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三国志·徐宣传 译文
裴注三国志原文翻译
徐宣
徐宣字宝坚,广陵海西人。避难到江东,又辞去孙策的任命,返回本郡。和陈矫一道任郡裏的纲纪,他们两人名声相当而个人喜好不同,但是都受到太守陈登器重,和陈登齐心效命於太祖。海西、淮浦二县的百姓作乱,都尉卫弥、县令梁习夜间逃到徐宣家,徐宣秘密把他们送走,使他们免遭祸难。太祖派遣督军扈质前来讨伐贼人,扈质因兵少没有出动。徐宣暗地裏去见扈质并责备他,给他讲清当时的形势,扈质於是进兵打败了贼人。太祖徵召徐宣任司空掾属,又授任东缗、发干令,升任齐郡太守,接着进京任门下督,跟随太祖到寿春。恰逢马超作乱,大军向西征讨,太祖召见官属说:“现在就要远征,可是这个地方还没有安定,成为我们的后顾之忧,应该由一个清廉公正、具有大德的人来镇守这裏。”於是任命徐宣为左护军,留下来统领各军。太祖返回后,徐宣任丞相东曹掾,又出任魏郡太守。太祖在洛阳去世,大臣们进入殿中表示哀悼。有人说应该更换各城的守将,改用谯、沛人。徐宣高声说:“现在天下统一,人人怀着报效国家的忠心,为什麽一定要用谯、沛人,而让各城的守将感到寒心。”文帝听到后说:“这就是所谓能担负国家重任的臣子。”文帝登皇帝位后,徐宣任御史中丞,被赐给关内侯的爵位,转任城门校尉,一个月后升任司隶校尉,又转任散骑常侍。跟随文帝到广陵,六军都乘上船,风浪突然掀起,文帝乘的船被风浪掀得掉转船头,徐宣担心自己的船落在后面,顶风破浪前进,大臣们没有谁比他先赶到。文帝赞赏他的勇敢,升任他为尚书。
明帝继位后,封徐宣为津阳亭侯,食邑二百户。中领军桓范推荐徐宣说:“臣听说帝王用人,要估量形势任用人才,在争夺天下时,要把有计谋的人放在前列,在天下平定后,要把有忠心的人放在首位。所以晋文公采用舅犯的计策却奖赏雍季所提出的见解,[吕氏春秋曰:从前晋文公要跟楚国人在城濮作战,召来咎犯问他说:“楚国兵多,我国兵少,怎样做才可以取胜?”咎犯回答说。 “我听说礼仪繁杂的君主,对于礼仪的盛大从不感到满足,作战频繁的君主,对于诡诈之术从不感到满足。您只对楚国实行诈术就行了。”文公把咎犯的话告诉了雍 季,雍季说:“把池塘弄干了来捕鱼,怎能不获得鱼?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鱼了,把沼泽地烧光了来打猎,怎能不获得野兽?可是第二年就没有野兽了。诈骗的方法, 虽说现在可以苟且得利,以后就不能再得利了,达不是长久之计。”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因而在城濮打败了楚国人。回国以后行赏,雍季居首位。文公身边的入 劝谏说:“城濮之战的胜利,是由于采用了咎犯的谋略。您采纳了他的意见,可是行赏却把他放在后边,这或许不可以吧!”文公说:“雍季的话,对百世有利,咎 犯的话,只是顾及一时。哪有把只顾及一时的敌人对百世有利的前面的道理呢?”]汉高祖利用陈平的智慧却把后事托付给周勃。臣私下看到尚书徐宣,具有忠厚的品行,保持正直的性格;清正高雅,超群出众,不受世俗的拘束;立志坚定难以动摇,有忠於国家的气节;历任州郡长官,在任职的地方都很称职。现在仆射的官职空缺,徐宣可以代理掌管仆射的事务;仆射位处要害,责任重大,没有比徐宣更合适的了。”明帝於是任命徐宣为左仆射,后又加授侍中光禄大夫。明帝车驾到许昌,徐宣留下来统管朝政。明帝返回后,尚书台主事的官员呈送文书。明帝下诏说:“我审阅和仆射审阅有什麽两样?”终究没有看这些文书。尚方令因滥造器物受到严刑拷打,死在狱中,徐宣上疏提出刑罚过重,又进谏说兴建宫殿耗尽了民力,明帝都亲手写下诏书,赞扬他并采纳他的意见。徐宣说:“古代有七十岁辞宫归居的礼制,我现在已六十八岁,可以去职了。”於是坚决托病要求退位,明帝始终不允许。青龙四年徐宣去世,遗嘱用粗布的衣服头巾,用当时通行的服饰入殓。明帝下诏说:“徐宣处事非常诚实,内心正直,举止端方,历位三朝,公正严肃,有着可以托付遗孤、寄予国家命运的节操,可以说是国家柱石般的大臣。我常想让他担任丞相的职务,还没来得及任命他,可惜他寿命不长!追赠他为车骑将军,葬礼依照公爵的礼仪。”谧号称贞侯。儿子徐钦继承爵位。
B. 三国英雄宣传片创意求助
建议还是以刘关张为主角做宣传。
武汉在三国时期叫江夏,刘备在投奔刘表期间曾兵败江夏。
可以以这个为主题。
公元208年,江夏。
刘备在军帐里走来走去寝食不安,“唉,曹操大军将至,我区区万人怎能抵挡曹操的百万雄兵啊。”
张飞过来了“大哥,您看光为战事操劳了,你不吃饭怎么能行呢,这样下去你的身体不就完了么?”
可刘备就是吃不下,过了几天就病倒了,医生来了也治不好,眼看危在旦夕了。关羽也直犯愁,于是出去到城里走走,心想“人是铁饭是钢,怎么能不吃饭呢?这样下去大哥可如何是好啊?”想着想着眼泪下来了,走到一个饭馆门前,停住了脚步,还是吃点饭吧。
“伙计,来壶酒,再来个四菜一汤。”心想我得多吃点,要是曹操来了,还得打仗呢,没力气怎么行。
伙计端着四菜一汤正要过来,突然脚下一滑,一下子倒了,四个菜全掉这一碗汤里了。
关羽正要发作,突然闻到香味了,一看,是汤碗里得大杂烩,于是就拿起筷子尝了一下,突然脸变了颜色。
“好!好菜!好味道!”,于是托起下巴想要是把肉和青菜都放在水里煮,那该多好,再配点调料,蘸着吃。
于是马上回府,命后厨马上按自己得想法做,最后做出来了,拿到床前给刘备吃,刘备一闻香味马上做起来了,端上来之后马上拿起筷子吃了个干净。病情马上好了,刘备问关羽这个菜叫什么,关羽也挠头了,因为是他自己想出来得。于是想,菜都放在锅里,一起用温火煮,不如叫火锅菜吧,简称火锅。
于是说“叫火锅”
“好!”刘备乐了,从此以后刘备每次吃饭都要有火锅,最后终于病好了,这个时候传令官说“东吴同意和我们抗曹了”,刘备大喜,“真是人逢喜事精神爽啊”于是率领军民投奔东吴,在赤壁之战大败曹操,胜利之后刘备感慨得说“是火锅救了我的命,是火锅让我在阵前大显神威,江夏的火锅,就是一个字‘棒’!”
江夏火锅在江夏流传了一千多年,今天的“武汉三国火锅城”就是当年关羽发明火锅菜的地方,这里传承了多年的历史,迎合大众口味,是老百姓信得过的最佳饮食场所,欢迎各界人士莅临就餐.......(以后就是你门店里的事了)
闲着没什么事,随便发表一下自己的想法,楼主可以根据我说的再考虑考虑,好的就留下,不好的就删了,希望你们火锅城生意能好。
C. 宣传三国演义的手抄报资料!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转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作者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今天我们对于作者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画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诸葛亮是作者心目中的“贤相”的化身,他具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高风亮节,具有近世济民再造太平盛世的雄心壮志,而且作者还赋予他呼风唤雨、神机妙算的奇异本领。曹操是一位奸雄,他生活的信条是“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既有雄才大略,又残暴奸诈,是一个政治野心家阴谋家,这与历史上的真曹操是不可混同的。关羽“威猛刚毅”、“义重如山”。但他的义气是以个人恩怨为前提的,并非国家民族之大义。刘备被作者塑造成为仁民爱物、礼贤下士、知人善任的仁君典型
D. 三国时期都宣传自己是正统,谁得到人们的认可
三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很精彩的一个时期,群雄逐鹿,各路风流人物纵横捭阖。那魏蜀吴三国谁是正统呢?很多人可能还不确定,首先东吴自然排除,关键是蜀汉和曹魏谁是正统,其实在古代这并不是一个问题,小时候学历史被历史朝代歌的时候说得很清楚:魏晋南北朝,魏国是当之无愧的正统才是。
由于长期受到北方异族侵略还丢了半壁河山,带有强烈的民族文化意识的知识分子开始把“正统”盯上了蜀汉,于是朱熹等人大肆鼓吹“蜀汉正统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而对于市井小民来讲,他们本就对蜀汉政权有好感,此时又对北方政权带有强烈的抵制心理,到了元明清时期,市井文化兴起,评书,小说,演义等属于市民阶级的文化艺术为了迎合大众情绪,也争相开始“尊刘贬曹”
E. 三国演义的广告词
刘备控萝莉,曹操上人妻,东吴爱搞基!
F. 如何宣传三国文化
三国文化是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文化之一 并不是要宣传 而是要发扬光大 世代传承 就像孔家文化 唐代文化一样 需要华夏民族时刻铭记自己的秉性并流放后世
94版的《三国演义》是体会三国文化最好的方法之一
相反《新三国》对于三国文化的传承毫无意义
这只是我个人的见解 我是超喜欢三国的一个人
G. 三国演义为什么要宣传刘备那个垃圾
因为罗贯中所处的政治环境需要一批像刘备,和他手下这样忠诚忠厚的人来维护国家的利益。所以在小说中塑造了义薄云天的关羽,豪气干云的张飞,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还有忠厚近伪的刘备。以及与之对立的奸雄曹操等。来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仅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