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宣传策划 > 民航宣传片

民航宣传片

发布时间:2021-07-27 16:57:29

㈠ 民航飞机飞行的高度(最高和最低)是多少

民航飞机的飞行高度层

中型以上的民航飞机都在高空飞行,此处的高空是指海拔7000——12000米的空间。在这个空间以1千米为1个高度层,共分为6个高度层:7千米、8千米、9千米、1万米、1万1千米和1万2千米。高空飞行的飞机只允许飞以上给定高空。

另外,民航飞机在飞行时,以正南正北方向为零度界限,凡航向偏右(偏东)的飞机飞双数高层,即8千米、1万米、1万2千米高度层;凡航向偏左(偏西)的飞机飞单数高度层,即7千米、9千米、1万1千米高度层。

例如:民航飞机从北京飞往杭州,杭州位于北京南面偏东方向,飞机段飞双数高度层,回程则飞单数高度层。又如飞机从沈阳飞往杭州,杭州在沈阳的南面偏西方向飞机须飞单数高度层,回程则飞双数层。这样,相向飞行的飞机不在同一空高,避免了相撞。

不同飞机的最大飞行高度

短航线的飞机一般在6000米至9600米飞行,长航线的飞机一般在8000米至12600米飞行,现在的普通民航客机最高飞行高度不会超过12600米,有一些公务机的飞行高度可以达到15000米。

㈡ 下载的《中国民航实施RVSM宣传片》压缩包,谁知道解压密码吗

www.atmb.net.cn www.atmb.net

这两个都试试~来~要自是不对去下载破解器~~

现在在白度上搜有很多的~~要知道是什么格式的文件~~~

㈢ 中国民航飞行学院宣传片背景音乐是什么

有一段是 The Ludlows

㈣ 想去北海和涠洲岛玩,不知道是先去涠洲岛还是先在北海玩,有什么好的建议。

北海和涠洲岛好玩的有:岛上的各个景点,出海打渔,潜水,吊床,品尝一下当地美食。

㈤ 紧急迫降的幕后制作

《紧急迫降》开机的第一场戏就是拍迫降,巨大的机体在地面泡沫带上划出耀眼的火星。这场戏虽然看不到邵兵、徐帆和尤勇三位明星,却是十分关键的镜头,情景逼真,场面壮观,令人振奋,临场督阵的厂长朱永德见惯大场面,此时也激动不已,称赞说“好莱坞也不过如此”。
近一两年来,世界电影行业均处于低迷状态,各制片厂、电影公司为了收回成本慎重投资,且密切关注市场反馈。国内制片厂更是慎之又慎,尽量走“少投入,高回报”的制片路线。所以,当上影一举斥资250万美金引进了一套电脑特技制作设备时,全国电影界为之瞠目。这套代表1999年初世界最高技术水平的数码制作系统是数字影视制作的经典。对上影而言,这无疑是个需要胆量和魄力的大手笔。除了引进先进机器、设备硬件,还引进了一批优秀人才,成立了电脑制作公司。
电脑公司尚在筹备阶段就揽下了一笔“瓷器活”--承担了张建亚执导的国产大片《紧急迫降》的电脑特技制作任务,也可以说,正是由于《紧》片的制作也促使上影下决心引进这套设备。
为追求《紧急迫降》最佳的银幕视觉效果,张建亚可以说是绞尽脑汁,常规特技和电脑特技双管齐下。从七月份开始,电脑特技公司全面投入了《紧急迫降》的特技制作。上影曾将片中的长5分多钟的特技镜头报给美国一家数字影视制作公司,由于时间和资金方面的问题双方未能达成一致,于是电脑特技公司自力更生,一边实践,一边摸索,他们领着微薄的报酬,不分昼夜地投入到这部中国数字电影特技的处女作中。在三个月的时间里,长达9分45秒,共37个镜头的电影《紧急迫降》数字特技终于完成,其中许多镜头的数字电脑特技制作已经达到美国好莱坞中等以上数字特技制作水平。多批来自美国数字电影界的资深专家都对上影电脑特技公司的人才、设备及高质量的制作技术赞叹不已。
《紧急迫降》这部将给观众带来全方位视听冲击的空中惊险片,在数字特技制作方面决心以自己的实力,向美国大片作一次挑战和较量。
喜欢玩特技的张建亚这回是过足了隐。但是,他的思路很清晰,他认为,导演动用一切手法,目的是把故事讲得更好。观众不会因为电影里有几个特技镜头、有几个明星就来看你的片子。“这就好比是一桌宴席,导演是厨子,观众是食客,观众不会因为这道菜是金锅子烧的就去点这道菜。” 在电影《紧急迫降》中演B-2173号飞机,而真正迫降的飞机编号是B-2173 所属公司:(前隶属公司:中国东方航空)中国货运航空有限公司飞机型号:MCDONNELL DOUGLAS MD-11发动机号:PW4460 备注:曾于1998年9月10日成功迫降于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此事件属中国民航首例。此事件后拍成电影《紧急迫降》。B-2173迫降后被改装为货机,隶属于中国货运航空。现已光荣退役。) 对这一电影的剧作而言,首要的问题,当然是对影片叙事“类型”的选择。这包括两个层次:一是要不要写成一部类型电影?二是要将它写成一部怎样的类型电影?
之所以要有第一个选择,那是因为这个故事有其真实的素材依据,而对此真实素材的处理,至少有几种截然不同的方法选择。一是把它编写成娱乐片,那就要对它进行特有的类型设计,按照娱乐类型影片的叙事规则来编写剧本;二是把它编写成宣传片,拍摄成宣传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蓝天航空公司的飞行机组和机场地勤人员通力合作,抢救国家和人民生命财产的英雄事迹---好人好事的故事片。此外,当然还有第三种选择,那就是前二者的折衷。
进一步,如果选择类型影片的写作,也还存在一个选择怎样的类型的问题。这一选择看起来似乎要简单的多,其实则未必。就这一事件的“类型”而言,也有多种选择:一是惊险片类型,二是灾难片类型,三是折衷变化为中国特色的“抢险救灾”类型。作为惊险片,它没有《生死时速》、《插翅难飞》等影片中那样明显的敌对因素——既没有在汽车上安装定时炸弹的恐怖分子、也没有被判死刑的劫机犯;而作为灾难片,它又没有像《大地震》、《龙卷风》等片那样真正的灾难结局;看来只好选择“抢险救灾”。
从已完成的影片看,《紧急迫降》一片显然是想要克服素材的困难且要打破类型的陈规,将这一具有真实背景和感人故事的素材,编写成既具有纪实特点、又具有可看性或类型特征的影片。它最终选择——或者说是“创造”——的,是一种很特殊的类型形式,如果要给它命名,当可称之为“惊险减灾片”。其中,有一部分灾难片的因素(迫在眉睫的一场空难事故),但空难又只是作为影片的故事情节展开的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一种悬念、并且最终是以想象的形式在银幕上呈现;同时又有一部分惊险片的因素,作为影片的情节发展动机及其叙事走向,其结果是有惊无险,其过程则又是有险无惊;还有一部分纪实影片的因素,片中对飞机上下减灾排险的具体过程有准确细致的记述;最后,当然还有中国特色的主题导向,即领导关心、多方配合、万众一心、减灾弥难,进而将一场可能的大灾难变成一曲救灾排险及其人间真情的颂歌。
也就是说,《紧急迫降》的剧作理念,是在类型选择方面想面面俱到,大搞调和折衷,以不同的类型元素配制“鸡尾酒”。往好处说,是中西合璧,花样翻新。 1998年9月10日19时38分,从上海飞往北京的东方航空公司的MU586航班起飞了,机长倪介祥(毕业于中国民用航空飞行学院)、副驾驶严宝弟、机械师赵永亮和共青团员、报务员鲁舸密切配合,注册号为B-2173的麦道-11型客机很快融入夜空中。倪介祥收起落架时发现前起落架红色信号灯不灭,说明前起落架没有收好。
当飞机升到900米时,倪介祥按照检查单程序又做了一次收起落架动作,只见红色信号灯仍在闪亮(因前起落架锁链杆螺旋折断丢失,经证实,系制造质量问题)。倪介祥意识到飞机故障的严重性,经虹桥机场塔台管制员同意决定返航,同时通知正在机舱内忙碌的主任乘务长徐焕菊。
经虹桥机场塔台管制员同意,倪介祥要采取在空中“甩放”的办法。一套急上升、侧滑、大坡度盘旋动作做完了,但离心力作用并未能把前轮“甩放”下来。
赵永亮是个有20多年经验的老机务,他二话没说,拿起一把斧子,用尼龙绳拴着腰部就钻进去了,使劲用斧子敲打前起落架被卡住的地方,费了很大的劲却不见松动。
“甩放”不成,斧头又敲不下来,倪介祥决定采用“试着陆”的方法,即驾驶飞机按正常着陆,试图让起落架在跑道上接地时靠“(蹾)”的力量把前起落架“(蹾)”下来,飞机再升空。在地面人员的精心指挥下,倪介祥驾机转了两个大圈子,连续着陆“(蹾)”了两次,前起落架仍纹丝不动。
看来,唯一的办法只有迫降了。 倪介祥决定:通知徐焕菊,组织乘客尽量坐在中部和尾部,反复教他们做好迫降的动作;自己驾驶飞机迫降,严宝弟把持油门,并在旁边提醒自己,待主轮一接地后立即拉第一发动机和第三发动机反喷至慢车位置,赵永亮负责拉下减速板和所有发动机总开关,并对发动机实施灭火,当飞机停稳后立即接通紧急撤离电铃。
23时07分,倪介祥驾驶飞机下滑,飞机以“轻两点”姿态着陆了,在机头擦地的一刹那,跑道上划出一道道闪亮的火星,令人把心都提到嗓子眼上。在滑行380米之后,飞机稳稳地停在跑道上,像一匹烈马终于被驯服了。“迫降成功了!”在所有旅客从应急滑梯上跳下去之后,机组人员才离开B-2173飞机。
据了解,东航B-2173客机空中遇险的原因已经查明,是飞机前起落架的销子断裂导致起落架收放失效。有关专家鉴定后认为,该飞机销子中某种金属成分含量过高,成分构成不合理,导致金属产生裂缝。
这次迫降,机上120名旅客、17名机组人员,除6名旅客和3名乘务员在紧急撤离时受轻伤外,均安全撤离,飞机未起火,保护了国家财产安全和旅客的生命安全,为民航赢得了荣誉,得到了中外旅客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在这次成功迫降中,倪介祥机长和机组其他成员正确处置,精心操作,避免了一场可怕的飞行事故,同时空管人员的准确指挥,地面公安、消防等其他人员的密切协作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对《紧急迫降》一片的编剧影响最大的因素,无疑是它的真实背景:“事实如此”。上海虹桥机场上真实发生的飞机成功迫降事件,既为《紧急迫降》的创作提供了动机,又为电影剧作提供了真实的依据。剧作者似乎只要对这一真实事件略加点染、进行少量的加工改造,就能够得到一个很精彩的故事;而且还能进一步提炼出品位很好的教育价值。
显然,《紧急迫降》的创作思路,正是按照“真实”的线索顺序展开的。
电影的情节主线当然是在天上(飞机上),蓝天航空公司的一架飞机起飞——发现一个起落架有故障——要求返航——空中查险和排险(包括查看液压系统、高空盘旋、地面观察、空中急转弯、后起落架着地、人工放起落架)——要求紧急迫降——最后迫降成功、皆大欢喜,称得上是线索清晰,且有根有据。 电影的辅线则是在地上(机场指挥部),始终与飞机保持联系并指挥其行动、紧急通知有关人员到场、上报民航总局、上报市委办公室;专家咨询到位、抢险指挥到位、机场领导及本地民航局领导到位、保险公司到位、市委领导到位、波音公司的建议到位;武警部队做好准备、消防车做好准备、救护车做好准备,称得上是面面俱到,且有条不紊。
这样上下配合、空地对话、点面俱到、纵横交错,构成了电影剧作的基本框架。飞机能否安全落地成为贯穿电影情节始终的一个最大的悬念,也是电影剧作的一个基本动力因素和想象资源。结局不明的悬念和紧张加上一定的人工造作,惊险的情节中夹杂一些有趣的细节花絮,可以将丰富的生活细节和思想内容结构成电影的整体。 进而,这一结构还具有明显的功能价值。
一方面,影片的叙事过程本身又是一个(飞行)科技传播的过程,具有减灾宣传的功能。影片情节的核心动力是飞机的故障,即人机矛盾;而影片情节的发展过程则是一个抢险减灾的“教程”,即人机对话、寻求解决与安全的过程。观众自会注意到,地面指挥的每一个排险减灾的指令,都会得到一旁咨询专家简明扼要的解释、并用钢笔做形象化的演示;而飞机迫降时潜在的危险和灾难,则干脆以电脑高科技手段加以直接的表现(这也形成了电影剧情的一个小高潮)。影片的最后还加上一段关于飞机安全系数的说明,其意义更是不言而喻。
另一方面,影片的叙事过程又同时是一个“寓教于乐”的过程。上级的关心、市委领导的到场、专家的尽职、指挥的明智,抢险、消防、救护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方方面面、万众一心,在影片中都得到了表彰。神奇的是,现场指挥的每一项指令总能与民航总局领导的指示不谋而合,当真是上下一心。有趣的是,在飞机紧急迫降之际制造撞车事故的新闻记者,在受伤获救之后仍坚守岗位、抢拍新闻、尽职尽责、令人肃然起敬。而飞机上机长夫妇之间、乘务长与乘务员之间、乘务员与乘客之间的各种性质的矛盾,也都在紧急迫降之前——自动化解,变灾难之惊恐为感人之祥和。飞机上的乘客,也都称得上是处变不惊、听从指挥的精神文明的模范。
作为最早涉及这类题材的剧作者,《紧急迫降》的编剧应该有一定的理由为自己漂亮地完成任务而感到自豪。
然而,《紧急迫降》这部影片却远没有期待的那样“好看”。
总体的感觉是比较单调。一架飞机在空中发生故障,转来转去,最后成功迫降,虽小有波澜,但缺乏大的变数,也就终不过如此而已。进而,情节的单调自然就会使人感到冗长,甚至让人疲惫。尽管编剧也在积极地想办法造成“跌宕”的效果,例如片中消防车出现三次,救护车当然每次都紧随其后,不仅有现实根据,而且试图以此加强影片的紧张情势。但剧情却没有因此而高潮迭起,相反倒是有些“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武警、消防车、救护车的第一次出现时完全无事可做,只是“有备无患”,而给人的印象则是人为制造紧张空气。结果如同“狼来了”,虚惊过多,到最后真的“来了”,也就不觉得有多兴奋。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值得深究。 问题就在于,该片的编者过多的注重了“现实”,而多少忽略了想象;过多的注重了主题的发掘,而多少忽略了剧情本身的要求。
《紧急迫降》有其真实的素材固然是一件好事,但事情常常还有其另外一面,那就是真实的事件往往会在无形之中限制剧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性,尤其是会制约了剧作者的想象方式,即会忽略惊险片或灾难片的类型特征及其叙事规则。简而言之,《紧急迫降》的情节基本上是有“险”无“惊”、其结果又是有“惊”而无“险”,当然就难以满足人们的观赏需求。
《紧急迫降》的危机和悬念只有一个(飞机起落架出了故障),真正的惊险也只有一次(最后迫降的那一刹那),其余的叙事过程就基本上只是在交待事件、甚至仅仅是交待排除故障的种种尝试。除了经商的乘客一度心理失常、带钱的乘客有一点小小的花絮、最后新闻车与抢险车相撞而出现一点小小的险情之外,全片基本上没有什么大的意外发生,更没有任何足以影响全局的矛盾冲突出现。而没有矛盾,也就没有变数、没有跌宕、没有“戏”、没有“步步惊、步步险、步步急、步步高”的意外、危机、悬念、曲折和紧张,怎能不使人失望?
我们当然难以指望作者凭空地想象出一场真正的灾难,或者制造出一个“敌人”(恐怖分子、劫机犯之类)来满足剧情的需要。但“紧急迫降”中的“矛盾资源”实际上还是非常充足的:飞机的机长与地面指挥之间有没有矛盾?机长与他的同事之间有没有矛盾?机长与乘务长夫妇之间的矛盾会不会对此次飞行危机产生意外的影响?乘务长与乘务员之间的矛盾会不会有影响?更重要的是,机上特殊情境及特殊心态的乘客会不会与机组人员产生强烈的矛盾冲突?还有地面上,保险公司与航空公司之间会不会有冲突?专家与现场指挥之间有没有冲突?总局领导的指示与现场指挥的决策之间会不会有冲突?现场指挥的要求与消防、救护、抢险、保安的实际能力之间会不会有距离、矛盾和冲突?每一种矛盾冲突,都有可能带来意外的惊险、危机和悬念,都能丰富剧情,使之更加精彩。
问题恰恰在于,作者非但不去开掘剧情中的矛盾资源、不去展开矛盾,而是尽可能地避免矛盾、化解矛盾。例如,上面提到的那个富商的心理危机,如果真的精神错乱会产生怎样的戏剧效应?再如最后的那场撞车事故,如果再多几辆相撞又会产生怎样的惊险危机?但作者不仅处处点到即止、轻易放过,甚至对其它的矛盾不加任何铺垫就让它们突然消弥于无形、进而化矛盾冲突为恩爱友好,以求“感人的效果”,终于使剧情平平无奇、单调乏味。作者似乎是在“纪实”,而不是在“编剧”。
就现有的剧情效果看,《紧急迫降》的编剧不仅在剧情情节上缺乏想象和创造,在剧情节奏上也缺乏控制和把握。 首先是危机出现过早。全片只有一个悬念,一张“王牌”,出现过早,必然使后面的剧情变得冗长拖沓。 其次是节奏缺少变化,一味紧张,有张无弛,当然“刚不可久”。另外也缺乏铺垫和对比:机场上事故发生前的有条不紊和事故发生后的忙乱不堪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表现,即使按“纪实”要求,也说不过去。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作者没有很好地利用现有的剧情资源而加以巧妙的结构,反使其节奏失调、步调紊乱。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带钱箱的旅客的“晚到”,这一小事故本应作为后来的大事故的一个有机的铺垫和隐喻,但作者却让他出现在机组人员登机之前,结果倒弄巧成拙,变成了“乱码蒙太奇”。 写“人”还是写“事”?或者说,是以写人物为主,还是以写事件为主?这是一般的电影编剧常常要碰到的难题,《紧急迫降》一片当然也不会例外。 对中国式的常规电影而言,这部明显应该以写紧急事件为主的电影,在人物设计上颇有可取之处。尤其是在飞机上,有最后一次当班的空姐、也有第一次当班的空姐,有第一次乘飞机的老年夫妇、也有成天在天上飞的商人;有长长胡须的老人、也有带小孩子的年轻母亲;有带钱箱上飞机以求保险快捷的中国乘客、也有上飞机就睡觉的外国旅客。真是男女老少、“古”(指的是那个神秘的长胡须老人)今中外、蓝领白领,一应俱全。由这些不同类型的人物组成一个小小临时社会,按照各自身份表现出各自故事,倒也有些可看之处。
尤其应该指出的是,编剧还善于通过一些经过精心设计的行为、语言细节来交代人物身份、刻画人物性格、描绘人物心理、传达生活信息。影片开头,机长夫妇对孩子的不同态度,既表明了他们之间的紧张关系,也交代了他们不尽相同的生活理念和生活趣味。飞机机务“及时进补”的细节,既表明此人的生活观念、也表现出了机舱内同事之间的融洽关系、还与后来冒生命危险出机舱查险、排险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尽管他及时进补的频率未免太快)。那对老年乘客夫妇上飞机后的几句简单的对话,就将他们的生活状况和性格特点表现得明明白白。而那位商人一开口,就牛气熏人、性格突出,加上后来又哭又闹、真性流露,愈加形象鲜明。
机长和乘务长这对年轻的夫妇的形象设计,更是大有可称道之处。一是机长其人出场平实,丝毫没有要将他作为“保卫国家财产的英雄”而加以道德美化的迹象,他所做的一切都只是在尽职尽责而已。二是“不是冤家不聚头”,冷战未休却偏偏双双走上同一航班,大大增加了影片的戏剧趣味和情节悬念。三是在飞机迫降成功之后,作为英雄的机长夫妇却没有出现在新闻记者的闪光灯面前,而是故意避开记者的采访、另找通向“圈外”的出路,从而表现出一种出人意料的潇洒。
相比之下,地面指挥刘远的形象设计就未免相形见绌。作者对此人虽然花费了不少笔墨,但此人还是只有动作、言语而没有个性特色。
此外,作者对地面其他人员根本说不上有什么“设计”,而只能满足于“交代”,勉勉强强将方方面面的人物交代清楚了,显然就已经是大功一件。其中唯一制造出一点意外、从而对影片剧情有可能产生影响的新闻记者,到末了也不知是从何而来。而市长最后到飞机出口去接人、充当抢险救护的角色,多少有些让人啼笑皆非。
若是把电影剧情与人物设计结合起来看,那就还有问题。 首先是几乎所有的乘客和机场人员对此危机的反应和影响缺乏创意,一切都只是按部就班、照常规办事。机上的乘客甚至只有两三人对此特殊情境做出特殊一点的反应就被及时地处理和安抚,只是作为电影中的小小的插曲,远远没有将此种人事当成影响和推动电影剧情发展的一种有机的力量来考虑。富豪商人的神经发作固然没有引起丝毫的连锁反应;而另一旅客钱箱自动跌落、打开、人民币散落在地,却居然没有下文。
更重要的是,对机长作非英雄化的描写,比之过去常规老套的好人好事宣传固然是一种大大的进步;但处理这样一种特殊的空难事故,却需要塑造出自己的英雄——主人公。《紧急迫降》对此做折衷处理,结果是机长其人除了做出几个漂亮的飞行动作之外,就只能充当地面指挥的应声虫,全没有英雄气概;换句话说,即使是英雄,在剧中也无用武之地。
最重要的是,英雄必须有其相互匹配的对手,而《紧急迫降》最困难的恰恰是,除了飞机的故障,没有什么“敌手”。如何在没有对手的地方创造出一个对手来?这正是考验编剧的能耐之处。其实,影片中的地面指挥刘远,天生就应该是机长李嘉棠的敌手——刘、李二人是事业竞争对手、谁也不服谁;且李的妻子一向羡慕刘远、李嘉棠却对此不以为然——假如编剧对此进行一番认真的设计……那么,《紧急迫降》就别有一番“风景”了。 可惜,这仅仅是“假如”。

㈥ 全国地名普查地名调查坐标点什么意思

一、地名普查组织实施
普查背景
我国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是1979年至1986年进行的。30多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市场化、国际化快速发展,原有地名不断消失,新生地名大量涌现,地名情况发生了巨大变化,迫切要求我们通过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全面掌握地名现状,同时对不规范的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不断提高地名管理服务水平,更好地适应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国务院2009-2012年部署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山东省青岛、东营、烟台、潍坊、威海、日照、滨州市等7市42县(市、区)完成了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任务,为全面开展地名普查工作积累了经验,奠定了基础。
目的意义
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是国务院开展的一次重大国情普查。目的是查清地名基本情况,掌握地名基础数据,提高地名标准化水平,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为社会提供全面准确的地名信息。
地名是基础地理信息,地名普查是一项公益性、基础性的国情调查。开展地名普查,有利于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巩固国防建设,有利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有利于社会交流交往、方便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对提高政府管理水平和公共服务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目标任务
查清地名及相关属性情况,对有地无名的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设置标准规范的地名标志,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加强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建立地名普查档案。
普查范围
地名普查的范围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外的全国所有领土(不包含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台湾省)。
山东省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区域以外的12市97县(市、区)。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试点地区需做好地名补查工作。
时间安排
此次地名普查从2014年7月1日开始,地名补查从2014年10月1日开始,到2018年6月30日结束。普查标准时点为2014年12月31日。分三个阶段实施。
第一阶段,2014年7月至12月,所有普查地区完成组织动员、成立机构、搜集资料、制定方案、人员培训等各项准备工作。
第二阶段,2015年1月至2016年12月,完成地名普查内、外业和成果验收准备工作。
第三阶段,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完成地名普查成果检查验收及成果完善、上报、汇总工作,建立档案,开展普查成果转化利用。
组织实施
此次地名普查范围大、涉及面广、情况复杂、技术要求高,为加强领导、确保工作顺利开展,普查涉及的县级以上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相应成立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的规定和要求,负责组织本行政区域地名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民政部门,承担领导小组日常工作。
普查工作要按照“统一领导、分工协作、分级负责、共同参与”的原则组织实施。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共同做好普查工作。
组织领导
县以上各级政府成立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本政区内的地名普查工作,并接受上级领导小组的领导和指导。普查领导小组成员由地名工作有关的部门或单位的分管负责人组成,主要包括发展改革、经济和信息化、教育、民委(宗教)、公安、财政、国土资源、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商务、文化、卫生计生、工商、统计、旅游、能源、测绘、铁路、民航、文物、地方志等相关部门和单位,可结合本地实际和工作需要确定成员单位。
基本工作流程
制定方案→培训人员→资料收集→实地调查→标准化处理地名→设置地名标志→建立数据库→制作成果→验收成果审定→上报归档→编纂出版地名出版物→开展地名信息化服务建设。
二、地名普查相关知识
地名含义
一般而言,地名是人们对具有特定方位、范围的地理实体赋予的专有名称。根据国务院《地名管理条例》,地名包括:自然地理实体名称,行政区划名称,居民地名称,各专业部门使用的具有地名意义的台、站、港、场等名称。
地名的基本信息内容
主要指地名的音(读音)、形(字形)意(地名含义、历史沿革)、位(位置、四至方位等)、类(类型、说明等)五个方面。其内容是:标准地名、少数民族语书写、罗马字母拼写、地名发音、别名、简称、类别名称、使用时间、地理位置、语种、密级、地名的含义、来历、历史沿革、地理实体概况、多媒体信息等内容。
普查的地名类别
根据地名学、地理学的学科分类原则,以《地名分类与类别代码编制规则》国家标准为基础,地名划分为12大类。此次普查主要是除海域类以外的11大类地名(海域类地名在试点工作中已普查),即行政区域,非行政区域,群众自治组织,居民点,交通运输设施,水利、电力、通信设施,纪念地、旅游景点,建筑物,单位,陆地水系,陆地地形等地名。
调查方式
根据普查地区情况,采取政府部门协作分类调取资料,发放调查表,分片调查收集,召集当地群众座谈,走访知情人,实地踏勘等方式进行调查。
地名标准化处理
地名的标准化处理是指依据地名管理法规和有关技术规范,对地名称谓(名称)、书写(罗马字母拼写)存在问题的不规范地名,进行技术性处理,使之达到标准地名的要求。
地名不规范主要表现在:一地多名,地名重名,一名多写,地名命名刻意崇洋、名实不符,地名译写不准确,地名用字不规范,地名含义不健康等。
地名标志的设置和管理
地名标志是表示地名地理实体专有名称和位置等相关信息、为社会公众使用的公共服务设施。在地名普查过程中,各地应按照《地名标志》(GB17733—2008)国家标准的要求,结合当地地名标志设置情况和现实需要,科学、合理、规范建设地名标志服务体系,设置缺失的地名标志,更换损毁的或非标准的地名标志。
设置地名标志的地名类别
行政区域界位、城镇街巷、居民区、楼、院、自然村(屯)、主要道路和桥梁、纪念地、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台、站、港、场和重要自然地理实体等应当设置地名标志。一定区域内的同类地名标志应当统一。
数据库建设
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管理系统是包含区划、地名和界线信息的综合业务管理系统,也是开展地名普查的基本应用平台。各地地名普查需建立本级国家地名和区划数据库,并保持管理系统软件及时升级更新。
普查成果转化利用
地名普查成果转化利用是充分利用普查获得的全面、准确、权威的地名信息和数据,开发研制生产多层次、多种类、可满足不同需求的地名公共服务产品,不断提高地名公共服务能力。产品主要包括:地名图(集)、地名录、地名词典、地名志等综合类工具书;地名文化遗产重点保护名录等专科工具书;地名故事丛书等知识性、趣味性较强的各类地名出版物;地名公共服务网站(地名查询系统);地名触摸屏;问路电话;导航产品;地名文化遗产宣传片等。

㈦ 林依晨和刘晔主演的电视剧老男孩的预告片bgm是什么

《Love you like I do》

这是是jamillions演唱的一首歌曲,收录在《Almost Famous》专辑中。被作为了电视剧《老男孩》的预告片主题曲。

2010年jamillions发行专辑《Almost Famous》,其中单曲Love You Like I Do击败Ne-Yo占据榜R & B冠军6周之久 ,hip-hop歌手TI的记录片也使用了这首歌曲。

(7)民航宣传片扩展阅读:

《老男孩》中其余bgm

《时光》由胡波涛作曲,老男人合唱团演唱,做为了本剧片头曲。

《牧马城市》由段思思作词,谭旋作曲,毛不易演唱做为该剧片尾曲。

《Old Boy》由黄星瑞作词,谭旋作曲,古巨基演唱做为插曲。

《不老男孩》由刘畅作词,谭旋作曲,古巨基演唱做为插曲。

《放下的时候》由谭旋作词,谭旋作曲,刘烨演唱做为插曲。

《失重》由段思思作词,谭旋作曲,郁可唯演唱做为插曲。

《我走之前》由陈晨作词作曲,陈晨、詹博演唱做为插曲。

《光的方向》由詹博、李宁作词,詹博作曲,詹博演唱做为插曲。

参考资料:网络-Love You Like I Do

㈧ 郑州轨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郑州轨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是一家集影视制作、品牌推广、营销策划、媒介投放、母婴杂志、母婴广告于一体的全方位视频传播服务商。成立于2007年,成立初期位于曼哈顿商业圈,现已搬到郑东新区路劲大厦高级写字楼。郑州轨道传媒有限公司业务范围:企业宣传片、影视广告片、栏目包装、企业形象片、企业专题片、产品宣传片、展会宣传片、电视广告片、政府汇报片、酒店宣传片、城市形象片、旅游宣传片、创意微电影、母婴杂志、母婴广告、VI设计、学校招生宣传片、房地产宣传片等。郑州轨道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拍摄的微电影《Love钢铁侠》宣传片《中国民航飞行学员洛阳分院50周年》《上海慕悦实业有限公司胃肠超声技术展示片》《河南鑫都实业集团》《山西易廉动物药业有限公司宣传片》《胡杨财富管理有限公司》都得到了极高的赞誉!
法定代表人:阴俊峰
成立时间:2007-08-22
注册资本:2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410105100014577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自然人独资)
公司地址:郑州市金水区未来路东、金水路南(曼哈顿广场3幢3单元7层)

㈨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的企业文化

没有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正确的名称是“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该公司的企业文化理念体系包括三个部分:

1、企业愿景:成为“员工热爱、顾客首选、股东满意、社会信任”的世界一流航空公司。

2、企业核心价值观:客户至尊,精细致远。

3、企业精神:严谨高效,激情超越。

(9)民航宣传片扩展阅读

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企业文化理念体系诠释:

我们是中国东方航空。

我们站在世界的东方,致力于建设一个“员工热爱、顾客首选、股东满意、社会信任”的世界一流航空公司,为全球客户架起安全高效的空中桥梁。

我们尊重客户需求,也创造客户需求,这一切都源于我们内心对客户的尊敬和对事业的热忱。

我们以战略的眼光着眼全局,谋划未来;我们以务实的行动关注细节,日清日高。我们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资源价值最大化,使我们的实力倍增,使我们的基业长青。

作为一家现代航空企业,我们关注员工的成长与幸福,尊重员工的贡献与才智,重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珍惜员工的热情与创意,给予员工公平公正的待遇与机会,营造员工热爱的家。

我们不断追求服务品质的提升,为顾客提供安全、舒适、便捷的航空运输服务和精准、精致、精细的全流程个性化服务,达到或超越顾客的期望,赢得顾客的信赖与忠诚,成为顾客心中首选,与顾客共同创造“世界品位、东方魅力”的品牌核心价值。

我们秉持稳健创新、开放合作的经营理念,构建规范高效的公司治理机制、严谨细致的风险管控机制和敬业创新的团队合作机制,竭力为股东创造持续稳定的投资回报,以共享价值赢得股东满意,使股东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

我们坚持创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重,带动全体员工努力提升经营业绩,促进和谐社会关系,投身社会公益事业,推进绿色航空实践,传承东方文化魅力,勇担急难险重任务,以良好的企业公民形象赢得公众的理解与认可,舆论的支持与维护,社会的鼓励与关爱,国家的信任与期待。

作为航空从业者,安全是我们的根基。严谨高效是我们必备的职业素养,也是我们的精神内核。我们必须保证每一位旅客都安全快速地抵达目的地,我们尽力保证及时准确地响应每一位旅客的需求,这是我们光荣而艰巨的使命。

我们不断认识自我、激励自我、超越自我,让每一个细胞都充满激情和活力,知难不难,只争朝夕,在日复一日的学习和创新中坚守平凡,成就不凡。

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我们奋斗不懈,持之以恒,努力创建世界一流航空企业,为全球客户创造更多价值。

参考资料来源:中国东方航空集团有限公司—东航企业文化理念体系

㈩ 2021年初中生学什么比较好

汽车维修的前景还是不错的,汽车保有量在增加,且汽车维修属于刚性需专求,客源没有问题。属但是这个行业也并没有多么好做,不管是房租还是人员工资都在日益上涨,店面的成本在增加,价格和利润却比较难有大提升。总的来说有发展空间,但没有那么的理想。

在现在社会,选择比努力更加重要,中国近几年汽车市场汽车保有量大幅提升,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汽车销售、检测、维修、美容、已经成为时下热门行业,学汽修的话可以来我们学校看看,专业的汽修学校

阅读全文

与民航宣传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房地产项目微信营销方案 浏览:174
内部培训师的培训方案 浏览:836
郑州同达电子商务有限公司靠谱不 浏览:329
管理乐园的营销方案 浏览:274
c2c电子商务的现状 浏览:989
电子商务专业找工作 浏览:614
支部党员培训方案 浏览:274
小型酒吧情人节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165
蚌埠中恒电子商务 浏览:641
建立企业家培训基地方案 浏览:770
电子商务人才培养基地 浏览:203
杭州希德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677
精神类药品市场营销策划方案 浏览:27
前期网店策划方案 浏览:309
营销部绩效管理方案 浏览:438
艾滋病宣传策划方案 浏览:346
517电信日促销活动方案 浏览:575
种子促销活动语 浏览:438
南京农纷期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88
简述电子商务安全需求 浏览: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