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世界自然基金会的中国项目
WWF在中国的工作开始于保护大熊猫。1980年,WWF作为第一个受中国政府邀请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开始在四川进行大熊猫的研究工作。1985-1989年,WWF和国家林业局成功合作开展了第二次全国大熊猫调查,随后制定了全国大熊猫保护计划,并经国务院批准实施。1999年,WWF与国家林业局又共同启动了第三次全国大熊猫及其栖息地调查,所获得的科学详实的数据为中国日后大熊猫保护奠定了基础。此外,WWF还与大学、研究机构合作开展大熊猫栖息地破碎化、大熊猫栖息地恢复及西部开发对熊猫栖息地影响等研究项目,这些研究为WWF的实地保护项目提供了必要的理论基础。
1997年,WWF在四川省的平武县启动了“综合保护与发展项目”(ICDP)。项目在帮助当地机构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能力的同时,还试行了当地社区发展替代生计的开发,以减少社区生产生活对自然环境的压力。通过该项目的实施,王朗自然保护区在生物多样性监测和反偷猎巡护、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和保护区管理、生态旅游和环境教育以及周边社区的发展等方面,已成为保护区管理的典范,,并为大熊猫的野外保护提供了很好的示范。在2002年,WWF将平武ICDP项目扩大到整个岷山景观的大熊猫栖息地保护,使大熊猫保护工作由单一点上的保护,发展到跨越行政地域界限、以整个岷山的区域性大熊猫栖息地及自然生态系统保护为目标的新阶段。同年,WWF还启动了在大熊猫分布的最北限秦岭山系的保护。秦岭大熊猫栖息地保护和可持续经济发展项目覆盖了整个秦岭地区,项目旨在探索和建立大熊猫栖息地保护的有效手段和机制,以及可持续资源利用和经济发展模式。 湿地与淡水保护
WWF在全球50多个流域开展湿地与淡水保护及流域综合管理示范工作。在1998年洪水之后,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保护也成为WWF在中国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通过与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先后在湿地恢复、湿地替代生计、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重建江湖季节性生态与水文联系、提名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宣传教育、流域综合管理政策倡导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
1999年,在WWF荷兰分会的支持下,“携手保护生命之河”长江项目首先在湖南启动,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开展湿地恢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工作,通过发展湿地替代生计、促进社区共管、协助建立保护区并不断提高其能力、宣传教育等途径,推动洞庭湖地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同时,支持江西省山江湖开发治理委员会总结鄱阳湖流域综合管理的经验与教训,以此推动洞庭湖流域、赤水河流域的流域综合管理工作。
在此项目的影响下,2002年汇丰银行(HSBC)通过其“投资大自然”项目支持WWF在湖北启动了以“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中游生命网络”为目标的“恢复长江生命之网”——WWF-HSBC长江项目,开展了湖北省湿地保护网络建设、推动“灌江纳苗”工作以重建江湖联系、实施基于社区的湿地保护与恢复示范、水生生物资源保护、作为白鱀豚和江豚栖息地的天鹅洲故道群湿地保护等项目,这些工作将为恢复江湖联系、探讨长江中游湖泊保护与可持续利用、建设长江中下游的湿地保护网络与白鱀豚江豚等珍稀物种保护网络等提供有力的支持。
与此同时,WWF建议并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共同资助成立了“国合会流域综合管理课题组”。该课题组于2004年10月向国务院提交了《推进流域综合管理,恢复中国生命之河》的政策建议报告,为促进中国流域水资源、流域生态系统的“良治”出谋划策。报告中建立“长江论坛”的建议已被27家单位采纳,首届长江论坛于2005年4月在武汉成功举办,通过了《保护与发展——长江宣言》,一致赞同通过对长江流域实施综合管理,来确保实现防洪安全、饮用水安全和生态安全等三大目标。
WWF一直与国家林业局等合作,推动《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的制订与优先项目实施等,提名国际重要湿地、支持湿地类保护区的基础调查、保护区管理人员培训、湿地类型保护区的管理等。在WWF的协助下,2002年2月2日(世界湿地日)和2005年2月2日,中国两次新增23个国际重要湿地,其中2002年新增的14个国际重要湿地被WWF总部评为来自中国的第一份“献给地球的礼物”;与国家林业局、上海市农林局合作开展“崇明东滩自然保护区可持续管理项目”,探索“国际重要湿地”的建设与管理;与国家林业局等合作,组织了2004年、2005年长江中下游六省市的同步水鸟调查,为长江中下游地区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和国际重要湿地的提名工作准备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WWF还与国家林业局《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共同合作,自2001年以来连续组织“湿地使者行动”,分别以“把知识带回家乡”、“走进国际重要湿地”、“追寻通江湖泊”、“生命之河:从高山到大海”、“还长江生命之网——长江行动”等为主题,在全国各地系统地开展了湿地科普与宣教活动和调查工作。累计参与竞标社团有226个,有131个大学生环保社团、1500多名师生成为湿地使者直接参与到该活动中来,足迹踏遍中国黑龙江、长江、黄河、澜沧江流域的20个省、市、自治区和泰国、老挝、越南、柬埔寨、缅甸5国境内的湄公河流域,直接将湿地保护、恢复与可持续利用知识传递给数百万湿地地区的基层干部与群众。 森林的发生和发展时代,距今已有6亿年的历史,经历了裸蕨类草丛、小型森林和蕨类森林,最终发展到今天被子植物占主要地位的新生代森林。
中国疆域广阔,自然条件复杂,森林资源丰富,但是,森林自由生存的生态环境始终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和侵害。在距今8000-7000年前原始农业出现时,森林的砍伐即已开始。随着农田的开垦、生活需求的增加以及不断发生的战乱和社会动荡,在中国国土范围内,森林覆盖率从距今四五千年的60%下降到明末清初的12。5%。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森林资源得到一定的恢复,1973年到1998年开展的五次森林资源清查报告反映出中国的森林覆盖率从12。7%增加到16。55%,森林蓄积
量从86。56亿立方米增加到112。67亿立方米。但是,中国人均森林面积和人均蓄积量仍在世界排名120位以后,并且与森林密切相关的生态问题表现十分突出,包括水土流失、土地沙化、江河断流、地质灾害频发、珍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生态恶化的现状,增加森林资源及其质量,中国政府从1998年开始相继启动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三北及长江流域等重点防护林建设工程、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重点地区速生丰产林基地建设工程在内的六大林业重点工程,在较短的时间内使中国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其对中国生态建设的长期影响将不断体现。
WWF北京办事处林业项目结合国家重点林业工程,在长江上游岷山地区以及东北和内蒙古地区开展了大熊猫和东北虎栖息地森林保护和恢复项目,向国内介绍并引进了最新的景观保护理念和方法,通过建立保护区、提高保护区管理有效性,及探索社区和企业参与的共管机制,使呈现破碎化的栖息地得到连接和恢复。同时,为了提高中国森林资源的质量和可持续利用,把森林认
证和产销监管链认证引入中国,协助政府有关部门制定相关的国内标准,帮助森林经营单位提高管理水平和对森林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了减少中国进口木材需求增长对南美、东南亚等天然林丰富地区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WWF北京办事处成立了中国森林贸易网络(CFTN), 鼓励在中国(包括香港和台湾)的从事木材贸易和生产的厂商,通过加盟全球森林贸易网络组织,促进合法采伐和贸易,推动可持续森林经营和可信赖的森林认证。与此相关的大豆和棕榈油圆桌会议(RSPO)也是林业项目的工作重点,旨在鼓励有影响力的厂商通过参加圆桌会议承诺促进有利于森林土地可持续发展的经营。 “人类是可持续性发展关注的中心,他们有权利与自然和谐相处,过一个健康而有价值的人生。”——《里约热内卢宣言》(1992年)
世界自然基金会(WWF)颁发的活动证书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发展战略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上被正式提出后,即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这一战略的实施意味着人类对传统发展模式的反思和对变革的呼唤,意味着人类需要重新认识和调整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而这种调整即意味着人的思想与行为的深刻变革。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为“为全世界人民把一个听起来抽象的概念——可持续发展——转为现实” ,这在本质上就是一个教育的任务。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它提供了人们将社会理想转为现实的能力。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我们所生活的这个星球,了解到威胁人类未来的世界问题:如贫困、环境恶化、健康、冲突和人权的侵害等之间的复杂而互相关连的关系;通过可持续发展教育,人们将掌握为了可持续的未来所必需的知识和技能,并具备进行积极的社会变革所需的价值观、行为和生活方式,从而“建设一个认知人类尊严的人道的、平等的、和关怀的和谐社会。”
为推动可持续发展教育在中国的开展,以实现WWF的最终使命,1996年,WWF在北京正式设立办事处之时,就创建了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原环境教育项目)。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与发展,该项目始终贯彻“能力建设、资源开发、政策影响和网络构建”的工作策略,并通过与中国教育部、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林业局等政府部门,高校学术科研机构,社区,宗教团体以及地方相关NGO合作,开展了一系列项目,成功地将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方法引入中国的正规教育和社区可持续发展教育领域。
教育与能力建设项目在中国开展的项目有“中国中小学绿色教育行动”、“香格里拉可持续社区”、“青少年爱水行动”、“香格里拉河流与湖泊”、“巴珠可持续社区”、“滇西北社区能力建设”、“藏东社区保护与和发展”、“地球的孩子” 等。同时,该项目也为WWF 在中国的其他项目提供教育和能力建设方面的支持,并承担资源开发、经验总结和成果分享的职责。 能源与气候变化项目
“我们现在对减缓气候变化采取的行动越少,未来需要适应气候变化的难度就越大。” --Stern Review
在过去的100年里,地球温度已经上升了0。74摄氏度;北极气温升高是全球
平均值的两倍,北极海冰每10年以3%的速度消失;地中海、非洲南部和部分南亚地区的干旱趋势加重;热带和亚热带地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干旱的时间和强度增加,强降水和热浪发生的频率增加,热带飓风的强度加大;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为地球65万年以来的最高值,比工业化前约高35%。IPCC第四次评估报告再次证明了全球气候变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而且90%是因为人类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所致。众多独立的研究表明,人类只有将气温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以内,才能避免气候变暖对自然环境、人类和全球经济产生灾难性影响。我们仍然有足够的时间来实现这一目标,但前提是一些必要的决定必须在近几年内达成。
紧迫性:需要在未来五年内,真正落实推动低碳技术开发和应用的政策和措施;任何延迟都会加大减缓气候变化的难度和成本; 野生物贸易项目
TRAFFIC (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创建于1976年,是由WWF(世界自然基金会)与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合作支持成立的野生物贸易研究项目,其目标是确保野生物贸易不会对自然环境构成威胁。
TRAFFIC 总部在英国,全球共设立了21个办公室,形成一个全球性工作网络,是全球最具规模的野生物贸易监测组织。TRAFFIC 的工作重点之一是协助CITES (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秘书处开展工作。在这方面,TRAFFIC已积累了近30年的经验。
1996年,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TRAFFIC East Asia)开始在中国开展工作,并于2001年在WWF办公室设立中国项目,即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TRAFFIC East Asia - China Programme)。
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在中国的项目力求以药用动植物资源保护为切入点,通过与政府相关部门、医学界、高等院校以及企业的交流与合作,使药用动植物的使用逐渐找到可持续利用的有效途径,既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又有效地遏制非法的野生药用资源贸易。
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强调TRAFFIC在野生物贸易过程中的预警作用,通过定期的市场调查,对可能因贸易导致濒危的野生物种,提前向有关部门发出预警,以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保证贸易不造成物种的濒危。
每年,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将定期出版通讯,介绍濒危动植物资源的现状,探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方法,交流国内外野生动植物贸易及其控制的信息。
通过在中国开展的各项工作,东亚野生物贸易研究委员会中国项目希望能够为制止非法野生物贸易、保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物多样性提供可借鉴的经验与教训,与国内外各个不同的组织一同为中国乃至东亚地区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做出更多的贡献。 全球协作,走向哥本哈根,实现中国的低碳未来
WWF
气候变化给人类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为应对这一挑战,在未来50年内,全世界必须改变生产和使用能源的方式。如此巨大的变化需要我们的领导人制定良好的政策,并迅速行动。
于2012年到期的《京都议定书》,是最重要的、也是唯一一份为工业化国家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设定具有约束性目标的国际法律文件。所有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UNFCCC)成员国将于2009年12月齐聚丹麦哥本哈根,就2012年之后温室气体减排目标进行协商。这次的全球新协议是我们使全球气候变化能保持在正常范围内的重要机会。世界自然基金会(WWF)正在与许多合作伙伴——民间社团、政府、社区和私营部门共同努力,以实现公正、有效、科学的全球气候协议。
WWF对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的期待
WWF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协议为使全球实现清洁能源经济,减少气候变化带来的威胁性影响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机会。WWF希望看到我们的领导者们就形成一个公正、有效以及科学的气候变化协议达成共识,此协议应包括:
# 到2050年使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80%
# 2020年之前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达到峰值
# 到2020年发达国家二氧化碳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40%
# 支持发展中国家,尤其是最脆弱的国家采取措施适应气候变化
# 为向低碳经济过渡提供便利
#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清洁技术,以及足够的资金和能力建设
# 支持WWF的零砍伐森林目标 黄海——生物多样性之海。在2006年12月发表的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的指导下,中国和韩国当地社区即将担当起黄海生态区的保护义务。2007年9月7日,为期7年的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在北京启动。
保护黄海里的生命
广阔的黄海海域被中国和朝鲜半岛环绕着,其大陆架的生物多样性极其丰富。从古至今,人们一直享受着黄海丰富的渔业资源。WWF将包括黄海、渤海和东海北部在内的460000平方公里海域划定为“黄海生态区”,该生态区被确定为WWF全球最优先保护的200多个生态区之一。
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的目标是使海洋生态系统更加健康完整,并使海岸居民的生活更加富足。松下电器为本项目提供了全部资金保障。
2008年9月7日,WWF与韩国海洋研究院(KORDI)正式公开接受小额基金的申请,这些小额基金将用于支持地方社团和组织的宣传保护活动。
以优先保护区为基础的行动计划
2002年7月,WWF、韩国海洋研究院(KORDI)及韩国环境研究所(KEI)三方启动了黄海生态区规划项目,通过科学分析保护生物多样性所需的关键栖息地,来确定优先保护区域。作为该研究项目的成果,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于2006年12月被公布。该图已被联合国开发计划署采纳。
黄海生态区保护支援项目将以黄海生态区潜在保护区域图以黄海生态区为基础,支持中国和韩国的当地社区开展具体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活动。
愿景宣言:黄海生态区支援项目将与合作伙伴携手实现如下愿景:到2020年,让黄海中所有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关键栖息地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让最有生态、经济和文化价值的物种种群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改善海洋生态系统的健康状况,使之发恢全部服务功能,造福沿海社区。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独立的环保组织,WWF在淡水保护、森林保护、气候变化、野生动植物贸易等方面已经具有相应的领导力和影响力。WWF也开始拓展其传统的业务领域,其中的一个发展方向就是与上述保护项目密切相关的跨项目的政策领域工作。科学发展与国际政策项目(简称为政策项目)致力于推动中国的“科学发展”即可持续发展,也承担WWF全球网络之间与中国相关的政策工作的沟通、协调和实施。
启动与开展政策领域的工作,一方面来自于WWF相关保护项目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实现WWF在2007年北京年会上发布的有关生物承载力和生态足迹这两大目标的保证措施之一。我们期望通过加强对政策的影响和关注,注重各领域间的相互联系,使得政策项目为WWF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提供相关的政策支持和信息服务,进而提升WWF的影响力,为促进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按照WWF中国项目办公室“五年保护发展计划(2005~2010年)”,为应对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挑战,政策项目将着力于以下三个主要方向:即贫困与环境(包括补偿机制和生态补偿)、消费或可持续生活方式(生态足迹)和贸易、投资与金融(是对消费与可持续生活方式方面的有力补充,目的在于“绿化”供应链环节。此外,政策项目也承担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的联系和合作事宜。
开展的政策研究课题主要集中在贸易与投资、银行信贷原则和生态足迹等方面。
推动可持续的对外贸易与投资
世界自然基金会
2007年4月,WWF发布了《重新思考中国境外投资》报告。由于中国对外投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都需要重新考虑现有的全球经济发展模式。报告建议在自然资源供应方、产品和服务生产制造方以及消费方之间建立对话机制,促进全球循环经济。
中国的对外贸易总额已处于全球前列,但是也面临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向可持续贸易方式转变、减少中美与中欧之间摩擦、提升在全球分工中的地位等。WWF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在内的政府和研究机构合作,旨在寻找可持续性贸易机会,促进外贸结构升级,探索可持续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同时,我们密切关注中国公司在海外对自然资源(比如木材)投资时面临的机会与挑战。我们将与有关部门合作并协调全球网络资源,对经济和环境效益进行综合分析,推动海外投资的可持续性发展。
银行信贷原则
WWF期望与相关的金融研究机构合作,分析中国银行业的改革进程及其发展趋势,通过引入国际上公认的环保信贷原则,提升国内银行的环境意识,促进可持续发展策略在银行业和其他金融服务业的推广。WWF正在与国内重要的银行合作,分析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后的发展趋势,探讨引入可持续的信贷原则的可行性,为国内银行业制定可持续发展策略做出积极的贡献。
中国生态足迹研究
“生态足迹”是计量人类对生态系统需求的指标,包括人类拥有的自然资源、耗用的自然资源、以及资源分布情况。WWF(中国)与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合作开展了“中国生态足迹”的研究。《中国生态足迹报告》将致力于提高社会公众认知度、促进中外专家之间的联合研究、并为中国高层领导决策提供政策建议。国合会和WWF共同委托总部位于美国的环球足迹网络(Global Footprint Network)与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来负责研究和分析工作。该项目的中期研究报告将于2007年11月份完成,最终报告将于2008年上半年发布。 对环境的广泛关注已经改变了商界人士看待世界的方式。与他们的客户、股东、员工及其家庭一起,他们日益认识到保护自然是符合每个人的利益的。他们相信,为了我们自已的安康,也为了子孙后代的幸福,采取一切可以采取的行动来保护我们地球上的自然财富是每一个地球人的责任。
自然保护的社会呼声日益响亮,这一外在动力正推动着商界加强与WWF及类似机构的合作。因为这种合作既能为企业带来收益,也能为自然界带来益处。
WWF企业合作伙伴正是为设在中国的企业提供的交流与合作平台,我们希望与那些承诺承担社会责任,并希望成为改善环境而努力的企业成为战略合作伙伴。
㈡ 湿地联盟的国际湿地公益组织介绍
国际性的湿地公益组织至少在100家以上,他们分别在五大洲各个区域配合当地政府及相关利用全体在开展人类自然生态保护。其中部分是:
湿地国际联盟(WIU组织 wetlands international union)
湿地联盟(WAP the wetlands alliance programme )(中联湿地国际保育与发展交流中心)
国际湿地公约(拉姆萨尔公约)
湿地国际(Wetlands International)
湿地科学家学会(The Society of Wetland Scientists)
国际鸟类保护理事会(International Council for Bird Preservation,ICBP)
国际水禽湿地调查局(Inter-national waterfowl and wetland re-search bureau)
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湿地公约履约办公室)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
联合国环境署
联合国计划开发署
联合国粮农组织
德国全球环境基金会
世界自然基金会
中国纺织沙漠化基金会
联合国基金会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
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
东北亚地区鹤类保护区网络
东亚-澳大利亚涉禽保护网络
雁鸭类迁飞网络
㈢ 紧急求助!!!大家好,最近论文遇到难题。资料短缺!!!
【概况】盐城市现有景点40多个,其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4个,国家3A级旅游景区(点)5个、国家2A级旅游景区(点)19个,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5个,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个,省四星级乡村旅游点3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个,省级风景名胜区1个。
【新四军纪念馆】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和30条红色旅游经典线路之一。位于市区建军东路,为全国规模最大、资料最全、特色最明显的新四军纪念设施。纪念馆由主馆区、建军广场(铜马广场)、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三部分组成。主馆区位于城东,有东进雕塑、纪念碑、新四军展览馆和新四军人物馆、碑林、游客服务中心等设施;建军广场在市中心,以新四军骑兵铜像为主体的新四军重建军部纪念塔是盐城的城市标志;新四军重建军部旧址在城西泰山庙内,有刘少奇、陈毅等领导人的旧居,陈列着文物、史料、图片等。纪念馆主馆区南北长330米,东西宽110米,占地3.33公顷。馆前广场正中立有一座11.75米高的“国民革命军新编第四军重建军部纪念碑”,碑的正面为李先念的题字,背面刻有黄克诚写的《盐城会师记》碑文。展览大厅分为8个展厅,展出了新四军在华中坚持敌后抗战8年的1000多幅照片、大批文物史料及一批发绣、铁画、泥塑、油画等文艺作品。此外,馆内还有新四军资料馆、音像馆、书画馆和新四军人物馆。2010年增设了游客服务中心,增添了标识牌等配套设施,对停车场及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成功晋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2011年1月20日,盐城市举行隆重集会,纪念新四军重建军部70周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刘少奇之子刘源上将参加纪念活动。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创办于1985年10月,1997年12月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2年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作为永久性保护地。保护区核心区面积达0.27万公顷,是迄今世界上第一个也是最大的重返大自然野生麋鹿自然保护区。2010年麋鹿种群已增殖到1600余头,其野生种群总量、繁殖率和存活率均居世界首位。在这片广阔美丽的净土上,同时生存着1800多种野生动植物,构成了一个原始古朴、奇异斑斓的湿地景观。保护区内中华麋鹿园内,不但可以看到百鹿奔腾的壮观场面,还能观赏到丹顶鹤、天鹅、白尾海雕、大白鹭等30多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的英姿。踏上通海大道,成群结队的珍禽飞鸟,碧波万顷的芦苇荡,一片连着一片的红果盐蒿和错落有致的沼泽湿地尽显眼前,组成了一幅令人陶醉的生态风景画。保护区先后被中国科学院、南京大学等十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定为科研、教学、实验基地。2008年,被国际休闲产业协会、国际生态安全合作组织、中国管理科学研究名牌与市场专家委员会联合推荐为“中国十佳湿地旅游目的地”。2009年,该区中华麋鹿园新建“世界麋鹿分布图”、“麋鹿奔腾”群雕等项目,创建为江苏自驾游基地试点单位。2010年,保护区荣膺国家环保科普教育基地、全国湿地科普教育示范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长江湿地保护与管理先进集体和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并成功建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江苏盐城国家级珍禽自然保护区成立于1983年,1992年经国务院批准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并先后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东北亚鹤类保护网络、东亚—澳大利亚涉禽迁徙网络、东北亚雁鸭类迁徙网络、国际重要湿地等5个国际公约组织。区内有动植物2500多种,鸟类394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4种,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67种。这里不仅是全球丹顶鹤最大的越冬地、中国最重要的一块气候温和的沿海盐碱滩涂湿地生态系统、中国17个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同时也是国际上最重要的鸟类迁徙通道之一,每年约有300万只、上百种鸟类在此停栖。作为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的珍禽驯养场位于射阳县新洋港南,面积400公顷,集动物保护、珍禽驯养繁殖、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于一体,是保护区对外宣传、教育的窗口和开展生态旅游的场所,烈士徐秀娟“一个真实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2010年,投资超亿元的丹顶鹤保护区湿地博物馆项目主体建筑封顶,开通了环湖游道电瓶车,旅游功能进一步完善。
㈣ 江苏大丰麋鹿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获得荣誉
序号 时间 所获荣誉 年 月 1 1995年 9月 获国家人与生物圈保护委员会授予的“人与生物圈保护网络”称号 2 1996年 2月 获国家林业部授予的“科技进步三等奖”称号; 3 5月 获省农林厅、林业局授予的“苏北珍稀动物救护中心”称号 4 1998年 10月 获中科院授予的“中科院博士研究生实验基地”称号 5 12月 保护区获江苏省农林厅授予的“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称号 6 1999年 12月 获中国科学协会授予的 “全国科普教育基地” 7 12月 获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 8 12月 获江苏省农林厅授予的“江苏省技术进步三等奖” 9 2001年 4月 获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省环境教育基地”称号 10 5月 获江苏省委、省政府授予的“江苏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称号 11 10月 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国家AA级旅游景区” 12 2001年 被联合国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并作为永久性保护地 13 2002年 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自然保护区先进单位”称号 14 2005年 2月 国家旅游局授予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 15 4月 中国林学会授予的“全国林业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16 5月 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会授予的“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示范基地”称号 17 10月 中国野保协会授予的“全国野生动物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18 2006年 3月 共青团江苏省委授予的“青年文明号”称号 19 6月 中国动物协会授予的“中国麋鹿之乡”称号 20 11月 获中国动物协会授予的“全国野生动物保护先进单位”称号 21 11月 国家林业局授予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示范单位”称号 22 2007年 1月 江苏省林业局授予的“绿色江苏建设先进单位”称号 23 2月 被国家旅游局晋升为“国家AAAA级景区” 24 2008年 10月 被世界自然基金会评为“长江湿地网络保护区有效管理示范保护区” 25 12月 麋鹿保护区荣获“斯巴鲁生态保护先进集体奖” 26 2009年 12月 保护区与南京林业大学合作的《麋鹿与丹顶鹤保护及栖息地恢复技术研究》项目荣获“第三届梁希林业科学技术一等奖” 27 2010年 6月 获国家环保部和国家科技部联合授予的“国家环保科普基地”称号 28 9月 获国家林业局湿地湿地保护管理中心、WWF颁发的“长江湿地保护与管理先进集体” 29 获湿地国际——中国办事处授予的“湿地科普教育示范区”称号 30 获中国科学技术协会颁发的“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称号 31 获江苏省人社厅批建的“博士后工作站”
㈤ 什么是湿地保护项目
针对当前湿地保护与利用之间的问题,结合国家湿地保护行动计划,该项目以加强湿地保护及合理利用为重要内容,旨在为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维护、高原湿地的保护与利用、国家天然湿地公园的建设以及河口海岸湿地的管理和保护起到示范作用。该项目的目标是在位于长江上游的滇西北典型湿地和长江入海口的崇明河口海岸湿地实施湿地资源保护与合理开发利用、研究和综合保护。
2009年,由美国大自然保护协会湿地项目和国家林业局湿地保护管理中心、上海市林业局联合主办的“中国东部湿地鸟类迁徙网络研讨会”在上海崇明东滩国际会议中心召开。这次会议促进了国内各迁徙鸟类保护区之间、国内和国际专家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为推进我国东部地区候鸟及其栖息地的联合保护、促进12省1市携手关心中国东部湿地、关注东亚—澳大利亚候鸟迁徙路线上的湿地健康奠定了良好基础。会议讨论通过了《中国东部湿地鸟类迁徙保护网络倡议书》。倡议书号召全社会共同关心、保护中国东部湿地的生态环境,为东亚候鸟迁徙路线上迁徙的候鸟提供良好的栖息、停歇、繁殖场所,实施有效管理,为候鸟及其生境保护贡献力量。与会各方在此间搭建了东亚—澳大利亚鸟类迁徙保护网络。
㈥ 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应采取哪些有效措施
如何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呢?
强化主体功能,优化长江经济带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强化主体功能,就是要从中华民族长远利益考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强度和发展潜力明确发展方向,完善开发和保护政策,控制开发强度,规范开发秩序,形成人口、经济和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尽快建立长江经济带空间规划体系,推进“多规合一”。城市化地区,要优化空间结构,留足生态空间,确保水土气资源不超载,防止城市病发生。粮食主产区,要严守耕地红线和永久基本农田红线,保障农产品绿色健康与供给。生态功能区,要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提升生态资源质量、提供生态产品为首要任务,要持续降低人口压力,减少当地居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经济依赖。
建设绿色生态廊道,增强长江经济带优质生态产品生产和供给能力。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生态保护修复,事关我国重要生态宝库安全,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长江经济带建立和形成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过滤污染物、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节洪水等生态服务功能的水清地绿天蓝的生态廊道非常重要。通过开展森林、湿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提升流域国土面积绿色覆盖率,特别是提高沿江地区退耕还林、退埦还湖,人工造林比例,优化长江经济带生态屏障网格体系,提升森林质量与湿地系统功能,增强生态保障能力。建立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对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资源实施整体保护、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建立市场化、多元化的生态补偿制度,拓展补偿领域,提高补偿标准,完善补偿方式,保证生态功能区政府、企业和居民专心投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严控污染物排放,改善长江经济带环境质量。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和水生态安全面临巨大威胁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污染物排放过大。要实施最严格的污染防控制度,推广“河长制”“湖长制”,建立跨区域、跨流域的联防联控体系,显著降低污染物排放基数,全面遏制、根本扭转部分流域、河段、湖泊水生生态环境恶化趋势。重点实施化工污染、船舶污染以及尾矿库治理工程,增加流域截面水质监测点,实现全流域、全天候实时监控,扩大流域污染物监控范围,确保沿线工业污染源排放全面达标。推进沿线城镇特别是中上游地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农村生态环境大整治,补齐小城镇与农村生态环境治理的“短板”。构建市场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壮大清洁生产技术,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产业体系,推动现有产能改造提升、有序转移,提升防范长江经济带环境风险能力。
改进自然资源开发管理,确保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永续利用。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但自然资源无序和过度开发又会破坏生态环境。长江经济带城市发展和水利、矿产开发存在着对水、土、林、矿等自然资源的无序开发和过度开发现象,破坏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对自然资源管理而言,就是要保护优先、永续利用和代际均衡。为此,要强化长江经济带自然资源利用监管,按照自然资源类型、自然资源空间分布,进行分区分类精准管控。划定自然资源利用上线,严格落实资源总量和强度“双控”目标。推进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编制工作,改进干部政绩考核办法,实施干部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建立自然资源损失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快完成自然资源确权登记,完善水、土、林、矿等产权交易市场,推进自然资源有偿使用。
㈦ 什么是淡水项目
世界自然基金会在全球50多个流域开展湿地与淡水保护及流域综合管理示范工作。1998年中国发生洪灾之后,湿地和淡水生态系统的保护也成为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主要工作领域之一,并通过与国家林业局等相关部门的合作,先后在湿地恢复、湿地替代生计、湿地保护区网络建设、重建江湖季节性生态与水文联系、提名国际重要湿地、湿地宣传教育、流域综合管理政策倡导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世界自然基金会在中国的淡水项目主要有“携手保护生命之河”长江项目;世界自然基金会——汇丰银行“气候与伙伴同行”中国项目。
生命之河长江项目启动于1999年。该项目致力于协助建立西洞庭湖省级保护区,在西洞庭湖、青山垸(湖)、西畔山洲等开展湿地恢复、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等工作,通过发展湿地替代生计生态旅游、生态渔业等,促进社区共管、协助建立保护区并不断提高其能力、宣传教育等途径,推动洞庭湖地区湿地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在增加湿地保护区面积的同时,也增加了当地人民的收入。在此项目的影响下,2002年,汇丰银行通过其“投资大自然”项目支持世界自然基金会在湖北启动了以“重建江湖联系,恢复长江中游生命网络”为目标的“恢复长江生命之网——WWF-HSBC长江项目”。到2007年,长江中下游成功推动了1000平方公里湿地的恢复,促进中国流域综合管理政策的实施。
“气候与伙伴同行”中国项目的目标:制定中国“2050能源展望”,发展“低碳城市”;推动应对气候变化的流域综合管理政策。该项目有以下主要实际行动。2007年10月,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省畜牧兽医局等相关单位成立了“清洁生产与清洁发展机制研究中心”,并和湖北原种猪场及相关公司合作启动了“低碳养猪”示范项目。2008年,中国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和世界自然基金会联合主办河流环境流量研讨会,交流环境流量领域的理论研究成果和实践探索经验。2008年,长江中下游五省(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布“网”监测淡水豚类,长江流域豚类保护网络正式成立。该网络致力于建立统一的长江豚类动态信息平台,并制定全流域范围内的长江豚类保护政策,编写豚类保护监测和救护手册,并定期对保护区人员提供标准和统一化豚类监测和救护培训。
㈧ 中国政府对于湿地生态有哪些保护措施
中国政府对于湿地生态的恢复和保护工作一直都是十分的关注,制定了《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法,并且以此为准绳严格的执行保护湿地的重要工作。
首先就是加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力度。具体的就是将频危珍稀水禽中的11种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将22种水禽列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并建立各种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达353处,其中有21处列入了国际重要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达303公顷。
其次就是多做针对湿地保护和管理的重要工作,加强湿地生态治理和污染控制。特别是在发生了1998年的特大洪水后,党中央、国务院提出了“平垸行洪、移民建镇”的32字方针,国家共投入资金103亿元用于长江及两湖地区“退田还湖”的湿地恢复工作,长江干流水面恢复了1400多平方公里,增加蓄洪容积130亿立方米。这些措施的实施对湿地生态系统的保护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
最后就是加强对民众的科普宣传力度,让民众都能认识到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性,让人人都可以掌握和学习到保护湿地自然环境的有力措施。
㈨ 北京湿地研究中心的联系方式
北京湿地研究中心就在首都师范大学
首都师范大学『生物多样性与湿地』研究室 对你应该有用
一、研究队伍
顾 问:金鉴明 院士;
组长(PI):洪剑明 副教授;陈卫 副教授;
成 员:胡东 副教授; 王正军 副教授(浙江大学博士);付必谦 副教授;李学东 副教授;王忠锁 讲师(北京大学博士);
博 士 后:孙积云(东北林业大学博士);
硕 士 生:9名。
二、研究组长教育科研经历
二、 1997.8 – 迄 今:首都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副教授。
三、 2002.03 – 迄今:首都师范大学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
四、 2001.05 – 2002.02:美国林务局工作。
五、 2000.09 – 2000.12:美国Huxely环境学院 高级访问学者。
六、 1989.09 – 1993.06:首都师范大学生物系硕士(导师为邱泽生教授)。
七、 1986.09 – 1997.06:首都师大生物系助教、讲师。
八、 1984.09 – 1986.08:首都师大团委组织部长。
九、 1980.09 – 1984.08:首都师大生物系学士。
三、研究方向
1.北京地区生物多样性资源调查评价与可持续利用:生物多样性资源是地区经济社会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北京地区动植物资源本底调查,资源动态变化与发展潜力评价;生物多样性资源保护措施的制定与资源利用方式与规模研究将为首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政策依据和科学保证。该领域是我们在北京市的传统优势领域。
2.北京地区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功能与城市生态建设:通过对北京地区不同类型湿地环境特征、动植物区系和主要湿地鸟类生态学,北京湿地主要生物种群分布规律、数量动态及对湿地环境变化响应的研究,掌握北京湿地生态系统基本结构与功能,生物因子与环境的关系,为北京的湿地恢复和生态城市建设和构建和谐社会服务。该领域是我们将传统优势与新研究领域和市场需求相结合的重要发展方向。
3.人工湿地技术在水质净化与景观设计中的应用:人工湿地处理生活污水和对中水进行深度处理,以及对微污染水体、景观用水进行循环处理属于生态处理技术,成本低、效果好,处理设施的景观设计又能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自然公园营造相结合,是北京市科委《主题计划》中水资源再利用的核心技术之一,在城郊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我们在该领域的研究重点是人工湿地生态技术对水中氮磷等导致水体富营养化的元素的去除技术。
4.生物多样性与湿地科普和环境教育:环境保护重在教育,作为师范大学,我们依托环境教育研究中心和课题组的研究成果面向大学生、中学生、中小学教师和公众普及生物多样性和湿地生态系统功能与保护知识;举办生物多样性与湿地科普夏令营、冬令营、野外观鸟等青少年与公众的户外生物科技活动和开展生态道德教育。已建有“北京湿地学校教育研究基地”、“野鸭湖湿地教学研究基地”和“生态环境管理与环境教育”辅修专业。
四、近年主持的主要科研项目
1.北京湿地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北京市科委重点项目,2001-2004)
2.棉铃虫区域性种群动态的空间精确性模型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0170158):
3.杨镇苇塘湿地生物多样性与鸟类保护[WWF项目会2003-2004;CN0861.01(6329)]
4.北京地区人工湿地氮磷去除机理的研究(市教委)
5.湿地恢复监测评价与湿地保护教育(国家林业局2004-2005)
6.科普型湿地生态社区建设(市科委2004-2005)
7.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变化、可持续利用与区域生态安全之长江中下游洄游性银鱼的集合种群动态研究(科技部973项目G2000046805;核心成员)
8.北京汉石桥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总体规划(北京市环保局2005)
9.科技平台创新建设——湿地保护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建设(市教委专项)
五、学术论文(近年代表作,*通讯作者)
1.陈卫.北京地区水鸟组成的时间变化分析.《中国湿地研究报告》1998
2.付必谦等.北京松山四种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生态学报2002,22(2)
3.胡东(4)等.长江三峡地区退化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生态学报1998,18(4)
4.胡东(4)等.濒危植物银衫的种群统计与年龄结构.生态学报1999,19(4)
5.王忠锁、傅萃长、雷光春.中国银鱼的多样性及其保护对策. 生物多样性2002,10(4)
6.王正军、程家安、李典谟.水稻二化螟地理信息数据库的设计与组建. 昆虫学报 2001. 44(4): 525-533
7.王正军、张爱兵、程家安、李典谟.基于GIS的种群动态的时空分析与模拟的方法进展.生态学报 2002. 22 (1):143-150
8.张爱兵、王正军、谭声江、李典谟. 分子生态学重要概念 遗传距离及其测度的理论研究概况. 生态学报. 2002. 22(6): 943-949
9.王正军、李典谟、谢宝瑜. 2003. 棉铃虫风险发生区的确定与评估. 生态学报. 23(12): 2642-2652
10.蒋政权、洪剑明*、胡东.北京市杨镇苇塘湿地植物群落多样性研究.湿地科学2004,2(3)
11.刘晓燕、胡东*、陈卫.北京白河沉水植物的生态学研究.湿地科学2004,2(4)
12.王正军、李典谟、谢宝瑜.基于GIS和GS的棉铃虫卵空间分布与动态分析. 昆虫学报2004. 47(1): 33-40
13.王忠锁、吕偲、许崇任、雷光春.生境破碎化对短吻间银鱼空间发生格局的影响.生物多样性2005.
14.ZHANG Ai-bing Wang Zheng-jun TAN Sheng-jiang LI Dian-mo. 2003. Monitoring the masson pine moth, Dendrolimus punctatus (Walker) (Lepidoptera: Lasiocampidae) with synthetic sex pheromone ted traps in Qianshan County, China. Applied Entomology and Zoology. 38(2):177-186(SCI收录)
15.Zhongsuo Wang et al. Dynamics of icefish (Salangidae) stocks in Nanyi Lake, eastern China: Degradation and overfishing. Journal of Freshwater Ecology 2004.19(2)(SCI收录)
16.Zhongsuo Wang et al. Freshwater icefishes (Salangidae) in the Yangtze River basin of China: Spatial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environmental determinants. Environmental Biology of Fishes 2005(SCI收录)
17.Zhengjun Wang Han-wu Shang Dian-mo LI Jia-an Cheng. Analysis of Spatial patterns of the rice water weevil, Lissorhoptrus oryzophilus Kuschel, in China. Journal of Biomathematics 2005(SCI收录)
联系方式:
Email: [email protected]
86-10-6890 3346; 86-10-6890 2371 (offi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