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校外培训机构很多,如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校外补习班“正规”、“合法”,表面看上去很美,可不清楚效果或害处如何?
1、小培训机构会想办法生存,挂靠大机构,或者几个小机构合伙搞联合。总之,换了马甲就“正规”。当然也会淘汰一部分没钱没辙的小机构。2、“正规”后,补习机构个数急剧减少,开办费用则猛然增大,当然生源更是不愁。只有羊身上才有羊毛。学生学费必会暴涨,普通家庭更是望而生畏,一个孩子的补习费用将是难以承受之痛,就不论二胎了。
⑵ 教育部将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为何要规范化校外培训
因为很多人会通过这个方式来赢取暴利,并不能说真正给孩子们带来一些学习方面提升。
⑶ 如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近年来,部分校外培训机构违背教育规律和青少年成长规律,开展以“应试”为导向的培训,造成了中小学生课外负担过重,也增加了家庭经济负担,社会对此反映强烈,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工作被提上重要议事日程。近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标志着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进入了标本兼治的新阶段。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切实减轻学生课外负担,尤其需要从国家层面深入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积极传递素质教育导向。要深入推进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工作,杜绝将校外培训机构培训结果与中小学招生入学挂钩,中小学校和校外培训机构要进一步加强自律;要深入推进中、高考改革,充分发挥考试招生的引领和导向作用。从考试内容改革看,中、高考改革都要减少对单纯记忆、重复训练内容的考查,更加注重和强化能力考查;从招生录取机制改革看,要将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逐步引入招生录取环节,破除招生录取“唯分数论”。
⑷ 如何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
8月22日,国抄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袭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第一个国家层面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系统性文件,对于构建长效机制、规范培训秩序、维护良好教育生态、切实减轻中小学生过重课外负担具有重要意义。8月22日上午,教育部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文件有关情况。
对此,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表示,今年2月,教育部已会同民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原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印发了通知,明确了校外培训机构治理的重点和治理步骤。上半年各省均已出台了专项治理实施方案,截至8月20日,全国已摸排培训机构38.2万家,其中发现问题25.9万家,按照边摸排边治理的原则已经整改4.5万家。
⑸ 如何进一步规范校外培训机构
3月31日上午,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深入贯彻“十四五”规划,加快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有关情况,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司长吕玉刚介绍,近年来,各地积极开展校外培训机构的治理,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一些地方仍然存在着不少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校外培训仍然过热,超纲超标的培训行为仍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对校外培训机构,将坚持依法治理、综合施策,严格落实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要求,从严审批培训机构,强化培训内容监管,创新收费管理方式,规范培训行为,严肃查处违法违规培训行为,切实维护广大家长和学生的合法权益。
校外培训机构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
5月21日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以上内容参考 北晚新视觉—校外培训机构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强调这些问题
⑹ 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如何建立长效机制
我国家庭的校外培训需求,主要源于升学竞争之下家长对提高孩子竞争能力的渴求。如果每所学校都能推进个性化教育,尽力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家庭的校外培训需求就会大为减少,由此给培训热真正降温,给孩子和家庭减负。
应当看到,我国家庭的校外培训需求,主要源于升学竞争之下家长对提高孩子竞争能力的渴求,而且这种需求普遍存在。成绩好的学生在校内可能吃不饱,并想保持竞争优势,因此要选择校外培训;成绩差的学生在校内可能跟不上,也要选择校外培训。比如,每个假期都被学生作为“赶超”“逆袭”的机会,名义上是假期,但有的学生比上学时还累,很多学生的暑假生活都在培训班度过。
鉴于此,在规范培训机构时,还需要针对家庭的培训需求进行治理。《意见》为此强调,要提高中小学育人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严明入学纪律,做好课后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培训热”问题。这抓住了培训热的根本所在。如果每所学校都能推进个性化教育,尽力承担应该承担的责任,家庭的校外培训需求就会大为减少,由此给培训热真正降温,给孩子和家庭减负。
来源:北京青年报
⑺ 国务院办公厅何时发文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
2018年8月6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意见》强调,要通过健全工作机制、做实专项治理、强化问责考核、重视宣传引导,推动各方各司其职,取得工作实效。在规范校外培训机构的同时,还要提高中小学育人能力,提升教学质量,严明入学纪律,做好课后服务,从根本上解决“培训热”问题。