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拟写语文规范化宣传语一则
普通话就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普通话”这个词早在清末就出现了。1902年,学者吴汝纶去日本考察,日本人曾向他建议中国应该推行国语教育来统一语言。在谈话中就曾提到“普通话”这一名称。1904年,近代女革命家秋瑾留学日本时,曾与留日学生组织了一个“演说联系会”,拟定了一份简章,在这份简章中就出现了“普通话”的名称。1906年,研究切音字的学者朱文熊在《江苏新字母》一书中把汉语分为“国文”(文言文)、“普通话”和“俗语”(方言),他不仅提出了“普通话”的名称,而且明确地给“普通话”下了定义:“各省通行之话。”上世纪三十年代瞿秋白在《鬼门关以外的战争》一文中提出,“文学革命的任务,决不止于创造出一些新式的诗歌小说和戏剧,它应当替中国建立现代的普通话的文腔。”“现代普通话的新中国文,应当是习惯上中国各地方共同使用的,现代‘人话’的,多音节的,有结尾的……”
“普通话”的定义,解放以前的几十年一直是不明确的,也存在不同看法。新中国成立后,1955年10月召开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汉民族共同语的正式名称正式定为“普通话”,并同时确定了它的定义,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1955年10月26日,《人民日报》发表题为《为促进汉字改革、推广普通话、实现汉语规范化而努力 》的社论,文中提到:“汉民族共同语,就是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的普通话。”1956年2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推广普通话的指示,把普通话的定义增补为“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这个定义从语音、词汇、语法三个方面明确规定了普通话的标准,使得普通话的定义更为科学、更为周密了。其中,“普通话”二字的涵义是“普遍”和“共通”的意思。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的共同语,是现代汉语的标准语,是现代汉民族各方言区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也是我国各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工具,即我们国家的通用语言。我国《宪法》总纲第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2001年1月1日起施行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明确了普通话作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地位。
新中国建立以后,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受到高度重视。1955年,“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和“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在北京召开。这两个会议确定了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定义和标准,将它正式定名为“普通话”,意思是“普通”“共通”的语言,同时从语音、词汇、语法三方面确定了普通话的内涵,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学校是基础和重要的阵地。高等学校的师生更是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重要方面军。我们要带头在学校营造一个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
营造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首先要树立规范意识,明确推广普通话,推行规范汉字的重要意义。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传播文化的重要载体,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汉语内部的方言也是多且复杂,这些都给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人们的交际带来一些困难。作为唯一能够跨越汉语方言隔阂,沟通各兄弟民族交际的普通话就成为了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共同语。而规范汉字,则是记录这种共同语的最好工具。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关系到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经济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意义重大。
营造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还要明确语言文字规范的标准和对我们的要求。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部颁《普通话水平测试等级标准》将说普通话的水平分为三级,每级又分甲乙两等。其中一级是标准的普通话,二级是比较标准的普通话,三级是一般水平的普通话。国家对"以普通话为工作语言"的各类从业人员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在学校,教师上课都要求说普通话,其中1954年1月1日以后出生的教师还要求参加普通话水平测试,要达到二级乙等以上水平并持证上岗。学生的普通话水平则鼓励其越高越好,其中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达到二级乙等以上,否则不能毕业。而行政干部则根据不同年龄段要求达到相应水平,其中年轻同志要求达到二级乙等以上。
国家还要求学校将普通话作为校园语言,就是要求师生员工在教育教学、会议、宣传、集体活动等正式场合说普通话,也鼓励大家在校内非正式场合说普通话。
规范汉字包括简化字和其他不需简化的字。推行规范汉字,使用规范汉字,就是要求我们在面向公众的书面语表达中不写错别字,不使用不规范的简化字、自造字和已经淘汰的异体字,不滥用繁体字。在学校,首先是教学用字要使用规范汉字,其次在公共设施用字(招牌、标志牌等)、公务用字(公文、印章等)、印刷物用字、张贴用字(通知、启事、海报、标语及其他宣传品)等一切面向公众的用字场合都要使用规范汉字。
营造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也是我们推行素质教育,营造文明高雅,积极向上的校园大文化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学校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说普通话,写规范字不仅仅只是一个说话写字的问题,它代表了一个人的语文素质,进而关系到一个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语言文字是知识与文化的载体,语文素质的提升,是我们提高自己收集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基础,对我们整体素质的形成、发展和发挥也具有内在的促进作用。而每个人整体素质的提高,则会对校园的大文化环境起到良好的聚合作用。而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更是有形的校园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让我们共同努力,人人都说普通话,人人都写规范字,为营造规范的校园语言文字环境各尽所能,使我校的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在学校当前大好形势下再上一个新的台阶。
2. 如何宣贯和落实新修订的《煤矿安全规程》
一是国家煤矿安监局制定了新《规程》宣贯方案,要借助各种媒体开展宣贯工作。国家煤矿安监局近期将印发《关于学习宣传贯彻实施新﹤煤矿安全规程﹥的通知》;针对某些重要条款的执行标准、要求和做法,国家煤矿安监局正在组织编写新《规程》执行说明,便于使用者更好地理解和执行规程,保障煤矿安全生产;拟在网站、报纸等媒体开辟宣传专栏,组织专业人员谈新《规程》;下一步要组织开展新《规程》的专题培训和宣讲活动。各有关部门和煤矿企业要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加大新《规程》的宣传力度,组织相应的学习培训工作,推进新《规程》各项规定的落实。
二是煤矿企业要组织开展新《规程》的宣贯培训工作,要严格执行新《规程》的各项规定和要求,认真对照新《规程》的新规定、新要求,完善责任制和规章制度,完善生产安全系统和设施,落实安全技术措施,加大隐患排查治理力度,有效防范和遏制煤矿重特大事故。
三是各级煤矿安全监管、煤炭行业管理部门,各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要严格按照新《规程》的要求进行监管、监察和行政执法工作,监管监察人员要认真学习新《规程》,依法监管、监察,监督煤矿企业切实落实新《规程》各项条款,充分发挥新《规程》在煤矿安全生产中的重要作用。
3. 怎样修订安全操作规程才具有安全指导和可操作性
安全操作规程要具有指导意义和可操作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是标准化操作流程的梳理。要把一项作业的各个流程梳理出来,用指导性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
第二步是根据标准化操作流程,识别风险并制定对应的控制措施。安全操作规程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规避或降低安全风险的控制措施的汇总。部分企业在没有做风险辨识的情况下直接制定安全操作规程是没有基础的。
第三步才是制定操作规程。操作规程一种是条款式,就是对应着每一个流程告诉别人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还有一种就是表格式的,流程出来了,风险和对应控制措施出来了,操作规程就出来了。但对应的操作规程要求不一定是控制措施的描述,毕竟风险评估中的控制措施不一定全面。比如,某一个操作的站位,风险评估里面应该只是告诉要注意站位,而操作规程中必须告诉别人怎么站位。
在编制操作规程过程中必须注意几点:
第一是,编制人员特别是执笔的那一位必须深入一线调研,不能上网去抄袭。必须了解该作业的实地情况。
第二是,编制过程中,必须要让该作业具有经验的操作人员参与。把他们在工作过程中的良好经验加入到操作规程中,编制人员则必须用专业知识判断他们的经验是否合规。
第三是要充分讨论,不能1-2个人闭门造车出来的文字性东西就要求一线执行,这种操作规程一点用都没有。操作规程初稿出来后,要充分征求意见。编制人员应征求技术、装备、现场人员、安全专业人员的意见,还不能只下个通知,规定个征求意见时限后就完事。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还应该在发布前下一线进行验证。
以上是我在推进操作规程修订时的浅见,供参考
4. 什么情况下企业的制度及操作规程需要重新修订
什么情况下,企业的制度及操作规程需要重新修订,在需要的时候就可以重新修掉
5.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对规程制度的要求多久进行一次修订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对规程制度的要求为每年进行一次修订。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中要求每年至少评审一次,评审不是修改,如果评审结果认为现行制度适用,则无需修改。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对规程制度的要求实现了安全管理的透视化,又实现管理者对安全生产方面的过程管理,而不是被动的听取下属员工的结果汇报。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安全生产责任制、岗位操作规程至少每年评审和修订一次,发生重大变更应及时修订。修订完善后,要及时组织相关管理人员、作业人员培训学习,确保有效贯彻执行。
(5)规程修订宣传扩展阅读:
《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基本规范》规定了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管理体系建立、保持与评定的原则和一般要求;
以及目标职责、制度化管理、教育培训、现场管理、安全风险管控及隐患排查治理、应急管理、事故管理和持续改进8个体系的核心技术要求。
其适用于工矿商贸企业开展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有关行业制修订安全生产标准化标准、评定标准,以及对标准化工作的咨询、服务、评审、科研、管理和规划等,其他企业和生产经营单位等可参照执行。
通过信息化把安全生产标准化进行固化,其实就是安全管理方法的固化,管理的固化好处有两点,一是避免员工的思想不同,造成对安全生产标准化理解的产生偏差,从而避免人为隐患的产生;二是避免因岗位的变动或人员的流动造成管理水平的波动。
安全生产工作规定标准化评定方法为采取“三点一线”即以现场查证;文本资料核对和实物评价考评方法;基础管理抽查考核人数不少于现场(或在册)人员的10%;机电设备设施根据拥有量按比例抽样。
6. 如何梳理修订新的规章制度
首先要组织一个小组,负责规范制度梳理工作。
一方面,对已有的制度规范进行评估,是否符合目前组织的实际情况,如果是,就保留;如果有不合适的,修改完善;如果完全不适用的,就取消。
另一方面,对目前是否有缺失的制度规范进行检讨,如果有,则补充新的制度规范。
然后新增、修订和保留的制度规范进行合编;由权威者通过适当的方式,正式发布。
并且宣传、教育、培训,让组织的成员知晓,并严格要求成员贯彻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