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如何实现农业产业化品牌化
农业产业化的过程,是千家万户农民的分散经营与千变万化的大市场和谐统一的过程,农业产业化关键是如何增强农业企业的产品和品牌竞争力,虽然很多企业意识到“要转型”“要品牌化”,却再具体的运作过程中,抓不住重点,而把市场表现不佳的原因,归为包装不好、促销不到位或是人员太老了等战术原因,那么我怎样才能实现
农业产业化、品牌化呢?一,把无意识的经营,变为有意识的运作
有些企业产品多达上百个,横跨几大产业,“肉、蛋、禽、杂粮”等等,注册商标(不等于品牌)也有几十个,但公司的销售额却只有几千万,甚至只有几百万。利润却越来越低,大品牌的不断压近,企业没有破敌良策,只能听之任之,任命。
找到核心竞争力,发挥优势,小则强,大则强势
全球经济一体化,世界竞争的加剧,产品生命周期缩短,一切的大环境下企业的成功不再归功于短暂的产品开发或者偶然的营销策略,而是要打造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可以是服务,可以是基地、技术,也可以表现在营销、财务和管理上,是企业商品力、销售力和形象力的综合体现,是竞争对手难以模仿和复制,又能以此为核心为顾客带来特殊利益。
其实找到核心竞争力并不难,只要通过对自身能力的准确分析,找到企业最擅长的也最适合企业发展的一个“亮点”,确立自己的核心价值然后延展下去即可。笔者以为,现阶段我国农企更应注重企业的文化、观念和形象,通过塑造企业文化,使优秀的精神产品转化为优秀的物质产品,从而获得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这样的竞争力更牢固,更持久,更有感染力。
二,把单个的包装、商标等点上的思维,转化为完整的品牌体系,用体系去规范企业行为
农业企业因为本身“多、小、散”,形成了“知足常乐”的心态,大多认为做品牌搞营销是务虚的,不如多卖几个产品挣些利润来的实在,做市场的费用,不如多买些原料,做传播,不如盖工厂,品牌就是有个好包装,甚至是我的产品质量好,我可以做成“裸装”让消费者看得更清楚,在营销策略上是朝令夕改,变化无常。这些观念在10年前“产品为王时代”管用,在企业不上规模的时候也能运作,但要想走出去,作强做大就不灵验了。
在现今的激烈竞争中,单靠产品并不能保证成功,因为你有产品,别人也有,特别是在农业产业,有些产品本身还是粗加工,没有太独特的技术含量,大企业若想跟进,轻而易举。市场上不缺产品,缺的是产品差异,缺的是品牌!
当然,一个品牌的建立和对应的营销策划方案的形成和实施,是一个综合而系统的工程,关系到一个企业的生死存亡。但观念首先要转变,打开思路,放下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包袱,跳出产品看产品,跳出行业看行业,跳出区域看市场,有些问题不点自通,不言自明。三,跳出大本营,建立可复制的战略性市场,形成方案,更大区域内的复制
广泛的人脉资源对于企业发展初期是很重要的,推广产品,打通销路,往往需要借助这些在本地具有一定社会影响力的人来完成,但是一旦要开拓外地市场的时候就会发现,这种情况下形成的市场模式换一个地方根本无法或很难做到。所以一个可复制的战略性市场对农业企业走出去至关重要。
可复制的战略性市场相当于一个模板,通过该市场的建立,得到一个独特的,适合企业同时又不受区域限制的模式,开辟任何一个市场复制即可。王老吉凉茶用很短的时间、在全国范围内组建分公司,以股权作为纽带将很多优秀的人才团结起来,抛开了在广东的 “街边开店”的模式,把凉茶还原为饮料,进饭店、超市,定位中国人都常用的概念“预防上火”,加上市场运作得当,走红全国。事实证明,企业要想发展,必须要自己的可以复制的战略性市场,在此市场时锻炼队伍,寻找方法,验证方案,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一切成熟后,扩大范围,进军全国,指日可待。
四,一个企业的突围,就是一支队伍的突围,只有增加团队的作战能力,才是企业成长的根本
企业要成功,企业要发展,在企业里就必须有这样一支闻鼓而进、所向披靡的营销虎狼之师:他们青春、活跃、激情。他们每个人个性鲜明而又相互包容、他们忠于职守。更重要的是,他们要团结成一只拳头,在市场上重拳出击,纵横捭阖。
反观现在我们的农业企业你会发现,老板是营销的骨干分子,常常是老板在安排几个为数不多的营销人员展开工作。这里的弊端有二:一,这样的营销只适合小范围的区域市场,一旦市场做大,老板必定分身乏术;二,老板的亲自督战,束缚了营销人员的手脚,不利于团队成员的历练和成熟。
或是因为企业忽视人才战略和团队建设,或是因为企业缺乏凝聚力,导致人才流失,总之农业企业营销团队建设薄弱是不争的事实,也是企业需要重视和解决的问题。这就需要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形成强大的凝聚力;要任人唯能,发挥每一个人的特长;要有完善的制度保证,赏罚分明,充分调动人员的积极性等,全力打造一支善打硬仗、敢打恶仗、敬业、高效、忠诚的营销“虎狼之师”。农业产业化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发展好,则企业的市场营销必须走品牌营销的发展之路。没有品牌营销的转型,农业产业化企业的崛起就可能功败垂成,中国农业的崛起梦想、发展梦想也将推迟实现。(李明利)
『贰』 丽水农业农旅结合效应如何
如果说传统农业注重的是农产品的“种出来”和“卖出去”,那么在丽水,“农业”两个字则被赋予了更多情怀。
地处莲都区碧湖镇的百兴菇业,前些年投入了2000多万元进行改造,光设计费就花了300万元。现在,厂区里可观光、采摘、DIY,还能品尝菌菇美食,临走时再选购加工产品,这里取名“蘑幻菇林”。食用菌如果仅卖原材料,附加值很低,但农旅融合后,则完全不同。
如今在丽水,像百兴菇业这样的点越来越多。丽水正筹划串点成线,推出一系列个性化十足的农业观光线路,让游客既能观景又能购物。
“过去我们农发公司推‘丽水山耕’,可能更多的是从现代农业发展角度出发。现在,品牌成了丽水市委、市政府工作的焦点和核心,被放置到‘全域旅游’乃至丽水经济社会发展高度予以推动。”
王井泉感慨道,现在大家都围着农产品如何转化成旅游地商品,将“丽水山耕”作为主抓手、大平台,开始主动上门对接,整个供应链系统便马上强大起来,加盟“丽水山耕”的主体增长迅速。
『叁』 有么有擅长做品牌策划的公司呢
明空网络,才是最好的选择。 拥有非常高的人气。
『肆』 现在做什么农产品比较赚钱
我想反问一下你 你那盛产什么
如果那边的水果经常滞销 你可以选择做罐头
『伍』 丽水如何打造生态农业金名片
嫩绿的青菜、油亮的辣椒……夏日清晨,来自龙泉市龙南乡的高山蔬菜携着露珠,进入冷链保鲜,直抵杭州华联超市的20余个蔬菜专柜。打着“丽水山耕”的品牌标识,这些高山蔬菜十分抢手。
“山”是丽水最大的自然特征,“耕”则是传统生产方式的体现。丽水九山半水半分田,在“好山好水好空气”的环境下以传统生态生产方式“耕作”而出的农产品,一定是“生态精品”“健康良品”。但农业企业“低小散”,农产品虽优但卖不出高价。
遂昌葫芦岗生态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李根媛说,过去她也有自己的品牌,“可那时候说是品牌,其实也就是个名称罢了,顾客购买前经常疑虑重重,就怕不是正宗的土鸡蛋”。
与李根媛一样,丽水很多农产品合作社负责人都遇到过这个问题:没有品牌,顾客对产品不信赖。
“从田间的躬耕劳作,到乡民的淳朴心愿,无一不让人感受到,创建一个农产品大品牌对于丽水百姓的重要性。”刘志龙清楚地记得,浙大的专家应邀来丽水考察后,曾发出这样的感慨。
2013年,丽水市成立国有农投公司,对精品农业实行生态化规划、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电商化营销。次年,丽水市委托浙江大学CARD中国农业品牌研究中心进行品牌战略规划,于9月创建了公用品牌“丽水山耕”。
刘志龙解释,“丽水山耕”由丽水市生态农业协会注册后,委托国资公司丽水市农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运营,确保了“丽水山耕”既有政府背书的公信力,又有市场主体的灵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