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甘肃平凉如何推广“喜事新办”
2018年8月17日,农历七月初七,中国传统的七夕佳节。来自甘肃平凉崆峒区的丁玉兰跟随新郎参加集体婚礼,她脸上挂着幸福的笑容说:“几乎没要彩礼钱,彩礼是个面子活儿,两个人在一起把日子过好比什么都强。”他们小两口还打算将省下来的彩礼钱用作创业资金,靠自己的双手创造幸福。
“我们村‘红白理事会’倡导的不盲从攀比、减少奢华排场等新风尚,确实减轻了农民负担,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在村社便民事务用房里举办婚丧嫁娶、满月、升学、祝寿等事宜。”今年43岁的崆峒区崆峒镇太统村村民杨世忠说,自己为母亲过寿时,依照理事会规定,限桌20台,烟的价格不超过10元,酒则不超过30元,花销与酒店相比减半,喜庆的气氛丝毫不减,又经济划算。
在中国农村,天价彩礼屡见不鲜。近年来,甘肃平凉、庆阳等地农村更是天价彩礼的重灾区,彩礼钱从8万至20万元不等。平凉市委常委、崆峒区委书记陈铎介绍说,“高价彩礼”严重影响农村家庭和谐和村民的幸福感,该区“红白理事会”向陈规陋习宣战,倡导节俭办事。
崆峒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张晓红说,移风易俗工作是一个破旧立新的过程。崆峒区下功夫革除部分区域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天价彩礼”以及薄养厚葬等陋习。
近年来,崆峒区建设乡村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和民俗文化,广泛开展“道德模范”“崆峒好人”“和谐五星”“好媳妇”等评选活动,开设“我们眼中的文明新风尚”宣传专题专栏,编排反映“抵制天价彩礼”的现代眉户剧《彩礼风波》。
❷ 甘肃途经影视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甘肃途经影视有限公司成立于2016年8月公司位于甘肃省庄浪县中宁北街,公司前身是庄浪县途经影视工作室(成立于2015年9月)。公司员工全部由影视专业毕业大学生组成,团队富含朝气,作品表现形式新颖创意十足。公司主要业务范围:高端企业宣传片、政府专题片、微电影等影视节目拍摄制作。目前出品的作品有:《筑梦家园》微电影主要讲述发改局移民搬迁工作。《为了亲人的健康》微电影主要讲述一位乡村医生身边的故事。《金秋细雨润山乡》微电影讲述当地工会帮扶困难大学生姐弟上大学的故事。《收获》微电影讲述一位村支书带领村民种苹果致富的故事。等其他一些优秀的企业宣传片。
法定代表人:张之焱
成立时间:2016-08-02
注册资本:12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620825200008603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水洛镇中宁北街
❸ 平凉市是那个省的
甘肃省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网络地图,最终结果以网络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❹ 2000年天水市麦积区和平凉市崆峒区的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收入分别是多少
平凉市倾力打造旅游文化品牌,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光旅游。2009年全市接待游客3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5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98%和99.6%,创历史新高。
去年以来,平凉市从打造旅游文化品牌、扩大市场规模、旅游产业优化升级入手,投资4.6亿元,建设旅游项目43个,实施了崆峒山景区绿化美化、国家地质公园遗迹保护、香山顶环境治理、人工瀑布和索道下站停车场改扩建等工程。静宁县界石铺红军长征纪念园完成了爱国主义教育长廊浮雕、毛泽东旧居维修等工程,景观面貌焕然一新。云崖寺、大云寺、荆山森林公园以创建国家4A级景区为契机,全力打造硬件设施,完善软件服务,提升景区的综合服务水平。与此同时,平凉市委、市政府牵头,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旅游促销活动,先后在陕西西安、宁夏银川以及兰州等城市举办“神奇崆峒·魅力平凉”大型旅游宣传推广活动。目前,平凉市推出的崆峒山文化、西王母文化、皇甫谧文化、成纪文化、莲花台祭天文化、周文王灵台文化等旅游品牌,吸引了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
❺ 平凉市有什么发展规划
《平凉市"十一五"商贸流通业发展规划》已经市政府审定通过,于2006年5月17日印发组织实施。该《规划》分析了"十一五"商贸流通业发展的基础和环境;明确了指导思想、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确定了建设重点,提出了保障措施。建设重点主要有八项:
(一)培育10大类特色专业市场
1、活畜交易市场。全市生猪存栏45万头,生猪资源丰富。"平凉红牛"百万头基地建设正在加快推进。以静宁、庄浪两县为基础,分别在两县及崆峒区各建一个生猪交易市场。在崆峒区、灵台县各建一个活牛交易市场。
2、牛羊肉交易市场。在崆峒区建一个牛羊肉交易市场,依托当地资源,发挥交通便利和少数民族善于加工贩运牛羊肉等畜产品的传统优势,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拓宽精细加工领域,扩大交易覆盖面,走贩运、屠宰、加工、冷藏、销售一体化的路子,使我市发展成为西北地区名列前茅的牛羊肉集散地和交易中心,进而辐射全国和国际市场。
3、日用百货批发市场。以崆峒区为中心,在巩固和完善现有平凉商城、沙港巷等批发市场、商场的基础上,新建3-5个规模较大、档次较高的日用百货批发市场,面向东南沿海大力招商,使之能够较深地辐射陇东、西海固及天水。其它六县也要各新建1-2个百货综合批发市场,辐射当地农村市场,各乡(镇)要在现有集贸市场的基础上培育和开辟相对独立的日用百货零售区。
4、果品蔬菜市场。我市是甘肃省主要的林果、蔬菜生产基地之一,也是我国苹果最佳适生区。"平凉金果"已被国家注册。随着退耕还林、生态农业建设,在崆峒区建三至五个、其它各县分别建一个较大型果品、蔬菜批发市场和果品冷藏库,提高档次,扩大辐射面,促进果菜生产的商品化,形成东进西出,南来北往,生产和贩运相结合的区域性专业批发市场。
5、特色小吃市场。我市传统风味小吃市场比较兴旺,品种繁多,同时追求饮食营养化、风味化已成时尚。依托崆峒区同乐园、四中巷饮食市场,各县分别再新建一个风味小吃市场,继续挖掘和创新,增加品种,提高质量,改善服务档次,繁荣丰富我市饮食市场,推动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
6、建材及装饰材料市场。充分发挥我市石灰岩资源丰富的优势,以柳湖建材市场、钢材市场和木材市场为依托,完善和提高现有建材市场,扩大交易范围,采用多种交易方式,提供系统化和多功能服务,吸引更多的客商和企业进入市场,逐步建成区域性建材及装饰材料交易中心。
7、家俱市场。国际家俱汇展中心、平凉家俱城、天丰家俱城、万国家俱城等家俱市场已初具规模,在此基础上,增加花色品种,扩大幅射范围,提升家俱档次,满足不同层次消费需求。
8、药材市场。我市中药材资源十分丰富,特别是华亭关山一带药种繁多,而且质量上乘。依托华亭、灵台、庄浪药材种植基地,建设大型药材交易市场,使我市成为陇东地区中药材交易中心。
9、人才劳动力市场。重点建设发展各县(区)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加强劳务输出和就业培训,建成以劳动力和人才资源、用工需求信息库为主要内容的人才资源信息网络;健全职业介绍、职业培训、就业指导、失业保险等有机结合的工作机制和网络,提高下岗职工和失业人员再就业的能力。
10、高科技产品市场。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市战略,推进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鼓励和支持科技人员开发新产品,研制新工艺,以东部教育园区为依托,以科技文化为特色,集电子、通讯摄像等数码科技产品及图书音像制品于一体建成平凉科技一条街,努力培育高科技产品市场。
(二)建设10个繁华商业区
全市要在抓好一、二产业的同时,根据各县的资源优势,加大第三产业投资。用5年时间,平凉城市规划区内要建成以玄鹤广场、南门什字、新民路、解放路为中心的四个大型繁华商业区。其它各县也要建成一个繁华商业区,形成集购物、观光、餐饮、娱乐一体化的城市街景。
(三)培育20户内外贸骨干企业
新世纪商厦、世纪金鼎购物中心、中山商场、平凉商城、兴盛沙港批发市场、柳湖建材批发市场等企业具有设施完善,货源渠道稳固,地理位置优越,企业信誉良好,消费群体众多的优势,已成为我市商贸骨干企业。在这些企业的基础上,用三至五年时间,培育扶持10户内贸骨干企业,理清发展思路,扩大市场占有率,强化经营管理,在扩外延上规模的同时,挖掘内部潜力,真正发挥骨干作用。
外贸企业重点培育支持苦杏仁、核桃等干果深加工;牛、羊肉等符合国际出口标准的肉类加工;革制品、地毯等轻工、工艺产品加工;方便面、罐头等食品加工;切纸机、印刷机、疏水阀、缓冲器等机械制造;优质果品及深加工以及草产品加工等7类骨干企业10户。在现有出口创汇规模和出口供货企业的基础上,依照国家进出口商品目录,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企业的档次和规模。
(四)打造10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出口名牌产品。
重点开发培育平凉杏仁、平凉红牛、平凉金果、崆峒切纸机、雅虎皮革、华亭核桃、牛排汤罐头、亚麻、地毯、果汁10个名牌产品,使这些产品在三至五年内形成一定规模和档次,成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名牌产品。
(五)培育5个出口商品生产基地
1、以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为重点,建立苦杏仁、干果出口生产基地。
2、以崆峒区、泾川县、灵台县、静宁县为重点,建立杂粮豆出口生产基地。
3、以崆峒区、华亭县、泾川县、灵台县、崇信县为重点,建立牛羊肉、革制品出口生产基地。
4、以静宁县、庄浪县、崆峒区、崇信县、泾川县为重点,建立优质果汁出口基地。
5、以机电企业为依托,以疏水阀、切纸机、缓冲器、机床附件等产品为重点,建立机电产品出口生产基地。
(六)完善4大配套服务系统
1、新型业态服务系统。鼓励企业运用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传统零售、餐饮服务业。提高企业连锁经营的规模化和规范化水平,重点规范和完善超市、商场、便利店等,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中心,逐步发展现代物流园区。崆峒区要规范完善3-5个大型超市,各县也要建设1-2个大型超市,使我市商贸业逐步上规模、上档次,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餐饮业服务系统。餐饮业的发展要控制总量,提升档次,体现特色,更具有文化内涵和民族地方特色,为丰富我市人民生活和发展旅游产业服务。一是对地方传统风味小吃、名菜、名点继续大力探掘、继承、创新、发展,向广大消费者广泛宣传和推荐,扩大影响和提高知名度,走品牌战略之路。对广大消费者所喜爱的名菜、名点和风味小吃增加一些经营网点,并将其推入上档次的宾馆、饭店、酒店食谱,引导大店、名店到区内外设点;二是大力提升现有酒店、饭店的档次,在抓好硬件改造的同时,重点下功夫搞好软件建设。避免趋同性,突出各自特色,使平凉饮食业更显民情,培育一批确具实力,有较大接待能力,具有浓厚文化意味、民俗风情、独特烹饪风格、一流服务水准的名店,适应我市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旅游产业发展和对外开放的需要;三是餐饮界要广泛开展技术交流和合作,实行"走出去"再"引进来"的办法,加强烹饪、服务、管理人员的技术学习和业务培训,使餐饮业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
3、社会服务业系统。一是对宾馆、饭店、洗浴、照像等服务业继续发展提高,运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服务方式进行改造,全面改善服务条件,提高服务档次;二是不断开拓社会服务业消费的新领域,围绕发展社区服务,提供便民利民服务,大力发展信息服务、咨询服务、家政服务、机关后勤服务等新领域,探索开拓一些尚未开展的服务项目,扩大就业门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4、旅游业服务系统。以崆峒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配套搞好王母宫、龙泉寺、云崖寺、古灵台、成纪文化城等旅游景点的开发建设,扩充完善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系统服务设施,围绕旅游景点,兴建一些上档次的综合服务网点,设立我市特色产品专柜,提供游、购、娱一条龙服务,使海内外游客在观光旅游的同时,能品尝到我市特色名优小吃,住得称心,玩的开心,购物方便。把平凉真正建成在全省乃至在西部地区有一定影响的旅游胜地,吸引更多的客商观光旅游和洽谈经商,架起平凉走向世界,世界了解平凉的桥梁。
(七)培育4大特殊行业
拍卖业、典当业、旧货交易和二手车交易等特殊行业在我市刚刚兴起,交易秩序还不够规范,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积极培育这些新兴行业,引导和鼓励他们健康发展,繁荣我市商贸流通业。
(八)实施"万村千乡"工程
按照商务部制定的"农家店"建立和改造标准,从2005年开始,力争用三年时间在我市试点县(区)内改造和培育300家"农家店",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农村消费经营网络,改善农村消费环境,促进城乡商品流通协调发展,逐步缩小城乡消费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