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定远宣传

定远宣传

发布时间:2021-08-18 12:32:01

A. 我的家乡定远作文700字

我的家乡定远
定远,没有江南的小桥流水,也没有北京历史悠久的风景名胜。然而,它却是我心中的一片圣土。

定远的乡村是和谐的。

朝阳缓缓从东方升起,把它的温暖与光明撒向大地。大地上,沾着露珠盛开的花朵,古朴的家家小屋,院里扫地的老公公,共同构建成一幅和谐美好的画卷。

家家小院里,刷刷扫地的音符从这一家飘到了另一家,伴着厨房里女主人忙碌的的身影,一阵阵钣香弥漫在清闲的空气中;远处朦朦胧胧传来锤棒敲打衣服的节奏,与院内洗衣服声彼此起和;院外石子路上,背着孩子迎着朝阳向学校出发,欢乐的笑声在空气中振荡。

定远的城市是热闹的。

渐渐西落的夕阳,收起了它的朝气。在夕阳余辉笼罩下的定远显得更加热闹。

定城虽没有大城市的繁华,却也不失热闹。宽阔的柏油马路上人来车往,各种各样的交通工具在公路上穿梭,路旁的香樟树在风中摆着它的枝叶。街旁,琳琅满目的商品被陈列在装饰逛街的商店中,挎着包,穿着皮衣的人们在其中挑选着自己满意的货品。中小学生结伴在书店中畅游。当夕阳收起它最后一缕光晖,路旁的路灯接替了它的工作,穿梭的汽车就是一条流动的光带。远处霓虹灯在不停地闪烁,广场上载歌载舞的老人,炫耀车技的青年,悠闲散步的中年人,都融入定远热闹的生活。

和谐与热闹相互融合的定远,是我的家乡,是我所热爱的一片乐土。

B. 定远县有哪些媒体

定远县电视台

C. 为什么说安徽定远县是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城呢

除此之外定远的经济发展很出色,在滁州这么多区域里面,排名处于第三的位置。等到后期这条高铁通车后,还能更好带动旅游业的发展,让它的经济总量变得越来越好,甚至还有可能撤县立市。它的旅游资源很丰富,境内可以观赏到很多的美景,比如定远古城和朗峰湖等,这些都是不错的去处,值得前往过去留下足迹。对于安徽最具发展潜力的县城,未来有望撤县立市,将迎来300亿高铁项目,不知你看完后有什么想法呢?是否期待早日开通?

D. 定远县的由来和古今变迁

据《太平寰宇记》卷128濠州定远县:“梁天监三年(504年),土人祭丰据东城,自魏归。武帝嘉之,改曰丰城,立为定远郡,又改为广安郡定远县。”县之得名以此。
历史沿革:
定远在三国属魏扬州淮南郡(治今合肥市)西曲阳县。西晋初恢复东城、阴陵二县制,和西曲阳同属杨州淮南郡(均治今寿县)。
隋文帝仁寿元年(602年)改广安郡为临濠县,属濠州,隋炀帝改濠州为钟离郡临濠县(治东城)。
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钟离郡临濠县为濠州定远县;唐玄宗天宝四年(745年)县治迁移今地—定城镇。
五代十国时,先属杨行密割据地区;后属南唐。后晋开运元年(944年)升定远县为定远年。后周显德三年(957年)复归后周。
北宋时,先属淮南路,后属淮南西路濠州。
永乐元年(1403年)元月,属南京凤阳府。南明时,属凤寿镇。
清初属江南省;乾隆二十年(1755年)属安徽省凤款六泗道凤阳府。
介绍:
定远县,位于江淮中部,安徽省东部。定远南依合肥,西邻淮南,北连蚌埠,东接滁州。近入南京都市圈、合肥经济圈,远融长江三角洲经济区。定远总面积2998 平方公里,辖16镇6乡,是皖东人口最多面积最大县。
定远古有"境连八邑,衢通九省"之誉,现仍为中国南北要冲。京沪高速铁路、淮南铁路贯穿境内,京台高速公路横跨境内。

E. 定远县最有名的历史人物

定远县最有名的历史人物是明朝抗倭英雄戚继光。另外还有一些比较有名的历史人物,如东吴名将鲁肃,南宋名相董槐,明初丞相胡惟庸等。

F. 定远特色小吃有哪些(要小有名气的)

1.人民路保险公司巷子里,那一对做“点点糕”的老夫妻,从上幼儿园时开始吃,上中学时老夫妻出来就少了,随着粮食涨价,“点点糕”也是每见一次,价格就涨一次。最后一次吃,是五毛钱一个,好像是去年过年,听老妈说,前一阵子,她又看见了一次那个老奶奶出来摆摊子了,年纪确实大了。话说回来,她家的点点糕还真是我吃过最好吃的,在芜湖也见过类似的糕点,小木罐,糯米,黑芝麻或者是白糖,就是没有他家夹红糖的好吃,做得又大又结实。就像每到中秋节,外婆总会自己为我们做小饼,用红糖芝麻做馅料,就是比用白糖芝麻做馅料要香得多。

2 馄饨。(1)茆家馄饨,老爸好吃,上幼儿园的时候总会骑着自行车带我到老邮电局楼下吃他家的馄饨,边吃还边要两块夹鸡蛋的油酥馍。东大街的水泥路还没有修时,那一块的小吃是很繁荣的。后来,修路了,他家的馄饨只能在百货大楼前卖手工饺子,馄饨的地方看见了。上中学时,在太平洋后面的大排档看见了茆家馄饨,这时已经改成了茆家饭店,再要单独买馄饨,就很不乐意了,他家的馄饨好像也是第一个涨到一块五的。(2)保险公司,兄弟馄饨,这家的馄饨也不错,以前是两个兄弟一起开的,老二特别会说,后来兄弟分家,老大就跑到紫竹巷口卖馄饨了,老二还继续在蝴蝶巷里做。这家貌似也是我吃的最多的一家。(3)华丽饭店馄饨,说到华丽饭店很多人可能都不知道在哪,其实就是**大队对面,现在搞成了卡拉OK。上中学时,华丽饭店和水利局的一帮阿姨在那儿开了个馄饨摊子,用的是大骨头熬的馄饨汤,因为有一位和我爸是同学,每次我去吃的时候,还能有幸盛到一些带肉的小骨头,那个感觉,真是实惠啊。不过,阿姨们就干了很短时间。以后我也出外上学了。

3 烧饼。定远最地道的烧饼,应该是那种好长条的咸烧饼,两头尖尖的,中间还拧了几股大麻花,可惜现在已经看不到了,烧饼是越做越薄,像大纸一样。比较喜欢吃的是紫竹巷口老杨家的烧饼,做得比较厚实,葱花,芝麻也比较足,一开始是3毛,后来涨到了5毛,中间消失了几年,不过上回回家时,他们家又出摊了,摊子挪到了马路对面,味道还是很正宗。这两年,在东大街甜食店附近也开了个烧饼店,可能是因为家里的烧饼店越来越少了,这家摊子的生意可以说是爆好,可惜他家做烧饼的时间太长,有时一炉要等半个小时,十分考验尔等的耐心,买起来总觉得不爽。

附加:说到烧饼,和其类似的小吃,定远也不间断地出现过几个热门食品,比较长寿的就是定远的油酥馍啦。味道还真不错,东大街和北门邮电局都有卖,个人觉得是配馄饨的最好食品,哈哈。再有就是油馍,上中学时最热门,一时间开了好多家,小的五毛钱两块,大的五毛钱一块,一中南门那还有一家是配着牛肉汤卖的,那会子生意一等一的兴隆,虽然很不干净,吼吼。现在卖油馍的就不多了,蝴蝶巷口,彩蝶轩旁边有一家,一直卖了不少年,生意还不错,北门邮政局门口好像还有一家。还有就是千层饼,配上葱花很稣,现在蝴蝶巷口还有一家再做,其他地方应该也有,这个比较常见,和馒头差不多。定远比较有特色是吊炉饼,现年好像都看不见了,小时候不喜欢吃,觉得和大馍一样,没有味道,现在回想起来,其实泡泡的,没有油,配点卤菜,还是很香的。前年好像满国风行土家烧饼,定远也不例外,不过这玩意寿命太短,只能是吃个新鲜,现在只有太平洋东门有卖的了。说到包子,不能不提华丽饭店下面那家包子店,许多家住北门的同学应该都吃过他家的早点,老板很勤快,有生意头脑,包子各色馅子都有,口感不错,沙汤,豆浆,稀饭也是种类繁多,现在不知道个开了。

4 拉糊汤。原料有什么?千张,海带,面筋。。。很糊,很糊,哈哈。现在貌似是没有了。以前最正宗的是公安局对面的一家,那种大大的铜的盛拉糊汤的容器,怎么形容呢,我也说不好,是大壶吧,壶嘴长长的,把壶嘴一倾,一碗冒着呼呼热气的拉糊汤就倾泻而出,特别适合冬天吃,再配上几块糯米做的糍糕或是炸的油条,很怀念呀。老爸也在家做过,比较稀,材料不足,没有感觉。

5 大救驾。来源于明帝朱元璋的一个传说。炉桥的特产,圆圆的,很多层,里面还有红绿丝,很有质感的千层饼。这个在街上卖得很少,以前炉桥的亲戚逢年过节总会带些来。爷爷家有小煤炉,再搞个锅,里面放上油,他就一个人搬个板凳坐在那慢慢的炸,因为是很多层嘛,所以要慢慢炸透,这玩意是甜的,和月饼一样,不能吃过,吃两个就会觉得腻人。说到炉桥特色,迎宾路上卖炉桥小吃的小饭店比较多,有特色的就是小刀面和鸡丝面,吃的时候再配上一个小葱拌豆腐,很优哉哦,我和我爷爷都有同感。

6 糖稀。芋头糖稀,小时候的最爱,我是甜食一族,55555~以前一中后巷子里有个通往实小的捷径,要经过一户卖小食品的人家。在那旁边有一个卖糖稀的老头,一个小椅子,上面摆着一些小孩子吃的玩意,还有小卡片,再有就是那罐子让我垂涎三尺的糖稀了,给五分钱,他就会用木头小棒搅一团给你,不稀不稠,刚刚够挂住,买一个含在嘴里,我就高高兴兴去上学了。那时每逢过年,外婆有时也会用大草锅给我们熬点糖稀,没有木棍子,我们就用木筷子搅,边吃边玩,童年啊,就是这样。后来在太平洋那,碰到过年,偶尔也会有些民间艺人出来摆摊,他们的糖稀花样要有很多,和捏面人一样,可以做造型,做得最多的,就是大肚子的老鼠和圆乎乎的兔子,买一个举在手里,根本舍不得吃,再一个,被人捏来捏去的也没了吃的欲望,索性就一路看着。

7 麻辣烫。定远的麻辣烫和我吃其他地方的不一样,一锅端。外地的不少地方都是把蔬菜,豆制品什么的一串串用竹签串好,顾客自选,价钱等烫好时一齐算。定远好像一直都是没有什么选择的余地,好在价钱也算公道。最早的麻辣烫貌似是开在人武部门口书报亭后面的那个小门面,窄窄的,两边还有镜子,下面就是两排长夭夭的桌子,一块钱一碗,放学后经常去吃,人武部大排档靠北边,有一家的蘸酱味道特别好,有时就是为了吃酱,跑去炸两块年糕,还有一次和老板娘开玩笑说,干脆送我点酱好了。年糕配麻辣烫,多加点辣椒,还八错。后来那家不做了,现在好像就广场上和蝴蝶巷有了吧?去吃了两次,记不得了。

8 定远小吃(1) 7楼说的娃娃鱼我也有印象,那时咱们的戚继光大爷还毅然屹立在汽车站的广场上,广场的一圈围了不少烧烤,和酿皮,米线摊子。娃娃鱼就是其中一家,对着人民路口,吃的次数不多,肉津津的,很有嚼头。太平洋那是有家贵妃酿皮,貌似是黑色的那种,我对这个不是很垂涎,所以吃的次数都不多,不过那家应该是这种小吃里比较好吃的了。

9 说到甜食店,我来介绍一个鼻祖,那就是粮食局的甜食店,就在现在五谷山庄的旁边,隔了一个大门,那时我还在上幼儿园,我对于冷饮的最早记忆都是在那灌上的。因为家住在旁边,那时傍晚,老爸经常会拧个热水瓶带着我去甜食店里打一瓶果汁,记不得多少钱了,只记得甜食店里日光灯管是彩色的,里面很凉快,门口还挂了个黑板,上面写着“今日供应”的冷饮,里面有小赤豆,双色雪糕,还有我头一次知道的“三明治”,不仅如此,还有樱桃等做成的一碗碗冷饮,好怀念啊,后来的甜食店好像就都不是这样的感觉了。再后来,三招附近还开过两家,时间都很短。太平洋原来有两家甜食店,现在一家由当初的兼卖彩票改成了名副其实的彩票店,另外一家就是马路对面路人皆知的那个甜食店了,记得店门上贴的宣传字很有意思,老板娘长得不错,白白净净的,颇有点“甜食店西施”的感觉。这家生意做得很长久,加上地段好,一直是门庭若市,成了咱们年轻人聚会的不二场所,不过时间长了,这家也老不装修,里面的味道确实不好闻。在他家,比较经典的是八宝粥,偶们经常会要个冰葡萄,冰黄桃,或是酸奶,坐上一回子聊聊天,老板收钱那是很积极的。要说还有没有甜食店,有,不过现在也不在了,那就是“男孩女孩”服装店老板以前尝试开的甜食店,一开始在曾经的百姓人家对面,后来挪到了蝴蝶巷里面,也就是现在那个麻辣烫店,我们那会子常去吃两个冰淇淋球,或者是喝杯香蕉奶昔,掌柜的态度那是很好的,二建公司加油站旁边也开过一家,可惜这些都是一个夏天的时间就消失了,那个夏天里好像冷饮很吃香,人民路工行前面的红房子旁边到晚上也有人在那儿摆摊子卖刨冰,还有雪花奶酪,在上面洒点葡萄干,山楂和碎花生,引得我经常晚上旷课,跑去消遣一碗。至于还有没有其他的我就不知道了。

10九里香包子店。说到粮食局,我就想到了这个老包子店,九里香包子店,早上卖早点,中午做饭店,晚上会在门口摆个摊子卖白馒头。店里还是老式国营食品店的感觉,陈旧的筷笼,买包子豆浆要先买票,递到柜台里面,再等。一个个大圆桌,吃起来到是很宽敞,对那里印象最深的就是一大碗一大碗的豆浆了,味道很纯很正,加点糖,甜丝丝的。

11 曲阳旅社门口的炸面包。上小学时,曲阳旅社附近很红火,记得那儿有画像的,有时什么怪胎奇蛇的展览也在里面举行,伸头一看,黑漆嘛呜的,那种糁人的感觉到现在还有印象,到了夏天,还办一些书画培训班。言归正传,上小学时,旅社门口有外地人过来卖炸面包,7毛一支,用木棍串着,里面还能夹些豆沙或是一根咸香肠,每每路过那里,总是被那阵香味吸引,缠着妈妈要一个。(确实不是个好小孩)旅社没拆之前,还有一家店在那里炸龙虾,随着旅社的消失,一切都化为回忆了。

12 百姓人家。上中学时定远最热门的快餐店。位置又好,毗邻一中。里面那可以说是“八方美食,应有尽有”啊,西式面包和煎炸快餐,凉拌菜肴,各式糕点面点,炒饭,套餐,自点小炒,还有火锅店中店,各式电玩也比较有意思,几乎每个定远人都去过,而且是第一次有了刷卡消费的感受。其实要说有多好吃,好像还真算不上,但他确实比较适合我们年轻人,点的最多的好像是那里的咖喱炒饭,西班牙炒饭,确实贡献给老板不少钱呀。百姓人家是迄今为止,定远最大的快餐店,后来,店面渐渐小了,由于店面太大,通风跟不上,里面味道也不太好,总觉得有些擦不掉的油腻。后来,百姓人家的老板因为车祸不幸身亡,这家快餐店也封存在了我们这代人的记忆中。当时紧随它开的,还有粮食局对面,定远大酒店老板开的一家快餐店,样式差不多,不久也关门了。

G. 安徽定远 我的家乡

这是必须的! 哥在定远19年了 没有离开过一天! 怎么样 忠诚吧 呵呵 顶你

H. 定远县的传统文化

藕塘民俗文化节:据明嘉靖年间所修《定远县志》记载,东汉人令狐子伯流落藕塘,寄宿山上寺庙中。当地百姓送衣送食,僧侣授其学业,子伯后官至楚国丞相,为感恩藕塘父老重修庙宇,塑寺中所供碧霞元君(俗称黑奶奶)金身并立塔为志。四乡八里村民纷纷拜谒,祈祷人寿年丰、国泰民安,后来便渐渐形成了三月十五藕塘庙会,世人秉承遗风,相沿成俗至今。藕塘令狐山庙会至今已延续近2000年。2012年定远县委、县政府将其升格为民俗文化节。
池河梅白鱼美食文化节:梅白鱼是池河流域特有的鱼种,鱼色如银,浆汁似奶,肉嫩味鲜,堪称鱼类一绝;每年的梅雨季节大量的鱼群从洪泽湖逆流而上到池河流域繁殖产卵生衍,遨游在池河水域,独特的池河水质盛产出闻名遐迩的梅白鱼。
能仁庙会:元朝末年,苏州民女和玉凤(即十三妹)投奔能仁地方义侠邓九公,劫富济贫,闻名天下。大明永乐九年,大殿重修,能仁寺成为远近香客进香拜佛的圣地。特别是二月初八这一天,方圆几十里的百姓,纷纷来到能仁寺烧香拜佛,敲锣打鼓、玩灯。是以商品交易、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 兰花灯:也称《扭兰花》,泛称《花鼓灯》,流行于全县境内。舞蹈中有“兰花”4至6人,“鞑子”、“岔伞”各1人,皆为男角。“兰花”上穿红,下着绿,头扎红色绸球,绸带披垂两旁,脑后梳独辫,双手持红巾,打扮俊俏;“岔伞”上穿镶绿边对襟白褂,下穿红色彩裤,头扎红巾,手持岔伞;“鞑子”上穿淡黄大襟便衣,袖口镶红边,外穿翻毛皮袄,头戴草帽圈,下穿茶色马裤,足蹬黑色长筒马靴,手拿芭蕉扇。《兰花灯》迄今已有700多年历史了,相传在元朝以前,定远境内就有《兰花灯》班子,不过那时只有“兰花”和“岔伞”,因为在封建社会女子不准玩灯,所以,那时“兰花”皆由青少年男子扮演。抗日战争时期,在藕塘抗日民主根据地,逢年过节和开庆功大会,人民群众自发地掀起玩《兰花灯》的热潮,老百姓、政府干部、新四军官兵都参加扭跳,并在唱词上赋予新的内容。建国后,人民又自发地将男扮女装的“兰花”改为女性扮演,每逢佳节,都有好几班,甚至几十班《兰花灯》争相表演,在锣鼓伴奏中,且歌且舞,借以欢庆丰收,喜庆佳节,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狮子舞:流行在站岗、东兴、九梓一带,表现劳动人民智慧、勇敢和大无畏精神。
龙舞:流行于仓镇、池河、九梓、能仁等地,每遇天旱,人们舞龙祈雨,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新春佳节舞龙灯,常表达农民喜悦心情和祁求神龙福佑来年国泰民安。
花车、花船:用竹篾扎制彩纸糊成,船心坐一美女,四周4-6人,船头渔翁撑篙,船尾老夫掌舵,在鼓乐声中,见风采柳,边歌边舞,十分活跃。
其他还有花挑、蚌舞、跑驴、大头和尚戏柳翠、五马破曹等,深受广大群众欢迎。 定远境内流行的曲种有大鼓、琴书、评书、快板书、革命歌等,但主要的是大鼓、琴书。
解放前,曲艺艺人没有固定演出场地,没有组织,各自拜师求艺。在农村集镇和庙会上设摊演唱,有时也到大的自然村庄或富裕人家说唱。解放初,县文化部门设立流动艺人管理组,管理曲艺队伍。1956年,县成立曲艺协会。至1960年,曲艺协会会员由解放初期的30人发展到67人。每个会员发一枚金属会员证章和一张会员证书,按月缴纳会费,凭证在县内外流动演出。1964年至“文革”期间,曲艺协会被迫解散,曲艺艺人也遭到不公正待遇。1974年10月,又重新考核、批准69人恢复说唱活动。1978年10月恢复定远曲艺协会,对全县167名曲艺人员进行考核,择优吸收69名艺人入会。为加强管理,制定了新的《协会章程》和《演唱守则》。1979年2月22日,县文化局正式下文成立曲艺管理小组。80—90年代,农村曲艺活动逐渐减少,曲艺组织名存实亡。
定远曲艺艺人大部分识字不多,没有定型曲目,说唱内容较乱。为此,县文化馆曾帮助曲艺协会对《杨家将》、《瓦岗寨》、《包公陈州放粮》、《烈火金钢》、《平原枪声》等新、老书篇,进行加工、改编,并多次参加省、地曲艺会演。
定远曲艺分南北两大派,南派以李学圣为首,使用木质搭板,以大鼓为主。北派以王家珍为首,使用金属钢板,以琴书为主。较有影响的曲艺艺人有甘华福、刘正先,后被调入省曲艺团工作。此外还有琴书艺人柏芳珊(女)、陶家英(女)、陈庆余(盲人),大鼓艺人庞玉芳等。庞玉芳熔南北两派大鼓艺术于一身,演唱时绘声绘色,在群众中影响很大。
(一)鼓书鼓书即《安徽大鼓》。演唱者一手执鼓槌,一手执搭板或鸳鸯板,边槌,边打板,边唱,边说,夹唱夹叙,韵味很浓,十分动听。
(二)评词说书者面前放一张条桌,桌上放一惊堂木,以白话方式叙述故事,有声有色。
(三)琴书一男一女两人合作,男人手操坠胡,女人一手执搭板,一手敲杨琴,有说有唱,有弹有敲。一般女的唱得多,音色甜美,娓娓动听,气氛热烈,节奏感很强,群众十分喜爱。

阅读全文

与定远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一年级培训元旦活动方案 浏览:109
杭州网瑞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595
童书策划方案 浏览:722
爱耳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467
大班画展策划方案 浏览:336
教育培训合作方案范本 浏览:654
ktv的促销活动 浏览:215
电子商务商业网站的分类 浏览:98
家具商场营销方案 浏览:450
36岁展指南校本培训方案 浏览:213
工业品推广方案 浏览:847
北京市商业零售经营单位促销活动管理规定 浏览:303
户外主题沙龙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39
社区促销活动场地租赁 浏览:714
演练策划工作方案 浏览:186
电玩游乐园促销活动 浏览:188
威海市电子商务协会 浏览:265
4s店售后活动营销方案 浏览:818
小朋友包饺子策划方案 浏览:221
部门语言文字工作培训方案 浏览:6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