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闽南文化有哪些
闽南文化有:
1、语言文化:闽南语起源于泉州,但闽南语的流播已不仅仅在闽南地区,早已超过省界和国界,在外省传播闽南话最广地区和国家是台湾和新加坡。
2、建筑文化:依功能可分民居、祠堂、寺庙、宫观、牌坊、塔、幢、亭、台、榭及桥梁、海防建筑(崇武古城)等,丰富多彩的闽南建筑,堪称既富有独创性又集中外建筑之大成。
3、宗教文化:闽南人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是闽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闽南地区宗族文化十分发达,重视宗族亲情、重视编修族谱和重视宗祠建筑是其标志。
4、民俗文化:指闽南人共同创造、享用和传承的民间文化事象(事物和现象)的泛称。
5、饮食文化:闽南菜的发展与传承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它从泉州发源,流传到漳州、台湾、厦门等闽南文化圈中。
(1)闽南文化知识竞赛策划书扩展阅读:
1、闽南地区民营经济较为发达,民营工业发展尤为突出, 人民生活十分富裕,涌现出恒安、达利、安踏、金龙客车等一大批知名企业。
2、闽南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传承下来,其影响实为深远,受其他方言影响之地也通行闽南方言,也是有着大体一致的文化习俗认同,因此他们也同属闽南根源。
3、闽南文化源远流长、开阔包容,其随闽南乡亲在世界各地传承流布,不仅成为闽南子弟的精神家园,也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
4、闽南文化遗产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对闽南文化的研究有利于闽南文化遗产的利用和保护。也有利创造出既体现闽南传统文化特色,又富有时代精神的先进闽南文化,促进闽南文化资源的永续性发展。
㈡ 闽南文化进校园的广播稿
泉州市教育局关于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报告关于"加强对各民族文化的挖掘和保护,重视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精神,弘扬闽南文化,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经研究,决定在全市中小学、幼儿园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现将活动开展提出如下意见:
一、 加强领导,精心组织
闽南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海峡两岸人民同根同源、不可分割的文化见证,是连接海峡两岸人民友好往来的桥梁和纽带。2007年6月9日文化部命名了我国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福建省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泉州是闽南文化的主要发祥地、核心区和闽南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充分认识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重要性,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制定方案,全面实施。各学校要成立活动领导小组,建立活动机制,组织教职员工学习有关闽南文化知识,明确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目的意义,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活动计划,全面部署,保证"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顺利开展。
二、广泛宣传,营造氛围
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不仅是保护和弘扬闽南优秀传统文化,而且是学校深化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丰富师生精神文化生活的一项重要举措,更是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要推动力量。因此,各地要充分利用新闻媒体、校园信息网络、广播站、宣传栏、校园简报、学习园地等宣传阵地,加强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宣传力度。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设立闽南文化展示馆、闽南文化知识走廊,发动学生家长、社区老人会和关工委、民间艺术团体和民间艺人传授和宣传闽南文化知识,努力营造社会、学校、家庭都来关心重视闽南文化传承和保护的良好氛围。
三、开发课程,传承教育
1、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要与校本课程开发有机结合起来。要充分利用闽南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特点,在幼儿园开设闽南童谣和闽南游艺教学;在小学开设传统艺术、传统技艺等课程;在初、高中扩大开设闽南民俗、乡土文化等课程。各地要根据当地闽南文化资源,从闽南民系与文化、闽南方言、闽南民俗、闽南名胜、闽南建筑、闽南先贤、闽南民间戏曲、闽南民间信仰等方面,邀请相关人员编写地方教材和校本教材。教材要力求思想积极健康,语言简明平实、内容通俗易懂、图文并茂,适合学生阅读和学习。市教科所可根据实际情况,统一编印《泉州闽南文化校本系列教材》,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丰富多彩的闽南传统文化,培养热爱家乡、热爱闽南的情感。
2、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要充分发挥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各地学校要提倡课堂讲普通话,课外讲闽南话;组织学生开展闽南语互帮互学活动,帮助外来学生学习闽南语,让他们尽快融入闽南,融入泉州。在学科教学中要有机渗透闽南文化的传承,结合语文课让学生适当了解、学习闽南方言;艺术课让学生了解、欣赏南音、南戏;综合实践活动课开展对当地闽南名胜、建筑、民间信仰等的调查研究;利用信息技术课指导学生从"中华·闽南文化网"等网站获取闽南文化知识;通过体育课让学生适当了解、学习南拳。
四、开展活动,弘扬文化
闽南文化具有深厚的内涵,各地民间中蕴藏着丰富的闽南文化资源,各校要充分利用和挖掘,要积极与有关部门进行沟通、合作,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推进"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的深入开展。各校要结合少先队活动或主题班会,举行闽南童谣说唱会、闽南文化知识竞赛、闽南语演讲比赛、闽南文化学习心得交流会等活动;也可以聘请社会上对南音、南戏、南拳等闽南文化知识有一定研究的人士作为校外辅导教师,指导学生开展活动;还可以组织学生走出课堂,深入社区与当地群众一起开展丰富多彩的闽南文化活动,领略闽南传统文化艺术的风采和价值。
各县(市、区)教育局可根据活动开展情况,每学年或每两年举办一次"闽南文化进校园" 教学成果展示活动,从中了解各校开展活动的情况,也为各校提供交流平台,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市教育局将于今年五月份举行泉州市首届"闽南文化进校园"成果展示活动,今后各县(市、区)可以积极申报承办这项活动。
总之,开展"闽南文化进校园"活动是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义不容辞的职责,各地要定期组织检查,落实开展情况,及时总结推广经验,为弘扬和传承闽南文化,构建和谐泉州,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做出应有的贡献。
㈢ 以"弘扬闽南文化"为主题写一段20字左右的宣传语
海纳百川,包罗万象,华夏民族的精华,中国古代文化的活化石。
㈣ 闽南文化的特点
1、闽南文化具有传统性、连续性特征。这除了继承连绵不断的中华传统文化外,闽南文化自身的传统也是连绵不断,且不断发展。
2、闽南文化具有一体多元特征。即与中华传统文化为同一体又以闽南文化为主体,兼吸纳了南洋文化、阿拉伯文化、西方文化的某些因素等。如建筑文化中除以“宫殿式”古大厝、临街骑楼为主流建筑外,也可见到中国传统建筑、中西合璧建筑、阿拉伯式建筑、侨乡特色建筑等。
3、闽南文化具有兼容性和开拓性特征。这在宗教信仰(多种宗教)、民间信仰(多神)、建筑、戏剧、方言等等都有所反映。如戏剧方面,多种剧种并存,歌仔戏、梨园戏、高甲戏交相辉映,即便同一剧种,也是各种流派,各种技艺争奇斗艳而竞相发展。又如方言方面,在闽南语中容入一些马来语等。再如在泉州还可看到阿拉伯文与汉字并排的春联。
4、闽南文化中的方言具有古老性独造性特征。法国语言大师马伯乐曾说过,闽南话是世界上特别古老的语言。它不仅形成历史悠久,而且还保存了中古汉语和上古汉语的许多特点,同时还保存了许多古汉语的词语。这些词语在普通话和汉语的其他方言中,有的没有,有的不用,有的少用,而在闽南话中则是基本词儿。故闽南方言被学术界称为“语言的活化石”。这在汉语诸方言中是非常突出的,也是区别汉语的重要标志之一。而闽南方言的独创性则主要表现在语言词汇、语法诸方面者有许多自己的特点。
5、闽南文化具有开放性特征。这同闽南人中多为中原汉族移民及多侨民(闽南人移居国外,外国侨民留居闽南)息息相关,也与闽南海商文化发达有密切关系。此外,闽南文化具有上承下传的双重传播性特征。即主体文化由中原传播而来,融合土著文化形成富有地方特色的闽南文化,尔后又通过移民台湾传播到台湾及通过移居国外的华侨华人传播到国外。
㈤ 闽南文化的简介
闽南文化自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福建设置闽中郡,开启了中原文化与闽南土著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汉晋时期,大批中原汉民迁入泉州地区,推动了闽南文化的形成。晋唐时期,闽南地区汉民人口剧增,经济迅速发展,政教管理体制日臻完善,闽南文化得到发展。宋元时期,泉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启航点和东方大港,阿拉伯人与波斯人到泉州经商,带动来了伊斯兰文化,闽南文化得到丰富。明清时期,欧洲商人和传教士来,传入了西方文化,闽南文化进一步得到繁荣。从闽南文化的发展轨迹,可以窥见闽南文化是经过一代代闽南人在社会实践中,不断挖掘、弘扬、创造,并吸收采纳了阿拉伯文化、南洋文化、西方文化等外来文化的特质和合理因素,有机地融入了其体系内,孕育、发展起来的,它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独特的性格和丰富的内涵,是中华文化的一朵奇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