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自然资源学学习心得1000字
《自然资源学原理》课程学习心得
《自然资源学原理》
是我们新开的一门课程,
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要求我们了
解自然资源学科体系和理论基础、
资源科学的研究方法、
资源科学的应用问题和
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理论和原则及策略。
将自然资源及其利用看作一个统
一的大系统,
从整体和有机联系的角度去理解并掌握自然资源人类环境和社会经
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和之间的相互影响。
并要求我们掌握基本的自然资源的评价原
则、方法和体系,探讨资源的合理开发、规划、利用、改造、保护和管理。
胡老师花了三节课给我们讲授了绪论,我觉得这是很必要的。在学习一门课程
之前,
我们应该充分了解好这门课程的形成和发展,
了解这门自然资源学的学科
体系。
通过老师的讲授,我学习到了自然资源是凡是自然物质经过人类的发现,被
输入生产过程,或直接进入消耗过程,变成有用途的,或能给人以舒适感,从而
产生有价值的东西。
自然资源分为可更新和不可更新资源两种。
自然资源的稀缺
和冲突已成为当代全球性问题。
未来世界人口将继续成倍增加,
经济活动将继续
发展,这些压力有增无减。全人类将长期面临资源稀缺、环境退化、人口激增和
发展受阻的挑战。从全球范围来看,能源和矿物原料、水资源、食物资源都是稀
缺的,
而这些稀缺就引发了资源的冲突和争夺。
不仅如此,
资源消耗还会带来环
境的恶果如温室气体聚集和气候变化、
土地退化、
水环境和淡水生态系统退化等。
在生态系统中,占据最大优势的地位的物种是人类。人类对生态系统的能量
转换、
物质循环甚至包括整个生态系统都进行了干预。
所以研究好自然资源是我
们人类应做的必备功课。为了以后能自己更好的给学生教授更多这方面的内容,
切实认识到珍惜每一种资源的重要性,上课时我认真听老师讲课,并做好笔记。
胡老师给我们上课的时候非常认真,一丝不苟,有些我们忽略的内容老师都
跟我讲得很细致,
并且突出每一章节的重点,
哪些我们只需了解,
哪些内容我们
需要理解到位只要我们认真听课我们都能明白。
在上这门课之前老师的大名我
已从别班的同学口里听说,
于是怀着期待的心情上老师的课,
胡老师果然名不虚
传,
严谨的教学作风感染了我们每一个同学。
由于我们这门课是新开设的,
跟之
前我们学过的课程很不一样,
如果老师上课能多给我们看点多媒体的资料那我们
应该会对学习的内容印象更加深刻一些了。
感谢老师一个学期以来的教授,
如有
机会,我仍希望能继续上您的课!
B. 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有什么不同
人力资源的特点
1.人力资源的生物性
人首先是一种生物。人力资源存在于人体之中,是有生命的“活”资源,与人的自然生理特征相联系。人的最基本的生理需要带有某些生物性的特征。在管理中,首先要了解人的自然属性,根据人的自然属性与生理特征进行符合人性的管理。人力资源属于人类自身所特有,因此具有不可剥夺性。这是人力资源最根本的特性。
2.人力资源的时限性
时限性是指人力资源的形成与作用效率要受其生命周期的限制。作为生物有机体的个人,其生命是有周期的,每个人都要经历幼年期、少年期、青年期、中年期和老年期。其中具有劳动能力的时间是生命周期中的一部分,其各个时期资源的可利用程度也不相同。无论哪类人,都有其才能发挥的最佳期、最佳年龄段。如果其才能未能在这一时期充分利用开发,就会导致人力资源的浪费。因此,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必须尊重人力资源的时限性特点,做到适时开发、及时利用、讲究时效,最大限度地保证人力资源的产出,延长其发挥作用的时间。
3.人力资源的再生性
经济资源分为可再生性资源和非再生性资源两大类。非再生性资源最典型的是矿藏,如煤矿、金矿、铁矿、石油等,每开发和使用一批,其总量就减少一批,决不能凭借自身的机制加以恢复。另一些资源,如森林,在开发和使用过后,只要保持必要的条件,可以再生,保持资源总体的数量。人力资源也具有再生性,它基于人口的再生产和劳动力的再生产,通过人口总体内个体的不断更替和“劳动力耗费——劳动力生产——劳动力再次耗费——劳动力再次生产”的过程得以实现。同时,人的知识与技能陈旧、老化也可以通过培训和再学习等手段得到更新。当然,人力资源的再生性不同于一般生物资源的再生性,除了遵守一般生物学规律之外,它还受人类意识的支配和人类活动的影响。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力资源要实现自我补偿、自我更新、持续开发,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注重终身教育,加强后期的培训与开发。
4.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性
人力资源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有形磨损和无形磨损,劳动者自身的疾病和衰老是有形磨损,劳动者知识和技能的老化是无形磨损。在现代社会,人力资源的这种磨损呈现以下特点:首先,与传统的农业社会和工业社会里较多地表现为有形磨损不同,现代社会更多地表现为无形磨损;其次,当今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新技术不断取代原有技术,而且更新周期越来越短,致使员工的知识和技能老化加剧,人力资源的磨损速度越来越快;最后,人力资源补偿的难度加大,这是因为当今社会的人力资源磨损主要表现为无形磨损,而无形磨损的补偿比起有形磨损的补偿要困难得多;同时,由于人力资源磨损速度的加快,也使得补偿的费用越来越高。
5.人力资源的社会性
人处在一定的社会之中,人力资源的形成、配置、利用、开发是通过社会分工来完成的,是以社会的存在为前提条件的。人力资源的社会性,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及由此产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在于提高个体的素质,因为每一个个体素质的提高,必将形成高水平的人力资源质量。但是,在现代社会中,在高度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个体要通过一定的群体来发挥作用,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有助于个体的成长及高效地发挥作用,不合理的群体组织结构则会对个体构成压抑。群体组织结构在很大程度上又取决于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构成了人力资源的大背景,它通过群体组织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力资源开发,这就给人力资源管理提出了要求:既要注重人与人、人与团体、人与社会的关系协调,又要注重组织中团队建设的重要性。
6.人力资源的能动性
能动性是人力资源区别于其他资源的本质所在。其他资源在被开发的过程中,完全处于被动的地位;人力资源则不同,它在被开发的过程中,有思维与情感,能对自身行为作出抉择,能够主动学习与自主地选择职业,更为重要的是人力资源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目的、有意识地利用其他资源进行生产,推动社会和经济的发展。同时,人力资源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潜能,能够在人类活动中发挥创造性的作用,既能创新观念、革新思想,又能创造新的生产工具、发明新的技术。
7.人力资源具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角色两重性
人力资源既是投资的结果,又能创造财富;或者说,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具有角色两重性。人力资源的投资来源于个人和社会两个方面,包括教育培训、卫生健康等。人力资源质量的高低,完全取决于投资的程度。人力资源投资是一种消费行为,并且这种消费行为是必需的、先于人力资本的收益。研究证明,人力资源的投资具有高增值性,无论从社会还是个人角度看,都远远大于对其他资源投资所产生的收益。
8.人力资源的增值性
人力资源在开发和使用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创造财富;另一方面通过知识经验的积累、更新,提升自身的价值,从而使组织实现价值增值。
C. 自然资源管理
自然资源管理(NRM)G是通过对森林和牧场、农林业、畜牧业和水资源的管理,采取动物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和保护沿海生态环境所做的一系列措施,以保护和改善土壤、水质、空气、矿产、森林、渔业和动植物等自然资源。认识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的价值、了解自然资源保护所面临的问题和解决方法是保证妇女及儿童生存权益的关键。
鉴于各章节的内在联系,阅读本章节时应紧密结合“粮食安全和生计”章节。
专栏4.5 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①
2005年,联合国“千年生态系统评估(MEA)”项目正式提出生态系统服务G的概念及定义,并将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归纳为四大类:供给功能,如提供粮食和饮用水;调节功能,如调节气候和控制疾病;支持功能,如维持生存环境中的养分循环和作物授粉;文化功能,如满足人类精神需求和提供娱乐休闲场所。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体现在:净化污水、调节河流流量和地下水水位、防病控虫害、帮助植物授粉和维持土壤肥力及保证人类健康等方面。
目前,人类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认知还不充分,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经济市场、政府决策和土地管理中的重要作用尚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生态系统及其所提供的服务功能都在退化②。
资料来源:①Millennium Ecosystem Assessment.2005.Ecosystems and Human Well being:A Framework for Assessment.Available at:http://www.maweb.org/documents/document.48.aspx.pdf.
②Ecosystem Services Project.‘What are ecosystem services’.[online]Available at:http://www.ecosystemservicesproject.org/html/overview/index.htm.
关键问题
保护、维持和改善自然资源状态对世界生态系统意义重大,可持续的自然资源管理方法对发挥生态系统为不同性别的人群和儿童提供发展所需的服务功能也至关重要。只有健康的地球才能满足人类基本的生存需求(如水、食物和住所),并帮助人类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人类盲目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经济的快速增长可能会考虑粮食安全,但通常会忽略对环境的保护,自然环境退化或惨遭破坏的例子不胜枚举。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印度尼西亚原始森林的砍伐G,取而代之的是种植商业油棕榈,此举为跨国公司赚取了巨额财富,但长久以来依赖森林资源生存的原住居民却被迫搬迁,猩猩的自然栖息地也遭到了破坏。单一种植制度造成土壤和土地环境的恶化也是一个典型的案例。
由于气候变化给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日益突出(专栏4.6),当下保护、恢复和改善全球的自然环境迫在眉睫。灾害G和自然资源管理之间关系复杂,灾害与环境恶化相互作用,影响逐渐加剧。良好的自然资源管理不仅能帮助生态系统适应气候变化,还会减缓气候灾害带来的严重影响,同时可以大幅度减少碳排放。
许多案例都表明,合理的自然资源管理方式能够降低气候灾害的风险,兼顾友好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在越南,种植和保护12000公顷红树林的成本约为100万美元,但减少了每年约730万美元的海堤维护成本46。
专栏4.6 自然资源、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气候变化和灾害之间的关系
脆弱的自然资源管理
树木砍伐引起水土流失
森林砍伐和农田土壤侵蚀造成的河道淤积引发洪水
降雨增加和土壤侵蚀引起农田退化
工业用水量的增加引发农业干旱
持久性土壤退化引起农业干旱,降低土壤的保水力和持水量
种植种类单一破坏了生物多样性
社会发展(如城市空气和水污染)给生态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灾害及其影响
强风或强降水毁坏庄稼,冲蚀表层土壤
洪水和土壤的过度饱和造成植被损失
森林大火夺走野生动物的生命,毁灭野生动物的栖息地
大量设置临时定居点(如难民营等)使自然资源(森林、水)退化
气候变化的影响
温度升高破坏珊瑚礁及鱼类的栖息地和繁殖场所
海平面上升导致海水入侵,污染淡水水源
温度升高、生境破坏和海温升高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包括大规模的物种灭绝
温度升高和年降雨量减少加速了森林和草原的荒漠化进程
海平面上升淹没沿岸城市和农田
自然环境面对的问题主要来自气候变化、环境退化、经济增长和人口过多等压力,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土地和土壤:肥沃的土壤是生态环境自然演变的结果,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维持较好的森林质量、植被覆盖、土壤肥力和生物多样性G。过去40年,风蚀和水蚀导致世界上30%的耕地退化。约60%受侵蚀的土壤流入河流、小溪和湖泊,堵塞水道,容易引发洪水或导致河流受到化肥和农药污染47。人类的粮食生产依赖于耕地,因此,可持续的土地资源管理至关重要48。
森林:草原、湿地和森林直接为数十亿贫困妇女和儿童提供物质资源,包括木材、薪柴、纤维、药品和食品。受砍伐、大型水坝修建、采矿和工业发展的影响,森林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破坏,并继续以极快的速度退化,人类毁林的速度达到每年1300万公顷49。
水:由于过度开发和利用,水资源成了世界上最紧缺的自然资源之一。到2030年,全球47%的人口将生活在缺水地区;到2050年,全球水资源缺口将达到50%50。气候变化已经加剧了水资源的变化(如更多的洪水和干旱),这一情况将随着温度的升高继续恶化。
渔业:受到过度捕捞及近海、海洋和淡水生态系统和生境51退化的影响,世界上约75%的海洋鱼类已被过度开发和利用52。在人类破坏或自然干扰(如不利的气候条件、污染和疾病暴发)下,过度开发严重影响了渔业的可持续发展,渔业的恢复能力也受到严重损害53,海水温度的上升将进一步加剧海水酸化,因此,渔业资源将承受更大的压力。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的丧失是一个渐进的不易觉察的过程。一些科学家估计,栖息地的破坏导致地球上每天约有一百个物种灭绝,同时有超过1/4的物种在未来40年内面临消失的可能54。保护生物多样性(如自然土地、淡水和海洋生态系统的保护及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非常重要,因为它不仅在全球碳循环和适应气候变化中起到关键作用,并且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生态服务。
专栏4.7 有效的自然资源管理范例
可持续的水资源管理:对江河流域、土壤含水层、冲积平原及其附近生长的植被进行监测和管理,以起到含蓄水源、调节洪水的作用。
恢复和改善沿海生境:红树林可以有效抵抗风暴潮、海水入侵和沿岸侵蚀。
管理草地和牧场:采取适当的措施促进牧草生长,提高牧区对干旱和洪水的恢复力,恢复牧区的生产力,促进草地和牧区的可持续发展。
建立多样化的农业生态系统:维持当地原有作物和牲畜的生物多样性及保持农业景观的多样化,可以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多样性,有助于当地在气候变化条件下保证粮食安全。
灌木林地和森林的战略管理:控制森林火灾的发生频率和过火面积。
建立有效的保护区管理体系:确保保护区能继续发挥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提高生态系统的气候变化恢复力。
保护和恢复林地:减少水土流失,便于林地发挥调蓄功能。
保持农业生物多样性:为农作物和牲畜适应气候变化提供特定的基因库。
农民管理的自然资源再生利用方法:选择性地保留和修剪本地乔木和灌木树枝,以增加作物产量、饲料产量及退化旱地的薪柴数量(此方法在西非国家尤其成功)。
基于社区的森林管理制度:在官方授权下,制定规范的基于社区的森林管理计划,促进非速生林的可持续生产力。森林管理为当地提供了赖以生存的自然资源,保护了森林冠层的完整性及生物多样性,利于森林生态系统发挥调节小气候的功能,同时增加碳捕获量。
综合灾害风险管理与气候变化适应的10项原则在自然资源管理领域的应用指南
案例分析:胡波地区以社区为基础的自然资源再生项目55
项目实施地:埃塞俄比亚
项目实施方:世界宣明会
在高海拔的埃塞俄比亚胡波地区,当地的森林生态系统已经发生严重退化,土壤侵蚀也十分严重,经常遭遇持续性干旱,而且交通不便,山路崎岖。为了解决贫困、饥饿和不断增长的农业用地需求等问题,当地居民对森林资源进行了过度开采,而这些毁林行为已经威胁到当地的地下水安全,导致地下水水位和储量降低。气候变化可能会加剧该地区对自然灾害的脆弱性和贫困状况56。当地气候变化的特点之一是降水强度的加强,而强降水将会引发水土流失,同时增加持续干旱的风险,而当地居民的生计严重依赖于农业,频发的干旱和洪涝将影响当地居民的家庭收入和财富积累,使百姓陷入贫困,并对未来的美好生活失去信心。
2005年,世界宣明会开始采用移栽外来活树体的方法开展自然资源的再生项目,这种方法可以促进项目区的持续发展,与清洁发展机制(CDM)等新的资金支持方式一样,同属于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在京都议定书框架下制定的清洁发展机制允许造林和再造林项目,将森林固碳量或吸收量进行交易,把森林固碳量折算成二氧化碳当量,并以此获得等额的碳信用。
经过两年的努力,世界宣明会与胡波地区的各级机构(联邦、区域、地区和区级政府机构,后来都成为项目的推动者和执行者)不断沟通,设计项目的执行方案,最终形成了基于社区的自然资源再生项目方案,该项目成为埃塞俄比亚首个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LULUCF)的清洁发展机制碳交易项目。由于注重保护森林和生计之间的联系,该项目通过植被恢复实现了减缓气候变化和减少贫困的双重效益。
该项目采用了世界宣明会开发的农民管理的自然资源再生利用(FMNR)G方法,旨在提高社区的恢复力,恢复和改善当地的自然环境,体现了“无害”原则。该项目利用外来活树体代替传统种植苗木的方法,与传统方法相比,效益更高。作为该方法的补充,育苗圃每年培育超过45万株的苗木,以恢复无树木残留的次生森林裸地。为丰富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该项目选择了多个本地树种,共恢复森林2728公顷,森林作为一个“碳汇”既减缓了气候变化,又提高了环境、社会和经济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恢复力。在农民管理的自然资源再生利用方法的实施过程中,工作人员向原住居民普及了森林所有权和管理权及更复杂的可持续生产系统的相关知识,促进了当地的适应能力建设。
参与项目的原住居民以村为单位形成了7个小组,负责再生森林的管理和保护,由世界宣明会的工作人员负责向小组成员提供技术和能力G建设培训。项目工作人员在培训碳交易等方面的知识上也做了很多尝试,用图表配以媒体播放等方式生动解释了碳汇的含义,帮助原住居民了解固碳和碳汇的基本概念,并解答他们的疑问。
在坚持促进系统性的参与和改变,遵循“无害”原则的基础上,这个项目必将取得减少贫困和提高自然资源管理系统应对气候变化能力的长期效益。项目进行一年后,当地森林植被迅速更新。四年后,以前因用作木材、薪柴和饲料而遭砍伐出现退化的2728公顷森林通过可持续管理得到有效恢复。预计未来30年,这些森林将固定大气中超过87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的碳,这不仅利于减缓气候变化,并为当地农村合作组织提供了新的收入来源。
社区主导的森林恢复可持续管理给当地带来诸多好处:①森林植被的恢复增加了木材的供应量,可以提高林产品的品种和产量,包括蜂蜜、药品、纤维制品、水果和野生动物,提高了居民的收入;②新的土地管理方法促进了饲草的生长,为牲畜提供了充足的饲料,同时草料切割和销售也成了新的收入来源;③造林和再造林减少了土地退化和土壤侵蚀。
工具和资源
更多的信息和链接,请参见工具和资源第134页。
D. 什么是非自然资源
对资源的概念认识还不是太统一:
1、资源:是可供人类开发利用,且能产生财富回的事象,它是人类生产答资料和生活资料的来源。
2、自然资源、社会经济资源、技术资源通常被称为人类社会的三大类资源。
3、社会经济资源又称社会人文资源,是直接或间接对生产发生作用的社会经济因素。其中人口、劳动力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条件
4、技术资源广义上也属于社会人文资源,其在经济发展中愈益起着重大作用。技术是自然科学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是直接的生产力,是改造客观世界的方法、手段。
5、具体来说,比如网络资源、人力资源等都是属于非自然资源的东西,多得很
E. 分析今后高素质自然资源管理人才应具备哪些条件
高素质自然资源管理人才应该具备着创新自主能力强这样的特点条件。
F. 自然资源———为可持续发展提供可持续的动力
5. 1 资源———能源与原材料
20 世纪,从以开发金属资源为主到越来越多地集中于工业矿物和油气,一些寻找和开发不可再生能源的工业部门得以发展。现今,不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能源工业已成为影响国民经济的重要因素。
矿床的性质与成分是多种多样的,这是它们不同成因的反映。生成这些矿床的作用有: 来自地幔的岩浆侵入、地球表面的沉积作用,甚至在一些镍矿中,还有陨石的撞击。对矿产前景的评价要求地质学家了解这些成矿过程,找到普通的岩层与有经济价值的矿床之间的差别及其相互联系。
持续增长的需求要求我们不断地勘探和开发新的矿床。尽管发现一个世界级的大矿床是极为罕见的特例,但根据美国地质调查局全球矿产资源评价项目的资料,预计在不远的将来还不会产生非燃料矿产资源的全球性短缺。但是,现在已经有越来越多的不同种类的 (现实的和预测的) 障碍开始限制这些资源的可利用性。虽然,一些紧缺的矿产资源在地球上并没有耗尽,至少在不远的将来还不会。但是,在很多地区,由于土地利用的竞争以及一些政治和环境因素,这些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能力正在受到制约。
“矿产资源问题”源自对社会和环境负责的态度进行矿产资源经济开发这一出发点。做好资源可持续开发的规划和决策,需要我们有长期的、全球性的眼光,并制定出涵盖土地利用、资源和环境管理的综合方案。这个综合方案,反过来又要求我们对已探明的矿产资源在全球的分布,影响其开发的经济因素及其开采所带来的环境影响等诸多方面拥有公正、客观的资料。
矿山的生命周期包括勘探、发现、开采、商业利用、矿产地的复垦等阶段,在这周期中,持续的矿产开发自始至终关系到对社会的潜在破坏。如果开采公司要保持它们的社会合法性,就必须认真对待环境和社会的挑战。
建筑材料包括被切割和粉碎的岩石、沙、砾石和粘土,全世界对它们的需求量日益增长。全球的年开采量约为 250 亿吨,其中约 130 亿吨为集料 (粉碎的石头、沙和砾石) 。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开采这些资源以避免现在和将来跟土地利用发生冲突,需要我们谨慎地做好规划。
5. 2 岩石和集料
集料工业为各类建筑,包括道路、公路、铁路、机场、建筑物、港湾和其他民用工程以及水泥制造等供应原料。集料的来源是采石场、陆地和海底的采砾坑、再生的工业废料以及热电厂。集料工业还供应大量的粘土和天然岩石。
许多国家都在试图减少来自采石场、采砾坑和海底的集料数量,以保护环境、水资源及水质。对旧采石场进行复垦使之恢复景观,将给未来的土地利用带来新的希望。我们必须对建筑材料作定量评估,以使开采的材料与我们的实际需要达到最佳匹配;加强研究和开发将给发展中国家日益增长的装饰石贸易带来新的机遇。改进勘探方法,减少有害废料的产出,研制新工艺和新工具,以及改进产品的性能,都会使社会受益匪浅。
从石油工业可以看到,环境是可以管理好的。天然气在很多方面的用途越来越受到关注。它可提供清洁的火焰,废气的污染相对较小,热量容易控制,而且在需要时可提供高热能。在特殊情况下,它还能以压缩或液化方式作为高效率机动车燃料使用。
石油是一种不可再生的资源,来自古代植物和微生物衍生的有机物。在 2004 年,常规原油和天然气的远景可采储量据估算为 158 千兆吨 “油当量”(油和气) 。天然气水合物以及非常规资源 (例如,超重油、沥青砂、密集沙层中的气、煤层甲烷、浅储集层甲烷、水溶甲烷等) 不在上面估算数字内,但它们共同赋存的量非常大。专家们预期,在今后 30 ~ 50 年的时间里,非常规资源,包括水合物,将成为世界能源消费的主要组成部分,但是考虑到实用性、宏观经济变化和政治倾向等因素,对它们的开发必须谨慎进行。
世界天然气贸易正在逐步一体化,面对竞争和解禁,各国都稳定地开放经济。可以预计,在不远的将来,在同样的全球化势力的驱动下,一个真正的国际化天然气市场将诞生。一些新的技术,如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网络、氢气储存系统、气变油技术、微型发电机等,将从根本上改变世界的能源系统。到 21 世纪 30 ~ 60 年代,有可能出现一个以氢气为最终能源载体的经济体系,而且很可能是以甲烷为基础。
5. 3 石油的代替品
在过去的 40 年里,许多杰出的科学家看到,在将来某个时期,世界的石油将被耗尽。从长远来看,替代耗尽的石油所需的边际成本要与便利性、质量和替代能源的服务成本一起来估算。在某个点上,非化石能源可能更具有竞争力。
了解所有能源工艺的技术变化率,我们完全可以预计,会有相当大的一部分化石能源矿产被保留下来不被开采。因此,对不同价格水平的化石能源矿产的地质赋存程度的进一步评价,将促使很多机构根据不同的成本价格水平,对全球的最终可采资源量作出估算。
5. 4 自然资源的开采
开采自然资源的重点将放在可持续性开发上,涉及经济、环境和文化诸方面。虽然我们并不知道今后 100 年里最主要的资源是什么,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社会将仍然需要能源和各种原材料。今后的工作需要定期地对各种矿产品的已知储量和资源量进行归档整理,并更新对尚未发现的资源的估算。
这些资源包括:
·能源: 常规与非常规油气、煤、铀、钍、地热、太阳能、风能;
·金属矿物: 铜、铁、锰、钼、镍、钨、锌、铅、金、银、铂、钯;
·特殊矿物和工业矿物: 水泥原料、稀土元素、金刚石;
·水: 地表水和地下水。
针对以上及相关的一些问题,我们需要制定一个全球适用的方案———一个可以在国际合作基础上、为期三年的国际地球年活动内实现的方案。目前,一些涉及政府间合作的全球性矿物资源评价已经在着手进行。尽管在评估尚未发现的资源量时仍然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但是毫无疑问,这一工作值得继续去做。
地学领域的新发展使得很多宝贵的矿产资源可以追溯其来源。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理顺自然资源与一些社会现象(即: 稳定地、管理有序地、可持续地增进社会繁荣) 之间的关系。过去,这些关系几乎都是根据国家统计资料在一个总体水平上处理和探讨的,并没有与特定的地区或一个地区内的各个矿产品联系起来。因此这方面的跨学科研究具有创新意义。
5. 5 点天灯
“点天灯”是指燃烧那些由于经济或技术条件的原因而不能出售或利用的天然气。 “点天灯”每年都造成大量的能源损失,还可能带来负面的环境影响。在世界很多地方,石油生产中的甲烷气都被烧掉,因为烧掉比其他选择 (就地利用、建立管线或重新注入储层中) 更经济。
在非洲,“点天灯”燃烧天然气造成的能源损失相当于 5 亿美元/年。如果减少这一损失,目前被燃烧的天然气就会大部分进入出口市场。但是,我们工作的重点应是在当地市场上。因为只有在那里,天然气才会对贫困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正面影响。例如,用天然气替代木材燃烧,会给当地的环境带来益处。因此,无论是对被燃烧的甲烷还是产自浅层堆积物或深湖的甲烷,评价各种类型甲烷的资源远景至关重要。
当大量天然气资源的产地离消费者太远,运输不便时,就被认为是 “搁浅”了。那些拥有看来离市场太远,不经济的天然气资源的边远地区,由于 “气变液”的转化使得这些地区有可能在今后 25 年里为世界提供能源,其经济也将随之发展。
我们知道,小型的油气矿点在全世界比比皆是。它们可能代表了天然气泄漏、液态石油的渗漏、半固态沥青矿床以及沥青浸染多孔岩石岩脉。甲烷是泄漏到地表的最常见气体,通常作为一种地质资源赋存于生物成因的源岩、热成因 (与石油伴生) 的源岩,或作为火山气体和热液气体产出。在大多数沉积物厚度超过1000 米的盆地或子盆地中,作为一种生物成因的气体,大量的甲烷气可在石油储集层和多孔的浅层沉积物中找到。全世界有 120多个湖泊,其深部的缺氧咸水含有溶解的甲烷,可满足当地需要。这类能源可以与产自废水泵的生物甲烷或来自附近沉积物中的浅层甲烷联合开发。
5. 6 天然气水合物———潜在的能源
水合物仅发现于极地地区的最北边或最南边,在水深超过300 米的海底沉积物中。因而,只有具备相应技术的国家才能开采这一资源。在标准温度和压力下,甲烷是一种液化烃,并且是天然气的主要组分。在相对的高压低温条件下 (常见于永冻层地区和大陆架的海底) ,天然气水合物 (甲烷水合物) 呈现为固态的冰状物质。每立方米的天然气水合物释放的热量相当于 160 ~180 立方米的天然气释放的热量。因此,水合物便于储存和运输。通过向水合物矿床注入热量 (水或汽) ,天然气很容易被释放出来。
5. 7 矿产资源———可利用性与供应
有不少矿床与火成的地幔衍生的熔岩相互伴随生长,特别是有些成矿的矿物是由一小部分地幔熔岩组成的。详细地了解板块构造作用有助于地质学家精确地确定在什么地方,勘探者最有可能找到特定的矿物组合。
很多矿床都是在经历了风化与侵蚀的改造后才具有经济价值的。相反,只有侵蚀或溶蚀而没有再富集作用的话,有可能破坏矿床! 地质学家需要很好地了解地表作用,才有可能建立预测矿石的生成或破坏的模型。尽管近期有一些研究进展,但是我们还远远没有完全地了解这些关键的成矿过程以及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这类研究是跨学科研究所必需的,也是为后代建立一个可持续资源基地必不可少的因素,如后面的 “铂族元素” (PGE)项目的例子。
G. 自然资源条件
一、地理位置与交通
研究区位于山东省东部,突出于渤海与黄海之中,北临渤海,北东南三面濒临黄海,北与辽东半岛遥相对峙,东及东南与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隔海相望,南与江苏省接壤(图21)。地理坐标跨及东经118°30′~122°42′,北纬35°00′~38°00′。东西横距364km,南北纵距368km,总面积54 370km2,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33.77%,包括青岛、烟台、威海、日照及潍坊、临沂市人口密集区,共46个县市(区)、1198个乡镇。该区为山东省经济最发达的地区,在山东省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图2-1 研究区交通位置图
区内交通便捷,现已形成以铁路、公路为主体,海运、航空运输为辅助的立体交通网络。铁路干线主要有胶济、兰烟、胶新线等。青兰(G22)、荣乌(G18)、沈海(G15)、青银(G20)、威青(S68)、烟海(S11)、荣潍(S16)等一大批高速公路现已建成通车,区内大部分国道与省道也已得到全面改造升级,基本实现所有乡镇通公路和发达地区村村通公路的交通建设目标。海运依托烟台港、青岛港等重点大型港口,辅以一批小型港口的沿海港口群,架起连接全国主要港口和国际重要口岸的运输桥梁。航空运输以青岛流亭机场、烟台莱山机场为中心,辅助威海大水泊机场、临沂沐埠岭机场等,构成航空运输体系,航运可直达国内主要城市和日、韩等国。四通八达的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加快了本区城市化进程,有力地保障了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
二、地形与地貌
(一)地形地势
本区地形复杂,中低山和丘陵占65%,平原和盆地占33%,河流和湖泊占2%,地势东高西低,南北两侧隆起,中间低凹。中低山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以西地区,海拔在500m以下,山地中散布着丘陵性盆地。丘陵主要分布在沂沭断裂带以东地区,地质构造上属鲁东隆起和胶南-威海造山带,地貌上分三部分,北部和南部是丘陵,中部是平原。北部丘陵区东西向分布的个别山峰海拔700~800m,大部分丘陵海拔低于300m,被南北向河流切割,呈现宽谷缓丘的地貌特点;南部丘陵区在胶州湾以南,除五莲山、小朱山、马耳山、九仙山海拔在700m左右外,海拔500m以下的山峰大都集中于此,丘陵东西两侧受源短流急的河流切割,地形破碎。胶州湾以东为崂山山地,山势陡峻,河谷切割强烈,青岛境内的崂顶,海拔1133m,为本区最高峰。中部坳陷盆地上发育成以胶莱河流域为主体的平原,包括沉积层较薄的河流冲积平原、湖沼沉积平原和剥蚀准平原,北接莱州湾,南毗黄海,海拔高度在50m以下。
研究区三面环海,大陆海岸线北起胶莱河河口,南至日照市的绣针河口,全长约2200km,约占全国海岸线的1/7。可分为岬湾相间的基岩海岸,泥质粉砂质海岸和基岩砂质海岸3种基本类型,其中以泥质、粉砂质海岸最为广阔;浅海海底则有水下浅滩、现代水下三角洲及海冲蚀平原等。海岸线曲折,港湾众多,滩涂广阔,水质肥沃,沿海滩涂面积约2500km2,15m等深线以内水域面积约13 300km2,是多种水生物繁衍生息的场所。近海海域中散布着299个岛屿,岸线总长668.6km,总面积147km2,其中最大的是庙岛群岛中的南长山岛,面积12km2。这些海岛绝大多数距离大陆不超过20km,最远的北隍城岛,距陆地约65km。
(二)地貌类型
地貌是地壳表层长期遭受地质内营力构造运动和外营力风化剥蚀搬动沉积作用的结果,影响地貌形成的主导因素为新构造运动、岩石结构和外营力的物理、化学以及生物作用。按照地貌形态类型和成因特征,调查区地貌可分为中山、低山、丘陵、山间平原、山前倾斜平原和微倾斜低平原6种形态组合类型(图2-2)。
1.中山
中山分布于崂山、沂山、昆嵛山区,面积约占调查区面积的1%,海拔大于900m,相对高度>500m,地面坡度一般在25°以上,地形切割强烈,切割深度100~200m。山体主要由碱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和古老变质岩组成,该区山高谷深,大部分为森林覆盖,少部分基岩;并有灿烂的古文化遗迹,崂山素有道教、佛教名山之称,昆嵛山历来有“仙山之祖”之称,是全真教的发祥地。
图2-2 地貌类型分布图
2.低山
低山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主要分布于崂山西、大泽山、大朱山、小朱山、五莲山、烟台牙山、艾山,海拔500~1000m,相对高度200~500m,地面坡度为20°~25°,山岭低缓、宽谷浅切,切割深度50~100m。山体主要由二长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石英二长岩、闪长质片麻岩组成。低山区面积虽然较小,但仍然没有很好的开发,适宜发展林业。
3.丘陵
丘陵为研究区主要地貌类型,占研究区面积的35%,主要分布在青岛-五莲断裂带以南,烟台、威海大部分地区,地形连绵起伏,山势低缓,成土母岩主要为花岗岩、花岗质片麻岩、砂岩、砾岩、少量灰岩等。海拔200~500m,相对高度<200m,地面坡度一般在20°以下。丘陵区是金、银、铜、铁、大理岩、花岗岩等矿产资源的分布区,部分丘陵地带含有较为丰富的地下水。丘陵地形起伏较大的地区,切割破碎,水土难以保持,一般不利于农作物种植,宜作为林地;而在丘陵区地势缓和,残坡积发育的地区,有机质N,P 等元素明显不足,但Fe,Mn,Cu,Zn等微量元素丰富,适宜种植经济类果木如苹果、桃、梨、板栗、杏、花生等特色农作物;在低平地带已耕作为土壤,种植了多种旱作物,如薯类、豆类、黄烟、玉米、小麦等。
4.山间平原
山间平原是研究区分布最广泛的地貌类型,占研究区面积的36%。分布于莒县南部、潍坊—高密及五龙河、大沽夹河、黄垒河、乳山河等河谷两侧的山间平原,海拔<300m,相对高度<100m,地面坡度<8°,剥蚀基岩以碎屑岩为主,表层有极薄的堆积物,多有1~2m的风化残积物。分布在胶莱盆地大部分地区及大沽河、沂沭断裂带和大沽河、五龙河等河谷两侧的山间平原,地势低洼,海拔一般在50m以下,土壤层较厚、土质肥沃,河渠交错,灌溉便利,是小麦、玉米、豆类的主要产区。
5.山前倾斜平原
主要分布在临朐—昌邑一带,另外在莱州、招远北部零星分布,占研究区面积的5%。它是由一系列山前洪积扇联群而成,海拔<50m,相对高度<20m,地面坡度<5°。地势低洼,潜水埋深较浅,又受洼地汛期积水的影响,土壤盐渍化比较严重。
6.微倾斜低平原
总体呈条带状分布在沿海地带,占研究区面积的17%。根据成因类型不同进一步分为剥蚀-海蚀平原、冲积-海积平原和海积平原3个二级地貌单元。剥蚀-海蚀平原主要分布在南部和东部沿海丘陵与海积平原之间,为丘陵与海积平原的过渡地带,标高一般<10m,以堆积、风积砂层为主,生态环境脆弱,宜建海岸防护林。冲积-海积平原呈条带状分布在日照沿海地带和昌邑北部,是冲积洪积平原和海积平原过渡地带,地层结构为海陆交互相,标高一般<10m,以海积、风积砂层为主,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海积平原分布在沿海一带,地形平坦,地面标高在6m以下,微地貌形态主要有滨海低地、潮间带,普遍形成盐渍化或沼泽化,已有一部分围垦养殖海产品,或辟建盐场,从长远看,是研究区待开发利用的地貌类型。
三、气候与水文资源
(一)气候资源
研究区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受地理位置、地形地貌和大气环境的影响,属典型的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研究区延伸入海,又具有海洋气候特点:空气湿润,雨量适中,温度适宜,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11~14℃,1月份平均气温-4.5~-1.0℃,7月份气温多在24℃以上。春旱秋涝,晚秋多雨,年平均降水量为650~800mm,由东向西递减,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全年无霜期为180~190 d。季风以东南风为主导风向,年平均风速为3.5~5.3m/s。沿海多雾,年平均有雾天气160 d,主要集中在3~7月份,偶有寒潮、暴雨、台风等灾害性天气。研究区农业气候资源丰富,光热水组合条件较好,气候地带性差异较大,小气候类型多样,对农业发展具有多宜性、多熟性、多层性和多类型特点,从而为全省农业结构调整提供了有利的气候条件。
(二)水资源
1.地下水资源
以地质、地貌、水文地质条件为基础,结合地下水开采利用和农业有关水文地质问题,研究区水文地质区划可划分为4种类型。
1)松散岩类孔隙水:主要分布于山间冲积-洪积平原、山前冲积-洪积平原及滨海平原,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第四系河流相、砂砾石、砾卵石、砂为主,呈多层结构,总厚度一般<50m。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一般为重碳酸-钙、镁水、重碳酸-钙水为主,pH为6.5~8.5,矿化度一般<2500mg/L。区内主要存在承压淡水局部过量开采、农业生产上的涝渍和局部缺水等问题。
2)基岩裂隙水:主要分布于低山丘陵区,按其地下水赋存条件、地层岩性及结构可细分为层状岩类裂隙水和块状岩类裂隙水。层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板岩、千枚岩、石英砂岩、硅质岩、页岩等,地下水主要赋存于风化裂隙带及构造断裂带中,其富水性一般为中等至贫乏。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钙、重碳酸镁、重碳酸钠型,pH为6.4~8.4,矿化度一般为150~500mg/L。块状岩类裂隙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花岗岩和二长花岗岩等,地下水赋存于风化裂隙及断裂构造中,其富水性一般较差,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钠、重碳酸钙、重碳酸钠镁型,pH为5.5~7.7,矿化度一般为50~1000mg/L。
3)碳酸盐岩类裂隙岩溶水:主要分布于安丘—莒县一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灰岩、白云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岩溶裂隙中,其富水性一般为中等至丰富。水化学类型为重碳酸钙或重碳酸钙镁型,pH为7.2~8.2,矿化度一般为200~1000mg/L。
4)碎屑岩类裂隙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沂沭断裂带、研究区南部山前地带。含水层岩性主要为白垩系及侏罗系紫红、砖红色砂砾岩、砾岩。地下水主要赋存于裂隙、孔隙中,其富水性一般较差,局部受地质构造作用,富水性稍强。水化学类型多为重碳酸钙镁型,pH为6.9~8.3,矿化度一般为200~1500mg/L。
区内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及农田灌溉用水入渗补给,排泄方式以人工开采及泉水排泄为主。地下水赋存与运移规律主要受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构造控制。
2.地表水系及水资源
研究区河流众多,河网发育,全区平均河网密度约0.47km/km2。全区共有大小河流约2000条,长度在100~500km之间的河流有7条,均为季风区雨源型,多为独立入海的山溪性小河。径流资源缺乏且分布不均,人均径流量约370m3,分别为全国和世界人均占有径流量的13.7%和3.36%,沂沭河流域径流量可达10.9L/s,少数河流仅3.25L/s。按水系分为沂沭河水系、胶莱河水系及沿海诸河水系。
3.水资源开采利用现状及对策
研究区水库、池塘等蓄水设施星罗棋布,与水利工程配套的灌溉工程也初具规模,地表水得到较充分合理的开发利用,地下水资源也已进行了广泛的开发利用。近年来,由于工农业生产的持续发展,特别是位于沿海地带的青岛、烟台、威海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水资源供需矛盾日渐突出。今后对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开发应统一管理,合理开发并注重开源节流,涵养水源,为子孙后代保护好珍贵有限的水资源。随着我国引黄济青和西水东调工程的实施,跨流域引水补源已成事实,对缓解本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将发挥重要作用。
四、土地资源
(一)农业布局及发展现状
研究区农产品资源种类繁多。一是资源种类多,仅植物资源就有100余科,1000余种,其中农作物20余科,40余种。粮食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地瓜、大豆、谷子、高粱、小杂粮等;经济作物主要有花生、棉花、黄烟、芝麻等;蔬菜主要有辣椒、大姜、大蒜、芋头、大葱等;干鲜果主要有苹果、葡萄、桃、山楂、大枣、板栗、甜柿、樱桃、草莓等。就动物资源而言,陆生动物主要有肉鸡、蛋鸡、肉牛、猪、羊、兔等。本区港湾众多,滩涂广阔,土质肥沃,饵料丰富,有多种水生物栖息繁衍,如鲷鱼、黄鱼、鲈鱼、鲍鱼、牡蛎、寨鱼及对虾、干贝、海参、螃蟹、海螺等。二是总量多,2009年,粮食总产达到1348.5万t,蔬菜1992.5万t,果品709.1万t,与2006年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升高。三是名特优产品多,以众多的地方名特优产品最负盛名,如烟台苹果、莱阳梨、大泽山葡萄、日照茶等,都有较高的对外知名度,具备了一定的商品优势。
区内6个地级市区域优势农作物种类,面积和产量分别见表2-1。从表2-1可以看出,粮食作物是调查区农业种植中面积最大、分布最广、产值最高的作物,主要为小麦和玉米,其次是花生。各地区农作物种植种类、种植面积及产量不同,小麦亩产潍坊市最高达398.13公斤/亩,其余青岛、烟台、日照、威海、临沂分别为385.09,348.64,342.94,338.99,304.89公斤/亩;玉米亩产烟台市最高达475.77公斤/亩,其余日照、青岛、威海、潍坊、临沂分别为447,439.77,436.11,407.01,405.69公斤/亩;烟台市苹果种植面积最大(200.52万亩),是其他地级市的5~11倍。
表2-1 研究区不同区域农作物种植面积及产量统计表
续表
(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研究区土地总面积 54 370km2,但人均占有面积仅 0.181hm2,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17hm2/人),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78hm2)的1/4,远低于全世界平均水平(2.24hm2/人),土地资源不足。人均土地占有量的地区性差异和各类土地区域分布的不均一性,是本区土地利用现状的主要特征。
区内土地利用类型齐全,可分8个一级地类,23个二级地类。以一级类计,6个地级市土地利用现状见表2-2。
表2-2 土地利用现状表
耕地和林地是鲁东地区土地利用的两个主要类型,分别占6个地级市土地总面积的80.43%与9.09%。耕地主要分布在河流的冲洪积平原、山前平原及广大低丘陵地带,调查区人多地少,耕地总面积8329.23万hm2,人均占有耕地面积1.24hm2,略高于山东人均耕地面积(1.21hm2,2010年),低于全国1.38hm2的平均水平,临沂市人均耕地面积(0.98hm2)已逼近或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确定的0.8hm2警戒线,土地供需矛盾日趋尖锐。林地主要分布于低山区、高丘陵区及河漫滩地区的烟台、海阳-威海、平度北部、青岛崂山及五莲一带,主要是天然森林,沿海主要是人工种植的海堤防风林,丘陵区还有面积不大的苗圃,主要培育银杏、杨、柳等。居民用地及工矿用地居第三,占2.76%。研究区人口密度大,村庄众多,城镇规模大,另外位于低山丘陵区的金矿、铁矿、石墨等多种矿山,也占用大量的土地。园地居第四,占2.50%,主要分布在烟台、平度北部、临朐南部及青岛崂山的低丘陵坡地和河流中上游冲洪积平原区,主要以果园为主,种植苹果、梨、桃、葡萄、樱桃、山楂等。其余交通建设用地、草地水域及未利用土地等4类土地仅占土地总面积的5.22%。
五、矿产资源
区内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含亚矿种)89 余种,约占全省已发现矿种的60%,其中能源矿产6种,金属矿产24种,非金属矿产57种,水气矿产2种。已探明储量(资源量)的矿产70余种,占全省已探明储量矿产的86%,大、中、小型矿床及矿点947处,其中能源矿产25处,金属矿产479处,非金属矿产400处,水气矿产43处,这些矿产多已被开采利用或正在开发中。主要能源矿产:煤、油页岩、石油、地热;黑色金属:铁、锰、钛(金红石);有色金属:铜、铅、锌、钨、钼、钴、镍、镁;贵金属:金、银;稀有金属:稀土、铍、铌、钍铀、锑;冶金辅助原料:石英砂岩、萤石、铸型砂、熔剂白云岩;化工原料矿产:磷、黄铁矿、重晶石、红柱石、硅石、蛇纹石、含钾岩石、天然卤水;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石墨、滑石、水泥石灰岩、水泥大理岩、水泥粘土、砖瓦粘土、膨润土、钾长石、透辉岩、饰面花岗岩、饰面大理岩、膨润土、高岭土、天然卤水、沸石、珍珠岩、黑曜岩、蛭石、云母、麦饭石、冰洲石;工艺美术矿产:砚石、水晶、蓝宝石、木鱼石;水气矿产:饮用矿泉水、地热温泉等。
探明储量位于全国前列的优势矿产有:岩金、蓝宝石和锆英石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首位,菱镁矿保有资源储量占全国第二位,铝居全国第四位,滑石居全国第五位等。矿床成因类型多样,主要有岩浆热液型、火山岩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热液(充填、交代)型、变质型、沉积型、伟晶岩型等。成矿时代主要为前寒武纪、印支期、燕山期和喜马拉雅期。
H. 利用网络资源学习
我认为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来改善自己的工作和学习,才是互联网对于个人来说最大的用途——而不是休闲娱乐。现在,我几乎所有的学习活动都是通过网络进行的。我愿意把我上网学习的经验说出来供大家参考。虽然我说的估计大家都知道,但是我最希望的是这个帖子能够给那些想充分利用互联网进行学习的朋友一些启发,也希望它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让更多的朋友来介绍一下自己的上网学习经验,从而互相学习和借鉴。
一、如何解决不会的问题?
1、最一般的方式——去专业论坛交流学习;
2、类似的方式,但更便捷——进行网上问答(如网络知道、新浪爱问);
3、直接利用搜索引擎搜索问题相关主题。
二、有哪些可利用的学习资源?
其实,不是所有的专业在互联网上都有很全面的资源。相对来说,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学习资源在网上最全面。
1、一般在大的bt发布站(如BtChina)可下载电子书、教学软件(或课件)、视频等学习资料;
2、不妨去一些免费电子书下载网站看看(如公益电子书)
3、如果你想学习外语,有以下途径可以快速的找到自己需要的资源:
a-直接访问国外网站(可以来这里看看),多读多看,必有进步
b-利用再现词典(如网络词典 、金山词霸再线词典)随时查询自己不会的单词、短语
c-收听国外网络广播(可以看看微软的电台指南),灌耳音,了解异国文化
4、参加网上讲座(一般都是付费的,不过我经常参加的MSDNWebCast是完全免费的,它是主要讲利用微软产品进行开发的网络广播组)
5、到网校学习(就是我们常说的远程教育网站了,几乎都是付费的,也有很多免费开放的,如:麻省理工学院的OCW[英文] [中文],斯坦福大学、耶鲁大学和牛津大学支持的AllLearn )
三、心得
1、网上学习一定要有很强的目的性
2、学会快速浏览,并能及时发现有价值的信息非常重要
3、还是要做好学习笔记,在学习中笔和纸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
4、不要轻易相信你看到的东西,但也不要过分学究(重要的是搞明白,构建完整的知识网络)
5、注意爱护身体,保护视力(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吗,呵呵)
6、学会有效提问(要找出问题症结真正所在,用尽量简洁的语言描述,得到答案后别忘了感激别人),这样高手就能更好的回答你的问题
7、不同水平的学习者有不同的去处,要做不同的事情。对于初学者,学的一般是一些规定、概念、基本方法、基本思路;对于研究者,学的一般是解决复杂问题的技巧;这两者是不同的。就初学者来说,无非就是基本的东西理解的不够透彻,所以出了问题;对于研究者,一般遇到的问题是思路上的问题。解决的方法自然不同。
8、模仿始终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所以一个例子胜过千言万语的解释。
I. 自然资源、资本资源和人力资源的区别是什么考试急求、急求,哪位高手知道答案请告知一下,谢谢啊!!!
自然资源主要指煤、石油、各种矿产等资源,而资本资源主要指资本,简单讲就是资金;人力资源主要指人力资本,就是劳动力。这是经济学中的生产三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