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非遗文化有麦秆画吗
麦秆画的非遗传承人,一根根看似毫无生气的麦秆,经过他的细心挑选并创作后,变成了一幅幅栩栩如生的画作,表现力细腻、造型逼真、形色丰富。
B. 如何利用新媒体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
将新媒体运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中,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尝试和探索:
1、加大资金投入,组织人力物力,研究和开发包括视频收集处理、文档加工、数字化图书馆等技术手段,根据不同性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别,开展科学详细地的数字化整理和归档工作。这里的整理不只是简单的信息复制,还包括信息的再加工和再创造,并尽最大限度地保持信息的原始性和准确性。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数字化平台的建设,让遗产找到一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构建由多种形式和载体组成的“活的记忆”。
2、数字化平台除了具备基本的信息查阅功能和图像视频展示功能外,还要具有和公众之间良好的互动功能。非遗数字化平台的建设一方面是为了实现数字化保护的目的,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平台的多媒体功能,让非遗资源得到更好地传播和传承。因此数字平台的建设要兼顾普通公众的接受程度,做到专业化和大众化兼顾。平台不仅可以免费查阅、下载非遗资源,还鼓励公众提供上传散落在民间没有得到统一保护的非遗资源,由政府机构进行适当的奖励。
3、利用各种新媒体对活动进行报道,让非遗资源第一时间近距离地走进公众。可以通过数字化平台、微信公众号、微博、博客以及QQ空间等媒介开展一些视频展演、有奖竞猜、“我与非遗的故事”为主题的征文等线上活动,激发公众参与活动的热情。在发布信息或者开展线上活动的时候,要图文并茂地设计好相关模块,只有文字或者单纯的图片堆积,不会起到很好的宣传效果。
4、以传统手工技艺为切入点,通过文化艺术地包装,将其衍生品与现实生活相结合,集中展示出非遗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化相结合投入市场。同时,在非遗创意产品投放市场前要树立品牌保护意识,特别是知识产权的保护。产品成形后,就要有针对性地开拓非遗创意产品的市场销售渠道。重点培育一批市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并争取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
5、此外,非遗创意体验是非常有效地开发市场的途径,通过各种新媒介的宣传推广,开发“非遗旅游专线”,让游客体验传统影子戏、剪纸、雕刻等非遗项目,亲身体会非遗资源的魅力所在。充分地结合新媒体开展以上工作,可以使非遗资源的保护形成一个生态的循环系统工程。不仅为非遗资源的保护开辟了新的路径,还为旅游市场的开发进一步提升了空间。
C. 年画为什么被列为非遗怎样更好的传承和创新
年画画面线条单纯、色彩鲜明、气氛热烈愉快,如春牛图、岁朝图、嘉穗图、戏婴图、合家欢、看花灯,胖娃娃等,并有以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作题材的。颇多作为门画张贴之用,夹杂着“神祇护宅”的观念,如“神荼郁垒”、“天官”、“秦琼敬德”等。
年画不仅是年节一种五彩缤纷的点缀,还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审美传播、信仰传承的载体与工具;也是一种看图识字式的大众读物;对于那类时事题材的年画,还是一种百姓喜闻乐见的媒体。
年画又是一部地域文化的辞典,从中可以找到各个地域鲜明的文化个性。这些个性因素,不仅在题材内容里,从各个年画产地习惯的体裁、用色,线条及其不同的版味,也能一眼识别出来。由年画可以认识全部的中国民间。
各地年画工艺都有固定的传承方式和工艺流程传统。各地制作年画时的要求和操作工艺反映着各产地不同的文化取舍和文化之间的差异,同时也反映了年画的传承方式—家传、招徒、办学—所蕴涵的民族精神、民族标识、社会的组织力以及其中的生活经验和情感。言传身教、口传心授、物化传播是年画的主要传承手段。
(3)非遗保护宣传画扩展阅读
民间年画为中国民间美术中较大的一个艺术门类,它从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渐发展为驱邪纳祥、祈福禳灾和欢乐喜庆、装饰美化环境的节日风俗活动,表达了民众的思想情感和向往美好生活的愿望。
民间年画历史源远流长,有着较多的产地,流行也十分广泛,通俗普及,而且拥有大量的读者,曾经有过颇为兴盛的发展。无论是题材内容、刻印技术,还是艺术风格,都具有自己鲜明的特色。它不仅对民间美术的其他门类曾产生深远的影响,而且与其他绘画形成相互融合成为一种成熟的画种,具有雅俗共赏的特点。
D.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
2006年: “保护文复化遗产,守护精神制家园”
2007年: “保护文化遗产,构建和谐社会。”
2008年:“文化遗产人人保护,保护成果人人共享”
2009年:“保护文化遗产、促进科学发展”;
2010年:“文化遗产 在我身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的主题是:“非遗保护,人人参与”。
2011年:主题:“文化遗产与美好生活",宣传口号:1、文化遗产无价 保护行动有我;2、保护文化遗产 传承中华文明;3、相约文化遗产日 品读中华五千年;4、手牵手保护文化遗产 心连心构建和谐社会;5、珍重文化遗产 共筑幸福家园。
2012年:“文化遗产与文化繁荣。”
E. 保护文化遗产的海报系列
借此宣传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资源,促进人类与自然的和谐发展。通过这座桥梁,展示中内国文明旅游容及知名企业品牌文化各自的精彩,让世界了解中国,让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在众多参展企业中,一家香港企业推出的系列平面海报,成为此次
F. 滩头木版年画的传承保护
2007年,在当地政府的协助下,一度秘不示人的滩头木版年画作坊按照传统仪式正式开门收徒,由于当地一直恪守着“传内不传外”的祖训,高腊枚作坊招收的学徒是钟海仙与高腊枚老人的两个儿子:钟石棉、钟建桐,而金玉美作坊招收的则是李咸陆老人的一个远房亲戚邓子军。
2008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钟海仙去世;2010年,同样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李咸陆去世。文化传承的问题因两位技艺高超的民间艺人的去世顿时迫在眉睫。
面对这种困境,当地政府立刻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甚至派遣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心的负责人来滩头镇做民间艺人的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打破家族传承的界限,广泛招收学徒,但招徒的成效并不理想。 市场的萎缩、艺人的改行、传承的危机,引起了当地政府的极度重视。隆回县委县政府及时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通知》、《隆回县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申报评定暂行办法》、《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评定奖励暂行办法》等一系列规范性文件,加大保护力度。
首先是培育恢复年画市场。县文化部门采取向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年画艺术、让滩头木版年画走入中学校园、春节免费向群众赠送年画、设立年画直销渠道、开展网络销售等措施,打开年画销路,取得了初步进展。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滩头木版年画的发展制定了详细规划。一是筹建滩头木版年画博物馆。二是组建滩头木版年画开发公司,支持恢复5-10家年画作坊。三是加强学术研究与交流,成立滩头木版年画研究会,组织召开年画艺术研讨会,开展与全国其他年画产地的学术交流活动。四是综合保护滩头木版年画产地——隆回县滩头镇的文化氛围,为年画生产、传承创造一个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其次是大幅度提高年画工人的工资待遇,按照《隆回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杰出传承人评定奖励办法》的规定,滩头镇共评定传承人4人,每人每月享受1000元传承补贴。4名传承人带徒10人,悉心传艺。为了让钟石棉、钟建桐兄弟俩专心学习父母的手艺,隆回县政府保留了他们在县城的公职。普通年画工人的工资待遇也从以前的每月1000多元增长到3000元左右。
当地文化部门还对滩头木版年画进行了全面普查,并由中华书局出版了《中国木版年画集成·滩头卷》。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则根据普查成果,恢复了已经失传的年画版本10个,其中包括著名的《西湖借伞》、《花园赠珠》等刻版,还原了年画艺术的本来面目。对与滩头木版年画生产相关的手工造纸,当地政府也有一定的保护措施,已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创新方面,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正在组织力量对年画进行包装设计,开发微缩版本年画品种。
滩头木版年画的现状已经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重视,经中宣部批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批准,滩头木版年画作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首批抢救保护工程,正式列入了国家社科特别委托项目。
G. 走进文化遗产手抄报图片漂亮又简更
走进文化遗产
H. 宣纸非遗文化
宣纸生产技艺”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宣纸是中国传统的古典书画用纸,是汉族传统造纸工艺之一。原产于安徽省泾县,以宁国府治宣城为名,故称“宣纸”。
2009年9月30日,宣纸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宣纸起于唐代,历代相沿。由于宣纸有易于保存,经久不脆,不会褪色等特点,故有“纸寿千年”之誉。
宣纸按加工方法分为原纸和加工纸。按纸张洇墨程度分为生宣、半熟宣和熟宣。书法和写意画用生宣,工笔画用熟宣。
I. 非遗《廿四节气》十竹斋水印版画艺术作品北京展出了
11月18日,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十竹斋木版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左一)在开展仪式上介绍《廿四节气》及木版水印技艺。当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廿四节气》作品在北京前门大街94号开展。由杭州十竹斋艺术馆馆长、十竹斋木版水印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魏立中历时3年创作而成的《廿四节气》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节气以版画方式呈现。据悉,展览将持续至2018年1月10日。
近年来,杭州十竹斋把“活着的中国彩色版画印刷术”带到了英国伦敦、瑞士日内瓦、美国洛杉矶、法国巴黎、印度新德里、西班牙马德里、德国纽伦堡、日本东京、丹麦哥本哈根、比利时布鲁塞尔和肯尼亚内罗毕等地,多年的对外交流、传播、教学使得十竹斋木版水印艺术以及其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与人文精神得到国际认可。十竹斋还连续荣获了“2015国家艺术基金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和“2017国家艺术基金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