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陕南(安康)以什么闻名呢
安康市
牛王漆:为安康地区生漆产品的总称。曾用木桶盛装运销,又称安康木漆。本世纪初,安康漆商饶宗安氏,用牛头作商标,贩运安康地区平利县牛王沟一带所产生漆,称作“牛王漆”,后以品质纯正获誉。其中平利、岚皋两县,家家栽漆树,户户割生漆,历史悠久,经验丰富,产品质量好,素有“漆乡”之称。其中以大红袍产漆最高,10年生树,株产可达200克/年以上,漆酚含量在国内亦名列前茅。
汉滨区
“冬桃”:为中国特有珍贵水果,主产于东镇乡、茨沟乡。
城关镇:尤以丝绸产品驰名。
紫阳县
茶叶产量占全省一半以上,“焕古毛尖”质地最优。“金钱橘”、“高桥麻”享有盛誉。
紫阳毛尖:唐代称“茶芽”,清代称“毛尖”、“芽茶”。主产于汉水两岸浅山丘陵地带,尤以桂花庄、焕古乡(称宦镇)产量最多,质量最好,故历史上又称“紫邑宦镇毛尖”。成品通身白毫显露,条索紧细匀整,色泽碧绿或银白色油润,香气清高芬芳,汤色清澄,浅绿,味鲜爽、洁醇、回甜,具有浓郁的熟板栗香型。
“金钱橘”:产于城关镇、瓦房镇、和平乡,尤以城关镇大力滩村所产为尤。
和平乡:“桂花庄茶”、“金钱橘”。
焕古乡:特产“焕古毛尖茶”。
岚皋县
生漆产量列全国前茅。藤编制品以质地精良而驰名。
岚皋藤编:系以当地所产青丝葛藤为原料编制而成。产品品种有:藤椅、藤箱、花篮、躺椅、果盘、屏风、茶几、单坐及多坐沙发、安全帽等120余种。具有实用价值与观赏价值,对人体皮肤无任何化学损害。
旬阳县
所产陕南白山羊、赤岩牛为地方优良畜种。
水磨乡:为良种“赤岩牛”产地之一。
镇坪县
以黄连为主的中草药当归、党参、牛膝、玄参、独活、杜仲、天麻、黄柏、厚朴、麝香等达673种,素有“巴山药乡”之称。有大量野生中华猕猴桃。
平利县
盛产生漆、尤以“牛王漆”驰名;有党参、黄连、当归、杜仲、天麻等中药材,以“八仙党”最佳。
牛王乡:为著名的“牛王漆”产地,被誉为国漆。特产“三里垭茶”。
松牙乡:陕西名茶“八仙云雾”产地。
八仙乡:特产“八仙党参”。
大贵乡:特产“大贵麻”(又称贵字麻)。
石泉县
是本省吴萸最集中产区之一。林特产品以棕片、香菇、黑木耳为主。
宁陕县
小川乡:特产“小川板栗”。
柴家关乡:特产天华山菊花心“秦党”驰名全国。
白河县
以月儿石即绿松石、古称碧珍闻名。所产皮纸、烙花木筷为传统手工业品。
白河绿松石雕:系以绿松石为原料雕刻而成。俗称绿宝石,有天然矿石,以该县月儿潭所产最佳。产品有铁扇公主、四怪出海、观音菩萨,以及项链、戒面、鸡心等装饰品。远在商周时代已见有关该石记载。
城关镇:以皮纸、烙花木筷驰名。
月儿乡:特产绿松石,为珍贵翠玉,又称“月儿石”。
汉阴县
产金银花、天麻、丹皮、杜仲等中药材。
一、羊肉泡
正名羊肉泡馍,是西北地区的特产。而安康的羊肉泡又有别于西安市一带,特别讲究汤味
二、魔芋豆腐
新鲜魔芋豆腐或凉拌、或晒至半干与肉同烹,色香味兼备。
酸菜炒魔芋
三、香菇丸子
特产香菇,色泽暗红,肉厚质美,含高蛋白,低脂肪,将香菇与鸡肉混合制成,醇香滑嫩,口感颇佳
四、腊肉
又叫熏肉,每年入冬腊月,家家户户宰杀年猪,除留够过年吃的新鲜肉外,其余剩鲜肉用食盐,配以一定比例的花椒、大茴、桂皮、丁香等佐料,腌入缸中。7至15天后,拿出来用棕叶绳索串挂起来,滴干水,然后挂灶头或火炉上面,经过烟熏火烤,久而久之,便成了腊肉。
蒜苔腊肉
五、安康米酒
安康米酒:安康人多喜饮酒。一般家庭,常年备有甜酒、稠酒,客一进门,就斟上一大碗,使人既解渴,又解乏。甜酒,亦称“醪糟”,米酒是安康一带著名的传统饮料,含有多种维生素。酒精成分含量仅为十度左右,即使不善饮者也可饮用。在安康城乡,逢年过节,婚嫁喜庆,家家酿制甜酒自饮或招待宾客已成习俗。安康甜酒的制作工艺细巧精湛。酿成饮用时,若在甜酒中调入鸡蛋、核桃仁、葡萄干、红枣、桂园、银耳、元宵等,其味更佳,营养更丰富,为一大补品。
六、五里稠酒
安康的五里稠酒也极有声名,它和西安的黄桂稠酒堪有一比。五里稠酒的制作比甜酒还要精细。成酒后色泽橙黄,甘甜爽口,回味无穷。稠酒不但具有滋补营养、活血化淤、祛风御寒作用,而且还能防病、治病,喝一碗稠酒,一时间血顺气畅,腰腿舒展,极为舒服
七、菜 豆 腐
分粗细两种,做法是:把磨好的豆浆去渣,放在锅内烧开后,用石膏或酸水慢点,同时投进一些青菜使其结块,再放上油盐佐料就成了细菜豆腐。豆浆不去渣,照上做法就是粗菜豆腐,俗称“连渣闹”。
八、蒸面
蒸面是安康风味小吃一绝,它和“羊肉泡”已成为当地人早点之首选,也是外地游客颇具口碑的风味小吃。蒸面以面粉为主料,添加少许食盐用水和成面浆,将面糊盛入表面涂擦食油的铁制或铝制圆蒸面锣里,放入在大口铁锅水里蒸,数分钟后,一圆型、清黄、柔软的蒸面即成。再配之豆芽,浇上酱油、醋、蒜泥、芝麻酱、油泼辣子即可食用
九、炕炕馍
又叫芝麻饼,是一种圆形或长方形的烙饼。圆形似满月,叫作圆炕炕,碗口大小,边厚中薄;长形似神牌,叫做长炕炕。馍上面粘满芝麻,饼上每隔指许,剁有似断非断的刀印
十、干盐菜
味道独特,肉香而不腻,属上等佐饭之菜。
十一、安康甜酒
甜酒营养丰富,四季皆宜,冬可暖身,夏可解渴。
十二、秦氏牌香菇
十三、老山农牌天麻
十四、嘹的太牌黄精茶
十五、紫溪牌秦巴硒菇
十六、凤凰山牌野生葛根粉
2. 山陕会馆在哪里
聊城时光回溯到明清之际,山西、陕西的商人们驱赶着一拨拨的马车驼队,从遥远的黄土高原一路走来,加入到浩大的运河河贸易大军之中。
来到聊城,他们心存宏愿:“虽在齐右”,也要有“登华巅而泛汾波”的那份乡情……说不尽的乡情今天能读到的有关聊城山陕会馆的文字资料是清朝人李弼臣撰写的《旧米市街太汾公所碑》,他写道:“聊摄为漕运通衢,南来客舶络绎不绝,以吾乡之商贩者云集,而太汾两府尤多。自国初康熙间来者踵相接,桥寓旅社几不能容。议立公所,谋之于众,捐厘醵金,购旧家宅一区,因其址而葺修之,号曰‘太汾公所’。”太汾公所便是山陕会馆的渊源,当山陕商人多得连太汾公所也不能容纳时,山陕会馆就应运而生了。
乾隆八年(1743年),山陕会馆开始兴建,在会馆复殿正堂的脊檩上至今仍保留着“乾隆八年岁次癸亥闰四月初八日卯时上梁大吉”的朱墨文字,南间脊檩上还用朱笔写着山陕工匠的名字——梓匠(即木匠):赵美玉、常典;泥匠:孙起福;油匠:李正;画匠:霍易升;石匠:李玉兰。北间脊檩上写着会馆住持张清御和山陕经理18人的名字。会馆的兴建让山陕客商兴奋异常,他们感慨会馆是一处“以敦亲睦之谊,以叙桑梓之乐,虽异地宛若同乡”的好地方。
会馆最初的建筑规模并不大,历经4年建成的房舍也不多,只有正殿、戏台和一排楼群,南北两面都是空的。但浓烈的乡情让腰缠万贯的山陕商人们不惜钱财继续扩建,至清嘉庆十四年(1809年)才有了现在的规模。屈指算来,时间延续了66年,而耗费的白银总共有60465两6钱9分。
会馆承载了太多的乡情,1845年它第五次重修,聊城知县李正仪为此写了碑文:“斯役也,梓匠觅之汾阳,梁栋来自终南,积虑劳心,以有今日。今众聚集其间者,盹然蔼然,如处秦山晋水间矣。”要的就是这份乡情,我们今天在会馆里所能看到的山门、戏台、钟鼓二楼,每个细节都渗透着乡情乡思,有着让人解读不尽的醇厚韵味:画梁雕柱是终南山的木料,巧夺天工的精美构件是汾阳木工的匠心。置身其间犹如来到秦山之下、晋水之滨,不由你不想起“登华巅而泛汾波”的那份乡情。敬不完的关公山陕会馆俗称关帝庙,“祀神明而联桑梓”,联的是乡情,敬的是关公。会馆极盛时期,内外共有各种花灯350盏,每更换一次蜡烛就需要350支,其中大殿供桌前的一对大蜡烛有五尺多高,直径超过一尺。据说,两个大蜡烛点上后可以燃烧一年,是山西一个经营蜡烛的商人特意制作的。每年快到关帝生日的时候,那个商人就选好日子,用一头小毛驴驮着两支大蜡烛起程了,在关帝生日这一天赶到聊城,点上新蜡烛以表对关帝的尊敬。这样年复一年,从不间断。
山陕会馆的戏台是最热闹的戏台,大大小小的戏班都来这里演出,每年春节、端午、中秋三节更要演戏娱神,让老百姓免费观看。但会馆的戏台一般不演关公戏,关公老家的商人们尊关公为帝君,认为帝君在殿一切活动都应严肃,不能容忍关帝随便粉墨登场扮演唱作。有些人不信这一点,非要对着来。当年有一个驻聊城的军阀就硬要在这里演一次《走麦城》的大戏,谁知锣鼓刚刚敲响,演员尚没挑帘出场,大殿内的桌围、布幔却轰地着起火来,一下子把会馆照得通亮,火焰直向坐在台前的军官扑去,当即把那人吓昏倒地。自此,在这会馆里再无人敢演关公戏了。
人们敬仰关帝,有了什么善事义举就会往关帝身上联系。会馆二进院内有两株古槐,已经有四五百年。某年盛夏的一日,烈日炎炎,南面的大槐树忽然着起火来。这个槐树从根至顶树心已空,似高大烟囱助火燃烧,人们担水灭火,却无济于事。当人们无可奈何之时,天空电闪雷鸣,倾盆大雨瞬间来到,很快将大火浇灭。至今还可以看到那棵槐树着火的痕迹,人们都说是关帝显灵,救下了这棵槐树。
聊城当地群众却不像山陕商人那样信服关帝。过去山陕会馆对面还有一座当地人修的关帝庙,只有一间房一个门。矮小简陋的小庙和山陕会馆形成鲜明对比,于是庙门上添了一副对联:“河东河西两关爷,一穷一富;沟南沟北双眼井,有苦有甜。”下联说的双眼井是聊城清水沟两侧的两眼井,一河之隔却苦甜大异,让人联想到关帝也不能普照天下,穷人与富人还是那样悬殊。夸不够的财富山陕会馆关帝大殿前有两只石狮子,雕琢之精美堪称绝世。关于雕造这两只狮子的花费,会馆南过墙的石碑上有一段非常明晰的记载:“石料使银一百六十三两六钱一分,石匠路费使银四十一两,石匠工使银四百二十九两八钱八分。”总算下来,这两只狮子共耗白银634两有余,这在当时,耗资之巨一定让人大跌眼镜。
山西商人之富绝不虚妄,如此一座会馆体现出的实力自然不可小瞧。在当时,人们排列富裕商人的名次,最前面的大串名字基本都是山西人。聊城人还传说,不仅干着生意的山西人富裕,当年就是那些宣告歇业、打道回府的商人中,携带钱财最多的也是山西人。山西商人为什么这么富裕?有人将此归结为“持筹握算、善亿屡中”的个人经商才能,有人则认为出于“朴诚勤俭”的经商理念。山陕会馆1807年曾立一《山陕会馆接拔厘头碑记》,碑中可以读到这样的语句:“从来可大而不可久者,非良法也,能暂而不能常者,非美意也……”字里行间让人读出了山陕商人坦然从商、目光远大、精于管理、讲究信义的商业素质与人格,这大概是他们成功的最大秘诀。
山西商人在钱财上的大方与义气有口皆碑。在聊城,人们喜欢讲这样一个故事:一个山西商人欠了另一个山西商人千元现洋,最后还不起,债主非常照顾借债人的脸面,就让借债人象征性地还一把斧头和一个箩筐,寓意此事到此了结,哈哈一笑,情谊还在。这种不为眼前小利背信弃义的做法,很自然地让人想到关帝遗风。山陕会馆里题写着许多楹联,说得最简洁、也是说得最好的就是:“精忠贯日;大义参天”这一副。这是赞誉关公的,也是赞誉山西商人的,当山西商人心里装着“精忠”和“大义”驰骋商场的时候,赢得财富便如“探囊取物”一般。挥不去的遗憾与山陕会馆建筑相辉映的是会馆过墙边的19块碑碣。这些碑碣不仅记载了会馆置地、建设、重修所用的银两开支数目,而且在八块石碑的背面不厌其烦地刻上各商号的捐银数目,这些碑石林立而成一片“财务公开栏”,是活生生的商业史料。
1938年,日寇侵占聊城,山陕会馆被日伪汉奸盘踞。会馆的当事人陈继先老人回忆,当时会馆的首事人用十个大铁箱装载着会馆200余年来的全部账簿、册籍等档案资料,交给“值年管账”的陕西籍怀德堂药铺。当日寇攻人东关大街时,市民早已撤离,而怀德堂人却来到会馆,将大门紧闭,日寇敲打不开,就放火烧毁了会馆的前院,一时间灰飞烟灭,会馆账簿、文书等由此付之一炬。·相关链接·运河岸边古戏楼□常诚京杭大运河穿长江过黄河来到聊城,带来了客商,也就带来了会馆的兴旺。几百年间,聊城运河沿岸曾有江西、苏州、赣州、武林、山陕等八大会馆面河而立,至今只有山陕会馆历经沧桑姿容依旧。山陕会馆位于东昌府区东关双街古京杭运河西岸,坐西朝东,东西长77米,南北宽43米,占地面积3311平方米,整个建筑由山门、戏楼、夹楼、钟鼓楼、南北看楼、南北碑亭、南北大殿、春秋阁等组成。山陕会馆1988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山陕会馆的戏楼最有名,被推为全国此类建筑之冠。走进会馆山门,迎面便是华美的戏楼,戏楼门上大书“岑楼凝霞”,其意为戏楼虽小,但高可与彩霞相接,内饰华丽,好似彩霞一般。门两边各有一幅线雕石版画,左为松鹤,右为梅鹿。戏楼前的天井内巨碑矗立,古树参天,蓊郁成荫,庄严肃穆。戏楼正面雕梁画柱,各种彩绘浓墨重彩。楼顶造型奇特,白色葫芦顶,外檐向四隅伸出十个翼角,如凤凰争飞,似孔雀斗艳,最能显示古建筑的艺术匠心。
戏楼与夹楼内壁记有来此演出的许多戏班剧团及上百个剧目名称,京剧、山西梆子、河北梆子等剧种为多,是研究我国戏曲发展史的重要资料。戏楼后台南、东、北三面还留下了许多墨笔题记,多漫漶,清晰者仔细读来则很有趣味。南侧上有一首打油诗写来曲折回环,抒发了满腹牢骚:“山陕会馆戏实早,未曾天明开饭了,清晨就把神来拜,掌班还在下处吵。风里也得这里跑,下了大雨也得跑,开场唱了六大曲,掌班口内还嫌少,谁知又把戏来添。会里未到王老三,掌班内里吃中绰(施舍)……”写这首诗的艺人文化水平不高,但写自己的生活感受却句句真情实感。
当年,山陕会馆的戏楼常年演出不断,从碑刻、墨题中可以研究出那时的盛况。清同治元年(1862年),从八月初一到初五的5天内,东昌府万庆班就在此演出了这样30个剧目:满堂福、双富贵、万寿亭、忠义图、古石岭、乾坤镜、五龙会、白蟒山、关王庙、穿珠记、清河桥、摩天岭、大保国、辕门斩子、封王、探母、打严嵩、阴阳河、八大锤、九里山、十字坡、一匹布、九更天、九星灯、六仙洞、白水滩、六月雪、延安府、丁甲山、烈火旗。这些剧目有些至今还在演唱,有些则只存下剧目,不再见于演出,它们都是研究我国戏剧艺术的活生生的第一手资料。
3. 《风起霓裳》预告发布,你会去追这部剧吗
《风起霓裳》是由优酷、陕文投艺达影视、国文影业出品,陈家霖执导,古力娜扎、许魏洲领衔主演,施诗、赵顺然、李芯逸、陈瑾如、张晚意等主演的古装爱情励志剧。
该剧改编自蓝云舒小说《大唐明月》,讲述了唐高宗永徽年间,极具制衣天赋的胡女库狄琉璃与少年登科却多年蹉跎不遇的裴行俭之间的爱情故事。
剧情中,女主同时除了搞爱情也要搞事业,探寻真相的经历,其中的波涛汹涌也是让人精神集中,引人入胜,这也难怪大家会十分期待了!
这样的影视剧 谁能够忍住不去追了!
4. 为什么有人说大清早亡了,而陕甘总督还差点为溥仪打下一片江山呢
在大清灭亡后,“北升允,南张勋”,一蒙一汉,为大清复辟不遗余力,然而人们只知道张勋,却并不了解升允。
1913年“二次革命”爆发,升允看到机会,暗中联络蒙古王公,妄图再掀复辟,最终失败。此后升允东渡去了日本,寻求外国力量的支持,回国后,升允四处奔走,不断进行复辟活动。
在联络日本人的同时,升允和张勋也来往不断,1917年张勋复辟后,六十岁的升允被任命为大学士,无奈清朝大势已去,复辟闹剧仅仅维持了12天。此后升允寓居在天津日本租界,继续他的复辟大梦。
1931年升允病逝于天津,溥仪赠谥“文忠”算是清朝对升允的一生盖棺定论,全了他忠臣的名节。
升允和张勋一样,谋求复辟虽然倒行逆施,但是也让人不得不佩服他们的忠义,在复辟过程中,升允曾作诗明志:“老臣尚在此,幼主竟何如。倘遇上林雁,或逢苏武书
5. 中国拍摄的电影题目
早期中国电影
(1931年以前)
中国电影事业发端于20世纪初。1905年,北京丰泰照相馆创办人任景丰拍摄了由谭鑫培主演的《定军山》片断,这是中国人自己摄制的第一部影片。1913年,美国人经营的亚细亚影戏公司拍摄了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中国第一部有故事情节的短片《难夫难妻》。191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拍摄时事短片。次年成立活动影戏部,此后拍摄了两部中国最早的长故事片《阎瑞生》和《红粉骷髅》。1922年 ,张石川与郑正秋 、周剑云等组织明星影片公司,1923年完成由郑正秋编剧、张石川导演的《孤儿救祖记》,影片严肃地涉及了当时的社会实际,表现手法具有较浓的生活气息,演技自然、亲切、朴素。与此同时,出现了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神州影片公司、长城画片公司、民新影片公司等一批较具规模的影片公司。邵醉翁兄弟于1925年创办天一影片公司,首先取材于民间故事,拍摄一批古装片,并在上海掀起拍摄古装片的热潮 ,还以此立足于南洋市场 。1925~1927年间,上海先后成立140家中小型电影公司;广州、北平(今北京)、天津等城市亦拍摄影片。1928年明星公司开拍《火烧红莲寺》后又形成一股武侠片热潮。此后的4年间上海各公司拍摄了400多部故事片,其中一大半是“火烧”、“武侠”、“神怪”之类光怪陆离、粗制滥造影片。1928年,民新、大中华百合等影片公司组合成联华影业公司,先后拍摄了《恋爱与义务》、《恒娘》、《桃花泣血记》等片。1930年,明星影片公司和友联影片公司试制成功蜡盘发音有声影片《歌女红牡丹》和《虞美人》。1931年华光片上有声电影公司在日本完成中国第一部片上发音影片《雨过天晴》。到1935年,中国完成了从无声电影到有声电影的过渡。
编辑本段左翼电影运动
(1931~1937)
1930年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先后于上海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和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九一八、一二八事变后,上海的抗日战争爆发,电影界的有识之士深感时代需要反映现实的影片。1932年5月,明星影片公司聘请黄子布(夏衍)、郑君平(郑伯奇)、钱谦吾(阿英)担任编剧顾问,与郑正秋、洪深等一起组成编剧委员会。1933年3月中国共产党的电影小组成立,由夏衍任组长,成员有钱杏邨、司徒慧敏、王尘无和石凌鹤。电影小组的成立推动了明星、艺华、联华等影片公司的电影创作,也影响了天一和其他小公司的电影创作。当年生产了《狂流》、《都会的早晨》、《春蚕》、《姊妹花》、《民族生存》、《三个摩登女性》、《小玩意》等一批优秀影片,左翼电影运动取得辉煌成就。国民党统治当局在开展对中国革命根据地第五次军事“围剿”的同时,加强了对革命文化的“围剿”。针对这种更为尖锐、复杂的形势,左翼电影工作者进行更加隐蔽的斗争,创作出《渔光曲》、《新女性》、《大路》、《神女》、《生之哀歌》、《逃亡》等有影响的片目 ,与此同时 ,左翼电影工作者还开辟了新的制片阵地——电通影片公司,拍摄了《桃李劫》、《风云儿女》等优秀影片。这个时期还创作一批优秀电影歌曲,如影片《大路》里的《大路歌》和《开路先锋歌》,《桃李劫》里的《毕业歌》和《风云儿女》里的《义勇军进行曲》等,随着影片的放映,产生了广泛的社会影响。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二九运动将全国人民爱国运动推向一个新高潮,上海电影界为适应新的形势,建立起电影界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继“国防文学”口号提出后,1936年2月,“国防电影”作为电影创作口号也被提出。1936~1937年7月,上海各电影公司拍摄出一批不同题材样式和内容的国防电影,有《生死同心》、《压岁钱》、《十字街头》、《马路天使》、《迷途的羔羊》、《狼山喋血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等影片。
编辑本段抗日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37~1945)
在国民党统治区,1938年,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参加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的领导工作,直接地推动了抗战电影的发展。中国电影制片厂在政治部三厅领导下,由阳翰笙担任编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迅速投入抗战电影的摄制及其他工作。先后在武汉、重庆拍摄了《保卫我们的土地》、《八百壮士》、《胜利进行曲》、《青年中国》、《塞上风云》、《还我故乡》、《警魂歌》等表现军民英勇抗战的影片,以及《民族万岁》等新闻纪录片。国民党直接领导的中央电影摄影场和1935年成立于太原的西北影业公司也拍摄了宣传抗日的故事片和新闻纪录片。
香港到1937年6月底为止,成立了南洋、大观等50多家拍摄粤语片的电影公司。随着抗日战争爆发,香港爱国电影工作者拍摄了抗战题材的影片。
从1937年11月中国军队撤离上海到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帝国主义军队进入上海租界为止,上海被称为“孤岛”时期。这一时期,1938年有新华、艺华、国华等私营电影公司拍摄影片。随着新华摄制的影片《木兰从军》上映后的卖座,形成了古装片拍摄浪潮。1941年,时装片取代古装片,新华、艺华、国华、金星等10几家影片公司,出品80多部影片,时装片有60部。万籁鸣、万古蟾(见万氏兄弟)绘制完成的动画片《铁扇公主》是中国第一部较长的动画片。
在日本占领区,日本帝国主义1937年8月21日在长春成立“满洲映画株式会社”(简称“满映”)。后在北平(今北京)成立华北电影股份有限公司。1939年于上海成立中华电影股份有限公司。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伪将新华等几家影片公司合并,成立中华联合制片有限公司(简称中联)。1943年5月12日将以上电影机构合并 ,成立中华电影联合股份有限公司(简称华影)。中联和华影在4年中拍摄近130部故事片,有宣扬所谓“中日亲善”、“共存共荣”的《春江遗恨》等影片,为迷惑中国观众,也拍摄了不少以恋爱为中心的影片。
在抗日根据地 ,1938年,在八路军总政治部领导下,由延安电影团袁牧之担任编导,吴印咸、徐肖冰、吴本立担任摄影 ,用仅有的两部摄影机拍摄长纪录片《延安与八路军》。1942年又完成长纪录片《生产与战斗结合起来》,以及一些反映当时延安重大社会政治生活的新闻片。还建立一个放映队,在陕甘宁边区、晋绥边区前线一带放映电影。新四军淮北根据地于1942年购得16毫米摄影机 ,拍摄了有关新四军生活的影片素材,1946年剪接完成长纪录片《新四军的部队生活》。
编辑本段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电影
(1945~1949)
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宣传部和国防部分别接管了上海、北平、长春、南京等地的电影产业。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的领导下,一部分革命和爱国的电影工作者进入由中央电影摄影场改组的中央电影企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电)各厂,利用国民党的电影基地,拍摄进步影片;另一部分参加进步电影的基本阵地昆仑影业公司,对文华、国泰、大同等民营影片公司也采取团结、支持、争取和协作的方针,使之拍出进步影片。这样,在1946~1949年间拍摄了《一江春水向东流》、《万家灯火》、《乌鸦与麻雀》、《松花江上》、《夜店》、《还乡日记》、《遥远的爱》、《幸福狂想曲》、《小城之春》等优秀影片。这一时期上海共有20多家小电影公司,拍摄了约40部影片,其中大部分渲染谋杀、间谍、侦探、心理变态或描写所谓家庭爱情纠葛等。
在解放区,1946年成立延安电影制片厂 。1947年以该厂部分人员为基础,组成西北电影工学队前往东北。1946年10月在晋察冀军区成立华北电影队。1946年长春解放后,中共中央东北局指派舒群、田方等人接管“满映”。1946年10月成立东北电影制片厂(简称东影),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17辑大型新闻纪录片《民主东北》,以及木偶片《皇帝梦》、科教片《预防鼠疫》、短故事片《留下他打老蒋》、动画片《瓮中捉鳖》、翻译片《普通一兵》。1949年4月,东影迁回长春,1955年改为长春电影制片厂。北平、上海解放后,在北平、上海军事管制委员会领导下,接管了在北平、上海的国民党制片机构,分别成立北平电影制片厂(后改为北京电影制片厂)和上海电影制片厂。1949年4月,成立中央电影事业管理局,担负领导全国电影工作的任务。
编辑本段新中国电影事业
(1949年以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 ,中国电影事业的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50年代初期,上海原各私营电影制片厂联合组建为公私合营的上海联合电影制片厂,于1953年并入上海电影制片厂。这样,故事片的生产完全由长春、北京、上海3家国营厂承担。为了培养人才,上海、北京先后成立电影学校,北京的电影学校后成为中国唯一的高等电影专业学府——北京电影学院。与此同时,成立了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筹建了保定电影胶片厂,南京、哈尔滨、上海都建立了电影机械厂,以及八一电影机械厂和北京电影洗印厂等电影工业企业。新中国电影从1949年制作第一部以工人阶级作为解放了的主人翁的影片《桥》开始,在很短的时间,拍摄了《白毛女》、《钢铁战士》、《上饶集中营》、《新儿女英雄传》、《翠岗红旗》、《我这一辈子》、《腐蚀》等优秀故事片 ,以及新闻纪录片《百万雄师过大江》、《红旗漫卷西风》等。但是,由于在电影创作指导思想方面过分强调电影的政治宣传作用,造成题材单一的倾向。对《武训传》等影片的批判,挫伤了部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导致了创作拘谨、产量下降。1953年,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有关领导提出改进领导方法,鼓励艺术家发挥各自长处,从各方面反映革命的历史和现实。1956年,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艺术和科学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了贯彻这一方针,电影局从指导思想、领导、体制等多方面进行改革,取得积极成果,故事片生产由1951年年产10多部逐渐增加到1957年年产40多部,1957年文化部举办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一次优秀影片评奖 ,奖励了1949~1955年摄制的《南征北战》、《智取华山》、《渡江侦察记》、《鸡毛信》、《董存瑞》、《祝福》、《李时珍》、《神笔》(美术片)、《淡水养鱼》(科教片)等69部优秀影片。1957年,随着反右派斗争的扩大化,对一些影片和艺术家也进行了错误的批判。1958年又拍摄了许多报道性宣传大跃进中某些虚假的“新事物”的影片,又一次干扰了电影的创作。不久,中央逐步纠正了大跃进中“左”的错误,周恩来对电影界也提出了注意影片质量的要求,促使中国电影事业在1959年形成一个繁荣时期,拍摄了《林则徐》、《聂耳》、《万水千山》、《青春之歌》、《林家铺子》、《老兵新传》、《五朵金花》等题材风格多样、在思想与艺术上达到了较高统一的影片。但是不久,在反右倾运动中,电影界又批判所谓的资产阶级人性论和人道主义。加之三年自然灾害,胶片、器材等严重短缺,电影生产又逐步下降。1961年,文化部和中共中央宣传部重申坚决贯彻双百方针,纠正了违背艺术规律,对文艺创作进行简单粗暴的批评干预的“左”的思潮,制定了改善文艺工作和电影工作的一些管理条例。使60年代初期的电影走入正轨,到1965年,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后第二个电影创作高潮,生产了《甲午风云》、《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杨门女将》等优秀影片,以及优秀美术片《大闹天宫》、《小蝌蚪找妈妈》等。与此同时,电影放映单位从1949年的400多个发展到1965年的20363个 。到1965年为止,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公司共发行1213部长短影片。中国自己的电影工业也已具备相当规模 ,可以生产洗印、录音、摄影、放映机等各种设备、器材,并基本达到自给。但在1966年爆发了文化大革命,电影界百花凋零,万马齐喑。
粉碎四人帮后,电影事业获得发展。1979年10月邓小平 代表党中央肯定了文化大革命前17年的文艺路线基本是正确的,总结了历史的经验教训,纠正了过去提出的“文艺服从政治 、文艺从属政治”的偏颇提法 ,重申执行双百方针。1977年电影生产开始复苏,1980~1984年平均年产量达120部左右,每年观众人次平均在250亿左右,中国电影进入一个蓬勃发展的新时期 。其主要特点 :①坚持和发展革命的现实主义道路,坚决执行双百方针,题材广泛,反映生活中各类矛盾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如《天云山传奇》、《喜盈门》、《人到中年》 、《高山下的花环》 、《血,总是热的》、《伤逝》、《骆驼祥子》等影片。②尊重艺术的客观规律,创造出各种真实生动的银幕形象,塑造了各类不同的典型性格。如《南昌起义》、《西安事变》、《廖仲恺》等影片对革命领导人进行了多角度的刻画,对蒋介石等历史人物能实事求是地按照历史本来面目表现。③在风格与样式上趋于多样化。由于题材领域的扩展,使艺术家们可以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才能和特长,探索自己最适宜的风格、样式,表现最完美的内容。尤其引人注目的是一批中青年编导拍摄了一批有一定实验意义的探索性影片,如《黄土地》、《青春祭》、《良家妇女》、《黑炮事件》、《猎场札撒》、《老井》、《红高粱》、《秋菊打官司》、《香魂女》、《霸王别姬》等。在电影创作繁荣的同时,电影理论研究也空前活跃,并在相当多的创作人员中发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