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什么叫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比方说你公抄司一单出袭口,产品退税率5%。出口离岸销售额是1000元
那么分录如下:
借: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口应纳税额 1000*5%
贷: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1000*5%
当然,以上分录要在你公司当月有内销增值税要交的时候才有效,如果不要交税的话,借方就是应收出口退税了,就要入银行存款了
❷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是什么意思
字面意思:出口退税抵消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公司出口货物并办理出口退税登记,在货物出口后向税务管理机关申请退税,属于进项,同时公司又在国内销售货物,产生费用,向税务机关缴税,这两项产生的相互抵消。
1、详细计算(因未提供具体进项税额也就是账面数字,所以只提供思路)
进项税额:购进原材料、劳务等增值税税额
应退税额=10000×15%=1500元
内销税额:5000元
进项税额账面余额=进项税额-5000=*。
如果数字为正需退税
差额:1500-余额=
(是以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额抵减)。
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所以思路如下:
2、会计处理思路
1)、出口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内销
借:应收账款(货币资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计算应纳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4)、申报出口免抵退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❸ 如何理解会计上的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可以通过这个会计科目核专算专门属反映企业免抵退税额中未参与实际退税的部分。这部分在计算企业税负时可视同企业缴税参与税负计算。
免抵税额指的是出口应退的增值税抵顶内销应缴纳的增值税。比如出口货物应退税10万,内销应缴纳5万,那么5万就是免抵税额。这部分不退税,也不用缴纳税了,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是3级科目,只有产生免抵税额是体现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借方。
❹ 出口退税额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的区别
字面意思:出口退税抵消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公司出口货物并办理出口退税登记,在货物出口后向税务管理机关申请退税,属于进项,同时公司又在国内销售货物,产生费用,向税务机关缴税,这两项产生的相互抵消。
1、详细计算(因未提供具体进项税额也就是账面数字,所以只提供思路)
进项税额:购进原材料、劳务等增值税税额
应退税额=10000×15%=1500元
内销税额:5000元
进项税额账面余额=进项税额-5000=*。 如果数字为正需退税
差额:1500-余额= (是以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额抵减)。
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所以思路如下:
2、会计处理思路
1)、出口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内销
借:应收账款(货币资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计算应纳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4)、申报出口免抵退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❺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大多数企业的销售都是既有出口,又有内销,所以当期出口产品所实际消耗的版原材料、零部件、权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实际难以准确辨析,税收实践就采用了人为确定退税率,并且首先以计算出来的当期免抵退税额(即当期名义退税额或者称当期应抵顶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产品应纳增值税的处理简易处理。这里的抵顶有抵减、冲减的意思,是内销货物销项税额的减项。
❻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什么意思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计算公式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其中:当期免抵退税额=出口产品离岸价×国家规定的该产品出口退税率。
而“当期(实际)应退税额”应该怎样确定呢?它取决于当期期末“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借方余额与计算出的“当期免抵退税额”的金额的比较,“谁小取谁”。
但如果当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的余额在贷方,表示企业要实际缴税,就没 有实际要退的税款了,这时,“当期(实际)应退税额”等于零,“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就等于“当期免抵退额”。
“当期免抵退税额”即是“出口退税”的金额计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当期(实际)应退税额”计入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6)出口抵减内销产品营销税额扩展阅读
企业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专栏,记录企业按照“通知”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
企业按照“通知”规定的退税率计算的出口货物的进项税抵减内销产品的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科目。
对确因出口比重过大,在规定期限内不足抵减的,不足部分可按有关规定给予退税,企业在实际收到退税款时,借记“银行存款”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出口退税”科目。
❼ 应交税金-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什么意思
应交税金抄是指企业应交未袭交的各项税金,如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所得税、资源税、土地增值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个人所得税等。(若余额在贷方,则说明企业的销项税额大于它的进项税额)。需要指出的是,企业缴纳的印花税、耕地占用税以及其他不需要预计应交数的税金不在此项目中进行反映。2007年新会计准则变化:应交税金,其他应交款科目取消,换成"应交税费"。
应交增值税是指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销售货物或者提供加工、修理修配劳务活动本期应交纳的增值税。本项目按销项税额与进项税额之间的差额填写。应注意的是,如果一般纳税人企业进项税大于销项税,致使应交税金出现负数时,该项一律填零,不填负数。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是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❽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怎么抵减增值税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可以通过这个会计专科目核算专门反映企属业免抵退税额中未参与实际退税的部分。这部分在计算企业税负时可视同企业缴税参与税负计算。
免抵税额指的是出口应退的增值税抵顶内销应缴纳的增值税。比如出口货物应退税10万,内销应缴纳5万,那么5万就是免抵税额。这部分不退税,也不用缴纳税,出口抵减内销应纳税额是3级科目,只有产生免抵税额是体现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的借方。
企业采购物资等,按可抵扣的增值税额,借记本科目(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按应计入采购成本的金额,借记“材料采购”,“在途物资”或“原材料”,库存商品”等科目。
按应付或实际支付的金额,贷记“应付账款”、“应付票据”、“银行存款”等科目。购入物资发生的退货,做相反的会计分录。
由运输单位造成的采购物资短缺,运输单位予以全额赔偿的,应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方按这部分物资的价款由“待处理财产损益”转出,按这部分物资的增值税由“应交税费---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予以转出。
❾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是否跟应交增值税一样需要缴纳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是 跟应交增值税一样需要缴纳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
出口退税抵消内销货物应纳税额。公司出口货物并办理出口退税登记,在货物出口后向税务管理机关申请退税,属于进项,同时公司又在国内销售货物,产生费用,向税务机关缴税,这两项产生的相互抵消。
1、详细计算(因未提供具体进项税额也就是账面数字,所以只提供思路)
进项税额:购进原材料、劳务等增值税税额
应退税额=10000×15%=1500元
内销税额:5000元
进项税额账面余额=进项税额-5000=*。 如果数字为正需退税
差额:1500-余额= (是以内销产品的销项税额抵减)。
分录指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对某项经济业务标明其应借应贷账户及其金额的记录。所以思路如下:
2、会计处理思路
1)、出口
借:应收账款
贷:主营业务收入
借:主营业务成本
贷:库存商品
2)、内销
借:应收账款(货币资金)
贷:主营业务收入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3)、计算应纳税额: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转出未交增值税)
贷:应交税费——未交增值税
4)、申报出口免抵退税时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指生产企业出口自产货物所耗用的原材料、零部件、燃料、动力等所含应予退还的进项税额,抵顶内销货物的应纳税额。
❿ 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的实例
例 1:某企业外销产品离岸价 20000 元,退税率 13%.请按下面三种情况分别做会计处
①“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期末余额为借方 2800 元;
②“应交税费——应交增值 税”科目期末余额为借方 2000 元;
③“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期末余额为贷方 1000 元。
处理思路:
1.先计算“当期免抵退税额”=20000×13%=2600(元) 。
2.分别三种情况确定“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1)当期末“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为借方余额 2800 元时
2800 元大于计算 出的“当期免抵退税额”2600 元,按“谁小取谁”的原则,故取 2600 元,则“当期(实际)应退税额”为 2 600 元。
则“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2600-2600
=0
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应收款——出口退税 2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 2600
(2)当期末“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为借方余额 2000 元时
2000 元小于计算 出的“当期免抵退税额”2600 元,按“谁小取谁”的原则,故取 2000 元,则“当期(实际)应退 税额”是 2000 元。
则“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2600-2000
=6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其他应收款——应收出口退税款 2000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600
(3)当期末“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为贷方余额 1000 元时
因为是贷方余额, 说明企业本月还需要缴税,“当期(实际)应退税额”等于零,
则“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当期免抵退税额”-“当期(实际)应退税额”
=2600-0
=2600(元)
会计分录为: 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抵减内销产品应纳税额)2600
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2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