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台湾农业宣传

台湾农业宣传

发布时间:2021-08-14 12:37:17

㈠ 台湾农业评论

农业在台湾地区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编辑本段]发展过程
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兴衰史。 1945-1952年,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每年土地生产力约增长9.2%。
1953-1968年,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期间,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台湾还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价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5%,土地生产力年平均增长4.6%。农业发展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剩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5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农村专业农户减少,专业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将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衰退16%。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
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8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许多措施进行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农地闲置严重,农业经营日趋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达58岁。二是农场面积零碎狭小,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1公顷,每人耕地面积为0.2公顷。这样的农场结构严重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稻米过剩,杂粮生产不足,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四是农田污染严重。据调查,台湾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另外,养殖渔业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倒灌,土壤碱化等。五是农业面临贸易自由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冲击。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编辑本段]农业生产结构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门。50余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的传统农业,逐渐转变为农林牧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80年代到90年代末,种植业产值比重保持在41-47%之间;渔业产值比重从过去的不足20%上升到80年代的28%上下,90年代保持在25%左右;畜牧业产值比重持续保持上升趋势,1996年达到35.5%的高峰,1997年猪口蹄疫事件发生后,其产值比重下降,1999年为33.2%。林业产值比重一直很小,1995年之后一直维持在0.2%左右。
在整个农业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每一个农业部门内部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在种植业内部,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比重逐步下降,水果、蔬菜与花卉等园艺作物比重迅速提高;在渔业内部,已由沿岸和养殖渔业为主向近海与远洋渔业发展;在畜牧业中,在养猪、养鸡业迅速发展的同时,乳牛与肉牛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比重逐渐增大。

㈡ 台湾的精致农业不断发展,对大陆的农业有什么启示

台湾生产班班长大部分是受过高等教育或成功的商人。这种高等教育和经商的经验、经验为他们储备了丰富的知识和再学习能力,因此,这种“班长”与传统概念上的农民不同,能够根据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科技的进步,轻松接受新的知识、新技术,休闲农业要通过知识刺激创新和应用,向“知识生产”发展,这必须由有知识的农民来实现

台湾精致的农业建设至今已有30多年,但在台湾地区农业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政策在实施后期遇到了生产水平饱和的瓶颈。“社区建设”是台湾地区具有悠久历史的政策,可以有效突破精致农业生产的局限性,对台湾精致农业发展产生积极影响。随着社会的工业化、现代化建设,青藏地区纷纷离开农村,导致农村人口共同化、老龄化。推进公务需要充足的人力和财力,农村资源不足,完善的农业政策在执行过程中崭露头角。大力推进社区整体建设是为农村凝聚人力资源的积极手段。另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中包含着强烈的地区观念和坚固而充满活力的农村社区氛围,可以使民众的感情成为农村建设的坚实后盾。另一方面,在社区指定的适当计划和催化剂下,对土地有同感的人可以自愿投身农村建设工作。

㈢ 台湾的三品农业重视哪三品

品质、品种、品牌

㈣ 台湾省的农业特征

近年来,台湾农业专业化,企业化,农牧比例不断下降,蔬菜瓜果和花卉业比重不断上升

㈤ 台湾主要有哪些农产品

精华答案 热心问友 2009-03-261、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 2/3 以上是高山和丘陵, 耕地主要集中于平原, 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1/4,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低于20%, 农业生产总值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 每一农户平均拥有耕地约1hm2。 2、台湾地区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 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 特产有槟榔、莲雾。 3、台湾农业区域特色十分明显, 每个县、乡都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台湾非常重视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 台湾水果和种苗享誉全球。 4、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门,以稻米和甘蔗为主。 5、台湾水果、蔬菜、花卉、园艺作物、养猪、养鸡、乳牛、肉牛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比重逐渐增大。 仅供参考。

㈥ 台湾农业特产

LAIQINGYONG,你好:
1、台湾位于亚热带地区, 2/3 以上是高山和丘陵, 耕地主要集中于平原, 农耕面积约占土地面积的1/4, 农业人口占总人口数低于20%, 农业生产总值约为国民生产总值的3%, 每一农户平均拥有耕地约1hm2。
2、台湾地区气候温暖, 雨量充沛, 农业生产比较发达。粮食作物以水稻为主,一年两熟; 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蔬菜, 特产有槟榔、莲雾。
3、台湾农业区域特色十分明显, 每个县、乡都具有独特优势的农产品。台湾非常重视农业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 台湾水果和种苗享誉全球。
4、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门,以稻米和甘蔗为主。
5、台湾水果、蔬菜、花卉、园艺作物、养猪、养鸡、乳牛、肉牛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比重逐渐增大。
仅供参考。

㈦ 中国台湾休闲农业为什么做得好

台湾休闲农庄主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都特别热爱乡村田园生活,建设休闲农业、生态休闲农场的初衷,有的甚至是为了圆儿时的一个梦想。从政府到开发商,他们不追求短时间的暴利,而是从一开始就非常注意生态环境的保护,前瞻产业研究院认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政府大力支持,管理机构完善。台湾对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极为重视,在“农委会”下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处,各县市也相应设立休闲农业管理及辅导机构,从上到下形成了休闲农业管理和辅导体系。
二是完善政策法规,保证有序发展。台湾在完善休闲农业管理机构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法规。
三是充分发挥协会的作用。为了加强对休闲农业的指导、服务和管理,台湾于1998年成立了“台湾休闲农业发展协会”。
四是注重休闲观光农业规划和检查评证。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已达到近1300家,但经过“农委会”准设许可的只有507家。
五是大力开展休闲观光农业宣传促销。台湾较重视对休闲农业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和品牌打造,各旅游景区企业则密切配合,形成高效率的旅游营销网络。

阅读全文

与台湾农业宣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药店好的营销方案 浏览:531
个人公众号推广方案 浏览:41
电子商务发展扶持奖励 浏览:919
2015年家装公司优惠活动方案策划 浏览:950
电子商务大作业 浏览:999
关于职业培训的实施方案 浏览:555
电子商务法调整对象是 浏览:477
开展主体责任培训方案 浏览:6
艺术设计和电子商务哪个好 浏览:629
长葛招聘电子商务 浏览:212
电信线上推广方案 浏览:43
王小帮电子商务模式 浏览:892
培训机构整顿工作方案 浏览:252
招赢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怎么样 浏览:622
电子商务研究热点 浏览:109
换届选举后村干部培训方案 浏览:386
生态小农场策划方案 浏览:807
校园宣传营销策划方案 浏览:878
生鲜肉品促销方案 浏览:88
怎么宣传营销方案 浏览:1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