高僧都很客气,推来推去,毫无结果。这座庙里只有他两个和尚的时候,还不要紧,等到陆陆续续招了一批小和尚进来,就有问题了。小和尚问:“老和尚,今天念哪本经呀,”寒山说:“应该先问拾得师父。”小和尚就去问拾得,拾得说:“还是应当问寒山师父。”他们互相尊重,却苦了小和尚,怎么招待香客呀,买多少香油,派谁去拾柴呀,等等。小和尚无所适从,有意见了,就难勉叭叭咕咕的。小和尚的话传到寒山、拾得的耳朵里,两个人又商量起来,推来推去,还是毫无结果。这时走来一个老农妇,说:“两位师父不要谦让了,我来给你们出个主意吧。你们比比本事,本事大的做当家和尚,这样最公平。”寒山、拾得一听,是个办法,不过,比什么呢,农妇指指庙前一条河,说,这条河上缺座桥,乡里乡亲来来往往靠渡河,又不方便又危险,请你们施展法术,变座桥出来,哪个变得出来就是哪个本事大。出家人不打逛言,所以,不怕寒山拾得隐瞒法术,果然拾得先施法术,把身上的僧衣一脱,往河面一抛,变做了一个桥面,可惜,没有桥架支撑,一阵,风吹来,眼看就要把它刮塌。寒山急忙将手中的禅杖往河边一插,运起法术,禅杖顿时变成一棵树,树朝对岸一铺,一座桥就稳稳当当卧在了河面上。老农妇一笑,说:“还是寒山本事大些。”说着把一块手帕朝脚前一抛,手帕化做一朵莲花,她踩着莲花就升到了空中,寒山拾得抬头一看,原来老农妇是观音变的。寒山只好做当家和尚了,那座庙也就叫做“寒山寺”了。寒山那根禅杖,是用枫树削成的,那座桥自然就被称作“枫桥”了。
巴掌桥的来历
泰州青年路南段,原工艺美术大楼门口,早先,这儿的道路是被老三官殿前一条玉带河分割为南北两边的。小河上原来有座小桥,叫巴掌桥,又叫隐龙桥。巴掌桥的桥身,统共只有两三步长,桥面跟两岸的路面差不多相平。由于它又矮又短,很不惹眼,连不少六十岁上下的老泰州,也叫不出这座桥的名字。其实,叫它巴掌桥,倒不是因为种种原因它矮小,其中有一段故事哩。
相传这座桥在南唐就有了。当初,宋太祖赵匡胤在没有发迹之前,一次奉北周皇帝世宗的命令带兵攻打南唐,被打败了,只身一人从此地经过,被南唐的兵马发现了,就紧紧追赶过来,真是危险得很哩。赵匡胤情急生智,就朝桥下一躲,半截身子插在水里。这后头成百的追兵,骑马带刀,杀气腾腾,在通过小桥的时候,桥身因年久失修,被大队人马踩得摇摇晃晃,直接就要倒塌。这位赵大爷生怕他被压倒在桥下,赶忙用双手撑住桥顶。追兵追到前面,看没有人影响到儿,就疑惑起来,为首的马上猜到赵匡胤可能躲在桥底下,于是,一挥手叫两个亲从奉命奔到桥下,自己随即带领众人继续往来帐档前方追去。两个亲从奉命奔到桥下,拨芦草仔细寻找了一番,竟没有发现踪迹,只得掉头追赶大队向上复命。嗯,赵匡胤哪里去了哩?原来,赵大爷事先就想到追兵过后,仍有寻找的可能,于是,等腰三角形到追兵通过小桥之后,他就马上拨开芦苇,爬上北岸,飞奔走了。
事过之后,有人无意之中发现桥洞底下,桥面背后,有两个深深的大巴掌印。不久,这种事情传扬开来,巴掌桥的名字她就渐渐被人喊起来了。再以后,赵匡胤登基做了宋代的太祖皇帝,
当阳桥的由来
当阳桥位于当阳县城玉阳镇东北,焦枝铁路南侧,荆当公路线上。
当阳桥又名坝陵桥,原名官桥,是旧时迎送官吏之处。因三国蜀将张翼德曾在此横矛断桥,故又称横矛处。据当地传说,·此处原筑有坝,坝上建有张赵祠,故得名坝陵桥。
东汉建安十三年秋,曹操起兵五十余万南下,将刘备困于当阳,刘备在混战中,弃妻子率百姓逃走。张飞率二十余骑断后,至坝陵桥,见曹军追来,便一人立马桥头,大声喝曰:“吾乃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其声如雷,敌不敢近,曹军退走后,张翼德便将小桥拆毁。张飞喝断桥梁水倒流的故事,流传至今,闻名中外。因桥在当阳境内,历史上又称桥为“当阳桥”。
计钏瑶绍贝苗爸冒向镌詹顾汾申谢触周临舟出折
『肆』 平凉的特色美食都有哪些
一、静宁大饼
静宁大饼又名锅盔,是甘肃静宁县特有的传统面食小吃,因其独特的制作工艺与风味闻名于世。其特点是:外形规则、平整、呈圆盘形,薄厚均匀,色泽光亮,又脆又酥,甜美可口,不易破碎,即使在炎热酷暑季节,也不发霉变质,深受广大游客青睐,是出外旅行、馈赠亲友之佳品。
二、炸果子
炸果子又称炸油条,是一种古老的传统面食。
三、罐罐蒸馍
罐罐蒸馍是甘肃省泾川地区特色传统小吃,面粉和后经反复揉搓,回饧做馍。皮薄层多,硬而有韧,凉食酥而不粘,后味香甜,耐于久贮。罐罐蒸馍酥软可口,醇香味长,热柔冷酥,具有长期存放不霉、不馊、不变味之特点。用开水浸泡,如棉蕾试展,白莲初绽,其味不减,是旅途必备之佳品。 罐罐蒸馍,一个个皮儿透亮,雪白鲜嫩,最为人称道。
四、静宁烧鸡
静宁烧鸡亦称静宁卤鸡,是甘肃省静宁县一带的特色传统名菜,属于甘肃菜。它以形色美观、鲜嫩味美、外表晶亮、囟色褐红、肉香味厚、爽口不腻,驰名甘、陕、宁等省(区),是西兰公路上过往旅客争相购买的风味食品。或路途食用,或馈赠亲友,莫不为人称绝,既是筵席美餐,又是滋补佳品。人们形容“闻香千里外,味从鸡肉来。”
五、酸汤面
酸汤面是一种面食,酸中带辣,开胃爽口,色香味俱全。”好的酸汤面柔软耐嚼,汤香扑鼻。夏天来点酸酸的辣辣的味道,吃上一碗酸汤面绝对让你胃口大开,开胃醒脑提神。
六、苜蓿面
苜蓿面是一种甘肃省的特色传统面食。不是普遍存在的木樨肉中的木樨,苜蓿是一种草,也是菜。白白的面擀开,切成比韭菜叶稍宽、二指长的面条,先把苜蓿下在滚水里,稍煮,再下了面,一煎一点凉水,熟了,调盐醋熟油辣子,汤糊糊的,菜绿绿的,面白白的,你吃一吃,浓浓的山野味、新鲜味,使你永远忘不掉它的特色。
七、华亭糁饭
华亭糁饭是甘肃省传统的特色面食小吃。华亭海拔较高,作物生长期长,向来以出产优质甜玉米而出名。玉米本是谷中尤物,每百克含碳水化合物为72.3-72.9克,可产热量367千卡,同时富含饴糖、麦芽糖、葡萄糖和果糖,三项指标均属五谷之首。由于做糁饭时只需将面粒煮熟即可,因而营养价值损失微乎其微。故糁饭有高能甜食之称。
八、玉米珍珍
玉米珍珍,传统小吃。经过创磨、去皮的玉米细小颗粒,即玉米珍珍熬成稠稀饭,配以包心菜、青椒等咸菜食之。饭色金黄、原味浓郁、醇香扑鼻,富于地方特色。
九、酥合子
酥合子是甘肃省平凉市崇信县民间手工特色小吃。主要以本地产优质小麦粉、胡麻油为主要原料,佐以核桃仁、花生米、黑芝麻、白芝麻、葵花仁及青红丝为内馅。外形色泽金黄,外酥里嫩,香甜可口,营养价值高,具有益智、健脑、乌发等食疗养生效果,是理想的休闲食品,也是走亲访友馈赠之佳品。
『伍』 甘肃平凉雷健健的准考证是多少
问教育局。
『陆』 李业辉的历年荣誉
1992年获平凉市委、平凉市政府“全市政法系统先进工作者”奖。同年还获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全省交警系统先进工作者 ”奖。1994年获甘肃省公安厅交警总队“ 全省交警系统先进工作者 ” 奖。
1999年散文集《岁月随想》、诗歌集《爱是人生的愿望》被编入“ 爱我平凉丛书 ”,集体荣获甘肃省委、甘肃省政府首届“五个一工程奖 ”。
2000年获甘肃省知识工程领导小组“ 优秀读书家庭 ” 荣誉证书。2001年被文化部全国人才管理中心 编入《中国地方文艺人才年鉴》(313页)。2003年诗集《爱是人生的愿望》获平凉市委、平凉市政府“ 第一届崆峒文艺奖 ”三等奖。
2004年受到平凉市崆峒区委、平凉市崆峒区政府邀请参加“ 崆峒文化论坛 ” 。
2005年获崆峒区委、崆峒区政府“ 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 奖 。
2006年获平凉市政府“ 安全生产先进个人” 奖。
2007年荣立公安部“ 个人三等功 ”。
2008年中篇小说《丧钟为自己敲响》获平凉市“ 第二届崆峒文艺奖 ”三等奖。
2011年报告文学《祝你平安》获平凉市“ 第三届崆峒文艺奖 ”二等奖,并荣记公安部“个人三等功”。
2011年在平凉市作家协会第二次会员代表大会上当选为平凉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2012年任甘肃省平凉市文联《崆峒》文艺杂志副主编。
2012年被聘任为平凉市总工会职工文化联合会职工文学协会顾问。
2012年5月,获平凉市文联、平凉市国税局、平凉市书法家协会、平凉市美术家协会联合主办的“税收.发展.民生”平凉市书画提名展参展“书法作品”荣誉证和收藏证书。
2012年6月,获平凉市委宣传部、平凉市总工会、平凉市文联、平凉市老年书画家协会、陇东书画研究院联台举办的庆“七.一”“中国移动杯”书画大展暨“老年书画家协会成立15周年、陇东书画研究院建院10周年庆典书法作品精品奖”荣誉证书。2012年8月,在“‘鼎元杯’平凉首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评比中书法作品获优秀奖。
2012年10月,楷书中堂参加甘肃省艺术馆“‘翰墨神韵,诗意甘肃’——首届甘肃作家诗人书画展”,并被收入《“‘翰墨神韵.诗意甘肃’——首届甘肃作家书画展作品集》。2013年1月,书法作品入展“长庆杯”甘肃职工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书画展。2013年11月,被聘任为宁夏泾水书画研究院副院长。2013年12月,荣获中国作协小说学会颁发的“中国当代小说奖”。同年书法作品入选《墨香西部--甘肃省定西、平凉、庆阳三市书画联谊展》等活动。为中书协西部教育基地培训班学员。2014年2月,作为平凉地区代表参加了甘肃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五次代表大会。同年其作品被《屈原风<诗刊>》以《李业辉的诗书人生》为题作过“特别报道”
艺术成就被编入由魏柏树总纂中华书局2012年7月出版的《平凉地区志》。
『柒』 会宁一中和平凉一中相比哪个好
平凉一中地处陇东名城平凉市,位于六盘山之麓崆峒山下,泾河之滨,人杰地灵,文化底蕴深厚,享有“陇东第一学府”之美誉。学校创建于1905年(光绪31年),时称“陇东官立中学堂”,是甘肃省最早创建的中学之一。其前身可追溯到建于1764年(乾隆29年的)“柳湖书院”。1913年(民国2年)更名为“甘肃省立第二中学”,1936年更名为“甘肃省立平凉中学”,1984年正式定名为“甘肃省平凉市第一中学”。2000年被评定为甘肃省首批示范性普通高中,2003年改办独立高中。学校先后受到国家教育部、团中央、省、市多项表彰奖励。
平凉一中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甘肃早期党的创始人、革命烈士王效锡在此组织学生开展过轰轰烈烈的反帝反封建斗争。著名爱国将领张学良将军于1936年10月来校做抗日演讲。曾有一大批进步青年学生走上革命道路,为民族解放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1949年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平凉一中获得了新生,学校设施得到充实,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学校管理不断完善, 百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学校焕发了青春活力,学校历届领导班子抓住发展机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内部管理机制,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
学校现有48个教学班,2500多名学生,在职教职工207人,其中特级教师3人;省、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教学能手55人;高级教师43人,中级教师74人,英籍外教2人。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91%以上,其中硕士及在读硕士生7人。 学校占地面积767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6000平方米,理、化、生实验室及仪器设备达到国家I类标准,拥有300多台的5个多媒体微机室,两个多功能教室和功能齐全的校园网等现代化教育技术设备,为教育教学提供了一流的物质保障。美术室、音乐室、阅览室、图书室、心理咨询室和占地40余亩的运动场,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多年来教育教学质量稳居全市榜首,学生在国家、省 市各学科竞赛中屡屡获奖。
在新的形势下,我校紧紧围绕素质教育主题,在创新中寻求突破,在改革中寻求发展。通过对教育新理论、新观念、新思想的学习研究,在继承学校优良传统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教育要求和学校发展实际,提出了“崇尚科学、弘扬人文、注重个性、全面发展”的办学理念;提炼了学校百年传承的精神,确立了“无逸”校训;在教育实践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以德树人;改革创新,科研兴校;优化队伍,管理强校;励精图治,以质立校”的办学思想和“两全、三高、一流”的办学目标(即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力争教师队伍高水平,学生素质高层次,学校管理高效益;争创省内一流和全国示范性高中)。通过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现状和可持续发展前景,制定了《平凉一中五年发展规划》。
学校以新的办学理念为指导,努力在全体教职工中树立并践行新的人才观、质量观和发展观;以转变观念为先导,以课程改革为核心,运用科学的管理方法、手段和措施,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系,推动办学思想和模式由传统型向现代型转变,逐步形成了“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主线,运用校史等校本课程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励学生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德育特色;形成了“教有特色,学有所长,全面发展,注重个性”的育人特色和以“现代化、示范性、高质量、可持续发展”为特点的办学特色。同时,不断加强“三风”建设,抓常规、抓落实,形成了“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严谨、博学、敬业、奉献”的教风和“勤奋、好学、慎思、拼搏”的学风。
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位于当年中国工农红军一、二、四方面军三大主力胜利会师的革命圣地——会宁县城。学校创建于1940年,是会宁教育史上的第一所中学,它的前身是“会宁简易师范学校”。1950年春,经省文教厅批准该校与会宁初中合并为“甘肃省会宁县初级中学”。1956年春,在时任县长冯琯的积极主持下,县人民政府决定,会宁初中新选校址、扩建校舍、增大班额。在省教育厅批准并拨来建校专款后,学校由县城东关移到新校址(即现在学校校址)。1957年春,学校由省教育厅批准开始招收高中班,从此成为完全中学,校名改为“会宁中学”。1961年秋,经上级批准“会宁中学”正式更名为“甘肃省会宁县第一中学”,简称“会宁一中”。
经过六十年的艰苦创业,如今的会宁一中无论从办学条件、办学规模,还是师资力量、教育教学水平都有了长足发展。学校现为白银市重点独立高级中学。全校设35个教学班,在校学生2200多名,教职工150人,任课教师120人,其中中学高级教师18人,中学一级教师46人。在任课教师中,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97人,经省、市、县逐级拔有25名教师已成为省、市、县的骨干教师或学科带头人,一支数量充足、学科齐全、结构合理、素质较高和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已经形成。学校总占地面积62000平方米,总建筑面积22000多平方米,学校教学设施设备齐全,先后修建了教学大楼,图书实验综合大楼,宽敞舒适的学生公寓楼和教职工家属楼,还修建了学生食堂、医务室、体育场,整修了花园、道路。近年来,学校领导放眼未来,紧跟时代步伐,花大气力添置和更换实验及电教设备。先后投资40多万元购置了目前国内最先进的“奔腾”Ⅲ型686计算机60台,配置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室,在全县率先开设了计算机课,并计划于2001年加入以中国教育卫星视频系统为基础的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建成了拥有60个座位的现代化语音室,还添置了幻灯机、放相机、录音机、电视机等其它电教设备,物理、化学、生物实验设备正按国家一类标准配置。2000年,学校被确定为白银市现代技术教育实验学校。学校正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各种音像手段,采取各种得力措施,大力提高教育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和教学信息化程度。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会宁一中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管理育人、教书育人、服务育人”为宗旨,发扬苦教苦学精神,积极进取,奋力拼搏。特别是八十年代以来,学校以“三个面向”为指针,大胆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在管理上实行校长全面负责、党支部监督保证、教职工民主管理的领导体制,大胆推行校长负责制、教师聘任制、岗位责任制、考核奖惩制;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学校工作纳入规范化、制度化轨道。在管理体制上形成了:校长——教导处——教研组——教师的教学管理体系;校长——政教处——年级组——班主任——学生的教育管理体系;校长——教研室——教研组——教师的教研管理体系;校长——总务处——校办厂、师生灶、医务室等的后勤管理体系;校长——办公室——广播室、收发室、档案室等的行政管理体系。在管理方法上,实行学校领导分工负责,轮流值周和部门管理相结合。目前,学校正在试行目标管理,把以任务指导行动,逐步转变为以目标指导行动。学校紧紧抓住“系统——部门——组织——个人”,“计划——执行——检查——总结”,“组织——指导——协调——激励”这样一些重要环节,围绕实现目标,统筹安排各项具体工作。在职业道德建设方面,坚持开展以“培育敬业精神、塑造师德形象、提高育人水平”为宗旨的“师德建设工程”,加强对教师政治责任意识、社会责任意识、精神导师意识、人格榜样意识的教育。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学校开展以热爱祖国、热爱集体为主线的“树文明校风、建文明校园、创文明班级、当文明学生”活动,坚持革命传统教育和养成教育,并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特点分层次制定德育目标:高一年级以革命人生观、集体主义教育为中心,做一个合格的高中生;高二年级以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教育为中心,做一个成熟的高中生;高三年级以理想、心理健康教育为中心,做一个优秀的高中毕业生。学校倡导每个学生做到“五会”: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创业,真正做一个品学兼优、无愧于家庭、无愧于社会、无愧于时代的合格中学生。在教育教学上,实行面向全体、因材施教、注重素质,“五育”并举。鼓励教师转变教育观念,大胆改革课堂教学,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探索科学的课堂教学模式。学校非常注重教学过程的管理,制定了《会宁一中教学规范化要求》,对教学的各个环节,从备课、上课、作业布置与批改、自习辅导等各个方面提出了严格、明确、具体的要求,并加大检查、督促及落实力度,学校将检查结果量化评分记载,做为一年一度“教师职务任职考核”的主要内容。同时,设立了“高考教学成果奖”,“会考、统考教学成果奖”,“优质课教学竞赛奖”等,激励教师积极进取,增强内驱力。在教育教学研究方面,学校通过典型引路、系统培训、实践中提高和领导先行等一系列途径,形成了一支教科研相结合的骨干队伍,紧紧围绕着“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效率”这个总课题,有计划、全方位、分层次地开展教学科研工作。
每学年,各个教研组都制定出明确、具体的教学研究计划,做到课题、任务、时间、人员四落实。目前,学校正承担着省级教育科研项目2项,市级教育科研项目7项,全校教师有300多篇科研论文分别在国家、省、地(市)级报刊上发表。教研活动为教师教学业务能力的提高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在近几年的优质课竞赛中,会宁一中派出的参赛教师均取得了优异成绩,物理、数学、化学、语文、生物、政治、历史、音乐均获得市级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其中物理、生物、音乐、政治学科代表白银市参加全省教学竞赛,物理学科获甘肃省特等奖,并代表甘肃参加全国竞赛,获国家二等奖;音乐学科获省一等奖,全国三等奖;生物学科获省二等奖(第四名);政治学科获省三等奖。在开展第二课堂活动方面,学校以培养“合格+特长”学生为目的出发,精心组织,统一安排,广泛开展科技制作,知识竞赛,书法、绘画、演讲、文艺、体育比赛,成立了多个兴趣小组,吸引?�#福埃サ难��渭印=�改辏�谌��骷陡骼嗑喝�校�群笥校保溉嘶窠薄Q��摹八男∽髌贰敝杏校保导�ㄆ�┗窆�一蚴〖督保�叮岸嗉�袷屑督薄S捎诔て诩岢盅细窆芾恚�细裰谓蹋�辖髦窝В��P纬闪恕扒诜芮笫怠⒍懒⑺伎肌⒀б灾掠谩⒊鲜到� 钡难Х纾�把细褚�蟆⒔淌橛�恕⒀辖髦窝А⑻剿髑笫怠钡慕谭纾�翱炭唷⑶笫怠⒀辖鳌⒋葱隆钡男7纾�哂辛恕叭�鲆弧钡男赂窬郑阂皇怯幸桓鐾沤帷⑶笫怠⒖�亍⒔�〉牧斓及嘧樱欢�怯幸恢д�我滴袼刂矢摺⒆橹�吐尚郧俊⒕匆捣钕椎慕淌Χ游椋蝗�怯幸桓銮诜芎醚А⒗钟谏辖�⒘⒅境刹诺难��禾濉J�嗄昀矗�诮淌χ杏肯殖鋈��判悖橙耍�。ú浚┘队判悖溉耍�屑队判悖玻啡恕T谘��校�愿呖贾贫然指匆岳矗�延校担常埃岸嗳丝缛敫叩妊Ц�钤欤�渲校玻埃坝嗝�鸦袼妒俊⒉┦垦�换虺龉�粞А4樱保梗梗材昶鹈磕旮呖忌��耸�荚冢常埃叭艘陨希�渲校玻埃埃澳甏蠢�纷罡呒吐迹�铮担埃度耍�乇鹗牵玻埃埃敖毂弦瞪��蟆⒉耒��煌�Х直鹨裕叮埃贩趾停担福撤值母叻只窀仕嗍‖氖防嗟谝幻�偷谌����感!⑽�崮��昧巳儆�?lt;BR> 新的成绩给学校增添了新的光彩。自八十年代以来,学校先后荣获省(部)级奖15次,地(市)级奖18次,在教育教学、科技活动、体育卫生、共青团工作、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等方面跨入了甘肃省先进学校行列,1996年,被省委、省政府命名为“甘肃省教育系统先进集体”,1998年被省委宣传部、省总工会评选为“甘肃省职业道德建设十佳单位”,是全省教育系统唯一获此殊荣的单位。2000年,又被省委、省政府评为“甘肃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集体”。上级领导对学校也十分关心,省政协主席申效曾、副主席韩正卿,原国家教委主任何东昌、甘肃省副省长李重庵、国家教育部副部长王湛、原省教委主任罗鸿福、李膺和副主任白继忠、傅九大以及市委、市政府、县委、县政府领导都先后多次来校视察指导工作。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电视台、甘肃电视台、甘肃日报等十余家新闻单位都曾采访报道过学校的办学成就。尤其是1996年中央电视台在《新闻联播》和《焦点访谈》节目中报道之后,甘肃电视台又以《甘肃教育的骄子——会宁一中》作了ㄌ獗ǖ溃�谑∧谕庖�鹆私洗蠓聪臁H缃瘢�崮�恢幸衙��ど希�碛���?lt;BR> 面向新世纪,已走过60个春秋的会宁一中,正以崭新的精神风貌,满怀信心,开拓奋进,以一流的管理、一流的质量向全国名校行列迈进。
『捌』 平凉工业中等专业学校的现任领导
雷志辉:党委委员、校长。主持学校全面工作。
赵友鹏:党委书记。主持学校党委全面工作。
贾荣:党委委员、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工作:负责党务、人事、纪检监察、信访维稳、统战、信息化、宣传、计划生育、普法、妇女、青年团等工作。分管科室:行政办公室、党委办公室、信息中心、团委、妇委会
戴三军:党委委员、副校长。分管工作:负责学生、招生、就业安置、精神文明工作。分管科室:学生科、招生就业办
李仲武:工会主席。分管工作:负责工会、安全、综治、校安工程等工作。分管科室:工会、保卫科
柳文清:副校长。分管工作:负责教学、实验实训、教研督导、语言文字规范化、各类培训等工作。分管科室:教务科、教研督导室、培训实习中心、绿洲培训中心等工作。
徐陆军:副校长。分管工作:负责后勤、财务、校园绿化、食品卫生等工作。 分管科室:总务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