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热卤水及其对流循环
在长期的实践中,经过激烈争论,去伪存真,人们终于认识到了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同生成因的。现在剩下的问题是,成矿物质呈什么形式、以什么方式运移到海底并在那里沉积下来。传统观念认为,成矿流体是岩浆期后溶液,金属主要来自岩浆分异作用。但是,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和70年代末期,在红海深部及东太平洋中脊分别发现的现代海底热液系统,为地质学家们提供了成矿作用的“天然实验室”。根据流体的化学和同位素研究资料,White(1968)指出,红海地热系统成矿流体以海水居主导地位,其中含有溶解的盐类金属来自伴存的蒸发岩和碎屑沉积物。受红海现代热卤水成矿作用的启迪,Anderson(1969)和Hutchinson等(1971)认为,对于古代块状硫化物矿床而言,传送金属的介质是热卤水而不是火山气体。特别是东太平洋21°N黑烟囱的发现,证实了热卤水的温度可高达350℃,而且金属硫化物正从这种卤水中结晶出来,堆积成矿体。根据这一事实,Ableson(1979)在“地质学家的新机会”一文中指出,“这一观测结果,打开了通向成矿作用新观念的大门,提供了关于成矿作用机制方面的新见解。”
东太平洋中脊现代热液系统正在喷发的黑烟囱和白烟囱十分直观地告诉我们,含矿热卤水确系沿着破裂带上升,并直接喷射到海底。上升流体的速度每秒可达数十厘米(白烟囱)和数百厘米(黑烟囱)。在红海地热系统中,虽然未看到正在喷发的“烟囱”,但最近在“Kebrit”海渊发现了呈“烟囱”状的块状硫化物(Blum和Puchelti,1991)。它们具有保存完好的溶液流动的通道,其中有一个完全是由自然硫组成。另外,于1966年和1971年,相隔52个月期间的观测发现,“Atlantis-Ⅱ”海渊下层卤水的水温由56.5℃升高到59.2℃,上层卤水由44.3℃升高到49.7℃。计算表明,这一变化是由大约0.346km3、温度为104℃的卤水输入所致(Ross,1972)。根据海底热液系统的这些事实,Spooner等(1973)、Solomon(1976)、和Bonatti(1978)提出了卤水对流循环的成矿模式(图8-2)。
但是,对流循环的另一个方面,即是冷海水下降活动是否存在。板块构造理论研究认为,岩石圈板块随着远离产生它的轴部带而缓慢冷却,并且通过计算能求出在成熟过程中的板块发生垂向传导的热损失。计算结果表明,理论曲线与实测热流值相符合。但是,在靠近扩散轴的年轻岩石圈处,实测的热流值变化很大,总是大大低于理论值。这种矛盾现象被解释为,在靠近脊轴的地方,大部分热量不是由于热传导而是由于对流(也就是热流上升、冷流下降)损失的(Lister,1972)。热液系统的数学模式表明(Wolery and Sleep,1976;Crane and Normark,1977;Sleep and Wolery,1978),大量的海水被囊括进去了,并且它们能渗入洋壳到达5km的深度。从物理学的角度来看,在多孔的有裂隙的介质中,流体能否产生对流取决于热梯度。如果热梯度超过了绝热梯度,就有可能产生流动。因此,在海底热液系统中,发生海水对流循环是正常现象。毋庸置疑,现代地热和海底热液系统的研究,对矿床学界正确认识块状硫化物矿床的成因起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图8-3Ohmoto和Rye(1974)根据黑矿型矿床中氧和氢同位素数据设想的Kuroko矿石的成因模式
同生成矿论于19世纪起源于欧洲,但是,真正的发展则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Of-tedahle(1958)“论喷气-沉积矿床”一文象征“新纪元”的开始,加拿大等地太古宙绿岩带中块状硫化物矿床和日本黑矿型矿床的研究,是新理论产生的源泉。块状硫化物矿床是在海底热液系统卸载通道或其附近形成的认识是完全正确的。
⑵ 热卤水的成因
1965年以前,根据水化学组分,多数海相沉积环境中的热卤水被认为是沉积时圈闭的海水(White,1965)。随着氢、氧同位素的引入认为地层水主要与淡水注入、排替原生水有关(Clayton等,1966;Kharaka等,1985)。最近,则将水化学和同位素资料相结合综合研究,相继提出了:海水蒸发浓缩后与淡水混合成因观点(Knauth和 Beeunas,1986;Kharaka 等,1987;Connolly和 Walter,1990)、完全暴露的蒸发海水成因观点(Knauth Beeunas,1986)等。
几乎所有这些学者都注意到了水-岩相互作用对水化学演化的影响。因而,也识别出了主要受水-岩反应控制的成岩改造同生水(Land Macpherson,1992;Land,1995;Fisher Boles,1990);泥页岩薄膜渗滤作用成因理论(Clayton等,1966;Kharaka等,用来解释贫蒸发岩地层中卤水的成因,认为地层水通过泥页岩薄膜后将使相对重的组分残留下来,并导致地层水矿化度的增高。通过薄膜渗滤作用形成卤水的过程,被认为是在压实作用诱发的压力驱动下,地层水通过半渗透的泥页岩水膜的过程(Graf等,1982)。不带电荷的组分及半径小的、一价的离子比半径大的、双价的离子优先通过,而导致参与卤水富Ca、富Br、富Cl(Kharaka和Berry,1973)。大量的实验已证实,泥页岩可表现出半渗透薄膜性质(Demir,1988)。其他证据也显示半渗透泥页岩可导致水的渗流,即从淡水流向盐水层(Marine和 Fritz,1981)。但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卤水形成于泥页岩薄膜过滤作用的理论已受到广泛质疑。尽管泥岩具有薄膜性质,但是流体穿过超压带向上流动,可以通过裂缝和断层,而不是沉积物的基质空隙,于是薄膜渗滤作用失效了(Hanor,1984)。事实上,密执根盆地泥盆系卤水也已被重新认定为蒸发成因(Wilson和 Long,1993)。
⑶ 四川现捞辣卤,热卤怎样做,捞卤的做法
准备材料:生抽:两大勺、老抽:大半勺、耗油:一大勺、盐:适量、生姜:2g、海带:适量、藕:两节、鸭爪:2斤、豆干:10片。
1、鸭爪洗净、藕去皮洗净切片,海带、豆干洗净备用
⑷ 长沙热卤四合一什么卤
所谓的热卤四合一,就是,你可以在菜牌上随便点至少四样卤菜,多点不限,但最少四样,有荤有素,价格不等。比如我去的这家,荤菜一般8元,素菜一般4元。然后店家就会把这几样东西拌在一起,调味以后端出来。
这个就是传说中的热卤四合一了,不过老实说,分量不怎么样啊
⑸ 布卤斯功夫热卤为什么这么受欢迎是不是因为好吃
我觉得首先它肯定是好吃,不过布卤斯功夫热卤的品牌理念有一种人文情怀,他可以让消费者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到幸福。
⑹ 冷卤和热卤的区别
冷卤是市场最常见的销售方式,普遍都是卤制完成后直接摆盘销售,优点是种类齐全。但是因为种类太多精力被分散的更多,很难有功夫深入研究产品的细节。
最明显的就是小县城很多卖卤肉的都添加硝,这种气味在肉热的会被肉香遮盖住,但是冷却后就能闻到硝处理过的肉产生的明显气味。
因为我们卖的是肉,讲究色香味俱全,再好的香料配方在肉类冷却后不靠近闻都闻不到香气,这样很难激发买家强烈的购买欲望。
热卤则是在售卖时对卤汤进行加热,而成品卤肉依然要放在锅上面的篦子上继续加热,主要目的是让浓郁的肉香不断散发,从而让人闻起来都有足够的购买欲。
只是热卤同样也有缺陷,在成品肉类加热的同时肉类的重量会逐渐缩减,放在上面热的越久汤汁流失的越多。不过热卤可以满足食客对色香味俱全的追求,他们喜欢看起来新鲜的健康的,吃肉还喜欢热乎的。
最本质的区别就是热卤只靠纯肉类销售就能经营好,而冷卤则是需要诸多种肉类的配合还有凉菜的搭配才能增强效果,不然别人很难对着冷冰冰的肉产生强烈的购买欲望。
热卤不需要太多的种类,比如猪头肉、烧鸡这两样足够。因为猪肉在加热过程中会散发浓郁的肉香,而鸡肉会散发鲜香,它们结合起来无论对增香还是对卤汤增味都有巨大的帮助。如果再加上大骨头销售更是锦上添花,而且因为品种单一很容易感受到原料产生的细节变化,这样能方便提升自我技术水平。
我们研究卤肉技术到现在发现香辛料永远是辅助品,所做的一切努力都是最大程度的把肉的最佳效果发挥出来,不信大家可以试试同样的配方分锅卤制完全不同的产品,几次后自然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区别,注重加工工艺也可以让产品效果更上一层楼。
就比如我们说的猪头肉+鸡+大骨头,它们三个搭配能优势互补还不会导致效果冲突,不好的配方和加工工艺只是没发挥出来肉类本身的效果。
以上只是优劣分析,具体如何选择还是要自我判断,只是不要用冷卤的销售速度判断热卤的销售速度。
⑺ 我准备做热卤,取什么名字才好呢
忘不了。好再来。绝味。
⑻ 请有文化的人赐名,做小吃,热卤,起个有文艺气息的店招牌名
卤之深(鲁智深)
⑼ 卤味中的热卤是怎么做的
就是各种大料调料跟肉骨头熬出来了,其实卤味中没有热卤和冷卤之分,各地方不同,所为热卤也就是把卤好的菜再一次在烧开的卤水中热一下,再帮你加点调料拌一下就称为是热卤了,那只是一种忽悠人的做法,让人感觉有种新鲜感,这也是一种经营思路。
⑽ 天热了热卤怎么样不容易坏
做卤味天气热了,用风扇把卤味吹干卤,蒸发水分,或者真空包装起来,冰箱里冷藏保鲜。保存太久也会变的不新鲜了,口感没有那么好吃的。卤味尽量赶快吃完。
卤味一次不能卤很多,吃完在做卤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