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钢琴考级
[钢琴考级]关于钢琴考级的几点质疑
目的之质疑--为什么而考级?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乱。"我们想,这句话用于描述我国目前钢琴考级的现状,也是非常合适的。当初举办考级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普及和推广钢琴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音乐的熏陶,并通过级别的鉴定,促进学习者提高演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音乐素质的目的。十多年以来,钢琴考级在制度的制定、级别的设置、曲目的选择、评判的准则等等各方面,都在日臻详尽和规范,唯有开设考级之初的目的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和模糊了。是为了发展热爱的事业?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是为了更容易出名、赚钱?是为升学可以加分?都是,又都不是!
一位学生家长就很明确和坦率地自己的女儿说:"我让你学钢琴,就是为了考重点中学能加几十分,不然我让你学来干嘛!"话虽说得很露骨,可能会令人不齿,但这却代表了时下一种非常普遍的想法,只是别人会含蓄些表达罢了。众所周知,许多知名大学、重点中学都有为特长生加分开绿灯的制度,钢琴通过某个级别的考试,就可以相应加多少分。说是全面发展也好,说是投机取巧也好,这些制度的确很诱人,吸引和刺激了大批学生投入到学习钢琴的行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许多在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强迫下学习钢琴的学生。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或他们的父母)对学习钢琴持这样的观点,相比那些枯燥、寂寞、深奥、复杂的文、理科,学钢琴似乎更容易成材、成名(其中的艰辛他们暂时是看不到的),只要参加一、两次比赛,能获个奖,便能功成名就了;即便不成名,学好了钢琴,赚钱也会比其他文、理科学生快得多、多得多。要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考级当然就是必要途径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在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考级,让学生取得一些成就感,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级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少教师却喧宾夺主,将考级视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途径,他们一味地拔高学生的程度,以证明自己的教学实力,另一方面,因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则不言而喻了,但这种做法使得浮夸风在钢琴教学中甚为普遍,其最大受害者,只能是那些学生了。
钢琴艺术毕竟是纯净、圣洁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怀着这样功利性的目的去教和学习钢琴,就会显得动机不纯了。以这样的目的来学习钢琴,能掌握钢琴的内涵吗?能感受音乐的真谛吗?我们深表怀疑。据我们所知,欧美等发达国家并无考级,但他们音乐教育仍然十分普及和广泛,人们的艺术修养也很深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钢琴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切不可本末倒置。当然这绝不是一、两个人或一部分人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制度的制定、舆论的导向、教育的方法、以及媒体的宣传等方面,都要为之作出努力。
但愿有一天,我们不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而学习钢琴,让我们的手指下流出纯真而感人的音乐直指人心,让我们在琴键上用执着而热烈的激情燃烧生命。
方法之质疑--考级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
既然要考级,那么每一个级别的证书都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力地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对考级的方法,或者说是级别的界定上存有一些质疑。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对目前考级曲目的划分,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高级别的学生就一定比低级别的学生水平高,而低级别的学生就一定比高级别的学生水平低呢?
我们认为,根据现行的考级方法,是很难证明这一点的。考级中的各个级别都规定有相应的曲目,但是将这些曲目界定为不同级别的标准是什么呢?仅仅是技巧的难易吗?而这些曲目的技巧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音乐有着广阔而深刻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背景、内涵、风格、情感,演奏方法也就有着千差万别,是不能简单的地以演奏技巧的难易来加以区分的,而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又何止千万,且都各具特色,实在是很难想象能将它们都一一量化成不同的级别。而目前考级所规定的那些有限而狭窄的曲目范围,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呢?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月--松雪草》和门德尔松的《猎歌》,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级将前者定为五级,将后者定为九级,相差悬殊;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将二者同时归于具有相当难度的第四册,也就是高年级学生演奏的曲目,而在我们个人看来,高师教材的编排似乎更合理。再例如莫扎特的作品,专业人士都知道,莫扎特的作品在大的技巧方面并无太多难处,而要真正弹好,表现出莫扎特音乐独特的内涵和情感,尤其是那些精致而细微的处理,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那又该如何给它定级呢?
另外,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许多学生考级带有太多的功利性,为了尽快达到高级别,他们一级一级艰苦地过关斩将,甚至拔高跳级。或许他们能如愿以偿地达到最高级别,但回头再看他们的学习历程,他们所弹过的,几乎仅限于那些考级曲目,而考级曲目之外的作品则极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涉及,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级别证书,而不是音乐,这不能不说是考级的一个悲哀。而另外一些学生,或许他通过的级别并不很高,但他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弹奏了大量考级曲目以外的作品,而且无论是演奏技巧、风格把握和音乐处理都能做到很到位,而且开拓了较为广阔的艺术视野。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实际水平孰高孰低,又将如何鉴别呢?
我们认为,在音阶、琶音、和弦、练习曲等基本训练上,当然可以、也必须循序渐进,逐级上升,以严格考核各级别考生的的基本功,而在乐曲的选择上,则应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可考虑给考生相对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对考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评估,使考级成绩能更公平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那张考级证书的含金量才会更高,更具说服力。
标准之质疑--是"独尊儒术",还是百花齐放?
这可能是一个很敏感,很具争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斗胆提出来,因为近几年某些地方的钢琴考级在评判标准上的唯一性和刻板性,实在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想起旧时的八股科举考试。自古以来,就存在有许多不同的钢琴学派,正是这些不同学派、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才使得钢琴艺术异彩分呈,魅力无穷。但为什么在我们的钢琴考级中却感受不到这一点呢?一些地方的考级评委把自己的方法视为正统,将其定为唯一标准,否定其他的演奏风格,排斥演奏风格的多样化,所有考生都必须遵循他的标准弹奏,否则就不合格。这已绝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归纳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片面强调手指。无论弹什么乐曲,都过度强调手指的主动性和音色的颗粒感。我们认为,钢琴虽属敲击乐器,但其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敲击,而在于在演奏中使听众产生对音的连续的想象;我们也不否认手指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首位的,它是钢琴演奏的主要载体;但手指毕竟不是全部,必要时也应充分运用手腕或手臂力量,可使音色更为柔和、圆润、通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音乐的流线感和连贯性,这种效果是光靠手指的独立敲击所不可能达到的。我们认为,在音阶、琶音等基本功方面,可以强调手指的训练以加强基本功,但弹奏具体作品时,则应该根据音乐表现的要求,例如"小步舞曲"等很典雅的具有古典气质的作品,或"夜曲"等很深情的饱含抒情情绪的作品,适当地运用手腕和手臂,弹奏出音乐的内在张力,以增强音乐的美感。然而这一切都被一些考级评委排除在外了。
2、盲目追求速度。为了达到锻炼手指的目的,无论演奏什么作品,都一律以快为准,以快为本,完全不理会作品的内涵对速度的要求。如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的七级曲目--门德尔松《无词歌》(Op38.No2.),其谱面速度标记为"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这个"不太快"是一个很有弹性的表述,不应断章取义地将其就视作"快板",而实际上这是一首颇为抒情的作品,其音乐情绪还略带悲伤(该作品有一标题为"失去的欢乐"),如以中速偏快的速度演奏似乎更符合音乐的要求。我们认为,快速地弹奏固然是技巧高超的表现,但光是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要能快能慢,快慢自如,无论快慢都能很好地驾驭音乐的表现,这才能体现出演奏者的真正实力,是一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一味地快速弹奏,最终反而慢不下来了,一慢下来便无法控制,无所适从,这能说是全面而扎实地掌握了钢琴演奏技巧了吗?
3、漠视音乐表现。由于上述原因,一些考官在考试时,只注重考生的技术,而不注重考生对音乐的表现,致使许多考生的演奏几乎成了"砸琴"般的炫技,演奏出的音乐却是生硬且粗糙,毫无音乐的美感。更可悲的是,许多考生弹完一首作品,对该作品的作曲家、所属时代、风格内涵等相关知识毫不知晓,只是按要求将乐谱上的音符准确无误的敲出来而已,把学生培养成演奏机器,将鲜活生动的音乐变成呆板僵化的音符,这难道就是我们考级的初衷吗?另外,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所谓音乐表现也是见仁见智的,不应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确的标准(当然,一个时代和流派的大体风格是要把握住的),而应鼓励考生演奏出个人的理解和个性。
而遗憾的是,由于一些考官对于演奏标准的绝对化和权威化,使得许多教师和考生为了顺利过关,只好放弃自己原有的风格和个性,而投其所好,这样的考级与科举考试有何分别?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学生艺术灵性的粗暴扼杀,是对艺术多样风格的无理干涉,无论是对考生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常此下去,也将影响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以上提出的对钢琴考级的一些质疑,仅仅是我们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钢琴教师和音乐工作者,对考级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做出的个人的思考和见解,绝非对考级的全盘否定。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识和重视,并希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进一步完善和促进考级,从而推动我国的钢琴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至于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也欢迎同行们共同商榷和指导。
⑵ 错过了领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证书怎么办
这个当然可以,我就是中央音乐学院的,找宣传部了解一下。
⑶ 钢琴9级是什么意思
一、钢琴考级舆情现状
之所以有这么多人发问,是因为目前家长们在对钢琴考级的认知上,分歧很大。
一方面,音乐学院、培训机构以及钢琴教师作为利益相关者直接宣传和推广考级。“同事家/邻居家的小孩或者儿子的同学过XX级啦“的消息,也会从侧面推动考级的传播与发展。
另一方面,由于考级市场的一些乱象,一些专业人士、伪专业人士对钢琴考级或痛心疾首、或冷嘲热讽、或疾言厉色。“考级无用论”、甚至“考级害人论”甚嚣直上。
针对钢琴考级,之所以存在如此多的负面舆论,本人认为主要来自于以下几个原因:
1. 政策原因
在很久很久以前,拥有钢琴十级证书,是可以直接在高考加分的。
在以前,拥有钢琴十级考级证书是学生在中考/高考时申请某些学校艺术特长生的基本条件,如果特招成功,学生会在录取时或入学后享受到一系列优惠。
而现在,绝大多数的高考、中考环境中,钢琴考级证书(哪怕是十级)都没有直接收益。
因此,从升学获利的角度来说,考级失去了必要性,许多琴童家长们也失去了考级的原动力。
2. 考级机构原因
某些音乐学院或音乐协会,为了争夺考级市场份额,降低评判标准以提高通过率,表面上换得家长“满意”,孩子“开心”,实际上自砸招牌、杀鸡取卵。
3. 家长原因
考级本无错,问题在于跳级;
跳级也没错,问题在于着急。
内心弱小、情绪焦虑、虚荣攀比、藐视专业,急功近利是这类家长的悲剧。
以中央音乐学院为例,央音的专家们在最初设计钢琴考级曲目和级别时,是想让琴童们扎扎实实地练习,从小学一直学到高中,一年考一级,十年考十级的。可是很多琴童家长们根本等不及,他们越来越急,制定的目标越来越离谱:
⑷ 钢琴最高级是几级
钢琴最高级别是十级。是通过相关机构每年组织的正式考试考核的,通过者可以获得相应级别的考级证书。
钢琴分非专业的十级和专业的十级,一般人最高过非专业的十级,而专业的十级一般只有音乐学院的学生才能申报考核。
钢琴考级目前主要的几个考试比较权威的机构组织:
1、全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组织的考级。每年举行2次考试,分别在暑假和寒假进行,报名地点一般在各省的音乐家协会;
2、中央音乐学院钢琴考级。需要注意的是: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没有十级,九级为其最级别,但其九级难度也要比全国的十级的要高,各地应该有报名点;
3、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在上海是不能参加全国音乐家协会的钢琴考级的,每年只有暑假可以考,最高级别也是十级。
(4)钢琴考级宣传扩展阅读:
钢琴等级考考试要求
(一)考生使用主办单位的《钢琴》考级教材(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参加考试,考试级别与申报级别一致。
(二)参加钢琴专业考级的考生须背谱演奏,45岁以上考生可视谱演奏。
(三)考试内容:
1.1~10级“技巧练习”为每一级必考内容,考生要熟练演奏所报考级别的所有音阶与琶音。考试时由考官任意抽查一组,考生背谱演奏;
2.考试曲目为三首,考生可以从所报考级别的练习曲、复调乐曲、乐曲等三类作品中各任选一首参加考试。
(四)考官可要求考生完整地或部分地演奏考级曲目,也可要求考生在考试曲目的任意段落开始或终止演奏,不影响考试成绩。
(五)考生应按照乐谱上标注的力度、表情记号、演奏法、速度、调号、指法、踏板等要求进行演奏,准确把握作品风格。
⑸ 琴行宣传怎么做,如何提高琴行的口碑
琴行老板的疑问:我为什么要用音乐日记?
音乐日记在做推广的时候,经常会被问到这样的问题:
音乐日记没名气,我为什么要用?
音乐日记没流量,我为什么要用?
作为音乐日记的运营者,发自内心的想告诉老板们:我们关注的,不是音乐日记的名气和流量,而是如何给琴行带来更大的名气和流量。因为音乐日记本身是个平台,是爱乐人做日记的地方,是个日记本,日记本从来不追求名气,而写在上面的内容,才体现了作者的价值。
那问题来了,音乐日记如何给琴行带来名气和流量呢?
根本上说,我们是做钢琴出身,我们的客户里有数以千计的琴行,我们懂得琴行的生态,懂得琴行的需求,懂得琴行面对的问题,那就是:拉新,留旧。
针对这个问题点,我们给出的方案是:
1, 琴行可以通过优质的视频,展示自己的师资力量;
2, 琴行可以更新动态,记录并分享每日上课的片段给家长;(小编在自己孩子上乐高课的时候,都喜欢从窗户上看看学习情况;学校老师也会定期发上课视频到家长群;那琴行这么做,不是更体现自己的教学质量和服务精神吗?)更重要的是,这些视频信息都会永久保留在音乐日记上,老学员,新学生想回顾或参考,随时都能看到;
3, 琴行可以组织孩子做练琴日记,老师互动点评;一来可以体现琴行对学生课后练琴的关注,二来可以加强对老师的管理;
有琴行提问:我们老师很多是兼职的,课后根本管理不了…
我们的回答:琴行老板可能平时很少见到老师,要求也很难,而正是因为如此,才要通过要求做课后辅导,来了解老师们的教学质量和对琴行的忠诚度;退一万步讲,琴行实在无法要求老师做点评,这也无妨啊,学生的练琴日记最终会留在琴行的空间,而这些日记都将成为琴行扩大影响力,增加信赖度的信息资源,琴行可以通过各种活动来组织学员发日记。困难可能有,但这个功能给琴行带来的无形资产,是无法被否定的;
4, 琴行可以发布音乐会等活动来体现自己琴行的规模和组织力;音乐会越成功,就越具备“这是一家好琴行”的说服力;音乐会的数据也将永久保留在琴行的空间;
5, 在每条视频里,还会链接琴行的广告位,只要有点击,就会有传播。
试问一下:我是一个想给孩子报班的家长,像了解琴行的实力,会通过哪些方式?
1, 传单?扔掉的可能性非常大;
2, 进店?对店长的话可能只相信20~30%;
3, 美团?美团更多的给吃喝玩乐的用户,能给琴行展示的空间极小;
4, 邻居介绍?这个是有很大的说服力,但根本不可能彻底展现琴行的实力。
再想一下,当我来到琴行门口,看到有个琴行的二维码,我只要一扫,就能浏览琴行无数的教学资料,而且能查到很久以前的;和那些没有空间的,靠嘴说的,我更会选择谁?
这才是音乐日记的宣言:琴行的自媒体。
⑹ 钢琴考级需从几级考起
当初设立考级的时候,每级曲目的设置基本上是按照“学一年升一级”的阶梯形式来安排的,再加上绝大多数孩子都适合这种循序渐进的升级方式,所以逐级进式成为最普遍的考级方式。
最后,各位请家长要注意,参加考级的孩子是以独立的个体为考级单位的,不存在别人怎么做我就得怎么做,但现在做好规划并为之扎实努力地训练将决定一年后的考级结果。
⑺ 国内最权威的钢琴等级考试是哪个
国内最权威的钢琴等级考试分为
全国音乐家协会音乐考级委员会组织的考级
中国音乐家协会(英文: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是全国性、专业性的音乐家组织,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民族音乐家组成的专业性人民团体。
2.中央音乐学院的钢琴考级
央音乐学院(Central Conservatory of Music),简称“央音”,位于首都北京。学院成立于1949年,是一所培养高级专门音乐人才的高等学府,直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是全国艺术院校中唯一的一所“211工程”重点建设大学。
3.上海音乐家协会钢琴考级
上海音乐家协会创建于1949年8月,是上海地区音乐家的联合组织,现有会员2400多人。会员包括上海地区各音乐领域内最优秀的专家、学者、表演艺术家和群众音乐工作者。协会下设音乐创作工作委员会、音乐理论工作委员会、民族音乐工作委员会、表演艺术工作委员会、社会音乐教育工作委员会和策划宣传工作委员会六个机构及钢琴专业委员会、管乐专业委员会、合唱专业委员会、电子键盘专业委员会、手风琴专业委员会、古筝专业委员会、琵琶专业委员会、声乐专业委员会、大提琴专业委员会、小提琴专业委员会、二胡专业委员会、音乐文学专业委员会、儿童音乐专业委员会、流行音乐专业委员会、民族管弦乐专业委员会、竹笛专业委员会、吉他专业委员会和打击乐专业委员会等以专业为分类的十八个专业委员会。
拓展资料
钢琴(意大利语:pianoforte)是西洋古典音乐中的一种键盘乐器,有"乐器之王"的美称。由88个琴键(52个白键,36个黑键)和金属弦音板组成。意大利人巴托罗密欧·克里斯多佛利(Bartolomeo Cristofori,1655-1731)在1709年发明了钢琴。
钢琴音域范围从A0(27.5Hz)至 C8(4186Hz),几乎囊括了乐音体系中的全部乐音,是除了管风琴以外音域最广的乐器。钢琴普遍用于独奏、重奏、伴奏等演出,作曲和排练音乐十分方便。演奏者通过按下键盘上的琴键,牵动钢琴里面包着绒毡的小木槌,继而敲击钢丝弦发出声音。钢琴需定时的护理,来保证它的音色不变。
⑻ 关于钢琴的!!!
爱因斯坦说过一句话:"现代社会的一大特征,就是手段的完善和目的的混乱。"我们想,这句话用于描述我国目前钢琴考级的现状,也是非常合适的。当初举办考级的目的很明确,是要普及和推广钢琴教育,让更多的人接受音乐的熏陶,并通过级别的鉴定,促进学习者提高演奏水平,从而达到提高全民族音乐素质的目的。十多年以来,钢琴考级在制度的制定、级别的设置、曲目的选择、评判的准则等等各方面,都在日臻详尽和规范,唯有开设考级之初的目的却离我们越来越遥远和模糊了。是为了发展热爱的事业?是为了提高自身修养?是为了更容易出名、赚钱?是为升学可以加分?都是,又都不是!
一位学生家长就很明确和坦率地自己的女儿说:"我让你学钢琴,就是为了考重点中学能加几十分,不然我让你学来干嘛!"话虽说得很露骨,可能会令人不齿,但这却代表了时下一种非常普遍的想法,只是别人会含蓄些表达罢了。众所周知,许多知名大学、重点中学都有为特长生加分开绿灯的制度,钢琴通过某个级别的考试,就可以相应加多少分。说是全面发展也好,说是投机取巧也好,这些制度的确很诱人,吸引和刺激了大批学生投入到学习钢琴的行列,当然,这其中也包括许多在望子成龙的父母的强迫下学习钢琴的学生。
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或他们的父母)对学习钢琴持这样的观点,相比那些枯燥、寂寞、深奥、复杂的文、理科,学钢琴似乎更容易成材、成名(其中的艰辛他们暂时是看不到的),只要参加一、两次比赛,能获个奖,便能功成名就了;即便不成名,学好了钢琴,赚钱也会比其他文、理科学生快得多、多得多。要达到这个目的,通过考级当然就是必要途径了。持这种观点的人恐怕也不在少数。
在教学方面,培养学生考级,让学生取得一些成就感,其最终目的是要通过考级促进学生的学习。而不少教师却喧宾夺主,将考级视为提高自己知名度的途径,他们一味地拔高学生的程度,以证明自己的教学实力,另一方面,因此而获得的经济效益则不言而喻了,但这种做法使得浮夸风在钢琴教学中甚为普遍,其最大受害者,只能是那些学生了。
钢琴艺术毕竟是纯净、圣洁的,父母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出人头地,教师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够出类拔萃,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怀着这样功利性的目的去教和学习钢琴,就会显得动机不纯了。以这样的目的来学习钢琴,能掌握钢琴的内涵吗?能感受音乐的真谛吗?我们深表怀疑。据我们所知,欧美等发达国家并无考级,但他们音乐教育仍然十分普及和广泛,人们的艺术修养也很深厚,这很值得我们深思。
我们认为,我们可以通过学习钢琴来发展自己的事业,但切不可本末倒置。当然这绝不是一、两个人或一部分人的事,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包括制度的制定、舆论的导向、教育的方法、以及媒体的宣传等方面,都要为之作出努力。
但愿有一天,我们不再是为了某种功利的目的而学习钢琴,让我们的手指下流出纯真而感人的音乐直指人心,让我们在琴键上用执着而热烈的激情燃烧生命。
方法之质疑--考级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
既然要考级,那么每一个级别的证书都应该能够在最大程度上有力地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但实际情况并不尽然。我们一直以来都对考级的方法,或者说是级别的界定上存有一些质疑。再具体一点说,就是对目前考级曲目的划分,我们有不同的看法。是否高级别的学生就一定比低级别的学生水平高,而低级别的学生就一定比高级别的学生水平低呢?
我们认为,根据现行的考级方法,是很难证明这一点的。考级中的各个级别都规定有相应的曲目,但是将这些曲目界定为不同级别的标准是什么呢?仅仅是技巧的难易吗?而这些曲目的技巧又有多大的代表性呢?
音乐有着广阔而深刻的内容,不同的作品有着不同的背景、内涵、风格、情感,演奏方法也就有着千差万别,是不能简单的地以演奏技巧的难易来加以区分的,而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又何止千万,且都各具特色,实在是很难想象能将它们都一一量化成不同的级别。而目前考级所规定的那些有限而狭窄的曲目范围,能在多大程度上证明学生的实际演奏水平呢?
例如柴可夫斯基的《四月--松雪草》和门德尔松的《猎歌》,中央音乐学院的考级将前者定为五级,将后者定为九级,相差悬殊;而《高等师范院校钢琴基础教程》将二者同时归于具有相当难度的第四册,也就是高年级学生演奏的曲目,而在我们个人看来,高师教材的编排似乎更合理。再例如莫扎特的作品,专业人士都知道,莫扎特的作品在大的技巧方面并无太多难处,而要真正弹好,表现出莫扎特音乐独特的内涵和情感,尤其是那些精致而细微的处理,却有着相当大的难度,那又该如何给它定级呢?
另外,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许多学生考级带有太多的功利性,为了尽快达到高级别,他们一级一级艰苦地过关斩将,甚至拔高跳级。或许他们能如愿以偿地达到最高级别,但回头再看他们的学习历程,他们所弹过的,几乎仅限于那些考级曲目,而考级曲目之外的作品则极少甚至根本就没有涉及,因为他们需要的只是级别证书,而不是音乐,这不能不说是考级的一个悲哀。而另外一些学生,或许他通过的级别并不很高,但他却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弹奏了大量考级曲目以外的作品,而且无论是演奏技巧、风格把握和音乐处理都能做到很到位,而且开拓了较为广阔的艺术视野。那么这二者之间的实际水平孰高孰低,又将如何鉴别呢?
我们认为,在音阶、琶音、和弦、练习曲等基本训练上,当然可以、也必须循序渐进,逐级上升,以严格考核各级别考生的的基本功,而在乐曲的选择上,则应更具包容性和灵活性,可考虑给考生相对自由和广阔的空间,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作品,充分的展现自己的才华和水平。更重要的是,应该以某种适当的方式,根据实际情况,对考生的学习过程进行必要的评估,使考级成绩能更公平和真实地反映学生的实际水平。这样,那张考级证书的含金量才会更高,更具说服力。
标准之质疑--是"独尊儒术",还是百花齐放?
这可能是一个很敏感,很具争议性的问题,但我们还是要斗胆提出来,因为近几年某些地方的钢琴考级在评判标准上的唯一性和刻板性,实在让我们越来越多地想起旧时的八股科举考试。自古以来,就存在有许多不同的钢琴学派,正是这些不同学派、不同风格各具特色的百花齐放,争奇斗艳,才使得钢琴艺术异彩分呈,魅力无穷。但为什么在我们的钢琴考级中却感受不到这一点呢?一些地方的考级评委把自己的方法视为正统,将其定为唯一标准,否定其他的演奏风格,排斥演奏风格的多样化,所有考生都必须遵循他的标准弹奏,否则就不合格。这已绝不是个别现象。我们归纳一下,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片面强调手指。无论弹什么乐曲,都过度强调手指的主动性和音色的颗粒感。我们认为,钢琴虽属敲击乐器,但其真正魅力并不在于敲击,而在于在演奏中使听众产生对音的连续的想象;我们也不否认手指在钢琴演奏中的作用是首位的,它是钢琴演奏的主要载体;但手指毕竟不是全部,必要时也应充分运用手腕或手臂力量,可使音色更为柔和、圆润、通透,更重要的是可以加强音乐的流线感和连贯性,这种效果是光靠手指的独立敲击所不可能达到的。我们认为,在音阶、琶音等基本功方面,可以强调手指的训练以加强基本功,但弹奏具体作品时,则应该根据音乐表现的要求,例如"小步舞曲"等很典雅的具有古典气质的作品,或"夜曲"等很深情的饱含抒情情绪的作品,适当地运用手腕和手臂,弹奏出音乐的内在张力,以增强音乐的美感。然而这一切都被一些考级评委排除在外了。
2、盲目追求速度。为了达到锻炼手指的目的,无论演奏什么作品,都一律以快为准,以快为本,完全不理会作品的内涵对速度的要求。如中央音乐学院考级的七级曲目--门德尔松《无词歌》(Op38.No2.),其谱面速度标记为"不太快的快板"(Allegro non troppo),这个"不太快"是一个很有弹性的表述,不应断章取义地将其就视作"快板",而实际上这是一首颇为抒情的作品,其音乐情绪还略带悲伤(该作品有一标题为"失去的欢乐"),如以中速偏快的速度演奏似乎更符合音乐的要求。我们认为,快速地弹奏固然是技巧高超的表现,但光是快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关键是要能快能慢,快慢自如,无论快慢都能很好地驾驭音乐的表现,这才能体现出演奏者的真正实力,是一位合格的钢琴演奏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而我们发现,许多学生由于一味地快速弹奏,最终反而慢不下来了,一慢下来便无法控制,无所适从,这能说是全面而扎实地掌握了钢琴演奏技巧了吗?
3、漠视音乐表现。由于上述原因,一些考官在考试时,只注重考生的技术,而不注重考生对音乐的表现,致使许多考生的演奏几乎成了"砸琴"般的炫技,演奏出的音乐却是生硬且粗糙,毫无音乐的美感。更可悲的是,许多考生弹完一首作品,对该作品的作曲家、所属时代、风格内涵等相关知识毫不知晓,只是按要求将乐谱上的音符准确无误的敲出来而已,把学生培养成演奏机器,将鲜活生动的音乐变成呆板僵化的音符,这难道就是我们考级的初衷吗?另外,作为二度创作的演奏者,所谓音乐表现也是见仁见智的,不应有一个放之四海皆准确的标准(当然,一个时代和流派的大体风格是要把握住的),而应鼓励考生演奏出个人的理解和个性。
而遗憾的是,由于一些考官对于演奏标准的绝对化和权威化,使得许多教师和考生为了顺利过关,只好放弃自己原有的风格和个性,而投其所好,这样的考级与科举考试有何分别?不客气地说,这是对学生艺术灵性的粗暴扼杀,是对艺术多样风格的无理干涉,无论是对考生的音乐素质的培养,还是对他们学习经历的成长,都是极为不利的,常此下去,也将影响我国音乐事业的发展。
以上提出的对钢琴考级的一些质疑,仅仅是我们作为一名基层的普通钢琴教师和音乐工作者,对考级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做出的个人的思考和见解,绝非对考级的全盘否定。我们提出这些问题,是希望能引起同行的共识和重视,并希望能够通过全社会的努力,进一步完善和促进考级,从而推动我国的钢琴事业的稳步健康发展。至于我们的观点是否正确,也欢迎同行们共同商榷和指导。
⑼ 我想问一下钢琴考级必须要考乐理知识吗
要考乐理知识的。
2017年11月,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发布了《关于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各专业加试音乐基础知识的通知》,从2018年暑假考级开始,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将音乐基础知识正式加入考级考试项目。
为了全面提升考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中国音乐学院考级委员会决定,自2018年著期考级起考级各专业加试音乐基础知识。具体办法如下:
1、自报考3级起,必须加试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基础知识;
2、报考中国音乐学院考级10级,必须获得中国音乐学院音乐基础知识3级证书,未获得音乐基础知识3级证书者,不予颁发考级10级证书;
3、音乐基础知识号试内容参照《中国音乐学院基本乐科考级教程》请各考点、做好宣传、培训、组织工作,严格按照木道知办法执行。
(9)钢琴考级宣传扩展阅读
考级注意事项:
演奏水平发挥的好坏是考级是否能通过的重要因素,但单纯的演奏并不是艺术表演的全部。有意识的注意以下几方面,能给考官评委留下良好印象,有效提高成绩。
1,着装大方,自然,整洁。
2,注意台风。进入考场后行鞠躬礼,如需要可自报曲目。调整好演奏姿势,待心平气和时再开始演奏。
3,遇错不慌。由于紧张等因素,考级时常会发生演奏错误,千万不要慌张,坚持演奏,不要停下来纠正错误或从头再来。考官更注重乐曲整体演奏效果,一点错误并不重要。
4,善始善终。演奏完后不要马上离开,适当保持乐曲意境,然后行礼离开。
另外,由于考生很多,考官常常没有时间听完全曲而挑选乐曲某个片断来听。针对这种情况,希望考生在学习每首乐曲时要全面练习,不抱有侥幸心理。
⑽ 帮我写一份钢琴班招生广告
1.钢琴启蒙:初级训练,基础训练,为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4周岁以上儿童)
2.考前辅导:给希望考取音乐系院校的学生进行考前辅导;特长生辅导;考级辅导.
3.长期授课:长期辅导特定学生,稳步提高其专业水平.
联系电话:xxxxxxxxxxxxxx QQ:xxxxxxx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