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如何做好大学生舆情防控工作
了解网络舆情的人应该都明白,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和网络与现实的更进一步接近,使得网络舆情存在与各行各业中。也有可能是电子产品的发达,各类拍客,网络写手的增多,也增加了网络舆情的形成速度和概率。人们发现一件比较有意思的事情,立马发到互联网上,就可以引来大量的围观者,舆情信息也同样。一些过激的言论和社会上的舆论事件,只要到了互联网上并且能引起网友共鸣,都极有可能形成网络舆情。 网络舆情的形成并非全都是否定意义,如果是一些正确的真理和思想在现实社会中得到扭曲亦或肆意扩大,那么将其放到互联网上,就有可能起到正面的积极的督促作用。如今,不只是政府单位、企业集团,包括高校大学等也感觉到了做好舆情监测工作的重要性。 近日,记者就高校舆情工作采访了军犬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舆情分析工作人员,该工作人员就高校网络舆情问题做出了阐述:“高校不是政府单位,也没有企业间的利益竞争,看起来是并非有做舆情监测工作的迫切需求。实则不然,众说周知,自从教育部调整高校招生政策之后,很多高校都是进行自重招生,那么这里面就有涉及到生源竞争问题,当然这与企业的经济竞争有本质上的不同,但高校的品牌效益也确实能够影响到一部分学生的志愿填报。
情人礼物送女友-精致花束,极速配送
广告 情人礼物送女友-确认过眼神,你是对的人,京东鲜花低价特惠,精选优质花卉,品质有保障。 查看详情 >
这只是高校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需求的一个方面。另外,高校学生众多,人多口杂,对某件事情达到共同的观点后,就有可能形成社会舆论和网络舆论。而已经形成的网络舆情在众多学生中传播,更加加快了舆情信息的高涨势头。 高校做好舆情工作和企业不同,舆情应对的方案也不同。高校舆情的难点和其他单位有一定的共性,而这共性都来自互联网。舆情监测工作之所以有难度主要是因为网络舆论具备隐匿性与非理性,自由性与多元性,即时性与放大性等这些特点”。 那么高校舆情又该如何应对呢,主要有几大要点: 一、树立主阵地意识,加强校园思政教育网站建设; 二、健全校园舆情预警机制,创建网络权威信息发布平台; 三、完善和健全网络管理制度,强化网络道德教育; 四、构建校园网络技术防控体系,高校BBS等信息交流平台严格实行用户实名注册制度; 五、加强校内网站与网络用户的统一归口管理,建立IP地址使用信息数据库和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 六、建立和完善校园网络的安全防护、信息过滤、信息适时监测与跟踪系统,及时发现和删除各类消极、灰色信息,从信息技术层面
Kakaofriends萌化你的少女心
广告 萌趣玩偶,文具用品,日用品等尽在Kakaofriends. 查看详情 >
⑵ 如何正确引导大学生对待网络舆情
国际互联网是一种全球性网络,具备强大的信息传输能力和丰富的资源共享方式,被称为当今时代的“第四媒体”,对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诸多领域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正是由于互联网内容丰富、传输便捷、交互即时、零距离接触等特点,网络化已经成为当今大学生日常生活
⑶ 大学生网络舆情现状分为哪几个方面
大学生思想活跃、热情主动、关心时事,对网络上的国内外大事、社会热点问题关注度较高。社会突发事件、国内外当下热点问题、与学生密切相关的问题以及具有煽动性的、失实的或反动的舆论等极易形成大学生网络舆情。大学生的几点网络舆情特征:
1、产生主体特殊
大学生网络舆情的产生主体是一群生活经历、知识储备和心理诉求等都高度相同的在校青年大学生,在网络舆情发生时容易产生认同感,形成群体的一致性意见。大学生好奇心强,表现出极高的责任心;表现欲强,表达观点的欲望强烈,甚至极端。大学生中网络使用率高,愿意在网络上发表对事情的看法和见解,并认为这就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有效途径。在网络上,大学生一旦被负面信息煽动,就很容易形成网络舆情,并会对大学生身心健康以及高校、社会的和谐稳定造成恶劣影响。
2、传播平台多样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舆情的传播平台多样,包括各类社交平台、软件、论坛、网站等,大学生正是这些多样化的传播平台使用的生力军。笔记本电脑、平板电脑、智能化手机在大学生中普及;新浪微博、QQ空间、人人网等社交网站和QQ、微信、飞信、MSN等交互软件和高校网站、校内论坛等为高校大学生网络舆情传播提供了软件支持。大学生利用这些平台在网络上便利地表达自己的意见、情绪和看法。
3、表达内容多元
大学生网络舆情表达的内容多元复杂,大多涉及校园生活、学生权益、学校大事、社会热点等,极易形成舆论中心。大学生在网络上传播的内容,既有流言蜚语、小道消息,也有家事、国事、天下事,如网络购物的不愉快经历、学校奖学金政策的变化、社会公德事件等。学生参与网络舆情的目的包括意见交流、求助解答、宣泄情绪等。
4、发展速度迅速
大学生群体生活在相对集中的空间里,在从众心理的作用下,又因其年龄兴趣等相仿,容易产生一些共同关心的话题。年轻的大学生容易情绪化,尤其是在网络这个自由便捷的空间里,表达意见和情绪的发帖、跟帖与转发的行为在未经过深思熟虑且探讨不深入的情况下,就可能迅速传播,形成声势浩大的意见倾向,导致网络舆情危机的产生。
⑷ 当代大学生如何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观。
首先,以主流的社会政治观念为理论基础。主流的社会政治观念是指对一个国家整体发展具有总体指导作用的社会政治观念的总和,对于我国来说,主流的社会政治观念就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与观念,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由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理论与观念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自身的科学性,又是与中国实际情况相符合的产物,经实践的检验证明是正确的,对我国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与促进作用,因此,在我国居于主流地位。作为共和国的未来与栋梁的大学生,只有立足于主流社会政治观念,并以此作为思考认知、价值判断的理论基础,才能得出真正适合本国与本民族的正确结论,进而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发展。因此可以说,接受主流社会政治观念是当代大学生确立正确舆情观的前提与基础。
其次,对当代国内外的社会政治事项能够做出客观与合理的评判。由于在新时期,报纸、广播、电视以及网络这些媒体的影响力已全面而深刻地渗入到公众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尤其是网络已成为新闻传播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手段和方式。媒体的发展与普及使大学生了解国内外社会政治事项的机会大大增多,他们经常就所关注的政治社会问题诸如新闻时政、经济文化、人文社科等问题展开讨论与评断。从这个角度来说,当代大学生确立的正确舆情观就在于确保他们在思考与判断力形成期对国内外发生的重大社会政治事项做出客观与妥当的评判。这具体又体现为两个方面,其一,正确的舆情观要求大学生针对这些事项的评判是客观的。这主要是指使大学生们摆脱一些来自于外界媒体尤其是网络上的极端观点与不良观念,清楚认识到这些事件发生的客观必然性。其二,正确的舆情观还要求大学生针对这些事项进行妥当的评断。这种妥当主要是指他们得出的结论应该是经过自己思考得出的而不是“跟风”或盲从的结果,而且得出的结论应该是建设性多于破坏性的,同时还要确保这些结论有益于国家与社会的发展。
再次,对大学生身边发生的或即将发生的突发性事件应该能够冷静、正确的应对。大学生群体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在学习的四年时间里,大多数时间都集中于校园内。加之目前舆情传播具有迅速与多途径的特点,因此,一些较为容易引起大学生关注的社会政治事项很可能引起学生群体内部的共鸣,有时学生的群体性反应的出发点是好的,但许多事项也具有演变为群体性恶性事件的潜质。因此,当代大学生正确的舆情观要求大学生们在面对身边发生或即将发生的突发性事件,保持冷静的思考、客观的反应与理性的行为,不盲目地为一些谣言或失实的信息所动进而消极地被卷入到不良事件之中去。
⑸ 怎样构建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
要全面构建高校网络舆情分析与引导的各项机制,以求有效化解突发的舆情危机,维护高校和社会稳定。
一是网络信息收集与反馈机制。网络舆情反映了一定的社情民意,是师生意见表达的渠道。因此,高校应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网络舆情信息收集与处理机制,努力把问题解决在萌芽、解决在基层,并切实关注广大师生反映的问题,对于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虽然合理但一时无法解决的,要耐心细致地做好思想工作。同时,高校应敢于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监督,在广大师生面前树立直面问题、勇于担当、办事高效的良好形象。要以校园网为平台,加强网上论坛建设,探索和实施校务公开,主动与师生网上互动交流,实时回答师生关心的校园热点问题,及时帮助师生解决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是分析与甄别机制。网络上的信息涉及学校工作和师生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博客、骂客、播客、晒客等新的信息传播形式与空间具有更强的隐蔽性和聚合性。网络中任何一个角落出现的不良信息,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认识和学校声誉造成无法估量的影响。因此,对校园网络舆情,应进行客观、全面、科学的分析与甄别,掌握一段时间内学生的思想状况及发展趋势。要加强学校内IP地址的管理,建立起IP地址分配使用逐级责任制和用户实名信息登记制度,保证所有网络活动信息能够准确实现“溯前追查”,准确把握校园内外网络整体舆情动态,敏锐捕捉一些苗头性、倾向性、群体性问题,为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奠定基础。
三是管理与引导机制。大学生群体具有智力趋向成熟但易偏激、自尊性强但易形成逆反心理、情感丰富但波动大等心理特点,社会与校园矛盾、学习与就业压力、个人意见或虚假信息的扩展、偶然性事件的发生、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的触发等都可能诱发网络群体性事件与舆情危机。因此,必须进一步完善网络舆情管理与引导工作机制。首先,应加强宣传教育工作的力度,加强大学生网络文明和网络道德教育,开展文明上网和文明网站创建活动,引导大学生自觉遵纪守法,讲求公德,自觉抵制有害信息、网络滥用行为和低俗之风。其次,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焦点问题,主动撰写帖文,有效引导网上舆论,吸引学生主动参与主流话题,形成正面舆论强势。
四是预警机制。出现校园网络舆情突发事件,原因是复杂的,有时在某种程度上是难以避免的。但如果事先制定有效的舆情监测机制,就能够及时地对舆情的发展进行监测分析和正确引导,避免事态向消极的方向发展。为及时了解高校舆情信息,并对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舆情及时做出分析和应急反应,高校应根据国家有关互联网管理的有关法规,切实做好校园网站和网络用户的登记、备案工作,实行用户实名登记制度,规范管理。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网络安全防护、信息过滤等系统,构建校园网络安全技术防控体系。
五是应急处置机制。高校网络舆情的应急联动机制是指校园网络管理部门及其他相关的职能机构,应对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最终化解网络舆情危机的工作机制。一要成立突发事件指挥中心,加强高校各部门间的协调,提高应对重大突发事件能力。当突发事件到来时,平时负责网络舆情监测的机构迅速转成网络舆情突发事件指挥中心。这样,可以将舆情突发事件的处理从一种非流程化的决策过程,转变为一种程序化的决策过程,可以提高有关部门的响应时间,及时采取有效措施,沉稳地应对事件,消除影响,减轻危害。二要建立网络管理的应急预案,遇有突发事件及时采取技术手段即时封堵和删除恶性信息,迅速消除影响;密切关注事态发展,随时做出相应处置。三要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确保师生对自身利益相关问题及热点事件的知情权。加强学校与师生的互动,才能体现高校的责任感,赢得师生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