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左泉刘红权简介
为纪念左权县盲人宣传队成立七十周年之际,由刘红权(华夏时报记者刘红庆的弟弟)和他的盲人宣传队在首都师范大学演唱的,名字叫《老瞎们开花闹哄哄》,由著名音乐家田青担任顾问,专辑一共收录了他们演唱的十七首开花调和琴书:《谁说桃花红来谁说杏花白》、《老瞎们开花闹哄哄》、《走惯山路淌惯水》、《亲圪蛋下河洗衣裳》、《会哥哥》、《逃难》、《红都炮台》、《左权将军》、《光棍苦》、《大实话》和《冯魁卖妻》等。
已经被列入中国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左权开花调,是山西左权民间艺苑里的一朵奇葩。他们那些如痴如醉的演唱,我想给任何看过此碟的人都会带来心灵的巨大震撼,那些流传于太行山的民间小调就是通过他们这一代又一代盲人们的宣传才得以传唱至今的。
❷ 武乡有什么节日习俗
武乡文艺 武乡秧歌 武乡秧歌,据大有横岭寺舞台壁词所记,清道光29年(公元1849年),已有武乡秧歌戏班在该台演出。以此推测,它以一剧种出现,距今最少有170年的历史。其由来,一说由河南跑乡铁匠张金川将长治荫城一带的火干板腔引入发展所至;一说由当地小调(特别是夯歌)发展而成;一说由下合、北漳、陌峪、西营一带等18个村子的艺人组成的戏班,将某一曲调(曲名不详)加工而成。虽众说纷纭,无据考证,但无疑,是该县劳动人民不断发展、整理、完善而成的一个独特剧种。 经近百年演出的锤炼,剧种日益成熟。抗日战争前夕,其基本板式有二板、慢板、哭板、垛板、散板等。另外,叫、转、留、过、切也基本规范化。在行档上,旦角细分为小旦、正旦、老旦、彩旦、花旦、泼旦等;生角分为小生、大生、老生三种;丑角也分为小丑、老丑两种。同时,净腔也开始萌芽。布伴奏上,文、武场门乐器基本固定。击乐有二簧鼓、手板、小锣、大锣、水钗、枷官钗、梆子等;文场皆弦乐,四大件为二簧、二把、二弦、木胡。 武乡秧歌一问世,就受到群众无比喜爱。所演剧目至今有二百多本(出)。由于和襄垣地界毗邻,群众习俗相同,武乡秧歌一问世便很快流入襄垣,故形成现在的两个支派。两派唱腔大同小异,风格各俱特色。目前,两县秧歌剧并驾齐驱,竞相媲美,各自沿着自己的路子朝前发展。 武乡秧歌代表人物:姚长旺、安娥英、李效珍等。 武乡琴书 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武乡琴书是由艺人将鼓儿腔和中原曲种鹦哥柳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 武乡琴书可以单人演唱,也可集体坐唱。唱腔风趣幽默,粗犷流利,属于板腔体结构。板式除柳调外,另有垛板、哭板、散板、簧板等,可以穿插间用。其中以起板(又名哼腔)最有特色,它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最能表现乡土气息。传统书目有《五女兴唐传》、《呼家将》、《包公案》等。 到清代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时期,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为加强说抗日书目气氛,艺人们承袭了咸丰年间大板书艺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这时才称为武乡鼓书。民间艺人们勤于探索,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对民间音乐和曲艺音艺颇有建树。武乡琴书后来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书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的段子。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鼓书艺人为了参加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事业,编演了数百个新曲目,到各地宣传演出,受到人民政府多次嘉奖,并涌现出数十名模范艺人,为革命事业做出了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盲人艺术工作者取消了打击乐器,以上制月琴为伴奏,开始叫武乡琴书。音乐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富有乡土特色,传统书目有《呼家将》、《包公案》等武。 武乡鼓书 武乡鼓书,在清朝乾隆年间形成,最初称之为“瞽儿腔”。1938年后,在党和政府以及八路军文艺工作者的重视和指导下, “瞽儿腔”的艺术形式大为改观,以坐唱形式出现,更名为“武乡琴书”。它风格幽默、诙谐、风趣、群众喜闻乐见。2009年被审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又恢复为“武乡鼓书”。 武乡顶灯 武乡顶灯是流行于武乡境内西部的一种民间社火形式,每逢年节,顶灯表演者剃光头发,在脸部和后脑勺上勾画出脸谱,历经千百年的变迁,武乡顶灯现在成为当地元宵节和其它喜庆节日的民间表演活动。 武乡顶灯的历史起源 武乡顶灯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其间的表现形式变化不大,现在沿袭下来最具传统风格的是表演者要剃光头,在面部和后脑勺都画上脸谱,这一表象特征来源于武乡顶灯的起源传说,在多种传说中有诸葛亮发明的北斗七星阵等说法,而流传最广也最为当地人所信服的是武乡顶灯为后赵皇帝石勒所创造。根据武乡县志记载,石勒,上党武乡人,传说当时的统治者经常在夜晚偷袭石勒所在的部落,将抓到的人当做奴隶,为了反抗统治者的压迫,石勒想出了一个办法,在统治者来抓人的时候让大家把头剃光,在脸上和后脑勺勾画上狰狞的脸谱,头上顶一盏油灯,官兵们看到后以为见到了鬼怪,惊恐万分,奔逃避让。 武乡顶灯的表演特点 武乡顶灯表演时,表演者剃光头,脖颈以上的部位要求纹丝不动,与头顶的顶灯连为一体。武乡顶灯所用的道具就是日常吃饭用的碗,里面装上沙土、中间插上蜡烛,再把彩色的纸剪出图案来粘贴到碗上,表演时舞者头顶点燃灯碗,双臂在两侧上下摆动,或手插腰间双肩摆动,在打击乐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形式自由、节奏明快、粗犷刚劲。 武乡顶灯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它独有的化妆形式,表演者无论正对或背对观众时,都会露出一幅或威武、或狰狞、或诙谐的面孔。随着节奏的变化,顶灯表演队形主要“大穿堂”、“九曲星”、“蛇蜕皮”等,如游龙戏珠,似蜿蜒蛇行,令人眼花缭乱,表演步法以传统秧歌舞十字步为主,讲究快跟快上、快进快退,被当地人称为“不拉场”。 武乡顶灯的传承与现状 武乡顶灯的娱乐性与参与性深受当地群众喜爱,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抗日战争中,武乡顶灯的老艺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用顶灯的艺术形式宣传抗日思想、鼓舞群众的斗志。上世纪的1993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武乡顶灯第一次走出了县城,在我国著名导演何平执导的电影《炮打双灯》中,武乡顶灯作为一项特别的民俗表演形式被运用到了电影当中,城关村顶灯老艺人魏书文当年就参加了影片的拍摄。随着影片在国际上的多次获奖,武乡顶灯这个乡土气息浓郁的山西民间艺术也走出了国门,同时也因为影片的拍摄,武乡顶灯在表演形式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目前,武乡顶灯已经被列入我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当中,然而,记者在武乡县采访时也了解到,现在除了城关村和东村两个村子还能集体表演顶灯外,武乡县其他村子里已经基本没有了顶灯这种文艺形式,而且随着顶灯老艺人越来越少,顶灯表演手法以及表演技巧方面也已经大不如前,武乡顶灯同样面临着保护、开发与传承的难题。近几年,武乡县有关部门针对武乡顶灯在传承和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保护这一流传千年的民间文艺形式。 现在,文艺工作者正尝试着将武乡秧歌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融入到武乡顶灯的表演当中,丰富其表演形式和内涵,使这个千年流传下来的民间艺术始终保持着它的生机与活力。
❸ 琴书是一种什么样的曲艺
琴书
【简介】
曲艺中的琴书,因演唱时用扬琴为主要伴奏乐器而得名。
【分类】
琴书种类很多,有北京琴书、翼城琴书、武乡琴书、徐州琴书、安徽琴书、山东琴书、贵州琴书、四川琴书、云南琴书等。各种琴书起源不一,大多是由当地民歌、小调发展而成。有些是受滩簧、南辞的影响或由大鼓演变而成。如安徽琴书是在流行于泗州地区的老凤阳歌、泗州调、山歌、小调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北京琴书、山东琴书最早是农民在农闲时传唱自娱,后来发展为专业演唱。
【表现形式】
琴书的表现形式不一,有一人立唱,两人或多人坐唱或走唱,也有分角色拆唱。唱词也根据其乐曲,有七字句、十字句和长短句之分。有说有唱,一般以唱为主,以说为辅。伴奏乐器除扬琴之外,也兼用三弦、二胡、筝、坠胡等。
【琴书的曲目】
琴书的曲目以中短篇为主,也有长篇,大多取材于历史故事和民间传说,如《拳打镇关西》、《包公案》。《杨家将》、《梁祝下山》、《蓝桥会》、《拾棉花》等。还有反映现实生活的曲目,如《雷锋》、《烈火金刚》等。
介绍几种特色的琴书
【武乡琴书】
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武乡琴书是由艺人将鼓儿腔和中原曲种鹦哥柳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
到清代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时期,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为加强说抗日书目气氛,艺人们承袭了咸丰年间大板书艺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这时才称为武乡鼓书。民间艺人们勤于探索,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对民间音乐和曲艺音艺颇有建树。武乡琴书后来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书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的段子。
新中国成立后,盲人艺术工作者取消了打击乐器,以上制月琴为伴奏,开始叫武乡琴书。音乐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富有乡土特色,传统书目有《呼家将》、《包公案》等。
【北京琴书】
前身是流行于清代河北安次县及北京郊区农村的五音大鼓,又名单琴大鼓,扬琴大鼓。以三弦、四胡、扬琴等乐器伴奏。早期仅为农人自娱,无专业艺人。
十九世纪末逐渐有了专业艺人到北京和天津演唱。通县乐亭大鼓艺人翟青山
在电台播唱时仅用一台扬琴伴奏,故名“单琴”。其曲调近似平谷调,只是板式皆用一板三眼。1949年因演员改用北京语言演唱,定名为北京琴书。
早期的曲目以长篇大书为主,如《三国演义》、《回龙传》等十余部,后来关学增与琴师吴长宝多年合作,唱腔借鉴京韵大鼓说唱转圜自然的风格与技巧对北京琴书进行改进,唱调前半句多为数说,后半句拖腔,加入多板式的不同节奏的唱调,有疾有缓。其曲目转多短段,多以现实题材为主。如《蓝桥会》《拾棉花》等。经过整理的传统曲目有《杨八姐游春》《鞭打芦花》等。
【山东琴书】
中国曲艺曲种,流行于以鲁西南菏泽地区为中心的废黄河下游地区的河南、江苏、安徽的北部,河北的南部,及东北的个别市县,在山东最先流传于鲁西南,后逐渐向北(济南及惠民地区)、向东(青岛、烟台)延续扩展,约有二百年历史。山东琴书最初叫扬琴,也有叫打扬琴的、唱小曲的,约形成于乾隆初年。早期为农民闲时自娱的庄家耍(又称玩局)。清末渐趋兴盛,名家辈出,分成了南、北、东三路 ,南路最早 ,以茹兴礼为代表 ,称为茹派 ,不用巧调花腔 ,重声腔 、咬字,唱段多愤世之作;北路是以邓九如为代表的邓派,善用方言俚语,于纯朴中见幽默,平易中求韵味;东路则是以商业兴为代表的商派,唱腔优美,富有变化。
在发展过程中,受到不同地区的语言、风俗的影响,逐渐形成为东乱、北路、南路琴书三大流派。其叫法也不想同,如商业兴自称改良扬琴;邓九如文明扬琴。到一九三三年邓九如在天津电台播音时,才定名山东琴书直今。
❹ 威海的特色民俗
威海的这些民俗,你都知道吗?威海自秦汉以后,这里一直为州县所属之边地,文化发展缓慢。民间文艺活动主要是戏剧、杂耍,每逢过年过节十分活跃。一起来了解吧~
渔民节一种传统习俗渔民节是沿海渔民共同的节日,历史久远,是渔民长期生产生活中形成的一种传统习俗。常常进行开光、敬龙王、敬海神娘娘、拿行、跳水族舞等活动。渔民希望通过这种方式祈求海神保佑,出海平安,鱼虾丰收。
❺ 左权盲人宣传队的队员介绍:
张林庆,54岁,21岁时学大寨修渠爆破石头,手眼并并丧
陈玉文,56岁,上初中时,专15岁不明原因失明属。
药成江,56岁,37岁高烧引发失明。
王贵明,79岁,13岁失明。
刘红权,38岁,先天。
曹建红,40岁,12岁出麻疹失明。
刘红伟,42岁,先天。
王玉忠,55岁,21岁雷管爆炸毁手毁眼。
王树伟,36岁,先天。
王明和,52岁,3岁,先天。
李永斌,36岁,15岁游泳泥巴打伤眼睛失明。
侯云贵,39岁,先天。
陈献庆,50岁,先天
左权盲人宣传队成立于1938年。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占区宣传抗日。
❻ 上海电视台拍摄左权盲人宣传队
12名盲艺人凑钱赠“伯乐”
2007-11-08 06:55:00 来源: 山西新闻网(太原) 网友评论 0 条 点击查看
在他的帮助下,左权的盲人宣传队从路边的“卖艺小摊”走上了北京的舞台
田青,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是他,发现了左权盲人宣传队的“阿炳”们,并把他们带到北京,送上大雅之堂进行演出。今年10月中旬,田青生病住院,消息传到左权,盲人宣传队的12名艺人凑齐了5000元汇到北京。“田青收下钱的时候眼圈都红了。”11月7日,负责送钱的左权籍作家刘红庆在晋中市榆次区接受采访时说:“田青说一定要找个机会把钱还给盲艺人们。”
2002年,田青头一次到左权县就发现了羊倌石占明的“原生态”,并力荐他参加全国民歌大赛。后来,石占明获得了“民歌王”称号,一炮走红。田青2003年再到左权时,知道了当地有个盲人宣传队。当他倾听了盲艺人们发自肺腑的演唱后,感动得热泪盈眶,并写下《阿炳还活着——听山西左权盲人宣传队》一文,发表在《人民日报》上。2003年9月,田青再次来到左权,为盲艺人的演唱录了音。当年10月,田青将左权盲人宣传队带到北京,先后推荐到首都师范大学、中央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市残联进行演出,每场演出都是由他给盲人宣传队担任主持(本报10月15日曾报道)。
田青与左权盲艺人们的相识,全由左权籍作家刘红庆从中“牵线”。在结识田青之前,盲人宣传队只是一个路边的“卖艺小摊”,一年四季在左权大山里走村串户地演唱,演出一场全队仅收入二三十元。在田青的帮助下,他们不仅作为“原生态艺术”多次被请进各地电视台演出,还得到了左权政府的大力扶持。
因为这样的经历,左权盲艺人们心里一直惦记着北京的田青。今年10月18日,在得知田青老师因为急性肝炎住院的事后,宣传队的12个人赶紧凑了5000元钱电汇给了刘红庆,让他转交田青老师。“这些淳朴的盲艺人觉得终于有了报恩的机会。”刘红庆说。
“田青老师的病快好了,下周就能出院。”刘红庆告诉记者:“因为我把他生病的事情告诉了盲艺人,还挨了他一顿骂。田青老师知道盲艺人们挣钱辛苦,他和盲艺人之间的感情,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
❼ 田青的个人作品
目前为止,田青研究员已经发表宗教音乐论文数十篇。他还整理录制了《中国佛乐宝典》、《中国佛教的早晚课》、《中国的佛道教音乐》等多套宗教音乐光盘,特别是《中国佛乐宝典》计11种30盒,先后花费10年时间,将中国大陆最有代表性的佛教音乐全都囊括其中。这套中国佛教音乐的录音带是对中国传统佛乐的忠实记录,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
田青研究员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宗教音乐领域,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中国民族音乐也颇为关注,先后发表各种散文随笔及文化、艺术、音乐等评论文章100多篇,出版了散文随笔集《历史的性别》。另外,他还创作电影文学剧本《钟魂》(获1986年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优秀剧作奖)、《杨贵妃》(1992年摄制完成,陈家林导演,广西电影制片厂出品)等,并出版诗歌集《老歌》 。
田青研究员致力于中国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多年来一直为此事奔走呐喊,他认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而言,保护、保存比发展更为重要,一定要慎言“发展”。2002年田青在山西左权采风时发现了羊倌“歌王”石占明,2003年又将左权盲人音乐宣传队请到北京,在各大院校巡回演出,盲人们的天籁之音使不少京城的音乐家为之动容。田青研究员可谓是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的旗手,他一直在为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积极努力 。
❽ 琴书的武乡琴书
起源于武乡农村,流行于武乡、襄垣、榆社、左权、太谷、榆次等县,约有二百多年的历史。传说,武乡琴书是由艺人将鼓儿腔和中原曲种鹦哥柳揉合,及吸收了当地小曲而成。艺人们称之为“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哼哼”。最初,演唱以两人一挡,以八角鼓击节,用木胡伴奏,唱一段吉利词赋,借以乞食。
到清代同治年间,盲艺人开始坐场说大书,每档增至六、七人。抗日时期,武乡县组织了盲人宣传队。为加强说抗日书目气氛,艺人们承袭了咸丰年间大板书艺人操打七件打击乐器的技巧,这时才称为武乡鼓书。民间艺人们勤于探索,善于吸收他人的长处,对民间音乐和曲艺音艺颇有建树。武乡琴书后来创造了起腔、垛板、簧腔等。演唱的新书目有《西安事变》《减租减息》的段子。
新中国成立后,盲人艺术工作者取消了打击乐器,以上制月琴为伴奏,开始叫武乡琴书。音乐唱腔中的起板,是由方言语汇与柳调旋律构成的衬腔、乐句组成,富有乡土特色,传统书目有《呼家将》《包公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