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香囊宣传

香囊宣传

发布时间:2021-08-25 08:15:38

⑴ 香囊的做法

香囊又叫香袋、花囊,也叫荷包,是将芳香性中草药碾成细末装入特制布袋中,佩在身上以预防疾病的一种传统民间艺品。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就提及到一种端午香囊“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香囊里芳香性中药的挥发性气味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的作用。不同药物组成发挥的作用各异,以芳香辟秽、祛邪解毒药物为主可预防感冒,以开窍宁神、安神定志为主则防治失眠,以芳香醒脾、助运开胃为主以防治厌食等。

香囊的历史

香囊的由来可谓历史悠久,早在殷商甲骨文中就有熏燎、艾蒸和酿制香酒的记载,至周代就有了佩带香囊、沐浴兰汤的习俗。春秋战国时期有佩戴芳香性植物以防秽避邪的记载。先秦时期,香囊已成为人们随身携带或悬挂于幔帐的重要饰物。清代有用中药香囊佩戴胸前预防四时感冒、瘟疫等的记载。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香囊里就发现了辛夷、肉桂、花椒、佩兰、高良姜等多种香料。至今,民间仍有“带个香草袋,不怕五虫害”的风俗。

☝ 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

☝ 清代象牙雕葫芦形香囊

香囊的制作

要制作香囊,首先要准备和选择芳香材料。应根据不同的保健需要选择处方,可以是单味中药,也可以是多味中药混合在一起。所需中药要去正规的药店购买。香囊袋一般淘宝上就有出售,也可以选择细密、柔软、透气、好看的棉布自行缝制。

☝ 某宝搜索“香囊袋空袋”即可找到,一般也就几块钱的事儿~

☝ 家用粉碎机/料理机/破壁机,随便来一款即可用来粉碎中药

第二步是材料的填充和制作。芳香材料在装入香囊前应粉碎,可在药店代为粉碎,家里有粉碎机的也可以回家粉碎,然后根据香囊的大小打入适量的药粉。如果香囊较大,要填充一定量的棉纱,以减少药粉的用量并使外观饱满,最后缝制包装就可以了。

香囊的种类

1、解毒利湿香囊

做法:取藿香、艾叶、肉桂、山萘、苍术各等量,清洗干净后烘干,并粉碎至100~200目。然后找来丝布,缝制成自己喜欢的样子,每袋里装4克药粉,每天挂前胸佩带,晚上睡觉时放置枕边。

功用:有芳香化浊辟秽、清热利湿解毒之效。

2、预防感冒香囊

做法一:取丁香、冰片各3克,高良姜2克,桂枝、佩兰各5克。或山奈、丁香、雄黄各3克,冰片、薄荷脑各2.5克,砂仁、蔻仁各5克。任选一方,将药材捣碎成细末并过筛,装入香囊袋。每个袋子装药品细末10~15克,可佩戴到胸前,或用别针固定到衣服上。

做法二:川芎、白芷,荆芥,薄荷,羌活,霍香,防风各9克,细辛,辛夷花,冰片各3克,雄黄1.5克。一起研成细末,从早起每3小时闻一次直至睡前,或作成布包闻吸,共用1至3天。

做法三:霍香,丁香,木香,羌活,白芷,柴胡,菖蒲,苍术,细辛各3克,一起研成细末,用棉布缝制小药袋,装入药末,佩戴胸前,时时嗅闻。

做法四:山奈,苍术,藁本,菖蒲,冰片,甘松各等份,除冰片外,将各药烘干,研为细末,加入冰片,调均匀,装袋内,佩戴胸前,时时嗅闻。

功用:该香囊有提高抵抗力、预防感冒之效。香囊佩戴位置离鼻孔越近,效果越好。香囊中的药末最好十天左右更换一次,以保持药效。

3、提高抵抗力香囊

做法:取丁香、荆芥穗、紫苏、苍术、肉桂、辛夷、细辛、白蔻仁各2克,粉碎后,装在丝布袋里。
功效:有提高抵抗力、增强呼吸道之效。还可以做成大的,挂到家里,提高全家人的抵抗力。

4、防蚊驱虫香囊

做法:取丁香、薄荷、薰衣草、七里香或艾叶各10克。用丝布缝制成孩子喜欢的卡通形状,随身携带。
功效:上述芳香药物都含有挥发油,可挥发出蚊虫不喜欢的味道,达到驱蚊之效。

5、解春困香囊

做法:冰片、樟脑各3克,良姜15克,桂皮30克;或川芎、白芷各10克,苍术20克,冰片3克;或山柰、雄黄各10克,樟脑3克,丁香50克。以上三种任选一种配方,将药物粉碎成细面,取药面3~5克,用布缝制。

功效:可祛风散寒,化湿通窍,对解春困十分有效。佩挂在脖子上,15天换一次即可。6、防治冠心病香囊

做法:玄参,当归,菖蒲,花椒,桂枝,薤白,冰片,三七等各10克。干燥后,粉碎,过筛混合搅拌均匀,做成药袋,放置左胸前,并时时以鼻嗅之。

功效:对防治冠心病有一定作用。

7、防治失眠香囊

做法:辰砂(朱砂上品)适量,装囊,戴身上,以鼻嗅之。

功效:辰砂有镇定安神的作用,有助于睡眠。

8、预防小儿厌食香囊

做法一:高良姜、青陈皮、荜茇、苍术、薄荷、川椒各10克,研为细末,装入布袋中,置于胸前,坚持佩戴1~2个月。

做法二:黄芪、炒白术、焦山楂、炒六曲、炒内金、皮硝各10克,陈皮、广木香、砂仁各6克,一起研为细末,放入布袋中,置于肚脐处,适当固定。

功效:对小儿有健脾开胃、和胃消积的作用。

⑵ 甘肃庆阳今年的“香包节”何时举办

千万别听他瞎说,怎么会呢?如此宣传推荐庆阳,提高庆阳在全国的知名度的好机会为何不办?
时间在6月中旬,和往年差不多,只是暂时还没有任何关于届时文艺演出会邀请那些明星的消息!

⑶ 关于端午节的主题或者广告语

主题或者广告语:

1、暖暖亲香香四溢、浓浓温情情更深。

2、“绿色奥版运,绿色粽子权” “粽香前里,情系万家”万水千山“粽”是情。

3、“品一段历史佳话 亿一颗风味美粽”。

4、“情浓端午 粽香(纵享)快乐”。

5、天然粽中之杰,自然让人体面。

6、吃粽意,恋爱中意,生活中意,事业中意……

7、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粽。

8、端午的香粽,甜美的享受。

9、端午佳节年年有,美味粽子不离口。

10、端午良辰美景,粽有千种风情。

11、端午品香棕,味美万家颂。

12、发粽志成城, 员工工作热情,企业效益倍增!

13、过端午佳节,品美味香粽。

14、年年岁岁过端午,岁岁年年品粽子。

15、品味鲜香粽子,感悟端午文化。

16、千年祝愿,一粽传情。

17、送朋友,来一粽,粽粽都是情。

⑷ 驱蚊香包怎么写广告

我知道的如下:
艾叶有驱蚊的功效,端午节做得香囊里面放得就是艾叶。艾叶有卖的,买回来自己做一个就好了~~
希望能帮到你!

⑸ 怎样写驱蚊香包广告词语

一蹶不振 [yī jué bù zhèn ]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
[yī jué bù zhèn ]
蹶:栽跟头;振:振作。一跌倒就再也爬不起来。比喻遭受一次挫折以后就再也振作不起来。
出处
汉·刘向《说苑·说丛》:“一噎之故;绝谷不食;一蹶之故;却足不行。”
例句
他为此事~,再也打不起精神了。
近反义词
近义词
一败如水 萎靡不振

⑹ 为什么现在没有人带香包了

香包在古代时,人们为了防止蚊虫的叮咬,将中草药裹在香包里面放在身边,以达到驱蚊虫的功效,而后慢慢也因为缝制的香包颜色各异,逐渐的变成了人们出门必备的装饰品,而且也因制作香包的绸缎不同,将香包分了等级,有贵贱之分,有时候香包代表了一个人所处的社会地位,人们将香包配饰在腰间以显示自己高人一等,但是香包发展至今,慢慢的已经是人人都可以佩戴的了,最后演变成一个趣闻功效的小工具。

前面说到香包的功效之一清香已经被香水所替代,而香包唯一剩下的一个功能驱蚊,也有太多的发明足以让人们忘记香包这种东西,比如闻香,在人们睡觉时点上闻香,人们安心的入眠却不必担心蚊虫的打搅,还有什么驱蚊的花露水,太多太多,前阵子还见到自己妹妹用了一款产品叫做防蚊贴,虽然不知道有没有用,但是哪款产品的表面有清香的味道,可能也是味道驱蚊的一种吧。香包之所以现在人都不用,只是因为它所达到的功效早已被现代产物所替代,被历史淘汰也是理所应当的。

⑺ 什么是五彩绣香囊

五彩绣主要是红色、黄色、绿色、蓝色和白色

我国古代当衣服已经步入规范化,色彩、原料也初步确定后,如何运用工艺手段画龙点睛,即 所谓精道地装饰,便自然地提到日程上来了。

"画"和"绣"的出现及绘绣的应用 从史料记载得知,最具有悠久历史的,要算"画缋",和"刺绣"。据汉书《说文·解字》的注释。 "缋就是画缋的画,绣就是绘绣的绘"。现代词典上解释,所谓"缋"的含意和"绘"字相同。因此"画 缋"实质上就是指古代人们在衣裳和旗仗等纺织品上的绘画的技艺,刺绣则是以丝线在绸、布上 面缀缝图案的一种手段。从周秦《经书》、《尚书》上得知,从公元前2550年--公元前2140年的舜 开始,就将象形文字分类用在衣裳上。《考工记》中记?quot;五彩备,谓之绣"。画缋和刺绣本不相同, 一个是画工,一个是绣工,但古代书中却不予区别,均属于设色彩的工艺范围,应用极为广泛。 《诗经》在"奉风(指山西的简称)、豳风(指现今的陕西)唐风"中记载了有关绣裳的内容。现今 山西、陕西一带民间刺绣仍然极为盛行,说明历史上这种手工技艺的基础十分深厚。 史书记载,从周一魏晋南北朝,刺绣反映在宫殿的陈设上,贵族的衣裳上,花色非常丰富,采 用的是以线缕绣的技艺,这使刺绣更加生辉。 在奴隶制和封建社会初期,天子和百官公卿所用的衣裳、旗仗,形式上都有统一的规定。统治 阶级按"阴阳五行"的说法,将黄、青、赤、白、黑五种颜色定为"五方正色"。而所谓"阴阳"是以日光 的向背为准,正面为阳,背面为阴。"五行"则是指金、木、水、火、土五种物质而言。战国以后的思 想家以"阴阳五行"的概念,解释宇宙万物发展变化的根源,企图以朴素的辩证法来摆脱迷信的说 法,使认识趋向科学性。此时,由于蚕丝在人们生活中已经广泛使用,不少丝绢面料上或成衣上, 都采用了绘画和书写手法,甚至在一些殉葬品上,也发现过运用彩绘技艺在绢底上做装饰,这些 都说明战国时期绣和染的工艺已臻完备。 汉代,刺绣被贵族富商享用,史书中记有"汉御史以绣为衣称绣衣"。宴会场面在墙壁上张挂 绣品以作装巍S捎诮�跹粑逍杏朊孕沤岷掀鹄?饰物的内容则具有神秘色彩。 古代在衣和裳的分配上,按上阳下阴来区分。衣穿在上身表示阳,以画为主。裳穿在下身表示 阴,取绣为饰。在王充《论衡》中记载"刺绣之师,能缝帷裳纳缕之工不能织锦"。"齐(周代一个 国名,是今山东东部,河北东南角)郡能刺绣,恒女无不能者"。说明当时刺绣手工在民间已广为流 传。运用纳缕的绣花工艺缝缀帷慢、衣裳已经相当普遍。 唐、宋时期,刺绣广泛运用到宗教宣传上,成为独立的刺绣艺术品,精细的技艺能惟妙惟肖的 将南海法华寺经的故事用三、四层叠绣的方法,绣制成"佛及门徒与供养人"的精品。 宋代专门设有"绣作"(刺绣作坊)为皇室服务,针法十分讲究,以平针绣代替了唐绣中的各种 杂拼法,外观上简练干净,从此,宫廷中刺绣手法被民间广泛采用。 元、明时期,宫廷绣作的规模日渐扩大,仅明嘉靖年间宫中绣匠就有七百余人。

新生刺绣的涌现 明末上海出现了民间艺人创立的刺绣新法,取名"顾绣",顾绣以绣风景条幅为主,它的出现 带动了很多地区,成为世家相传的名绣。清初陆续出现了湖南的"湘绣"、苏州的"苏绣"、广东的 "粤绣"和成都的"蜀绣"。形成了我国著名的四大名绣的刺绣体系。四大名绣由于分布分散,特点 也各不相同。苏州是我国南方很有特色的城市,一贯以山清水秀、庭园瑰丽著称。苏州人的性格 与环境十分吻合,秀丽柔和、平静、娴淑、苏绣的风格正是体现了这些特点,十分素雅秀美。苏绣主 要以衣裙鞋帽的装饰为主,图案则以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为题材,较多的以蓝、绿色调,体现清雅 幽静的效果。刺绣纹饰是以均齐形式处理,用剪纸粘贴方法付绣出来。粤绣的外观与苏 绣截然不同。据史料记载,"有以孔雀毛绩为线缕,有绣谱子及云章袖口,金翠夺目亦可爱,其毛多 买于番舶"。粤绣始于海南少数民族,与黎族的织锦同一源头。粤绣技法与其他绣种不同

⑻ 端午节请问这样做宣传

端午节的资料大全

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在夏历五月初五,也叫“端阳”、“蒲节”、“天中节”、“大长节”、“沐兰节”、“女儿节”、“小儿节”。它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之一此外,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如:午日节、重五节,五月节、浴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地腊、诗人节、龙日、艾节、端五、夏节、重午、午日等等。虽然名称不同,但总体上说,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节是全年四大节之一。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中午又是毒时,居三毒之端。端午节又叫“五月端”。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五毒蛇开始活跃,鬼魅魍魉也会猖獗,这些都会给人特别是会给无所顾忌又无抵抗能力的孩子带来灾难,必须在五月端这天集中地为孩子消灾防毒,因此,人们又把五月端午节说成是“小孩节”或“娃娃节”。

过端午节,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由于地域广大,民族众多,部分蒙古、回、藏、苗、彝、壮、布依、朝鲜、侗、瑶、白、土家、哈尼、畲、拉祜、水、纳西族、达斡尔、仫佬、羌、仡佬、锡伯族、普米、鄂温克、裕固、鄂伦春等少数民族也过此节,加上许多故事传说,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其内容主要有:女儿回娘家,挂钟馗像,迎鬼船、躲午,帖午叶符,悬挂菖蒲、艾草,游百病,佩香囊,备牲醴,赛龙舟,比武,击球,荡秋千,给小孩涂雄黄,饮用雄黄酒、菖蒲酒,吃五毒饼、咸蛋、粽子和时令鲜果等,除了有迷信色彩的活动渐已消失外,其余至今流传中国各地及邻近诸国。有些活动,如赛龙舟等,已得到新的发展,突破了时间、地域界线,成为了国际性的体育赛事。

端午祭正式被韩国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已获得成功,这对我们中国人本国文化遗产的保护也是一次深刻的教训。

【端午节由来】

端午节是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端午节的由来与传说很多,这里仅介绍以下四种:

〖源于纪念屈原〗

据《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记载,屈原,是战国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屈原遭馋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独具风貌,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作《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

〖源于纪念伍子胥〗

端午节的第二个传说,在江浙一带流传很广,是纪念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伍子胥名员,楚国人,父兄均为楚王所杀,后来子胥弃暗投明,奔向吴国,助吴伐楚,五战而入楚都郢城。当时楚平王已死,子胥掘墓鞭尸三百,以报杀父兄之仇。吴王阖庐死后,其子夫差继位,吴军士气高昂,百战百胜,越国大败,越王勾践请和,夫差许之。子胥建议,应彻底消灭越国,夫差不听,吴国大宰,受越国贿赂,谗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赐子胥宝剑,子胥以此死。子胥本为忠良,视死如归,在死前对邻舍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吴京之东门上,以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便自刎而死,夫差闻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因此相传端午节亦为纪念伍子胥之日。

〖源于纪念孝女曹娥〗

端午节的第三个传说,是为纪念东汉(公元23--220年)孝女曹娥救父投江。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就此传为神话,继而相传至县府知事,令度尚为之立碑,让他的弟子邯郸淳作诔辞颂扬。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绍兴,后传曹娥碑为晋王义所书。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曹娥投江之处兴建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镇改名为曹娥镇,曹娥殉父之处定名为曹娥江。

〖源于古越民族图腾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证实:长江中下游广大地区,在新石器时代,有一种几何印纹陶为特征的文化遗存。该遗存的族属,据专家推断是一个崇拜龙的图腾的部族----史称百越族。出土陶器上的纹饰和历史传说示明,他们有断发纹身的习俗,生活于水乡,自比是龙的子孙。其生产工具,大量的还是石器,也有铲、凿等小件的青铜器。作为生活用品的坛坛罐罐中,烧煮食物的印纹陶鼎是他们所特有的,是他们族群的标志之一。直到秦汉时代尚有百越人,端午节就是他们创立用于祭祖的节日。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经融合到汉族中去了,其余部分则演变为南方许多少数民族,因此,端午节成了全中华民族的节日。

〖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

河北省民俗文化协会会长袁学骏研究认为,早在屈原之前就有了“端午节”概念。

袁学骏说,中国人的思维模式中历来就有数字重叠的概念,如正月正(阴历一月初一)春节,二月二日龙头节,三月三日相传是王 母娘娘的蟠桃会,此外还有七月七日七夕节、九月九日重阳节等,这些节日都有其自身内涵,它们都和中国几千年来的农业文明紧密相连。五月五日被当作节日来过和上述这些节日形成早晚相当,在七八千年前就已形成。

“在中国的历史传统认为五月五日是恶月恶日,按照《易经》等典籍记载,阴恶从五而生,五月五日恰恰是阳气运行到端点的端阳之时,这种日子恶疠病疫多泛滥,因此,这一天人们便插艾叶、挂菖蒲、喝雄黄酒、配香囊等,以驱邪辟邪、保健健身。”袁学骏说,屈原在农历五月初五投江自尽,可能有意在端午节,表达对国家民族的忠心。

袁学骏认为,现在流传下来的端午节时吃粽子、赛龙舟,是两千多年前屈原跳江之后,后人在打捞屈原遗体时逐渐演变的纪念方式。人们在江中撒米是为了让鱼吃饱后避免吃屈原遗体,打捞屈原要用船,船多了自然形成竞争,于是比赛逐渐展开,至于龙舟,则更晚一些。

【端午节习俗】

我国民间过端午节是较为隆重的,庆祝的活动也很丰富,从早晨天蒙蒙亮开始,一直持续到正午才结束。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以下种种形式:

1、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江浙地区划龙舟,兼有纪念当地出生的近代女民主革命家秋瑾的意义。夜龙船上,张灯结彩,来往穿梭,水上水下,情景动人,别具情趣。贵州苗族人民在农历五月二十五至二十八举行“龙船节”,以庆祝插秧胜利和预祝五谷丰登。云南傣族同胞则在泼水节赛龙舟,纪念古代英雄岩红窝。不同民族、不同地区,划龙舟的传说有所不同。直到今天在南方的不少临江河湖海的地区,每年端节都要举行富有自己特色的龙舟竞赛活动。

清乾隆二十九年(1736年),台湾开始举行龙舟竞渡。当时台湾知府蒋元君曾在台南市法华寺半月池主持友谊赛。现在台湾每年五月五日都举行龙舟竞赛。在香港,也举行竞渡。

此外,划龙舟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等及英国。1980年,赛龙舟被列入中国国家体育比赛项目,并每年举行“屈原杯”龙舟赛。1991年6月16日(农历五月初五),在屈原的第二故乡中国湖南岳阳市,举行首届国际龙舟节。在竞渡前,举行了既保存传统仪式又注入新的现代因素的“龙头祭”。 “龙头”被抬入屈子祠内,由运动员给龙头“上红”(披红带)后,主祭人宣读祭文,并为龙头“开光”(即点晴)。然后,参加祭龙的全体人员三鞠躬,龙头即被抬去汩罗江,奔向龙舟赛场。此次参加比赛、交易会和联欢活动的多达60余万人,可谓盛况空前。尔后,湖南便定期举办国际龙舟节。赛龙舟将盛传于世。

2、端午食粽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

据记载,早在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东汉末年,以草木灰水浸泡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成为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糯米外,还添加中药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时人周处《岳阳风土记》记载:“俗以菰叶裹黍米,……煮之,合烂熟,于五月五日至夏至啖之,一名粽,一名黍。”南北朝时期,出现杂粽。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等,品种增多。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到了唐代,粽子的用米,已“白莹如玉”,其形状出现锥形、菱形。日本文献中就记载有“大唐粽子”。宋朝时,已有“蜜饯粽”,即果品入粽。诗人苏东坡有“时于粽里见杨梅”的诗句。这时还出现用粽子堆成楼台亭阁、木车牛马作的广告,说明宋代吃粽子已很时尚。元、明时期,粽子的包裹料已从菰叶变革为箬叶,后来又出现用芦苇叶包的粽子,附加料已出现豆沙、猪肉、松子仁、枣子、胡桃等等,品种更加丰富多彩。

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煮粽子的锅里一定要煮鸡蛋,有条件的还要再煮些鸭蛋、鹅蛋,吃过蘸糖的甜粽之后,要再吃蘸盐的鸡蛋“压顶”。据说吃五月端粽锅里的煮鸡蛋主夏天不生疮;把粽子锅里煮的鸭蛋、鹅蛋放在正午时阳光下晒一会再吃,整个夏天不头痛。

一直到今天,每年五月初,中国百姓家家都要浸糯米、洗粽叶、包粽子,其花色品种更为繁多。从馅料看,北方多包小枣的北京枣粽;南方则有豆沙、鲜肉、火腿、蛋黄等多种馅料,其中以浙江嘉兴粽子为代表。吃粽子的风俗,千百年来,在中国盛行不衰,而且流传到朝鲜、日本及东南亚诸国。

3、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4、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悬钟馗像

钟馗捉鬼,是端午节习俗。在江淮地区,家家都悬钟馗像,用以镇宅驱邪。唐明皇开元,自骊山讲武回宫,疟疾大发,梦见二鬼,一大一小,小鬼穿大红无裆裤,偷杨贵妃之香囊和明皇的玉笛,绕殿而跑。大鬼则穿蓝袍戴帽,捉住小鬼,挖掉其眼睛,一口吞下。明皇喝问,大鬼奏曰:臣姓钟馗,即武举不第,愿为陛下除妖魔,明皇醒后,疟疾痊愈,于是令画工吴道子,照梦中所见画成钟馗捉鬼之画像,通令天下于端午时,一律张贴,以驱邪魔。

相传钟馗为唐代人,到长安应试考中状元,因其貌不扬被废,愤而触殿阶而亡。后来托梦给唐明皇,决心歼除天下魔鬼。当时皇宫内正闹鬼邪,唐明皇召大画家吴道子依梦中所见,画《钟馗捉鬼图》。并将此画悬挂后宰门用以驱妖镇邪,宫中遂得安宁。唐明皇加封钟馗为"驱魔大神",钟馗像因此遍行天下,剪除鬼魅,立下大功,后神话传说被玉帝封为"驱魔帝君"。人们在端阳节悬挂钟馗像,用来镇鬼避邪,希求家庭平安。

6、挂荷包和拴五色丝线

应劭《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丝系臂,名长命缕,一名续命缕,一命辟兵缯,一名五色缕,一名朱索,辟兵及鬼,命人不病瘟”。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

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卷八记载:端午节物,百索、艾花、银样鼓儿,花花巧画扇,香糖果子、粽小,白团。紫苏、菖蒲、木瓜、并皆茸切,以香药相和,用梅红匣子盛裹。自五月一日及端午前一日,卖桃、柳、葵花、蒲叶、佛道艾。次日家家铺陈于门首,与五色水团、茶酒供养。又钉艾人于门上,士庶递相宴赏。

陈示靓的《岁时广记》引《岁时杂记》提及一种“端五以赤白彩造如囊,以彩线贯之,搐使如花形,或带或钉门上,以禳赤口白舌,又谓之搐钱”。以及另一种“蚌粉铃”:“端五日以蚌粉纳帛中,缀之以绵,若数珠。令小儿带之以吸汗也。”这些随身携带的袋囊内容物几经变化,从吸汗的蚌粉、驱邪的灵符、铜钱,辟虫的雄黄粉,发展成装有香料的香囊,制作也日趋精致,成为端午节特有的民间艺品。

类似还有饮雄黄酒:此种习俗,在长江流域地区的人家很盛行。游百病:此种习俗,盛行于贵州地区的端午习俗。

7、躲五

农历五月,酷暑将临,瘟疫毒虫滋生,古时称五月为"恶月"。并认为五月初五日是不吉利的日子。这一天父母要将未满周岁的儿童带到外婆家躲藏,以避不吉。

8、送时

中原地区端阳节到来之际,凡新嫁姑娘之娘家,在节前或节日里要给男方送草帽、雨散扇子、凉席等物以备防热防雨,故端阳节又称做"送时节"。

9、驱五毒

五毒是指蝎子、蜈蚣、毒蛇、虾螈壁虎五种毒虫。"端阳节,天气热;五毒醒、不安宁。"所以到端阳节这天人们便在门上贴上纸剪的五毒图象,以避其毒。有些地方还要把五毒图的头上再扎上一根针,表示要把它们钉死除掉。驱五毒反映了人们除害防病的良好愿望。

10、滚吃鸡鸭鹅蛋

全国各地均为流行。端午早晨,东北一带是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儿童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儿童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儿童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其它地区均以煮食为主,据说原为投入河水中饲喂鱼虾而拯救屈原,以免其尸骨被鱼虾所害,后演化为煮食纪念。

11、煮大蒜

大蒜是一种中药,味辛甘,能杀毒灭菌,熟食能清肠胃毒素,疏通血脉。端阳节早晨,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煮食新蒜头,以疏通血脉,消毒灭菌。

12、破火眼

江苏南京一带端午节习俗。是日,在一碗清水里放适量雄黄,丢进两枚铜钱,全家人用此水洗眼,据说可以防治眼玻雄黄有杀菌灭毒的功效,这样做有一定的好处。

13、游百病

贵州地区端午风俗。端阳节这天男女老幼都要穿上新衣、带上食品到外面游玩一天,并在山间田野采集野花香草,晚上带回用水煮后洗澡。当地人称此举为游百病或洗百病,并认为这样做会使一年内吉利平安。

14、剪彩葫芦

用彩色纸剪成葫芦状,于端阳节倒贴于门首,取将毒气倒出之意。

15、饮雄黄酒

雄黄是一种中药材,中医药书籍说雄黄能治百虫毒、虫兽伤,故民间有"饮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五月五日饮雄黄菖蒲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带雄黄进山不怕蛇"等俗言。在碘酒未发明年代,我国人民就是用白酒调配雄黄和白矾水来涂抹毒虫蜇伤和蚊叮虫咬的。人们熟悉的《白蛇传》曾描绘:端阳节,许仙听信了法海的话,让白娘子饮了雄黄酒而显露出了原形。现在不少地方在端阳节还要在屋内外喷洒雄黄水,并在儿童的耳、鼻、额头上涂抹雄黄。不过据现代科学分析,雄黄有毒,不宜内服。

⑼ 纹绣师如何宣传推广

1、价值认知是使顾客产生阅读兴趣
2、优质文案是使顾客认真阅读
3、故事内容是能使产品深入顾客内心。

阅读全文

与香囊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生产商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465
电子商务部年终总结 浏览:880
浙江洁丽雅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730
护士分层级培训与考评方案 浏览:581
工程新闻宣传策划方案 浏览:929
合肥卖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啊 浏览:387
商业地产营销方案ppt 浏览:718
校级培训实施方案 浏览:40
健康管理方案策划书 浏览:884
教师参加普通话培训方案及总结 浏览:963
书画笔会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880
禁毒讲解员培训方案 浏览:113
凡客诚品校园推广方案 浏览:824
监管平台促销活动 浏览:898
义乌潘朵电子商务 浏览:240
火锅店夏季营销方案 浏览:760
电子商务人格特质 浏览:141
幼儿园应急抢救培训方案 浏览:361
广东电子商务员分章练习 浏览:754
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方案 浏览: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