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我军第3代野战宣传文化车有没有辐射
反坦克导弹是指用于击毁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导弹。是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和反坦克炮相比,重量轻,机动性能好,能从地面、车上、直升机上和舰艇上发射,命中精度高、威力大、射程远,是一种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反坦克导弹主要由战斗部、动力装置、弹上制导装置和弹体组成。战斗部通常采用空心装药聚能破甲型。有的采用高能炸药和双锥锻压成形药型罩,以提高金属射流的侵彻效率。还有的采用自锻破片战斗部攻击目标顶装甲。破甲威力主要用静破甲厚度和动破甲厚度表示,有的导弹战斗部静破甲厚度可达1400毫米。动力装置通常指安装在导弹上的发动 机,用固体推进剂产生推力,以保证导弹获得所需速度和射程。在导弹飞行的不同速度段上,发动机推力不同,起飞段(亦称增速段)推力较大,续航段推力较小。有的反坦克导弹上安装两台发动机,其中的起飞发动机赋予导弹起始速度,续航发动机用于保持导弹飞行速度。有的只装增速发动机,导弹增至一定速度后便作无动力惯性飞行。还有的只装续航发动机,导弹射出发射筒后具有一定速度,由续航发动机提供保持这一速度的续航力。弹上制导装置是导弹制导系统的一部分,由弹上控制仪器、稳定飞行装置和控制机构等组成。其作用是将导引系统传输来的控制指令综合、放大,驱动控制机构,从而改变导弹飞行方向。寻的制导的反坦克导弹制导系统全部装在弹上。弹体是具有一定气动外形的壳体,由弹体外壳、弹翼、舵和尾翼组成。多数导弹弹体头部为尖形或椭圆形,中间呈圆柱形,尾部是截锥体形。弹翼通常为十字形。弹体气动布局有无尾式、正常式、尾舵式3种类型。无尾式弹体的弹翼兼作尾翼,舵在弹翼后缘,弹翼提供升力及稳定力矩。这类弹体结构简单,适合于弹身短的导弹,为大多数反坦克导弹所采用。正常式弹体的弹翼和尾翼分开,尾翼兼作舵,适用于弹身较长的反坦克导弹。中国红箭-8反坦克导弹就是采用这种弹体。尾舵式弹体没有弹翼,尾翼兼作舵,适用于超音速的反坦克导弹。制作弹体的材料通常用铝合金、玻璃钢或特种塑料。
20世纪80年代以来,各国装备的反坦克导弹不断改型,多用途反坦克导弹以及敏感子母弹、分导多弹头和远距离攻击集群坦克的反坦克导弹正在研制之中。
反坦克导弹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研制成功的小型制导武器,于50年代中期由法国率先投入使用,继而在众多国家掀起研制高潮。它的问世标志着反坦克武器从“无控”时代进入“有控”时代。历次局部战争,特别是海湾战争表明,反坦克导弹是当今最为有效的反坦克武器。
半个多世纪以来,反坦克导弹经历了“四代”发展,战术技术性能显著提高,已成为世界各国反坦克武器的主体。第一代导弹需要射手同时瞄准目标并控制导弹,已被淘汰;正在服役的主要是第二、三代及其改进型,它们只要射手瞄准目标或以激光器照射目标即可;第四代绝大多数正处于研制中,“打了就不用管”是基本特征。
■俄罗斯at-4反坦克导弹
■俄罗斯at-x-14反坦克导弹
■美国“陶”反坦克导弹
■美国”龙”反坦克导弹
■美国“海尔法”反坦克导弹
■美国“标枪”反坦克导弹
■美国“掠夺者”反坦克导弹
■法国“沙蛇”反坦克导弹
■法国、德国“米兰”反坦克导弹
■法国、德国“霍特”反坦克导弹
■西欧“崔格特”中程反坦克导弹
■日本79式“重马特”反坦克导弹
■瑞典“比尔”反坦克导弹
■意大利“麦夫”反坦克导弹
中国现役反坦克导弹基本上有3种,分别是红箭-73,红箭-8,红箭-8改。“红箭-73是台湾碉堡的克星”
“红箭”-73自70年代以来大量装备部队,至今仍广泛使用于中国陆军二线部队,x有步兵便携式和车载式两类,后者又分以4联装架设在北京212吉普和以4联装载于63式履带装甲车2种越野方?$
面对日后有可能强行登陆台湾时遇到的顽敌,中国陆军正进行在登陆艇和商船上用x“红箭”-73反坦克导弹攻击海岸防御碉堡,掩护登陆的训练。“红箭”-73反坦x克导弹的命中精度半径为0。5米,对钢筋水泥护墙的穿透力超过1。5米,过去中越x战争的经验证明,以它来打击坚固工事极为有效。不要说穿透钢筋水泥护墙厚度仅x为1米的台湾海防碉堡不费吹灰之力,就连其挂装反应装甲的“m60a3”主战蘕克也不在话下。
“中国红箭-8实战显威力”
早在1970年,中国就已经开始研制第二代的反坦克导弹了并于80年代初定型生产,x命名为“红箭”-8。“红箭”-8从外形来看应仿自苏制“at-4”,实战证明x它的性能稳定,可靠,并出口到海外,前不久波黑内战中也曾见过它的身影。其实,前几年中国已公开了“红箭”-8的改良型,它的头部加装了一个长探杆,襒方面可增大穿甲厚度,又能对付世界上越来越普遍的反应装甲。
中国反坦克导弹:
红箭-73反坦克导弹
红箭-73反坦克导弹是仿制前苏联at-3型反坦克导弹的产品,1978年设计定型,是我军装备的第一代反坦克导弹。
全弹分为战斗部舱和运载体舱两部分,平时分离装箱,使用时将两个舱体通过快速卡钩连接在一起;在弹体左上方弹翼根部装有一个曳光管,用于在飞行时进行观察和瞄准;战斗部采用空心装药单锥型战斗部;制导方式为目视瞄准、跟踪、导线传输指令、手控制导。
改进型:红箭-73a红箭-73b红箭-73c
全弹重:11.3千克
战斗部重:2.5千克
弹长:0.84米
弹径: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500米
飞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50毫米/65度
红箭-73b反坦克导弹
红箭-73b反坦克导弹是红箭-73反坦克导弹的改进型。
在导弹的制导系统中增加了红外测角仪,使导弹的制导方式变为红外半自动跟踪、导线导;在弹体上将曳光管改为两支对称设置的红外辐射器;另外,对控制箱进行了改造,提高信号处理精度、可靠性和抗干扰能力;在采用红外半自动制导后,还保留了原弹的手控制导能力;对战斗部进行改进,提高破甲威力。
全弹重:11.7千克
弹长:0.869米
弹径:0.12米
翼展:0.349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400米
飞行速度:120米/秒
射速:2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5度
红箭-73c反坦克导弹
红箭-73c反坦克导弹与红箭-73b反坦克导弹的原理基本相同,但采用了随动发射架,在对目标的跟踪过程中,发射导轨与瞄准具同步,使发射方向与瞄准方向始终保持一致,从而扩大了导弹的可攻击区,使作战效能更为提高。
红箭-8反坦克导弹
红箭-8型反坦克导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二代反坦克导弹,1984年定型。
导弹采用光学瞄准跟踪,红外半自动制导、有线传输指令。控制方式为燃气扰流片,管式发射。导弹采用多种发射平台,可由步兵携带、履带和轮式发射车、直升机等多种方式发射。
红箭-8型反坦克导弹有红箭-8a、红箭-8c、红箭-8e等多种改进型。
红箭-8a的主要改进是:提高战斗部威力、改进了续航药性能,但不改变原弹的其他战术性能和使用性能。
红箭-8c是在红箭-8a的基础上在导弹头部增加了探杆,提高了对付爆炸式反应装甲的能力。
红箭-8e主要是改进了导弹的发动机和续航药性能,使导弹的最大射程提高到4000米;在控制系统上加装了热像仪,使导弹具备了全天候的作战能力。
全弹重:11.2千克
战斗部重:3.1千克
弹长:0.875米
弹径:0.12米
最大有效射程:3000米
最小射程:100米
飞行速度:200米/秒
射速:2-3枚/分
破甲威力:180毫米/68度
红箭-9反坦克导弹
红箭-9型反坦克导弹是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三代反坦克导弹,1999年国庆阅兵中首次出现。
导弹的战斗部采用串联空心装药战斗部,前置空心装药用来破坏目标披挂的爆炸反应装甲,主装药可击穿裸露的目标主装甲,反坦克装甲效果较好,以68。射角命中目标时,可击穿披挂pbfy-1型制式反应装甲的320mm厚均质钢装甲。导弹中部和尾部分别有4片呈“十”形配置的折叠弹翼,飞行时张开。
“红箭”9反坦克导弹的动力装置由起飞发动机和续航发动机组成,飞行能力较强。“红箭”9反坦克导弹具有较强的抗干扰能力,可克服战场上烟、雾、火光和背景的干扰,也可对付敌人的主动干扰。“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的发射制导装置由反坦克导弹发射筒、热象仪、电视测角仪和激光传输器等部分组成。“红箭”9反坦克导弹发射制导装置比较先进,采用了光学瞄准、发射筒发射、电视测角、激光指令传输、三点导向和数字化控制技术。发射后,射手要做的只是始终将瞄准线对准目标,制导装置自动发出激光指令,控制导弹飞向目标。
“红箭”9反坦克导弹平时装在用作发射器和贮存、运输包装器的发射筒中,便于维护和保养,每个发射筒重37kg(含导弹)。发射筒安装在发射架上,发射架高低射界一10度~ 10度 方向射界左右各2oo度, 最大射程发射导弹时,射速为2发/min。
热象仪用于在夜间或能见度比较差的白天观察战场、搜索目标、发现和识别目标,以及在导弹发射后进行继续瞄准和跟踪目标。热象仪的工作波段为8微米-12微米探测距离为4km,识别距离不小于2.5km。因而使“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具有较强的夜战、全天候作战能力。 电视测角仪用于测量导弹与瞄准线之间的相对偏差角,形成修正弹道的指令,使偏移的导弹继续沿瞄准线方向飞行。电视测角仪有两种工作模式:宽视界模式和窄视界模式。当电视测角仪工作在宽视界模式时,方向视界为左右各2.88 度,高低视界为一2.21度- +2.21度;工作在窄视界模式时,方向视界为左右各0.36度高低视界为一0.28度- 十0.28度。激光传输器是为飞行中的导弹传输控制指令,来控制导弹在空中的飞行姿态的器件。激光传输器的指令传输距离超过5.5km,工作波长为0.9 微米。
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可安装在多种发射平台上机动。如履带式车辆、轮式装甲人员输送车、军用卡车、直升机和舰艇等。
北方工业公司还研制了“红箭”9a毫米波制导反坦克导弹、“红箭”b激光驾束制导反坦克导弹等“红箭”9系列导弹,使“红箭”9反坦克导弹武器系统形成一个家族。
发射筒重:37千克
弹径:0.152米
最大有效射程:6000米
最小射程:100米
射速:2枚/分
中国红箭-9反坦克导弹
『贰』 如何对军事进行宣传来加强我们国防意识
国防教育一样要从孩子抓起。学校应该把国防教育视为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泛宣传《中国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强化全体师生的国防意识、增强关心支持国防建设的责任感、提高履行国防义务的自觉性。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工作。
1、写大量适合学生人群阅读的军事读物,这些军事读物应该主要以战争故事为引子,运用轻松而多趣的笔触,着力发掘战争故事与中学各门课程的内在联系,诠释课本知识,使书本知识生动化、公式定理形象化,也使学生领略战争的波诡云谲,于欣赏趣味的同时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帮助学生树立牢固的国防观念,正所谓既要顺应当前“素质教育”的需要,又要具体落实国防教育的要求。前段时间,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学生军训工作办公室组织国防大学有关专家学者编写的我国首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教程》就是一个很好的先例,书中包括中国国防、军事思想、世界军事、军事高技术和高技术战争等5个方面,对全国广大青年学生增强国防意识和忧患意识,肩负起振兴中华民族的历史使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2、加强军事教师队伍的建设,把军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规划,加强军事教师的培养、管理和考核,以不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水平。因为只有拥有了一流队伍才能使军事理论课和军事技能训练等军事学科建设顺利有效地得以贯彻,才能从真正意义上普及国防教育和增强学生的国防意识。学校也必须把军事学科建设作为必修课明确纳入高校教学计划,需要尽快规范军事训练科目和标准,构建一套与我国现代化建设、国防建设和教育改革发展相适应的、科学的高校军事理论课教学体系。
3、对高校学生进行军训教育。军训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特殊形式,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发挥着其他教育形式不可替代的作用--有利于学生树立共产主义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有利于学生学习军事高科技知识,增强国防观念,开阔视野,改善知识结构、活跃思维方式;有利于磨练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的作风,增强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有利于学生组织性、纪律性的提高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从而为国防建设培养人才、为军队培养预备役军官和储备高素质后备兵员,为将来建设祖国、保卫祖国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军训理应成为我国提高全民国防意识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重要环节,在提高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国防观念的同时,带动家庭和社会,提高全民国防意识。
4、适时举办国防军事演讲赛等活动,通过参与活动,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增强国防意识的行动中来,进一步提高学生国防意识、安全意识和忧患意识。
最后,我还想零星地谈几点意见建议或者说是几点提醒:
①在诸如南京大屠杀、九一八事变、美轰炸我驻南联盟大使馆等一系列历史事件到来的时刻,鸣防空警报或警钟,以警示国人勿忘历史,时刻保持警惕之心。
②确实提高军人的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
③基于对国家安全的全新认识,政府应主张从军事、国防、精神、科技、经济、外交等领域对国民进行综合性国防意识教育。
④让人民参与重大防务决策,在实践中强化公民的国防意识,最直接也是最简单的一种做法就是采取民意测验的方法,直接听取人民的意见。
⑤在和平年代,我们国家对和平渲染得太多。事实上,世界上每天都有不和平的事情发生,但我们的大学生只能知道只言片语。我们的各级政府和教育机构,应该加强对国家安全问题的教育,让学生们懂得居安思危。只有这样,才能唤起大学生的国防意识,让大家积极投身国防建设。
『叁』 有谁看过一部解放军的宣传片,应该是今年的,开头好像是方志敏在狱中
是纪念54运动100周年的视频
『肆』 我军经常宣传的穿插迂回战术是怎样的
长期处于装备劣势的解放军在作战中习惯于以巧取胜,极力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战,穿插迂回战术的大量运用就是在这种思路下产生的。解放军在进攻作战时充分利用对手的防御间隙和翼侧,实施各种规模的穿插迂回,使对手腹背受敌,到处挨打,轻则打乱部署,重则被断后路,这样极大减轻了正面主攻部队的压力,这和今天流行的“全纵深作战”思想不谋而合。在以线式作战为主的半机械化时代,解放军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今天军事理论家们所提出的“没有前方和后方之分”的“非线式作战”,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那些根本没上过军事学院的解放军指挥员所实现了。
『伍』 为什么我看b站上的解放军宣传片。很多说就说这样太民主了吧。这是什么意思
“美国范”太浓烈,不符合“土八路”的气质。意思就是武器装备看着越来越“好看”。
『陆』 最好重点宣传人民军队在党的领导下走过的光辉历程。内容健康、积极、向上的。谢谢
找一下我军的历史,网上这方面的资料很多。
『柒』 弘扬我军优良传统的意义
认真处理好军政关系、军队内部关系、军民关系,在军政关系上要明确坚持“党指挥枪”等原则,在军队内部关系上要强化团结紧于、官兵一致等原则是支撑我党我军由弱到强,不断进步壮大的重要精神力量。革命年代为处理好军民关系,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小康阶段我们从“寓军于民”到“军民融合”,体现了我党我军对于优良传统的弘扬。如今,随着我国的发展步伐稳步加快,西方敌对势力也妄图通过意识形态的斗争影响我军的形象建设和军心凝聚,在实现强军梦、强国梦的重要关头,我们必须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切实搞好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建设工作,从自身出发,研究影响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建设的因素,为提升我军战斗力注入强大动力。
【关键词】军政关系;优秀传统;创新
一、战争年代转为和平年代,革命精神减弱
战争年代下,军队环境条件较差,软硬设施建设与当代相比较都有所差距。然而,在这种艰苦的条件下,中国军人寸土必争,驱逐侵略者,以保家卫国为首要己任,军人们血性气息更加浓厚。正是艰苦条件与奋勇之志的矛盾作用下,在我军孕育出了“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等的优良品德,开辟了“支部建在连上”等党的创新道路。这些财富而后随着时代发展成我党我军优良传统。
然而,和平年代下,战争不轻易爆发,我军主要承担更多的是维护祖国统一和社会稳定、抢救自然灾害等职责。参与战争的作用较以前有所减弱。并且,社会主义现代化加快发展的今天,我军的建设设施、军人保障也都有了显著提高,从以前的草鞋、蓑衣到现在的现代装备配饰,潜移默化中,让后辈革命军人的革命血性、优良传统比革命前辈有差距。
二、优良传统未与时俱进结合时代创新
当代中国在习主席的领导下,不断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在领导管理体制、军兵种作战指挥机构、军队规模结构等方面都有所优化。中国军队正朝着现代化严禁,军队有所变化,那么优良传统也不能囿于过往。以前有句老话“弟兄们,小米加步枪,跟我上!”,可是如今对于武器装备的要求十分高,要打赢现代化信息化战争,就必须把立足点更多地放在科技上,以科技推动军队发展,而以往传统的人力冲锋则重要性略微下降。
三、西方敌对势力矮化、丑化我党我军优良传统
实体的坚船利炮是看得见的武器,而历史虚无主义是无形的杀手。其手段和观点具有隐秘性、长期性、伪装性,其目的是为了用西方意识形态“同化”我军官兵,进而击垮中国军队。优良传统是我党我军的革命历史凝结,是我党我军的精神根系之壤。可如今,“蓝色文明”通过扭曲我党我军历史人物、矮化我党我军革命形象来抨击中国优秀文化是走向没落的“黄色文明”。比如他们利用歪理邪说来丑化“董存瑞、黄继光”等英雄人物,颠覆人们思想,在社会上造成极大的恶劣影响。
四、相关思想教育工作不到位,仍需加强
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上下贯通的过程,要注重“以人为本”,注重人文关怀,了解官兵现实需要。部分思想政治教育干部对于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教育工作都流于形式,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互通性过低,往往教育者授课毕后,受教育者吸收的程度却很低。
五、优良传统内容宣传形式仍有创新空间
弘扬优良传统离不开媒介,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传承情况,不仅要看官兵们对于优良传统的继承情况,软硬设施建设也十分重要。包括一些宣传形式、宣传频率等。对于优良传统的宣传,部队多选择以于贴展板、于贴宣传画为主要手段。并且在宣传画板中,形式固定,多为一于图片一段文字。这样会造成官兵观看时审美疲劳,并且在短时间路过时对于信息的接收量也较低。不仅对于宣传的手段要进行创新,比如利用新兴的传媒载体,对于宣传的内容布局和形式也要进行创新,不只是局限于传统的英雄人物身份事迹介绍。
从过去到现在,集中组织教育是我党我军优良传统宣传的主要形式。在互联网十分发达的时代,习主席强调要过好网络关,智能手机进入军营,利用微信等新兴方式进行教育也应成为重要方式之一。开展实践活动是传承弘扬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关键平台,理论必须放到实践中实行才有其意义和价值,随处张贴宣传标语和充分使用史馆建设都是将理论付诸实践的重要措施。
六、官兵受教育程度参差不齐,家庭红色教育气息不浓厚
我军官兵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搞好优良传统教育要着眼全局,一个都不落,才能为我军提升战斗力提供精神支持。由于部分官兵文化水平较低,家庭红色氛围不够浓厚,因此更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自身树立起优良传统意识、打牢意识形态领域思想防线能力较弱。受教育者成长背景也不同,存在复杂差异性,来自学校和来自社会的兵源都有,对红色文化、政治意识接触水平不同。并且,90后官兵多成长在一个新兴的时代里,其自主意识和质疑意识也较强,政治工作难度也会进一步加大。因此更需要在后天的教育中加强我党我军优良传统的教育
『捌』 【中国军力】震撼宣传片!背景音乐叫什么
背景音乐是法国现代乐团Era创作的《The Mass》,收录在Era2003年发行的专辑《The Mass》中。
歌词如下:
Semper crescis aut descrescis
变化无常盈虚交替
Vita detestabilis
可恶的生活
Nunc obrat et unc curat ludomentis aciem
把苦难和幸福交织在一起
Nunc obrat et unc curat ludomentis aciem
把苦难和幸福交织在一起
Egestatem potestatem dissolvit ut glaciem
无论贫贱与富贵命运之轮
Divano
神圣的
Divano re
神圣的 弥
Divano resi
神圣的 弥赛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神圣的
Divano re
神圣的 弥
Divano resi
神圣的 弥赛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Sors salutis et virtutis michi nun contraria
我的健康和美德被命运摧残着
Est affectus et defectus semper in angaria
与意志疲劳不堪永远疲于奔命
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就在此刻不要拖延让琴弦拨响
Divano
神圣的
Divano re
神圣的 弥
Divano resi
神圣的 弥赛
Divano resia
神圣的弥赛亚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神圣的
Divano re
神圣的 弥
Divano resi
神圣的 弥赛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resiaresiaresia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弥赛亚弥赛亚弥赛亚
Divano
神圣的
Divano re
神圣的 弥
Divano resi
神圣的 弥赛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resiaresiaresia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弥赛亚弥赛亚弥赛亚
(Divano)
(神圣的)
Sors salutis et virtutis michi nun contraria
我的健康和美德被命运摧残着
Est affectus et defectus semper in angaria
与意志疲劳不堪永远疲于奔命
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就在此刻不要拖延让琴弦拨响
Divano
神圣的
Divano re
神圣的 弥
Divano resi
神圣的 弥赛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神圣的
Divano re
神圣的 弥
Divano resi
神圣的 弥赛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Divano resia
神圣的 弥赛亚
Hoc in hora sinc mora corde pulsum tangite
就在此刻不要拖延让琴弦拨响
Quod per sortem sternt fortem mecum omnes plangite
因为命运也已被命运击垮要把痛苦全部消灭。
(8)我军宣传扩展阅读:
《The Mass》传承了Eric Levi自首张专辑《Era》起便汲汲经营的音乐特色,匠心独具的融合流行、加入灵魂蓝调元素、摇滚及古典乐,经过截枝去叶后而产生简洁有力的流行音乐风格。
它与德国知名音乐家和小提琴手卡尔·奥尔夫(Carl Orff)受盛赞的作品《Carmina Burana》(布兰诗歌),曲调均源自于发现于德国的中世纪法国宗教福音音乐。
合唱《The Mass》的创作源自于中世纪的法国游荡诗人,保存于德国中世纪巴伐利亚神秘诗稿《Carmina Burana 》(布兰诗歌)及其交响乐。法国Era在此基础上加以节奏强烈的现代电声乐,使全曲气势磅礴、震撼人心。
『玖』 我军经常宣传的穿插迂回战术是怎样的
穿插和迂回其实是两种不同的战术行动,其根本目的都是深入敌后作战,所以经常被综合运用。这种战术并非解放军所创,早在冷兵器时代就曾被利用,但是解放军绝对是这一战术的发扬光大者。研究过战争文献的人会发现,解放军的许多战役、战斗指示中几乎都有这样的语句——“你部应以迅速勇猛之穿插,插入敌后,分割围歼之”,可见解放军对于穿插迂回战术运用的频繁程度。在人民解放军建军80周年之际,本刊隆重推出一组关于解放军经典战术的系列文章,用以纪念这支英雄之师,开篇首选的就是令所有对手闻风丧胆的穿插迂回。 分割包围各个歼灭 集中优势兵力打歼灭战,是取得战争胜利的不二法则也为解放军极力推崇。从红军时期到新中国建立后的几场作战,解放军将这一作战原则发挥得淋漓尽致。但是在具体作战中,敌我双方都在寻求优势力量的形成,这就为单方面集中兵力增加了难度,特别是在战役层面,解放军很难在一次战役中形成绝对优势,在此情况下,解放军通常是以“分割包围、各个歼灭”为作战指导思想,将优势之敌调动、分割为几部分,而后将自身整体力量转化为局部绝对优势,逐一将敌歼灭,穿插迂回就充当了实现这一作战指导思想的重要手段。 解放战争中的鲁南战役,将这一点体现的最为明显。1947年1月,山东、华中野战军集中了27个团的兵力,准备在鲁南地区歼灭国民党军整编第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整编第26师系国民党中央军,战斗力较强,而第一快速纵队是被誉为“国军精华”的一支机械化部队,更为复杂的是,在这两支部队附近还有国民党军整编第51师和整编第33军。因此在兵力方面解放军没有形成传统上3:1的进攻优势,在战斗力上解放军没有任何反装甲作战经验,全歼敌军困难很大。但国民党军的战场布势,却帮了解放军的大忙,当时整编第26师和第一快速纵队,分布在西起峄县以东的傅山口、东至卞庄(今苍山县)的峄临公路两侧,摆起了“一字长蛇阵”,首尾长达25公里。像粟裕这样在华东战场练了十几年“穿插迂回”的战术大师,当然不会放过这样的机会,迅速将部队分成左右两个集团,分别以一部兵力向石龙山、向城、兰陵、小忠村等处实施多路穿插,从1月2日发起攻击,至1月3日晚,解放军即完成对当面之敌的分割包围,并通过各种穿插手段,切断了其与友邻51师和33军的联系,而后,解放军按照先弱后强的顺序,首先集中主力歼灭整编第26师各部,再合兵一处将快速纵队全歼。仅用3天时间歼敌3万余人,缴获坦克10辆。 有时,解放军在整体力量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也会使用穿插迂回战术,以此来加快作战进程。辽沈战役中,东北野战军在顺利结束锦州作战后,集结几十万雄兵回师辽西平原,向廖耀湘的第9兵团发起攻击。林彪一改谨慎作风,冒着打乱建制,失去联系的危险,实施了解放军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穿插作战。看过《大决战》的观众,一定会对林彪这句话印象深刻:“告诉部队,纵队不要去找师,师不要去找团,大家都去找到廖耀湘就行”。几十万解放军依照这个命令,整师、整团向溃退之敌实施穿插迂回,国民党军这只绝对的主力兵团,在辽西平原被分割得七零八落,十几余万人仅在2天1夜即被全歼。难怪受过法国军校教育的廖耀湘,在被俘后依旧抱怨这些“土八路”们不懂战术,用“巫术来打仗”。 全纵深作战思想的体现 长期处于装备劣势的解放军,在作战中习惯于以巧取胜,极力避免硬碰硬的消耗战,穿插迂回战术的大量运用,就是在这种思路下产生的。解放军在进攻作战时充分利用对手的防御间隙和翼侧,实施各种规模的穿插迂回,使对手腹背受敌,到处挨打,轻则打乱部署,重则被断后路,这样极大减轻了正面主攻部队的压力,这和今天流行的“全纵身作战”思想不谋而合。在以线式作战为主的半机械化时代,解放军能有这样的思维方式不能不说是一个创举,今天军事理论家们所提出的“没有钱方和后方之分”的“非线式作战”,早在几十年前就被那些根本没上过军事学院的解放军指挥员所实现了。虽然不能说明解放军的战术思想多么超前,但至少在穿插迂回方面绝对领先50年。当全世界为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左勾拳”行动赞叹不已时,可能只有中国军人表现最为平静,因为单纯从战术意义上讲,这种行动只不过是解放军一个传统套路。如果非要用类似“左勾拳”这样的唬人称呼来来命名战役迂回的话,那么解放军的战史会变成一本厚厚的“少林拳谱”。 解放军在一次作战中,不止进行一次穿插迂回,而是从战役到战术甚至是单兵的多个层次来实施,以此来实现真正的全纵深攻击,再牢固的防御体系也经不起这样的冲击。1962年11月18日,在西南边境作战中,解放军东线反击部队在攻歼西山口、申隔宗敌军的战斗时,提出了“打头击背、斩腰剖腹”的打发,这是明显具有解放军特色的“全纵深作战”。作战部署中有1个军分区、2个步兵团,担任3个不同方向的穿插迂回任务,但这些都还不是这场战斗的亮点。战斗中,步兵第55师163团担任向西山口方向的穿插任务,在穿插途中,该团9连4班副班长庞国兴,因夜暗与部队失去联系。深入敌后、地形不熟,对于掉队的战士是件可怕的事,但这位副班长却充满了天才般的想象力,他召集另外2名掉队的战士,组成了临时战斗小组,继续执行穿插任务。他们凭着过硬的军事素质和良好的战术素养,在敌军防御部署内东打西冲,连续夺取敌军2个炮兵阵地,歼灭敌军7人,缴获加榴炮7门,在沿公路追击逃敌时又缴获汽车4辆。当他们发现附近山上一股敌人向我军主力射击时,身为射击标兵的庞国兴一个点射毙其军官,不但打散了敌军还找到了主力,而他手中的武器就是56式冲锋枪,真可谓奇迹。 (责任编辑:小雨) 庞国兴,这个单兵级的穿插分队,深入敌军纵深7.5公里,打乱了敌军的纵深部署,极大迷惑了对手的判断,为主力向纵深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尽管这不是一次有计划的穿插行动,但足以看出解放军官兵对这一战术的领悟程度。 精确打击和体系破击 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让人们知道了一个新的战法,那就是美军极力鼓吹的“瘫痪战”,以及不太成功的“斩首行动”。其实中国早就有“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的古训,从那些成功的战例中我们会经常看到,解放军的穿插迂回战术,多次用于对敌指挥机关、要害部位的打击。客观的讲,“瘫痪战”思想确实是一种极大提高作战效费比的方法,现代系统论告诉我们,世上万物都成系统,而任何系统都有其关节点,打击这些关节点就会迅速它的体系,在作战中更是这样。 但是如果仔细分析,我们就会发现同样是这种“瘫痪战”思想,美军是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的,依靠强大准确的打击力量;而解放军是通过战术手段来实现的,依靠犀利勇猛的作战行动,这又走进了西方重技术、东方重谋略的怪圈。一贯拥有技术优势的美军认为“现代战争是一场计算成本的战争”,所以用精确武器来降低成本;早有见识的解放军,在几十年前却只能通过战术手段来实现,穿插迂回正是为技术上无法精确打击的解放军,提供了战术上精确破击的方法。 这一点用辽沈战役中的胡家窝棚战斗来说明,可能最为恰当。前文介绍了1948年东北野战军对廖耀湘兵团实施大规模的穿插追击,在林彪下达命令的第二天,即11月25日晚,东野3纵7师21团8连的一个排,突然穿插至胡家窝棚地区,面对天线林立的小村子,指挥员以为至多是个敌军团部,谁知道一个冲锋打进后,戏剧性的场面出现了,面对满桌的机密文件,最有文化的解放军战士只认出了“廖X湘”这两个字,尽管“耀”字对于穷苦出身的战士显得有些复杂,但这并不妨碍他们推断出这是廖耀湘的兵团指挥部,随即向上级报告,尽管这个排的战士除一人重伤外其余全部牺牲,但这个小小的排冲锋,却对整个战役进程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廖耀湘在被俘后承认:“解放军第3纵队及其以北的友邻部队第一棒,就打碎了国民党辽西兵团的脑袋,同时也打碎了新3军、新1军及新6军3个军的司令部。”如此看来,东北野战军能如此迅速歼灭这只重兵集团,也就不足为奇了。 和廖耀湘同样不幸的还有美军大名鼎鼎的的“北极熊团”。“北极熊团”是美军步兵第7师31团的绰号,它因在一战中西方列强干涉苏俄革命,该团成功攻入俄国西伯利亚而得名。然而就是这样一支精锐部队在朝鲜战场也对志愿军的穿插迂回无可奈何。1950年11月,志愿军发起第二次战役,志愿军第27军集中4个团的兵力,向配置在新兴里的“北极熊”团发起攻击,战斗中,志愿军充分发扬我军穿插迂回的战术传统,迅速割裂了美军的作战部署,其中担任穿插任务的238团4连艺高人胆大,利用美军部署的间隙,直扑该团指挥所。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捣毁美军指挥所,毙其团长、夺其军旗,一举瘫痪了该团的指挥系统,为全歼这支王牌团力拔头筹。按照当时敌我力量对比,志愿军一个军通常只能歼灭美军一个加强营左右的兵力,毛泽东曾形象的指出这种战法叫“零敲牛皮糖”,但是新兴里一役却创造了4个建制团歼灭美军一个加强步兵团的光辉范例,这在抗美援朝作战史上也仅此一次,穿插迂回战术战术在其中功不可没。 此外,因革命样板戏而天下闻名的《奇袭白虎团》,也是描写1953年金城战役中志愿军第68军第203师穿插营,在直木洞以南地域袭击南朝鲜首都师第一团的作战。由此可见,解放军的穿插迂回战术真正实现了战役、战术层面的精确打击和立体破击。 成功取决于行动突然性 由于穿插迂回行动往往是利用敌人部署的间隙和翼侧,一旦为敌所察觉就会陷入敌军的重围之中,因此作战行动的隐蔽性和突然性是穿插迂回成败的关键,而突击的速度又是达成战役突然性的基础,任何一支成功实施穿插迂回的部队,无不以神速而著称。朝鲜战场上著名的三所里穿插,给38军赢得的“万岁军”的美誉,而其中113师的神速穿插更是可圈可点。根据志愿军总部第二次战役的总体计划,1950年11月27日晚,第38军从德川向西、西南2个方向实施战役迂回,一路为军主力2个师由北路向军隅里推进,一路为该军113师由南路向三所里方向穿插。38军的行动对于第二次战役全局十分关键,特别是113师的穿插,直接关系到整个战役企图能否实现的问题,因此受到志愿军总部的关注。这支当年从白山黑水打到天涯海角的王牌部队,不负众望,击溃了阻击的敌军,骗过了美军的飞机,全体官兵忍受极度疲劳14个小时强行军72.5公里,先敌5分钟到达预定地域,为实现战役合围立下了头功。单纯讲这14个小时和72.5公里可能不会引起任何注意,但如果你知道在海湾战争中,美军的“左勾拳”是使用装甲部队,平均每小时攻击前进的速度,第7军是2.4公里,第18空降军是4.1公里,而志愿军完全是步兵作战,还在穿插途中先后打垮南7师、土耳其旅、美25师、英28旅各一部分的阻击和骚扰,称其为神速毫不为过,难怪有人评价说:有史以来步兵从未如此辉煌。38军的这次穿插,甚至给美军打出了心理阴影。第四次战役后,王近山所部12军被调至东海岸整训,从美军的视野中突然消失,造成美军习惯性的惊惶失措,以为12军又不知从什么地方插进来,派出大量特工侦察,可见38军的这一役余威未尽。当然,穿插作战光凭速度是不够的,必须要有古人所说的“攻其无备、出其不意”的战术素养,才能真正实现突然性的要求。1962年西南边境反击作战中,解放军就设计了2次极具想象力的穿插迂回。 (责任编辑:小雨) 一次是被称为“克节朗雪火突击”的全歼敌军第7旅的战斗。1962年10月20日,敌军第7旅在克节朗地区完成防御部署,从未和解放军交过手的敌军,沿河谷和山地组织防御,各部间隙极大,这样的态势简直就是为擅长穿插作战的解放军搭好了舞台,但敌军的这样的部署不是没有道理,因为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地区,很难有人能从各战斗部队之间的雪山上通过,更何况是携带装备的部队。解放军从来都是战争奇迹的创造者,担任攻击任务的藏字第419部队和步兵第11师,不仅翻越了雪山对敌军第7旅实施了战术穿插,还在夜间涉雪山化水的克节朗河,向第7旅后方实施了深远穿插,所有行动做得干净利落,完全出乎敌军意料,以至于当战斗发起后,敌军才发现解放军的进攻不是来自预想的克节朗河北岸,而是他们侧后西南方向的海拔更高的山上。所以这支在二战跟随蒙哥马利征讨过隆美尔的敌军王牌,竟然在24小时内被全歼。 另一次穿插发生在随后的邦迪拉战役。敌军指挥官巴克沙?辛格中将,固执地认为克节朗的失利是一个意外,在如此高的海拔地区作战,我军必沿公路轴向前推进,而不可能在人迹罕至的雪山间实施穿插。不知道是这位中将昏了头,还是有意给解放军“放水”,居然在解放军面前摆起了“一字长蛇阵”,在色拉山—德让宗—邦迪拉沿线的公路上部署了3个旅的兵力,首尾相距近100公里,收拾这种阵形我军颇有心得,关键在于能否打破雪域不可穿插的神话。在当地藏民的指点下,解放军发现了一条由北向南直插德让宗和邦迪拉之间班登的小道——贝利小道,于是组织了一支1500人的穿插部队,经过6天5夜的艰苦行军,翻越海拔4870米的山口,神兵天降般出现在班登,在敌军长蛇阵的腰上打进一个楔子,敌军的全线溃退便是意料之中的事了。
穿插迂回,是一种攻击力极强的战术,这种战术强调连续攻击、出其不意,追求割裂部署、断敌退路,通常是实施战役合围和分割的前奏。从近几年来几场局部战争中,可以看到:拥有技术优势的美军,同样开始大量运用这一战术,这正是解放军这一战术强大生命力的体现。可以预言这种给解放军带来光荣的穿插迂回战术,还将继续出现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
『拾』 我军战史为什么从不宣传解放南京的部队
部队驻地、番号、人员姓名或履历、联系方式、编制、性质、装备种类或数量等信息均属于国家秘密,切勿询问,否则很容易涉嫌窃取国家机密,会带来不必要的麻烦,涉及到国家安全的范畴,网络上不可取的,也没多少人真实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