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营销推广 > 骆越文化在农产品推广中的应用

骆越文化在农产品推广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21-12-21 20:03:47

⑴ 神秘的壮族骆越文化有着怎样的历史来源和意义

广西骆越文化研究会会长谢寿球说,左江流域历史上是骆越人活动的重要区域,沿着左江水道广泛分布的岩画就是例证。他认为,位于明江与左江交汇处的上金古城是左江流域的骆越中心城市,它是一个军事要塞也是重要的交通中心,遗存这丰富的骆越文化遗产,发展旅游的潜力较大。挖掘和开发上金古城的文化对正确认识骆越文化的历史地位和推动龙州乃至崇左市的文化旅游都有重要的意义。广西民族大学教授秦红增等与会专家学者还就如何把骆越文化与旅游发展相结合,加强文化自身造血功能以及古壮字的发展传承等进行了发言和探讨。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副教授黄新宇等研究认为,经过不断的挖掘、加工、改进,龙州当地的天琴的形制与功用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乐器到礼宾艺术珍品,成为跨境文化传播的媒介与桥梁。“在文化传播上,我们不仅要传承区域、族群、民族独特的原创性作品,还要建设便于国际交流的软实力思想体系,从而增强自身文化自信心、自豪感,努力建构中华民族共有的美丽精神家园。

⑵ 骆越文化的介绍

骆越古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运文化、龙舟文化、象形方块字、铜鼓文化、冶炼制造文化、花山壁画文化、巫文化、三界观、太阳文化、龙母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⑶ 农业跨界理论如何利用到农村文化产业中去

利用到农业文化的最直接方式就是发展生态旅游。

农业跨界理论:农业不再是纯农业,早就跨过了工、商、文、体的界限。
现在名人开始做农业、代言农产品,标志着我国农产品开始走向品牌化道路。IT、金融业大佬转战现在农业,主要是看好未来农业的发展潜力和广阔的市场空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消费水平提升,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将日益增长,也愿意为其高品质付出较高的成本,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旺盛,发展空间较大。其次,涉足现代农业能够享受的政策优惠,同时农业属性有利于其分散自身行业经营风险,拓展新的盈利点。

农村文化产业的生长呈现出三个趋势性特征:
一是市场化运作。
二是产业化经营。
三是特色化发展。
这三个鲜明特征赋予农村文化产业极强的生命力。

⑷ 农产品可以用哪些渠道来推介

1.培育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农产品流通主体。作为农产品流通主体,无论是生产领域的农户,还是流通领域的经营户,或者是农产品的生产经营组织,它们走向完善和成熟的标志就是规模化、组织化和一体化。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创新应从营销主体创新开始,借鉴发达国家先进经验,改变过去营销主体单一的局面,通过多种方式培育农产品营销主体。以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增强营销能力和农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 (1)应该着力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可以和原有流通主体实现资源互补,提高流通效率。 (2)可以引导农民组成专业合作组织,提高生产、销售的组织化程度,组织农户共同开拓市场。这样有利于农户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统一技术服务、生产更有竞争力的产品,并增强抗风险能力和营销能力。 (3)应建立专业协会等辅助商,通过为农户提供物资供应、加工、贮藏、产品运销及辅助信息等服务,增强其参与市场活动的地位和能力,提高其营销能力和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 2.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与工业品营销相比,批发市场在农产品营销中具有更为重要的地位,它是农产品流通渠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中介。其原因在于,现阶段我国农产品的生产经营具有“小规模、大群体”的特点。在农产品流通过程中,参与的个体组织众多,但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这就需要借助批发市场把农产品的生产者、经营者联结起来,达到广泛、快速、有效分销的目的。 (1)市场运作应该向企业化方向发展。今后,农产品批发市场的投资建设、管理均应按现代企业制度的规范要求进行,使产权明晰,管理科学。 (2)要完善市场设施,丰富服务功能。发达国家规范化的现代批发市场大都具有各种综合服务功能,如物资集散、价格形成、信息发布等。而我国批发市场的服务非常落后,要改变这种服务功能单一的局面,一方面要不断完善配套功能,建立具有储存、保鲜、质量检测等功能的设施。另~方面要加强市场信息化建设。 3.建立农产品超市连锁经营。长期以来,农贸市场一直是我国农产品流通渠道中最为重要的销售终端。这种传统的零售终端存在诸多问题,如质量难以保证、经营不规范等问题。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人们更加注重农副产品的消费安全和购买便利。特别是农产品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进一步接轨,农产品市场竞争更加激烈,对农产品质量、分级、包装、运输等方面有着更高的要求,这就需要积极推进农产品的超市经营和连锁经营,以规模化、集约化、连锁化的超市、连锁店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 超市和连锁店相比传统农贸市场有以下优点: ①作为零售企业的农产品超市尤其是大型超市,他们直接与消费者接触,有专业的营销人员,能直接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变动。因此可以对农业生产起引导作用。同时,进入超市的农产品要符合国家的一些标准,这样也有利于对农产品质量的全面监控。另外超市可以将农产品按不同的等级分类定价,不仅满足了顾客多样化需求,也促进了农产品深加工和农产品包装业的发展。 ②大型连锁超市对商品具有大量采购、均衡供应、常年销售的显著特点。农产品超市的发展壮大必将使更多分散的农民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组织起来,使得农产品生产中各种生产要素能够合理调整,组织化程度也将大大提高。 ③超市可以为顾客提供其他农产品营销渠道无法比拟的购物环境。超市的农产品会比其他渠道的农产品更注重品质,超市舒适的购物环境和统一的定价也可以让顾客避免在传统的农贸市场忍受“脏、乱、差”和“乱要价、哄抬价”,超市还可以实现~站式购全。 4.推进农产品交易方式的创新。在我国农产品交易中占主导地位的现货交易方式,存在着价格信息不公开等缺陷,积极探索新的交易方式,提高交易效率已经势在必行。拍卖交易是国际上规范的批发市场普遍运用的交易方式。由于拍卖交易采取强制拍卖的做法,即绝大多数农产品都要进入拍卖市场,不允许场外交易。并且,交易的主体在进入市场时要经过严格的资格审查。这些规定的实施可减少传统现货交易中的“暗箱”操作,在一定程度上减少欺诈行为,使交易更公正合理,有效保证了交易双方的利益。新型的网上电子商务贸易为传统农业的发展带来了机遇。 与传统农业贸易相比,农产品网络营销具有交易虚拟化、成本低、效率高、透明化等特点。利用电子商务进行农产品营销,能有效避免传统农产品营销渠道的诸多缺陷,有效解决时空上的矛盾,充分发挥营销渠道的地点和时间效用,克服农产品易腐、储藏周期短、损耗大等自身特点所引起的流通问题。同时,由于信息获取成本较低,也有利于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化解交易风险。 5.建立和完善农产品物流配套系统。针对我国农产品营销渠道链条长、流通效率低的状况,应逐步建立完善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提高营销渠道效率。把传统的物流途径即商品必须经由制造、批发、仓储、销售等诸多环节的多层次复杂流程到达消费者手中,简化为由生产者经配送中心到达零售终端。 如何完善物流配套体系:一是通过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升级改造,建立一个以批发市场为枢纽,以具备一定组织化程度的农产品经营者为主体,以规范化的集贸市场和超市为末端的较为现代化的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二是大力发展以物流配送为枢纽,以连锁公司为经营主体,以超市为末端的现代化农产品流通体系,并取代批发市场体系。 发展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是一种必然趋势。但鉴于农产品的特殊性,在建设农产品物流配送系统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其库存管理、运输、确定配送半径、绿色物流等问题,只有妥善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使农产品流通渠道更为畅通。 6.品牌提升策略。农产品实施品牌策略是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增强市场竞争力的惟一选择和出路。实施农产品品牌营销策略,是符合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需要,同时也是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积极参与农副产品国际市场竞争的必然要求。农产品品牌营销要从品牌的定位入手,通过塑造品牌形象和品牌个性,实现差异化的品牌竞争优势,通过品牌的传播与维护,建立品牌认同与消费者忠诚,在适当时机利用成功的品牌进行延伸与扩展,使品牌价值不断增值。在品牌的建设中应注意以下策略的应用。 (1)着眼重点区域市场、打造样板市场、实施精细化营销。针对我国的农产品行业特点,我们建议着眼重点区域市场、打造样板市场、实施精细化营销。可以通过对消费人群的调查定位,针对竞争品牌制定有效的竞争策略,明确产品的卖点和品牌个性,并通过对产品线的梳理,综合运用广告、包装、活动推广等手段,为产品树立起一个富有个性的品牌形象。同时,精细化营销更明晰了行业标准、发展规划、品牌阶段目标等涉及长远发展的问题。这样,品牌营销的点就串联成了巨大的市场推广线。 (2)农产品品牌营销要把握“差异化”的产品策略。在营销学中,有一个著名的“独特销售主题”的理论,这个理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寻找到与竞争对手有差异化的独特卖点。 (3)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策略要有创新性。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策略要有创新性,是指营销策略不必拘泥于传统的模式,可以结合市场的状况,充分挖掘产品的特性,提出有创见的营销策略。消费者购买商品有着求名的动机,因此要适应消费者求名动机的心理,不断地提升品牌。所谓品牌提升策略,就是改善和提高影响品牌的各项要素,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提高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策略。提升品牌,既要求量,更要求质,求量即不断地扩大知名度;求质即不断地提高美誉度。提升品牌的途径,靠的是产品内在的质量和功效,让消费者用口碑传播品牌。

⑸ 骆越文化是什么文化

据现有文献记载“骆越”的“骆”,是由“骆民”演变来的。《交州外域记》说:“交趾昔未有郡县之时,土地有雒田,其田从潮水上下,民垦食其田,因名为骆民。设骆王,骆侯、主诸郡县,县多为骆将,骆将铜印青绶”。《史记索引》广州记》说:“交趾有骆田,仰潮水上下,人食其田,名为骆将……铜印青绶,后蜀王子将兵讨骆侯”。《太平寰宇记》也转引《南越志》称:“交趾……人称其地曰雄地(田),其民为雄民,旧有君长曰雄王。其佐曰雄侯,其地分封名雄将”。这三本书的共同点是都说明了骆(雒)这一名称的由来。
西瓯、骆越的后裔是谁?他们的后继族称是什么?一般认为紧接西瓯、骆越的第一个族称是东汉时出现的乌浒,然后魏、晋、隋、唐时代的俚僚(译音“俚”字,实是壮语中对“蛇”的称呼。古骆越人对蛇很崇拜)、宋代以后的僮、俍、沙、侬以至今天的壮族。(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详细的可以参考网络http://ke..com/view/903462.htm

⑹ 农产品推广有什么好的模式吗

推广,换句话就是做广告。

把自己的产品、服务、技术、文化、事迹等等通版过传统的四大权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网络)广告让更多的人和组织机构等了解、接受,从而达到宣传、普及的目的。

在互联网上,我们往往采用seo的方式来推广网站、店铺等。

⑺ 骆越文化的骆越文化

骆越古国曾创造了灿烂的文化,骆越文化中的稻作文化、棉纺织文化、航运文化、龙舟文化、象形方块字 、铜鼓文化、冶炼制造文化、花山壁画文化、巫文化、三界观、太阳文化、龙母文化、玉器文化、柱子崇拜文化等对中华文明、东南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从历史文献记载的情况来看,骆越人主要聚居在左右江流域和贵州西南部及越南红河三角洲一带。骆越因其所处的自然环境和特定的生产方式,创造了独特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具有浓厚的地域特色。由于地处中原与华南、西南往来的交汇处,长期的多民族杂居、交流与融合,其文化亦具有多元色彩。其中最能体现骆越文化自身发展特点的是这一地区的青铜文化。 1986年发掘武鸣马头元龙坡西周至春秋墓群和安等秧战国墓群,广西西部地区的青铜文化逐渐显露出来。韦仁义在总结武鸣马头这两群先秦墓时,已把它们定为骆越人的墓地。他认为,马头先秦墓葬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几点:
1,墓穴排列整齐、集中而有序,说明是一处受着一种观念制约的公共墓地;
2,墓室方向绝大多数东西向,在436座墓中有322座为东西向,占总墓数的74%,而且绝大多数头向东,南北向的墓很少,即使是南北向的墓也偏向东,表现了强烈的方向意识;
3,墓葬形制都是狭长小型竖穴土坑,墓坑宽度极少超过90厘米的,一般在60~70厘米之间,长宽之比往往都在4∶1以上,有的达7∶1,墓圹显得特别狭窄;
4,元龙坡西周春秋墓有用火烧烤墓坑之俗,烧烤部位,有的在墓底,有的在墓壁,有的是填土,有的仅烧烤其中的局部;
5,随葬品先经打碎或拆散,然后散放在填土中及墓底;
6,随葬品少,但富有地域特色。随葬品的组合一般是实用青铜兵器、生产工具、生活日用陶器或玉石器。陶器盛行圜底器,少见圈足器和平底器,没有三足器,器表打磨光洁,无纹饰或仅饰绳纹。 再结合马头附近同时代的崖洞葬和右江流域几处战国墓,推断骆越青铜文化的主要特征:
1,流行土葬和岩洞葬
马头先秦墓群是土坑墓,与之并存的是附近的崖洞葬。土坑墓墓室狭长,有将随葬品打碎和拆散埋葬的习俗。没有像岭南东部地区的西瓯墓那样的腰坑。
2,随葬品主要是实用器
基本上没有礼器。其组合也是青铜兵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铜兵器是剑、矛和镞;生产工具是斧和刮刀;生活用具是釜、钵、杯等;此外还伴出一些玉石饰品。大墓中随葬铜鼓。
3,青铜器有浓厚的地域特色
最具代表性的青铜器是镂空细纹匕首、圆尖顶长舌圆形器、圆銎长骹矛、凤字形钺、斜刃铜钺、新月形刀、桃形镂孔镞。除武鸣马头先秦墓群之外,还有人面弓形格剑、曲刃一字格剑和铜鼓。
镂刻细纹匕首
武鸣元龙坡出土2件,身呈锐角形,扁茎,无格,阔肩,宽扁叶,呈锐角三角形,截面呈菱形。茎部镂刻细线云纹和凿点纹,叶面浅刻极纤细的栉纹地三角形细线纹及眼状纹。1992年南宁市邕江捞获1件,金黄色,与此十分相似。元龙坡有这种匕首的石范,代表了骆越青铜工艺的最高水平。
圆尖顶长舌圆形器
圆面隆起聚成尖顶,另一面正中伸出扁长鹰嘴钩状长舌。有的背面圆弧,中心突起一个尖圆钮,圆面由弦纹、栉纹、云雷纹组成晕圈,舌末开一孔眼;有的背面隆起,聚成一条细长圆柄。这些都出在武鸣元龙坡墓地,同墓地出土这类器物的石范。
圆銎长骹矛
早期的宽薄长叶,短骹,扁圆銎,骹与叶相比,显得特别短小,武鸣元龙坡铜矛在骹与叶分界处有清晰的段线;晚期的变得厚重,多为圆銎,骹部加长,加粗。武鸣安等秧矛短身圆銎,銎口凹弧,骹的正面有钮,并铸有“王”字符号;武鸣独山崖洞葬铜矛,宽叶长骹,骹两面都铸双勾“王”字符号;田东锅盖岭铜矛一件骹的正面有钮,钮上方也铸“王”字符。
凤字形钺
扁圆銎,整体如同张开的一把折扇,有的身显瘦长,被称为束腰斧,除在武鸣安等秧、田东锅盖岭战国墓出土外,在百色、德保、大新也有出土;有的对称刃角微翘,形态极为柔和,元龙坡出土的多破碎;锅盖岭1件器身扁平,弧刃翘出两角;在百色至田东的右江常打捞出此类铜钺,右江流经百色市区萝卜洲附近一次打捞出4件。
斜刃钺
武鸣马头元龙坡墓地出土。斜刃,双肩向内收成倒勾状双翼,两面自肩部至锋尖各有一道弯弧形棱脊,近銎部有数道弦纹。有双斜刃和单斜刃两种。双斜刃钺的刃呈斜弧形,武鸣马头元龙坡130号墓一件长15.5厘米,刃宽12.5厘米,尖锋,宽肩略呈翼状,扁圆銎。来宾古旺山崖洞葬出土1件,与此十分相似,通体光素,脊根部有一细小的穿,通长13.7厘米。单斜弧刃,背脊斜直,武鸣马头元龙坡147号墓一件通长10.5厘米,刃宽9.6厘米,单肩,背脊微弯曲,扁圆銎。南宁邕江水下出土1件,通长8.9厘米。在田东右江和百色萝卜洲也出水同样的斜刃钺。马头元龙坡有石范伴出,说明这种斜刃钺是当地铸造的。越南北部富寿的富厚、安沛的安合、老街的铺卢和海防的越溪也有类似钺,如富寿富厚出土1件,宽圆跟銎部也有一条横凸线与南宁、百色的极相似。
郁江水系的百色、田阳、南宁、贵港一线发现最多,还见于柳江、灵山,广东的广州,香港的大屿山、赤立角、南丫岛,在越北见于清化、海防等地。广西贵港剑、南宁邕江剑与越北东山剑、海防象山剑属一个类型。邕江剑,2002年于南宁邕江打捞出水,无剑首,扁状茎,中部收束,近格处加宽,剑格两端微翘,剑身起脊,最宽处在中部,平缓向前收束,前端骤收成锋,近格处饰人面纹。东山剑也无首,茎的上部较粗,中部较细,下端又扩宽,茎的表面饰曲折的阴线纹,在阴线纹框内填五道纵横极细的阳线纹,线纹上再饰S形卷云纹,茎的基部有阴线构成的梯形框,框内填S形卷云纹,剑格宽5.2厘米,两端上扬,中部弯曲如弓,剑身长17.4厘米、宽4.6厘米,最大宽位于剑身中部,上、中部的空间饰人面图案,呈倒三角形,用连珠纹作外框,脸形轮廓、眉、眼、鼻梁为阳纹。人面下为丫形宽带纹,歧出三组扇形光芒纹。田阳县隆平村剑,剑首有两个如同车轮一样并列的圆环,剑茎扁体实心,两侧有“山”形齿状扉棱,但在剑身人面纹的地方只保留了一个三角形框,并未铸出人面图像。1999年5月柳州博物馆征集到2件从百色某河中打捞出的人面弓形格剑,1件较大,长32厘米,刃宽5.8厘米,无首,茎上部为椭圆柱形,茎上有卷云纹、曲线纹、虚线纹等多种几何纹饰,剑身近格处饰人面纹,面赔瘦长,五官清晰,人面两侧有锯齿纹,下接长*纹,直剌一只横卧的青蛙纹;另一件长245厘米,双环首,茎中部粗大,分三组饰卷云纹、栉纹、鸟纹,剑身近格处饰阴铸人面纹。
曲刃一字格剑
首、茎、身一次铸成,圆首,扁圆茎,一字形格,短扁身, 呈梭形。锅盖岭1件,通长29厘米,刃宽6.5厘米,茎中空,两面均饰回形纹;正背两面均饰二道卷云纹。田阳七联村东邦1件,
通长28厘米,格宽11厘米,厚2厘米,空首,椭圆茎,茎末端有格盖,盖宽于茎,盖面呈椭圆,饰菱形几何纹;茎中部收束,上下向外扩张;茎上下两端饰云纹;剑格宽 于身,两头微翘;格面亦饰云纹;剑身扁,较薄,刃锋利,两面无纹饰。田阳隆平村排楼屯1件,通长26.3厘米,刃宽4.5厘米,茎椭圆空心,无首,茎身束腰,上端近格处的脊部有一“Y”形血槽。田阳百育沙场1件,通长28厘米,刃宽7厘米,茎上饰云纹和斜线纹,盖面饰菱形纹,格面饰云纹,和锅盖岭出土的很相象。田东林逢镇打捞1件,全长27厘米,刃宽4.2厘米,首、茎、格上都有精细的几何花纹,剑首平面呈菱形抹角的椭圆形,正中饰菱形纹,外围以扁长方块,内饰S形云纹;剑茎上自首而下饰六道回纹箍,靠近剑格处有一个对穿小圆孔,圆孔外亦饰S形云纹;剑格面上也有纹饰,以剑首为中心,左右两边纹饰对称,饰S形云纹条带。同类短剑在越南北部多次发现,安沛陶盛1件茎上装饰交织的直线纹;河江1件,剑首分成四格,每格都有一个S形云纹,剑茎上也有精细花纹;1961年在太原钢铁工地出土1件,剑首饰S形云纹,剑茎上有四条S形云纹带,剑格上也布满S云纹,剑身上半部有一组两边匀称的狭长三角形纹饰。
铜鼓
春秋时期从云南中部偏西濮人地区发源,称为万家坝型铜鼓,战国时期已为右江流域和红河中下游的越人接受,1994年在田东县南哈坡战国墓发现2面,1994年在田东县林逢乡大岭坡战国墓又发现1面。在越南北方早在1932年5月在河山平省章美县美良社淞林寺附近的田野就出土过1面,称淞林鼓;1973年在同一地点又发现1面,称为淞林2号鼓;1981年在永富省三清县上农乡出土1面,称上农鼓;1993年在老街发现2面。这些都是形制粗糙,胸部鼓突,装饰简单或没有装饰的铜鼓。大岭坡鼓,鼓面小,胸部突出,腰内缩,下部外撇,足极短,鼓面太阳纹中心隆起,有不规则的11道芒。胸、腰间有两对小扁耳,腰上半部用绳索纹夹对角三角纹纵向分格,下半部分别饰回纹、绳索纹各2道。南哈坡鼓有2面,A鼓鼓面太阳纹中心隆起,周围有不规则的16道光芒,腰部由正倒V形纹带纵分成空格,近足处有一周三*纹和一周雷纹;B鼓鼓面向内凹陷,中心太阳纹隆起,有短小杂乱的22道光芒,芒外又有杂乱的晕圈,外围以绳索纹,胸部凸鼓,胸腰间有两对桥形耳,腰部为纵向曲折纹分割的界格,近足处有一周勾连雷纹。越南淞林鼓,鼓面太阳纹16芒,芒角长短不一,周围有两道小绳索纹,其间有些回纹线条组成的4个平行曲线纹,外围一个带圆点的短线纹晕。胸部光素,腰部和足部上方有平行回形纹及似梳齿的平行短线条纹。上农鼓面径32厘米,高26厘米,全身光素无纹饰。稍晚的石寨山型铜鼓在骆越地区也有发现,如田东锅盖岭铜鼓。锅盖岭鼓,鼓面中心太阳纹8芒,芒间饰斜线纹,外围有花纹3晕,主晕是翔鹭4只,等距离逆时针旋转飞翔,另2晕饰锯齿纹和圆点圆圈纹;胸部突出,饰回形纹和弦纹。 以武鸣马头先秦墓为代表的青铜文化遗存,当属骆越文化,主要分布于广西西半部。以平乐银山岭战国墓为主体的遗存属西瓯文化,它主要分布于广西东半部。事实上,这两半部地区的文化遗存除了一定差异外,也存在不少共性。
西瓯骆越青铜文化是在当地原始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萌生于商末周初,开始以接受中原青铜文化为主,到西周春秋时期掌握了青铜冶铸技术,开始铸造青铜器,产生了自己的青铜文化,这种青铜文化都具有浓厚的土著色彩。到战国时期发展到鼎盛阶段,产生盘口鼎、柱形器、扁茎短剑、竹叶形刮刀、靴形钺、斜刃钺、弓形格剑、一字格剑和墩形铜鼓等极富地域特色的青铜器。同时也就进入了铁器时代。西瓯骆越的青铜器种类繁多,绝不止我们前面讲到的那些,但从总的面貌来看,它们都重视兵器而忽视礼器。春秋时期出现过一些礼器,但多是接受中原文化影响的仿制品。越到后来,这种仿制品就越少。
西瓯用甬钟、柱形器、扁茎短剑、双肩铲形钺、竹叶形刮刀,骆越用铜鼓、斜刃钺、弓形格剑和一字格剑。铜甬钟广泛流传于西瓯或西瓯骆越错居地区,在右江中游田东偶有一见,没有再向西传;柱形器只见于西瓯地区,在骆越地区至今尚未发现;扁茎短剑普遍流行于西瓯地区,在骆越地区也不少见,但与一字格剑和弓形格剑相比,数量少得多;流行于西瓯的竹叶形刮刀,在骆越地区也偶有发现,如武鸣安等秧战国墓、宾阳韦坡战国墓、越北东山文化墓和越溪船棺墓等骆越墓中有随葬。双肩铲形钺只流行于西瓯 但在越南象山遗址出土一件;骆越地区流行的斜刃钺,在西瓯地区一般不见,西瓯用的靴形钺在骆越地区变得棱分明;流行于骆越地区的弓形格剑和一字格剑,除在骆越西瓯交错区偶有发现外,一般不见于西瓯地区。铜鼓只流行于骆越地区,但在越过西瓯中心地区,在偏东的贺州龙中又偶有一见。这样,我们就可以从青铜文化上将西瓯、骆越区别开来。
它们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也不断接受外来文化的影响,但由于地理不同,所受文化影响也不同。西瓯更多的是接受楚文化影响,骆越则受滇文化影响较大。
瓯骆故地既是中国南疆东西部地区的结合部,又是内陆与沿海地区的过渡地带,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古代文化有其自身特殊的历史渊源。在吸纳周边地区先进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形成独具特色的青铜文化。 现广西、广东西南部部分地区有类似器物出土或出水,弧圈偏心珏、三阶形珏、鸟胎行珏、四耳珏、龙行珏、玉猴珏等等。
那坡感驮岩遗址 出土的玉锛、骨牙璋,晓锦遗址 出土的穿孔石戈,隆安县大龙潭 的楔形双肩大石铲、邕宁长塘公社 的束腰形双肩石铲、右江出水戈都为我们骆越文化的考究提供了线索。
随着更多的历史器物被发现,骆越古国 的深厚文化也将水落石出。

阅读全文

与骆越文化在农产品推广中的应用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学校暑假教师培训工作方案 浏览:883
泓泉电子商务骗局揭秘 浏览:98
电子商务员工合同范本 浏览:152
2015楼盘营销方案ppt 浏览:387
市场营销乞丐案例观后感 浏览:552
大东女鞋市场营销策略 浏览:708
市场营销寓言案例分析 浏览:113
上海集司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392
5g市场营销战略论文 浏览:20
文明礼仪培育培训方案 浏览:368
山东影耗网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564
旅游大米营销策划方案 浏览:808
运输公司夏季安全培训方案 浏览:574
服饰促销活动总结 浏览:289
少儿艺术万圣节活动策划方案 浏览:653
市场营销的考题 浏览:471
幼儿园中班元旦策划方案 浏览:578
乡镇扶贫产业培训方案 浏览:818
山西爱梦想电子商务有限公司 浏览:568
网络销售跟网络营销 浏览: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